河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骨笛
中国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四——河南博物院的40件馆藏珍宝(上)
中国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四——河南博物院的40件馆藏珍宝(上)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颁布文件规定,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
为引导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馆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启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经对全国博物馆进行评估,最终明确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8个博物馆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
这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均处于中国历史发展和文化旅游的核心地带,是展现中华文明、反映中国文化价值,并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博物馆。
以下就对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四——河南博物院的40件重要馆藏文物(上)进行介绍。
1. 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贾湖骨笛出土于距今7800年~9000年的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
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1987年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M282号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国宝级文物。
2. 新石器时代彩陶双连壶此壶高20厘米,是由造型相同的两个壶体连为一体,腹部连接处有一椭圆形孔相通。
壶喇叭口,束径,鼔腹,小平底,一侧有半环状器耳。
壶为泥质陶,通体施棕红陶衣,颈部至底部之间绘黑彩横平行线纹,一侧绘有15条,中绘竖短线;另一侧只绘有14条,在平行线中绘斜竖短线。
河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骨笛
镇馆之宝之骨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
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在挤掉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后,这支贾湖骨笛挺进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行列,成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
专家点评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
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
2023年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4分)1.河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贾湖骨笛”,距今7800—90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
吹奏时,悠扬的笛声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通过按压不同的孔来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使笛声的________发生变化。
2.发生地震时,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________产生,蝙蝠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________,它能准确地判断障碍物或捕捉目标的位置,这是利用________原理。
3.如图1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该实验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在月球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被弹起。
图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图2所示,这是《天工开物》中描述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割稻、脱粒的情景。
夏天的清晨,稻叶上的露珠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脱粒后摊开稻草晾晒是为了加快水的________,此过程中水需要_________热量。
图25.如图3甲所示,圆柱形物体的直径是_________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__s。
图36.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4所示,则甲、乙两同学在l min后相距_________m,甲同学比丙同学运动得_________(选填“快”或“慢”)。
图4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第7-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小题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得0分)7.某同学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了五次测量结果,分别是4.82 cm、4.83 cm、4.95 cm、4.81 cm、4.83 cm,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同学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是1 mmB.错误数据是4.95 cmC.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减小误差D.物体的长度应取4.8225 cm8.“玉兔二号”从停稳在月球表面的“嫦娥四号”上沿轨道缓缓下行,到达月球表面。
贾湖骨笛观后感200
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的贾湖骨笛,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贾湖骨笛出土之前,对于世人而言,羌笛胡笛是西域传入中土的乐器,而贾湖骨笛的横空出世颠覆了人们对笛子起源地的认知。
贾湖骨笛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在众爱旅大英百物展中看到的乌尔军旗即出于此墓),也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
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管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把人类的音乐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
贾湖骨笛以鹤的尺骨制成。
鹤体态优雅,步履轻盈,在古人的眼中是祥瑞之鸟。
从贾湖骨笛的出土位置和保存情况,可以看出骨笛应是墓主人最为珍贵的器物。
九大博物馆入选《国家宝藏》的27件国宝——河南博物院
九大博物馆入选《国家宝藏》的27件国宝——河南博物院▲骨笛新石器时代,长23.1厘米、七孔,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
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14妇好鸮尊▲妇好鸮尊商代晚期,通高45.9厘米,口径16.4厘米,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鸮,又叫猫头鹰,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猫的头,鹰的身子,是兽与禽的不和谐搭配。
尊,是一种盛酒礼器,而妇好鸮尊不但是最早的鸮形酒器,而且造型完美。
妇好鸮尊是作为容酒器的尊,从上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三类。
鸟兽尊因造型具有雕塑特点,身兼实用、美观两职,故备受人们青睐。
殷墟曾出土过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鸮尊更是为世人所瞩目。
此尊以鸮作生活原型,宽喙高冠,圆眼竖耳,头部略扬,挺胸直立,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同垂地的宽尾构成一个平面,给人沉稳之感。
鸮首后部有一呈半圆形的盖子,其上饰以立鸟及龙形钮。
装饰着兽首的鋬(即把手)安在鸮背。
15云纹铜禁▲云纹铜禁春秋时期,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
之所以称“禁”,盖因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
在中国历史上,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上篇)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上篇)河南博物院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
截至2022年1月,河南博物院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多件。
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
一、贾湖骨笛自1961年开始,舞阳的贾湖村一带,土里经常挖出人骨、红土粒和破陶片之类的上古遗物。
经县博物馆的上报,引起了文物部门的注意。
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周道到舞阳调查,确认贾湖遗址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总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重要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遗址共出土文物6000余件,并创出多项之"最"。
如最早的鼎形器、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最早的栽培大豆、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最早的酒之一,最早的一批家畜驯养、渔类养殖、稻作农业、纺织业、原始宗教与占卜行为等。
其中贾湖骨笛的出土不但改写了中国音乐史,甚至在世界音乐史中掀起了巨浪。
迄今为止贾湖骨笛出土已经超过45只,其中有5孔骨笛、6孔骨笛、7孔骨笛和8孔骨笛。
这些骨笛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贾湖骨笛笛身多为 20 多厘米、管径1.1 厘米左右,通体呈土黄色晶莹亮洁,有玉石一样的光泽,比起现在的笛子要小巧很多,可揣在兜里随身携带。
骨笛音孔大多为圆形,分布在管身的同一侧,一般为四到八孔,最为常见的是七孔和五孔,在骨笛身上还可以明显看到刻画的标记、符号,有些笛子主音孔旁还有小孔,经研究判定为调音用的,开孔后如果音律不准,还可再开小孔做微小调整,我们一般认为史前部落遗址的居民还没有掌握度量衡的技术,但是骨笛身上的标记、符号、孔洞都说明了新石器时代的工匠在制作骨笛时已提前做过精确的计算和设计。
经过测试和对骨笛的分期可知贾湖骨笛的流传时间超过1200年,最早的五孔骨笛距今接近10000年,还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时候。
贾湖骨笛 国家宝藏 解说词
贾湖骨笛,一支来自九千年前古老中国的音乐传奇。
它躺在河南贾湖遗址的尘土之中,静谧而神秘,仿佛等待着时光的旅人,来揭开它的面纱。
这支骨笛,由丹顶鹤的翅骨制成,长度不过20余厘米,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重量。
七孔之设,巧妙而精准,展示了古人对于音律的深刻理解。
当你将它轻轻吹响,那悠扬的旋律仿佛穿越时空,引领我们回到那个远古的时代。
贾湖骨笛的发现,改写了人类音乐史。
它证明了早在九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七声音阶的全部音高,拥有了完整的音乐体系。
这是一次对音乐起源的深刻洞察,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深感敬佩。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支骨笛面前,仿佛能听到远古的风声、水声、狩猎的呼喊声,以及那最原始的歌唱。
它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文化的传承。
贾湖骨笛,你是国家的宝藏,你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你的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着我们的过去,启示着我们的未来。
让我们一同守护这份宝贵的遗产,让它的旋律永远流传。
贾湖骨笛的出土
封面 目录
上
下
退出
七、四神云气图
《四神云气图》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墓葬级别最高的墓葬壁 画珍品,因年代久远、做工精美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敦煌前之敦 煌”、“敦煌外之敦煌”。
封面
目录 上
下
退出
八 、 武 则 天 金 简
金简呈长 方形,正面 镌刻双钩楷 书铭文3行 63字,遒美 健秀的小楷, 刻工高超, 线条虚实结 合,笔意表 达得很到位。
封面 目录 上
下
退出
六、 莲 鹤 方 壶
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 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 (境)展览文物。1923年 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 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 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 博物院。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 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 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 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 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 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 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 的重要变化。
封面
目录 上
下
退出
九、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此瓶敞口细颈,鼓腹圈足,颈部 及腹部剔刻折枝莲花纹。器表满 施天蓝釉,釉层匀净莹润,开片 疏密有致。该瓶造型秀丽,釉面 光亮,器表配以若隐若现的刻花 装饰,为汝窑传世品中所未见, 从而丰富了人们对妆窑的认识。
封面 目录
上
下
退出
再见
封面
目录 上
下 退出
封面 目录 上 下 退出
目录
一、贾湖骨笛
二、杜岭方鼎 三、妇好鸮尊 四、玉柄铁剑 五、云纹铜禁
六、莲鹤方壶
七、四神云气图 八、武则天金简 九、汝窑天蓝釉 刻花鹅颈瓶
封面 目录 上
下
退出
一、贾湖骨笛
国家宝藏河南省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
国家宝藏河南省博物院的九⼤镇馆之宝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前⾝为河南省博物馆,史前⽂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器最具特⾊。
其中国家⼀级⽂物与国家⼆级⽂物5000余件,历史⽂化艺术价值极⾼,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也是⾸批中央、地⽅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
镇馆之宝之⼀:春秋·郑莲鹤青铜⽅壶。
1923年出⼟于河南省新郑城关李家楼村,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器,中国⾸批禁⽌出国(境)展览⽂物。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采⽤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巧夺天⼯,异常瑰丽。
镇馆之宝之⼆:春秋·云纹铜禁。
1978年出⼟于河南省淅川下寺。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撑多层镂空云纹,⼗⼆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只蹲于禁下为⾜。
这是中国发现⽤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
其⼯艺精湛复杂,令⼈叹为观⽌。
镇馆之宝之三:新⽯器时代·贾湖⾻笛。
1987年出⼟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河博九⼤镇馆之宝⾥的扛把⼦,整体器形完整,且因⽯化⽽晶莹亮洁,⼏乎能和美⽟争辉。
到⽬前为⽌,是世界上出⼟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现在还能⽤演奏的乐器实物,⽐古埃及出现的笛⼦要早两千年,被称为中国管乐器的⿐祖。
镇馆之宝之四:唐·武曌⾦简。
1982年出⼟于中岳嵩⼭峻极峰。
武曌⾦简,1982年5⽉,农民屈西怀在登封嵩⼭采药时,在峻极峰的⽯缝中发现了这个纯⾦的简⽚。
这是中国⽬前发现的唯⼀⾦简,也是现存惟⼀⼀件属于武则天的⽂物。
镇馆之宝之五: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1987年出⼟于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
“家产万贯,不如汝瓷⼀⽚”这件现存于河南博物院的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可谓是稀世珍宝,绝世⽆双。
它清新秀丽,⾼贵优雅,细看瓶⾝还有莲花纹样。
镇馆之宝之六:商代晚期·妇好鸮尊。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内壁铸“妇好”⼆字铭⽂。
河南省博物院文物介绍
贾湖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 器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 音乐文化的渊源和发达程
度
Part 4
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高46厘米, 重16千克
鸮尊头部饰一对鸮首,眼部镶嵌精美
x
的大眼珠,形象栩栩如生
喙部可以开启,内壁铸有"妇好"两个汉字, 表明这是商代女性墓主人的礼器
妇好鸮尊是商代女性墓主人的唯一一件礼 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玉柄铁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的青铜 器,通高125厘米,口长25厘米,
宽34厘米
壶身饰龙凤纹、云纹、莲鹤等图案, 工艺精湛,是春秋时期青铜器的代
表作品
Part 2
武则天金简
武则天金简
1 武则天金简是唐代文物,长86厘米,宽 4.9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
2 金简呈长方形,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 共3行63字,字体工整秀丽
01
幅清代乾隆年间的纸本设色画,高
27.5厘米,长104.2厘米
02
画中描绘了嵩阳山的一棵古柏,树 干粗壮,枝叶茂盛,气势非凡
03
乾隆皇帝在画中题诗一首,表达了 对古柏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感慨
Part 9
北魏石窟雕像
title
北魏石窟雕像
01 北魏石窟雕像是河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是一组
北魏时期的石窟雕像,高约100厘米,宽约80厘米
Part 7
清乾隆帝唐卡
清乾隆帝唐卡
1
清乾隆帝唐卡是一幅清代乾隆年间的布面重彩 唐卡,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
2
画中是乾隆皇帝的肖像,面部刻画细致,表情
庄重
3
整幅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显示出高超的绘 画技艺
河南博物馆文物介绍200字
河南博物馆文物介绍200字
河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贾湖骨笛。
它是用鹤类中最大的骨制成的,
有8个孔,在骨管的末端开一小眼,用塞子封闭。
它的发现将我国乐
器史提早了千余年。
除了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馆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人面鱼纹陶盆、玉猪龙、妇好鸮尊、四神云气图等。
这些文物无
不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情,也反映了河南地区丰富的历史
文化。
人面鱼纹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它不仅是个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研究氏族部落风俗的重要史料。
玉猪龙是距今约五六千年
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是中华民族古代玉器的源头之一。
妇好鸮尊
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是河南省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也是商代鸮
主题青铜艺术的典型代表。
四神云气图是河南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盛唐文明中海派艺术的杰出代表。
总之,河南博物馆的文物种类繁多,每一件都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
精髓和历史的发展脉络。
国家宝藏第三期河南博物馆宝藏
《国家宝藏》第三期河南博物馆“妇好鴞尊”“妇好鴞尊”出自商朝晚期,算得上是妇好的“代言人”,见证了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
妇好可是我华夏第一个女战神,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
她是华夏文明还在成长期的守护者,多次率军击败周边宵小。
她又是一个深爱自己丈夫的好妻子,一个伟大的母亲。
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
贾湖骨笛贾湖骨笛出土于距今7800年~9000年的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1986年至1987年,这里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
笛孔有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其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这一成果已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云纹铜禁名称:春秋·云纹铜禁类别:青铜器年代: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形制: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出土时间:1978年云纹铜禁中“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
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
周朝还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
“云纹铜禁”的四周盘龙踞虎,大概是取神兽警示之意。
目前出土的云纹铜禁全国共7件,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件体积最大、时间最早。
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另外有十二只异兽蹲于“禁”下为足。
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简介
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简介
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距今约八千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笛子。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省桐柏县平原镇贾湖村,由完整的狗骨制成。
在距今约八千年的河南桐柏县平原镇贾湖村一处大型的古人类遗址中出土。
它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是20世纪中国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是20世纪中国重大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贾湖骨笛为长方形体,上有11个小孔,由27个骨管组合而成。
每个骨管呈弧形排列,其长度为8厘米左右,直径约0.3厘米。
在笛身中部和右端各有一个圆孔。
笛身由一整块象牙雕凿而成,雕凿后象牙表面形成了自然的凸凹不平的纹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子做乐器的国家之一,而竹子制成的竹笛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乐器之一。
这件骨笛属乐器中的佼佼者,其形制和工艺堪称完美。
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音阶结构保存最为完好、音域也最为宽阔、制作工艺最为复杂、外观也最漂亮的原始竹笛。
—— 1 —1 —。
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
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
2007年底,经各方专家和学者经过科学论证,9件最能代表河南历史文化的国宝被选出,并作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贾湖骨笛,距今7800年-9000年,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
杜岭方鼎,是商代早期大型青铜器,也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
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妇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鸮尊不但是最早的鸮形酒器,而且造型完美,雄浑厚重。
玉柄铁剑,西周晚期铁器,玉柄铁剑制作精美,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体,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
它的出土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莲鹤方壶,春秋时期青铜器,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
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云纹铜禁,春秋时期青铜器,庄严瑰丽,造型奇妙,铸艺巧夺天工,霸气自然天成,这是中国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
四神云气图,产于西汉早期,比敦煌壁画要早600多年,是中国已知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填补了中国西汉时期壁画的空白,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也是一部承载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壮丽史诗。
武则天金简,呈长方形,是武则天在久视元年来嵩山祈福,遣宫廷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
这是中国发现的唯一金简。
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产于北宋,不但是唯一一件经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所得的器物,也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稀世难得,绝世无双,是中国的稀世珍宝。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解说词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解说词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物,它们揭示了贾湖古代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
这些骨笛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的音乐文化和生活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骨笛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功能。
贾湖遗址位于中国河南省新密市贾湖镇,是中国两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这里发现的大量骨笛遗物,被认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骨笛,其年代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左右。
这使得贾湖的骨笛在琴、瑟、箫等古代乐器中独树一帜,具有举足轻重的研究价值。
贾湖遗址的骨笛是由骨片制成的,骨头来自于各种动物,包括水牛、羚羊、黄牛等。
考古学家从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骨片,这些骨片经过精心割制、打磨和钻孔等加工手法,制成了笛子的外形。
它们的形状通常是直管状的,类似于现代的长笛或短笛,也有一些是弯曲的,如今天常见的陶笛。
骨笛的制作工艺既简单又复杂。
首先,制作者使用石器工具和动物骨制作成型工具,将动物骨头铲成一定长度的骨片。
接下来,利用石器打磨这些骨片的内外表面,使其更加光滑。
然后,钻孔可以在骨片的一端或两端,甚至在中间,形成吹孔。
这样,骨片就变成了一个完整的骨笛。
最后,用蜡封口,使骨笛发出更宜人的声音。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外形简单,长度多在10-30厘米之间,有时会有多个孔洞。
它们的音域较短,大约为一个八度,音色悦耳动听。
这些骨笛在非常古老的时候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之一,也是世界乐器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骨笛在古代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祭祀、娱乐还是其他场合,骨笛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通过对贾湖骨笛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音乐的追求和喜爱。
这些音乐不仅用于庆祝生活中的各种场合,还用于沟通和表达感情。
通过吹奏骨笛,人们能够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实现与他人的情感交流。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不仅仅给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的音乐才华,也给我们带来了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河南省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
第一当然是贾湖骨笛了,经碳十四测定,有八九千年的历史了。
骨笛是仙鹤的腿骨制成的,七孔,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
这是一种竖吹骨笛,可以演奏七声音阶的曲子,颠覆了中国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旧论。
曾用此笛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还能够演奏的乐器了。
第二是杜岭方鼎,作于3500年前的商代早期。
出土时是一对,高约一米,体量巨大,巨大的方鼎只可能属于商王,从而断定其出土地郑州商城为商代早期都城。
方鼎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装饰有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
第三是妇好鸮尊。
妇好,是商王武丁妻子,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女将军。
尊,是一种盛酒礼器。
鸮就是猫头鹰,虽然现在被视为不吉利,但在中国古代,却被视为战争之神。
鸮尊造型独特,鸮头高昂,两眼圆瞪,鸮尾垂地,与粗壮的双足形成三点一面,形成支撑。
第四是玉柄铁剑。
它也许是九大镇院之宝中外观上最不起眼的,却是有着极高考古价值的一件宝贝。
玉柄,铜芯,铁刃,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为一体,制作精美。
剑刃为铁质,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第五个是莲鹤方壶。
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
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莲鹤方壶铸作技艺卓越精湛,堪称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典范之作。
”第七是四神云气图,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敦煌之前的敦煌。
长五米,宽三米,底色为红色,朱砂绘就,历经千年,鲜艳如新。
第六是云纹铜禁。
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
云纹铜禁的铸造工艺精湛复杂,系中国最早的用失蜡法制造的青铜器,2500多年前,竟然雕造了254块“蜡模”,铸造出如此复杂的器物,这让人难以想象!云纹铜禁的出土,一举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而且证明了失蜡法并非舶来品,而是中国固有铸造技术。
第八是武曌金简。
此简于1982年在中岳嵩山“登封坛”一个石头缝里被发现,九九纯金打造,上刻“上言: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重温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
重温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1.贾湖骨笛器物名称:贾湖骨笛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器物规格:长23.6厘米出土时间:1987年出土地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M282号墓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
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2.杜岭方鼎器物名称:杜岭方鼎所处年代:商代早期器物规格:通高87厘米,口长宽61厘米,耳高17厘米,足高25.5厘米,重约64.25千克出土时间:1974年出土地点:河南郑州张寨南街是郑州商城,是杜岭方鼎。
杜岭方鼎不只是早商的一件青铜重器,更是中国乃至世界于人类的青铜时代,所创造的第一座青铜文明纪念碑——杜岭方鼎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
在挤掉登封阳城夏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残片、偃师夏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与收集而来的青铜爵,乃至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尊后,杜岭方鼎挺进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行列,成为中国青铜时代前半期(夏与早商、中商)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
3、妇好鸮尊器物名称:妇好鸮尊所处时代:商代晚期器物规格: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千克出土时间:1976年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妇好,是商王朝晚期一代雄主武丁之妻。
武丁以其赫赫武功,扭转了商朝一度衰落的国运,史称“武丁中兴”。
卜辞记载:武丁征伐的邦国,有81个;除主要用兵于西北的“鬼方”,南面的荆楚、巴族外,还对东方等地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作为武丁的妻子,妇好在当时非常活跃,不仅主持各种王室典礼,而且经常受命于王,统帅军队征伐四方;在战争中,她多次大获全胜,受到武丁的嘉奖——妇好墓中,出土龙纹大钺、虎纹大钺各一件,重8-9公斤;钺是那个时代军权的象征,约略相当于此后的尚方宝剑;能操持如此沉重的兵器征战疆场,其巾帼风姿,自当威风凛凛;也因此,妇好被当下学者称为“中华第一女将”!尊,是一种盛酒礼器,而妇好鸮尊不但是最早的鸮形酒器,而且造型完美。
参观河南省博物馆作文800字_小学五年级游记作文_
参观河南省博物馆作文800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历史看中国,中国历史看河南”。
今天,我们在军刀教练的带领下,乘坐大巴车,来到了河南省博物院。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在我们舞阳贾湖发现的“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被誉为中华音乐史上的奇迹,它的颜色是米色的,骨笛的身上有七个较大的孔,同学们看后都为之震撼,万分感慨,早在几千年前,我们中国就有了乐器啊。
骨笛,以鹤类尺骨制成,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韧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
在骨笛为出土时,外国专家曾说过,音符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而骨笛的出土,正是扇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所以,贾湖骨笛在世界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被列为九大镇院法宝之一。
绕过贾湖骨笛,再往前走,就是上了国家宝藏的宝物“妇好鸮尊”,它是女将军皇后妇好的酒器。
外形为猫头鹰形状,栩栩如生,猫头鹰被视为古代战神,是妇好、国王、将军们的爱物。
妇好鸮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鸟形神器,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鸮尊英姿飒爽,雄壮威武,身上的纹饰,使整件鸮尊主次分明。
再向右转,陈列柜里向我们展示的就是“匍”雁形铜盉。
它是见证西周邦交文化的文物,1998年在平顶山出土,头为大雁的形状,身为铜盉尾巴上还有一个小人,看到了它,我仿佛就看到了使用者用它进行邦交文化上时的情景。
再往前走,是一个大型的七层彩绘陶楼。
它骨架精美,非常结实。
可见,在我国古代盖房子的技术就已经非常先进了。
陶楼的旁边,是一颗象牙白菜。
它是一整颗象牙雕刻而成,是清代雕刻的,菜身雕刻极为精致,菜根带着土壤的样子和菜叶有新鲜有腐烂都让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菜身上还有花朵和虫子,花朵是呈淡粉色的,颜色非常艳丽,这种染色方法现在已经失传了。
蝈蝈更是惟妙惟肖了,关节雕刻的苍劲有力,仔细看,连身上的须毛都清晰可见呢!这次参观博物院,不仅让我学到了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知识,更是让我看到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让我知道了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更应好好学习,为祖国贡献力量!。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讲解词
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讲解词》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讲解词》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讲解词具有以下内容: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讲解词一、引言河南,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博物院收藏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其中九大镇馆之宝更是凝聚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河南博物院,聆听九大镇馆之宝的传奇故事,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二、九大镇馆之宝莲鹤方壶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被誉为“青铜之冠”。
此壶造型独特,壶盖之上,莲花瓣层叠,清新雅致。
而在莲瓣之中央,一只白鹤(仙鹤)展翅欲飞,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生动传神。
莲鹤方壶不仅展示了春秋之际造型艺术从装饰艺术独立出来的倾向,更体现了当时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的一种如实表现。
贾湖骨笛贾湖骨笛,距今约7800年~9000年,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
这支骨笛截取自仙丹顶鹤的尺骨(翅骨),经过长时间的自然石化,变得晶莹亮洁,质地似玉。
贾湖骨笛的出土,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先民的音乐生活,还展现了当时高超的乐器制作技艺。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北宋时期汝官窑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瓷器中的瑰宝。
此瓶造型优雅,釉色天蓝,犹如雨过天晴的晴空,令人心旷神怡。
瓶身上的刻花图案,线条流畅,技艺精湛,体现了北宋时期瓷器制作的高超水平。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馆之宝之骨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
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在挤掉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后,这支贾湖骨笛挺进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行列,成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
专家点评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
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其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这一成果已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绝代双骄”深藏“贾湖第一墓”“那,就是个笛子!连民工们都说,它就是个笛子!”20多年已经过去,谈到1984年主持发掘贾湖遗址、最初见到贾湖骨笛的“第一反应”,当时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当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先生脱口而出,没有“思索”。
“笛子就是笛子,它的样子,明摆着在那儿的,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器物!要是非要思索这东西到底是什么,上帝都会发笑的。
现场就是现场,不会想那么多的。
至于综合研究、科学认知贾湖骨笛的价值,那是整个遗址全貌大体被揭露出来后的事儿。
”张居中先生补充道。
抹去与骨笛相伴万年的泥渍,张居中先生迫不及待地将贾湖先民把握得光滑透亮的棕色骨笛横握在自己手中,嘴对笛孔,就吹将起来。
骨笛复鸣,其划破天际的并不悦耳动听的呜鸣,直把满场民工逗得前仰后合,大笑不止。
当下的笛子,是横吹,对此大家与张居中先生一样熟悉——但贾湖骨笛,古老得没有任何文献可证,是横吹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裴明相先生认为,它不是笛子,是洞箫;不是横吹,而是竖吹。
道理也很简单:贾湖骨笛缺乏横吹的吹孔、也没有粘贴笛膜的笛膜孔——这,是通过对贾湖骨笛的物理观察就能得出的一种基本判断。
是笛是箫?这件骨器怎么使用,有何用途?张居中先生请河南一位音乐工作者给说法,没承想,其鉴定结果相当让人扫兴:它就是个哨子,一个还算不上什么乐器的骨哨——也许这位音乐工作者听说它是考古工作者挖掘出来的万年古物,在惯性思维的推动下,就一口咬定这骨器是先人打猎用的骨哨吧!哨子而已,不是笛、箫?究竟是哨子还是乐器?是洞箫还是笛子?这,让张居中先生疑惑不解:是哨子的话,它的制作,为什么会比哨子复杂得多、完美得多呢?是笛子或洞箫的话,该如何演奏?是笛子的话,缺少横吹之孔;是洞箫的话,没有竖吹之嘴……加之先期出土的这类骨器,自身本来残缺不全,更是陡然增加了学者们对其的认知难度。
就在张居中先生一筹莫展之际,贾湖遗址M282号大墓被揭露出来——两支完整的7孔骨器也随之出土。
带上这两支骨器,张居中先生与当时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郝本性研究员一同前往北京,拜见中国著名古乐器专家萧兴华先生,请他鉴定这到底是什么器物。
经过测音,萧先生认为骨器已经具备音阶,当是乐器。
为证明自己的判断,萧先生请来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员进行吹奏。
演奏员手持骨管,轻轻一吹,便发出音阶,婉转清亮,动人心魄。
在一片喝彩声中,专家一致认定骨管就是乐器,可称之为“骨笛”!此后,再经严格的科学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至此,“骨笛”被科学家正式定名为“贾湖骨笛”!“贾湖遗址出土有30多支骨笛,其中只有5支骨笛保存较好。
在这5支骨笛中,以M282号大墓出土的编号为M282—20、M282—21的两支骨笛最为完整(M282号大墓只出土这两支骨笛,两支骨笛之所以获此编号,盖因考古发掘时,其在该墓60件随葬品中,出土序列分别排在第20位与第21位),尤以M282—20骨笛完美无缺,是贾湖骨笛中的精品。
”张居中先生说。
M282号墓是贾湖遗址中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的墓葬,据统计,该墓随葬品计有60件。
这说明,该墓主人生前于这个在当今贾湖一带相继生活了1000多年的部落或氏族中,是有着特殊地位并有过特殊贡献的。
因此,他的墓葬,在新石器时代物质条件还很不丰富的情况下,才会有这么多随葬品,才能成为“贾湖第一墓”。
该墓出土了两支骨笛,M282—21号骨笛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左股骨外侧,M282—20号骨笛在墓主人左股骨内侧。
“这两支骨笛,在贾湖遗址出土的全部骨笛中,骨质最精美、制作最精湛、工艺水平最高、音质最优美。
”张居中先生说。
正因为如此,“贾湖第一墓”出土的M282—20、M282—21两支骨笛,被誉为“绝代双骄”。
而河南博物院收藏、展示的,就是这“绝代双骄”中的“一骄”。
张居中先生认为,M282—20与M282—21虽是贾湖遗址出土的30多支骨笛中“最为完整”的两支,但以物理观察,“M282—20骨笛完美无缺,是贾湖骨笛中的精品”。
如此说来,M282—20与M282—21似乎还有个“高下”之分,那河南博物院展示的,也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绝代双骄”中的哪“一骄”呢?而你,又喜欢看到哪“一骄”呢?“绝代双骄”你会最爱哪一“骄”?小鱼儿、花无缺是古龙先生武侠小说《绝代双骄》中的“双骄”——如果以貌取人,少见风雨的花无缺胜出;如果以神取人,风雨兼程的小鱼儿胜出。
你喜欢小鱼儿,还是喜欢花无缺呢?M282—20骨笛很像花无缺,用张居中先生的话讲,也是“M282—20骨笛完美无缺,是贾湖骨笛中的精品”。
M282—21骨笛很像小鱼儿,历经风雨。
“M282—21骨笛出土时,断为三截。
”张居中先生说,“认真观察,M282—21骨笛虽断为三截,但并非入土后所损。
它在墓主人生前,已经折断,可能是意外事件所致。
M282—21骨笛即使不是墓主人的祖先所传,也是墓主人生前的骨笛精品。
就是断为三截,但主人仍然不忍心弃之。
在两处折断处的笛壁上,主人钻了14个小孔,用细线精心缀合后,继续使用。
在新石器时代,在制作工具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制造一支骨笛,决非易事。
也许它的音质、音准都为主人所钟爱,也许它曾伴随主人经历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故主人才虽折不弃,并利用当时最高的技术手段,钻孔缀合。
它,必定是主人的心爱之物!”张居中先生经过认真分析,科学推断:“花无缺”是“小鱼儿”的“克隆版”——它们虽不像小鱼儿与花无缺一样,是孪生兄弟,但因其“克隆”,似乎比小鱼儿与花无缺更为相像。
张先生这一推断的理由是——一、“小鱼儿”是主人的心爱之物,折而不弃,是采用了当时最为复杂的修复手段予以修复、继续使用的。
二、“花无缺”与“小鱼儿”的绝对音高只差两分,即现代乐器制造家必须依赖科学仪器才能确定的半音的1/50。
在当时没有任何科学仪器的情况下,能确定出两支骨笛基本相同的主音,难度是异常巨大的。
它说明,古人在对声音的自然敏感度上远远超过今人,“花无缺”在“克隆”“小鱼儿”的过程中,无疑也是经过了极为精确的计算的——不然,两支骨笛的高音不可能取得如此惊人的一致。
三、主人在“克隆”“小鱼儿”、创制“花无缺”时,在将“小鱼儿”大部分高音保留下来的同时,改变了两个音的高度,让“花无缺”的两个音阶产生了变化,把音阶的第六级升高了半音,这是音乐向前发展的必然需要——这反映了贾湖骨笛由初期的五声音阶发展到中期的六声音阶,进而对七声音阶的选择过程。
“小鱼儿”、“花无缺”都是贾湖中期的骨笛,这种实验、延续、发展,让“小鱼儿”、“花无缺”成为贾湖出土骨笛的精品,代表了贾湖中期音乐发展的最高水平。
在当下流行的河南南部的西调皮影唱腔中,有些唱段就保留了“小鱼儿”、“花无缺”自然音序排列的状态,其与八千年前贾湖骨笛自然音序的一致性,绝不是一种自然的巧合,当为一种天然的自然习惯的延续,与河南南部百姓长期形成的音乐审美习惯,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在贾湖遗址发掘的早、中期其他墓葬中,也曾分别出土两支骨笛,但均没有发现“克隆”现象——唯独M282大墓出土的“花无缺”,发现其在制笛开孔的过程中,被留下了事前计算的痕迹——开孔前,曾在骨管上打下若干个未曾穿透的钻点,其中小7号孔已经钻透,但由于此音略高,被废,在下方又重新开下一个正式孔。
自“花无缺”起,所有贾湖骨笛,都留下了计算开孔位置的刻度。
这说明,“花无缺”“克隆”“小鱼儿”,完成了贾湖骨笛制作由经验型向经验加计算型的转变。
这一转变,也说明,贾湖先民在乐器制造与音阶选择上,已经建立起自己的要求与标准,他们在音乐文化上的需求水平,是超乎我们想象的,这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在河南博物院“站岗”的,是“小鱼儿”;目前,“花无缺”葬在“移花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仓库。
“小鱼儿”与“花无缺”均在郑州。
故宫博物院调走的那支贾湖骨笛,没有资格与“绝代双骄”“小鱼儿”、“花无缺”过招比武。
故此,“小鱼儿”脱颖而出,成为整个史前时代代表,挺进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序列。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器物规格:长23.1cm、七孔;出土时间:1987年出土地点: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点评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