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总结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6:挑兵挑将费精神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6:挑兵挑将费精神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6:挑兵挑将费精神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6:挑兵挑将费精神北宋第三代皇帝宋神宗刚一继位,便诏告全国,需要好的建议,但听过大臣们提的建议后,他感到很失望,在韩维的推荐下,任命王安石为官,却被拒绝了。

在宋神宗和王安石彼此深入了解后,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王安石欣然接受,开始全力辅佐皇帝。

06挑兵挑将费精神.mp300:0037:02百家讲坛康震宋神宗刚一继位之初,注意力并不在王安石这儿,也就是他开始并没有想到要用王安石。

但是他着急呀,没人。

宋神宗这么年轻,十九岁、二十岁一个人,一上台,需要很多人来帮他。

怎么办呢?这皇上急了,下了一道诏书,实际上是等于面向全国人民的一个通知,说我刚当上这皇帝,我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们帮我,你们只要是看见我哪儿做得不合适,哪儿做得不周严,哪儿做得有错误,你们通通地给我提出来,甭客气,也不要有什么顾虑,只管提,我肯定一准全改。

然后只要提得好,我不但采用,而且你们只要有本事,我就会重用你们。

那这一篇宣言出去之后,朝野上下,觉得皇上虽然小,但是懂事,知道做一个皇上应该要什么,那底下大臣就开始纷纷地给他提建议,这不挺好的吗?这些建议现在归纳起来,大体上分为这四种:第一种叫一般性建议。

什么叫一般性建议呢?比如当时有一个官员叫王陶,他的官职是御史中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监察部的部长,专门负责纠察和检察官员的。

王陶上了一个奏章,说什么呢,说皇上我跟您说,您当皇上最重要的是,要听取不同的意见,要赏罚分明,要远离奸臣,要重用忠臣,要交往好人,要远离坏人,这个很重要,你作为皇上这个一定要做到,皇上应该识别谁是好的,谁是坏的,这是王陶。

还有一个,是一个谏官,叫赵抃,他也给皇上提建议,他说皇上我认为您应该选拔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做宰相,您应该停止大兴土木,不要再修建大型的、大规模的楼堂馆所,把那些佛寺道观都不要建了,要省钱。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

康震教授还特别强调了韩愈的人格魅力。他认 为,韩愈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有担当 的人。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这种高尚 的人格精神也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
第6部分 结语
结语
通过对康震教授评说唐宋八大家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唐 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心声 通过学习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 文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汲取其中蕴含ຫໍສະໝຸດ 人生智慧 和精神力量第3部分
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那么,康震教授解读"唐宋 八大家",为什么一定要从 韩愈开始讲起呢?说到唐诗 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李白、
杜甫、苏轼、李清照
他们那一篇篇洋洋洒洒如行 云流水般的文章,宛如一望 无垠黄灿灿的麦田,成熟而
富于生机
而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 和柳宗元有着特殊的地位, 是他们竖起了古文运动的大 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
第7部分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第8部分
柳宗元的文学风格与 思想
柳宗元的文学风格与思想
1
柳宗元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思想深邃,观点鲜明
他的作品以山水游记、寓言、散文为主,文笔简练明
2
快,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和深切关注,以
3
及对人生、人性的深入思考
第9部分
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愈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 768年,字退之,河南孟州 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与另一位著名的文学
家柳宗元并称"韩柳"
而要说到唐宋散文,我们自 然就会想到"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一)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画外音:柳宗元少年成名才华出众,可是就在他平步青云的时候,一场政治打击却向他猛烈袭来,面对这场异常猛烈的打击,柳宗元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部登空》,敬请关注。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终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完全可以用大起大落来概括,少年时代的他才华出众、平步青云,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关键时刻,他却遭到一场异常猛烈的政治打击。

那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

康震: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好诗,大家都知道是谁写的吧?唐代著名的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

我问你,读这个诗,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一派清凉世界。

感觉到非常地清静,非常地清凉,非常地超然独立,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个踪影。

在那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小舟。

在那孤独的小舟上,有一个披着蓑衣的老渔翁,正在那儿垂钓,他想钓什么,钓鱼吗?不知道。

所以这首诗给我们传递出来的首先是一种意境,意境特别好,就二十个字,意境全出,非常地优美,所以这首诗连小学生都会知道,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成年人了。

但是我要再问一句,就是柳宗元为什么会写这首诗,你能回答我吗?可能你就未必能回答上来了。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知道,柳宗元喜欢清静,他喜欢一个人待着,不让人打扰。

你说我还知道,柳宗元内心里边,觉得自己的人格冰清玉洁,不想跟这个污浊的凡世有什么瓜葛,所以写这首诗以表心迹。

你还可能说,柳宗元心里有事,特别烦,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所以写了这首《江雪》。

唐宋散文分析研究教学(康震)

唐宋散文分析研究教学(康震)

唐宋散文分析研究教学(康震)唐宋散文研究教案大纲<康震)一、教案目标通过对唐宋这一散文发展高峰期中各阶段各类型散文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散文史发展的系统讲授,并精要评价重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唐宋散文的发展简况,熟悉这一时期的散文流变,理解唐宋散文的流派和文体特征。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和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认识唐宋散文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1 )掌握唐宋散文发展的基本轮廓和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2 )配合“作品选”的讲解,能够凭借工具书或注解阅读文学作品,并体会领悟蕴涵在作品中的人文情怀;3 )能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评述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情感、审美、艺术等特征;4 )能够熟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二、教案内容和学时分配<一)总论学时 1主要内容:“散文”的定义“古文”的定义及其特点介绍唐宋散文研究现状现代学者对古代散文“文学性”问题的争论如何学习唐宋散文教案要求:1 、了解:< 1 )古人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如元末明初朱右编选的《八先生文集》、明代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2 )近现代学者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如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郭预衡《中国散文史》等2 、了解:古文的特点3 、掌握:根据清代古文家、朱自清、林慧文、郭绍虞、姚鼐、方东树、张裕钊、刘大櫆等人的观点分析“散文”与“古文”的异同。

4 、掌握:学习古代散文的方法。

重点、难点:古人和今人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当今学术界对“散文”与“古文”的比较分析;学习阅读古代散文的方法。

这三点是这部分的重点与难点。

其它教案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对学习唐宋散文的兴趣。

注意学习本章对以后学习的指导作用,并且可适当介绍唐宋散文的学术研究前沿状况。

<二)第一章初盛唐散文的发展学时 3主要内容:唐以前散文革新思想的萌芽唐初魏征、王绩的改革陈子昂:< 1 )陈子昂“兴寄”与“风骨”的文学革新主张< 2 )由《谏用刑书》分析陈子昂散文的三个特色:A 、政治性、现实性B 、条理清晰、文辞雄辩C 、文风疏朴、不加藻饰张说、张九龄、王维、李白与盛唐散文:< 1 )由《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分析王维的散文特色< 2 )由《与韩荆州书》分析李白的散文特色元结:阅读《新唐书?艺文志》中元结的散文创作,分析其文学主张与散文成就教案要求:了解:唐以前散文革新思想萌芽的事实了解:初唐文风和盛唐散文的骈散分工掌握:分析王维、李白的散文创作以及陈子昂和元结的文学主张与散文成就重点、难点:唐初至唐中叶韩柳发起古文运动前的散文发展简况;阅读分析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与李白的《与韩荆州书》;陈子昂和元结的文学主张。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详情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详情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详情在线播放和下载地址: [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在线观看和下载 ],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01)考试进行时 ,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02)理想照亮现实 ,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03)敢问路在何方 ,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04)沙场初点兵 ,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05)敢向皇帝说不 ,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06)一介书生单刀赴会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01)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 ,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02)朋友一生一起走 ,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03)世家子弟的难言之隐 ,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04)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05)动物开口会说话 ,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06)小人物大道理 ,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07)与大自然对话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1)人见人爱苏东坡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2) 自古英才出少年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3)忧国不谋身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4) 浪漫的实干家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5)十年生死两茫茫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6)苏门六君子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7)海内存知己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8)布衣之交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9)黄州惠州儋州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0)豪放词里天地宽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1)也无风雨也无晴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2)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3)响彻千古天籁音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4)写在文学边上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5)书画真性情solve the inspection, partial arrangement many, the effect is not good enough.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clean-up inspection on the project, can be firmly combined with, there is no legal and policy basis resolutely revoked, unauthorized resolutely stop, only keep safe production units of the annual target assessment responsibility target assessment 2 inspection work, strict standards and financial rewards,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6) 笑对人生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7)舌尖上的东坡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8) 兹游奇绝冠平生 ,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01)二十七始发愤 ,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02)五十一方九品 , 唐宋八大家之苏辙(01)冰山下的火焰 ,唐宋八大家之苏辙(02)各有各的好 , 欧阳修(01)醉翁之意在哪里, 欧阳修(02)偏向虎山行, 欧阳修(03)他动了谁的奶酪, 欧阳修(04)提前开始的决战, 欧阳修(05)清醒的醉翁, 欧阳修(06)费力反而不讨好, 欧阳修(07)忠臣反被忠臣害, 欧阳修(08)科举文章怎么写, 欧阳修(09)后浪如何推前浪, 欧阳修(10)力断皇帝家务事, 欧阳修(11)花甲之年惹绯闻, 欧阳修(12)《卖油翁》的境界, 欧阳修(13)六一居士的六个“一” , 欧阳修(14)退而未休名千古,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01)这个宰相不寻常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02)不做京官为哪般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03)给力的基层一把手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04)中看不中用的京官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05)百年帝国烂摊子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06)挑兵挑将费精神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07)北宋百年第一札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08)讲课也能惹出祸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09)小女子掀起大波澜solve the inspection, partial arrangement many, the effect is not good enough.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clean-up inspection on theproject, can be firmly combined with, there is no legal and policy basis resolutely revoked, unauthorized resolutely stop, only keep safe production units of the annual target assessment responsibility target assessment 2 inspection work, strict standards and financial rewards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10)不能承受青苗之轻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11)从变法到变脸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12)十大罪状三不足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13)熙宁新法一二三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14)一张画击倒王相公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15)东山再起也枉然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16)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17) 说不尽的王昭君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18) 翻案诗文第一家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19)拗相公与司马牛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20)不是冤家不聚头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21)可怜人间四月天 ,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22)千秋功罪任评说 , 曾巩(01)非常七加一, 曾巩(02)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曾巩(03)身处乡野名比天高, 唐宋八大家大结局——跨越千年的真心英雄solve the inspection, partial arrangement many, the effect is not good enough.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clean-up inspection on the project, can be firmly combined with, there is no legal and policy basis resolutely revoked, unauthorized resolutely stop, only keep safe production units of the annual target assessment responsibility target assessment 2 inspection work, strict standards and financial rewards。

唐宋八大家知识点总结

唐宋八大家知识点总结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之基础知识积累《祭十二郎文》一、通假字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_______”,美味食物)2、零丁孤苦(通“_______”,孤苦无靠)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_____”,死)4、敛不凭其棺(通“________”,给死人穿衣入棺)二、一词多义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_______,名词)②诚知其如此(___________,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__________,副词)2、幸:①皆不幸早世(__________,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_________,动词)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__________,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_________,介词)4、省:①不省所怙(__________,动词)②汝来省吾(___________,动词)5、孤:①吾少孤(___________,动词)②零丁孤苦(___________,形容词)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___________,名词)6、长:①吾少孤,及长(___________,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___________,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___________,动词)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___________,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___________,副词)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___________,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___________,使动)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___________,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___________,动词)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___________,动词)②死而有知(___________,名词)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___________,动词)11、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___________,代词)②诚知其如此(___________,代词)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___________,副词)④其信然邪?其梦邪?(___________,动词)⑤又可冀其成立邪(___________,代词)⑥其又何尤?(___________,代词)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___________,副词)⑧敛不凭其棺(___________,代词)其的用法其一、代词1. 人称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洵》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洵》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洵》讲稿(总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洵》讲稿01始发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几对名垂后世的文学世家,例如三国时期曹操、曹丕和曹植的“三曹”父子;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的“三苏”父子;以及明朝“公an派”的“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其中“三苏”父子均位列“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名气最大。

在“三苏”中,“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后世所熟知;“小苏”苏辙官做得最大,成就斐然;而他们的父亲“老苏”,在名气上则稍显逊色,但苏洵在文学发展史上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创作的《六国论》等名篇,传之后世,谓之经典。

那么苏洵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是如何培养出了两位杰出的儿子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第一集《二十七,始发奋》,敬请关注。

【康震】苏洵的名气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并不是因为“唐宋八大家”的原因,是因为另外两个原因。

第一,他是苏辙和苏轼的爸爸。

他这个爸爸,培养了两个非常杰出的儿子,父名因子贵而显。

第二个原因是他上了《三字经》了。

我们知道在《三字经》里边有这么一段话:“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三字经》说苏洵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他那么大岁数了,他还知道后悔要读书,你们这些小的,早早地就应该立志读书。

他变成一反面教材了,浪子回头金不换。

那我们就在想一个问题:这不对,如果苏洵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这么一个形象的话,这么一不靠谱的、不长进的父亲,怎么会培养出两个这么优秀的儿子呢这逻辑关系不顺。

再者说了,这么优秀的两个儿子,怎么会就有一个不长进的父亲呢这倒推也推不过来,所以此事颇值得琢磨,还得从头说起。

这苏家,眉山苏家是大姓,望族。

苏洵的前面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苏澹,一个叫苏涣,哥俩儿都中了进士,厉害吧。

唐震《唐宋八大家》讲稿

唐震《唐宋八大家》讲稿

唐震《唐宋八大家》讲稿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一)这个宰相不寻常。

朋友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唐宋八大家里面最独特也是最不寻常的一大家,王安石。

王安石为什么独特?因为在这八大家里边,他的官做得是最大的,而且他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王安石一生两次担任宰相(国务院总理),又先后两次被罢免宰相之职。

所以他的经历是非常独特的,人们对他的褒贬也不统一。

又为什么说王安石这个人他不寻常呢?他不寻常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今天一讲到王安石这个名字,一提到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另外一个词,是什么呢?变法。

所以王安石和变法,基本等于一个固定词组,就是“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他的王安石变法影响力更大。

不但对他当时的影响力大,而且一直影响到了八九百年以后的二十世纪。

所以我们说他的第一个不寻常是他的历史评价力不同寻常。

他的历史评价的不寻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古今中外,赞不绝口。

我们先来看中国,在1908年的中国,这一年是“百日维新”失败的十周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光绪皇帝和他的姨妈慈禧太后去死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当年的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梁启超写了一本书,这本书是为王安石立传的,在这本王安石的传记里边,梁启超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他说王安石是什么人呢?说王安石这个人就像千万公顷的湖泊一样广大,就像万仞的高山一样高尚。

说从夏商周一直到现在1908年,过去几千年了,你要说中国有一个最完美的人,这个人是谁?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的改革变法不仅对当时的北宋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梁启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二十世纪的中西方的各国的政治体制都在产生在很大的影响,对他的评价特高。

梁启超说:“我们应该给他塑一个特大号的金像,把他供起来。

”这是在中国。

在国外对他什么评价呢?1906年,这一年,距离俄国的十月革命还有十年。

当时的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在和他的同志们讨论俄国土地政策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王安石实行土地的国有政策表示赞同。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洵两集全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洵两集全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一)二十七始发愤·2012年11月11日苏洵名气大,还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有两个儿子,非常杰出;二是上了《三字经》了。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变成反面教材了。

如果这样,不长进的父亲,怎么就培养出优秀的儿子呢?此事颇值得琢磨。

苏家是大姓,是旺族。

他有哥俩苏澹苏涣,前者英年早逝,后者当地影响非常大,中进士时,热闹,被围观。

对考科举有极大的影响,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风气。

苏洵读书时考过进士,没考中。

他从此不考了,不读书了。

最奇怪的是父亲苏序也不急。

对儿子纵而不问。

“非忧其不学也”,不为此担心。

苏序对两个儿子却要求很严。

原因何在?第一,苏洵读什么书?得考诗赋,写骈体文,这是苏洵不擅长的。

还有得死记硬背的东西,他也不擅长。

这些人他读不了。

父亲知道这一点。

是考试体制限制了。

所以天天游荡不回。

将来读,一定会不同凡响。

还有第二,个性有关,苏序个性不寻常,乐善好施。

曾巩写的墓志铭说,“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首。

”读书不做死学问。

这种性格特点在苏洵身上反映出来。

苏序是性格放达的,心大。

儿子考中进士,对形式的东西不在乎。

这也是原因之一。

苏洵的夫人程氏有名,教育儿子方面超有一套。

程家有钱,嫁到苏家,不埋怨,照料家里不错。

绝不麻烦娘家,感到美中不足的是苏洵不读书。

却也不说。

二十七岁时,苏洵问老婆。

读书也太浪费时间,你怎么想呢?说明他装着这事,也说明他有这能力。

程氏说,我早想说你了,如果因为我的原因读书,没劲。

你不想读书,我不张嘴。

张了嘴,我告诉你,你安心读书吧。

苏洵从此专心读书。

之前拖了将近十年,觉得家里差不多了,觉得可以出手了。

过了两年,准备考试。

不中。

又读了八年,到了三十七岁时,制科考试,难度更大。

考中,做官就大的。

不中。

唐代宋代科举难考。

这点挫折不算什么。

苏洵决定不考了。

因此他是八大家中唯一没中进士的人。

他不屑于再考。

用了二十年来考试。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读书笔记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读书笔记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读书笔记唐宋八大家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文学作品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康震教授在评说唐宋八大家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根据康震教授的评说,整理出一份读书笔记,以供大家参考。

一、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1.唐宋八大家概述康震教授认为,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

他们在文学上各有特色,共同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2.各大家文学特点(1)韩愈:以道自任,主张文以载道,文章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2)柳宗元:擅长寓言,寓意深刻,讽刺性强。

(3)欧阳修:文章平和醇厚,注重情感抒发。

(4)苏轼:才情横溢,擅长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

(5)苏洵:文章纵横捭阖,善于议论。

(6)苏辙:文章稳健扎实,富有哲理。

(7)曾巩:文章严谨,注重实际。

(8)王安石:文章议论风生,提倡变法。

二、读书笔记1.唐宋八大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通过阅读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们的文章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重视思想性:唐宋八大家认为文学应具有教化作用,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2)注重情感表达:他们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追求形式美:在文章结构、辞藻、声韵等方面,唐宋八大家力求达到和谐统一。

2.唐宋八大家的人格魅力唐宋八大家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人格魅力。

他们敢于直言,关心国家大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对后世的影响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被后人传颂不衰。

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也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通过康震教授的评说,我们对唐宋八大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阅读他们的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文学智慧,还能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一)醉翁之意在哪里节目导语:青年时代的欧阳修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但却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遭到贬谪,那么这件蹊跷案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走进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敬请关注。

画外音: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也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公元1007年生于江西吉安,公元1072年卒于安徽阜阳,终年六十六岁。

走近这个在北宋政坛和文坛都有丰厚建树的一代伟人,我们发现他留给世人许多匪夷所思的疑问,比如:青年时代的欧阳修,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之时,为什么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而遭到贬谪?以骈文成功取仕的他,为什么对古文情有独钟,并最终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他如何慧眼识珠,亲自提携了后来成为一代文坛宗师的苏轼?晚年时期德隆位高的他为什么被王安石百般阻挠,没能成为宋神宗时代的宰相?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一起走近百家讲坛,听他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破解这一个个谜团。

今天播出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

康震:大家好,前一段时间我们讲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唐代的两大家——韩愈和柳宗元,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陆续地给大家介绍另外的宋代的六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还有曾巩。

我们讲唐代那两大家的时候是从韩愈讲起的,当时我们说了很多理由,说必须得从韩愈讲起,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那现在我们要讲宋代的这六大家,从谁讲起呢?得从欧阳修讲起。

大家说那为什么从欧阳修讲起啊?为什么不从王安石讲起,为什么不从苏轼讲起啊?因为欧阳修在宋代这六大家当中,包括在唐宋的八大家当中位置非常地特殊,他有三个领袖的地位:首先,欧阳修是宋代政坛和文坛上的当然的领袖,他是北宋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完整版)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总结

(完整版)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总结

超越千年的诚心英豪演讲人:康震讲课老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唐朝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布学术论文40 余篇,第一版各种学术著作4 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课科研奖赏5 项,主持、参加的省部级以上教课科研项目 4 项。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个被后代仰望的传奇名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唐宋八大家”究竟有着如何独到的个性魅力?他们的人生传奇和道德文章,又会留给后代如何的启迪?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古文运动”的倡议者,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一方面亲身实践,一方面又培育了很多青年作家,使得“古文运动”的阵容日渐壮大,这两个人也被后代并称为“韩柳” 。

晚唐时代,“古文运动” 趋于衰败,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

到了北宋期间,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古文运动,使散文从头走上了平和畅达、反应现实生活的道路。

苏轼,中国古代最传奇的文化巨人;苏辙,比苏轼可能还要劲爆的激情政治家;苏洵,布衣之身却名扬天下;曾巩,躬耕乡野却能一举成名。

他们共同倡议朴素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散文,反对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的骈文,赐予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从2010 年 1 月开始,《百家讲坛》栏目先后分四部播出了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作为整个系列节目的扫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将会带给我们如何的出色清点?今日的人们将如何来解读“唐宋八大家”呢?全文:我们讲完“三苏”以后,“唐宋八大家”的每一位大家就都给大家介绍过了,我们很有必需对这样一个大的系列进行一番总结和清点,归纳起来看“唐宋八大家”这个超越时代的文人集体,他们的整体成就是特别高的,假如没有“唐宋八大家”这些作家的创作和他们的思想和人品,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就会失容好多。

“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他们总合创作了快要 9000 首诗词,12000 多篇文章,人均 2600 多篇诗文。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13:六一居士的六个“一”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13:六一居士的六个“一”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13:六一居士的六个“一”画外音: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有一种风尚,就是经常为自己取各种雅号以明心志。

欧阳修年轻的时候曾经自号“达老”,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他又给自己起了另一个更有名的别号“醉翁”,而到了六十岁前后,他又自称“六一居士”。

其实,他的每一个别号都是一段人生历程的提炼,都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情怀,那么,这个“六一居士”里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丰富内涵?而身处高位并已经成为宰相候选人的欧阳修却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提前退休呢?康震:我们前面说过,欧阳修快到六十岁的时候又被人家告了一次绯闻案,说他跟自己的儿媳妇有点这个不干不净的,后来虽然调查清楚了,但是欧阳修这一颗心也真是凉到了冰点,他不是不愿意在中央再做官嘛,他反复地跟朝廷说我真不愿意在这儿待了,这整个是一个浑水,我不愿意再蹚这浑水,我到地方去做官。

好,没问题,中央经过决定、讨论,把他放到安徽的亳州去做知州。

可是我给你说,打这时候起欧阳修就早都动了要提前退休的念头。

我们知道在宋代有个规定,一个官员他的退休年龄是多大呢?七十岁。

可是欧阳修这个时候才刚刚六十多一点,他就想要提前退休。

他刚刚被派到亳州当知州,就给朝廷上了九道奏章要求退休,结果朝廷不但没批准他退休,反而把他任命为山东青州知州,还兼了京东东路安抚使,这是个什么官呢?就是青州市的市长,而且还负责管辖在青州附近的其它八个州郡的总体事务。

那换句话说,不但没让他退休反而怎么呢?给他加码了,给他提升了。

这下他就急了,在青州他又连上两道奏章,说您即便不让我退休,我求您了,您给我分一个小一点的州郡,越小越好,我想怎么安静我就安静,我不愿意再去管那么多事。

好,这奏章一上去,不但没给他分个小的,又给他分了个大的,这叫什么呢?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河东路经略安抚使,政治的格很高,实际的权力也很多。

欧阳修都急了,这不是要人命吗?都说不清楚了。

他马上就给皇上上奏章,说什么呢?说“是每求退则得进,每辞少则获多”——欧阳修【辞宣徽使判太原府第六札子】我这是怎么了?每次我说我不干了,你给我的更多。

(完整版)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讲稿

(完整版)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讲稿

(完整版)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讲稿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讲稿(一)非常七加一画外音: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生于公元1019年,1083年病逝于江苏南京,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的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

可遗憾的是,尽管曾巩得到文坛宗师欧阳修的极力推崇,但他却是“唐宋八大家”中最令我们当代人感到陌生的一位。

为什么这其中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康震:上一集我们说,也许欧阳修最喜欢的弟子不是苏轼,而首先是曾巩,但是说句实在话,在“唐宋八大家”里边我们最不熟悉的,也最容易忘记的,或者说在背八大家的时候最容易想不起来的人就是这个曾巩。

也就是说在这个“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给我们的感觉,有点“七加一”的感觉,就是先把前边那七个人背过了,到末末了再捎上一个,“七加一”。

我这一说,大家就有这个很突出的感觉。

应该说,其他那七大家除了散文的成就之外,多多少少还有别的渠道或者别的一些什么原因,能够让我们记得起来。

比方说韩愈,韩愈我们知道,散文的名篇是《师说》,但是韩愈的诗也写得很好,他的《早春》诗,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你只要这首诗你会背,也能想起他来。

柳宗元,《捕蛇者说》、《黔之驴》,这的确是他的散文名篇,可是他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你会背这个也能记得起来。

欧阳修我们刚刚讲过的《醉翁亭记》是他最著名的篇章,可是他词也写得很好,“庭院深深深几许”、“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都是他词里边的名句,你只要知道欧阳修是一个著名的词家,也能想得起来。

苏轼那就不用说了。

苏辙呢,有点困难,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诗、好的词和我们熟悉的散文,但是这不要紧,他的哥哥可以帮他,因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底下小序写得明白,这就是写给我弟弟的,“兼怀子由”,你只要记得这首词,你就知道他有个弟弟叫苏子由,他名字叫苏辙,这就记起来了。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10:力断皇帝家务事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10:力断皇帝家务事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10:力断皇帝家务事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10:力断皇帝家务事画外音:嘉佑6年即公元1061年,55岁的欧阳修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成为了文臣中排位仅次于韩琦和曾公亮的朝廷重臣。

从此欧阳修进入朝廷中枢,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六年时光。

而就在此时,大宋皇宫之内一件事关国体的重大难题摆在了欧阳修和宰相韩琦等人的面前。

这件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必将给大宋王朝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果处理得当,王朝未来才能保证相对的稳定。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难题?欧阳修等人将会如何处理这个难题呢?康震:欧阳修在做参知政事,做这个副宰相期间一个特别值得说的事情就是处理皇帝的家务事。

我们经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

在封建王朝,最大的家务事应该就是皇帝的家务事。

清官都难断家务事,更何况皇帝的家务事。

皇帝自己都断不了,你还去断?这不但得见出水平来,而且得见出技巧。

对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来讲,第一桩大的家务事是什么呢?就是立太子。

宋仁宗继位40年了,没有立太子。

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在封建社会,立太子就是要立接班人。

接班人不立,国体不稳。

当时的宰相韩琦据曾经跟宋仁宗说,说您怎么还不立太子啊?您该立太子了。

宋仁宗曾经有3个儿子,早亡。

从那3个以后就一直没有儿子。

时间越长,随着他年纪的增长,身体也不好,大臣们就非常着急,所以韩琦就问他:“陛下何不择宗室之贤,以为宗庙社稷计。

”您就在皇室宗亲里边选一个侄子辈的人,不是也挺好的吗?宋仁宗说不着急,再等等,再等个一两年的。

他等什么呢?他等后宫看有没有生出儿子来的。

因为对于宋仁宗来讲,肯定首先要考虑的是把皇位传给谁呢?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不是传给自己的侄子,除非是没有办法了。

一来二去的,生是生不出来了,生出来都是姑娘,无法继位。

他就在子侄辈里边选了一个人,是他的堂兄的儿子,叫赵宗实,赵宗实就立为太子。

宗实这个名字不好,就由欧阳修出面,出了几十个名字,这名字旁都带“日”字边的。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总结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总结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跨越千年的真心英雄演讲人:康震讲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个被后世仰望的传奇名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唐宋八大家”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个性魅力他们的人生传奇和道德文章,又会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得“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这两个人也被后人并称为“韩柳”。

晚唐时代,“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

到了北宋时期,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古文运动,使散文重新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苏轼,中国古代最传奇的文化巨人;苏辙,比苏轼可能还要劲爆的激情政治家;苏洵,布衣之身却名扬天下;曾巩,躬耕乡野却能一鸣惊人。

他们共同提倡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散文,反对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的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从2010年1月开始,《百家讲坛》栏目先后分四部播出了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作为整个系列节目的收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精彩盘点今天的人们将如何来解读“唐宋八大家”呢全文:我们讲完“三苏”之后,“唐宋八大家”的每一位大家就都给大家介绍过了,我们很有必要对这样一个大的系列进行一番总结和盘点,归结起来看“唐宋八大家”这个跨越时代的文人群体,他们的总体成就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唐宋八大家”这些作家的创作和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就会失色很多。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一)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画外音:柳宗元少年成名才华出众,可是就在他平步青云的时候,一场政治打击却向他猛烈袭来,面对这场异常猛烈的打击,柳宗元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部登空》,敬请关注。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终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完全可以用大起大落来概括,少年时代的他才华出众、平步青云,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关键时刻,他却遭到一场异常猛烈的政治打击。

那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

康震: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好诗,大家都知道是谁写的吧?唐代著名的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

我问你,读这个诗,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一派清凉世界。

感觉到非常地清静,非常地清凉,非常地超然独立,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个踪影。

在那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小舟。

在那孤独的小舟上,有一个披着蓑衣的老渔翁,正在那儿垂钓,他想钓什么,钓鱼吗?不知道。

所以这首诗给我们传递出来的首先是一种意境,意境特别好,就二十个字,意境全出,非常地优美,所以这首诗连小学生都会知道,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成年人了。

但是我要再问一句,就是柳宗元为什么会写这首诗,你能回答我吗?可能你就未必能回答上来了。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知道,柳宗元喜欢清静,他喜欢一个人待着,不让人打扰。

你说我还知道,柳宗元内心里边,觉得自己的人格冰清玉洁,不想跟这个污浊的凡世有什么瓜葛,所以写这首诗以表心迹。

你还可能说,柳宗元心里有事,特别烦,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所以写了这首《江雪》。

听康震讲《唐宋八大家》有感

听康震讲《唐宋八大家》有感

听康震讲《唐宋八大家》有感康震先生讲《唐宋八大家》,让我对唐宋时期的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宋八大家》汇集了唐宋两个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他们各自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在唐代,有杜牧和白居易两位文坛巨子。

杜牧以其清新细腻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情世态的抒发,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白居易则以他的豁达乐观、风趣幽默的作风受到了广泛的喜爱,他的诗作思想含义深刻,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在宋代,有苏轼和辛弃疾两位文学巨擘。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词、散文皆为后人所推崇。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灵动的词藻,塑造了许多优美的形象和动人的情感,他的作品给人以极大的诗意和感受力。

辛弃疾则具有激情澎湃的创作风格,他的词作反映了当时动荡的时局和人们的疾苦,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和人民性。

除了这四位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家,重庆、陈执中、方干、陆游也都是唐宋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都为唐宋时期的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康震先生的讲述,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唐宋文学的卓越与伟大。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态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用文字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人情世态,也反映出了他们对社会变迁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关注。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感动。

他们的作品宛如一座座灵感的宝库,打开了我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我意识到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带给我们力量和勇气。

所以,我将继续深入研读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不仅为了欣赏他们的艺术成就,更希望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文学的精髓融入到我的生活中,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升华和提高。

同时,我也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用自己的文字传递出更多的温暖和正能量。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4:写在文学边上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4:写在文学边上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4:写在文学边上苏轼创作了众多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他虽然被认为是天才,但文学知识却需要后天的积累,那么苏轼是怎样学习和创作的呢,他的广博和灵感又是来源于何处呢。

本期节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为大家讲述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的创作。

画外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堪称全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豪迈之词,也有“不思量,自难忘”的缠绵之词,更有“如泣如诉、不绝如缕”的《赤壁赋》,这些伟大作品的产生,让苏轼的才华像一束汩汩流淌的清泉,永远都有新的灵感在迸发。

但从偶然的灵感到成熟的作品,中间还有着相当长的距离,那么苏轼是如何跨过这段距离的,他的创作状态又是怎样的呢?百家讲坛康震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我们知道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是我们对这些作品虽然很熟,却未必对于他怎么创作这些作品的状态很熟悉。

我记得原来钱钟书说过一句话,说既然已经拿到蛋了,就不必再看那下蛋的鸡了。

但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一只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的这只伟大的“母鸡”,还是很想了解他的创作状态的。

苏轼自己曾经自述过他的文学创作的精神状态,他说,我写文章像“万斛泉源”,就像源源不断的泉水一样,“不择地皆可出”,就是不选择地区、不选择地方的随处都可从地底下涌出来。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就在平地上流,一天流个七、八千里的不成问题。

那说明才思如泉涌,而且这泉涌不断,不但多而且连续,不但连续而且延续的时间还特别长。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什么意思呢?这泉水一边流着流着,遇到坑洼的地方就下去,遇到山坡呢就爬上去,所有经过的地方无一不可覆盖。

他的意思是我的创作的才思随着生活的变化曲折、坎坷起伏,也在不断地变化,这说明他的才思不但绵长、丰富、广大,而且非常地灵活。

苏轼说:“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文说》)我的写作是非常自然的,停不下来的时候就一直往前走,等到确实走不动了,就停下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越千年的真心英雄演讲人:康震讲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个被后世仰望的传奇名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唐宋八大家”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个性魅力?他们的人生传奇和道德文章,又会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得“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这两个人也被后人并称为“韩柳”。

晚唐时代,“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

到了北宋时期,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古文运动,使散文重新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苏轼,中国古代最传奇的文化巨人;苏辙,比苏轼可能还要劲爆的激情政治家;苏洵,布衣之身却名扬天下;曾巩,躬耕乡野却能一鸣惊人。

他们共同提倡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散文,反对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的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从2010年1月开始,《百家讲坛》栏目先后分四部播出了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作为整个系列节目的收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精彩盘点?今天的人们将如何来解读“唐宋八大家”呢?全文:我们讲完“三苏”之后,“唐宋八大家”的每一位大家就都给大家介绍过了,我们很有必要对这样一个大的系列进行一番总结和盘点,归结起来看“唐宋八大家”这个跨越时代的文人群体,他们的总体成就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唐宋八大家”这些作家的创作和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就会失色很多。

“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他们总共创作了将近9000首诗词,12000多篇文章,人均2600多篇诗文。

在“唐宋八大家”当中,寿命最长的是苏辙,七十三岁;寿命最短的是柳宗元,四十七岁,年龄都不算很大,甚至柳宗元应该说年龄很小,算英年早逝,所以在这么短的生命历程当中创作了如此大量的精品,应该说,创作的业绩是惊人的。

“唐宋八大家”的人生总体来讲是非常辉煌的,这八个人当中有三个人做过宰相或者副宰相(欧阳修、王安石、苏辙);还有四个人担任过翰林学士(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还有三个人担任过中书舍人(苏轼、苏辙、曾巩);有七个人是进士出身(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还有六个人担任过地方的最高行政首长(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可以这么说,“唐宋八大家”的阅历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从政的一个缩影,这是他们的一些共同特点。

他们每个人又有着不同的方面的特色,比如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唐代的“古文运动”就是从他们两个人的手里倡导起来,并且是主要的创作的主力,如果没有韩愈和柳宗元,就不可能有“唐宋八大家”这个序列的开始形成。

再比如欧阳修,欧阳修是一代文宗,是文坛的领袖,他在宋代的地位相当于唐代的韩愈,但实际上他在宋代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当时韩愈在唐代的影响力。

欧阳修本人不仅众体兼备,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他还是史学家、金石学家,他的创作的才能是多方面的。

在宋代的其他六大家都跟他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要么是他的学生,要么是因他的奖掖而声名远震的,所以在北宋欧阳修有着特殊的不可磨灭的功能。

王安石在八大家当中也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人,他是这八大家当中唯一一个宰相,也是八大家当中最大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争议也最大的改革家。

苏轼我们刚刚讲过,他在八大家当中是一个最全面的天才,中国文化史如果没有了苏轼的身影,我不晓得应该怎么讲。

他的创作也是天才的、全面的,最重要的是,他无论在士大夫阶层还是在民间,都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这是其他七个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地方。

苏洵,苏洵好像在我们的心目当中是比较黯淡的,事实上苏洵几乎是完全靠着自学而成才的,而且他写的文章,上追孟子、荀子,中承韩愈、欧阳修,下开苏轼、苏辙,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的意义,他的《六国论》是中学语文课本当中经常要选的名篇,这就足以说明他的才华。

苏辙,苏轼的弟弟。

很多人觉得他是沾了他哥哥的光,事实并非如此。

苏辙的才华是很卓越的,苏辙是在八大家当中跟他的老师欧阳修同样存在的两位副宰相,能做到副宰相并不简单。

曾巩,曾巩好像就更黯淡了,我们原来讲到曾巩的时候,说有一种“七加一”的感觉,这好像对他评价很低是吗?对,曾巩中进士的年纪比前边所有中过进士的人年龄都要大,他到三十九岁才中了进士。

苏洵当然一生都与进士无缘。

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曾巩)十八岁就开始在家里操持家务,他在家乡整整宅了二十一年,到了三十九岁头上才考中进士。

与这个迟到的进士形成相映成趣的一个事实是,他的家族里边,在他的带领和教育下,在十年当中有十个人考中了进士,这是非常罕见的,这个功劳应该归功于曾巩。

所以我们说,“唐宋八大家”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别人不可替代的闪光点,因此他们的组合是一个超级组合,每个人都在某一方面有着卓越的业绩和才能,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超强的组合,成为了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一段奇迹。

“唐宋八大家”在当代的影响也非常大,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现在的七个出版社所出版的语文教材当中,文言文的部分,“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占了四分之一,“唐宋八大家”的诗文占了5%,这就意味着当一个中学生要学习一篇文言文的时候,他每学习四篇,其中一篇就是“唐宋八大家”的,如果他学习一首古诗词,那么每二十篇当中有一篇是“唐宋八大家”贡献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抽掉了唐宋八大家,我们的语文基础教育,特别是文言文的教育、古诗词的教育是严重缺失的,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唐宋八大家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吗?足以说明了。

解说:作为“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大家,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们有感于隋唐以来骈体文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却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因此提出恢复古文文风,也就是先秦两汉的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是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这就是著名的“古文运动”。

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得“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这两个人也被后人并称为“韩柳”。

那么,康震教授如何对韩愈和柳宗元做出独特的点评呢?首先是韩愈,韩愈如果我们要评价他的话,我想用两个字可以概括他的一生,就是“刚毅”。

苏东坡曾经评价他说,“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什么意思啊?说他的文章超越了前代,开创了文章写作的新时代;他倡导的儒家的思想,致力于拯救当时日益衰疲的唐朝;他是一个大大的忠臣,而且是敢于上谏的忠臣,直接上谏皇帝,敢于触怒龙颜,这个勇气可嘉;同时他孤身一人深入叛军的巢穴,说服了当时的叛军,让他们没有制造更大的动乱。

我们应该可以这样讲,韩愈是在八大家当中唯一一个有着真正的军旅生涯的文人,也是唯一一个曾经孤身深入叛军的虎穴与叛军周旋的这样一个文人,从这点上来讲,他在八大家当中是非常独特的。

所以我们说韩愈在“唐宋八大家”当中,他不但是一个思想家,他还是一个教育家;他不但是一个政治家,而且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参谋,他还是一位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善于实践的忠臣,这样的人物在古代文人当中并不多见,所以我们用“刚毅”来形容他对于儒学的捍卫;对于当时叛军的态度;对于敢于上谏的这样一件事情的态度,我觉得是完全适宜的。

柳宗元,柳宗元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拯救”。

我们知道他跟韩愈刚好相反,韩愈是从开始考科举到开始做官就没顺利过,他的前半生一直是磕磕绊绊、踉踉跄跄,到了后半生的时候才渐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宗元跟他恰恰相反,从二十一岁开始中进士,一直到三十二岁做了礼部员外郎,六品,顺风顺水,干得漂亮极了,如果不是因为后来跟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可能不久他就做了副宰相也未可知。

他从三十二岁被贬永州,后来又被贬柳州,一直到四十七岁再也没有能回到长安老家,客死他乡。

在被贬的岁月里边,他一直处在一种郁闷、纠结和沉痛当中,文学就成为了柳宗元拯救自己灵魂最可宝贵的良药,作者真正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全部地融入到了山水和自然当中。

韩愈在给柳宗元写的墓志铭里边说得好,说柳宗元来到了永州,就把自己放到山水里边遨游、翱翔,他有多大的不痛快,就把这不痛快都释放到山林、水野、泉石之间,所以他的才华一经触碰自然山水,立刻迸发出了光彩。

韩愈说,柳宗元被贬谪了,世间也许少了一位将相之才,但是却因此而多了一位卓越的文学家,究竟少了一位将相,多了一位文学家好呢?还是多了一位将相,少了一位文学之才好呢?这事只有后人才能评说,到底孰是失、孰是得,我不知道。

其实我们知道韩愈的褒贬已在文中显现,所以我们讲柳宗元恣肆在山水之间,写出了很多精彩的山水篇章,这是他对自己灵魂、性命和生命的一次拯救,这文学的拯救一经迸发光彩,就必然可以成为所有人可以分享,并且可以疗救自己内心创伤的一剂良药。

解说:晚唐时代,“古文运动”趋于衰弱,出现了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

到了北宋时期,以欧阳修、王安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古文运动,使散文重新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那么对于北宋时期的文坛盟主欧阳修和独特鲜明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康震教授将会做出怎样独到的点评呢?欧阳修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太简单了——“宗师”。

没法不宗,没法不师。

他是北宋的大文学家,他的宋代诗歌、宋代的词和宋代散文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

他是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纂了《新唐书》,独立撰写了《五代史》,在《二十四史》当中,一个人参与两部史书的撰写,实在不多见。

他是著名的经学家,对于《春秋》、《周易》、《诗经》都有精到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是金石学家,他撰著的《集古录》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金石学的著作。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种文学评论的形式。

你说,光仅仅就文史领域,他的宗师级别就足够了。

他还是著名的政治家,在地方任首长多年,在中央也任多种重要的职务,一直曾经担任过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还做过参知政事、副宰相,应该说欧阳修功德圆满,在政治上。

欧阳修还有一样东西也堪称宗师,就是他具有一种特别的人格力量,他在政治上有一种很突出的品格,就是耿介不弯,特别地犟颈椎特别硬。

宋仁宗对他有很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欧阳修上疏说了些狠话,仁宗皇帝就问旁边人说,哪儿冒出来这么个欧阳修啊?还挺厉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