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现状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浅析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黄河流域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效益十分显著,沿黄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但是,在目前的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存在问题1、用水户的节水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节华北地区和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缺水的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社会成员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节水需要坚强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统一管理,而在我国节水和法制都很薄弱。

目前节水管理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没有统一的现行规定,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应有的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了,同时,多数部分领导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认为节水是上级的事,与下级无关,没有把节水的重要性放在心目当中,上级要求严了只好开开会、传达传达会议精神而已,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另外,我国现有的用水机制让人感觉到用水多少与自己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大的想法等,由此造成了从根本上不可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的问题。

2、用水浪费现象严重一是现有的引黄灌区及配套措施已运行20年以上,因受当时现实条件限制,灌区工程标准低、工程配套差、渠道衬砌年久失修,渗水漏水严重;二是大多数灌区农田仍然是大水漫灌、土地高低不平、用水浪费严重;三是有的灌区工程老化,失修相当严重,甚至有的工程超期服役,带病作业,灌溉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大降低;四是黄河水价严重偏低,导致用水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用水浪费。

3、引黄水价偏低,近几年来“一惯制”近几年,随着引黄灌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水的用量逐步增加,但引黄水价没有增加,加之我国水价政策极不合理,水的价格背离水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水价几年“一贯制”,缺乏需求调节的杠杆。

引黄灌溉存在问题及节水措施

引黄灌溉存在问题及节水措施

引黄灌溉存在问题及节水措施引黄灌溉主要指的是将黄河水资源加以引用以补充农作物所消耗的水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也不断加剧,而引黄灌溉已经成为黄河流域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近年来黄河流域持续干旱,很多地区夏秋季的来水量过少,如此便产生了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若想农业经济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好供需问题,本文笔者以德州市潘庄地区为例,分析了该地区引黄灌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节水措施,希望为相关该地区的引黄灌溉提供参考和借鉴。

标签:引黄灌溉;问题;节水措施潘庄灌区地处山东省德州市西部,其主要承担着平原、禹城、齐河共八个县(市、区)的农业灌溉,也是全市的命脉工程。

自1998年我国实施大型灌区连续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后,潘庄灌区渠道的输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并且灌溉面积也不断增加,供水效益和节水效果均取得较好的成效。

潘庄灌区自建成以来,累计引水共350.3×108m3,每年平均引水9.5×108m3,有效地推动了德州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潘庄灌区引黄灌溉现状潘庄引黄灌溉区兴建于1971年,次年建成渠首闸和总干渠开始引黄放水,渠首位置在齐河县马集乡播庄附近,修建有三联九孔箱型涵洞式引水闸,马颊和尚庙主要承担着下游地区的输水任务,设计流量达124~80m3/s,渠首至马颊和尚庙输水干线共91.3千米。

潘庄引黄灌溉区共包含6个区,其中1区主要以齐、禹井灌为主,补源区为渠灌,灌溉的总面积达66.1万a;2区则主要以齐河井灌为主,补源区为地下渠,灌溉总面积为65.6万a;3区主要以禹城井灌为主,灌溉的总面积为34.7万a;4区则为地下渠提灌区,总面积达65.6万a;5区为深沟引河蓄灌区,灌溉的总面积164.9万a;6区主要为提水深沟银河蓄灌区,灌溉的面积的共153.2万a。

二、潘庄引黄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一)工程退化老化严重,相关设施不健全德州市潘庄水利工程建筑的修建时间大多數都在20世纪70、80年代,因此,到目前很多工程退化、老化严重,配套程度相对较差,绝大部分工程都带病上岗。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水文问题及解决途径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水文问题及解决途径

02
03
上游来沙量大
黄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 重,大量泥沙进入河道, 导致下游河道淤积严重。
水流速度减缓
下游河道比降小,水流速 度减缓,泥沙容易沉积, 加剧了河道淤积程度。
排沙设施不足
部分引黄灌区排沙设施不 完善或老化失修,无法满 足排沙需求,导致泥沙淤 积问题更加突出。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湿地萎缩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过度开发,黄河下 游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功能退化 。
地理位置与范围
01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位于黄河 流域的下游地区。
02
涵盖多个省份的重要农业区 域,如河南、山东等。
03
引黄灌区范围广泛,包括大 量农田和灌溉渠道。
气候条件及影响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
气候干旱、半干旱特点明显,对农业生 产造成一定影响。
年降水量较低,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 在夏季。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在引黄灌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浪费,为生态补水 腾出空间。
湿地保护与恢复
加强湿地保护
对引黄灌区内的湿地进行 全面保护,禁止非法占用 和破坏湿地资源。
恢复退化湿地
对已经退化的湿地进行生 态恢复,通过植被恢复、 水文调控等措施,逐步恢 复湿地生态功能。
建设人工湿地
在适宜区域建设人工湿地 ,增加湿地面积和生态容 量,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 自我修复能力。
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政策支持的 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引黄灌区 长期可持续发展。
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提升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短缺、生态保护等问题 的认识,增强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
01
鼓励社会参与

黄河引黄闸引水能力现状及建议

黄河引黄闸引水能力现状及建议

黄河引黄闸引水能力现状及建议摘要:黄河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是黄河流域地区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以及生态用水最重要的客水资源。

充分利用引黄水是缓解河北省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山东省济南市地处黄河下游地区,黄河是当地主要的供水水源。

黄河为保护泉城特色、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保障,成为了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之水、重要基础支撑。

近几年,济南段各引黄闸同流量级下的水位降低,引黄闸工程供水条件受到限制,供水要素发生了不利变化,供水能力降低,这给保障济南市用水带来了巨大挑战。

关键词:黄河;引黄闸;引水能力闸前泵站的运行,较大程度地弥补了引黄闸低水位下的过水能力,尤其是在黄河供水高峰期、低水位下引黄闸供水能力大大增强,解决了黄河低水位下引黄闸有水引不出来的实际难题,引黄闸工程供水保证率大幅提高。

同时,保证了济南市人畜饮水需要,改善了济南生态环境,保持了泉水连续复涌,提升了济南“泉城”社会形象,提高了济南人民幸福指数,为促进济南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和谐、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工程概述某引黄闸1988年兴建,灌溉面积114.3万亩,现有效浇灌面积106.6万亩。

灌区内设有输水渠、三级沉沙池,南北干渠及62条支渠,两处大型泵站。

该闸位于黄河弯道某险工上,进口左岸是某险工5#坝,右岸是7#坝,该处中、小水靠溜,且流势固定,引水条件较好,对阳谷县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该闸设计引水水位41.41m,最高运行水位47.30m,此时闸前淤高45.30m,设计引水流量50m3/s,加大引水80m3/s。

但近年来,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某引黄闸引水能力下降,达不到设计引水量。

2引水能力下降的原因分析2.1黄河水量逐年减少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80亿m3,近十几年来,黄河进入山东省的水量减少明显。

根据高村水文站实测资料统计分析,1951年至2005年多年平均年来水量为363亿m3,而1986年至2005年多年平均来水量仅225.4亿m3,2001-2008年多年均来水量仅225.5亿m3,较多年平均减少约137亿m3。

浅谈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发展策略

浅谈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发展策略

浅谈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发展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业的发展,黄河上游因开发原因导致工农业在用水上不断增加,下游的水自然就越来越少。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黄河下游引黄灌溉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工作进一步落实,使黄河资源在有限的条件下为社会发挥出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必须要对黄河下游之后的发展进行研究。

在对这些进行研究之前,必须要对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现状与应用加以了解。

1 黄河水资源的特点(1)水资源贫乏。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80亿m3(花园口水文站),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流域平均径流深77 mm,只相当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 mm的28%,在全国七大江河中略高于辽河。

流域内人均拥有水量593m3,约为全国人均拥有量的23%。

耕地单位面积拥有水量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8%。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

受地形、气候、产流条件等因素影响,黄河水资源地区间分布很不平衡,全河水量的55.6%来自兰州以上地区。

兰州至河口镇区间气候干燥,河道蒸发、渗漏损失较大,黄河流经该河段后,河川径流量减少了10亿m3。

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虽流域面积不大,但来水量占全河水量的10.5%,是产流较多的地区。

花园口至河口区间大部分河段为地上河,流域面积仅占全河面积的3%,来水量占全河的3.6%。

同时,黄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也较大,年内分配很不均衡,干流各主要控制站的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之比:上、中游为3.5~4.6,下游为4.3~9.0;年内具有夏、秋季水丰,冬、春季水枯的特性。

(3)含沙量大。

黄河干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5kg/m3,为世界大江大河之冠。

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年径流量63 000亿m3,为黄河年径流量的108.6倍,居世界第一位,而其多年平均含沙量只有0.06 kg/m3,约为黄河多年平均含沙量的1/600。

黄河汛期(7~10月)含沙量较大,非汛期含沙量较小,不同时间相同流量含沙量差值较大。

引黄灌区节水措施

引黄灌区节水措施

引黄灌区节水措施引黄灌区概述引黄灌区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灌溉区之一。

由于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引黄灌区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

本文将介绍引黄灌区采用的节水措施,并分析其效果和影响。

节水措施一:改进灌溉技术在引黄灌区,农田灌溉是最大的用水行业。

为了减少农田灌溉中的水浪费,引黄灌区采取了多种改进灌溉技术的措施。

首先,农田渠道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了覆盖渠道、加固渠底和渠岸等手段,减少了渠道内的水分渗漏和侧漏损失。

其次,引黄灌区大面积推广了滴灌和喷灌技术,有效减少了农田的水分蒸发和土壤瘪缩,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再次,针对引黄灌区农田土壤持水能力较低的情况,采取了水质调配和保水措施,通过调整灌溉水的水质,增加土壤持水性能,并采取遮阳、覆膜等措施,减少土壤蒸发和水分流失。

这些改进灌溉技术的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农田灌溉中的水资源浪费,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

节水措施二:加强水资源管理为了更好地节约和管理水资源,引黄灌区实施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措施。

首先,建立了完善的水资源监测和调度系统,通过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合理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引黄灌区加强了对农田用水的监管和管理。

制定了农田用水定额,严格控制每亩农田用水的用量,并推广了用水计量设备,对农田用水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再次,引黄灌区加强了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

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库和水渠的净化设施,提高水的质量。

这些水资源管理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引黄灌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节水措施三: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引黄灌区农业结构调整,也是节水措施的重要一环。

首先,引黄灌区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作物的选择。

通过选择适应干旱气候的耐旱作物,有效降低了灌溉用水的需求。

其次,引黄灌区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和模式,如精细化种植、水肥一体化等。

这些节水农业技术和模式能够通过科学调控土壤水分和合理施肥,减少了农田的用水量。

卫辉市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卫辉市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黄 河水 资 源 缺 乏 统 一 管 理 , 区 管 理 机 构 不 健 全 , 灌 管理 制 度 不 完善 。 溉管 理粗 放 , 水浪 费 严重 , 水技 术 落后 , 灌 用 灌 技
2 影 响 节 水 灌 溉 的 因 素
灌 溉 , 民 是主 体 , 此 必须 激 发 农民 的热 情 。 农 因 推广 建 立 用 水 户协 会 , 目的在 于通 过 政 府 授权 , 工 程 设施 的维 护 、 其 将 管 理 、 费 收缴 和 使 用权 下 放 或 全部 交给 用 水 户 自 己进 行 水 民 主 管理 。 会 管 辖范 围 内的 工程 运 行 费 用 由用 水 户 自己 协 承 担 , 以最 大 程 度地 调 动 农 民 参 与灌 区 管理 和 投 入 工 程 可
区节水 灌溉 的潜 力进行 分析 , 为该 灌区 节水灌 溉提供 参 考 。 以 关键 词 引黄 灌 区水资 源 ; 现状 ; 响 因素 ; 影 节水措施 ; 河南卫 辉
中图分类 号 ¥7 24 文 献标 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 7 9 2 1 1— 2 8 0 0 7 5 3 (0 0)2 0 2 — 1
( ) 化管 理 , 现 节 水 工程 健 康 运行 。 索 有效 的 节 2强 实 探 水 灌 溉 管 理 模 式 。 定 不 移 地 推 进 水 利 工 程 产 权 制度 改 坚 革 , 过 明晰 产权 , 通 责利 挂 钩 , 导社 会 力 量 参 与节 水 工 程 引
的建 设 。 照 “ 投 资 、 建设 、 受益 ” 按 谁 谁 谁 的原 则 , 鼓励 农 民 采 取 户办 、 户办 、 联 股份 合 作 、 卖 、 赁 、 包 等 形 式 发 展 节 拍 租 承
卫辉 市位 于 黄河 下游 地 区 , 人民 胜 利渠 、 三 干 穿越 市 东 区 南部 , 要利 用 三 支 、 主 四支 、 四 支 、 支 、 支进 行 引 黄 加 五 七

浅谈引黄灌区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引黄灌区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economy, China's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2 目前引黄灌区存在的问题 2.1 灌区群众节水意识淡薄 目前,存在一些引黄灌区因为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 所以在灌溉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粗放性特点,主要是因为 灌区群众在思想上缺少一定的节水意识,所以在很多情况 下仍然还是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主要是下压节制闸将水 位进行抬高,然后进行大水浸灌,在整体上缺少了先进的 节水措施。另外,因为灌区的水价普遍较低,一般还达不到
摘要院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引黄灌区在其中发挥 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灌区管理问题和缺陷逐渐产生。针对这种现象,一定要对目前引黄灌区节
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引黄灌区的安全性。本文主要针对引黄灌区节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
体系
遣机构等,宽频道,多方式地引入相关旅游人才,以促进
人才无疑是立国之本,也是决定一地旅游发展的至关 本地的旅游发展。
重要因素。冯梦龙村目前主要欠缺的两类人才,旅游专业
参考文献院
人才及旅游服务人才亟需解决。于旅游专业人才而言,
[1]刘春芳.基于非优区理论的祁东县旅游开发探讨[J].旅游纵
需加大对人才引入的扶持力度,因该村地理位置较为偏 远,因此,就引进人才的待遇及从业环境上,应予以一定 程度的优惠政策。于旅游服务人才而言,在加大力度培

黄河下游引黄供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总结

黄河下游引黄供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总结

黄河下游引黄供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总结- 水利治理1涵闸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当前,涵闸供水管理不规范,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水文测验设施设备不统一,引水计量不规范,测流数据误差大,有的测沙工作δ能开展以及检查、监督不到λ等是主要原因。

1.1 涵闸操作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工作不规范由于现有的涵闸操作人员大部分是“半·出家”,经过简单业务培训就上岗,û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考核,涵闸操作知识非常有限,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其主要原因:(1)多数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专业知识掌握较少。

如山东黄河河务局共有引黄涵闸63座,一线操作人员223人,平均年龄在45.6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的占78.5%;(2)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从2005年—2008年期间,年均ÿ人培训机会不到一次;(3)受编制制约、工资待遇低以及工作条件艰苦、单调等。

诚然,为改变现状也采取了对涵闸操作人员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但是部分人员业务知识仍然相当缺乏,很难胜任当前的自动化作业。

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发生工作不规范,管理混乱,如水闸远程监控不会操作、引水报表填写不规范、测流数据误差大、测沙工作有的δ能正常开展等。

1.2 涵闸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体制一方面,关于涵闸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相当笼统,û有详细具体的规定。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仅在第二十三条规定:“禁止非管理人员操作河道上的涵闸闸门,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扰河道管理单λ的正常工作”;《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涵闸、虹吸管理单λ,必须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启闭闸门。

任何单λ和个人不得干扰涵闸管理单λ的正常工作,严禁非管理人员操作涵闸闸门。

”;另一方面û有建立配套的科学管理机制,制度的缺失也造成了涵闸管理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有:(1)û有专门的涵闸管理法规;(2)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岗λ责任制的落实也还不到λ。

黄河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河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河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黄河的现状作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

然而,近年来,黄河在面临许多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存在的问题。

1. 水资源紧缺: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逐渐减少。

干旱天气不断增加导致水流量减少,使得下游农田灌溉困难,并影响农业生产。

2. 污染严重:黄河流经众多工业城市和农业区,废水和污染物排放对黄河造成了巨大压力。

特别是工业废水排放严重超标,对水质造成了严峻威胁。

3. 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发和过度使用黄河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水源地退化、湿地消失以及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给当地居民和野生动植物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1. 缺乏流域综合治理机制:黄河流域涉及多个省份和地区,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各地政府之间协调合作不足,导致流域内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存在冲突。

2. 技术手段滞后:虽然一些治理工程已经进行,但仍存在技术手段滞后的问题。

现有水处理和排污设施需要改进和更新,以更好地应对水资源减少和污染问题。

3. 缺乏环保意识:由于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一些企业和居民对环境污染问题没有足够重视。

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加强教育宣传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对策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力度,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在农业、工业和市政领域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建立相应法规来限制非法开采和浪费行为。

2. 加强污染治理:督促企业依法排放废水,并提升工业废水处理设施。

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引入先进的治污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加强监管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3. 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建立黄河流域综合治理机制,促进各相关省份和地区之间的协作。

制定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跨界水资源调配与保护。

4.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湿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大对水源涵养地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

同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科学研究,推动自然生态恢复。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节水灌溉的几点建议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节水灌溉的几点建议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节水灌溉的几点建议摘要引黄灌区同南水北调一样是我国水利资源开发的重大工程之一,根据引黄灌区的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利用黄河水资源到农田的灌溉,一方面富饶了黄河流域的土地,另一方面对黄河河流起到了相对应的作用,使黄河水流能力畅通。

关键词引黄灌区;节水灌溉根据资料显示,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涉及鲁、豫两省上百余县,共有耕地3000万亩。

由于在鲁、豫两省地区降雨量少且季节分布不明显,在黄河流域大部分都是干旱地区,所以引黄灌溉效益十分显著。

基于目前的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讨论与建议,探讨引黄灌区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1 引黄灌区存在的问题1)用户节水意识和法制观念的不足。

节约用水是我国一项具有广泛性和区域流动性的工作,做好节水工作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在黄河流域地区更是需要通过节水来舒缓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更是需要全区域和各社区人员、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来改善。

在节水上也需要法律来保障进行统一的管理,但是在我国节水和法律意识都过于薄弱。

鉴于目前的水管理系统混乱,没有一系列整套的措施和体系,同时多数领导的和群众对节水意识认知不高,认为节水不是自己的事情,不需要过分的关注和重视。

而且节水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践的精神,所以不能最大最好的节水灌溉。

2)严重的浪费水现象。

在引黄灌溉系统中因当地的现实条件的限制,灌区工程标准低化,工程配套不齐全,渠道年久失修,渗水漏水严重;在大多数的灌区里由于土地高低不平整导致严重浪费水资源;灌区的工程久远,工程的质量逐渐下降,灌溉能力和经济效益减低。

3)引黄水价格偏低,“一贯制”体系。

因引黄灌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的提高,用水量也逐渐增加,但是水价却没有上升。

又因我国水价政策不合理,水的价值比不上水的价格。

表现为水价的“一贯制”缺乏调节的需求。

基于此,引黄水价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严重现象。

4)当地政府对引黄灌区节水灌溉的推广问题。

因黄河流域片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方的财政有较大的困难,农业上产业低收,带来的效益颇低。

黄河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黄河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黄河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黄河现在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黄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黄河现状及存在问题1. 水量减少: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黄河水量逐渐减少。

这导致了流域内农业用水不足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2. 沉积物淤积:由于雨水冲刷山脉并带走大量泥土进入到黄河中,在其下游地区形成了大面积淤积物。

这不仅导致水流速度减缓,还造成灾害性洪水风险增加。

3. 污染问题:工业污染和农药使用等原因导致了黄河水质恶化,给周边居民健康带来威胁。

二、对策1. 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1)开展河道清淤工作:加大力度清理黄河中的淤积物,保持水流畅通,减少洪水风险。

(2)增设水利枢纽和堤防:在重要区段上建设更多的水利枢纽和堤防,有效控制洪峰流量,并确保下游地区安全。

(3)开展植树造林工程:通过植树造林来固土保护山体,减少沉积物入黄河。

同时可增加湿地面积以促进生态平衡。

2. 加强治理与管理:(1)推进跨行政区域合作:黄河涉及多个省份和自治区,在治理方面需要加强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建立并完善黄河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形成整体统筹的管理模式。

(2)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于违法排污企业实施严厉惩罚,并加大环境监测力度。

监管部门应定期检查企业污染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违规行为。

3. 优化农田用水管理:(1)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减少农业用水浪费,提高利用效率。

(2)制定合理的农田排水制度: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农田排水系统,保证土地湿度适宜,并防止过量排放造成黄河水资源浪费。

4. 加强公众意识:(1)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宣讲、展览等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黄河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环保知识。

(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居民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减少对黄河流域环境的负面影响。

黄河流域节水农业现状、问题及建议

黄河流域节水农业现状、问题及建议

专家视野黄河流域节水农业现状.问题及建议文/杜森一、 黄河流域基本情况黄河流经我国9个省区,大部 分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效益显著,灌区主要分布在淳 水两岸、甘宁沿黄高原、宁蒙河套 平原、汾渭盆地、黄河下游平原、河南伊洛沁河及山东大汶河河谷川 地。

其中,上游的宁蒙河套灌区、中游的汾渭灌区和下游平原引黄灌 区是黄河灌溉最为集中的地区,占 全河灌溉面积的70%,占全河农业灌溉用水量的80%。

二、 节水农业发展现状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旱作农业生产区,降水偏少 且时空分布不均,也是我国西北地 区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旱作区农业可持续发 展,农业农村部在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 灌、测墙灌溉、微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在旱作区,重点针对当地主 要粮食作物,大力推广地膜覆盖、集雨补灌、抗旱抗逆、耐旱品种、 因水种植等旱作节水技术,实现资 源集约利用和粮食稳产高产。

通过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充分挖掘旱区农业潜力,已经成为农业绿色发展 新的增长点。

据甘肃、陕西、宁夏 等地示范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情况 看,粮食亩均增产在150公斤以上。

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为引黄灌区,传统灌溉方式以大水漫灌为主,灌溉方式落后,耗水量较大。

为响应国家节水行动,促进农业的 可持续生产,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广 水肥一体化、测墻节灌、喷灌、微 灌、低压管道输水,为减少地下水压采,提高灌水利用效率,增加农 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下,节水节肥20%以 上,玉米亩增产约200公斤,马铃薯亩增产1500公斤,冬小麦亩增 产100-150公斤。

在华北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小麦玉米一年两季,每亩每年少抽取地下水110方,节 约化肥(折纯)19公斤。

内蒙古 应用水肥一体化,玉米亩节水180方,马铃薯亩节水120方。

通过建立多处节水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 技术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了节水农业技术水平。

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一直以来,引黄灌区是宁夏解决农业生产灌溉用水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主要对当前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标签: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引黄灌区在宁夏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在实践中,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低、水利工程老化、水资源管理不佳及水体污染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灌区整体效益。

为实现科学的引黄灌区,充分利用水资源,必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一、宁夏引黄灌区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一)水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分析在取水方面,截止2015年低,整个宁夏地区的取水量超过75.157亿m3,包括地下取水6.012亿m3,取地表水0.928亿m3,取黄河水68.217亿m3。

在用水方面,同年全区农业灌溉取水量为67.735亿m3,占总全区总取水量的90.1%;工业生产取水4.781亿m3,占比6.4%;城镇居民生活取水1.320亿m3,占比0.18%;农村居民和牲畜取水量为0.691亿m3,占比0.9%。

在耗水量方面,宁夏全区一共消耗水量为39.263亿m3,包括地下水2.632亿m3,黄河水35.365亿m3,地表水1.266亿m3。

另外,从水环境看,黄河入境断面下河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全年水质为Ⅱ~Ⅲ类,水质较好。

出境断面监测数据显示,水质全年Ⅲ~Ⅳ类,丰水期水质要好于枯水期。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引黄灌溉自流灌区,水利工程老化严重,渗漏问题突出,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利用系数仅仅在0.43~0.45,且平原区域的农业生产以漫灌为主,粗放型灌溉,排引比超过0.58。

水稻的毛灌定额是20080m3/hm2,水浇地平均毛灌定额为15020m3/hm2,这大幅超出了作物实需水量。

数据显示,作物水分生产率仅仅为0.65kg/m3,和现阶段黄河流域节水灌区的1.84~2.05kg/m3有较大差距,可以看出农业生产用水存在严重的浪费问题。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现状问题及对策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现状问题及对策

由于缺乏统一的、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规划,致使引 黄灌溉节水工作计划性不强,加之经济、技术、认 识等原因,下游灌区节水工作发展缓慢。尽管1999 年5月,黄委会勘测设计研究院,在各省节水灌溉规 划基础上,完成了“黄河灌区节水规划研究”,但 对引黄灌区的发展规模、引黄灌区适宜的节水技术、 一些节水措施对环境影响、节水的重点以及如何实 现等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因此,该规划距付诸实 施还需要相当的过程。
第二、表现在节水措施的不平衡。如低压管道 灌溉面积就占整个下游节水灌溉面积的82.2%, 田间灌溉面积占7.0%,喷灌、微灌面积比重非 常小。
2.2 缺乏切合实际的节水改造规划
目前黄河下游0.67千hm2(1万亩)引黄 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579.33千hm2,而节 水灌溉面积仅占下游设计灌溉面积的10.5 %,考虑到黄河水资源供需形势以及下 游沿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 求,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矛盾除依靠 增加有效供给之外,节水挖潜必将是一 个重要的途径。
2.2 243.48 19.96
27.77 11.4
合计
5.17 2.2 309.81 26.38 32.75 376.86 10.5
比例
1.5
0.6 82.2 7.0 8.7
下游引黄灌区渠道衬砌统计表
省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渠道长度(km) 防渗长度(km) 衬砌率 干支渠 斗农渠 干支渠 斗农渠 (%)
渠系水 利用系
同时引黄水流含沙量较高的这一特点限制了 一些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了引黄灌区 发展节水技术的难度。
2.4 节水管理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
节水管理与节水工程技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节水管理需 要相应的法律、法规、经济、技术等一系列体系作支撑。目 前,下游一些引黄灌区为使节水灌溉工程发挥最佳效益,建 立了建、管一体化服务体系,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成立了 用水户参与者协会;同时也取得“分级供水、分级管理,用 水计量、按方收费”的成功经验以及井渠结合,地表水、地 下水联合调度运用,“依供定需,优化配水”等成功实践。 但由于管理、体制、投资渠道等限制,不能大范围推广。加 之黄河水价明显偏低,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尚未形成,现状 的管理体制与灌区发展不相适应,灌区或区域的水权、水市 场缺乏条件和政策,因此,如何形成科学的节水管理体制和 高效的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建立完善节水管理体制和机制
1、完善节水管理技术和措施。 2、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使水价能充分发挥其对水资源的基础配 置作用 。 3、建立适合引黄灌区特点的“准水权市 场”,制定水权流转相关政策,制定水 权交易准则,促进水权交易。
谢 谢!
3、地形条件优越的沿黄灌区应大力发展浑水 灌溉技术,尽量输沙入田,减少引黄泥沙处理 量。
3 .3 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
下游引黄灌区包括正常灌溉区和补源灌溉区两部分。 自流区:引水方便、水量损失严重、地下水位较高,应一定规
模的渠道衬砌;实行井渠双灌,同时进行地表水、客水、 地下水联合调度运用,按计划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井灌补源区:利用区域性排水河道拦蓄雨水以及上游灌区的 灌溉退水或回归水回灌补源;大力发展喷灌、微灌以及田 间耕作技术等。 总体上而言,应实施综合节水技术,以提高灌区的总体节 水效果,满足灌区发展需要。
2.2 243.48 19.96
27.77 11.4
合计
5.17 2.2 309.81 26.38 32.75 376.86 10.5
比例
1.5
0.6 82.2 7.0 8.7
下游引黄灌区渠道衬砌统计表
省份
渠道长度(km) 防渗长度(km) 衬砌率 干支渠 斗农渠 干支渠 斗农渠 (%)
渠系水 利用系
以节水为中心,以水分生产率为指标, 研究提出各种适宜节水技术发展规模和 最佳匹配,从而制订出适合引黄灌区特 点的节水技术规划。
3.2 科学处理引黄泥沙
目前采用的方法归纳为三方面: 1、减少进入渠首的泥沙量,具体技术包括利用河
道溜势、弯道环流、锐角引水、设置防沙闸等; 2、入渠泥沙处理,主要包括结合堤防加固、洼地
改造以及“以挖待沉”等集中处理泥沙措施;利 用河道淤高改建渠道增大输沙能力、调整渠道比 降、衬砌渠道提高输沙能力、机械措施等将入渠 泥沙输送到各级渠系和田间分散处理。 3、灌区泥沙利用,主要是利用泥沙制造泥沙白灰 砖、细沙水泥土、淤泥砖瓦等建筑材料。
3.2 科学处理引黄泥沙
就泥沙问题而言,不仅是灌区发展的约束因素, 更是黄河下游河道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这就要 求引水环节减沙,应充分考虑黄河的河势变化, 不致因减沙技术的应用而导致河势不稳而危机堤 防安全。鉴于此,引黄泥沙的处理应充分考虑黄 河的开发、利用和防治需要,并结合灌区节水灌 溉以及其可持续发展要求,运用系统的思维来解 决引黄泥沙问题。
认真研究我国的总体经济宏观形势,结合下游 地区水利发展规划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 规划和其对水资源的需求,研究黄河流域的水 资源支撑能力和下游沿黄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科学论证引黄灌区的设计保证率,制定合理的 灌溉制度。
3.1做好引黄灌区的节水技术规划
立足于地区的水资源平衡,充分合理利 用当地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劣质 水、土壤水),依据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利用时机、灌溉定额确定灌区发展规模。
省 份
河南 山东
地埋软管
总长度 折算面积 (km) (千hm )移动管道总长度 折算面积 (km) (千hm2 )
合计 (千hm2 )
4169.7 46.33
1800
20
66.33
7733.56 77.55 22416.84 165.93 243.47
合计 11903.26 123.88 24216.84 185.93 309.81
2.3 引黄泥沙处理难度越来越大
引黄灌溉不同于井灌区、水库灌区以及 其它河流上的引水灌区,黄河水含沙量 大、粒径细,黄河水用于灌溉必然涉及 泥沙问题。据统计,下游引黄灌区多年 平均引用黄河水99.89亿m3(1981~2002 年),年均引沙量1.0亿t左右。
如山东位山灌区为处理引黄泥沙,采用以挖 待沉方式(目前山东引黄灌区采用较多), 沉沙设施经过20多年运用,现已形成四条长 15m、宽70多m、高7m的沙垄,堆沙面积达 428.4hm2,存沙4140万m3,仅沉沙池区就 形成约1333.3hm2的沙质高地,局部土壤沙 化严重,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化。
第二、表现在节水措施的不平衡。如低压管道 灌溉面积就占整个下游节水灌溉面积的82.2%, 田间灌溉面积占7.0%,喷灌、微灌面积比重非 常小。
2.2 缺乏切合实际的节水改造规划
目前黄河下游0.67千hm2(1万亩)引黄 灌 区 设 计 灌 溉 面 积 3579.33 千 hm2 , 而 节 水灌溉面积仅占下游设计灌溉面积的10.5 %,考虑到黄河水资源供需形势以及下 游沿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 求,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矛盾除依靠 增加有效供给之外,节水挖潜必将是一 个重要的途径。
3.2 科学处理引黄泥沙
1、结合黄河下游堤防标准化建设和淤筑相对 地下河工程,充分利用机淤固堤的水量进行灌 溉;
2、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减少 引黄水量。如果下游灌区年均节水10亿m3,引 水含沙量按10.0kg/m3计算,则年均减少引沙量 0.1亿t,其减沙效果非常明显,并且可以节省 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泥沙处理;
同时引黄水流含沙量较高的这一特点限制了 一些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了引黄灌区 发展节水技术的难度。
2.4 节水管理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
节水管理与节水工程技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节水管理需 要相应的法律、法规、经济、技术等一系列体系作支撑。目 前,下游一些引黄灌区为使节水灌溉工程发挥最佳效益,建 立了建、管一体化服务体系,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成立了 用水户参与者协会;同时也取得“分级供水、分级管理,用 水计量、按方收费”的成功经验以及井渠结合,地表水、地 下水联合调度运用,“依供定需,优化配水”等成功实践。 但由于管理、体制、投资渠道等限制,不能大范围推广。加 之黄河水价明显偏低,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尚未形成,现状 的管理体制与灌区发展不相适应,灌区或区域的水权、水市 场缺乏条件和政策,因此,如何形成科学的节水管理体制和 高效的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河南 4153.60 12905.97 557.00 1234.00 10.50
0.45
山东 17145.78 56781.71 803.78 261.94
1.5
0.47
合计 21299.38 69687.68 1360.78 1495.94
0.46
比例
6.2
2.1
下游引黄灌区低压管道情况统计表
二、存在主要问题
2.1 各种节水技术发展不平衡; 2.2 缺乏切合实际的节水改造规划; 2.3 引黄泥沙处理难度越来越大; 2.4 科学高效的节水管理体制和机制
尚未形成。
2.1 各种节水技术发展不平衡
第一、表现在地域上的不平衡。如河南省仅人 民胜利渠灌区的田间节水灌溉面积就占全省引 黄节水灌溉面积的62.31%,山东聊城地区的陶 城埠、位山、郭口三个灌区的节水灌溉面积就 占全省引黄节水灌溉面积的58.82%。
由于缺乏统一的、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规划,致使引 黄灌溉节水工作计划性不强,加之经济、技术、认 识等原因,下游灌区节水工作发展缓慢。尽管1999 年5月,黄委会勘测设计研究院,在各省节水灌溉规 划基础上,完成了“黄河灌区节水规划研究”,但 对引黄灌区的发展规模、引黄灌区适宜的节水技术、 一些节水措施对环境影响、节水的重点以及如何实 现等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因此,该规划距付诸实 施还需要相当的过程。
三、解决对策
3.1 做好引黄灌区的节水技术规划; 3.2 科学处理引黄泥沙; 3.3 采用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 3.4 建立完善合理的节水管理体制和机制。
3.1做好引黄灌区的节水技术规划
下游引黄灌区的节水灌溉规划,应当纳入黄河 流域的整体节水灌溉规划之中,从流域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 行科学分析和论证。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 节水现状、问题及对策
张会敏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2003年11月
汇报的主要内容
一、节水现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解决对策
一、 节水现状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达标面积
省 份 渠道
防渗
河南 山东
节水灌溉达标
合计
喷灌
0.58 5.13
微灌
管灌
田间 技术
其它 面积
(千hm2)
比例
(%)
66.33 6.42 32.75 106.09 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