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传导通路全总结
神经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投射纤维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丘脑上辐射
第三级N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中枢突
第一级N元
周围突 感受器
对 丘脑腹后外侧核 侧 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第三级N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脑束
对 脊髓丘脑侧、前束 侧 上升1-2节段后交叉
后角固有核
丘脑
中脑
中枢突
后根
延髓
第一级N元
脊N节
周围突 感受器
脊N 躯干四肢皮肤感受器
脊髓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脊髓内脊髓丘脑束纤维的排列顺序: 由外侧向内侧、由浅入深,依次排列 骶、腰、胸、颈部
薄束核、楔束核
楔束核
薄束、楔束 后根内侧部
脊N节
脊N 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楔束
后根 脊N节
脊N
本体觉感受器、皮肤感受器
中脑
薄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延髓
薄束
脊髓
痛温觉和粗触觉 压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投射纤维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
躯干四肢痛温觉、粗略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节细胞
双极细胞中枢突
双极细胞
双极细胞周围突 视锥、杆细胞
视觉传导通路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双极细胞周围突 双极细胞 双极细胞中枢突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
1、病人闭目站立 时,表现倾斜, 摇晃并易摔倒
2、精细触觉和 震动觉消失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肌肉、肌腱 关节、骨膜
周围突
第一级神经元 中枢突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胸核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后束 经小脑下脚
组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 皮质
后 角 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固有核 粗略触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
在脑干内 组成脊髓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腹 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上升2节段 后根
脊神经节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交叉
舌下神经核 疑核
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咀嚼肌
外直肌
睑裂以上表情肌 睑裂以下表情肌 舌肌 咽喉肌
副神经核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核上瘫、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损伤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细胞锥体束
临床体征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常较广泛 痉挛性瘫痪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 前角 运动 细胞
脊神经 躯干、四肢的 骨骼肌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中央前回中上部、中 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内侧部:支配上半身纤维 外侧部:支配下半身纤维
神经传导通路
3
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痛觉、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
4
Part 1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 觉传导通路
5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
III.外侧膝状体
↓
视辐射 ↓
内囊后肢
视觉中枢(大脑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11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所产生的不同症状:
• 一侧视神经损伤: • 患眼全盲
• 视交叉中部的交叉纤维 损伤:
• 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 一侧视束、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或视觉中枢皮质 损伤:
• 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 偏盲
Ps 视野:眼球固定向前平视看到的空间。 由于眼球屈光装置对光线的折射,鼻侧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 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鼻侧半。
14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
15
Part 1
锥体系
16
锥体系
• 上运动神经元:
• 下运动神经元:
•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皮质 • 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灰质的神经细 中的椎体细胞,其轴突组成锥体束。 胞。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17
1.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锥体细胞形成锥体束 ↓ 内囊后肢
痛觉、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7
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 觉传导通路(浅感觉)
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
↓ I.脊神经节
脊髓
↓ 上升1~2个脊髓节段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上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害部位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萎缩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纤维颤动
皮质运动区 锥体系 常较广泛 全肌群瘫 痉挛性瘫(硬瘫) 早期无 晚期废用性
增高 折刀状 亢进 消失 有 无
周围神经(脑或脊髓) 较局限 单肌 几块肌
迟缓性瘫(软瘫) 明显 早期即有萎缩
减低 消失 消失 无 有
二、锥体外系
定义: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 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的总称。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 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结构: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 脑、网状结构及其纤维联系。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传入神经元
刺激
感受器
中枢
• 感觉传导通路
效应器 (反应)
传出神经元
中枢
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 四、听觉传导通路 •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 六、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颞侧半视野 颞侧半视网膜
第一个交叉: 视野投射交叉
第二个交叉: 视交叉
视交叉中, 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同侧视束
鼻侧半纤维交叉 对侧视束,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区
感受器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 第1级神经元
节细胞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鼻侧纤维交叉
第2级神经元 颞侧不交叉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神经传导通路
视交叉 视束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外侧膝状体来自双极细胞视辐射
内囊后肢
节细胞
距状沟周 围的枕叶 皮质
视神经
视野
视野是指眼球固定向前平视 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物象:交叉投射
颞侧(外)半视野:
鼻侧半视网膜
鼻侧(内)半视野: 颞侧半视网膜
41
42
43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 视野缺损表现
脑神经运动核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 下运动神经元对肌肉有营养作用
骨胳肌
1、 皮质脊髓束 ①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神经
内囊后肢
锥体细胞 锥体交叉 延髓锥体
70%-90%交叉到对侧
②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损伤 视神经 视交叉
症状 患侧视野全盲 中央部损伤双眼颞侧半视野偏盲, 一侧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维损伤, 患侧鼻侧半视野偏盲
视束 视辐射 内囊
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直接对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 视网膜 → 视神经 → 视交叉 → 两侧视束 → 上丘臂 →顶盖前区→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睫状神经节
内脏运动传导通路(见内脏神经系统)
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脑皮质躯 体运动中枢----脑干内躯体运动核和脊髓灰质前角的 神经元或神经元链. 下运动神经元 —— 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脑干内 躯体运动神经元和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骨胳肌
皮质核束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锥体细胞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修改)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因位较深,又称深部感觉。
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非识性本体感觉(反射性本体感觉):传至小脑,不产生本体感觉的意识,反射性调节骨骼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意识本体感觉: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皮肤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等感觉。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丘脑腹后外侧核骨骼肌肌腱关节皮肤脊神经节薄束核、楔束核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二、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一)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脊神经节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脊髓Ⅰ、Ⅳ~Ⅶ层丘脑腹后外侧核躯干和四肢的皮肤脊神经节脊髓Ⅰ、Ⅳ~Ⅶ层(后角固有核)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二)头面部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三叉神经节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脑桥核丘脑腹后内侧核头面部皮肤和粘膜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脑桥核中央后回的下部丘脑腹后内侧核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一)视觉传导通路双极细胞由三级神经元构成节细胞外侧膝状体双极细胞胞体节细胞胞体第三级神经元视交叉(颞侧纤维不交叉) 外侧膝状体1、视野visual field:眼球固定不动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视野。
鼻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上半视网膜。
2、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所引起的视野症状①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视野全盲②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双侧眼颞侧视野偏盲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眼鼻侧视野偏盲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和对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
脑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下丘 上丘
顶盖延髓束→Ⅶ核→闭眼、镫骨肌收缩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转头等姿势反射
听觉下行通路:抑制或易化效应
听皮质→内侧膝状体→下丘→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 斜 方体核、蜗N核→螺旋器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中央前回 中央旁
小叶前部
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脚
内囊膝部
大脑脚底中3/5
双侧Ⅲ、Ⅳ核 Ⅴ运动核、Ⅵ核 Ⅶ核上半部、 疑核、Ⅺ核
(2)纹状体 --- 黑质回路:
纹状体
GABA DA
黑质
2.皮质-脑桥-小脑系统
额、顶、颞、枕叶 额、顶、枕、颞桥束
内囊 大脑脚底 脑桥核 新小脑皮质 小脑齿状核 小脑上脚交叉 对侧红核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腹前核
红核脊髓束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中缝后至前角C
视网膜皮质对应关系:视 网膜上半→距状沟背侧; 下半→腹侧;黄斑→视区 后部;周缘部→前部
顶盖脊髓束
Ⅵ、Ⅶ层
前角运 动细胞
(六)听觉传导路
螺旋器 蜗螺旋N节
ⅧN蜗根 蜗神经核
听辐射
交叉形成 斜方体
外侧丘系
同侧外侧丘 系
下丘 内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
颞横回
听皮质与音频感受的对应关系: 颞横回后内侧区-高音(蜗底);前外侧区-低音(蜗顶) 听觉反射: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旧小脑
颈部、上肢本体感觉:
楔束→楔束副核 →楔小脑纤维→小脑
(三)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皮肢、粘膜浅感觉感受器- -背外侧束 上升1~2节段→ⅠⅤⅦⅧ层 (直接或间接)→白 质前连合交叉→对侧外侧索及前索→脊髓丘 脑束→脑干→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皮 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 旁小叶后部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增高
减低
亢进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消失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萎缩
性萎缩
(二)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传导路径。主要机能:调节肌张力、协 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进行 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
主要由三条: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脊髓前束 中有一部分纤维始 终不交叉而止于同 侧脊髓前角细胞, 支配躯干肌,故前 角内侧运动细胞受 双侧皮质脊髓束支 配,所以,躯干肌 是受两侧大脑皮质 支配。
皮质脊髓束 损伤:
对侧前角运 动细胞瘫痪
对侧上、下 肢瘫痪
中央前回下部的皮质 Ⅰ
后内 肢囊
束体锥
脑干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额、顶叶
新纹状体
纹
大脑 皮质
4、6区
腹前核
状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体
皮 质 | 纹 状 体 系 图
2、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额、枕、颞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核
小脑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结合臂
齿状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红核
交叉
红核脊髓束 交叉
诊断:脊髓半截综合症。 请请你用所学解剖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受损的部位是哪里? (2)左、右的症状为什么会有不同,损伤了哪一些传 导束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受损的部位是胸8或胸9脊髓节段右侧半。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传入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感受器
效应器
神经系统内两大类传导通路: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 平衡觉传导通路 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锥体系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节后纤维
睫状N节 视N
动眼N
动眼N副核 中脑 顶盖前区
听觉传导通路
①
②
周围突
螺旋器
.
中枢突
(大部分纤维交叉形成斜方体至对侧上升)
.
蜗神经
(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在同侧上升)外侧丘系
蜗神经节 蜗神经核
③
④
. 下丘臂 .
听辐射
听辐射
颞横回(听觉区)
内囊后肢
内侧膝状体
下丘
下丘 内侧膝状体
外侧丘系
蜗N核
听觉冲动为双侧传导,若一侧通路在
右小指背面皮肤被蚊子叮咬产生痛觉,试用传导 通路知识解释这一过程。
右小指背面皮肤感受器右尺N右脊N节 右脊N后根右脊髓背外侧束上升1-2 个节段右脊髓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连 合交叉左脊髓丘脑束左背侧丘脑腹后 外侧核左丘脑中央辐射左内囊后肢 左中央后回中部
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脊束
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右小指背面被蚊子叮咬产生痛觉,用左手拍打, 试用传导通路知识解释这一过程。
右小指背面皮肤感受器右尺N右脊N节右脊N根 右脊髓背外侧束上升1-2个节段右脊髓后角固有核 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左脊髓丘脑束左背侧丘脑 腹后外侧核左丘脑中央辐射左内囊后肢左中央 后回中部胼胝体右中央前回中部右皮质脊髓束 右内囊后肢锥体交叉左皮质脊髓侧束左脊髓 前角外侧核左脊N前根左脊N干左脊N前支 左臂丛左腋N、肌皮N、正中N、桡N、尺N左上肢肌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锥体系
下运动神经元
皮质核束×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束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 前部和附近区域的皮质 内囊膝部 脑运动神经核
眼外肌、咀嚼肌 面肌、咽喉肌 舌肌
下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脚 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 延髓锥体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前角 运动细胞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瘫痪特点 肌张力 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痉挛性(硬)瘫 增高 亢进 减弱或消失 阳性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弛缓性瘫 降低 消失 消失 阴性
后角固有核 (C8、T1)
尺神经
损伤后表现
脊髓丘脑束损伤: 对侧伤面1-2节段以下痛觉、 温觉消失。
脊髓以上通路损伤:对侧躯 干、上下肢感觉障碍。
(三)头面 部的浅感觉 传导通路
中央后回下1/3
内囊 后肢
浅感觉传导路
( 头面部 )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节 头面部 皮肤粘膜
周围突 中枢突
本 体 感 觉
损伤后表现
薄束(传导躯干下部及下肢的信息) 楔束(传导躯干上部及上肢的信息) 受损: 不能确定同侧关节位置、运动方向及皮肤的两点 距离,闭目站立身体倾斜、摇晃、易跌倒。
脑干以上损伤 功能障碍在对侧
(二)躯干和 四肢的浅感觉 传导通路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 后肢
浅感觉传导路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周围突
中枢突
节细胞
损伤后表现
1.一侧视神经损伤: 患眼全盲。
3.视交叉中部损伤:
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X X X 右 X
左
锥体细胞胞体,皮质核束)
只出现对侧睑裂以下表情 肌瘫、对侧舌肌瘫痪。
X
X X X X
核上瘫表现: (eg:右侧皮质核束损伤)
右
左
1. 面神经核上瘫表现:
对侧(左侧)睑裂以下表情肌瘫:
a. 对侧(左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面神经
b. 鼓腮漏气;
c. 流涎; d. 口角低垂,笑时口角牵向患(右)侧;
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双侧粗触觉)
的痛温觉和
粗触觉
躯干 四肢
① 神经元 周围支 .
② .
神经元
中枢支 入脊髓上升1-2
痛温觉纤维交叉至对侧 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皮肤 脊神经
脊神经节
粗略触觉纤维不交叉或 个节段 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 脑前束 后角固有核
③ 神经元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 中央旁小叶后部 经内囊后肢 腹后外侧核
T4
X
T5
(二)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和四肢的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痛觉
传导:
温度觉 粗略触觉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
中央后回中上部和
中央旁小叶后部 ③ 丘脑中央辐射 背侧丘脑腹 后外侧核 后角固有核 脊神经节内的 假单极神经元 躯干、四肢 ① ②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对侧痛温觉)
左
延髓
损伤一侧(右侧)皮质脊髓侧束:
损伤平面以下的同侧(右
侧)肢体肌瘫
右
左
延髓
损伤一侧(左侧)皮质脊髓前束:
无症状。 右 左
延髓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瘫痪 肌萎缩 腱反射 病理反射 浅反射 痉挛性瘫痪 (硬瘫) 不明显 亢进 阳性 减弱或消失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迟缓性瘫痪 (软瘫) 明显 (-) (-) (-)
① 神经元 . 周围支 中枢支
② 神经元
损伤后表现: 闭目时不能确定关节的位置及运动方向: 闭眼站立时身体倾斜、摇晃、易跌倒;
精细触觉和振动觉丧失。
内侧丘系交叉以上损伤:对侧感觉障碍 内侧丘系交叉以下损伤:同侧感觉障碍
损伤断面不同所对应
的症状产生侧别不同:
X
左侧 X
右侧
X 躯干上部
和上肢 X
躯干下部 和下肢
右
左
2. 舌下神经核上瘫表现: 对侧(左)舌肌瘫痪: 伸舌时舌尖偏向对(左)侧。
右
左
右
左
核下瘫: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瘫痪。 (包括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 症状出现在同侧。 右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左
X
X
eg:
右侧各核损伤 右侧相应支配骨骼肌瘫 1. 动眼神经核:五块眼外肌瘫,外斜视。 2. 滑车神经核: 上斜肌瘫。 3. 三叉神经运动核:咀嚼肌瘫。 4. 展神经核: 5. 疑核: 6. 副神经核: 7. 面神经核: 外直肌瘫,内斜视。 咽、喉、软腭肌瘫。 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瘫。 同侧面肌瘫。 X X X X X
2. 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瞳孔对光反射:以强光照射一侧眼时,引起两侧眼瞳孔缩小 的反射。
直接对光反射:同侧眼瞳孔缩小。
间接对光反射:对侧眼瞳孔缩小。
瞳孔括约肌 和睫状肌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顶盖前区
(对光反 射中枢)
1.左侧视神经损伤: 光照左侧眼:两侧眼的瞳孔都无反应
左
右
(左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右侧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光照右侧眼:两侧眼的瞳孔都缩小。 (右侧直接对光反射存在, 左侧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2.左侧动眼神经损伤: 左侧直、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 右侧直、间接对光反射均存在。
中间3/5内侧部 陆续分出纤维 躯体运动核 动眼N核 滑车N核 展N核 舌下N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 三叉N运动核 面N核 疑核
脑桥基 底部
延髓锥体
副N核
上睑提肌 上直肌 下直肌 内直肌 下斜肌
上斜肌 咀嚼肌 外直肌 下一半:睑裂以下的面肌 ★ ★ 舌肌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
②
.
螺旋器
(一部分纤维交叉形成斜方体至对 侧上升)
蜗神经 (一部分纤维不交叉在同侧上升) 蜗神经节 蜗神经核 外侧丘系 ③
.
听辐射
经内囊后肢
颞横回(听区)
内侧膝状体
中枢损伤:双耳不全聋
感觉传导路小结:
1.感觉传导路均由3级神经元组成 2.行程中均存在一次交叉: 1)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延髓
2)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脊髓
3)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延髓、脑桥 4)视觉传导路-下丘脑 5)听觉传导路-脑桥
3.均由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
上行(感觉)传导通路的神经元组成
传导通路 躯干 四肢 浅感觉 深感觉 第1级神经 元的胞体 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 第2级神经 元的胞体 薄、楔束核 后角固有核 三叉神经脑 桥、脊束核 视网膜节细 胞 蜗神经核 第3级神经 元的胞体 背侧丘脑 腹后外侧 核 背侧丘脑腹 后内侧核 外侧膝状体 投射到大 脑皮质 中央后 回上部 中央后 回下部 枕叶
右
X X
左
8. 舌下神经核:同侧舌肌瘫。
X
面神经核下瘫表现:
eg: 左侧面神经核损伤: 同侧(左侧)面肌瘫: 睑裂以上面肌瘫:
a. 不能皱眉; b. 同侧额纹消失;
右
左
X
面神经
睑裂以下面肌瘫:
c. 同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d. 鼓腮漏气; e. 流涎;
右
左
d. 口角低垂,笑时口角牵向对(右)侧;
舌下神经核下瘫表现: eg: 左侧舌下神经核损伤: 同侧(左)舌肌瘫痪: 伸舌时舌尖偏向患(左)侧。
右
左
X
右
左
核上瘫、核下瘫区别
小结 1、接受双侧支配的脑神经核:
1)皮质及皮质核束损伤,不出现症状。 2)核和核发出的纤维损伤,同侧出现症状。
2、接受对侧支配的脑神经核(舌下N核,面N核下一半): 1)皮质及皮质核束损伤,对侧出现症状。 2)核和核以下损伤,同侧出现症状。
① 神经元 周围支 . 中枢支 经三叉N 各分支 经三叉N感觉 根入脑桥
② 神经元 分别在延髓和脑桥内交叉 . 组成三叉丘系上升
三叉神经节 ③ 神经元 丘脑中央辐射 . 经内囊后肢 背侧丘脑腹 后内侧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中央后回下 部
X
X 头面部的痛 X X X
三叉丘脑束
温觉和触觉
运动传导通路小结
1、2级神经元组成:
Ⅰ级-上运动神经元 Ⅱ级-下运动神经元 2、有一次交叉: ①皮质核束:脑干各核团断面上交叉 ②皮质脊髓束:延髓 3、第Ⅰ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
二、锥体外系
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
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
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包
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 丘脑、红核、黑质、前庭神 经核、小脑等。主要通路有:
2. 皮质脊髓束
由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
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发出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右
左
内囊后肢
中脑 脑桥 延髓
大脑脚底 中间3/5 基底部 锥体
中脑:大脑脚底中间3/5外侧部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 对侧脊髓侧索 皮质脊髓侧束 同侧脊髓前索 皮质脊髓前束
延髓 脊髓 脊髓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纹状体—苍白球系 新纹状体—黑质 皮质—脑桥—小脑系
功能:
调节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
维持体态姿势 习惯性动作
特点:
1、多级神经元构成 2、存在多次交叉,交叉次数为奇数
断面损伤分析:(右侧为例)
一、右侧内囊损伤
1.皮质核束 2.皮质脊髓束 3.丘脑中央辐射 4.视辐射 5. 听辐射
(视网膜颞侧纤维不交叉)
双极细胞 ③ . 视辐射
节细胞
—视束
距状沟周围的枕 经内囊后肢 叶皮质(视区)
外侧膝状体
损伤后的临床表现:以左侧损伤为例
A. 一侧视神经: 患侧眼视野全盲。 左 B. 视交叉中央部: 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AB C D
右
C. 视交叉外侧部:患侧眼视野鼻侧偏盲。
D. 视束以后损伤: 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
皮质核束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锥体细胞 锥体束 脑神经运动核
皮质脊髓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中央前回锥体细 胞、中央旁小叶 前部锥体细胞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脑神经运动核细胞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1.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
由中央前回下部的
锥体细胞发出 内囊膝
中央前 回下部 内囊膝 中脑的大脑 脚底内侧部
中脑:大脑脚底
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痛觉 传导: 温度觉 粗略触觉 三叉丘系 背侧丘脑 腹后内侧 核
2. 头面部的浅部
感觉传导通路
③
中央后回下部 丘脑中央辐射 背侧丘脑
三叉神经节内的
腹后内侧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① ② ② 三叉丘脑束(三叉 丘系)
假单极神经元
头面部的痛
温觉和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头面 部皮 肤、 粘膜
上一半:睑裂以上的面肌
舌下神经核 疑核 咽喉,软腭肌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副神经核
8对脑神经运动核中:
6.5对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
即受两侧运动中枢的支配;
1.5对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 即受对侧运动中枢的支配;
★ (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下一半)
故一侧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引起的瘫痪,称核上瘫
(包括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