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三)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阅读思考,学会方法:1.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试一试:你能根据24+15=39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吗?□—□=□□—□=□说一说:这样变化的根据是什么?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应用加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1.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试一试:根据78—23=55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和一个加法算式。

□—□=□□+□=□说一说,减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应用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可以验算减法。

3. 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应用题:试一试:根据要求列算式。

(1)一个数加上32得98,求这个数(2)198减去一个数得62,求这个数用原来学过的方法列式计算[ ];[ ]列出含有x的等式解答:[ ];[ ]说一说:含有x的等式你是怎样列的?有些问题利用含有x的等式解答比较简便。

因为这样可以使未知的数量参与运算,更便于思考,便于问题的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在列含有x的算式时,一定要搞清楚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上题“一个数”是未知的量可设作x,直接参加运算就是:x+32=98;198—x=62。

然后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x。

例1. 两个数相加其中一个数是35,和比另一个加数大()。

根据题意列出这样的等式:35+另一个加数=和,根据这个等式可以推出和—另一个加数=35,所以和比另一个加数大35。

括号内填35。

例2. 被减数比减数多24,比差多32,求被减数。

分析:被减数比减数多24,说明:被减数—减数=24,因此:差是24。

同样道理,被减数比差多32,说明:被减数—差=32,也就是减去为32。

再根据“减数+差=被减数”,可以求出被减数,即:24+32=56。

例3. 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桃树一共320棵,其中桃树170棵,苹果树多少棵?分析:等量关系式:苹果树+桃树=320棵(一共的棵树)根据等量关系式,然后再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求x。

解方程加减法

解方程加减法
1. 观察解方程的每一步,找找问题的原因。 (提示:可以想20-几=9,口算x是多少。) 2. 怎样调整?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20-x=9 解:20-x+x=9+x
等式两边加上相同的式子,左 右两边仍然相等。
20=9+x 9+x=11 =9 =方程右边
x=11
所以,x=11是方程的解。
1. 第一步为什么要在方程两边加x? 2. 第四步方程两边为什么不减x?而是减9? 3. 第二步与第三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做? 4. x=11是方程的解吗?请你检验一下。
对比反思,总结方法
20-x=9
x-1.8=4
解:20-x+x=9+x 解:x-1.8+1.8=4+1.8
20=9+x
x=5.8
9+x=20
9+x-9=20-9
x=11
1. 今天学的解方程与以前解决的方程进行
比较,有什么不同?
2. 你认为在解这样的方程时需要注意什么?
练习:
11-x=4. 5
5.7-x=3.8
4.5-x=1.5
2.7-x=0.3
练习: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解这些方程。
8+x=15.4
3.6+x=8.1
等式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 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 ab,那么 a_c__b_c___
如果 ab,c0,那么a ÷ c=b ÷c
解方程并检验:
例题1: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这个方程。
x+2.8=9
x+2.8=9
练习:
x+1.8=4
x+2.7=3.8
1.8+x=5.4
5.6+x=7.9
简易方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课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课件
详细描述
在购物时,消费者需要将商品的单价与数量相乘,得到总价 ,然后支付总价并计算找零。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加减法的计 算,如加法用于计算总价,减法用于计算找零。
在时间计算中的应用
总结词
时间计算中经常需要使用加减法,以 确定时间间隔和时间差。
详细描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时 间间隔和时间差,如计算两个事件之 间的时间差、计算某个时间段内的时 间差等。这些计算都需要使用加减法 。
02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法的各部分关系
01
被加数
要加的第一个数
02
加数
要加的第二个数
03

两个数相加的结果
04
举例
如5 + 3 = 8中,5是被加数, 3是加数,8是和。
减法的各部分关系
被减数
要减的第一个数
减数
要从被减数中减去的第二个数

被减数减去减数的结果
举例
如8 - 3 = 5中,8是被减数,3 是减数,5是差。
加法的进位规则
总结词
加法的进位规则是当某一位上的数相加超过或等于10时,需要向前一位进位的规则。
详细描述
在进行加法运算时,如果某一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大于等于10,就需要向前一位进位。例如,在个位上 ,2+7=9,小于10,所以不需要进位;在十位上,3+5=8,小于10,所以不需要进位;在百位上, 9+1=10,大于等于10,所以需要向前一位进位。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课件
• 加减法的意义 •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 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加减法的进位和借位规则
01
加减法的意义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减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方法,它们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下:一、加减法的意义:1.加法的意义: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值进行叠加的计算方法。

它的意义在于求出两个数相加后得到的总数。

加法常用于计算两个物体的数量总和,例如:两个篮子里分别有3个和5个苹果,通过加法可以得知总共有几个苹果。

此外,加法也常用于计算连续发生的事件总数量,例如:一天内一共有10个人来到图书馆,想要知道图书馆一天内总共有多少人访问,可以使用加法运算。

2.减法的意义:减法是指将一个数值从另一个数值中减去的计算方法。

它的意义在于求出两个数相减后的差值。

减法常用于计算减去一部分后,剩余的数量或差额。

例如:小明手里有10块钱,花掉了2块钱,想要知道还剩下多少钱,就可以使用减法运算。

此外,减法还常用于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距,例如:小明的身高是160厘米,小红的身高是150厘米,想要知道小明比小红高多少,就可以使用减法运算。

二、各部分间的关系:1.加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的各部分包括被加数、加数和和。

被加数是指待求和的数,加数是要加到被加数上的数,而和是指被加数和加数相加后的总数。

在加法运算中,被加数和加数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数,它们通过加法运算符“+”连接在一起,得到的和是两个数相加后的结果。

例如:3+5=8,在该加法运算中,“3”和“5”是两个加数,通过加法运算符“+”连接在一起,得到的“8”就是它们的和。

2.减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的各部分包括被减数、减数和差。

被减数是指被减去的数,减数是要减去的数,而差是指被减数减去减数后的结果。

在减法运算中,被减数和减数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数,它们通过减法运算符“-”连接在一起,得到的差是被减数减去减数后的结果。

例如:8-5=3,在该减法运算中,“8”是被减数,“5”是减数,通过减法运算符“-”连接在一起,得到的“3”就是它们之间的差。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计算规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计算规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计算规律一、探索与发现在整数的四则混运算中,我们发现有如下规律:1..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2.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二、实践与训练1.小芳在做一道加法试题时,由于粗心,将个位上的5看作9,把十位上的8看作3,结果所得的和是123.正确的答案应是多少?2.一个因数是50,积比另一个因数多2940,另一个因数是多少?3.被除数比除数的12倍还多5,并且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和是100,求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4.小明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450,正确的商是多少呢?.5.小李在计算一个数减去2562时,他把被减数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互换了,结果得4328,原题的正确答案应是多少?6.两个数相乘,若一个因数增加18,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增加90;若一个因数增加17,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增加144.原来的积是多少?7.甲、乙两数的和是198,但在计算时,小明把其中一个加数的个位上的0漏掉了,结果算出.甲、乙两数的和是90,这两个数各是多少?8.小明在计算一个数减去48时,他把被减数的十位和个位数字对换了,结果是1277,原题的正确答案是多少?9.某两位数用它与15的积除以它与15的和,正好能除尽,没有余数,这样的两位数可能是哪些?10.在一个连除算式中,被除数扩大8倍,一个除数扩大4倍,要使商缩小3倍,另一个除数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 加数= 和,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

2.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差,被减数= 差+ 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加减法的起源和发展,引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用实物或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练习与讨论: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游戏教学: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长度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与否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练习题评价: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评价: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加减法,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和:和=⼀个加数+另⼀个加数求⼀个加数:⼀个加数=和-另⼀个加数求差:差=被减数-减数求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求减数:减数=被减数-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商:商=被除数÷除数求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求除数:除数=被除数÷商求余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程问题各部分间的关系求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S=vt求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v= S ÷t求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t= S ÷v⼯作量问题各部分间的关系求⼯作总量:⼯作总量=⼯作效率×⼯作时间求⼯作效率:⼯作效率=⼯作总量÷⼯作时间求⼯作时间:⼯作时间=⼯作总量÷⼯作效率钱数问题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求单价:单价=总价÷数量求数量:数量=总价÷单价图形的周长和⾯积⼀、正⽅形正⽅形周长=边长×4 C=4a正⽅形⾯积=边长×边长 S=a×a=a2⼆、长⽅形长⽅形周长=(长+宽)×2 C=(a+b)×2=2(a+b)长⽅形⾯积=长×宽 S=a×b= ab三、平⾏四边形平⾏四边形周长=四条边之和平⾏四边形⾯积=底×⾼ S=a×h= ah四、三⾓形三⾓形周长=三条边之和三⾓形⾯积=底×⾼÷2 S=a×h÷2= ah÷2五、梯形梯形⾯积=(上底+下底)×⾼÷2 S=(a+b)h÷2单位进率⼀、长度单位1⽶=10分⽶=100厘⽶=1000毫⽶ 1分⽶=10厘⽶=100毫⽶1分⽶=10厘⽶=100毫⽶ 1千⽶(公⾥)=1000⽶⼆、⾯积单位1平⽅⽶=100平⽅分⽶ 1平⽅分⽶=100平⽅厘⽶1平⽅厘⽶=100平⽅毫⽶ 1平⽅千⽶=100公顷1公顷=10000平⽅⽶三、体积单位1⽴⽅⽶=1000⽴⽅分⽶ 1⽴⽅分⽶=1000⽴⽅厘⽶ 1⽴⽅厘⽶=1000⽴⽅毫⽶四、容积单位1升=1000毫升五、重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六、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与重量单位的互化1升=1公⽄(千克)=2⽄ 1⽄=500毫升1⽴⽅分⽶=1000⽴⽅毫⽶=1000毫升=1升1⽴⽅毫⽶=1毫升。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 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 0;字母表示:0÷a(a≠0)=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字母表示:A-A=0(8)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

字母表示:A÷A=1(a不为0)4、四则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租船问题两个原则:(1)尽可能多的租单座便宜的;(2)尽可能坐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 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 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知识点及练习题

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1)根据568+136=704填空:① 704-______=568,② 704-______=136(2)根据65+169=234填空:① 234-______=65,② 234-______=169(3)根据189+238=427填空:① 427-______=189,② 427-______=238(4)下表中: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5)下表中: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2.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1)根据1956-814=1142填空:① 1142+______=1956,② 1956-______=814(2)根据4573-1867=2706填空:① 2706+______=4573,② 4573-______=1867(3)根据1345-649=696填空:① 696+______=1345,② 1345-______=649(4)下表中: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5)下表中: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3.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1)根据37×66=2442填空:①2442÷______=37,②2442÷______=66(2)根据23×56=1288填空:①1288÷______=23,②1288÷______=56(3)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①______×42=1596,②28×______=728(4)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①______×92=184,②30×______=780(5)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①______×77=5082,②14×______=14704.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没余数无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的含义是什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的含义是什么

加法和减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们是数学思维和计算的基石。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详细阐述加减法的概念、意义和应用。

一、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我们称之为加数)相加得到另一个数(我们称之为和)的运算。

加法的意义是用来表达两个或多个数的总量。

在加法中,有三个主要的部分:1.加数:加法运算中参与相加的数。

2.加号:表示要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

3.和:表示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后的总量。

加法的各部分之间有以下重要关系:1.交换律:加法满足交换律,即交换加数的位置不改变和的结果。

例如:2+3=3+2=52.结合律:加法满足结合律,即多个数相加时,可以先计算其中任意两个数的和,然后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例如:(2+3)+4=2+(3+4)=93.加法的逆元:对于任意一个数a,存在一个数-b,使得a+b=b+a=0。

这个-b就是a的加法逆元。

例如:5+(-5)=(-5)+5=0加法的应用:加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进行一些物品的累加和计算,比如购物清单、货物的进出库、人口统计等。

在数学领域,加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其他运算的重要前提。

二、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是指将一个数(我们称之为被减数)减去另一个数(我们称之为减数),得到一个数(我们称之为差)的运算。

减法的意义是用来表达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在减法中,有三个主要的部分:1.被减数:减法运算中要减去的数。

2.减号:表示要减去另一个数。

3.差:表示被减数减去减数所得到的结果。

减法的各部分之间有以下重要关系:1.减法的含义:减法表示减去一个数的意思,表达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2.与加法的关系:减法和加法是相互关联的,可以通过加法来验证减法的计算结果。

例如:5-3=2可以通过2+3=5来验证。

3.减法的逆运算:对于任意一个数b,存在一个数a,使得a-b=b-a=0。

这个a就是b的减法逆元。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加数、被加数、和、减数、被减数、差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两个数相加,其中一个数叫做加数,另一个数叫做被加数,它们的和叫做和。

2. 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减去的数叫做减数,被减去的数叫做被减数,得到的差叫做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究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实例,引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以及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总结的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课堂讲解:教师总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讲解。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情况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分析学生的练习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动画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2.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针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题,包括口算、笔算和应用题;3. 小组讨论工具:提供纸张、彩笔等,让学生在讨论时绘制加减法关系图;4.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2024年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2024年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2024年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加减法中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关系,能够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关于购物的小故事,引出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和。

(2)讲解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3)通过实例,讲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加法:加数+加数=和2.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加减法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设计;2. 知识讲解中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阐述;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难度;5. 小组讨论的主题与引导;6.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类型和难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加减法算式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以及培养数学思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复习一下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首先,咱们得清楚加减法算式都有哪些部分。

以加法算式为例,比如 3 + 5 = 8 ,在这个算式中,“3”和“5”叫做加数,“8”则是它们相加得到的和。

而在减法算式 8 3 = 5 中,“8”是被减数,“3”是减数,“5”是差。

那这些部分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先来说说加法。

加数+加数=和,这是最基本的关系。

那如果已知一个加数和和,怎么求另一个加数呢?这就有了: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比如说,在算式 4 +()= 9 中,我们想知道括号里的数是多少,就可以用 9 4= 5 ,得出括号里应该填 5 。

再看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这大家都知道。

那如果已知被减数和差,怎么求减数呢?很简单,被减数差=减数。

比如 10 ()=7 ,那括号里的数就是 10 7 = 3 。

反过来,如果已知减数和差,怎么求被减数呢?这就有了:减数+差=被减数。

例如() 3 = 5 ,那括号里的数就是 3 + 5 = 8 。

理解了这些关系,咱们来做几道练习题巩固一下。

比如,一个加法算式中,和是 15 ,其中一个加数是 7 ,另一个加数是多少?根据我们刚刚学的,就用 15 7 = 8 ,所以另一个加数是 8 。

再比如,在减法算式中,被减数是 18 ,差是 9 ,减数是多少?那就是 18 9 = 9 ,减数就是 9 。

这些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呢。

比如说,你去买东西,带了 20 元钱,买了一个 8 元的笔记本,那还剩下多少钱?这就是一个减法问题,用 20 8 = 12 元,就知道还剩下 12 元。

又或者,你知道班级里男生有 15 人,女生有 12 人,那班级总人数是多少?这就是一个加法问题,15 + 12 = 27 人,班级一共有 27 人。

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关系

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关系

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关系《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关系》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加减法算式里那些有趣的部分名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先说说加法算式哈,比如 3 + 5 = 8 。

这里的“3”和“5”叫加数,它们俩凑一块儿就得出了“8”,这个“8”呢,叫和。

你看,加数加上加数就等于和,是不是很好理解?再举个例子,像 10 + 20 = 30 ,“10”和“20”就是加数,它们加起来的“30”就是和。

那减法算式呢,比如说 8 3 = 5 。

这里“8”叫被减数,“3”叫减数,算出来的“5”叫差。

被减数减去减数就等于差啦。

就好像你有 8 个糖果,吃掉 3 个,剩下的 5 个就是差。

加法里加数加加数等于和,减法里被减数减减数等于差。

搞清楚这些名称和关系,咱们做算术题的时候就更轻松啦!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还挺简单有趣的?《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关系》亲!咱们一起来瞧瞧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还有它们之间的奇妙关系。

比如说加法,像 7 + 4 = 11 。

这里面“7”和“4”就是可爱的加数哟,它们一起努力,就变出了“11”这个和。

想象一下,加数就像是两个小伙伴,手拉手一起向前走,到达了和这个目的地。

再看减法,比如 15 6 = 9 。

这时候“15”就是被减数啦,好像是个大宝贝,“6”呢,是减数,就像是从大宝贝身上拿走的一部分,算出来的“9”就是差。

你可以把被减数想成是你的零花钱总数,减数就是你花掉的钱,剩下的“差”就是你还剩下的钱。

而且哦,加法和减法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呢。

比如说,知道了 3 + 5 = 8 ,那 8 3 就等于 5 ,8 5 就等于 3 。

是不是很神奇?所以呀,搞懂了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关系,数学就变得没那么难啦,咱们做题的时候就能又快又准!怎么样,亲爱的,你是不是已经心中有数啦?。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材第五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掌握加数与和、被加数与差之间的转换方法;以及减法中减数、被减数和差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关系进行问题求解。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概念,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购物找零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讲解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例题进行说明。

(2)讲解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样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1. 加法各部分关系:加数 + 加数 = 和2. 减法各部分关系:被减数减数 = 差3. 转换关系:和加数 = 被减数和被减数 = 加数被减数 + 差 = 被减数被减数差 = 减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出至少5个加法各部分关系的例子。

(2)请列出至少5个减法各部分关系的例子。

2. 答案:(1)例如:3 + 4 = 7,其中3和4是加数,7是和。

(2)例如:9 5 = 4,其中9是被减数,5是减数,4是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反思自己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理解,是否能够灵活运用。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庭预算、购物等。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是最基本且广泛使用的数学运算。

它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还在更高级的数学概念和运算中占据核心地位。

以下是关于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间的关系的一些讨论。

1.加法的意义:加法是一种组合运算,它将两个或多个数字或量加在一起,得到它们的总和。

在实际生活中,加法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总数量、两个或多个值之间的累加、总预算等。

例如,如果有3个苹果和2个橙子,那么将它们加在一起就会得到总共有5个水果。

在数学上,加法被表示为“+”符号。

2.加法的部分:加法运算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加数和被加数。

加数是要被加在一起的数字,而被加数是它们要被加的总和。

例如,在表达式“2+3”的例子中,2是加数,3是被加数。

3.减法的意义:减法是一种分隔运算,它将一个数字或量从另一个数字或量中减去,得到它们的差。

在实际生活中,减法可以用来计算剩余数量、两个值之间的差异等。

例如,如果有7个苹果,我吃掉了3个,那么剩下的苹果数量就是7-3=4、在数学上,减法被表示为“-”符号。

4.减法的部分:减法运算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被减数、减数和差。

被减数是要被减去的数字,减数是要减去的数量,而差是被减数和减数之间的差异。

例如,在表达式“5-2”的例子中,5是被减数,2是减数,3是差异。

5.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法和减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们彼此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减法可以被视为加法的逆运算。

简单来说,减法是找出给定数字或量的补数,以使它们相加得到指定的总和。

例如,对于表达式“5-2”,我们可以找出一个数字,使得这个数字加上2等于5,这个数字就是3,所以5-2=3此外,在数学中,加法和减法还可以结合使用,从而形成更复杂的数学运算,比如求和、平均值、方差等等。

例如,如果我们有一组数字4,5,6,7,我们可以使用加法来计算它们的总和(4+5+6+7=22),然后使用减法来计算它们的差异(7-4=3)或求平均值(22/4=5.5)。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PPT课件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PPT课件

( 600 )-125=475
差+减数=被减数
.
8
巩固应用
• 3.计算并验算。
458+542= 1000
458 +542
542
验 算
+458
1000 1000
加法交换律
1000 1000 - 542 - 458
458 542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900-805= 95
900
900
- 805
验 算



183
217


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以及加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 简捷快速地解决问题。
.
11
拓展提高
(1)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 条路可走?
(2)走哪条路最近?近多 少米?
(1)从学校到少年宫有2条路可走。
(2) a.比路的总长度。 407+418=825(米) 392+506=898(米) 898-825=73(米) 答:经过邮局的近,近73
.
4
知识迁移
100-26=74 26+74=100 100-74=26

被减数-减数=差 法

减数+差=被减数 部

被减数-差=减数
之 间



.
5
总结提升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 整体 被减数 - 减数 = 差
部分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差=被减数
总结发现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面对问题,合作探索。 自主练习,巩固方法。 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11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1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包括三部分内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指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首先出示一组有联系的实物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根据这个关系,用减法来检验加法。

同时可以利用这个关系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为后面学习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指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首先出示一组线段图,在学生列出算式后,也是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根据这两个关系,可以用减法检验减法,比过去用加法验算减法提高了一步。

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是一种新解法,是在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对于加减法的基本关系(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适合采用观察法、尝试法和归纳推理三种方法。

教学例1和例4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有联系的实物图或线段图的意思,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然后通过比较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变化,归纳推理出新的关系。

教学例2和例5求未知数时,可以让学生思考:1、未知数在算式中做什么数?2、应该怎样解答?3、根据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使学生明白。

例3和例6是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具体应用,所以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尝试的方法。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1. 例题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涵盖教学难点和重点。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
五、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1. 作业题目要针对性强,涵盖教学难点和重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要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过程中,语言要清晰、简练,语速适中,确保学生能够听懂。
2. 在强调重点和难点时,可以适当提高语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2)设未知数为x,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并求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对运算规律的运用。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目标的设定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
5.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6. 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是否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拓展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重点: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以及加减运算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1页11题内容及补充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 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4. 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让一般回到实践中去”的探索过程,并从这一过程中感悟到简单的辩证思想,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难点: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示标导学1、创情导课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 + ( ) = 25 + ( ) 38 + ( ) =b + ( )a + 73 + 27 = ( ) + (73 + 27) 160 + ( + a )=( + 40)+ ( )50 –20 –a = 50 –(20 + ) 60 –(a + 16)=60 –( ) –(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质疑:1.上面的运算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谁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

2.这些运算定律都运用了加法和减法,谁能说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3.据生回答板书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

如:458 + 542 = 1000 900 – 805 = 95质疑:谁能说出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4.据生回答板书:458 + 542 = 1000 900 – 805 = 95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质疑:现在我们知道了加法、减法各部分的名称,那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是学习的心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出事学习目标要解决本节课问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字母表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生活中问题。

3、自学指导要达到本节课学习目标,需要同学们认真自学,请看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1页第11题的内容,重点完成表格里的内容,(2)解决“问题4:上游流域面积比中游多多少万平方千米?生回答师板书:生回答师板书:39 - 34 = 5(3)加减法算式个部分的名称师问:这两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39 + 34 = 73加数加数和39 - 34 = 5被减数减数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么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问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根据39 + 34 = 73写出减法算式。

生1汇报:由39 + 34 = 73,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分别是:73 - 34 = 3973 - 39 = 34我们可以看出加数+加数 =和。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39 + 34 = 73加数 + 加数 = 和生2边画线边讲解:大家看39叫做加数,34叫做加数,74叫做和。

73 - 34 = 39,就是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操作如下)39 + 34 = 73加数加数和73 - 34 = 39和 - 加数 = 加数生3补充汇报:大家看39叫做加数,34叫做加数,74叫做和。

73 - 39 = 34,也是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2.验证结论师提问:是不是加法算式各部分之间都有这样的关系呢?谁来举例验证?生举例验证:我们通过解决“黄河上游和中游一共长多少千米?”的算式看一看,3470 + 1210 = 4680(千米),写两道减法算式为:4680 - 3470 = 12104680 - 1210 = 3470确实是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师点拨:我们写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把要求的加数写在前面,写成:师边板书边加方框线:让学生齐读一遍,并要求学生记住。

3.全班汇报(1)汇报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师引导:谁来汇报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汇报减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师提问:谁来汇报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生1汇报:由39 - 34 = 5可以看出被减数—减数 = 差师板书:39 - 34 = 5 被减数 -减数 = 差师点拨:这是减法各部分最基本的关系,还有其它的吗?生2汇报:我把课本第8题填完整是(生展示):❖❖100—30 =7070 + 30 = 100100 —70 = 30813 —213 =600600 + 213 = 813813 —600 = 213450—300 = 150150 + 300 = 450450 —150 = 300大家看450叫做被减数,150叫做减数,300叫做差。

150 + 300 = 450,就是减数加差等于被减数。

(操作如下)450 - 150 = 300被减数 减数差150 + 300 = 450减数 + 差 = 被减数我举例检验也是这样,如100- 70 =30,那么70+30=100. 师小结:一般情况下,要求的被减数写在前面,写成:师边板书边加方框线:让学生齐读一遍,并要求学生记住。

生3接着汇报:大家看450叫做被减数,150叫做减数,300叫做差。

450 -300 = 150,就是被减数减差等于减数。

(操作如下)450 - 150 = 300被减数 减数 差450 - 300 = 150被减数 - 差 = 减数我举例检验也是这样,如100- 70 =30,那么100 - 30=70.师小结:一般情况下,要求的减数写在前面,写成:师边板书边加方框线:让学生齐读一遍,并要求学生记住。

(3)汇报根据c – b =a 写算式。

学生汇报:根据c – b =a 写成的加法算式是a+ b=c ,写成的减法算式是c–a = b 。

生质疑:你的依据是什么?生释疑:写成的加法算式a+ b=c,依据是被减数 = 减数 + 差;写成的减法算式c –a = b,依据是减数 = 被减数 - 差。

师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探索时空,使探索更加有效、深入,探索中注意引导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大家齐读一遍。

生读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提问:如果要求一个加数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生回答:要求加数数需要知道和与另一个加数。

(2)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大家齐读一遍。

生读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提问:如果要求减数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生回答:要求减数需要知道被减数和差。

生质疑:如果要求被减数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生释疑:要求被减数需要知道减数和差。

(3)怎样理解记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预设生1回答:加法中的和是整体,加数是部分,所以求加数这样的部分就用整体减去部分,那么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预设生2回答:减法中,被减数是个整体,减数和差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求被减数这个整体,就用部分加部分,那么被减数 = 减数 + 差。

预设生3回答:减法中,被减数是个整体,减数和差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求减数这个部分,就用整体减去另一部分,那么减数 = 被减数 - 差。

2.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减法和加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预设生答:加法是把两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的运算。

减法是已知一个整体,减去一个部分求另一个部分的运算。

师指着算式提问:大家看,由(1)39 + 34 = 73,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分别是:(2)73 - 34 = 39,(3)73 - 39 = 34,减法和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生回答:减法和加法之间是相反的关系。

师讲解: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也可以称为“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

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式是加法算式,写出了第(2)、(3)两道减法算式,第(2)、(3)式与第(1)式比较,第(1)式要求的和在第(2)、(3)式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式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式中变成了问题。

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

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设计意图: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归纳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一)考一考谈话:同学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下面各题)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6274 +520 3001—28492.填一填3.请四名“学困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台下巡视,注意搜集学生中的典型错误。

(二)议一议1.更正(1)观察。

做完的同学认真看黑板上同学做的和你是否一样。

(2)纠错。

和黑板上的板演不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原题旁边更正,不要擦去原来的)下面的同学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在下边要及时改正过来。

板演更正情况如下:(1)板演:6274 + 520 = 6794 更正:6 27 4 验 5 2 0 验 6 7 9 4+ 5 2 0 算 + 6 2 7 4 算 - 5 2 0——————————————————6 7 9 4 6 7 9 4 4 2 7 4(2)板演:3001 — 2849 = 252 更正: 3001 — 2849 = 1523 0 0 1 验 2 5 2 3 0 0 1 验 1 5 2- 2 8 4 9 算 + 2 8 4 9 - 2 8 4 9 算 + 2 8 4 9————————————————————————2 5 23 1 0 1 1 5 2 3 0 0 1(3)板演:更正:加数377 294 359加数403 821 471和780 527 830更正:Array Array(4)板演:250—145 = 105(千克)答:苹果还剩105千克。

板演:212—198 = 14(千克)更正:212 + 98 =310(千克)答:梨有14千克。

板演:105 —88 = 17(千克)答:香蕉还剩17千克。

板演:200 + 105 =305(千克)更正:200—105 = 95(千克)答:橘子卖出305千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