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重要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地理小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地理小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地理小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地理背景。

在历史地理方面,中国古代文明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对古代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小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中心: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们的政治中心也有一定的特点。

夏朝的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商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今天的河南、陕西和山西一带,周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周地区。

这些政治中心的位置都在中国大陆的东部地区,说明古代中国政治的重心也是从东部地区开始形成的。

2. 古代中国的四大文明古国:古代中国有四大文明古国,它们分别是中夏、商、周和秦。

这四大古国都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部地区,其中中夏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商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陕西和山西一带,周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秦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一带。

3. 古代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古代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有两大区域,一是华北平原地区,它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和山东等省;另一是长江流域地区,主要是包括今天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

这两个地区都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雏形。

4. 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流域地区是中国古代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而长江流域地区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心。

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5. 古代中国的山川地理: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影响至深。

中国大陆主要有五大山脉,分别是秦岭山脉、太行山脉、大别山脉、连山和五岭山脉。

这些山脉地势险峻,对中国古代农业和交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同时,中国大陆还有三大河流,分别是黄河、长江和珠江,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三历史和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和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和地理知识点汇总高三学生正处于紧张而关键的备考阶段,历史和地理作为文理综合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为帮助同学们整理复习重点,本文将对高三历史和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一、历史知识点汇总1. 中国古代史1.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历史时期的基本概念、要点和时代特点等。

1.2 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主要内容,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和影响等。

1.3 中国古代科技、农业、手工业、商业、冶铁业等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1.4 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礼制、科举制度等的演变和主要特点。

1.5 唐宋时期的繁荣与变革,如唐代的安史之乱、宋代的北方民族政权的兴起等重要事件。

1.6 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和农民起义等重要特点。

2. 世界史2.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如古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等。

2.2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宗教改革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等历史事件。

2.3 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工业革命等。

2.4 二战及后期国际关系的演变,如冷战、联合国成立等。

2.5 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艺术、文学等领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达·芬奇、莎士比亚等。

二、地理知识点汇总1. 中国地理1.1 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河流、高山、盆地、湖泊等基本地理事实。

1.2 中国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

1.3 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区域的特点和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等。

1.4 中国的交通和交通网络,如铁路、公路、航空等。

1.5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特色经济区,如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

2. 世界地理2.1 主要洲际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主要地理事实,如亚洲、非洲、欧洲等。

2.2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事实、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如美国、俄罗斯、巴西等。

考研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点浓缩

考研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点浓缩

考研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点浓缩中国历史和地理是考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

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地域特点,还能够在应试中带来更多的优势。

本文将对考研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点进行浓缩和概述,帮助考生全面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一、秦汉两代秦朝统一了六国,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专制。

秦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结构和法律制度,如三公九卿、郡县制度等,这些制度对后来的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秦始皇还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巩固了国土边防。

汉朝是统一的封建王朝,被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在汉朝的统治下,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和科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汉朝还开拓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段历史时期,我们还可以看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刘邦、汉武帝、张衡等。

二、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东晋政权的瓦解和南北朝时期的到来。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转折点,文人雅士开始倡导“清谈”和“文人墨客”的风气。

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兴盛,对于中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当时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羲之、陶渊明等。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北方有鲜卑族、氐族、匈奴族等少数民族的入侵,南方则出现了刘宋、南齐、梁、陈等南朝政权。

这段时期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元明清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兴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被称为“盛唐”。

唐朝的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科举制度、均田制度、市易法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还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如唐诗、唐宋八大家、进士科考试等。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兴起时期,有“宋元明清四大发明”的说法。

宋朝的统治者注重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科技进步,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

成人高考高起本历史地理知识点

成人高考高起本历史地理知识点

成人高考高起本历史地理知识点历史地理是成人高考高起本考试中重要的科目之一,掌握历史地理知识点对于考试的顺利通过至关重要。

历史地理知识点包括中国古代历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当代史以及中国和世界地理知识。

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历史: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是中国 Bronze Age 的代表,周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分裂的时期,宋、齐、楚、燕、韩、赵、魏、秦是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家。

3.秦汉两代: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4.德国人,稻植物;征服埃及,稻,藻,多中国后汉人欧洲建立。

朝鲜战争;朝鲜战争。

二、世界古代史知识点:1.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雅典民主、斯巴达战国制等政治制度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2.古罗马:古罗马帝国是古代欧洲最强大的帝国,罗马法对于现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3.印度古代文明: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印度教、佛教、种姓制度等对世界文化有深远影响。

三、近代史知识点:1.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

2.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国家独立的象征,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典型例子。

3.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欧洲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革命之一四、当代史知识点:1.二战与冷战:二战是20世纪最大的战争,冷战是二战后的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峙。

2.中苏关系:中苏关系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重要国际关系,中苏交恶对世界局势产生巨大影响。

五、中国地理知识点:1.主要山脉:中国的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脉、秦岭、大别山等。

2.主要河流: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

3.重要城市:中国的重要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太全了!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太全了!

1 .地区名【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 ,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 ,泛指北方。

朔气指北方的风,也叫朔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

又叫“两京” 。

2.政区名【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 ,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小学历史与地理科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历史与地理科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历史与地理科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归纳历史和地理是小学生学习的两门重要科学。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而地理则让他们熟悉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球的结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各个地区的文化和人口分布等。

以下是小学历史与地理科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

1. 历史1.1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是小学历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重要的知识点包括:-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和历史事件;- 重要历史人物,如黄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孔子、李世民等;- 重要历史事件,如尧舜禅让、商纣王的暴虐、秦始皇统一六国等。

1.2 世界古代历史此外,小学生也需要了解世界的古代历史。

重要的知识点包括:- 埃及的金字塔和法老文明;- 希腊的城邦和奥运会;- 罗马的帝国和斗兽场;-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等。

2. 地理2.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小学生应该了解以下知识点:-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大洋与大陆的分布和特点;- 大陆之间的板块运动和地震的产生;- 水循环和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和地震等。

2.2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关注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影响,小学生应该了解以下知识点:- 各大洲的分布和文化特点;- 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植被类型;- 世界各国的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现代交通运输与通讯技术的发展。

3. 历史与地理的联系历史和地理是相互联系的,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例子:- 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和文明的影响。

例如,埃及的尼罗河对其农业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事件对地理格局的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二战后,欧洲的国界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地理信息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研究。

例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帮助历史学家分析和展示历史事件的空间分布。

我国古代的地理知识点总结

我国古代的地理知识点总结

我国古代的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代的地理知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的地理知识主要由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知识组成。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对中国古代的地理知识进行总结。

地形中国是一个地形多样的国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

从北到南,中国的地形呈现出明显的南高北低和从东向西逐渐升高的特点。

中国的地形特征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沿海地带,山地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地势的高低导致。

二是内陆地带,平原和盆地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地势的低洼而形成的。

中国地形的特点为:一是起伏变化,在全球地形图上很容易看出中国地狭长而形状复杂。

二是地势分布不均,山地和高原地区占全国面积的42%,而平原地区仅占7%,地形分布总体上表现为西高东低。

三是地形类型丰富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丹霞地貌等。

由于地形的多样性,中国的气候、水文和土地利用等都呈现出多样性。

气候中国古代的气候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大和东西差异大两个特点。

北方气候主要表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南方气候主要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温暖湿润。

中国气候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这种气候特点决定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资源中国的水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江河众多,湖泊众多。

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等。

中国的主要湖泊有洞庭湖、太湖、鄱阳湖、滇池等。

这些江河湖泊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土地利用中国古代的土地利用主要包括耕地、草地、森林等。

中国古代的耕地面积较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中国古代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主要用于畜牧业。

中国古代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主要用于木材和竹子的生产。

中国知识点总结大全集

中国知识点总结大全集

中国知识点总结大全集一、中国的历史1.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多个朝代,如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

2. 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中国历史包括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事件。

3. 中国历史名人: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孔子、孟子、李白、杜甫、曹操、刘备、朱元璋、毛泽东等。

二、中国的地理1. 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西临西亚,南濒南海、北毗内蒙古、东北和俄罗斯交界。

2. 中国的地形地貌:中国的地形地貌各异,包括高山、平原、盆地、草原、沙漠等。

3. 中国的地理特点:中国地理上具有四大地域,东部沿海地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南山地。

三、中国的文化1.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中医草木医、文学文化等。

2. 中国的民间文化:中国的民间文化包括民俗、民间艺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剧等。

3. 中国的现代文化:中国的现代文化包括电影文化、音乐文化、时尚文化等。

四、中国的语言文字1. 中国的汉字: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 中国的方言:中国的方言众多,各地方言各具特色,比如广东话、四川话、上海话等。

3. 中国的官方语言: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五、中国的科技1. 中国的古代科技:中国古代有许多科技发明,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

2. 中国的现代科技:现代中国在科技方面有着不少成就,如航天技术、高铁技术、互联网技术等。

3. 中国的科技发展:中国在科技领域有不断发展,包括国家科技政策、科技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等。

六、中国的宗教信仰1. 中国的佛教:佛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之一,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中国的道教:道教也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之一,包括道家文化、道家思想等。

3. 中国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有一定的信仰群体。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第四纪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必然会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

新生代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是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而直立行走的重要条件,自然是使这些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进化以及而后的劳动的先决条件。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

众多事实证明,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处于一个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破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度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进行的阶段。

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人类原始耕作。

这便是新石器文化繁荣的环境背景。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距今5000至4000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其他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的。

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干燥,大陆度增大,但东亚大陆当时的湿润还是比现在高。

就黄河中下游地区讲,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

气候的湿润为农作物更好生长创造了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为农业耕作稳定奠定了基础。

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植被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黄壤、壤土和下土坟垆粘着性不强,疏松柔和,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最易于耕作。

森林分布比现在多,这一切都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的必要,文字便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求得精神的寄托,也有大量时间和财力去投入,大型礼仪建筑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为金属冶炼和加工创造了基础。

历史地理学知识点

历史地理学知识点

历史地理学知识点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下面就列举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学知识点:1. 地形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势特征。

地形的高低、平缓、陡峭对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山地易于设立自然屏障,可以防御敌人的入侵;平原适合农业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聚居和发展。

地形的不同会影响交通运输、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2. 河流对文明的贡献河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许多古代文明都是在河流的附近兴起的,比如黄河文明、底格里斯河文明等。

河流提供了水源、灌溉和交通,为人类的农业生产和交流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3. 气候变迁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气候变迁对历史事件有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的变冷可能导致农作物歉收,从而引发饥荒、战争等事件;气候的变暖可能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居住和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气候变迁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历史地理学知识点之一。

4. 城市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一些城市由于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比如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因此更容易发展壮大;而一些城市由于地理条件不佳,比如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因此难以发展。

城市的地理环境对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5. 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历史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明的繁荣和发展,推动历史事件的进程。

比如,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带动了中国、印度、欧洲等地区之间的商贸、文化传播。

总结:历史地理学知识点涉及到地形、河流、气候、城市等方面,这些知识点对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及其背后的原因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历史地理学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和地理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迁的原因。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农业、文化等人文环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笔记:自然环境变化: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貌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战争移民、灾荒移民和经济发展移民等。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城邑、封建国家的都城和现代的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

交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地理发展非常早,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

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国际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农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地理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耕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地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理非常多元,包括各种文化区域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地理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地理历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历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国家,地理位置处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中国海,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自然地貌。

中国的气候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国的地球演变历程漫长,从远古时期的海陆分布,至今日的地貌构造,都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

地质构造是中国地理演变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华北平原、华南丘陵、西南高原等。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资源储备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中国的煤炭、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中国也有广阔的肥沃土地,适宜发展农业。

四、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此交通运输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发达,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内外的交通需求。

五、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地理环境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中国的历史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历史遗产主要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古代建筑与文物。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具有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八、中国的外交地理中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具有较强的外交实力。

中国的外交地理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区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川物产等内容。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共一百三十卷。

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 34 年旅行,述作者 1613 ~ 1639 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学会积极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和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禹贡》半月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的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刊物,其出版和“禹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立。

谭其骧( 1911.2.25-1992.8.28 ),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长期从事中国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他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建树颇多。

主要著作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

葛剑雄代表作品《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主编《中国人口史》《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本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由谭其骧主编。

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包括了中国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和海岸线、岛屿;除中原王朝,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政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貌。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地理条件对于中国古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地理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这些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发展轨迹与特点。

一、夏、商、周三大古代王朝夏、商和周分别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古代王朝,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地理特点。

1. 夏王朝: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记载中的第一个王朝,建立在黄河中游地区,其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夏王朝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灌溉条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

2. 商王朝: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位于黄河流域的中游,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商王朝的发展得益于黄河流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也与周边山区的资源勾连起来,形成了互补的经济关系。

3. 周王朝: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版图较前两个王朝更加扩大,涵盖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周王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在各个地方设立了诸侯国,均治理着不同的地理区域,逐渐形成了封建时代的政治格局。

二、战国时期的地理分裂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面临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剧烈变化,也带来了地理板块的重新划分。

1.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战国时期,中国分裂为了七个主要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位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地区。

七雄各自有着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特点,也通过互相竞争、战争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互相影响。

2. 各国的地理利益: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地理资源和地缘优势进行了各种军事行动。

秦国以其位于陕西的地理位置,逐渐崛起并最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三、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与治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概述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广泛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和地理描述。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中国的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山川河流、国土范围、地域划分以及对古代历史的影响等方面。

一、中国的地理特征中国地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

中国被称为“东方巨龙”,地理环境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地理特征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海洋和气候等要素。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长城、黄河、长江、西南山脉和东南沿海。

二、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隔里海与中亚相望。

中国周边邻国有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

中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一员。

三、中国的山川河流中国的山川河流众多且壮观。

中国的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大兴安岭、秦岭、太行山、华山、黄山等。

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黄河、长江、珠江、淮河、松花江等。

这些山川河流连接了整个中国,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地理景观和资源分布。

四、中国的国土范围中国的国土范围是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国土范围不断扩张和变化,从古代的中原地区逐渐扩展到今天的大陆地域。

古代中国的国土范围包括中原、华北、西南、东北、西北、东南和台湾等地。

五、中国的地域划分中国的地域划分是根据中国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演变而来的。

中国的地域划分主要包括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台湾等七大地域。

每个地域都具有自身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六、古代地理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古代地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城的建设保卫了中国的边疆,使中国在古代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国土范围。

黄河和长江则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为古代农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总结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涵盖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山川河流、国土范围、地域划分以及对古代历史的影响等方面。

国家历史地理知识大全

国家历史地理知识大全

国家历史地理知识包括很多方面,以下是一些相关内容:
1.中国的山脉大势与中国人的山脉认知。

2.佛教四大名山与道教十大洞天。

3.中国文明的江河脉络,如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黑龙江等。

4.中国人的海洋梦,包括古人的海洋认知与想象、海港、航线与海外交往、中国海岸
线的变迁与沿海地带的兴衰等。

5.历代王朝疆域与政区沿革,如真实与想象之间:“五服”与“九州”、从城邦国家迈向
领土国家、秦并天下与汉代三州部等。

6.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提要,包括都城防卫、长城地带和江淮天堑等。

7.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如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以及中
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

这些知识涵盖了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知识和文化传统。

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阅国家历史地理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1.《禹贡》:战国时期,华夏地域观念的文本呈现。

分州、贡道、导山、导水、五服。

九州记述有各州的土壤类型、田租等级、赋税等级及贡献物的种类、贡道路线等;三条四列表达了对山川地脉形势的认识;五服设定了自中心天子的王都每五百里一级依次向外的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领域,并规定了其向中央各自不同的服属义务。

三条、四列、九山。

《禹贡》提出的是天下秩序的楷模,是一份大一统王权的地理底图,是后世地理叙述的起点,其中包含重要的地理原则。

九州格局、五服等级、分区定位、中央之尊、向心结构,都是《禹贡》倡导的社会空间秩序。

三条四列是指《禹贡》“导山”部分在经过汉朝儒者的阐述之后,为中国山脉大环境的一种基本定性方式,反映了中国山川地脉分布形势。

2.《禹贡》半月刊: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学生,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

《禹贡》半月刊由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主编,1934-1937年,1935年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

3.《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将政区、物产、风俗、人口统称“地理”。

建立沿革地理的谱系。

行政层级、户口数目、历史沿革、工商衙署、名山大川祠庙位置。

4.“中国”: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5.“九州”: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战国时期的“九州”观念,《禹贡》九州。

另外几种“九州”说:《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容成氏》、《尔雅·释地》。

九州的秩序:冀州、中心之地,天子所居。

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汉民族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九州,意即汉地。

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对于我们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和复习,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特点。

一、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远古时期是指从人类出现到商代的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等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中华河谷。

1.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遗址有河南的大汶口遗址和山东的定陶遗址等。

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有河南的仰韶文化、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四川的金沙文化等。

3. 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成为社会中的重要事务。

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有夏、商和周等。

二、古代中国(公元前21世纪-公元907年)古代中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涵盖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和唐等朝代。

1.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夏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政治制度是以家族为基础的世袭制。

2.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的首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附近。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以王室为中心的,有完善的礼制和官僚制度。

3.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西、东两周共约900多年。

西周的首都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西周时期,分封制成为政治的核心制度。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七雄争霸的局面。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地理知识,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和地理观念的重要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对地理环境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知识体系。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地理知识进行归纳,以增进对古代中国地理的了解。

1. 考古地理考古地理是研究古代遗址、古代人类活动区域和古代地貌变化的学科。

中国有着丰富的考古遗址和文物,这些遗址和文物可以为我们重构古代的地理环境提供重要的线索。

例如,考古学家在中国发现了许多古代城市和水利工程的遗址,这些遗址证明了古代中国在城市规划和水利工程方面的杰出成就。

2. 天文地理天文地理是研究地球与宇宙的关系的学科。

古代中国的天文地理观念受到了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象和制作天文仪器,建立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使用北斗七星进行导航,利用日晷和水钟观测时间,这些观测方法和仪器为古代中国的航海和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 流域地理流域地理是研究地球上的河流和水系的学科。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如黄河、长江、珠江等。

古代中国人对这些河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流域地理知识。

例如,中国古代的治水工程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中国人利用遏制洪水和灌溉农田的技术手段,有效地调节了河流的水量,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4. 区域地理区域地理是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学科。

中国古代的区域地理知识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各个地区的划分和描述上。

古代中国根据地理特征和政治行政区域,将中国划分为北方、南方、东方和西方等不同地域。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这为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往提供了基础。

5. 地图制作地图制作是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信息以图形方式表现出来的技术活动。

中国古代的地图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古代中国人制作了许多精美的地图,记录了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理解。

例如,北宋时期的《重修水经注》是一部详细记录中国水系的地图,它为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特点:包括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水系、气候特点等。

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变迁:重点了解不同时期中国疆域的变化,例如秦朝统一中国、汉朝扩张西域、唐朝辽东失陷、宋朝南迁等。

3. 中国历史时期的主要地理事件:例如黄河泛滥、长江洪水、长江黄河交汇处的变迁等。

4. 中国历史时期的主要地域特点:例如北方平原的农业发展、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西南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等。

5.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如长安、洛阳、北京、苏州、广州等。

6. 中国历史时期的地方文化和地理影响:例如山水诗的兴起、南方水乡的文化特点、西北边疆文化的形成等。

7. 中国历史时期的边疆和海外扩张:了解中国古代边疆的位置和特点,如西域、辽东、台湾等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影响。

8. 中国历史时期的灾害和灾后恢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旱灾等,以及相关地理特点和人民的灾后恢复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

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的著作。

从书名来看,此书是另一种叫做《水经》的书作《注》。

事情的确如此,三国时期的一位已经不知名的作者写了一本名叫《水经》的书,内容非常简略,全书只有八千二百多字,每一条写在此书上的河流,都是公式化的:发源、简单的流程、入海,或在何处汇入另一条大河。

全书《注》文超过《经》文二十多倍。

《水经注》是一部三十多万的巨构,是一部独立的古典名著。

《元和郡县图志》写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是一部中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

常简称为《元和志》。

《元和郡县图志》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

清初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历史的时、空不可分,故写历史必记及地理。

此志,首先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各胜古迹,道里交通,等等;并总记了西汉平帝时郡、国、县、道、侯国的总数,全国的幅员,土地面积,定垦田、不可垦地、可垦不可垦地,民户、人口总数等;再就是参考了《史记·货殖列传》写各地风俗特产的内容,汇总了刘向“略言其地分”、朱赣“条其风俗”的成果,加以班固本人对历史和地理的了解和研究,按经济和风俗特点区分地域,写了各个地域的范围、历史、地理、民生、风俗和特点,以及中外交通和交流的情况。

从而大大地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

主要内容,《读史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它首先指出,战守攻取应以分析地理形势为基础,无论“起事”之地,或“立本”之地,都须“审天下之大势”而后定,否则,不免于败亡。

如“立本”之要在于择都,拱卫首都乃是军事建设的重心。

以明代北京为例,主张多层设防:近畿三辅;内三关;蓟州(今天津蓟县)、宣府(今河北宣化)、保定三点相互为援;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与三卫(今河北东北部、长城外及辽宁西部一带),以及三齐(今山东淄博、平度、泰安一带)、秦晋之地,皆需驻兵,构成多层藩篱。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

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1]魏晋时期大臣,著名地图学家。

出身著名的大族“河东裴氏”,少年时便颇有名气,后经度辽将军毌丘俭推荐,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又世袭父亲爵位清阳亭侯,迁黄门侍郎。

曹爽被诛杀时,裴秀因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

不久后任廷尉正,历任司马昭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参与谋划军国之政。

后迁散骑常侍,在平定诸葛诞叛乱时为司马昭出谋献策,事后,因功转任尚书,进封鲁阳乡侯。

魏元帝曹奂继位后,进爵鲁阳县侯,任尚书仆射。

咸熙元年(264年),受命负责修改官制,又提议恢复五等爵制。

五等制得以恢复后,裴秀被封为济川侯,他又建议司马昭立司马炎为世子。

司马炎继位晋王,被拜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开府,加给事中。

西晋建立后,加任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

泰始三年(267年),升任司空。

泰始七年(271年)三月初七(4月3日),裴秀因服食寒食散后饮冷酒而逝世,享年四十八岁,谥号元。

[2]著有文集三卷。

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

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杨守敬(1839~1915)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字惺吾,敬斋,1839年6月2日,杨守敬生于宜都陆城一个商人家庭。

杨守敬同治元年(1862)中举,同治四年(1865)考取景山宫学教习,1874年考取国史馆誊录。

1880年至1884年任驻日钦使随员,归国后先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后更为存古)学堂总教长。

1909年被举为礼部顾问官,次年兼聘为湖北通志局纂修。

1915年1月9日,杨无疾而终,逝于北京,终年76岁。

杨守敬逝世后,民国政府派专车护送灵柩回宜都,归葬宜都龙窝。

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兴人。

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

1950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建立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后升级为研究所,历任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

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届政协委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历史地图的绘编。

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家,山西平陆人,1948年后,历任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陕西省历史学会第一届会长,民进中央委员、陕西省委主任委员。

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着有《中国的运河》、《河山集》(一、二、三集),与顾颉刚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现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

是位于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大河,因其难以治理而出名。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1]干流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淮河干流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积3.06万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150公里,全长约1000公里,地面落差约6米,三江营以上流域面积为16.46万平方公里。

总落差200米。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以废黄河为界,整个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

贝壳堤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

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

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

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

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

冈身长江口南岸,在长期波浪作用下,自常熟福山起,经太仓、嘉定方泰、上海马桥、奉贤新寺,直至金山漕泾一线及其以东,形成数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沙堤,俗称冈身。

长江口南岸,在长期波浪作用下,自常熟福山起,经太仓、嘉定方泰、上海马桥、奉贤新寺,直至金山漕泾一线及其以东,形成数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沙堤,俗称冈身。

冈身在吴淞江以北有五条,最东一条相当于娄塘、嘉定、马陆、南翔一线。

吴淞江以南有三条,最东一条相当于诸翟、新市、柘林一线。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冈身地带马桥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距今5000年前冈身已经形成。

但最东一条冈身以东的陆地,至今尚未发现魏晋以前的文化遗址,表明其成陆不会太早,大约在公元1世纪或3世纪以后。

总之,这条冈身地带,堆积时间竟长达3000年左右。

积岛,中国最大的沙岛。

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

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东同江苏省启东隔水相邻,东南濒东海,西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和江苏省太仓市隔江相望,北同江苏省海门市一水之隔。

形如一春蚕,东西长,南北狭。

在它的旁边还有横沙、长兴两岛。

崇明岛的形成与长江江口的演变相联在一起。

由于长江口有着向东南伸展,且口门沙岛有不断北靠的趋势,因此,从前的崇明岛与我们看见的位置和形状相差甚远。

现状为崇明岛东、北方滩地仍在继续淤涨,其中东滩每年以100余米的速度向东海推进。

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会员大多是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等校师生,以及一些编辑和研究人员。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

其中《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3月创刊先后共出7卷,计82期。

主要发表研究中国地理沿革、边疆民族演进等方面论文及调查报告,并将重要问题集为专号;刊载国内地理界消息。

期刊的英译称意为《中国历史地理》,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