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八下)
初二下学期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
![初二下学期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7cb9b5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a.png)
初二下学期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
1. 勾股定理的表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2. 勾股定理的符号表示: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则勾股定理可以表示为 c² = a² + b²。
3. 斜边、直角边的关系:斜边是直角三角形的最长边,而直角边分为两个,其中一条是斜边对应的直角边,另一条是与斜边相邻的直角边。
4. 勾股数:满足勾股定理的自然数称为勾股数。
例如,3、4、5是一个勾股数组。
5. 勾股数的性质: a、b、c是勾股数,则它们之间必定存在等比关系,即 b/a、c/a、c/b是分数(不含整数的部分)。
6. 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可以用于求解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证明三角形相似等。
7. 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有多种证明方法,常用的有几何证明、代数证明和三角函数证明。
8. 勾股定理的拓展:勾股定理可以推广到多维空间的直角坐标系中,即 n维空间的勾股定理。
9. 勾股定理的应用举例:例如,可以用勾股定理计算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可以用勾股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还可以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总之,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几何定理之一,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点对于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和理解几何性质有重要意义。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554641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8.png)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勾股定理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判定: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 +b =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定义:满足a +b =c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实数定义: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无限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循环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来表示)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即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定义:在一个平面内,一个图形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移动称为平移。
平移不会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也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定义: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af844f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5.png)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初中数学相较于小学数学难度更加大,那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有哪些呢。
以下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等腰三角形①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③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即位等边对等角④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以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⑤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想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⑥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⑦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⑧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⑩反证法: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2、直角三角形①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②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④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⑤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⑥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⑦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①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②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角平分线①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②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不等关系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二: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三:不等式的两边都乘(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3、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不等式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4、一元一次不等式①含义: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一般地,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相等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第三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1、图形的平移①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一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②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③一个图形依次沿x轴方向,y轴方向平移后所得图形,可以看成是由原来的图形经过一次平移得到的2、图形的旋转①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按某一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顶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②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任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3、中心对称①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它们的对称中心②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线段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③把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4、简单的图案设计第四章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①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也可称为分解因式2、提公因式法①多项式ab+bc的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b,我们把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如b就是多项式ab+bc各项的公因式②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
八年级下册数学公式
![八年级下册数学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ef32833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7.png)
八年级下册数学公式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3、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4、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多边形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6、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7、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8、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9、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10、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1、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3、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4、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15、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16、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17、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18、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19、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0、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对角线的乘积)÷2。
21、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2、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3、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4、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5、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26、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27、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28、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8e20154f242336c1eb95ef4.png)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
(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可表示如下:∠C=90°∠A+∠B=90°(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可表示如下:BC=AB∠C=90°(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ACB=90°可表示如下:CD=AB=BD=ADD为AB的中点5、摄影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ACB=90°CD⊥AB6、常用关系式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BCD=ACBC7、直角三角形的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命题、定理、证明1、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理解: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
2、命题的分类(按正确、错误与否分)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命题假命题(错误的命题)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3、公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fc658a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5.png)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代数知识点1. 代数表达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定义- 合并同类项- 代数式的加减运算- 代数式的乘除运算2. 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的建立与解法- 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解应用题3.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 不等式的解集表示-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 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组的建立- 代入法解方程组- 加减法解方程组- 应用题的解决二、几何知识点1. 平行线与角-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平行线间的角关系2. 三角形-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 四边形- 四边形的基本概念- 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四边形的面积计算4. 圆的基本性质- 圆的定义与性质- 圆的直径、弦、弧、切线- 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切线长定理三、统计与概率知识点1. 统计-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频数与频率- 统计图表的绘制与解读(条形图、折线图、饼图)2. 概率- 随机事件的概率- 概率的计算方法-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四、数列知识点1. 数列的概念- 数列的定义- 常见的数列类型(等差数列、等比数列)2. 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性质与应用3. 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的性质与应用五、函数知识点1.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定义- 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式、图像、表格)2. 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定义与图像- 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次函数的应用题3.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与图像- 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次函数的应用题六、实数与根式知识点1. 实数- 实数的基本概念- 有理数与无理数- 实数的运算2. 根式- 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定义- 根式的运算- 无理数的估算七、解题技巧与策略1. 解题步骤的规范化- 理解题意- 制定解题计划- 执行解题过程- 检查验证结果2. 常见解题误区与避免方法- 忽略题目条件- 计算失误- 逻辑推理错误3. 提高解题效率的方法- 练习典型题目- 分类记忆公式与定理- 定期复习巩固以上是对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的一个全面归纳总结。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知识总结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880560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e.png)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知识总结
1:勾股定理
要点诠释: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要点诠释:
,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应注意:
c²>a²+b²,则△ABC是以∠C为钝角的钝角三角形;若c²<a²+b²,则△ABC为锐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4:互逆命题的概念
如果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题设,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
5:勾股定理的证明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规律方法指导
,这是这个知识在应用过程中易犯的主要错误。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该逆定理给出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5.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主要是进行代数运算,通过学习加深对“数形结合”的理解.
逆命题。
(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全】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全】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a9d18e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e.png)
全】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一、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是指形如a(a≥0)的式子。
其中,a被称为被开方数。
最简二次根式是指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且不含分母的二次根式。
如果两个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相同,那么它们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具有一些性质,如a(a>0)的平方根是a,a的平方根和-a的平方根相等。
二、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指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时,a²+b²=c²。
应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直角三角形的第三边长,或者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指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²+b²=c²,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数是指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常见的勾股数有3,4,5;6,8,10;5,12,13;7,24,25等。
直角三角形还有一些其他的性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掌握。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BC=AB/2.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CD=AB=BD=AD,其中D为AB的中点。
4.三角形面积公式为AB•CD=AC•BC。
5.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有三种: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也可以判定直角三角形。
6.命题是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完整句子,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
7.定理是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证明是判断命题正确性的推理过程。
8.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并写出证明过程。
9.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有多种作用和常用结论。
10.数学口诀有助于记忆和理解数学知识,如“勾股三角形,斜边是对角线”等。
2024年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2024年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88aa7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12.png)
2024年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实数的认识与运算1. 数轴及实数的表示- 数轴的绘制及利用- 实数的表示及其在数轴上的位置2. 实数的相关性质- 加法运算的性质- 减法运算的性质- 乘法运算的性质- 除法运算的性质3. 实数的运算规则- 加法的运算法则- 减法的运算法则- 乘法的运算法则- 除法的运算法则4. 实数的逆运算- 加法逆元和减法逆元- 乘法逆元和除法逆元5. 有理数的认识与运算- 有理数的表示及其分类-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6. 无理数的认识与运算- 无理数的表示及其性质- 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关系7. 实数的运算律及运算顺序- 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律二、线性方程与不等式1.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判断-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求法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应用问题的方程建立- 使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的判断-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的求法4.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应用问题的不等式建立- 使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三、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1. 平面图形的性质与判断- 五角星和六角星的性质- 四边形的性质- 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 平面图形的分类与应用- 三角形的分类- 几何图形的应用3.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分类- 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 空间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分类4. 立体图形的体积与表面积- 直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柱体和锥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四、统计与概率1. 数据的汇总与处理-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数据的图表表示2. 参数与统计量- 参数的含义与计算- 统计量的含义与计算3. 概率与事件- 概率的概念与性质- 事件与概率的计算4. 概率的应用- 简单事件的计算- 互斥事件的计算- 包含事件的计算五、函数与图像1. 函数的概念与表示- 函数的定义与表示- 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2. 函数的性质与运算- 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增减性- 函数的周期性3. 函数的图像与应用- 函数的图像的绘制- 函数的应用问题解决4. 解析几何的初步认识- 直线的性质与方程- 圆的性质与方程总结:以上是____年八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主要涵盖了实数的认识与运算、线性方程与不等式、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统计与概率、函数与图像等重要内容。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八年级(下册)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a231307f111f18583d05acf.png)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 分式16.1.1 从分数到分式一般地,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BA 叫做分式(fraction )。
16.1.2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xx x 22-化为21-x ,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reduction of a fraction )。
经过约分后的分式21-x ,其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像这样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fraction in lowest terms )。
我们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同乘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ab b a +和22ab a -化成分母相同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reduction of fractions to a common denominator )。
16.2.1 分式的乘除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16.2.2 分式的加减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16.3 分式方程vv -=+206020100,像这样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fractional equation )。
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17.1.1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一般地,形如xk y =(k 为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inverse proportional function ),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函数。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全)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13c26b6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06.png)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一、实数1.1 实数的定义及分类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数,包括整数、分数、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无理数是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数,例如√2和π。
1.2 实数的性质(1)实数具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四种运算。
(2)实数具有相反数、倒数等概念。
(3)实数可以进行大小比较。
1.3 实数与数轴数轴是一条直线,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二、整式与函数2.1 整式的定义及分类整式是只有加、减、乘运算,且运算对象为整数的代数式。
整式包括单项式和多项式。
2.2 整式的运算(1)单项式的运算:加、减、乘、除。
(2)多项式的运算:加、减、乘、除。
2.3 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将一个集合(定义域)中的每个元素对应到另一个集合(值域)中的元素。
函数具有唯一性、连续性、单调性等性质。
2.4 一次函数一次函数是形如y=kx+b(k、b为常数,k≠0)的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
2.5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形如y=ax2+bx+c(a、b、c为常数,a≠0)的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三、三角形3.1 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图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2 三角形的分类(1)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小于90∘。
(2)直角三角形:一个内角为90∘。
(3)钝角三角形:一个内角大于90∘。
3.3 三角形的判定(1)SSS 判定: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三个三角形全等。
(2)SAS 判定: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夹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ASA 判定:三角形的两角和它们夹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AAS 判定:三角形的两角和其中一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四、平行四边形4.1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平行四边形是具有两对平行边的四边形。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7296f5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b.png)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1. 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用于描述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的关系。
在八年级下册,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是数学中的一种表达式,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
学生需要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运算规则以及与实数的关系。
3.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包含一个未知数的二次方程。
学生需要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应用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4.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个基本的数学工具,用于描述平面上的点的位置。
学生需要掌握如何使用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以及如何通过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
5.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是两种基本的函数形式。
学生需要掌握它们的性质、图像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学生需要掌握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及如何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以上是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理解和应用,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下数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八年级下数学知识点归纳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c6bf6a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8.png)
八年级下数学知识点归纳大全一、分式1. 分式的概念- 分式就像是分数的“升级版”。
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写成(A)/(B)的形式,这里B要是含有字母的整式,而且B不能等于0哦,这样的式子就是分式啦。
比如说(x)/(x + 1)就是分式,而(3)/(5)是分数不是分式,因为分母没有字母。
2. 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这就好比给分式“化妆”,只要按照规则来,它的“本质”不会变。
例如(a)/(b)=(ac)/(bc)(c≠0)。
3. 分式的运算- 分式的乘除:分式相乘,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分式相除,就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再相乘。
就像一群小分式在玩乘法和除法的游戏,按照规则就能算出结果。
- 分式的加减: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要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分式,然后再按照同分母分式加减的方法计算。
这就好比把不同的小伙伴拉到同一个“队伍”里,然后再进行计算。
二、反比例函数1.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
想象一下,x和y就像两个调皮的小孩,它们的乘积是个固定的数(k),但是x越大,y就越小,就像跷跷板一样。
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可以把图象想象成两个弯弯的“手臂”,k的正负决定了这两个“手臂”在哪个象限跳舞。
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比如压力一定时,压强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就可以用反比例函数来表示。
这就像我们在雪地里走路,脚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就不容易陷进去,这里压强和受力面积就是反比例关系。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317d74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0.png)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1数学数轴知识点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初一数学概念知识点复习1、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叫做单项式。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4、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5、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6、余角:两个角的和为90度,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7、补角:两个角的和为180度,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
8、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其中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这两个角就是对顶角。
9、同位角:在“三线八角”中,位置相同的角,就是同位角。
10、内错角:在“三线八角”中,夹在两直线内,位置错开的'角,就是内错角。
11、同旁内角:在“三线八角”中,夹在两直线内,在第三条直线同旁的角,就是同旁内角。
12、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开始,到精确的那位止,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13、概率: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就是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14、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15、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6、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初二下学期数学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
![初二下学期数学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ff556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0.png)
初二下学期数学八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篇一1、平行四边形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1)矩形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数据的分析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篇二第一章分式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2、分式的运算(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第二章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图像:双曲线表达式:y=k/x(k不为0)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三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a7cff59f46527d3240ce0b8.png)
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 不等关系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 区别方程与不等式:方程表示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是不相等的关系。
3.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非负数 <===>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 不小于0非正数 <===>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 不大于0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cb c a >.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c b c a < 2. 比较大小:(a 、b 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 一般地:如果a>b,那么a-b 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如果a=b,那么a-b 等于0;反过来,如果a-b 等于0,那么a=b;如果a<b,那么a-b 是负数;反过来,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即:a>b <===> a-b>0 a=b <===> a-b=0 a<b <===> a-b<0(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三. 不等式的解集: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①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系数化为1(不等号的改变问题)4. 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情形为ax>b(或ax<b)①当a>0时,解为ab x >;②当a=0时,且b<0,则x 取一切实数;当a=0时,且b ≥0,则无解;③当a<0时, 解为a b x <; 5.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①审: 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②设: 设出适当的未知数;③列: 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④解: 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⑤答: 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定义: 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 、b 为实数,且a<b)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集图示 叙述语言表达 ⎩⎨⎧>>bx a x x>b b a 两大取较大 ⎩⎨⎧<<bx a x x>a b a 两小取小 ⎩⎨⎧<>b x a x a<x<b b a 大小交叉中间找 ⎩⎨⎧><b x a x 无解 b a 在大小分离没有解 (是空集)第二章 分解因式一. 分解因式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八年级数学定理定义总结大全
![八年级数学定理定义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e2faf4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0.png)
八年级数学定理定义总结大全一、三角形相关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像一个固定的小秘密,不管啥样的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加起来永远等于180°。
就像三个小伙伴凑在一起,不管他们怎么打闹,他们的力量总和是固定的呢。
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可有意思啦。
它就像一个对称的小房子,两条边(腰)是一样长的。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也相等,就像住在这个小房子两边房间里的小伙伴,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呢。
而且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和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这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同时打开三扇不同功能的门。
3.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那可是三角形里的超级明星。
它的三条边都相等,就像三个一模一样的小战士。
它的三个内角也都相等,而且每个角都是60°,就像三个小伙伴都有着同样阳光开朗的性格。
4.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SS、SAS、ASA、AAS、HL)- SSS(边边边):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对应相等,那就像两个用同样的三根小木棍搭成的小架子,肯定是完全一样的,这两个三角形就全等啦。
- SAS(边角边):有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都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可以想象成有两个三角形,它们有两条边就像两只手臂,手臂的长度一样,而且手臂之间的夹角也一样,那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就像两个做着同样动作的小人。
- ASA(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就好比两个三角形里有两个角是一样的,而且这两个角中间夹着的边也一样长,那这两个三角形就像一对双胞胎,完全一样。
- AAS(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就像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同,然后剩下的一条边(不是两角的夹边哦)也相等,那它们也是全等的。
- HL(斜边、直角边):这个是专门对付直角三角形的。
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啦。
就像两个直角三角形,它们的斜边是一样长的,而且有一条直角边也一样长,那它们肯定是全等的。
8年级下数学知识点
![8年级下数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e06b94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6.png)
8年级下数学知识点一、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的定义。
- 形如√(a)(a≥slant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例如√(4),√(x)(x≥slant0)等都是二次根式。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 √(a)≥slant0(a≥slant0),即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非负,二次根式的值也非负。
- (√(a))^2 = a(a≥slant0),例如(√(3))^2=3。
- √(a^2)=| a|=a(a≥slant0) -a(a < 0),如√((-2)^2)=| - 2| = 2。
3. 二次根式的运算。
- 二次根式的乘法:√(a)·√(b)=√(ab)(a≥slant0,b≥slant0),例如√(2)×√(3)=√(6)。
- 二次根式的除法:(√(a))/(√(b))=√((a/b))(a≥slant0,b > 0),如(√(8))/(√(2))=√((8/2))=√(4) = 2。
- 二次根式的加减: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然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最简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且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例如√(8)=√(4×2)=2√(2),3√(2)+2√(2)=(3 + 2)√(2)=5√(2)。
二、勾股定理。
1. 勾股定理。
-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例如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分别为3和4,则斜边c=√(3^2)+4^{2}=√(9 +16)=√(25)=5。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如三边长分别为5、12、13,因为5^2+12^2=25 + 144 = 169=13^2,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 勾股数。
- 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如(3,4,5),(5,12,13)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 不等关系※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 要区别方程与不等式: 方程表示的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的是不相等的关系. ※3.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非负数 <===>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 不小于0 非正数 <===>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 不大于0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c b c a >.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cb c a < ※2. 比较大小:(a 、b 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一般地:如果a>b,那么a-b 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 如果a=b,那么a-b 等于0;反过来,如果a-b 等于0,那么a=b; 如果a<b,那么a-b 是负数;反过来,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 即:a>b <===> a-b>0 a=b <===> a-b=0 a<b <===> a-b<0(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三. 不等式的解集:※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 ¤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①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系数化为1(不等号的改变问题)※4. 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情形为ax>b(或ax<b)①当a>0时,解为ab x >; ②当a=0时,且b<0,则x 取一切实数; 当a=0时,且b ≥0,则无解;③当a<0时, 解为ab x <; ¤5.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①审: 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②设: 设出适当的未知数;③列: 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④解: 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⑤答: 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六.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定义: 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 、b 为实数,且a<b)第二章 分解因式一. 分解因式※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二. 提公共因式法※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c b a ac ab +=+※2. 概念内涵:(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c b a m mc mb ma -+=-+※3. 易错点点评:(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 运用公式法※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1)平方差公式: ))((22b a b a b a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b a b ab a +=++222)(2b a b ab a -=+-¤3. 易错点点评: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222244y x y x y x -+=-就没有分解到底. ※4. 运用公式法:(1)平方差公式: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5.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 分组分解法:※1. 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n m b a n m b n m a bn bm an am ++=+++=+++※2. 概念内涵: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3. 注意: 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五. 十字相乘法:※1.对于二次三项式c bx ax ++2,将a 和c 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21a a a ⋅= , 21c c c ⋅=, 且满足1221c a c a b +=,往往写成c 2a 2c 1a 1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如: ))((22112c x a c x a c bx ax ++=++※2. 二次三项式q px x ++2的分解:))((2b x a x q px x ++=++ab q ba p =+=※3. 规律内涵:(1)理解:把q px x ++2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 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 的符号相同.(2)如果常数项q 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 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4. 易错点点评:(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第三章 分式一. 分式※1. 两个整数不能整除时,出现了分数;类似地,当两个整式不能整除时,就出现了分式. 整式A 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B A 的形式.如果除式B 中含有字母,那么称BA为分式,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2.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即有: ⎩⎨⎧分式整式有理式 ※3. 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0(,≠÷÷=⨯⨯=M MB M A B A M B M A B A※4. 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有公因式时,可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这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的们的公因式,也就是把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叫做约分. 二. 分式的乘除法※1. 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式除以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即:BD AC D C B A =⋅, CB DA C DB A DC B A ⋅⋅=⋅=÷ ※2. 分式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即: )(为正整数n B A B A nn n=⎪⎭⎫⎝⎛逆向运用nn n B A B A ⎪⎭⎫ ⎝⎛=,当n 为整数时,仍然有n n nB A B A =⎪⎭⎫⎝⎛成立.※3.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三. 分式的加减法※1. 分式与分数类似,也可以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 分式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分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与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CBA CBC A ±=± ba 11(2)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BDBCAD BD BC BD AD D C B A ±=±=± ※3. 概念内涵: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分母,其方法如下: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首先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四. 分式方程※1.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2.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①审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③根据题意找相等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④解方程,并验根; ⑤写出答案.第四章 相似图形一. 线段的比※1. 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 CD 的长度分别是m 、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AB:CD=m:n ,或写成nmB A =. ※2. 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的比,即dcb a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3. 注意点:①a:b=k,说明a 是b 的k 倍;②由于线段 a 、b 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k 是正数;③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出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④除了a=b 之外,a:b ≠b:a, b a 与ab互为倒数; ⑤比例的基本性质:若d c b a =, 则ad=bc; 若ad=bc, 则dc b a = 二. 黄金分割※1. 如图1,点C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和BC,如果ACBCAB AC =,那么称线段AB 被点C 黄金分割,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C 与AB 的比叫做黄金比. 1:618.0215:≈-=AB AC ※2.黄金分割点是最优美、最令人赏心悦目的点. 四. 相似多边形¤1. 一般地,形状相同的图形称为相似图形.※2.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五. 相似三角形※1. 在相似多边形中,最为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2.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3. 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的特例,这时相似比等于1. 注意:证两个相似三角形,与证两个全等三角形一样,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4.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_图1_ B_ C_ A※5.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6.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六.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基本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且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的直线,所截※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2, l 1 // l 2 // l 3,则EFBCDE AB. ※3.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八. 相似的多边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的周长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 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2.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3. 位似变换:①变换后的图形,不仅与原图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并且对应点到这一交点的距离成比例.像这种特殊的相似变换叫做位似变换.这个交点叫做位似中心.②一个图形经过位似变换后得到另一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就叫做位似形. ③利用位似的方法,可以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一. 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1. 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 ※2. 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作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作的调查叫做抽样调查. 二. 数据的收集※1. 抽样调查的特点: 调查的范围小、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优点.但不如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精确,它得到的只是估计值.而估计值是否接近实际情况还取决于样本选得是否有代表性.第六章 证明(一)二. 定义与命题※1. 一般地,能明确指出概念含义或特征的句子,称为定义.定义必须是严密的.一般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术语,例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 ※2. 可以判断它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3. 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4. 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5. 根据题设、定义以及公理、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三. 为什么它们平行※1. 平行判定公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由此得到平行的判定定理)_ 图2_F _ E _ D _C _ B _ A _ l _3_ l _2 _ l _1※2. 平行判定定理: 同旁内互补,两直线平行.※3. 平行判定定理: 同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四.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1. 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公理: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 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五. 三角形和定理的证明※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2. 一个三角形中至多只有一个直角¤3. 一个三角形中至多只有一个钝角¤4. 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六. 关注三角形的外角※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推论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