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1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课件(共24张PPT)
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认识、 庐山真实的 因为、 1这座 辨别 景色,形状 由于 山,
指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意: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九百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回味它,吟诵它,揣摩它。
创意写作坊
亲 子 共 读读
师 生 共
在写景状物的作文中,有两种写法应该灵活运用:一 种是“借物抒情”,另一种是“借物喻理”。《题西林壁》 属于哪一种?苏轼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苏轼为何“不识庐山”?
1、找到观察点 那么苏轼身在山中哪些位置观察庐山的?
请你把文中表示位置的字圈出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侧、远、近、高、低
2、感受“不同风光”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庐山,看到了哪些景色? 找出诗句读一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宋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脚下。 缘:因为,由于。
请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 江西庐山。
题 西林 壁
墙壁
大意: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这首
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哲理:这启示人们要珍惜当下,因为 时间一去不复返。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意在告诉人们要不 断进取、奋发向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0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PPT、优质教学课件
3全班交流。 4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 为了一时之 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 是怎么体会的 ?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 到长久之计 ,也需要长远规划?
第五组 教材分析(闫军华整理打印)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 篇是鲁 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 这样就使得鲁迅这 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 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 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 的伯父鲁迅先 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 来 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 十分传神, 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 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 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 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 物形象的极好范本。“ 口语交际·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 “留在心里 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 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 个故事。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 生心目中的鲁迅形 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 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 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 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 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 料,如, 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 事情》、周海婴写的《父 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 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 读读,让鲁迅这一 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了解旧社会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了解文中提到 的动物 ;多媒体图片;网络教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 到长久之计 ,也需要长远规划?
第五组 教材分析(闫军华整理打印)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 篇是鲁 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 这样就使得鲁迅这 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 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 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 的伯父鲁迅先 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 来 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 十分传神, 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 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 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 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 物形象的极好范本。“ 口语交际·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 “留在心里 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 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 个故事。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 生心目中的鲁迅形 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 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 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 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 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 料,如, 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 事情》、周海婴写的《父 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 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 读读,让鲁迅这一 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了解旧社会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了解文中提到 的动物 ;多媒体图片;网络教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题西林壁ppt课件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 就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宋朝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
课程目标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词内容和意境 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和特点
了解宋朝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02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哲宗元祐元年才结束。
04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 思想分析
主题思想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
诗词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苏轼 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理解。
主题思想解读
人生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和 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
03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 解析
第一句诗词解析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景象。横看和侧看, 远看和近看,高看和低看,庐山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这表达了观察角度不同, 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的道理。
第二句诗词解析
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解析 •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思想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目录
CONTENTS
• 题西林壁诗词的创作风格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 题西林壁诗词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宋朝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
课程目标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词内容和意境 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和特点
了解宋朝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02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哲宗元祐元年才结束。
04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 思想分析
主题思想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
诗词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苏轼 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理解。
主题思想解读
人生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和 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
03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 解析
第一句诗词解析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景象。横看和侧看, 远看和近看,高看和低看,庐山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这表达了观察角度不同, 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的道理。
第二句诗词解析
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解析 •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思想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目录
CONTENTS
• 题西林壁诗词的创作风格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 题西林壁诗词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01
因为
02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主要内容和人生哲理:
当堂小测
比一比,再 组词。
缘(
)
绿(
)
隐(
)
稳(
)
侧(
)
测(
)
峰(
)
锋(
)
•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 、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 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书写
01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
壁上的一首诗
西林寺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 想的提炼,请尽 量言简意赅地阐
述观点。
墙壁
解诗题
03
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 想的提炼,请尽 量言简意赅地阐
述观点。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 宋字代子 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世称“ 苏东”坡。汉族, 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 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 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 主要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ppt课件【32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 同。不管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全面 地了解,不仅看侧面,也要看整体, 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 说一说。
思考:要想看
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 怎么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题西林壁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 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 豚.鉴赏: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 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这两句是说 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 厚.“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 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 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句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过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 怀疑无路可走,忽见柳色浓 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 现在眼前。
开于花正 朗花明在 。 木柳迷 空暗茫 疏,之 之几际 间家突 ,农然 顿舍看 觉,见 豁隐前 然现面
颔联 村庄景色诱人
•
的穿的在 山行山青 径,泉翠 也草在的 愈木曲山 渐愈折峦 依渐的见 稀浓溪漫 难茂流步 认,中, 。蜿淙清 蜒淙碧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 面目呢?因为置身在此山之 中。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以后,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诗人认为要认识庐山真实的山景,必须要正面、侧面、远 望、近看、高俯、低仰等全方位视角的观察才行。如果你 只看了庐山的一角、一面、一个方向,那你就不能认识庐 山的整体形象。认识庐山是这样,那么认识一个事物、一 个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苏轼《题西林壁》PPT课件
这两句诗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 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时的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 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 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 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 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 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 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 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这便是其中一首。
古诗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 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的是起 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 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古诗赏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 之中。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 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 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 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 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 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这便是其中一首。
古诗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 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的是起 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 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古诗赏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 之中。
题西林壁ppt.ppt
181h,
横着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181h,
侧着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181h,
远
各 不
近
高
同低
(庐山的181样h, 子都不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横看:横着看。2.成:成为,是。3.岭:山 岭。4.侧:侧着看。5.不识:看不清 。6.面 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7.身:自 己 。 8.只缘:只是因181h,为 。
181h,
《
望
庐
山
瀑
布
》
181h,
背诵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181h,
如何学习古诗?
• 1.知诗人,解题意。 • 2.释诗句,明诗意。 • 3.想意境,悟诗情。
181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北宋著名 散文家、书画家、文学 家、词人、诗人,是豪 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不识庐因为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庐山之中。
181h,
第四笔:撇折 第五笔:横折
缘
181h,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81h,
•欣赏庐山美景
181h,
赏美景
181h,
181h,
181h,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横着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181h,
侧着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181h,
远
各 不
近
高
同低
(庐山的181样h, 子都不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横看:横着看。2.成:成为,是。3.岭:山 岭。4.侧:侧着看。5.不识:看不清 。6.面 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7.身:自 己 。 8.只缘:只是因181h,为 。
181h,
《
望
庐
山
瀑
布
》
181h,
背诵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181h,
如何学习古诗?
• 1.知诗人,解题意。 • 2.释诗句,明诗意。 • 3.想意境,悟诗情。
181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北宋著名 散文家、书画家、文学 家、词人、诗人,是豪 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不识庐因为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庐山之中。
181h,
第四笔:撇折 第五笔:横折
缘
181h,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81h,
•欣赏庐山美景
181h,
赏美景
181h,
181h,
181h,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PPT教学课件 图文
【翻译】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 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 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同学们再见!
题西林壁 苏 轼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 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 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 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 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 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 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借景说 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 结论。
【作业】
【赏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 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 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 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缘:因为。
2020年10月5日
6
诗句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 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2020年10月5日
返回 7
诗句意思
远近高低各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2020年10月5日
返回 8
诗句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2020年10月5日
返回 13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2020年10月5日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年10月10日
14
2020年10月5日
返回 11
题西 林壁
写景 明理
横 看——成岭
侧 看——成峰
变幻莫测
远近高低——不同
赞
美
庐
不 识——真面目
寄意深远
山 奇
景
只 缘——此山中
2020年10月5日
12
对偶的巧妙运用
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使用字相等、 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成的一对短语后句 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语言方式。
2020年10月5日
5 、 题 西 林 壁
1
认识生字
莫腊浑疑豚
2020年10月5日
2
学习生字
莫腊浑疑豚
2020年10月5日
3
学习词语
闲人莫入 腊梅 浑浊 怀疑 豚鼠
2020年10月5日
4
学习词语
山岭 侧面 缘故 重叠 重量
2020年10月5日
5
理解字词
岭:高大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识:认识,知道。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2020年10月5日
返回 9
仿写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2020年10月5日
返回
10
诗歌思想感情
第一、二句赞美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
地三、四句寓理:要想对某事物有全 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各管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