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修订版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015年修订版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第7-12章)
![2015年修订版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第7-12章)](https://img.taocdn.com/s3/m/7aefc0323169a4517723a3cf.png)
毛概期考复习资料(下)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25eff67011ca300a6c39079.png)
第七章 ·第一节
实施改革的现实依据与理论基础
二、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分析的局限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的分析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性质 来判断矛盾存在与否。由于对社 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停留在它的 基本特征方面,特别是对中国社 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清醒、科学 的认识,因而没有真正找到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 径和手段,在主要矛盾和基本国 情的把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第七章 ·第三节
第二代改革的启动及对改革中重大社会关系的处理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也是改革与稳 定的基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 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 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第七章 ·第四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第四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一,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 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 来,必须对外开放。
主动开放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需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 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自身抵御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更好地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一带 一路‛)、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进 发展。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形成竞争的新优势,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 握主动权。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076bb611711cc7931b7167d.png)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的各种具体制度,以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有内在要求和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需要不 断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在矛盾运动中,通过除弊趋利、吐 故纳新,经过不断自我完善,日益走向文明、进步。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完全够格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处于不发 达、不成熟、 不完善的阶段,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体制、管
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 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 主义”。
改革开放的开启及其实践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 期。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和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 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 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P113.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奋斗的过程, 同时是不断改革,完善自身的过程.
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 毛泽东打下了一定基础,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但因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深,弊端也不少, 邓小平首先倡议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解放思想,冲破阻力,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江泽民进一步指出:“不进行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 义内在的活力和生机,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 性的发挥。” 胡锦涛又进一步提出:“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促进发展,维护稳定。”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 到,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 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我们党要更加积极 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 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 和谐。” 由此不断促进社会发展。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0abbc015227916888486d76a.png)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教学目的: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具体内容包含改革开放的背景、性以及对待改革开放应有的正确态度。
关于改革,主要让学生掌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以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开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让学生掌握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不断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通过本章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坚定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及战略部署和经验;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教学方法: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辅助教学,另外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1980年,当中国确定的目标是用20年时间实现GDP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8%以上,当时世界上没几个国家相信: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能够实现长达20年时间的高速增长。
(20C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国际市场优势,在较长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
)中国已实现三十年持续高速增长,被世界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增长奇迹是由什么创造的?——导入新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1、国内情况资料:《拓路》让深圳更出名的却是从60年代开始,这里发生的大规模群众集体越境逃港事件。
尽管边防部队和民兵费尽心机,深圳河边的逃港风潮在那个年代不仅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当时,集体逃港被视为恶性政治事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
1977年冬天,复出后的邓小平外出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广东。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031b211a76e58fafab003dd.png)
邓小平: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新标准。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的基本内涵
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 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 现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对象:不合理的具体制度; 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公有制、共同富裕);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3.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1年我国GDP达到7301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 2013年GDP达到9038.66亿美元,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 1979年到2012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9.8%,而世界平均水平只有2.8%。同期,我 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8%提高到11.5%。 2000年中国的GDP只占美国GDP的12%,2012年已占美国经济总量的55%。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为什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的挑战。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 稳定是前提(稳定压倒一切)。
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 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 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 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 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 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解答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6f1758afbceb19e8b8f6baee.png)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8fb741259eef8c75fbfb3a2.png)
①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的目的: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②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 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
两个“包括”
体制层面:经济体制、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
思想观念层面
生产力、生产关系
两个“涉及”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第一,改革的目的:扫除社会生产力发 展的障碍
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 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 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 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邓小平文选》第3卷,135页)
第二,改革的深度: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 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变革,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是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四是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第一次提出了改革动力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 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 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
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
放生产力。
(二)改革理论
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穷则思变,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 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资料:小岗村改革
这种新的农村改革的模式很快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 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 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 1978年22元的18倍。这一显著的发展成就引起了安徽省省委 书记万里的注意和肯定,并且批准小岗的经验应该保留和学 习。到了1980年,小岗经验得到了邓小平的首肯,开始作为 全国农村改革的方向,并很快推行。
第七章(改革开放)
![第七章(改革开放)](https://img.taocdn.com/s3/m/1cb50ccb0242a8956bece4ce.png)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 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 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改革开放的小岗村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当年18户农民在“分田”秘密协议上按下的手印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六二三路
退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的关键选择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八至十五章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第七章课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课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ea11f25b90d6c85ec3ac6c0.png)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 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 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直到1978年,中国人均粮食产 量还是318公斤,只比国民经 济恢复后的1952年多30公斤, 比1956年多10公斤,整整徘徊 了22年。全中国有三分之一的 地区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有 三分之一的地区生活水平不如 30年代。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大逃港”事件
深圳历史上共出现了四次大规模 偷渡‛,分别为1957年、1962 年、1972年和1979年。据广东省 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 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 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 多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湖 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 个省、62个市(县)。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主要内容: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由之路
‚我们把改革当做一种革命‛ ——邓小平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视频:对外开放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2989275a8102d276a22f66.png)
邓小平:“不改 革开放,不发展经济, 不提高人民生活,只 能死路一条。”
改革后,我们的国家,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实行改革开放的成就
改革后经济实力大幅 提升 ——
“文革”前中国的GDP是日本的 1/4,人均是日本的1/30。改革后中国的经 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10%以上,我国2005年GDP超过 英法,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 GDP39.8万亿元(5.94万亿美元)是 1978年的115倍,超过日本位居第二,是 俄罗斯的4倍,是美国的1/2。
“大包干”1979年就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公 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1980年,小 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年增至38万公斤。全村年 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原来的22元猛增到1997年的1300元。 但是,20多年后,即沈浩2003年刚到任时,小岗村 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 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多年没有选出“两委” 班子。
风云激荡1978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30年的回忆:高考制度的恢复
第 二 篇 章
恢复高考后 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
30年的菁菁校园
上世纪80年代,留长发穿喇叭裤手抱吉他, 唱着当年流行的校园歌曲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111ef73eff9aef8941e069e.png)
新优势。
P140-141
提高水平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 “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 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海开放,
实现对内外开放相互促进。
3、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 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 贸易。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首创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 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 成改革合力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必然要求。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 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 济特区。198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 《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 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 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 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 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 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 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 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 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世纪现代化上海的 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 济中心。
实际与关键
三个“性”与 六个“紧紧围绕”
其次,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 和问题。
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全文
![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9d1c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8.png)
❖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有利于从抽象的 姓“资”姓“社”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不因这种纠 缠的争论而贻误改革开放的时机,促进社会主义社 会的健康发展。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互关系
❖ 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 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村改革和扩大 企业自主权的结晶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 业承包制。这两种新体制在理论上的新认识就是“两权分离”说,即所 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
❖ 成果: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 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 大胆改革。
❖ 斯大林:苏联1936年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在很长一个时 期不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社会基本矛盾。他坚信苏联的社会生产 关系“完成适合于生产力的增长”。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晚年认 识到社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 作根本性的问题提出来。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要求
❖ 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
一起来。
❖ 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 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目的
❖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 的中华民族
人’。口说无凭,得立个字据。”
❖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https://img.taocdn.com/s3/m/b9d7f027dd36a32d7375816b.png)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名词解释1基本制度,是指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所决定、并表现该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制度。
2具体制度,则是由基本制度所决定和派生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的体系。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这种基本制度,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
4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则是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和科研体制等等。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具体包含三层含义:①这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指作为其实现形式和运行手段的体制和机制。
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
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
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
这就忘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②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通过改革使其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对社会主义体制,特别是经济体制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这种革命性变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来说,也是一种完善。
改革的对象: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方法: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相互协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6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实质上是一场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把改革与革命,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赋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更加深刻、完整的内涵。
7我国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前者是对抗性的矛盾,后者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8稳定问题的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不变,两个开放不变,进行改革的方针不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3a4196a767f5acfa1c7cdd3.png)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引入: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长期以来存在多种说法。
其实,所谓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实质就是用什么力量去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过去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我们曾经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是阶级斗争;后来又认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明确将其概括为两个字:“改革”。
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正确途径。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如何理解邓小平的改革理论?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引起和决定这对矛盾的根本因素。
生产关系按照生产力性质和要求不断改变自身形式,是这一矛盾运动变化的必然结果。
在阶级社会中,当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从根本上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就必然起来同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进行斗争。
所以,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出色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问题。
但是,遗憾的是毛泽东未能找到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的理论失误,他仍然沿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理论观点,试图通过“文化大革命”的途径来解决这些矛盾,在探索中陷入了失误。
毛概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毛概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df3191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9.png)
(一)改革开放的现实依据
❖ 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末要作出实行改革开放 的重大决策?
❖“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 ’ 的教训 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 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邓小平
➢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与人 民内部矛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 论的丰富和发展:师承与创新
❖ 邓小平:“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 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当 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 了问题,还须知就此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
本章主要思考题:
❖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2、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包括哪些
内容? ❖ 3、全面深化改革面临哪些挑战?应采取什么举措? ❖ 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哪几个重大关系? ❖ 5、为什么要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 6、我国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 7、我国扩大开放碰到哪些问题和挑战? ❖ 8、为了扩大开放,我们采取哪些对策?
国民经济到了崩溃 “文革”遗留下来的 粉碎“四人帮”后拨
的边缘
混乱现象极其严重 乱反正出现徘徊
世界范围内新科技 一批发展中国国家
革命蓬勃兴起
迅速发展
❖ 国内背景: ▪ 先看市民生活 ▪ 再看农民的生活
❖ 国际背景: ▪ 新科技革命 ▪ 美欧日经济实力 ▪ 中国差距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c6b5f583c1ec5da50e2706a.png)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二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 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3.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未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未进行系统的阐述。
★斯大林认为精神和道义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虽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未作为根本问题提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出发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给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以高度的评价,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正是这两种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78b5b82700abb68a882fb0d.png)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掌握改革是全面深化的改革,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主要表现:1、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当惊世界殊”的历史;2、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3、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4、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5、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6、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背景国内环境:“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我们党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我们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要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2015版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2015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42910e6bd97f192279e964.png)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 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三、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主要内容:
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
1、在经济上,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这中心城市的敌人进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
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 胜利。
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一种是社 会主义经济,另一种是个体经济,还有一种是资本主义经济。
3
2.在政治上,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
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主专政新民主主义的政权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
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联合政权。
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断取得胜利。
四、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 位?
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一)实行改革开放决策的背景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改革开放 的背景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 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1.国内背景:整个政治局面十分混乱;整个经济情况实际 上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 缘。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 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社会主义建设坎坷,文革浩劫,国弱民穷,穷则思变。 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中国生产力发展缓慢。 1952年中国的GDP 占全球5.2%,1955年降为4.7%, 1978年下降到2.5 % (2002年约为4.6%)。
到2001年全国乡镇工业企业从业人员7615 万人,大大超过国有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占农 村劳动力总数的15.5%,乡镇工业增加值占农 村社会生产总值的44.7%。1978—1989年十多 年间,乡镇企业用于农民分配的资金共为3828 亿元,占同期农户净收入增量的75%。实践证 明,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必 由之路。
1950土地改革
1953-1956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
LOGO
LOGO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LOGO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 企业。从产业结构看,乡镇企业以农产品加工 、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轻型加工企业为主 ,城郊乡镇工业相当一部分是与国有大工业加 工配套的。
28
LOGO
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所有制方面: 单一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 管理制方面: 政企不分 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 分配制方面: 大锅饭 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十四大以后: 深化国有企业措施: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 合等。 1993年中央决定,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 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凤阳花鼓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LOGO
农村人民公社
LOGO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 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 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 (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 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LOGO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作出了把工作重 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 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是在中国处于 历史转折关头作出的战略抉择,有 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LOGO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 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 会被葬送” ——邓小平
LOGO
改革开放的成就
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LOGO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任何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资本主义 制度也是如此。
资本主义从出现一直处在不断的完善中。经济危机、罢工、 失业是资本主义的常见病。
安徽小岗村包干到户红手印原件,成为 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同一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LOGO
“大包干”带头人合 影
LOGO
中国农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书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
1981年产粮 1982年产粮
5.02亿公斤
6.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LOGO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 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为金凤凰。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流 传的凤阳花鼓词
LOGO
国内背景
农民 “已经饿了十好几年啦!” 据原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统计的数字:1978年,全国 农民每人年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 两亿农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 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 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 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27
LOGO 在1978年8月28日的《日本经济新闻》上,该报驻
北京记者冈田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飞机老是停 航”的观察记: 中国正在发展国内的交通事业,但是民航依然 不可靠。首先是时刻表不可信,在一角钱一份的中 国民航时刻表上,就混杂着“幽灵班机”。例如, 在时刻表第25页上写着每天有去哈尔滨的班机,早 晨8点15分从北京起飞。但是,实际上星期四和星期 日都没有班机。我到窗口问是什么理由。回答是: “哎呀,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从什么时候改了 吧。”乘上飞机后又怎么样呢?无法保证能按时飞 到目的地。这次从北京去哈尔滨,起飞就晚了一个 小时,在沈阳停留又耽搁了四小时,好不容易到长 春转机,又宣布“因为哈尔滨在下雨,今天的班机 取消”。只好在长春住了一夜,第二天竟还是“今 天停航”。到了哈尔滨,我才知道原因,原来哈尔 滨机场没有水泥地面的跑道,飞机是在草原上咕噜 咕噜地滑行。难怪一下雨,就必须得停航了。
•
LOGO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 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 一段描述电冰箱厂的文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逐步扩大 企业自主权。从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 革。
LOGO
1978年7月,《华盛顿邮报》记者杰伊 马修斯 获准参观中国桂林的一家工厂。在这篇题为 《尽管宣布要对工厂进行改革,工作仍然松松 垮垮》的报道中,马修斯写道:“同中国的大 多数工厂情况一样,桂林丝袜厂的工人看起来 并不是干劲十足的。„„生产线上工人过多使 工人长时间闲聊着。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 有3名女工同正在旁边桌上的另外3名女工聊天。 我一进去,她们就很快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然后交叉着双手坐在那里,好奇地向我张望。 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1名女工干了活, 而没有一个女工说得清楚她们的生产定额是多 少。”最后马修斯断言:“这种松松垮垮的工 作态度,仍然是妨碍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 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主要障碍。”
国内背景
LOGO
国内背景
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罗芳村。不 过,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 的人均年收人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人 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 ,两者差距达100倍,如此之悬殊,难怪人心向外了。
LOGO
LOGO
重点难点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重点、难点) 2、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点、 难点)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重点) 4、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重点) 5、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重点)
LOGO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LOGO
1978年中国与西方发展差距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 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瑞 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 瓦,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 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法国戴高乐 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 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手 忙脚乱。
LOGO
LOGO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社会发展的根 本动力 。 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曾经有过一种观点,认为“ 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 动力,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LOGO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高人民生活,只 能死路一条。”
LOGO
改革后,我们的国家,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LOGO
(二)实行改革开放的成就
改革后经济实力大幅 提升 ——
“文革”前中国的GDP是日本的 1/4,人均是日本的1/30。改革后中国的经 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10%以上,我国2005年GDP超过 英法,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 GDP39.8万亿元(5.94万亿美元)是 1978年的115倍,超过日本位居第二,是 俄罗斯的4倍,是美国的1/2。
LOGO
LOGO
国内背景
• “文革”结束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城市
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然而,从1957年到1976年, 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1957年 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 进反退,还少了49元(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 年》,第897-898页)。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 凭票购买。粮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称作“第二货 币”。
这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出发点。
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给予高度的评价,同时在 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面 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 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LOGO
邓小平与毛泽东社会基本矛盾思想的比较
共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 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结果:文化大 革命:“一个 阶级推翻另一 个阶级” 结果:体制改 革:废除僵化 的旧体制,发 展社会生产力
LOGO
沿海 逃港潮 新中国从1951年封锁了深圳边界。从1957年起,通过罗 湖桥过境耕作的村民发现了两岸的差距,当地居民于是 千方百计逃到香港。 在随后的20年里,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第一 次是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外逃了5000多 人;第二次是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外逃19万人;第 三次是1972年,外逃2万人;第四次是1979年,有7万多 人伺机越境。最后外逃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