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第八章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陕西中学教育学知识要点考前必看第八章-教师资格考试.doc

陕西中学教育学知识要点考前必看第八章-教师资格考试.doc

陕西2011年中学教育学知识要点考前必看:第八章-教师资格考试第八章班级管理1、班级:班与级是一种统称,它包含着教学班和年级。

教学班主要是以年龄相近,教学进程相同,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的群体,是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最基层单位。

(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字伊拉斯谟。

)2、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整合分理论(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人本管理理论(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实践锻炼理论(①实践锻炼是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基础②班级的学习活动和师生间、同学间的的交往是学生实践锻炼的主要形式。

)、调节控制理论(①班级系统的发展和整体功能的实现需要实施有效地控制②信息反馈是班级系统控制的保证)、整体育人理论(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影响学生发发展的因素素纷繁复杂)。

3、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①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②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③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④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⑤开展各种有意义制度的教育活动。

4、班级制度管理的基本环节:拟定实施细则;宣传、教育;监督、评比;总结、奖惩。

5、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①明确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②建立行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③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④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6、班主任: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是班级管理的直接组织者。

7、班主任所担任的角色:①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②班主任是班级情绪氛围的调控者③班主任是生命发展的促动者8、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说理教育法、奖惩激励法、目标管理法、因势利导法、心理疏导法。

9、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专业道德、专业职责、专业能力。

10、班主任专业化的主要内容:①学会人文关怀②学会班级建设。

11、班主任专业化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12、促进班主任专业化的措施:行动研究、反思总结。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德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 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 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 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 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整 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 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 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教育学-第8章

教育学-第8章

第八章:教学【考核要求】1.了解:教学在学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概念与智育的区别。

2.识记:教学的定义与任务;教学原则的定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定义。

3.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与阶段;各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要求。

4.掌握:教学基本原则的含义和实施要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内容要求。

5.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教学原则;教学现象所反映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

一、教学概述1.教学概念内涵: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教学”和“智育”的区别: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为社会培养人才、对个人发展(突破空间限制和认识范围、身心健康)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不是学校的唯一工作教学的中心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2.教学的基本任务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双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特点和阶段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间接性、指导性、教育性、发展性特点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阶段:激发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教材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理解书本、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相互依存、教师在教学活动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知识的传授与发展相互影响掌握知识是发展知识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传授知识与思想平的教育相统一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规律性知识、给学生时间思考、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3.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相统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为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三、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的定义:是有效的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直观性原则:使用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讲授少而精、留出思考空间调动学生主动性设置情景问题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巩固性原则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抓好复习和运用知识的环节教授复习和记忆的方法循序渐进原则按教材系统的进行教学在注意系统性同时抓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因材施教原则了解学生实际和个人差异运用多种方法教学,适应个别差异,培养特长理论联系实践原则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理论学习同时联系实际较强教学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备课的基本要求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适合学生特点根据社会、科技和学生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机构,做好备课的各种准备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的类型与结构: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灵活、学生主动、语言艺术、学生思维活跃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作业的种类和形式: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问答各种书面联系作业各种实际操作作业作业布置与批改的额基本要求内容符合大纲要求,要有代表性量和难度适当要求明确及时检查和批改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的意义与内容内容:答疑解惑、补课、培优、方法指导形式:集体辅导、个别辅导课外辅导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确定内容辅导知识是课堂的补充不能加重学生负担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检查与评定的意义与方式检查方式:平时考察、考试评定方式:百分制记分法、等级制记分法、评语法考试测试与成绩评定的要求效度、相关度信度、可靠性难度区分度五、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的基本组织的形式:班级授课制1862年竟是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清朝末期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固定班级、固定时间、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授课制的意义:规模效益、利于发挥集体教学作用、利于管理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课的类型和结构:单一科、综合课2.教学的其他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现场教学、复制教学六、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活动方式教学方法的种类:启发式、注入式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要求-前-中-后)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内容要有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八章-教学(一)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八章-教学(一)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章-教学(⼀)第⼋章教学(⼀)⼀、教学的概述1.定义:教学是在⼀定教育⽬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的学共同组成⼀个教育活动。

2.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和联系(1)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但⼜有区别,两者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全⾯教育的⼀个基本途径。

(2)教学与智育智育指的是⽂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

教学是进⾏智育的主要途径,是⼿段,⽽智育是⼀个教学的内容。

(3)教学与上课从教与学两个⽅⾯来说,教学不限于上课期间,教学包括上课,上课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途径。

3.教学的主要特点1)以培养全⾯发展的⼈为根本⽬的2)由教与学两⽅⾯组成,教学是师⽣双⽅的共同活动3)学⽣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教学理论(⼀)教学理论的形成中国乃⾄世界最早的⼀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学记》;西⽅教育⽂献中,最早使⽤“教学论”⼀词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核⼼是教育性教学,把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统⼀在同⼀个教学过程中,并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合、系统、⽅法)。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1.认识发展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的有计划地引导学⽣掌握⽂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

2.双边活动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3.多重本质说这种观点认为,由于教学过程本⾝就是很繁杂的,多层次的,多类型的,所以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应该是多级别的,多类型的。

从⽽提出教学过程有认识论、⼼理学、⽣理学、伦理学和经济学五个⽅⾯的本质。

4.交往本质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都是主体存在,师⽣之间只有通过交往,⼈的主体性才能发展。

定义: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有⽬的有计划地引导学⽣掌握⽂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的智⼒和体⼒,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八章教学(下)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八章教学(下)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八章教学(下)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策略。

知识点梳理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上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①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②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③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3)作业检查与批改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指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

课外辅导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地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

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和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

①试题类型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武试题两种。

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

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

②测验的质量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教育学第八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第八章知识要点

第八章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的概念与分类2、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的概念与分类3、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的含义及包含的内容4、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和方法具有实用的指导价值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1、主动性。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有效性。

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过程性。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程序性。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的设置,学习努力与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四、掌握学习策略的意义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

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发展。

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一)复述策略1.复述策略的含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叙述的过程。

2.几种复述策略(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要尽量错开学习两种容易混淆的内容,当学完一系列词汇后,马上进行测验,开始和结尾的几个词一般要比中间的词记得牢。

这就是所谓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因此,要把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复习的开头,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即整篇阅读,直到记牢为止。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优质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优质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班级管理和教师心理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了解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了解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课外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特点、组织形式以及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等。

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班级与班集体建设高频考点提要1.班级的概念;2.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3.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4.高频考点速记5.一、班级的概念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班级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产物。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班级对于学生的成长有三方面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3)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三、(一)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班集体与班级一字之差,却具有不同的意义。

简单来说,班集体不是学生的简单集合,是不会自发’形成的。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班集体的形成需要全班学生和班主任以及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第八章节(共三节)Word下载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第八章节(共三节)Word下载

2017年辽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第八章节(共三节)第八章中学教学(下)【内容提要】本章是在掌握和理解教学理论的前提下,探讨中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方式、方法、组织和结构等具有操作意义的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指导思想,了解我国中学教学组织的各种不同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每一环节对教师的一些具体要求,从而为今后的中学教学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

【学习目标】1.识记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教学组织形式。

2.理解课的类型及其结构、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要求。

3.能结合本专业写出教案,会评价一节课,初步学会上课。

第一节中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若干种,考虑到中学教学的特点,我们重点介绍中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每种方法各有特点和要求,教师应依照一定的要求和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中学教学方法概述(一)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方式的总称。

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里,教学方法的研究只强调教的方面,而忽视学的方面,并且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彻底的解决。

事实上,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讲授时,学生就聆听、思考;教师演示时,学生就观察、分析。

这里不但包含着教师如何讲授、如何演示,同时也包含着学生如何思考以及怎样观察和分析。

因此,现代教学法应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不仅研究如何教,也研究如何学得更好,同时还研究教法与学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调控,探索如何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孟子集法》中所谓“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正是这个意思。

在教学任务和课程内容确定的情况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成败。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下面是对《教育学》各章知识点的整理总结: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和地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的地位: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实践,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功能:教育有塑造人格、培养人力、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的自我满足等多重功能。

第三章:教育规律与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教育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准则和方法,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第四章: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唯心主义教育观、唯物主义教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

-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教育的社会基础:教育的社会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社会文化人类学教育观和社会学教育观等。

第五章: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征:教育目标包括个人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等,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特征。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体现个性化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第六章: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原则和激励原则等。

-教育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教育方法可分为教学法、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第七章: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结构与特点:教育过程包括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要求科学规划、有效组织、精细操作和持续评价。

教育学第八章汇总

教育学第八章汇总

教育学第八章汇总第一篇:教育学第八章汇总第八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概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内涵;“教学”和“智育”的区别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概念。

至于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

智育的实施除通过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等。

概括地说,教学和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1.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3)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2)教学不是唯一的活动三、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基本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特点和阶段 1.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指导性;教学的发展性;教学的教育性。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凯洛夫提出的五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3)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2)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是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 1.教学原则的定义——教学原则是有效的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教育学,知识点,第八章

教育学,知识点,第八章

第八章教学(上)一、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考点较多,所占分值较高,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以及论述题的题型都要加以练习。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识记】(一)教学的定义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二)教学的任务(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识记】(一)教学模式的概念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二)教学模式的分类1.关于教学模式的概括化研究(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杜威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进程: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2.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概念模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个人类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社会类的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拟模式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领会】(一)教学活动的本质1.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1)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基本观点。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8.3)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8.3)

具体来说,可以有两条途径: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结构化策略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还可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等。直线式是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顺序,将其划分为几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阶段或步骤,教学活动是一个一个阶段由浅人深地进行。分支平行式是把内容分为若干个平行的单元,针对这些平行单位分别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逐一开展教学活动,最后进行总结。螺旋式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分阶段设计教材,螺旋式地扩展和加深。综合式则是上述几个方式的综合。
(四)综合型策略
综合型策略与前面所述的三种策略不同,它不是按教学过程的某个构成要素为中心,而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近年来,综合型策略的改进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取向:其一是融合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其基本要点是:从旧的经验引导新学习,系统地讲解教材内容,及时练习与反馈校正。其二是体现人本主义与认知结构理论的学生自学取向,其基夺要点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寓求知于生活。研究表明,以上取向各有优点,而且对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各有其不同的适合程度。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
选择或制订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2.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二)形式型策略
形式型策略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提出下列三种形式:集体教/学的形式,个别学习的形式和小组教/学的形式。英国教育技术学家波西瓦尔则提出两种基本策略: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主要指的就是过去的班级授课制。它的主要优缺点已在教学组织形式中作了详细说明。相对而言,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是一条理想的出路。学生增长知识的形式,既可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也可以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获得。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就是为适应学生个人的学习方式而提供高度灵活的学习系统。在这个策略中,教师和学校是起支持或辅助的作用,而不是决定的作用。实施这种策略,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通过自主努力,分别达到各自的、有区别的目标。

教育学——第八章

教育学——第八章

(二)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 4.培养情感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5.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2.近代教学过程理论 夸美纽斯主张教学要遵循自然的秩序,提倡直观教学和实物 教学,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学年制度和分科教学,重视循序 渐进、因材施教。 卢梭提出能动的儿童观,倡导自然教育,反对机械灌输。
赫尔巴特重视全面系统的教学,提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序
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赖因将其演变为“预
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德与美感,
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 活动。
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活动,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 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参与者。学生是学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陶行之提出“教学做合一”等等。
三、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教学理论,形成了系 统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认识过程。此后,教学理论“中国化”
的独立探索阶段,提出自己的观点。文革期间,进入停滞阶
段。文革后,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
三、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第八章
教学(上)
本章要点
1
2 3 4 5 6
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过程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概念

初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第八章框架图

初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第八章框架图

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 的纪律
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的发展 课外活动的 主要内容 课外活动的 组织形式 课外活动的 主要特点 教师角色心理
反抗行为阶段、自我服务行为阶段、人际纪律阶段、自我约束 阶段
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读活动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 角色冲突的形式 教师威信的分类 教师威信的结构 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角色混淆、人格与角色的冲突 权力威信、信服威信 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感情威信
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
的决策行为(群体极化、群 流行
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
际纪律阶段、自我约束
活动;社会公益活能力和性格特征;注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控能力
、课后评价的差异,其他
第八章
班级管理模式 班主任工作的 内容与方法 班会的类型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了解和研究学生;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学习 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组织课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建立学生档 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于总结;个别教育工作;班会活动的组织;偶发事件的处 常规班会、生活主题班会和主题班会 课堂管理的功能 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发展功能
教师成长心理
新手型教师与 课前计划的差异、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后评价的差异,其 专家型教师的区别 差异 教师成长的的阶段 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职业倦怠的 特征
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

外各种教育力量;学习指导、 课余生活;建立学生档案;操 的组织;偶发事件的处理

教育学 第八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教育学 第八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校外非正式途径是指无明确的和严密计划、
后果较难预测、过程不易控制的校外间接途 径。主要有邻里、校外非正式社会群体、社 区文化氛围等。 1、邻里 2、非正式社会群体 3、社区文化氛围
第六节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概述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指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 所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 (二)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因素 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以及教育对 象的特点等。
二、中小学常用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1)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分析政
治观点、原理、道德观念、规则等时常用的 方式。 (2)报告是教育者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论述、 论证、分析某一个思想品德教育专题,涉及 范围广,所需时间较长。 (3)伦理谈话是指教师为了说服学生,而就 某个问题与学生之间亲切交谈。
4、从实际出发,要求研究学生. 二、整体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的内涵 整体性原则的内涵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中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全面 培养;教育影响保持时、空的连续性和一致 性,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 多因素组织的整体功能。 (二)贯彻整体性原则的要求 首先要求全面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
其二,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学生
身上的闪光点,发扬优点,因势利导,克服缺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培养优秀品德。 其三,在尊重信任学生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 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在严格要求学生时,相信 他们的力量和能力。 其四,既有统一的要求,同时又尊重学生的个性 特征,区别对待,不强求一致。 其五,要创设道德情境,提出实践任务和要求, 让学生在自理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 其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七八章节笔记摘抄(3篇)

教育学七八章节笔记摘抄(3篇)

第1篇第七章教育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教育的定义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2.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1.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

3. 教育的本质是传承和创新文化。

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1. 教育者:具有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的人。

2.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人,即学生。

3. 教育内容:教育者传授给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

4. 教育方法:教育者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措施。

第四节教育的功能1. 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2. 社会发展功能: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3. 文化传承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

第八章教育的社会属性第一节教育的社会性1. 教育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属性。

2. 教育与社会存在密切的联系,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3. 教育具有社会功能,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第二节教育的阶级性1. 教育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教育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

2. 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往往反映了特定阶级的利益和价值观。

3. 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

第三节教育的全民性1. 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教育面向全体人民,实现教育公平。

2. 教育的全民性要求教育制度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3. 教育的全民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教育的国际化1. 教育的国际化是指教育超越国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2. 教育的国际化要求教育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国际化。

3. 教育的国际化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1. 社会发展影响教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 教育反作用于社会: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途径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1.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性,教育可能滞后于社会发展。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八章 教学(下)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八章 教学(下)

第八章教学(下)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内容包括: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

写课时计划,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其中,教学进程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时间的分配。

(二)上课1、课的类型与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任何一种课的结构在实际运用中,都会根据情况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①组织教学。

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

②检查复习。

检查复习的方式,有口头回答、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等。

③讲授新教材。

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④巩固新教材。

可以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⑤布置课外作业。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上课时要明确教学目标,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

《教育学》第八章讲义

《教育学》第八章讲义

(一)教学的概念1、识记:教学概念的含义2、领会: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的关系(二)教学的地位和任务领会:(1)教学的地位和作用(2)教学的任务(三)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领会:当代教学观念变革的六大走向。

(四)教学系统1.识记:(1)教学系统的概念的含义(2)教学系统的特性(3)教学系统的要求2.领会(1)教师中心说的含义(2)学生中心说的含义(3)学科中心说的含义第一节、教学概述教学: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在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p262识记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即相互联系又有区别:p262教育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学与教育一词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狭义上,教学专指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从教育概念中分化了出来教学与智育两个概念即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p262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

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但并不等同于智育。

讲教学,突出的是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而讲智育,突出的是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教学的地位p262(二)教学的基本作用p263~265从教育目的看:培养德智体美从心理发展角度:一方面,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包括是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学的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的发展。

教学的作用概括为如下四点:a:授受基础知识b:形成基本技能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c:发展基本能力一是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已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成就测验来测量;二是指潜在能力,即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而通过学习和训练后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与可能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性向测验来测量。

d: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p265~267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专才教育通才教育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六大走向:(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教法的实质是学法,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传统教学观比较重视知识的掌握现代重视儿童身体、认知和情感全面和谐发展,成了现代教学观念的基本精神。

中学教育学精讲讲义第八章.Conv

中学教育学精讲讲义第八章.Conv

主讲老师:郭启维中学教育学精讲班讲义第八章教学(下)1第八章教学(下)一、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策略。

二、考点指南识记: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等基本概念。

领会:教学工作的几个基本程序以及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应用:用上好课的基本要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

2第八章教学(下)在历年考试中,本章是较重要的一章,所涉及到的题型较为全面。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班级授课制、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在以后的考试中可能会重点考查教学组织形式,尤其是班级授课制和分组教学制。

3第八章教学(下)三、知识点梳理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4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5【例题·选择题】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研究教材D、复习巩固【答案】:B6【例题·填空题】_____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答案】:备课7【例题·填空题】钻研教材包括钻研______、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答案】:教学大纲【例题·填空题】_______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答案】:教科书82、了解学生: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的情况。

智力方面的情况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和质量;非智力方面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9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的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要点:
第八章教学(下)
1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备课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上课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①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②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③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3)作业检查与批改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指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课外辅导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5)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地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

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和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

①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

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

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

②测验的质量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

2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

(1)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直至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④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分组教学制
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分组教学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情绪,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3)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3 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
教学策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4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5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
可以有两条途径: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

结构化策略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

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还可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等。

问题化策略强调,学习着重于考虑、发掘问题,及时培养问题求解能力。

(2)形式型策略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3)方法型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各样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的领域。

(4)综合型策略
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综合型策略的改进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取向。

一是教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二是学生自学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