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唐代诗人高适和岑参都是有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深刻描写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英雄壮志,被后人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共同的主题和意象,也可以看到他们作品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对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表现出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仰和赞颂,他们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士兵们的崇敬之情。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草原凄凉的景象,表现了高适对士兵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而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则讴歌了军士在烽火连绵、战争环境下仍然坚韧顽强的精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首诗仿佛是写给全国的军人而作,表达了对军人的关注和赞美。
其次,从意象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中都有许多共同的意象,比如描绘大自然的环境,这是他们描绘边塞景象的常用手法。
高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些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象,让人感到壮观而又凄凉。
岑参在《登幽州台歌》中也利用了类似的意象,例如:“巨阙神回避,烟尘出万里。
上方风神去,留下一片青山在。
”这些意象描绘了边塞的复杂环境和壮阔景象,生动体现了边疆的独特魅力。
然而,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就主题而言,高适的边塞诗更注重描绘坚韧、无畏的士兵形象,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更注重表现对故土的热爱和无尽的乡愁。
例如,在《蜀道难》中,岑参写道:“嗟余听雨客舟中,深闻难度之又难;披衣不寐,任步自访。
何塞秋风扫落叶,胡旋枕上悲孤灯。
”这首诗抒发了岑参对离故乡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高适较为不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
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
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
பைடு நூலகம் • 岑参则较多地触合了六朝以来的语 言风格,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适 当的创新, 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他沿袭了六朝骄文语言绮丽雕琢的 风格, 并加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了
绮丽雄奇的风格。在《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中, “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美好比喻跨越了质朴, 又有奇特 的想象,他突破了乐府旧题材的羁绊, 句式随情感表达而参差错落, 卷舒 自如, 自由放纵。
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
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
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 感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 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
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
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 行为和创作。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 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
谢谢观赏!
•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日末 鸟飞急,山高运过迟。”;语言平凡却 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 落。”。“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 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 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代表。岑参描 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 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 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 士的不畏艰险。
的诗则显月比较单一。
• 高适的诗无论是写 景抑或是描写底层 士兵和人民的生活, 均是为了表达沉重 的优国优民之情, 他 常以政治家的眼光 分析问题, 以政论
的语调来表达自己 对边塞之的政见, 抒 发自己报效国家的 摘壮志, 内涵较丰厚。 如《燕歌行》
• 而岑参虽然也是以 “ 入幕为目的, 但其 诗只能留作是一个伟 大的诗人以其诗人式 的救感、敏锐的心灵 去感受战斗的生活和 边塞的风光,有昂扬 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 但却缺乏一个政治家 的深刻性以及关怀底 层黎民百姓的抒怀。 如《白雪歌颂武判官 归京》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文 章编 号 :0 9 26 ( 0 6)4 00 — 10 — 4 3 20 0 — 12 0 4
T e Co p rs n o o h ’ n n e SFr n ir F r r s e h m a io fGa S iSa d Ce S n’ o te o t e sPo ms
o ms a e e p h u h sAnd t tn t r o e im i d n eCe p e h v d e t o g t. he i c u e f r a s l s e s . n’s o ms e c i e p e d s rb
s e e , d e p e s h se t n 、 s p e r ih i r si i d vd ai . d t e t c c n r a x r s i mo i y n o Hi o msa e r n a t t n ii u l y An h n t c i c t i
Sa d C n’ rnirfr e sp e o t etr eap cso o g t s i sa d s ls e Sfo t t s o msf m e e t ft u h s, kl t e . n e or r h h s h ln y
Ke r s a h ;Ce e ;f ni r o t s o m y wo d :G o S i n S n r t r esp e o e f r
CA0 e Fn
(hn s e at e t, n u U ie i , e i 2 0 3 , n u C ieeD p r n A h i nvr t H f , 3 0 9 A h i m sy e )
Ab t a t Ga h n e e e e t u s d n e r s n ai e f r n irf r e sp e ft e sr c : o S ia d C n C n w r wo o tt ig r p e e t t s o o t t s o ms o n a v f e o r h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高适和岑参,这俩边塞诗的高手,真的是个“冤家对头”,你说他们的诗,各有千秋,风格也截然不同。
高适嘛,写的诗往往充满了一种苍凉的气氛,感觉像是那种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风一吹就是一阵沙尘满天飞的景象。
他的诗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讲那些边关将士的苦与乐。
尤其是那种对故乡的思念,简直让人心酸。
读他的诗时,你能感受到那种孤独感,就像大老远的乡音飘来,听得让人心里一阵绞痛。
想想啊,戍边的将士,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真是“月明点滴光,忧愁似水长”。
心里那个堵啊,简直跟“肚子里吞了个苍蝇”一样。
再说岑参,他的诗风就不一样了。
岑参的诗里多了一些豪情壮志,真的是让人读了想“打个鸡血”。
他在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时常是那种壮阔的场面,骑马奔驰,刀枪相见。
想象一下,满天的飞沙走石,勇士们在那儿呼喊,真是个“好汉出征,义气如山”的感觉。
他写的那些关于雪、关于胡人的诗,简直让人热血沸腾,就像是在看一场大片。
岑参的字里行间,仿佛能听到马蹄声,能看到刀光剑影,读他的诗,真有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情。
你看,他的气势,那绝对是让人“心潮澎湃”的。
说到两个人的对比,简直是一对“鲜明的对比”。
高适的诗情感细腻,常常让人揪心,而岑参的则是那种豪放不羁,真是个“性格迥异”的两人。
高适写诗时,就像是个小心翼翼的绣花匠,生怕一针不慎就坏了大事。
而岑参则是个豪放的酒徒,随便一挥就能写出气吞山河的作品。
他们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景色,还将那种生活状态、情感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高适的“月下独酌”让人觉得孤独,却又忍不住想要流泪。
岑参的“胡人不吃草”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豪迈,仿佛那种不屈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
两位大佬的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故乡的那种深深的牵挂。
高适在月光下思念故乡,岑参在豪情万丈中也难免有那种心底的柔情。
虽然他们表现的方式不同,但那份情感是一样的。
想想那些边关的将士,白天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晚上又要忍受孤独与思念,心中滋味真是“百味杂陈”。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点:
1.二人都以边塞为题材,描绘了战争的正义性和边塞的风光,展现了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
2.他们的诗篇都充满了悲壮的气息,抒发了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3.二人在描写边塞风光和民域风情方面都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不同点:
1.主题内容:高适的诗歌以尚质主理为主,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思考;而岑参的诗歌则以尚巧主景为主,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2.艺术风格:高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而岑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3.表现手法:高适在诗歌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而岑参则更注重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总的来说,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异同,但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魅力。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古明惠
【期刊名称】《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6)003
【摘要】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风格有很大不同:高适诗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紧密联系,以政论笔调表达个人边防政见,思想深刻;岑参诗擅长描绘壮阔激烈的战斗场面和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峻峭洒脱.高适的代表作中,对比、反衬的手法运用得相当娴热;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高适的语言刚健质朴,精练准确;岑参的语言则新奇自如,显得更生动绚丽.
【总页数】3页(P31-32,37)
【作者】古明惠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
2.高适、岑参边塞诗语言风格成因之比较分析
3.异曲同工各臻其妙——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比较
4.异曲同工,各臻其妙——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5.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岑参、高适诗歌比较
四、在对文学遗产的继承上,选择有所不同。
高适诗在承传汉魏“风骨”的特点上比较突出,在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 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似嫌不足。与高适相比,岑参则较 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的语言风格,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适当的 创新,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与价值取向
边塞诗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 明的标志。 那它体现的是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呢?
大漠风烟
——盛唐边塞诗歌
小 组 成 员 :
廖李麦周周赵樊祁 月月秋丹珊湘心娟 婷琴萍妮珊莲娟娟
壹 贰 叁 肆 伍
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盛唐诗歌的文人价值取向与时代精神
盛唐风骨 盛唐风骨与建安风骨的比较
王昌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国力的不断 增强,使诗歌得到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领土的不断扩张与巩固,出现了很多以“边塞”为题材 的诗人。在这批边塞诗人中,边塞诗歌成就最高的当属 “七绝圣手”王昌龄,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 推为边塞名作。王昌龄一生写诗无数,尤其擅长七绝诗 的创作,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
建安风骨与盛唐风骨的不同,归根结底是时代使然,
是时代精神的不同。任何一个作家都必然打上他所
处的那个时代精神的印记。时代精神和作家个性的 融合,便形成了作家特定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 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 《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年 (3)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 (4) 寇效信:《论风骨》,《文学评论》1962年6月号 (5)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高适与岑参是唐代两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边塞诗作品引起了
后世的广泛关注。
他们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军士的英
勇事迹,也反映了塞上生活的残酷和艰辛。
在他们的诗中,有许多异同之处。
一方面,他们的诗都强调了
战斗的激烈和残酷,以及军人的忠诚和勇气。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
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也表现出了士兵们的坚定和决心:“铁衣
迎寒霜,压戍连川陌,梦断边庭峰,雪飞几时伏。
华山远烟落,瀚
海长天濡,汉虏不肯来,音书断白骨。
”
另一方面,他们的诗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情感倾向。
高适的诗多
富于豪放和激情,形象鲜明,如《别董大》中的“红酥手,黄脸儿,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表现出较为直接的感情表达。
而岑参的
诗则显得更为温婉细腻,如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给人一种深情而又
略带伤感的感觉。
综上所述,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虽有许多异同,但无论是情感
的倾向还是对边塞生活的描绘,都凝聚着唐代边塞的风貌和军人的
精神。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
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
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
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
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相同之处:1、经历相同;2、创作风格相似。
区别:1、内容不同:高适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岑参的诗歌更多反映的是对生活的记录;2、言语风格不同:高适诗浑厚,岑参诗奇峭;3、艺术技巧不同: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感情。
高适:
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开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岑参:
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在立功边塞的大方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大方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
境地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开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累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边塞诗,听着就有一种粗犷的气息。
高适和岑参这两位诗人,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风格却各有千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 高适的边塞诗:豪情万丈高适,这位大诗人,他的边塞诗可是充满了豪情和气概。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风格。
1.1 描写自然风光高适的诗,多半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
比如他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诗,读起来有种风雪呼啸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辽阔的边疆。
高适特别擅长通过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的情感,用“北风吹雁”这样的描写,极具震撼力。
1.2 表达个人情感高适的诗,还特别注重个人的情感抒发。
他在《阮郎行》中提到的“汉家青垣,塞上长云”,就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透过他的诗,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家国的深沉感情,像是给人的心里抹了一层浓浓的乡愁。
2. 岑参的边塞诗:柔中带刚岑参的边塞诗,又是一番风味。
他的诗风不同于高适,更多了些柔美,也多了点奇幻的色彩。
2.1 描写奇特景象岑参的诗,特别注重边塞的异域风情。
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征》就很有代表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种描述,给人一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感,仿佛让人穿越到了那风沙漫天的边疆。
2.2 表现民族风情岑参的诗,还充满了对异民族风情的描绘。
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冰天雪地,雪中白头”这样的词句,把雪山、冰川等自然景观描写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北疆的严寒和孤独。
3. 高适与岑参的共同点:情感真挚虽然高适和岑参在边塞诗上各有特色,但他们的诗歌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都以边塞为题材无论是高适还是岑参,他们的诗歌主题都是围绕边塞展开的。
他们通过对边疆自然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构成了边塞诗的丰富画卷。
3.2 都充满了对家国的情怀两位诗人,虽然风格不同,但在对家国的感情上却是一致的。
高适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岑参则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表达对国家的担忧。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相同点: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但具体说来,二人诗歌所关注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不同点:1、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
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
2、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内容而定。
3、高适能以沉着、冷静的眼光,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因而他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实。
岑参的诗,则更多地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来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活,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
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试论高适岑参边塞诗风的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352006.02试论高适岑参边塞诗风的不同○陈 瑛在唐代众多的诗歌流派中,边塞诗派异军突起,成为唐代诗坛的大流派。
高适和岑参,就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他们的作品,无疑是唐代诗苑中的两枝奇葩。
不过他们的诗风虽有着相同的一面,但在题材、思想和表现形式上,也各有自己的特色。
本文就高岑诗风的不同及其原因,作一些分析和探索。
历史上,人们总是把高适、岑参并称为“高岑”,这说明他们在创作上有着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如他们的边塞诗作大都采用七言歌行或七绝,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奇异的风光,抒发缭绕不尽的乡思乡愁,作品兼融有建安风骨和浓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了慷慨悲壮的风格。
正如严羽所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但高岑边塞诗歌在悲壮慷慨的相同诗风下,又各有不同的特色,对此,评论家各有评论。
沈德潜说岑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
胡应麟《诗薮》称:“嘉州词胜意,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扬;常侍意胜词,情致缠绵而筋骨不逮。
”高岑边塞诗同中有异的风格具体表现在他们诗歌的思想、题材和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
1.思想、题材上的不同高适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对将士的思想、军中的矛盾、边防政策的失误——凝诸笔端,做出最为深刻、真实、恳切的反映,形成“多胸臆语”、“尚质主理”、“兼有气骨”的悲壮风格。
写景状物虽不及岑参奇峭俊丽,思想内容却远比岑参厚实深沉,切中治国治军之道,这是高适边塞诗最为突出的思想特色。
高适边塞诗洋溢着高昂的爱国热情,但诗人在抒发慷慨报国的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不朽名篇《燕歌行》就是最好的例证。
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种种复杂交错的矛盾。
有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的矛盾:“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有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的矛盾: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更有将军士兵苦乐不均的矛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内容摘要:盛唐时期,边塞诗极为流行。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在表达“慷慨报国”的激情,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上是相一致的,用写实的笔法,反映边疆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诗风也是相近的但在诗的气质、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上又不相同。
关键词:边塞诗异同沉雄浑厚浪漫奇丽尚质主理雄奇瑰丽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世人把“高、岑”并称。
高、岑的诗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诗风相近”的诗人。
但从诗作的气质、特色、表现手法上看,高、岑之诗又各有其特色:高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一、高、岑边塞诗“报国建功”思想和“悲壮”诗风的形成。
唐代疆域辽阔,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联系密切,边境驻军增多,从而为诗人们从军、出使和漫游边塞提供了机会。
所以许多诗人向往从军边塞,建功立业,向往新奇的边疆景象和生活。
高适、岑参本来都是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候的理想和热情。
如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恩卫霍”就表现出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候的愿望。
从岑参的《送郭乂杂言》:“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和《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中也不难看出诗人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的心理。
正是这种愿望促使他们产生了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立下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为形成高适、岑参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一致垫定了基础。
高适一生曾于开元十九年,天宝十年、天宝十二载三度出塞;岑参一生于天宝八载和天宝十三载两次出塞,所以高、岑二人都有出塞的经历,对边塞的生活都有实地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
长期的边塞生活,为高、岑诗的慷慨激昂的写实精神创造了条件。
由于高、岑在随军出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军营生活的艰苦,目睹了沙场战斗的残烈和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所以,高、岑的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悲壮”的美。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比较随着大唐帝国日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边塞诗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领域。
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入黄金发展时代。
由于高适和岑参二人都曾投身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促使他们两人在这方面成就最高。
然后处于同一个流派之下的他们又有各自的特色,以下就分析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一﹑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一)格调悲壮。
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高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
……盛唐继起,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2高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即“知人论世”。
首先,尽管出身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面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人均早岁孤贫。
其次,二者都志存高远,却仕途坎坷。
高适年轻时“喜言王霸大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己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几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
再次,他们都立志建功,投身戎幕,有军旅生活的体验。
例如高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比,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士英勇气概并构成一曲悲壮挽歌。
与此同时,岑参《胡歌》一诗中写道:“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作者在赞美“关西老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十老翁本该颐养天年,然而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心动魄与悲壮!(二)慷慨激昂。
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在急剧凸显。
其中高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无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十几年的流浪漂泊的生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一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在我国诗歌史上,盛唐是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而在这段诗歌的盛世中,边塞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份贡献,是必须提及且无法忽视的。
高适岑参无疑是盛唐边塞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二人一生都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成就颇高,充分反应了盛唐气象。
其中。
高适(700--765)的代表作主要有《燕歌行》、《塞上听吹笛》等,风格雄奇奔放,反映盛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
岑参(715--770)代表作主要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经火山》等。
,风格雄奇瑰丽,想象丰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二人由于各自生活经历,遭遇,思想情感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边塞诗的创作上,也呈现了很多异同之处。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写法特点内容思想感情基调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写法特点方面的不同:若论高岑二家在边塞诗的创作写法上的特点,一言以蔽之,高适之诗尚“势”;岑参之诗则好“奇"。
元陈绎《吟谱》诗云:“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高适的边塞诗雄壮豪迈,注重气势,譬如他的诗歌代表作《燕歌行》中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一句,句式上对仗鲜明,一个“飞”字,一个“照"字,把战争当中的那种紧张激烈的态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再有"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利用几个意象的组合,“大漠”“塞草”“孤城”“落日”,再加上句式对仗,呈现出一种雄壮豪迈的悲凉气氛。
同时,高适诗尚“势”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其边塞诗浑朴质实,而岑参之诗则因“奇”而瑰丽飘逸,陆游称赞其诗道:“以为太白子美后一人也而已。
”(《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这里试举一二首诗以说明。
一首是高适的《出塞》,一首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者是送别诗,前者一二两联直接叙述董判官将要出行,以及其人之身份地位,颈联才有描写句,道:“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末句是对送别之人的劝告,整首诗语句朴实,毫无华丽可言,而情感真挚。
再论《白雪歌》,只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像之绮丽独特,便令人叹为观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
世称“高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人们常说“唐诗宋词汉文章”。
盛唐时代的诸多因素,促成了边塞诗的繁荣,形成了一个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为其代表诗人。
高岑二人虽俱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然二者的边塞诗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各有特色。
现试以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对二人的诗作特色进行一番浅析。
高适家境贫寒,曾随军到东北塞外征契丹,体验过边塞生活,壮年在梁宋漫游,过的是落拓潦倒的生活。
他是开元盛世首先注意到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显然会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上,边塞诗也不例外。
《燕歌行》是高适有感于一次战役而作,文章开篇写“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一落笔便写战火纷飞,男儿慷慨应征,一下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接下去,他不是清清地描写边塞生活和风物,而是从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出发,对男儿奔赴边关的英勇行为进行讴歌和描绘。
“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写得雄迈高亢。
高适在安史之乱时,曾任谏议大夫,后又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刑部侍郎,终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因此往往是以政治家的眼光
去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表明自己的见解。
他的边塞诗不只反映征人思妇的离情——当然也有,如“铁衣远戍辛勤久”、“征人蓟北空回首”,而能通过边塞将士的生活描写,深刻地揭示出边防政策的弊病,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广大爱国士兵还在前线浴血奋战,而边塞的将帅却携美人至军营,置战士生死于不顾,还在帐中欣赏美人的歌舞,其荒淫无耻之态跃然纸上!他在无情地鞭挞边塞将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戍边士卒生活艰辛的理解。
“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正是作者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
《燕歌行》以揭露将帅轻敌、不恤士兵为主题,突破了以前《燕歌行》多写思妇念征人的框框,扩大了表现范围,赋予它更为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运用鲜明的对比来增强讽刺力量,运用心理描写来深化主题,都是很突出的地方。
岑参与高适齐名,一生两次出塞,加上一次出判关西,三次在军中任职,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
岑参有为国从军、不畏艰苦、不计私利的豪情壮志,所以他写出了许多气势豪迈、充满报国激情的边塞诗。
他的边塞诗同高适的不同,多描写西北边疆奇异的自然风光,展示了神话般的奇异世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开头就是北风卷地,八月飞雪,十分奇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写冬,以梨花写雪花,更使边塞飞雪奇丽非凡,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然后通过描
写营帐内外的一片奇寒“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令人有冷得发抖之实感。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更是展现出一片壮阔无边的塞外风光:雄奇,天寒地冻。
诗人渲染这样奇丽而又酷寒的送别气氛,为后面写离愁增添了壮采。
“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道出了送别。
后面八句写送别的诗,以雪为背景,辕门外暮雪纷纷,东门外雪满天山,雪路上空留蹄印,所有这些雪的背景为送别增添了许多悠悠不尽之情。
如果说高适的《燕歌行》的特色是“实”的话,则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特色是“奇”。
雪景奇,酷寒也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形象更奇,还有那凝滞不动风吹不翻的红旗形象更是奇中之更奇之象,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总之,高适、岑参是盛唐时代边塞诗派的两个代表,二者诗作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另:高适、岑叁齐名,风格也相近。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
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
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
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
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
异。
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风的基本特点,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
歌行长篇,波澜浩瀚,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
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的气息。
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
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
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
高诗以七古见长。
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
高适的边塞诗,在内容和情调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充满慷慨从戎、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二是经过清醒、理智的思考,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以政论的笔调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的意见,同时流露对士兵的同情和对昏庸将帅的讽刺。
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殷璠评曰:“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河岳英灵集》)。
其歌行和古诗既受到汉魏乐府和文人诗的沾溉,又有近体诗的影响,婉转流畅,讲究韵律和对偶.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
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
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
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
岑参的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岑参的边塞诗与高适同样具有“悲壮”的情感与风貌,但二人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高适能以沉着、冷静的眼光,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因而他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实;岑参的诗,则更多地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来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活,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
其次,高、岑同样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的语言、对仗和声律多严整;而岑诗则杂言偶出,奇偶互见,转韵无常,表现出奔腾跳跃的、不可约束的情感。
.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