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读书心得
行为金融学读书笔记
![行为金融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fd5d73ba76e58fafab00357.png)
行为金融学读书笔记【篇一:行为金融学笔记】第一章1、有限理性: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
有限理性概念的主要提倡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simon)。
2、行为金融学的概念: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
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行为金融学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本特征的理论体系。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的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
第二章1、心理账户的概念: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
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q: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对收入和支出的不同认识1.传统经济学的认识: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对各种收入和支出是等同视之的:工作的工资、股票的红利以及买彩票中的奖金,甚至包括赌钱得来的赌金,在人们心理上是完全相同的;在支出上,无论是买衣服、食品还是买车买房,不管用现金买还是刷信用卡,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是基本一致的。
2.行为经济学的认识: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获得收入或进行消费时,总是会把各种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列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去,而不是像现实的会计学那样将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统筹管理;相应的,不同账户内收入的价值是不同的,不同账户的支出策略也是不同的。
2、心理账户与税收政策(分析)q:关于“减税”主要有以下三种具体的方式:第一种是调低税率,即直接减少人们上缴的税金金额,比如告诉普通纳税人,明年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将由现在的25%降低到20%。
行为金融学实验心得体会
![行为金融学实验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504830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2.png)
行为金融学实验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学习金融学的学生,我一直对行为金融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它是一门有关人性的学科,涉及到人们的决策与行为,同时也和金融市场息息相关,所以我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参加了一次行为金融学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对金融市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实验的流程首先我们需要在实验室登陆一个小程序,在里面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
接着老师会将我们分组,然后在实验中我们会得到一定数量的资金,根据实验内容自主选择投资方向或者预测市场波动等等。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实时市场行情,不断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取最大收益。
二、实验中的感受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行为和决策都不一样,所以市场的波动也会非常复杂。
有的人会因为卖出股票太早而错失最大的收益,有的人则会由于投资的理由不充分而导致亏损。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金融市场参与者,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市场认知和实时决策能力,同时必须严格遵守自己的投资策略,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亏损。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黑天鹅”事件,也就是突发事件造成的市场波动。
比如说当我们正在大力投资汽车股的时候,汽车行业发生了某个不利事件,汽车股就突然下跌了。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决策,以便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
同时,在实验中我们也会遇到自我肯定偏误。
比如说我们购买了某只股票后,股价一直下跌,但是我们却不愿意卖出,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回调,股价很快就会反弹。
然而,这种想法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投资策略出现大的失误。
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分析自己的投资决策,避免自我肯定偏误的出现。
三、实验的收获通过这次行为金融学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了行为金融学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
通过人性心理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市场,制定投资策略,实现自身的财富积累。
同时,实验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投资决策中的局限性,以及决策失误所带来的后果。
最后,我认为行为金融学实验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金融市场和人性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实现更好的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学习感想 (2)
![行为金融学学习感想 (2)](https://img.taocdn.com/s3/m/3cca162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8.png)
行为金融学学习感想 (2)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探索决策行为对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和金融政策产生的影响的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的学习让我感受到它的强大内涵以及拓宽了我的视野。
首先,它引发了我无限的深思,让我明白金融决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各个参与者的行为决定的,这使我更加敏感的去看待和解读金融市场,从而更好的把握金融投资机会。
另一方面,它也让我有机会探讨人类意识如何在金融市场发挥作用,并且深化我对人类行为的理解,让我更加清晰的分析、判断行为结果,并找出科学解决方案,以提升投资人在投资决策中的灵活性。
除此之外,行为金融学还能给我指引未来投资方向,例如,假使某一参与者行为出现偏差,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行为金融学来预测后续投资行为从而确立更为科学的投资策略;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思考投资者的具体投资行为,并以此调整投资策略,确保投资的有利性。
通过学习行为金融学,我感悟到它的独特内涵,也深切的认识到投资是一种集智慧、勇气和耐心为一体的活动,能够把握风险与机会,才能取得投资高回报。
而行为金融学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有力补充,未来将会为我们投资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
行为金融学新进展(ⅱ)读后感
![行为金融学新进展(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2f97c7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4.png)
行为金融学新进展(ⅱ)读后感篇一行为金融学新进展(ⅱ)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这本《行为金融学新进展(ⅱ)》,哇塞,真的是让我思绪万千啊!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多有趣?”也许是我先入为主了,觉得金融学的书都枯燥得要命。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我错得离谱!书里讲的那些关于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各种行为,就好像是在揭示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小秘密。
比如说,我们为啥有时候会盲目跟风投资,为啥会在该止损的时候犹豫不决。
这让我想到自己之前买股票的经历,我觉得那只股票肯定能涨,结果呢?亏得一塌糊涂!可能就是我自己的那些不理性行为在作祟吧。
不过,这里面有些观点我觉得也有点太绝对啦。
难道我们就真的完全无法克服这些不理性吗?我觉得也许没那么悲观。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自我约束,慢慢变得更加理智和冷静嘛。
这书里的案例和数据,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就像一幅详细的地图,指引着我去理解金融市场中那些看似混乱的行为。
但是,有时候我又在想,这些案例是不是只是个例呢?能代表所有人的情况吗?读完这本书,我心情挺复杂的。
一方面,我对自己的金融行为有了更多的反思;另一方面,又觉得要改变自己的习惯太难啦!哎呀,这一路读下来,真是又兴奋又纠结啊!篇二行为金融学新进展(ⅱ)读后感哇哦!《行为金融学新进展(ⅱ)》这本书,可真是让我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可能会被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术语给搞晕。
毕竟,金融学这玩意儿,听起来就很高深莫测。
但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入迷了!书里说的那些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种种奇葩行为,真的是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比如说,有些人看到别人赚钱了,就不管不顾地跟着投,结果亏得底儿掉。
这让我想起我朋友之前买基金,啥都不懂,就跟着别人瞎买,最后哭都没地方哭去。
不过,读到后面,我又开始有点担心了。
难道我们在金融市场里就真的这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和偏见左右吗?我觉得可能也不全是吧。
虽然我们有时候会冲动,但也有理智的时候呀。
行为金融学读书心得5篇
![行为金融学读书心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aff1b4a45177232e60a267.png)
行为金融学读书心得5篇a;大多数投资者都不会对于行为金融学陌生,至少对那些具有行为金融学批判的代表性的例子都能绘声绘色地说出几个来。
下面就是带来的行为金融学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行为金融学读书心得1本书共分为8个主要部分,1.心理学基础;2.不完美市场;3.投资风格轮动;4.股票估值;5.投资组合构建与管理;6.资产配置;7.公司财务;8.指标。
其中,567对小投资者意义不大,这里的介绍会简单带过。
首先。
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中的两个主要观点都是持质疑观点,1.理性人;2.有效市场。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交易过程中,交易者存在认知偏差,在交易过程中信息获取也不完全,进而导致,一段交易期内,”理性人“并不存在,进而导致”有效市场“并不能充分体现。
尽管接受过经典理论教育的经济学研究者很不舒服,但不可逃避的是,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确实不是传统经济学家所热爱的理性人。
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并不能像经济学家那样,根据实际问题动态求解,他们更多地是用一般性经验法则来处理赢面而来的海量信息。
在这种实际背景下,行为金融学更倾向于用心理学依据而不是“理性人”来研究交易者。
接受信息不完整,处理信息不符合逻辑,必然会导致交易者出现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的方向不同,会带来三种不同的心理学效应,偏差下的过度乐观,偏差下的过度自信,偏差下的认知失调。
偏差下过度乐观主要是由于多种心理偏差引起,包括控制力错觉和自我归因偏差。
这会使得投资者出现多种投资误区,包括被随机性事件欺骗,总以为自己掌控者局势。
而自我归因偏差,则是指,挣钱了我牛逼,亏钱了你咋没去死个马。
过度乐观地心理学偏差,简单地说,就是“正面朝上我就赢,而反面朝上不一定会发生”的赌徒心理。
偏差下过度自信,则是指,人们总是比过高估计自己正确的概率。
表达出过度自信的的个体,通常不太擅长纠偏,也就是校准自己的判断和预期。
这两种认知偏差,表现在投资上,主要是大多数投资者的买进卖出交易,更多是出于偏差下过度乐观和自信的心理因素影响。
《行为金融》读书笔记
![《行为金融》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294693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f.png)
《行为金融》读书笔记《行为金融》读书笔记篇1《行为金融》读书笔记---____书籍概述____《行为金融》是由理查德·塞勒和丹尼尔·卡尼曼合著的一本深入探讨金融市场和投资行为的书籍。
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人类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行为。
____个人观点____对我来说,《行为金融》是一本深刻揭示金融市场行为和投资者决策过程的书。
它不仅仅关注投资技巧和策略,也关注人类心理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这种角度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因为大部分的金融学教材都侧重于金融理论,而忽视了人类行为的影响。
____深入分析____这本书主要讨论了三个关键的理论:前景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
前景理论强调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大于他们对于收益的敏感度,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面对损失时会变得过度风险厌恶。
认知失调理论则关注于当人们的想法或信念与其行为不一致时,他们如何寻求一致性的心理过程。
社会认同理论则阐述了人们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____个人体验____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人类心理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之大。
我曾经认为自己是理性的投资者,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我的决策过程常常受到情绪和心理的影响。
这本书使我重新审视了我的投资行为,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
____结论和评分____总的来说,我会给《行为金融》打五星的评分。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深入的金融知识,也揭示了人类心理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我强烈推荐所有投资者阅读这本书,它可能会对你的投资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行为金融》读书笔记篇2《行为金融》读书笔记《行为金融》这本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市场和投资行为,旨在揭示投资决策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行为。
这本书对于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投资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书强调了人类认知偏差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
人类的大脑在设计上存在一些基本的缺陷,例如过度自信、风险偏好、从众心理等,这些缺陷导致了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常常受到情感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基于最合理的分析。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bdc7c8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7.png)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篇一《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超厉害的书——《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这感觉,就像是给我的认知来了一场大风暴!一开始,我可能觉得这书会不会很枯燥啊?毕竟金融这东西,听着就挺高深莫测的。
但翻开之后,我发现我错得离谱!这书里讲的那些行为金融学的知识,就像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让我越读越上瘾。
比如说,书里提到的“羊群效应”,哎呀,这不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嘛!大家都跟风买某个东西,或者都去做某件事,也不管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我就想到了之前有段时间,满大街都在流行那种破洞牛仔裤,我也跟着买了一条,结果穿上真的不咋好看。
这可不就是盲目跟风嘛!也许我们在做很多决定的时候,都像羊群里的羊,盲目地跟着大部队走。
还有“损失厌恶”这个概念,真的让我深有感触。
我觉得我自己就是那种特别害怕损失的人,有时候为了避免一点点损失,可能会错过更大的机会。
比如说,之前有个投资的机会,我就因为害怕可能会亏一点钱,结果错过了后来的大赚。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是不是有时候太过于害怕失去,反而失去了更多呢?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的思维好像被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但我又在想,这些理论虽然很有道理,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能完全运用吗?可能有时候,我们的情感和直觉还是会占上风吧。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金融、对人的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真的太棒啦!篇二《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哇塞,读完《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我这心里头啊,那叫一个波涛汹涌!你说这金融世界,咋就这么神奇呢?以前我觉得金融就是一堆数字和图表,枯燥得要命。
可这本书,简直像是给金融披上了一件有趣的外衣。
就像书里说的“过度自信”这个事儿,我想想自己,好像有时候也会有那么点儿过度自信。
比如说考试前,觉得自己啥都会,肯定能考高分,结果成绩出来傻眼了。
难道我们真的就这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也许是吧,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在投资的时候,觉得自己一定能赚大钱,最后却亏得一塌糊涂。
《行为金融学》课程总结及学习心得
![《行为金融学》课程总结及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ac32f38802768e9950e7383f.png)
《行为金融学》课程总结及学习心得1 《行为金融学》课程要点归纳及重难点分析《行为金融学》是本学期的一个重要专业知识课程,行为金融学主要针对证券交易中人类行为的特点进行分析,熟悉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或环境下的真正决策心理和偏差行为,并且要掌握投资者在市场金融或金融交易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和行为差异,这是我们本门课程主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门课程的要点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历史背景及相关核心要素结构,研究了有效市场假说和缺陷,对相关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并且着重对预期效用理论的修正模型,心理偏差与偏好,金融市场中的群体行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说明。
我认为本门课程的难点在于我们能够根据书上所列出的相关市场行为金融的一些案例,并且结合书中的知识点概念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行为金融学结论。
2 对《行为金融学》课程内容的小结与认识《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它主要将金融学和行为科学以及心理学进行有效结合,本门课程主要是要让我们掌握在交易和金融运营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以至于寻求更加良好的经营理念和决策能力。
通过对这门课程接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我基本掌握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学习重点,对金融市场特征和心理学的认知有了更加良好的看法,明白了行为金融学存在的现实意义。
本门课程对我们今后的实习和工作会有非常良好的积极意义。
3本学期线上学习感悟与听课收获因为本学期的学习全部都是在线上进行展开,所以我想谈一谈我对《行为金融学》这门课程线上学习的感悟以及听课的收获。
首先我认为线上学习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学习方式,因为特殊情况,我们不能到教室里面去进行现场交流与学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并且线上学习更加直观,更加易于我们集中精力在学习上,由于本门课程的任课老师知识教学经验非常的丰富,所以我们的听课感受也比较良好,然后对本门课程的认知和知识的积累也很可观。
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与思考
![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c4a055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4.png)
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与思考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传统金融学越来越不适用于金融业,有效市场的理论模型有时严重偏离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
在旧的金融理论不能很好地辅助金融工作者时,行为金融学获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
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已经获得了很大成果。
本文浅要分析行为金融学的认识,并思考如何利用其为金融业更好的服务,并且提出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模型,认识,思考一、前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市场越来越开放、自由,这也给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金融业近年来出现很多无法使用传统金融学理论解释的现象,从而刺激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发展。
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融业存在的怪异现象,如:无效市场、非理性行为现象等。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让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行为金融学的认识首先,行为金融学是建立在传统金融学的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涉及到的范围很广,用于分析、判断人们在参与金融活动时所呈现的心理状态,以此来总结金融活动过程中投资人的投资想法、行为,并了解投资活动对金融业的影响。
其次,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1.尽可能地完成多门学科的融合(比如:经济学、金融学、心理学等);2.寻找金融活动过程中出现不同寻常状况的原因;3.探究投资人在金融活动过程中错误的投资行为。
最后,经过一系列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和思考,展望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方向。
三、行为金融学的思考行为金融学如何应用到金融活动过程中,并且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这是行为金融学的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行为金融学研究思路的思考好的研究思路能够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创新发现。
所以我们在研究行为金融学时,要具有清晰明了的研究思路。
首先,行为金融学是投资者在金融过程中对投资交易的一种心理活动,其把投资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三种存在偏差的行为,既认知、感情、意志三个方面的偏差。
在金融业中,个体偏差和群体偏差的综合影响着金融活动的交易决策,从而影响证券定价。
金融书籍感悟心得体会(3篇)
![金融书籍感悟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6fb2a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8.png)
第1篇自从踏入金融行业以来,我对金融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深入了解金融知识,我阅读了多本金融书籍,这些书籍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心得。
一、金融的本质在阅读金融书籍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金融的本质是资源配置。
金融活动涉及资金、信用、风险和收益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是通过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资金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的流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1. 资金的重要性资金是金融活动的基础,没有资金,金融活动就无法进行。
在金融市场上,资金就像血液一样,为实体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过金融工具,资金可以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信用的重要性信用是金融活动的基石,没有信用,金融体系就无法正常运行。
金融体系中的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
只有保持良好的信用,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从而在金融市场上立足。
3. 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在金融活动中,风险与收益是相伴而生的。
投资者在追求收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
金融书籍告诉我,风险管理是金融活动的重要环节,只有合理控制风险,才能确保收益的实现。
二、金融体系的运作金融体系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运作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
以下是我对金融体系运作的几点感悟:1. 金融市场的作用金融市场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它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
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各种金融产品,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同时,金融市场也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融资渠道,推动了经济发展。
2. 金融监管的重要性金融监管是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关键。
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
在金融书籍中,我了解到金融监管的多个方面,如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管理、风险控制等。
3. 金融创新的作用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动力。
金融创新不仅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还可以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行为金融学读后感
![行为金融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82bf46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8.png)
行为金融学读后感行为金融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赋予了金融学新的生命力。
在阅读《行为金融学》的过程中,我深感于这门学科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它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创新发展。
行为金融学从根本上来说,研究的是人类在金融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
它挑战了传统金融学的观点,即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市场是无摩擦的。
实际上,人类在投资决策中经常受到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的影响,导致投资决策的不理性。
我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优点在于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深刻洞察。
传统金融学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但实际上,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在投资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为我们揭示了这些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这些心理机制如何影响投资决策。
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展示了行为金融学在解释市场现象中的应用。
例如,作者解释了为什么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投资者如何受到群体压力、情绪和认知偏差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我认为作者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是: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并采取措施来纠正这些错误。
这不仅适用于投资者,也适用于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监管者。
通过更好地理解人类在投资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同时也能够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监管措施。
此外,我认为行为金融学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投资者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市场现象。
行为金融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来理解市场动态和投资策略。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关注人类在投资决策中的弱点和缺陷,从而采取措施来避免或纠正这些问题。
总之,《行为金融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金融市场和投资决策。
通过深入了解人类在投资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同时也能够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监管措施。
我相信行为金融学会在未来的金融学研究和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阅读笔记
![【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阅读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55f151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1.png)
【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阅读笔记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世界中,传统金融学理论常常难以完全解释市场中的种种现象和投资者的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理解金融市场的窗户。
传统金融学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投资者能够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市场总是有效的。
然而,现实中的金融市场却充满了各种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和波动。
行为金融学则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他们的决策受到认知偏差、情绪和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认知偏差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例如,过度自信就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很多投资者往往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过于自信,从而导致过度交易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还有一种常见的偏差是锚定效应,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常常会过分依赖初始的信息或参考点,而忽略了后续的新信息。
比如,在购买股票时,可能会因为股票之前的价格而影响对其当前价值的判断。
情绪在投资决策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恐惧和贪婪是两种最主要的情绪。
当市场大幅下跌时,恐惧情绪可能会驱使投资者盲目抛售股票,而当市场繁荣时,贪婪又可能使投资者过度追涨。
这种情绪驱动的行为往往导致市场的过度波动和价格的偏离。
社会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投资者常常会受到周围人的投资决策和观点的影响。
比如,在股市繁荣时,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赚钱,自己也容易跟风投资,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
行为金融学对于投资策略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了解投资者的常见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投资计划。
例如,采用逆向投资策略,在市场过度恐慌时买入,在过度狂热时卖出。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对金融监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制定更加合理和有效的监管政策,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
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同时保持冷静和理性。
总之,行为金融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贴近现实、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金融市场和投资者行为。
行为金融学读后感范本
![行为金融学读后感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f7022a9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0.png)
行为金融学读后感范本《行为金融学》是一本深入探讨人类行为和金融决策的重要著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范畴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意识到人们的决策行为常常受到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读后感。
首先,我被书中提到的许多实证研究所震撼。
这些研究表明,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常常受到心理偏差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许多不符合理性预期的行为。
例如,作者提到了资产定价中的“过度反应”现象,即人们对过去的市场表现过分敏感,从而导致市场异常波动。
这些实证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证明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的重要性。
其次,我认为书中所提到的心理偏差对个人金融决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作者讨论了一系列的心理偏差,如超买超卖效应、心理账户、明显得分偏见等等。
这些心理偏差使得人们很难做到理性决策,从而可能导致投资损失。
例如,超买超卖效应使得人们倾向于在市场高点买入股票,在低点抛售股票,这种行为会导致投资者错失许多投资机会。
通过理解心理偏差,我认识到了自己在金融决策中的潜在陷阱,并且意识到需要采取措施来避免这些陷阱。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金融市场中的常见现象,如泡沫和崩盘等。
这些现象与个体的行为密切相关,而个体行为的非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例如,作者提到了羊群效应,即人们倾向于跟从大众的行为。
当大多数人都开始购买某种资产时,其他人也会跟进,导致市场出现泡沫。
这些现象的出现无疑对金融市场稳定性构成了威胁,同时也对个体投资者造成了风险。
通过了解这些现象,我认识到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更加明白了需要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态度来应对市场的变化。
最后,我认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深入到了人类心理学的领域。
作者给出了许多心理学理论来解释金融决策中的行为,如认知失调、锚定效应等。
这些理论不仅揭示了个体的心理机制,也提供了解决非理性行为的方法。
通过理解这些心理机制,我相信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处理自己的金融决策,并改善个人的投资效果。
行为金融学心得体会
![行为金融学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e96320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d.png)
行为金融学心得体会前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学科,它的出现是为了解释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
在金融市场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情绪、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出现异常波动。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找出这些非理性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学习行为金融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对自己的投资理念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情绪对投资的影响情绪是人类行为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金融市场中,人们的情绪波动往往会导致市场出现异常波动。
例如,当市场出现大幅下跌时,人们的恐慌情绪会导致更多的投资者抛售股票,从而加剧市场的下跌。
同样地,当市场出现大幅上涨时,人们的贪婪情绪会导致更多的投资者涌入市场,从而加剧市场的上涨。
在投资中,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例如,在市场出现大幅下跌时,我们不应该盲目抛售股票,而是应该冷静分析市场的基本面和公司的业绩,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投资组合。
同样地,在市场出现大幅上涨时,我们也不应该盲目追涨,而是应该谨慎选择优质的股票进行投资。
认知偏差对投资的影响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进行决策时,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会产生一些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在金融市场中,认知偏差也是导致市场异常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投资中,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
例如,我们需要避免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不应该将自己的判断视为绝对真理。
同时,我们也需要避免过度悲观和过度担忧,不应该将市场的短期波动视为长期趋势。
投资组合的构建投资组合的构建是投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构建投资组合时,我们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风险偏好、资产配置、行业分布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市场的基本面和公司的业绩,选择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进行投资。
在投资组合的构建中,我们需要避免过度集中和过度分散。
行为金融学通识读后感
![行为金融学通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24b985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e.png)
行为金融学通识读后感
《行为金融学通识》是一本介绍行为金融学的通俗读物。
经过阅读后,我对行为金融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我个人的金融决策有了一些启发。
书中详细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相比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更加注重人类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因素。
通过对人类行为模式的观察和实证研究,行为金融学揭示了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诸多偏见和错误判断。
书中提到了一些常见的行为金融学现象。
例如,人们在面对风险时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收益;人们容易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在不同账户中对同一笔钱的处理方式有所差异等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人们在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方面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
最重要的是,书中提供了一些行为金融学对个人投资决策的启示。
例如,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的决策往往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要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决策。
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组合和建立长期投资计划,来规避一些行为金融学上的陷阱。
阅读《行为金融学通识》让我对行为金融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为我个人的金融决策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我希望能够进一步学习行为金融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b79acb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7.png)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篇一《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最近读了《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这本书,哎呀妈呀,真的给了我好大的冲击!你说这金融,咱以前就觉得是那些西装革履的人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搞的一堆复杂数字游戏。
可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金融世界里还有这么多有趣又让人捉摸不透的事儿。
就说这行为金融学吧,它不像传统金融学那样,觉得人都超级理性,做啥决定都能精算得明明白白。
它告诉咱,人呐,有时候可糊涂着呢!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被情绪左右,做出一些在旁人看来莫名其妙的投资决定。
比如说,我自己以前买股票,看到一只股票涨得厉害,就头脑一热冲进去了,结果呢?被死死套牢!这不就是典型的盲目跟风嘛。
书中说,这叫“羊群效应”,大家都往一个方向跑,也不管前面是悬崖还是康庄大道。
还有啊,书里提到的“损失厌恶”也让我深有感触。
咱平时丢了一百块钱,那心里难受得要死;可要是赚了一百块,好像也没那么兴奋。
这是不是很奇怪?但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也许有人会说,知道这些有啥用?我觉得用处可大了!如果咱能明白自己在金融决策中的这些弱点,是不是就能更理智一点,少犯点错呢?不过,我又在想,人的行为真的能完全被预测和控制吗?可能也不一定吧。
毕竟,人是复杂的动物,情绪这东西,有时候说来就来,谁能挡得住?总之,读了这本书,让我对金融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的感受,那可真是一场奇妙的思维之旅啊!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多厉害?不就是讲金融的嘛!但当我真正翻开它,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简直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比如说,传统金融学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价格总是能准确反映所有信息。
可行为金融学却说,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市场也会出错。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炒股的经历,我曾经盲目相信所谓的“内幕消息”,结果亏得一塌糊涂。
行为金融学学习心得
![行为金融学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8cdc109333687e21ae45a96d.png)
行为让金融左右摇摆一、所学所获我记得进入大学的第一个知识点,我们学的是诚信,这不仅是金融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行各业都要遵循的,因此不用多说。
第二个知识点学的便是理性,但如同金融上许多理论的假定条件过于苛刻,在实际中基本不可实现一样,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理性。
结合心理学知识,我们便重新设定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这也是行为金融学相对于传统金融学的突破。
投资者不同的心理,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发展的偏差。
将行为学和金融学结合到一起,对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做出解读,进而能将其应用到对金融市场的预测中去。
这彰显了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性。
本学期对于行为金融学这门课程,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就是“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由投资者的过于乐观主义引发的认知偏差,进而导致了市场中的非理性交易行为。
研究过度自信的意义在于能够解读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的部分原因,分析其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市场的理性交易。
过度自信通常不会发生在初进市场的小白身上,而是会随着经验的增长而提升。
市场“老手”认为自己有经验、可以减少分析过程,甚至只凭借第一感觉进行投资行为,易造成不良后果。
当投资者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通常会带来以下影响:(1)过度交易。
当投资者对自己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过度自信,就会进行一些非理性交易,且缩小对股价的概率分布范围。
进而导致过度交易;(2)价格的超长波动性。
股价等可能因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很大程度偏离其价值,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恢复,使得其波动性增大。
此外除了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管理者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激进的投融资行为。
可能出现:规划谬误、过度投资、恶性增资等问题,增大了企业的风险。
简单来说过度自信容易导致管理者的决策错误,使得项目失败,进而产生悲观的想法,失去捕捉新市场的能力,降低企业的竞争力而产生损失。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度谦虚”,尽管谦虚是我们的美德,但过度的谦虚会使得我们束手束脚,无法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行为金融学英文文献读后感
![行为金融学英文文献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ce1cea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f.png)
行为金融学英文文献读后感Behavioral Finance: A Reflection on the LiteratureThe field of behavioral finance has gained significant traction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assumptions of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in the realm of finance. By incorporating insights from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behavioral finance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and often irrational behaviors that influence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As an avid reader of the literature in this domain, I have been captivated by the insights and implications that this field has to offer.One of the core tenets of behavioral finance is the acknowledgment that individuals do not always act in a purely rational manner when it comes to financial decisions. The concept of bounded rationality, as proposed by Herbert Simon, suggests that our cognitive abilities are limited, and we often rely on heuristics, or mental shortcuts, to make decisions. These heuristics can lead to systematic biases and errors in judgment, such as the availability bias, where we tend to give more weight to information that is easily accessible, or the anchoring bias, where we heavily rely on initial information when making decisions.The work of 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 pioneers in the field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understanding these biases and their impact on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Their prospect theory, for instance,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by demonstrating that individuals tend to be more averse to losses than they are attracted to gains of the same magnitude. This loss aversion can lead to suboptimal investment decisions, such as the reluctance to sell losing stocks in order to avoid realizing a loss.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behavioral finance is the role of emotions in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Emotions such as fear, greed, and overconfidence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how individuals perceive and respond to market conditions. The herd mentality, where investors blindly follow the actions of others, is a prime example of how emotions can lead to irrational investment decisions.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can drive investors to jump on bandwagons, often at the expense of sound investment strategies.The implications of behavioral finance extend beyond the individual investor level. Researchers have also explored the impact of behavioral biases on financial markets as a whole. The concept of market inefficiency, where asset prices do not fully reflect 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behavioral biases of market participants. The phenomenon of asset bubbles and crashes,for instance,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through the lens of behavioral finance, as investors may succumb to the herd mentality or overreact to new information.Moreover, the 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finance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field of finance education and practitioner training. By understanding the cognitive biases and emotion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educators and practitioners can develop strategies to mitigate these biases and improve investment outcomes. This includes promoting financial literacy, developing debiasing techniques, and incorporating behavioral finance principles into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Despite the significant progress made in the field of behavioral finance, there are still many aven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e area of interest is the cross-cultural and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behaviors. As the global financial landscape becomes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understanding how cultur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shape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will be crucial for developing more inclusive and effective financi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Additionally, the rapi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such as the rise of algorithmic trading and the increasing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esent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behavioral finance researchers. Explor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human decision-mak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in finance will be a crucial area of study in the years to come.In conclusion, the field of behavioral finance has provided a valuable lens through which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 and often irrational nature of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By incorporating insights from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behavioral finance has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assumptions of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and has offere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individual investors,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broader financial industry. As the field continues to evolve, I remain excited to see the new insight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at will emerge, ultimately contributing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realm of finance.。
行为金融学詹姆斯读后感
![行为金融学詹姆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ef3cf3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1.png)
行为金融学詹姆斯读后感行为金融学是一个相对新的领域。
它结合心理学和传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人类行为在投资决策中产生的影响。
詹姆斯.蒙塔格的《行为金融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好书。
书中通过案例、数据和实证研究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现代金融理论中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概念和应用。
比如,作者重点讲解了人类在决策中常见的思维偏差,以及一些简单但实用的投资策略,以避免这些偏差对投资的不利影响。
其中一个比较有趣的思维偏差就是“群体效应”。
这种现象表现为在同一种资产上涨时,人们会跟风买入,而在同一种资产下跌时,则会跟风抛售,从而导致一种大众心理作用的产生。
书中还介绍了“情绪偏差”,即人的情绪反应往往会对投资策略产生不利影响。
这种偏差有时会引起非理性的投资决策,例如在市场崩盘时,人们往往随波逐流地抛售,而在市场上升时则会盲目追涨。
针对这些思维偏差,詹姆斯提供了一些简单却实用的投资策略。
比如,通过分散投资以降低个别资产的风险,以及通过定投策略和耐心等方式来避免短期的情绪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另外,作者还讲述了一些实际应用的投资策略,如价值投资和技术分析。
在讲解这些策略时,作者通过实际数据分析说明了这些方法对决策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除了介绍这些投资策略和理论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实际案例,如当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股市崩盘和互联网股泡沫等事件。
这些案例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金融市场中一些实际的运作细节,以及人们在这些事件中的投资决策。
总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又新又重要的学科。
通过读《行为金融学》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的投资行为,学习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投资和决策,以获得更好的回报和更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金融学读书心得1本书共分为8个主要部分,1.心理学基础;2.不完美市场;3.投资风格轮动;4.股票估值;5.投资组合构建与管理;6.资产配置;7.公司财务; 8.指标。
(这次主要是1,下次2)其中,5&6&7对小投资者意义不大,这里的介绍会简单带过(几万,十几万,小几十万,没必要研究股债与现金平衡,更没必要也没实力搞什么资产组合配置,老老实实工作生活,多挣点钱就ojbk了)。
首先。
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中的两个主要观点都是持质疑(也理解成否定)观点,1.理性人;2.有效市场。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交易过程中,交易者存在认知偏差,在交易过程中信息获取也不完全,进而导致,一段交易期内,”理性人“并不存在,进而导致”有效市场“并不能充分体现。
尽管接受过经典理论教育的经济学研究者很不舒服,但不可逃避的是,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确实不是传统经济学家所热爱的理性人。
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并不能像经济学家那样,根据实际问题动态求解,他们更多地是用一般性经验法则来处理赢面而来的海量信息。
在这种实际背景下,行为金融学更倾向于用心理学依据而不是“理性人” 来研究交易者。
接受信息不完整,处理信息不符合逻辑,必然会导致交易者出现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的方向不同,会带来三种不同的心理学效应,偏差下的过度乐观,偏差下的过度自信,偏差下的认知失调。
偏差下过度乐观主要是由于多种心理偏差引起,包括控制力错觉和自我归因偏差。
这会使得投资者出现多种投资误区,包括被随机性事件欺骗,总以为自己掌控者局势。
而自我归因偏差,则是指,挣钱了我牛逼,亏钱了你咋没去死个马。
过度乐观地心理学偏差,简单地说,就是“正面朝上我就赢,而反面朝上不一定会发生”的赌徒心理。
偏差下过度自信,则是指,人们总是比过高估计自己正确的概率(统计学显示,即使在人类确定自己正确的情况下,也只有80%的结果会如他们所料正确)。
表达出过度自信的的个体,通常不太擅长纠偏,也就是校准自己的判断和预期。
这两种认知偏差,表现在投资上,主要是大多数投资者的买进卖出交易,更多是出于偏差下过度乐观和自信的心理因素影响。
投资者还存在偏差下的认知失调。
这是指,当市场表现与自己的信念或者假设不符时,人们所经历的内心冲突,他们通常会迅速地自我否定,改变或者放弃原有认知,已规避认知失调带来的心里不适。
行为金融学读书心得2神经科学家发现的最新证据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当个体屈服于群体观点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上述研究中,使用了3D图像旋转识别,即展示两个图像,受试者必须确定第二个图像是否是由第一个图像旋转得到的。
当人们独自进行这个测试时,他们的表现非常好,正确率接近90%。
不幸的是,当他们可以看到该组的其他成员给出的答案时,他们的表现变得很不一样。
答题正确率降到了59%左右。
作为神经系统科学的研究,受试者在做这个游戏时要接受脑部扫描(核磁共振)。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随大流时,他们与逻辑思维有关的大脑区域的活动似乎减少了。
简而言之,他们似乎停止了思考。
当一个受试者与群体发生冲突时,大脑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杏仁核活跃了起来,它是负责大脑情绪处理和恐惧的中心。
与多数人不一致不仅会引发心理上的恐惧,而且也会导致生理上的疼痛,实验表明与群体发生冲突所引发的社会排斥感会使得受试者大脑的前扣带皮层(cingulate cortex)和岛叶(insula)变得活跃,这两个区域可以被真实的身体疼痛所激活,从而导致生理上的痛苦。
心理研究表明,遵循不从众的投资策略的痛苦堪比隔一段时间就把手臂折断一次。
以上节选自James Montier的《行为投资手册》,我把他的书最近都翻了一遍,发觉这哥们把几乎同样的内容写成了不同名字的书,一会叫价值投资一会叫行为金融学等等,所以你们想读他的书的话找一本来读就可以了。
行为金融学读书心得3我读的这本金融学是一本用于MBA初级教程的入门读本。
相比而言,本书的涉猎范围更加广泛并且特别强调一般原理。
本书将经融学的所有分支领域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机构学囊括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
金融学更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
金融学的分析方法有三个支柱;跨时期的最优化、资产估值、风险管理。
这些内容的核心是一些运用于所有分支领域的基本法则和原理。
本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解释金融学是什么,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概要介绍,并描述了公司财务报表结构与运用。
第二、三、四部分分别阐述了金融学的三个理论支柱,并重点说明金融学如何运用于家庭与企业的决策。
第五部分是资产定价的理论与实践,解释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并对期货、期权以及高风险公司债卷、货款担保、杠杆融资等或有要求权的定价进行了分析。
第六部分讲述了公司财务问题:资本结构、兼并与收购、投资机会的选择权分析。
这本书总的来书还是比较基础的,运用许多实例说明在金融决策中理论如何起作用。
对于一个分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我并不能把着本书读得很透,但是了解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
广义的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各种形式的银行、储蓄机构、投资基金、保险市场等等。
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有这么久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了和经济打交道,了解一些金融常识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社会。
行为金融学读书心得4这是一本教材,也是一本关于投资的好书,尽管我不喜欢其中“严谨”的数学证明,使用一个逻辑严谨的工具去解决一个本来就不严谨的问题有点儿像个书呆子,但是结论依然很有价值。
1、关于数量投资的“复习”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ROSS的套利定价理论,默顿等三人的期权定价理论,FAMA的有效市场理论,资本结构的MM理论。
2、预期效用理论及其挑战效用曲线。
预期效用理论的公理化假设,优势性(A至少一个方面优于B而其它方面不亚于B,则A优于B)、恒定性(独立性,与描述方式无关)、传递性(A>B>C)。
对预期效用理论的挑战,三大效应:确定性效应、同结果效应、同比率效应。
其实都说明预期与概率的非线性。
反射效应:非对称,收益范围内的风险厌恶、损失范围内的风险寻求。
概率性保险:概率性保险不如偶发性保险易于被人们接受。
孤立效应:忽略选项中共有部分,强调差别部分。
偏好反转:保险VS赌博。
猎人和牧场的例子。
买价和卖价巨大的差异。
“损失之后为恢复支付的代价”远远大于“事先为避免损失而支付的代价”。
隔离效应:愿意等到一个已经知道的消息公开之后再决策3、股票与基金股票的溢价封闭式基金的溢价发行、折价交易(折价率大幅波动)、清算和封转开时的价格回归。
动量效应VS反转效应过度反应VS反应不足基金的规模与好坏转变规律一月效应4、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偏差贝叶斯规则:好人做好事VS做了很多好事的人差不多是好人,先验。
人类像“幼稚的科学家一样思考”,认知时:行为者行为的一贯性、统一性、特殊性。
认知吝啬鬼。
算法VS启发法(1)启发法分为,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锚定与调整启发法代表性启发法的偏差:对结果的先验概率不敏感、对样本规模不敏感、对偶然性的误解、对可预测性不敏感、有效性幻觉、对均值回归的误解。
可得性启发法的偏差:由于例子的可获取性(亲身经历、形象)而导致的偏差、由于搜索效率而导致的偏差(R例子)、意向偏差(可描述性)、虚幻的相互作用。
锚定和调整启发法的偏差:锚定效应、价格黏性、货币幻觉。
(2)框定偏差:背景对判断的影响:对比效应(热冷水试手)、首因效应(高估第一个因素)、近因效应(高估最后一个,时空上距离最近)、晕轮效应(对于军官和老师的各项评价指标之间严重的相关性,每个人的判断都如此)、稀释效应(信息更多时对于决策的实质性因素的削弱,也类似动量和反转效应)。
框定依赖偏差:一个对于治愈率和死亡率不同描述导致决策不同的例子。
框定违背恒定性(描述方式不同)。
信用卡推销时把现金和卡买的差价说成现金打折而不是信用卡收手续费。
(3)心里帐户:(4)证实偏差:寻求支持某个假设证据的倾向,而不是证伪。
选择性解释。
(5)时间偏好:今天决定一件事是现在做还是明天做VS10天前决定是今天做还是明天做,决策可能会完全不同。
5、金融市场中认知、情绪和行为偏差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与事后聪明偏差、过度自信与过度交易损失厌恶:2.5倍。
禀赋效应(如果定价,人们为得到一种利益所支付的最大值,远远小于放弃支付的最小补偿值。
避免失去现在的禀赋的效应、安于现状的偏差、禀赋效应导致交易惰性,与偏好反转中猎人和牧场的例子的比较)、短视的损失厌恶(追求短期利润,而不是长期收益,过度交易,关注波动)。
后悔厌恶:不愿意承担责任,尤其是独立承担。
处置效应:继续持有亏损而卖出盈利的股票。
不卖就不算损失。
投资者情绪:周期、波动。
理性交易者、噪音交易者。
羊群行为:模糊厌恶:喜欢做熟悉的事情,而回避不熟悉的。
本土偏差:6、前景理论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的理论,系统违背效用预期理论的三大公理。
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不是中心对称的反射形状。
100次赌博和一次赌博的不同决策。
刚损失2000元与没损失人对于一个1000元50%概率赌博的不同决策。
39美元两种不同步骤但是规则完全相同的不同决策。
决策权重函数:小概率高估、次确定性、次比率、端点性质不良。
前景理论可以解释期权微笑、处置效应。
7、行为资产组合理论金字塔结构:安全性、潜力性、期望值。
19世纪法国心理学家勒旁的心里群体理论:冲动性、服从性、极端化。
很有借鉴价值!美国投资分析家尼尔的逆向思维理论:人性基本弱点是互相模仿和互相感染。
行为金融学读书心得5大多数投资者都不会对于行为金融学陌生,至少对那些具有行为金融学批判的代表性的例子都能绘声绘色地说出几个来。
但是能够不在投资中犯相关错误的人属于凤毛麟角,我可以保证的是我自己就经常犯这些错误。
因此如果想改正这些坏习惯,仅仅靠听几个有趣的故事甚至牢记在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系统地学习、实践和反思,并且经常温故而知新。
行为金融学的重点不是金融,而是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就像数学一样,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分成经济数学、历史数学或者音乐数学,行为学本身就是一个基础的学科。
可能是用在其他领域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吧,于是在金融领域因为经济效益的原因而被大大发展起来,还有人因此得到了诺贝尔奖!看来并不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呀!我们更应该信奉的是“男怕选错行”。
行为金融学的起点应该是“人类是理性的这个观点遇到的挑战”,人类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虽然我们都认为自己是理性的,或者至少认为我们可以一旦认真起来就可以做到完全理性,但是很遗憾我们其实做不到!这种不自觉的非理性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在投资上,我们会因为这种感性或不理性而亏损,所以非常有必要好好学习、学习。
在市场是否有效的观点争论中,最有意思的是法码和泰勒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