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评课稿
《蒹葭》评课稿
![《蒹葭》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6b1adcbb9f3f90f76c61bca.png)
《蒹葭》评课稿一、透出生活的鲜味语文课要善于注重“打通”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千变万化的。
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均表现于现实生活,生活给了人们认识,使人们懂得了许多道理,并且充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
范老师的这堂课更是深深地透露出了生活的鲜味。
从诗歌主题的确定——爱情,到“你读到了怎样的追寻者”,再到“说说你心目中的伊人形象”等,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学生的实际体验来进行的。
作为初中学生,对于爱情甚或其他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感受,可以说他们的某些想法更带着时代的气息。
因此教师的预设问题也主要围绕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展开,所以学生有话想说,也有话可说。
在这些环节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学生独到的视角,透出生活的鲜味与美味。
如,在朗读诗歌时,有合作朗读,有演唱,有读唱结合,这些多样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渗入生活的元素,更诠释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刻理解。
二、品出词句的真味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
“品”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
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
而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范老师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
在课堂的第二环节中,范老师通过特殊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感悟文本,这是一品。
“你读到了怎样的追寻者”,品人物;“你觉得追寻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品情感;“为什么要选择蒹葭来写”品方法,品思想,这是二品。
在课后拓展中,发挥想象,你觉得追寻者会对伊人说什么呢?选取一个意象来作一首诗。
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
这是三品,对文本的一种提升。
“语文味”并非标新立异,它是很普通很明白的概念。
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都能像范老师的课堂一样,真正充满语文的鲜味与真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更多魅力。
第12课《蒹葭》说课稿
![第12课《蒹葭》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2ec5ce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c.png)
《蒹葭》说课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蒹葭》,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蒹葭》选自部编版教材八下第三单元,它是一首文质兼美的爱情诗。
诗人用想象的手法,借助蒹葭这一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一个追求理想爱情的女子形象。
本诗结构严密,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感饱满,想象丰富;语言朴素自然,意境优美。
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瑰宝《诗经》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1.上《蒹葭》这一堂课前,学生刚学完《关雎》,了解了《诗经》的基本知识,学习了重章叠句、双声叠韵词等知识,重温了押韵、叠词等知识,相当于了解和掌握了诗歌韵律美形成的原因;另外,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如停顿、拖音等,但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青春期的孩子对“歌咏爱情的诗”很感兴趣,抓住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体会美好的爱,也引导他们较为自然地感受到这不仅仅只是一首“爱情诗”,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生活化。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感受蒹葭之美,并能正确读写本诗的四个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小组展示等形式,从诵读、想象、分析理解等角度来赏析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形象美。
能通过多种形式背诵,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分析理解蒹葭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美”的思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读诗了解诗意;品读语言体味美;结合背景理解形象。
蒹葭说课比赛获奖稿
![蒹葭说课比赛获奖稿](https://img.taocdn.com/s3/m/43fa0759a58da0116d17495d.png)
《蒹葭》说课稿文法系冷淑敏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蒹葭》。
我的说课内容可以用四句话来形容:豁然开朗“析”中来,有的放矢“标”导航,精心设计“法”增效,成长进步“思”重要。
即包括了七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
一、豁然开朗“析”中来——析教材我选用的教材是李冬梅、韩素萍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
《蒹葭》是第一单元诗歌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诗经•秦风》。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执着之意,文字虽简单,却有一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个空灵朦胧,柔婉缠绵的意境。
其主人公形象亦耐人寻味。
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尽了情致。
正是因为《蒹葭》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于是编者将这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最得风人深致”的诗篇选编进了教材,作为整本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既想以此作为古典诗词学习的完美开端,又想通过《蒹葭》这一桥梁纽带开启通往《诗经》的艺术大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鉴赏《诗经》等古典诗词奠定良好基础。
二、有的放矢“标”导航——定目标,定重难1、定目标(三维目标)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基于对大纲要求的把握,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感情。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析、探究和交流,学生能分析诗歌意象、探究诗歌主旨及意境。
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伊人之美、觅求之难,感悟“恋情之深,求索之坚”的精神。
2、定重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歌情感,分析诗歌意象,探究“伊人”丰富内涵。
小学语文_《蒹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蒹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9db3775a1c7aa00b42acb5a.png)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和伊人的形象,体会意境美。
2.学习这首诗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特点,体会音韵美。
3,解读本文多元化的主题分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1.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
教法:根据“以学定教”“得意赏言”的教学理念,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蒹葭》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北京景山学校朱畅思老师的吟诵曲调设置一个唯美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中,身临其境,感悟蒹葭这首诗的诗风。
追问学生这首吟诵版的《蒹葭》美不美,引出本节课要寻找那位秋水伊人,开启一段寻美之旅。
二、整体感知1.借助刚才的余音绕梁,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歌。
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屏幕上红颜色字的读音。
检测重点字词:蒹葭湄晞跻坻涘沚2.课前预习问题回馈。
学生预习的问题中大致分为了内容类(34人)方法类(13人)语言类(18人)思想类(32人),且问题比较集中,可见学生理解的难点也相对一致。
三、探讨研究(一)寻找音韵美1.出示学生的问题一:蒹葭中为什么有那么多重复的语句?学生再读课文,寻找重复的字词句。
我们先从字中分析。
师:如果我们把“蒹葭苍苍”换成“芦苇苍盛”,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对比一下效果,谈一谈读过之后的感受。
生:蒹葭读起来顺畅一些,好听一些,芦苇读起来不美。
师:对,蒹和葭两个字声母相同,音调都是平声。
读起来有韵味、有节奏,蒹葭字形更具美感。
师:那苍苍和苍盛相比呢?生:苍苍好,读起来连绵,有一种余音未了、似断未断的感觉。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f56a29fa76a20029bc642d16.png)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师:同学们好!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为了这美丽的缘分,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美丽的歌曲。
(播放《蒹葭》)这曲《蒹葭》是2500多年前秦地的民歌,《蒹葭》讲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一个深秋的清晨,芦苇青青,河水悠悠,一位痴情的人儿,百转千回的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深秋的清晨,走进那片长满芦苇的河畔,走进《诗经》中的《蒹葭》,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题,读题)老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体会情感。
生自由读,齐读:师:读来有音乐美,这就是双声叠韵的魅力。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几句?生:蒹葭/苍-苍-师:一唱三叹,有音乐之美,这种反复的吟诵就是重章叠句。
在朗诵时,你体会出了诗歌怎样的感情基调?生:我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读出了凄凉、惆怅之感。
师:那我们带着惆怅之情,来读诗的第一小节.生:……师: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我们来“和诗”,请一位同学来配合老师。
(师生合作朗读,出示PPT)蒹葭/苍-苍-(师和)苍-苍-……师:请选你喜爱的一小节,找搭档合作朗读。
(生自由合作朗读)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两组同学分别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读得好,大家可要掌声鼓励哦!(请一组男同学配合朗读)生:……师:(掌声)真是声情并茂啊!再请一组女同学展示风采!生:……师:(掌声)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现在我们全班一起配合,男同学读,女同学“和”,老师也来当一会”女同学”。
师生配合朗诵:……师:真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啊!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大家结合课文注解,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讨论(如何说的更有诗意之美,学生之间展开了讨论)师:有不能理解的词语吗?生:白露未已。
师:谁来解答?生:意思是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可以和“白露未晞”对照,一起理解。
师:还有吗?(沉默)那我考考大家。
“溯洄”怎么理解?生:逆流而上师:“从之”呢?生:追寻那个人,“之”是代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说课稿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0bbf7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3.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宫廷诗歌。
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其中,《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著名的爱情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和欣赏《蒹葭》这首诗歌。
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让学生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并从中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和追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鉴赏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蒹葭》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理解爱情的美好和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蒹葭》诗歌的语言理解和意境把握。
2.原因:诗歌的语言古朴,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境深远,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体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诗经》的背景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地位和特点。
2.朗读:让学生朗读《蒹葭》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解读诗歌的意境。
4.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对《蒹葭》诗歌进行总结,提炼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蒹葭》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题:爱情的追求意象:蒹葭、白露、伊人情感:渴望、向往、思念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参与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蒹葭》观课报告
![《蒹葭》观课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9f7157cddccda38376baff5.png)
《蒹葭》观课报告听了三节观摩课,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王萌萌老师所执教的《蒹葭》这一课,给我的启示颇多,主要有:1、朗读教学贯穿整个课堂。
诗歌教学就应该是以朗诵为主。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
这堂课,王萌萌老师注重了朗诵教学。
上课一开始,王老师用配乐吟诵导入,触发学生情感,然后让学生多种方法反复读,以便理解诗歌内容,充分体会其中的情感。
2、学、练、做有机结合,将语文教学落到了实处。
王老师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诗中“伊人”的形像后,为了让学生对“伊人”的形像感受的更深刻、深入,设计了小练笔,写一写你心目中感受到的“伊人”。
学生通过对“伊人”外貌、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让诗中“含蓄、神秘、朦胧、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跃然纸上,立体呈现在了学生的心中。
这既达到了让学生深刻感受诗歌意境,又对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引导将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追求,上升为对美好事物,对理想,甚至对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追求。
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给了我这个听课者一个对《蒹葭》不同的理解。
原来,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情诗,还是一首励志诗。
通过读,引导学生感悟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孩子们说到了主人对爱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还谈到了他是惆怅的,对爱人感情是浓烈的,他是执着的。
王老师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这里的伊人仅仅是所爱的人吗?通过学生们讨论、交流,谈出“伊人”也许代表理想或者梦想,主人公对“伊人”的追求也就是对美好事物,或者对自己心中的那份理想和梦想的不懈努力奋斗与追求。
听了王萌萌老师的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学诗必须要加强读的环节。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课堂上,要采用多种形式带领大家齐读,个人单独,自由朗读,教师范读。
学生的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勾起学生读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调动,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吟咏,从而走进诗歌,走进意境,领略到诗歌的情感内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294672502020740be1e9bdf.png)
《蒹葭》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感受《诗经》在重章叠句中的情感表达。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1.准确的理解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及其作用。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课前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精读细解(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2.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1.在我们刚才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内容最形象的一句是哪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2.你能用现代汉语把这幅图画描绘一下吗?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3.运用上一节课所学的《诗经》里常用艺术手法的知识,分析一下这句用到的是哪一种?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三)三读,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样文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精编版
![样文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95d4b74028915f814dc220.png)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执教:余映潮评点:杨雪桥时间:2013年5月3日地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
“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
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
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
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
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
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
“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
“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
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7b0982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4.png)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蒹葭》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师生问好)同学们, 2010年2月21日,在德国的莱比锡,举行了一次世界最美之书的评选,参评之书不计其数,最后一举夺魁的是中国古老的《诗经》。
为何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作品还受到如此推崇呢?今天我们将有幸走进《诗经》,走进《诗经》中意境很美的一篇——《蒹葭》,(课件1——《蒹葭》)一起去探寻《蒹葭》之美。
(板书1:蒹葭)二、初读正音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生字,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好,开始!(巡视,观察朗读情况)2、好了吗?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尝试朗读一下这首诗?生读,请一个同学作简要点评。
(你认为他朗读的字音准确吗?)3、好,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歌虽然短,但是还是有一些字是我们要注意的,老师给大家上了红的颜色,同学们可以轻轻地把这些字念一念。
(课件2)4、好的,接下来我们全班同学都来读一读,蒹葭——三、再读感悟1、不错,很流畅,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自由地朗读,争取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生自由朗读。
2、好了吗?大家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能不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呢?同学谈感受。
四、品味情感1、王国维说:“《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此处“风人”即指诗人。
王国维所说的“风人深致”是指《诗经·蒹葭》这篇诗,最能体现诗人深远的情致。
(课件3)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去感悟诗歌传达的丰富的情感,思考: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一下。
(课件4:我从感受到情感)预设:思念、惆怅、期待(1)思念之情从之(溯游从之,溯洄从之)——执着追寻,绵长思念(板书:思念)如时机恰当,可简单介绍重章叠句。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不畏艰难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
(完整版)《蒹葭》观课报告
![(完整版)《蒹葭》观课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87595bdb90d6c85ec3ac6f4.png)
《蒹葭》观课报告听了这节观摩课,让我受益匪浅。
王晓燕老师所执教的《蒹葭》这一课,给我的启示颇多,主要有:1、朗读教学贯穿整个课堂。
诗歌教学就应该是以朗诵为主。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
这堂课,王晓燕老师注重了朗诵教学。
2、学、练、做有机结合,将语文教学落到了实处。
王老师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诗中“伊人”的形像后,让学生对“伊人”的形像感受的更深刻、深入,让诗中“含蓄、神秘、朦胧、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跃然纸上,立体呈现在了学生的心中。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引导将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追求,上升为对美好事物,对理想的追求。
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给了我这个听课者一个对《蒹葭》不同的理解。
原来,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情诗,还是一首励志诗。
4、通过读,引导学生思考《关雎》相比较,《蒹葭》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点评。
内容上,《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听了王晓燕老师的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学诗必须要加强读的环节。
蒹葭评课高
![蒹葭评课高](https://img.taocdn.com/s3/m/7abad1eebb68a98270fefa2e.png)
蒹葭评课高关雎评课稿设计诗歌的讲解向来被视难题,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诗词,只是读读背背,讲解一下名句,体会诗歌的主旨罢了。
因此关于诗词教学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引领学生深入到诗歌的内涵,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可想而知,只是机械背诵而已。
今天听了王利琴老师的《蒹葭》,深受启发,古诗歌如此教来,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肯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下面结合王老师的教学实录谈谈我得到的启发。
一、吟读《蒹葭》,疏通文意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诵读对理解诗歌有着重要的作用。
王老师简洁导入后,马上进入了第一环节:一咏三叹吟读《蒹葭》1、找学生朗读诗歌。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但每一次的朗读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每一步教师都提出了不同的朗读要求,通过读准、读通、读出感情与韵味层层深入的朗读,为下面的译读奠定了基础。
从学生的朗读情况看,老师课前的指导、要求很细致,不然读出感情这个环节学生不会做这么好。
这样安排节省了课堂时间,扩大了课堂容量。
二、品读《蒹葭》分析美丽在充分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王老师开始对诗歌内容进行赏析与品读,品读诗的音韵美,往复美、意境美、精神美、多义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逐步深入解读诗的内涵,教给学生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最令我值得学习的地方还在于生生二重读这个环节,引入音乐二重唱的唱法,通过两个学生的合作,将这种重章叠唱的回环往复之美表现的恰到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这个教学环节,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比单纯的翻译诗歌更深入一层。
教师还适时引导“我在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氤氲的秋水湖畔,芦苇丛中,主人公在翘首期盼。
伊人啊!你可知道那摇曳的芦苇是我急切的寻觅??”有了教师这样诗意的引领,才有了学生用如诗的语言描绘如画的场面的精彩表现。
尤其是对“伊人”这个形象的创造性解读,拓展了诗歌的内涵和深意。
《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
![《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https://img.taocdn.com/s3/m/1e8d401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1.png)
《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教学目的: 1、掌握《蒹葭》中起兴手法运用以及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本诗艺术〕手法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讨论诗歌中“伊人”的多义性,从而开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伊人”多义性探究 2、赏析多主题诗歌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诗歌,争取熟读成诵;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二、课堂安排 1.导入:播放《在水一方》的音乐,PPT显示歌词,要求学生比拟歌词的第一段与原作第一节,看看哪个词语在语意上有明显改变。
2.发现:“伊人”改为了“佳人” 引出问题:“伊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形象呢? 3.诵读感知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考虑“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
〔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朗读〕 4.问题:试简要概括诗中“伊人”的特点?〔要求读出作为理由的诗句,穿插读法指导〕 5.学生发言,老师明确:〔1〕内容把握:蒹葭、白露——景物给人以凄清之感——“清” 补充:写景起兴在水一方/之湄/之泗——伊人的位置始终在变化——“飘忽不定”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伊人始终难于接近——可望而不可即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右/跻——追寻者不畏艰险,执著追寻——有吸引力补充:重章叠句,一唱三叹〔2〕方法指导:根据诗歌内容出发,可从 A直接的正面描写 B景物描写 C旁人的反响三个方面来把握“伊人”特点。
【板书】坚决执著河水“清”而独立追寻——————伊人飘忽不定不畏艰辛道阻可望难即有吸引力手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写景起兴 6.分三组诵读〔每组各读一节〕,进一步感知并体味伊人形象。
- 7.分组讨论:在你的心目中,“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要求:每组推举代表发言、需说明理由、注重条理、〕 8.PPT展示关于“伊人”的已有观点。
9.小结一:不同解读的原因;作为爱情诗产生的可能性。
10.小结二:〔1〕《诗经》文体根本特点、“伊人”母题〔2〕多角度解读的根底——进入文本;多角度解读的意义——共鸣、创造 11.作业:分析^p 《诗经·小雅·白驹》中的“伊人”形象。
《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https://img.taocdn.com/s3/m/dd0cf86eb7360b4c2f3f646f.png)
《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
“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
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
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
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
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
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
“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
“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
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
宏观把握,提纲挈领。
(屏幕显示)诗歌吟读师:大家读一遍《蒹葭》,我听一下,“蒹葭”,读。
《蒹葭》教案与教学反思
![《蒹葭》教案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b43d2c56c175f0e7dd137a7.png)
《蒹葭》教案与教学反思【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重点)2.品味诗歌的意境,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重点)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
(重点)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二、预习展示1.走进作品。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2.识记字音。
(1)溯洄..(sù huí)从之(2)道阻且跻.(jī)(3)宛在水中坻.(chí)(4)宛在水中沚.(zhǐ)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 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苍、霜、方、长、央萋、晞、湄、跻、坻采、已、涘、右、沚(2)叠词苍苍、萋萋、采采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一)品味意境,分析手法,把握情感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
”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
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明确:(1)思念向往。
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着、坚贞不渝。
蒹葭朗诵评语
![蒹葭朗诵评语](https://img.taocdn.com/s3/m/a05b34dc31126edb6e1a1044.png)
1.关于蒹葭一诗主题的评价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
在秦国这个好战乐斗的尚武之邦,竟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实乃一大奇事。
作品文字很简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
诗的内容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所谓“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
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如此而已。
但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先说说含蓄美。
以少少许表现多多许,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这一点颇有《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
然而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他(她)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一会儿“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谁知会有几个反复呢?陈启源说:“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
”(《毛诗稽古篇》)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在碧水澄滢的衬托下,“伊人”是高洁的,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爱。
不然,他(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那么强烈地吸引着这位追求者,那么令追求者心驰神往!而这位伊人的追求、倾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同时,诗只写到寻求之难,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下文就不再表了。
初中语文_2018 年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蒹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2018 年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蒹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558da7980eb6294dd886cf1.png)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课题:蒹葭【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蒹葭》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
文字很简单,但却有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境界。
主人公形象也耐人寻味。
双声叠韵,四言句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更是让诗歌宛如一曲天籁,有余音绕梁之感。
2.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主人公对于伊人执着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感情。
2、体会景物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的渲染氛围、烘托情感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当堂成诵。
3.教学难点通过解读“追求者”“伊人”的形象的多重性,体会诗歌的含蓄美。
【学情分析】1、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事物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丰富且奇特的想象。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的朦胧的向往,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2、《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自己领会,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