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内容提要】以两所普通中学的573名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的学生为被试,随机将每个年级的两个班分成干预组和控制组,干预组接受名为“远离香烟”(SAFT)的预防和干预方案,方案包括四个成分:即健康教育、识别并抵制同伴压力、大众媒体影响以及吸烟认知,以达到延缓或减少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目的。方案共包括7次活动,每次45分钟,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共持续7周。结果发现:(1)干预组后测中的上个月吸烟行为比前测降低了5.2%,而控制组后测吸烟行为则上升了2.3%。同样的趋势表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青少年身上;(2)预防和干预方案对减少干预组偶尔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尤其有效;
(3)在吸烟认知的转变上,干预组后测比前测更显著或接近显著地反对吸烟会带来友谊和形象等方面的好处,更赞同吸烟的危害性。而控制组则正相反;(4)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干预组的抵制技能;(5)在所有的干预成分中,只有后测吸烟与友谊的认识以及吸烟危害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干预组青少年的后测吸烟行为,而没有一个变量可预测控制组后测吸烟行为;(6)预防和干预条件通过后测
吸烟好处、吸烟危害认识间接地对青少年后测吸烟行为产生影响。【关键词】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干预
adolescent/smokingbehavior/preventionandintervention【正文】1 问题提出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香烟生产和消费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1993),在过去30年间,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香烟消费逐年下降,而我国却呈上升趋势。1993年我国香烟生产和消费分别占全球香烟生产和消费总量的40%和31%。不仅如此,青少年吸烟者正成为庞大的香烟消费人群。卫生部组织的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吸烟者已增至500多万。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吸烟人数约为20%,而江西省中学生曾经吸烟者达到30%左右。同时,青少年吸烟还存在增长速度快和低龄化的特点。青少年吸烟给其带来严重的身心问题。研究表明,吸烟对青少年健康造成的危害在吸烟开始后的头几个星期就已变得非常明显。青少年吸烟后头一秒钟的呼气量与他们吸烟的支数成显著的负相关。烟龄越长,其呼气量比正常呼气量少得越多。而且,吸烟还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研究发现,吸烟与学习困难、饮酒、吸毒、逃学和性行为等有紧密相关。由此可见,吸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构成极大威胁,对青少年
吸烟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已势在必行。但我国现有的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健康教育入手,这种强调吸烟长期危害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进行干预的研究在我国尚很少见。西方现有以学校为基础的吸烟预防和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4种理论模式:(1)健康教育干预模式。该模式将预防和干预的重点集中在吸烟对健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上,强调提高学生对吸烟长期危害的认识。但这种干预方法的效果却令人失望,绝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学生的吸烟行为没有或只有轻微的影响[9,10]。(2)社会影响干预模式。该模式从心理学层面出发,强调让青少年了解对吸烟行为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教给青少年识别引诱他们吸烟的社会因素,并提高抵制这些因素的技能和方法。一些基于该模式的实证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追踪研究表明,干预组的吸烟人数要大大地少于控制组[11,12]。
(3)生活技能干预模式。这种模式将个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引入干预方案,强调教给青少年一般的生活技能、沟通技能以及社会技能等,在发展个体一般的生活应对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他们抵制吸烟的特定能力和认识。以此为基础的预防和干预研究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些研究表明后测中实验组吸烟人数少于控
制组,实验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为人所接受的个性特征[13,14]。(4)认知发展干预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以上3种干预方法都忽视了个体吸烟行为的发展过程。在他们看来,个体从不吸烟者变成一个经常吸烟者平均需要两年的时间,要经历很多阶段和过程,但前面的干预法只将重点集中于开始阶段,也就是从从不吸烟到第一次尝试的过渡。因此在青少年发展为经常吸烟者的过程中,它们错失了许多干预的机会。同时,该模式针对以上3种干预方法忽视青少年使用抵制技能动机的问题,提出干预的重点应集中在改变青少年的认知上,通过让青少年合理地解释吸烟与同伴友谊、情绪应对和成熟的关系,来达到干预的目的。威斯康辛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在即时后测、6个月的后测和18个月的后测中,比控制组的学生尝试吸烟的可能性小,且后两次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的水平。纵观国内外已有的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三个问题:第一,国外已有的一些干预模式在理论上存在着千定的问题和缺陷。例如,Donaldson认为,健康教育和社会抵制模式之所以只能改变青少年有关吸烟危害的认识和抵制技能,却很难在根本上改变其吸烟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方案在理论上存在只重视社会抵制技能、忽视其他重要影响因素等
缺陷。不仅如此,4种模式干预的方向不同,干预的成分迥异,这就难免使干预方案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割裂的倾向,因此,将这四种理论模式中的有效成分结合起来实施干预,是合理而必要的。第二,国内有关的于预研究主要着眼于健康教育,但青少年吸烟问题既是生理问题,更是心理问题,因此急需从心理学角度发展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特点的预防和干预方案。第三,以自我报告法测查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容易出现隐瞒或虚报吸烟行为的情况,这个问题成为困扰吸烟干预研究的难题。因此,本研究采用伪装测验法和自我报告吸烟行为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的有效性在以往的国外研究中已得到证实。伪装测验要求被试提供他们的唾液样本,并假称可以从他们的唾液样本中获得他们是否吸烟的证据,以此来提高被试自我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鉴于此,本研究拟结合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我们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健康教育、抵制社会影响和改变与吸烟有关的认知等多种干预成分有效地结合起来,旨在于探讨各种干预成分的有效性及其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吸烟预防和干预方案,以延缓或减少青少年的吸烟行为。2 研究方法2.1 被试选自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