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主义

合集下载

新批评

新批评

诗“既不是批评家自己的,也并非作 者的(诗一诞生,它就和作者分离了,它 走向世界,作者对它再也不能赋予意图或 施加控制了)。” ——威姆萨特 比尔兹利
感受谬误
作品的效果会因读者的反应不同而呈 现出个别的、主观的、变化的现象,以此 为准绳来评价作品势必产生相对主义的倾 向。因此,效果的根源必须在作品自身寻 找。
新批评的反讽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反讽举例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 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 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曹雪芹《红楼梦》
《阳光灿烂的日子》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悖论
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
李商隐《安定城楼》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在平衡或调和性 质复杂且矛盾的语词中所达到的综合 效果。 钱钟书《宋诗选注》 朱自清 《诗多义举例》
四、对新批评的批评
完全立足文本,没有主体参与和现实参 照的批评是不存在的,语言及其意义都有现 实的参照物。
四、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
所谓“细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 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 用隐喻、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 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 析和解释,在阐明每首诗中各种因素的 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把握这首诗的有机 统一。
“细读法”的步骤 选择作品
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 发现结构上的统一或和谐
选择作品
一般说来,新批评大多选择一些短 的且意蕴丰富的文本。 充满歧义的文本特别适合新批评的 语义分析。
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

6新批评

6新批评

O让我离去,既然这儿一切都是枉然, 我要去寻找异方的梦,我要走出凡是落絮 飞扬的地方, 因为我的心里常常下着初春的梅雨,现在 就要放晴, 在云雾的裂纹里,我看见了一片腾起 的, 像梦。
泪水洒落,没来由啊, 落在这病了的心里。 什么?没有人背弃我? 这忧伤没来由啊。
这确是最坏的悲哀: 我不知道是为什么, 没有恨也没有爱, 我的心有这许多悲哀。
象征
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 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予充分的注 意。柯勒律治:“象征的特征是在个性 的半透明式地反映着特殊种类的特性, 或者在特殊种类的特性中反映着一般种 类的特性……最后,通过短暂,并在短 暂中半透明式地反映着永恒。” 神话
二 理论内容

(一)作品本体崇拜 1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非个
人化; 2 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 《意图谬 见》intentional fallacy 和《感受 谬见》affective fallacy; 3 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 4 兰色姆的《文学批评公司》
(二)作品的内在构成
作品是以形式组成的自在自足的实体,没有形 式,就没有文学。 1艾略特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艺术的功用就是把 无序的日常生活变成有序,艺术地诱导出一种 现实的形式感。 2兰色姆的构架-肌质说。“诗是具有局部肌理的 逻辑结构。”(structure-texture) 3布鲁克司、沃伦认为人是创造形式的动物,艺 术家的创造艺术形式是天职。 但是,他们又不是完全否定内容的,并非主张文 学只有形式
(三)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

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歌》
文学语言是记号,含混、模糊、多义、复杂的
情感语言;情感;伪陈述。
科学语言是符号,逻辑语言,明确的、单一的,

第5章 新批评

第5章 新批评

2、新批评的关键词
在文本分析中,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各自从语言学、 修辞学中借鉴了一些术语,经过生发和改造后用于 诗歌批评。这些术语各自涵盖了一定的批评观照领 域,但彼此也存在一些交叉之处。总体看来,这些 批评术语体现了新批评的理论特色,有效地推动了 文本分析的深入 。 下面,我们着重探讨新批评使用的几个主要批评术 语的含义和用法。
一、新批评的先驱
新批评的历史发展大约经历了四十余年,其奠基人当首推英国的艾略特 和瑞恰兹。 (一)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在其《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了诗歌的非个人化理论。他认为 浪漫主义所说的文学是作家个性的表现,这其实只是一种假相,诗歌写 作是非个人化的。理由如下: 1 、从诗人与传统的关系来看,任何诗人都不能脱离诗的传统而单独具 有他自己的完全意义。诗人隶属于诗的传统,其作品在整个诗歌有机链 条之中存在,即使其中最个人的部分也包含着他的前辈诗人的痕迹。 2 、诗人的创作过程具有非个性化的特点。诗人的创作不是表现个性, 诗人仅仅是艺术表现的特殊工具,种种的印象和经验借助于诗人的心灵 用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组合则形成了诗。诗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冶炼、 化合的非个性化过程。 3 、诗歌表现的情感具有非个人化的特点。诗人所未经历的情感和所熟 悉的情感同样供他使用,他的任务就是把寻常的情感化炼成诗,旨在表 现实际情感根本没有的感觉。 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要求批评家将注意力从作者转移到文学文 本中去,开启了关注文本的批评思路。
2、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两种谬误
1946年和1948年,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两篇论文《意图谬误》和 《感受谬误》发表,分别对研究作者写作意图和研究读者阅读感受的批 评模式进行了批判,成为新批评的宣言书。 意图谬误:新批评认为这种研究作者意图的做法是一种批评误区,其迷 误在于“将诗和诗产生的过程相混淆” ,即将作者意图中的世界等同 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世界,把作者的愿望等同于作品的实践。 在新批评看来,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意义是两码事,批评家尤其不能 依据作品是否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判断其价值。对作者意图的认识既 不可能也不必要,一个批评家无法去搞清楚诗人写作的真实意图到底是 什么,因为如果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意图,那么他的意图就会表现在 他的诗作中,人们无需再从诗作之外去寻找意图的来源;如果诗人没有 成功地表现他的意图,人们试图去寻找他的意图就更加荒谬和没有凭据。 意图批评极易导致批评中的相对主义而使文学批评丧失了客观的批评标 准。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A.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C.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K.维姆塞特、R.P.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C.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世纪40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曹葆华译本《科学与诗》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瑞恰兹1929-1931年应邀来清华大学讲学,燕卜荪于1937年和1947-1952年间先后来北京大学任教。

艾·阿·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人,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

新批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差异

新批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差异

符号,以及声效。因此新批评主义实质上 义是人类知识无法企及的。语言又是以细
是形式主义。读者通过各部分的有机统一 微的形式及矛盾的方式表现的,因此我们
发现作品本身的内在意义。由于文学作品 总是无法捕捉到确定性。德里达相信对意
各部分有机结合且相互支持,其独特的结 义的终极解释始终是不存在的。
构就形成了它统一的主题。描述文学作品
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因此任何一种试图去 会彼此冲突。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
探索作者和作品关系的行为都被称为“意 一个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
图 谬 误 ”, 因 为 作 品 的 意 义 仅 仅 包 含 在 作 品 性 、 同 性 恋 与 异 性 恋 ), 并 且 呈 现 出 这 两 个
本身,如果试图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就会破 对立面事实上是流动与不可能完全分离
然而,解构主义学家提倡“延迟理 论 ”, 延 迟 是 差 异 的 根 源 和 产 物 , 差 异 间 的 差异。它不存在也没有实质,他不属于存 在,出现或缺席的领域。因此,延迟不是一 个单词也不是一个概念。无论它有多么神 奇,独特,重要及超乎经验,它什么也不能 控制和主导。 3.2 策略
新批评主义将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独立 对象来看待,以各种理由拒绝对其作外部 研究。它将文学语言研究作为基础,并运 用语义学的方法阅读和分析文本。
(下转 214 页)
212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NO.28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学 术 论 坛
不高。再加上相关文件要求辅导员专职担 任,只能少量从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的课程教学,也限制了辅导员教学经验的 积累;平常工作时间长,任务重,没有办法 静下心来参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等,这 样的情形也导致了辅导员的在职称评定上 的困难。工作量大、待遇不高、没有发展 前景,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不 稳定。许多辅导员将这一工作只当作临时 的跳板,不愿意长期潜心工作。

New Criticism 新批评主义

New Criticism 新批评主义

• Though New Criticism is no longer a dominant critical form, knowledge of New Criticism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On the other hand, some of its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concerning the nature and importance of textual evidence--the use of concrete, specific examples from the text itself to validate our interpretations--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way most literary critics today support their reading of literature.
• New Criticism differs greatly from previous forms as it dismisses authorial intent, and particularly ignored bi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bout an author. Instead, literature is to be interpreted based solely on the cohesiveness of the work. To a New Critic, whatever the author intends is invalid, as the form of the work always transforms intent, producing new meanings.

英美新批评——精选推荐

英美新批评——精选推荐

英美新批评(Anglo- American New Criticism)1.概述在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领域,新批评是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吸收、借鉴、运用并发展了形式主义的概念和方法,一度在英美文坛成为批评的基本范式。

(郭宏安, 1997, 353)它是二十世纪欧美第一个倡导形式研究的文艺文化理论。

(朱刚,2006,44)英美新批评在当今的文学和文本研究领域都占据非同寻常的地位。

一方面,它是当代文学评论家不再使用一种理论,因此不能称之为当代理论;另一方面,流行于二十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的新批评对我们的文学阅读和写作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它的一些重要理念已经融进了大多数文学评论家的批评方式中。

(Loris Tyson,1999,117)1.1 发展历程英美新批评(以下简称“新批评”)的历史延续了近半个世纪,批评家一般把新批评的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1910-1930),成形(1930-1945),鼎盛(1945-1957)。

(朱刚,2006,48)在第一个阶段,当时英国的T.S.艾略特、I.A.瑞恰慈和威廉·燕卜逊及美国的约翰·克柔·兰色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

在第二发展阶段,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一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家大量增加,新批评派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里的文学教学以及文学教科书。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T.S.艾略特、瑞恰慈、燕卜逊、兰色姆、泰特、R.P.布莱克默、科林思·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K.韦姆萨特,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肯尼思·勃克、F.R.利维斯和伊沃·温特斯。

第三个发展阶段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但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复杂原则而缺乏创新,如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合写的《文学理论》、韦姆萨特的《语象》等。

到50年代末,新批评便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总结:新批评派强调文学研究应该立足 于作品,应让作品说话,应该分析研究 作品的内在结构,而不是从作品以外的 其它因素出发。没有对文学本体的感受 和分析,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在 这一点上,无论新批评派、俄国形式主 义、法国结构主义,这些理论的存在说 明这种追求文本艺术性的行为是有其存 在价值的。对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化都 作出了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
非个性化论(impersonality) 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 艺术家丧失个性的过程。每个艺术家只有在传统中 才有意义,他将随着传统延伸只过去,充满在现在, 拓展至未来,从而既具有暂时性又包含了永久性。 每一个艺术家都应尽可能的了解传统,参与传统, 以自己毕生的精力和生命去发展传统。放弃自己以 归宿更有价值的东西,牺牲自己以不断的前进,消 灭自己的个性以发展传统,是文学事业得以永存。 但是,个性在传统中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是积 极的、活跃的因素。“非个性”论并不是指诗人无 个性,而是说明诗人在创造作品时,应把自己的感 情、个性进行艺术加工,使个人的东西熔铸为超乎 个人之上的艺术作品。这就是“非个性”论的主要 内容。
英美新批评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目录
1.新批评简介 2.代表人物 3.各时期代表人物具体观点 4.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的一些联系 5.总结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新批评(New criticism)
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20世纪 30年代在英国雏形,在美国成形。四 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以文学文 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细读文 本的批评理论流派。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新批评讲稿

新批评讲稿

"新批评"讲稿"新批评"讲稿一、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英美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 )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它对于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批评派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英国,30年代在美国最终形成,到50、60年代成为美国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主流,直到60年代后才渐渐衰亡。

在新批评的形成过程中,T·S·艾略特和I·A·瑞恰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略特《圣林》(1917)中的一系列论文为新批评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诗的“非个性化”理论,他对文学史中的“感觉性解体”现象的检讨,以及他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尊崇,为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提供了基本要点。

瑞恰慈则致力于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研究,他的心理学方法被新批评派所抛弃,而语义学方法所造成的科学式批评和文本中心批评则成为新批评派方法论的主要基石。

概括的说,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是从语言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它的特征。

瑞恰兹认为,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符号功能”和“情感功能”。

诗歌是对语言情感功能最典型的使用。

他指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在陈述上是完全不同的。

诗歌语言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它的许多陈述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能用经验事实加以核实,故可视为一种“伪陈述”。

瑞恰兹说,当人们对语言进行情感的使用时,“重要的是态度而非指称”,“在这些情况中指称是真是假根本无关紧要”。

(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P.243)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关注语言的基本性质,但更关注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关注语言在应用中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瑞恰兹不仅重视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征,而且还多次论述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

他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除了表现为不同的用法外,还表现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瑞恰兹强调,科学语言尽可能地做到表述准确,所以它们总是意义单一,没有歧义;而文学语言则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

从新批评主义的维度来阐释《体面》一文

从新批评主义的维度来阐释《体面》一文

从新批评主义的维度来阐释《体面》一文摘要:新批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是独立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本体”。

在进行作品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表现作品意义中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细读”文章,研究其中的细节词句,捕捉语句的画外音,分析作品中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如暗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使用,揣摩作品的内涵意义。

本文通过认真研读《体面》一文,力图透过其表层含义,重点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各类次信息,如孩子的哭声,月亮的变化等,进而总结出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关键词:新批评主义本体细读次信息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48《体面》是罗伯特·克雷利的一部短篇小说。

文章通过一个个细微的描述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对一对年轻夫妇的生活进行了细述,深刻阐释了其所遭遇的人生困境及其对“体面”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短篇小说限于篇幅有限,对其的欣赏一定要逐字逐句,细细体会,这样方能体会其蕴含的美,因此本文主要采用新批评主义的“细读法”对文章进行分析。

新批评主义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是文学活动的源头所在,主张还原作品的“本体”地位,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文章内部,通过对内部各个因素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出文章的主旨,进而推测文章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

1 压力充斥的悲剧人生通读《体面》全文,我们会得到一个初步的印象,那就是一对夫妻想要浪漫,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孩子的哭声打断。

文中充斥着大量的给人感官带来痛苦的环境描写,不停出现且阴晴不定的月亮,坑坑洼洼的地面,摔破的膝盖……,通过对这些表层信息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认真的思考,不难看出这篇文章实际要阐释的是三个词:压力,死亡和爱情。

表面看来,这三者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在本文中,三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文章的开头即以哭声开始,女人进来后,一手压唇,示意男人噤声,无疑造成了紧张气氛;进到房间,坐在椅子上,她的双腿是松松垮垮地放在那里(slack);很显然,她是累坏了。

新批评学派

新批评学派
架。文学的知识是具体的丰富的和完整的,它为世界重新赋予肌体。
2、语言的特性决定着文学的特性。
语言的功能分为科学性与情感性两种,科学的语言是单义的透明的,文学的
语言是多义的不透明的。
3、文学语言和结构的根本特性是:“含混”、“张力”、“自否”、“反讽”。
含混:文学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多重性。(燕卜荪)
要使批评科学化就得将它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作品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可
以验证的。
2、细读法:
作品的复杂含意远远超过它的字面意思,它是隐蔽的,深藏于作品的有机结
构之中,因此必须采用细读法对作品进行仔细推敲分析,从语言和结构中寻找意思的痕迹和线索。
细读法的具体步骤包括:分析语义、语气、语法意象、比喻、象征、音步、格律、态度、和情绪等因素,以辨认出含混、张力、自否、反讽等特性。
如《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结尾:
“那男人躺在床上。
我们在那里立了好久,俯视着那没有肉的脸上令人莫测的龇牙咧嘴的样子。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它驯服了。他所遗留下来的肉体已在破烂的睡衣下腐烂,跟他躺着的木床粘在一起,难分难解了。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长年累月积下来的灰尘。
一、批评的对象:
1、对作者的研究:新批评派反对整个作者研究,称之为“意图误置”。作者生平和创作意图与作品内容和价值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韦姆塞特)
2、对读者的研究:反对根据读者感受评诗,称之为“感发误置”,并把其分为四种:
(1)感情感受式批评;
评。
新批评认为文学的特性只存在于作品之中,文学批评的对象只能是作品。
二、批评的范围:
兰色姆认为一般的书评、语言文字的研究、对情节、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概括和解释都不是文学批评,它们是“意释邪说”,违背了文学的整体性和有机性。

文学批评方法论:形式主义、新批评等流派

文学批评方法论:形式主义、新批评等流派

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
后殖民主义批评的方法
• 文本分析: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进行分析,揭示作品的意义和 价值 • 文化研究:对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的定义
•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的文学批评方法 • 后殖民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其对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
新批评批评的实践案例分析
对文学流派的新批评研究
• 分析某一文学流派的作品形式和语言特点,探讨流派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 • 探讨文学流派的新批评理论,评价流派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新批评分析
• 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修辞、意象等方面的特点,揭示作品的审美价值 • 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和阐释过程,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
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形式主义分析
• 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韵律、修辞等 方面的特点,揭示作品的审美价值 • 探讨文学作品的形式创新与传统的关 系,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
对文学流派的形式主义研究
• 分析某一文学流派的作品形式特点, 探讨流派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 • 探讨文学流派的形式主义理论,评价 流派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Biblioteka 新批评的兴起及其背景• 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批评家艾伦·退特提出新批评理论 • 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和语言,反对过度关注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 新批评在20世纪40-50年代成为美国主流文学批评方法,对文学研究和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02
形式主义批评方法
形式主义的定义及其理论背景

英美“新批评”理论梳理-精品文档资料

英美“新批评”理论梳理-精品文档资料

英美“新批评”理论梳理-精品文档资料英美“新批评”理论梳理一、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特异性,诗歌真理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科学化和系统化冲动的形式主义文论流派,“新批评”的理论家们从一开始就试图在为文学寻求自身的独特定位,找出使“诗”之所以为“诗”的“文学特异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得出其文学原理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论。

十八世纪末以来“泛科学主义”的流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严谨的实验科学方法来验证分析,“真实性”是科学的终极旨归,但却恰恰和文学背道而驰。

因此,“新批评”的“诗辩”最终落实到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之上,或换言之,文学与其他活动有什么区别?对此,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是自足的超然于现实世界的,他们彻底切断了文学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瑞洽慈认为只要文学作品能够让我们产生前后一致的情感反应,它就是“真”的,而无关作品和现实的关系,这也明显的体现出他的读者反应心理学的印记。

只是他的观点却又回到了唯美主义的老路上,他的“非指称性伪叙述”论自然也遭到新批评派全体的一致批评。

在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新批评派的观点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

他们反对唯美主义者简单的割裂;他们也反对瑞洽慈的“前后一致的可接受性就是真”的观点,因为两者的观点都会使科学独享“真理”的尊荣。

新批评派诸家都反复强调:诗歌传达的知识“从根本上或本体上是特殊的知识”,并且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完美的知识”。

新批评的“诗歌真理观”是其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在这一点上新批评内部也出现了分歧。

兰色姆认为科学把握世界的一般性,所得到的只是世界的“骨架”;但“诗”是具象的来把握世界,是一种具体真理,是世界的“肌质”。

只是兰色姆的观点虽然颇有创见,却也有失之片面之嫌。

不少新批评家们在此基础上结合艾略特的“感觉性融合”论,认识到诗歌的真理性在于两者的融合,让新批评的诗歌真理观有了辩证法的印记。

可以说,新批评对诗歌真理的坚持是意味深长的,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让文学在实证科学思想泛滥的时代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并进而与科学并驾齐驱。

新批评主义

新批评主义

1.Background and History2.Definition3.Representatives and Key Ideas4.Close-Reading and Key Terms5.Contribution and Limitation• 1. The emergence of New Criticismmbolist poets experimented with poetic language.Expressionists proposed externalization and art dichotomy (二分法).The aestheticism insisted on the autonomous existence of art.The European literary movement found their response in the US.• 2. Three periods of the New Criticism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periodize the New Criticism. Most critics would divide it into three periods:the initiative (1910-1930)the formative (1930-1945)the dominant (1945-1957)New Criticism was a movement in literary theory that dominated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middle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It emphasized close reading, particularly of poetry, to discover how a work of literature functioned as a self-contained, self-referential aesthetic object.T. S. Eliot (1888-1965)I. A. Richards (1893-1979)Allen Tate (1899-1979)John Crowe Ransom (1888-1974)Wimsatt (1907-1975)& Beardsley(1915-)Cleanth Brooks (1906-1994)He was a playwright, literary critic, and arguably the most important English-language poet of the 20th century.He was also a forerunner of the Anglo-American New Criticism.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The poet must develop or procur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ast and that he should continue to develop this cons ciousness throughout his career.” (tradition) “ The progress of an artist is a continual self-sacrifice, a continual extinction of personality.”(depersonalization)Ivor Armstrong Richards was an influential English literary critic and rhetorician.Richards is often labeled as the father of the New Criticism, largel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his first two books of critical theory, Th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of Practical Criticism.Richards defines poetic language in terms of non-referential pseudo-statement(非指向性的伪陈述) as opposed to scientific language.New Criticism emphasizes explication, or close reading, of the work itself.Close reading describes, in literary criticism, the careful, sustained interpretation of a brief passage of text. Such a reading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the particular over the general,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words, syntax, and the order in which sentences and ideas unfold as they are read.1. Ambiguity (含混)Also called polysemy (一词多义), ambiguity arises from what William Empson calls “any verbal nuance, however slight, which gives room for alternative reactions to the same piece of language.”2. Context (语境)The context of New Criticism refers to textual context.In the synchronic level, it means all the things related to the word in the same period.In the diachronic level, it mean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the word.3. Metaphor (隐喻)A metaphor is a literary figure of speech that uses an image, story or tangiblething to represent a less tangible thing or some intangible quality or idea.e.g. “Her eyes were glistening jewels.”4. Paradox (悖论)A statement that initially seems to be illogical or self-contradictory yet eventuallyproves to embody a complex truth.In the New Criticism, the term is extended to embrace any complexity of language that sustains multiple meanings.. Hence Cleanth Brooks’ claim that “the language of poetry is the language of paradox.”New Criticism offers us an critical approach, that is, the close-reading.New Criticism provides us with plenty of rhetorical devices such as irony, paradox, ambiguity and so on.In its insistence on excluding external evidence, New Criticism disqualifies many possibly fruitful perspectives for understanding texts.It can even be perceived as elitist, because it excludes those readers who lack the background for arriving at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Preference of certain poets (e.g. T.S. Eliot, the Metaphysical Poets) and certain genres (e.g. poem, short story, but not diary or essay)意义含混该术语由燕卜逊引入新批评,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Background and History2.Definition3.Representatives and Key Ideas4.Close-Reading and Key Terms5.Contribution and Limitation• 1. The emergence of New Criticismmbolist poets experimented with poetic language.Expressionists proposed externalization and art dichotomy (二分法).The aestheticism insisted on the autonomous existence of art.The European literary movement found their response in the US.• 2. Three periods of the New Criticism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periodize the New Criticism. Most critics would divide it into three periods:the initiative (1910-1930)the formative (1930-1945)the dominant (1945-1957)New Criticism was a movement in literary theory that dominated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middle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It emphasized close reading, particularly of poetry, to discover how a work of literature functioned as a self-contained, self-referential aesthetic object.T. S. Eliot (1888-1965)I. A. Richards (1893-1979)Allen Tate (1899-1979)John Crowe Ransom (1888-1974)Wimsatt (1907-1975)& Beardsley(1915-)Cleanth Brooks (1906-1994)He was a playwright, literary critic, and arguably the most important English-language poet of the 20th century.He was also a forerunner of the Anglo-American New Criticism.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The poet must develop or procur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ast and that he should continue to develop this cons ciousness throughout his career.” (tradition) “ The progress of an artist is a continual self-sacrifice, a continual extinction of personality.”(depersonalization)Ivor Armstrong Richards was an influential English literary critic and rhetorician.Richards is often labeled as the father of the New Criticism, largel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his first two books of critical theory, Th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of Practical Criticism.Richards defines poetic language in terms of non-referential pseudo-statement(非指向性的伪陈述) as opposed to scientific language.New Criticism emphasizes explication, or close reading, of the work itself.Close reading describes, in literary criticism, the careful, sustained interpretation of a brief passage of text. Such a reading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the particular over the general,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words, syntax, and the order in which sentences and ideas unfold as they are read.1. Ambiguity (含混)Also called polysemy (一词多义), ambiguity arises from what William Empson calls “any verbal nuance, however slight, which gives room for alternative reactions to the same piece of language.”2. Context (语境)The context of New Criticism refers to textual context.In the synchronic level, it means all the things related to the word in the same period.In the diachronic level, it mean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the word.3. Metaphor (隐喻)A metaphor is a literary figure of speech that uses an image, story or tangiblething to represent a less tangible thing or some intangible quality or idea.e.g. “Her eyes were glistening jewels.”4. Paradox (悖论)A statement that initially seems to be illogical or self-contradictory yet eventuallyproves to embody a complex truth.In the New Criticism, the term is extended to embrace any complexity of language that sustains multiple meanings.. Hence Cleanth Brooks’ claim that “the language of poetry is the language of paradox.”New Criticism offers us an critical approach, that is, the close-reading.New Criticism provides us with plenty of rhetorical devices such as irony, paradox, ambiguity and so on.In its insistence on excluding external evidence, New Criticism disqualifies many possibly fruitful perspectives for understanding texts.It can even be perceived as elitist, because it excludes those readers who lack the background for arriving at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Preference of certain poets (e.g. T.S. Eliot, the Metaphysical Poets) and certain genres (e.g. poem, short story, but not diary or essay)意义含混该术语由燕卜逊引入新批评,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换句话说,意义含混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字、词)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一句话可以有多种理解的现象,是指某种修辞手段所产生的多种效果。

意义含混以往被视为文学创作的一大弊病,而新批评则把它视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使之大致接近“丰富”、“巧智”的意思。

意义含混这一术语的提出和运用将使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更好地对诗歌的复杂性和幽微曲折性加以解释,从而丰富诗歌的意蕴。

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

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混意颠倒,这就是反讽。

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得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的影响,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说轻,但听者却知其分量。

反讽也可以表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张力张力原为物理名词,由退特引入文学批评中,成为新批评的重要概念。

所谓张力就是指诗歌当中由词的字典意义与延伸意义所产生的相互牵制、相互依托的关系,诗歌的张力便来自于词的全部外延与内涵所表现的各种意义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