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转换障碍和分离障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大多数被诊断为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已 经被诊断出至少三种其他精神障碍。 其他障碍中有一些是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继 发症或结果。例如以135宁分离性身份障碍 患者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其中97%患有重性 抑郁;90%患有某种焦虑障碍,绝大多数 是创伤后应激障碍;65%存在滥用药物的 行为;38%有饮食障碍。 此外,大多数分离性身份障碍也被诊断出 患有某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的区别?)
13
其他研究发现,一些被麻醉的外科手 术病人在手术后接受催眠可以回想起 手术进行时播放的某些音乐片段。
同样,仿佛有一个“隐藏的观察者” 在病人麻醉后完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 记录了手术中发生的事情(2001)。
14
对大多数人而言,意识的活跃模式和 接受模式将我们的经历自然地交织在 一起,我们不会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分 别。分离性障碍患者可能在整合这两 种模式上长期存在问题(2001)。即 患者意识中的不同方面不能正常地交 流,而是互相脱离,独立运作。
23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通常报告有显著 的遗忘或记忆空白。患者称自己对其他人 格控制的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没有印象, 或存在单向遗忘的情况,即一个人格能够 意识到另一个人格的行为,但是另一个人 格则对前一人格的行为完全没有意识。 他们报告的遗忘很难验证是否属实,但是 认知心理学家进行的某些研究暗示信息和 记忆大多会在不同人格间传递。
9
20世纪,科学家对分离体验的兴趣时高时 低。19世纪法国美国的神经学家和心理学 家如詹尼特、沙科、弗洛伊德、荣格和詹 姆斯对分离症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詹尼 特把分离视为想法和意识分离、但又通过 梦和催眠相互接触的过程。他研究的个案 是一位名叫艾琳的女性,她不记得母亲已 经去世。但是在梦中她真实地经历了和她 母亲去世有关的事件。
28
诊断比例在不同国家有较大差异,在美国的诊断 率远远高于英国、欧洲、印度或日本。 拉美裔人遭遇创伤后患此症的可能性都高于其他 种族。而能够更好地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拉美裔 人产生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几率较低(2002)。 这表明拉美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可能增加了分离性 障碍发病的危险,分离性症状可能是称为神经侵 袭的综合症的部分表现,而神经侵袭时拉美文化 中的一种应激反应,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心 因性痉挛、极度亢奋、攻击行为,以及冲动的自 杀和杀人行为。
12
希尔加德和同事在实验中对被试进行 催眠,暗示在一个引起疼痛的过程中 他们不会感觉到疼痛,但是当催眠师 给他们一个特定的信号时,他们会记 起这疼痛。这些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确 实没有表现出对疼痛的意识。当接受 到催眠师的信号时,他们切合实际地 报告了对疼痛的记忆,仿佛一个清醒、 理智的旁观者为当事人记录了这一事 件。
37
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有些人有显著的记忆缺失,但并不会产生 新的人格或身份。单纯健忘症患者不记得 生活中的重要事实和自己的身份,并且通 常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记忆或对自我的认识 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白。这些人被认为患有 分离性遗忘。
பைடு நூலகம்38
遗忘症分为器质性遗忘和心因性遗 忘。 器质性遗忘是由疾病、药物、事故 (如头部受到重击)或外科手术引 起的大脑损伤所致。往往表现为无 法记住新的信息,称为顺行性遗忘。 心因性遗忘的发生与大脑损伤或疾 病无关,而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心 因性遗忘极少出现顺行性遗忘。
10
11
大约在1910年后,科学家对分离现象的兴趣减退。 部分原因是由于行为学和生物学研究手段在心理 学领域的兴起,它们反对压抑的概念,不赞成在 治疗中使用催眠等手段。希尔加德关于“隐藏的 观察者”的实验又重新唤起大家对分离现象的兴 趣。他认为存在一种意识的“活跃模式(active mode)”,它包括我们有意识的计划、愿望和 主动的行为。在被动的“接受模式(receptive mode)”下,意识会不自觉地记录信息并将其 存储在记忆中,仿佛一个隐藏的观察者在人们没 有察觉的情况下注视并记录着他们生活中发生的 事情。
3
患病率 统计差异非常大,1%-30% 我国无单独统计 癔症:3.55‰(1986) 女性多于男性
4
诊断分类
CCMD-3 癔症 [解离(转换)障碍]
DSM-IV 转换及分离障碍
5
癔症性精神障碍(CCMD-3)
癔症性遗忘 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附体体验) 癔症性漫游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DSM-IV中为分(解)离性障碍
35
漫游可能持续数日或数年,患者可能反复 出现漫游状态,也可能只发作一次。 并非所有的漫游都是创伤所致。有些人可 能是为了逃避生活中长期的压力才出现漫 游症状。 漫游发作前,患者通常感到抑郁。 同样,漫游状态在极易被催眠的人群中较 为常见。
36
与分离性身份障碍不同的是,分离性漫游 患者实际上抛开了给他带来创伤和压力的 情境,并抛弃了过去的自己。 漫游可能在曾经有过遗忘症病史的人群中 更为常见,这里的遗忘症也包括头部受伤 引起的遗忘。 对其发病原因了解甚少。治疗方法往往和 分离性身份障碍相同。并由于其罕见性, 人们对治疗结果也知之甚少。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17
18
19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在北美的流行率估计 为1%。绝大部分是成年女性,这可能是因 为女性比男性经历更多的导致分离性身份 障碍的情况。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男性和女性患者存 在一些个性差异。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 具攻击性。研究发现29%的男性患者曾经 有过犯罪行为,而女性患者则只有10%。 病例报告说明女性患者可能表现出更多的 躯体症状,并且更可能自杀。
15
临床表现类别: 分离性身份障碍 分离性漫游 分离性遗忘 人格解体障碍 分离性出神障碍
这些障碍都涉 及到个体“自 我”的多个方 面的频繁分裂 和脱离
16
分离性身份障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 伊芙· 怀特的个案p.244《三面夏娃》 这是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公认的最具争议性和 最奇妙的精神障碍之一。患者会发展出两种或更 多的不同人格,这些人格交替控制患者的行为。 每种人格可能不记得其他人格的存在,或者某些 人格可能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不同的人格似乎 具有特定的作用,例如保护真实人格免受伤害或 对真实人格施加惩罚。 过去曾称多重人格障碍
分离障碍及躯体形式障碍
(Conversion and dissociative disorders)
一、概述 二、分离障碍 三、躯体形式障碍
2
一、概 述
癔症的历史 癔症(Hysteria),亦译作歇斯底里 中世纪认为癔症是由于妖魔作怪、精灵附体之 18世纪认为癔症起源于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异常 19 世纪末,夏柯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障碍造 成的,而弗洛伊德则认为癔症是无意识的动机冲突 所致 自 1980 年, DSM - III 取消了神经症 (neurosis) 这个 疾病名称。同时取消了“癔症”这个疾病单元,改 为转换和分离障碍
24
自残行为:在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中十 分常见,这也是主动或被动就医德原 因。 这些行为包括灼伤自己或其他伤害, 割腕和过量服药。 大约四分之三的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 曾试图自杀,而且超过90%的患者称 自己时常产生自杀的念头。
25
患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儿童也表现出许多行 为和情绪问题。他们在学校表现出许多行 为和情绪问题。 在学校表现反复无常,时而优异,时而不 佳。他们也较易参与偷窃、纵火、和攻击 等反社会行为。可能小小 年纪便发生性行为,酗酒 或服用违禁药物,还可能 出现多种创伤后应激障碍。
30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大多容易接受暗示和 催眠,而且可以自我催眠来摆脱和逃避创 伤。他们创造出替身人格来帮助自己应对 创伤,类似于孩子为了摆脱孤独创造假想 的玩伴。这些替身人格可以让他们得到真 正的监护人无法提供的保护和养育。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深陷于他们自己的防 御机制中,将自己隐藏在替身人格中或利 用其他人格来做可怕的事情成为他们应对 日常生活的长期方式。
21
第二种常见的替身是迫害者人格。这 些替身通过自残行为使其他人格痛苦 或惩罚其他人格,例如割伤或烧伤自 己,以及企图自杀。迫害者替身会做 出危险的举动,例如过量服药或在车 流中危险穿行,然后“回去”,让真 实人格承受痛苦。迫害者可能以为他 们可以伤害其他人格而不会伤到自己。
22
第三种替身是保护者或帮助者。这种 人格的作用是为其他人格提供建议或 完成真实人格没有能力完成的任务。 例如发生性关系或避开喜欢施暴的父 母。帮助者有时会控制人格之间的转 换,或作为被动的旁观者来报告其他 所有人格的想法和意图。
20
症状
主要症状是存在多个身份完全不同的人格,称为 “替身(alters)”。这些替身有多种形式和功 能。“儿童替身”——不随该个体的年龄增长而 成长的儿童——可能是最常见的一种替身。童年 期创伤可能和分离性身份障碍有关。 “儿童替身” 可能在受伤害时产生,成为受害者,而该个体的 真实人格则隐藏起来,受到心理遗忘的保护(江苏 卫视31根钢针)。同样,替身也可以是保护真实人格免 受伤害的哥哥或姐姐。当儿童替身“出来”或控 制该个体的行为时,成年人可能表现出儿童的言 谈和行为方式。
26
诊断问题
1980年以前,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病例十分罕见, 此后大量增加(APA,2000)。一个原因是1980 年出版的DSM-3中首次确定了对此障碍的诊断标 准。具体诊断标准的出台促进了对该障碍的诊断。 同时,1980年版 的DSM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做出 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可能使原本 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精神障碍 被诊断为分离性身份障碍。
29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解释 许多理论家认为该障碍时人们面对无法承受的创 伤时采取的应对策略的结果,如儿童期性虐待和 身体虐待,儿童总是无力逃避这些伤害。 大多数研究发现大部分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都报 告在童年期遭受过性虐待或身体虐待;反过来, 儿童性虐待的受害者也经常报告产生分离体验。 (135名,92%性虐待,90%身体虐待) 这种虐待大多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所为,并在 童年期持续较长时间。其他创伤类型包括绑架、 自然灾害、战争、饥荒和宗教迫害。
癔症性躯体障碍(CCMD-3)
癔症性运动障碍 癔症性抽搐发作 癔症性感觉障碍
—DSM-IV中为转换性障碍
7
二、分离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
临床表现类别 病因 治疗
8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轻微的分离症状。 白日梦是一种分离体验。 完全被电影所吸引也是一种分离体验。 分离体验最常在人们睡眠不足和承受压力 时出现。例如对接受生存训练的美军士兵 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超过90%的士兵称 自己出现了分离症状,作为对训练中的压 力的反应,他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事外, 就像是在看电影里的自己(2001)
32
33
成功治愈的患者会实现人格的统一, 幻听症状消失,并始终维持一种人格。 治疗儿童时,往往需要和孩子的父母 一起改善孩子的家庭生活,需要使孩 子远离受虐待的家庭环境。 作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帮助,有时也 配合使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34
分离性漫游
突然收拾行李,迁往新的地方,成为另一个 人,完全忘记以前的身份。 在新的环境里行为十分正常,并且对过去一 无所知也不会让他感到异样。 他可能会同样突然返回以前的家,变成以前 的自己,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照常过日 子,完全不记得漫游发作期自己的所作所 为。
31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治疗 治疗极具挑战性。治疗的目标是将所有替 身人格融合为一个完整的人格。 实现这格目标需要辨别不同人格的功能或 角色,帮助不同人格面对和接受导致障碍 产生的创伤事件,以及他们各自的顾虑, 并和不同人格沟通,使其融入一个已经学 会以适应的方式应对压力的人格之中。 为了和替身人格进行交流,在治疗时大量 应用催眠术。
大多数被诊断为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已 经被诊断出至少三种其他精神障碍。 其他障碍中有一些是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继 发症或结果。例如以135宁分离性身份障碍 患者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其中97%患有重性 抑郁;90%患有某种焦虑障碍,绝大多数 是创伤后应激障碍;65%存在滥用药物的 行为;38%有饮食障碍。 此外,大多数分离性身份障碍也被诊断出 患有某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的区别?)
13
其他研究发现,一些被麻醉的外科手 术病人在手术后接受催眠可以回想起 手术进行时播放的某些音乐片段。
同样,仿佛有一个“隐藏的观察者” 在病人麻醉后完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 记录了手术中发生的事情(2001)。
14
对大多数人而言,意识的活跃模式和 接受模式将我们的经历自然地交织在 一起,我们不会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分 别。分离性障碍患者可能在整合这两 种模式上长期存在问题(2001)。即 患者意识中的不同方面不能正常地交 流,而是互相脱离,独立运作。
23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通常报告有显著 的遗忘或记忆空白。患者称自己对其他人 格控制的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没有印象, 或存在单向遗忘的情况,即一个人格能够 意识到另一个人格的行为,但是另一个人 格则对前一人格的行为完全没有意识。 他们报告的遗忘很难验证是否属实,但是 认知心理学家进行的某些研究暗示信息和 记忆大多会在不同人格间传递。
9
20世纪,科学家对分离体验的兴趣时高时 低。19世纪法国美国的神经学家和心理学 家如詹尼特、沙科、弗洛伊德、荣格和詹 姆斯对分离症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詹尼 特把分离视为想法和意识分离、但又通过 梦和催眠相互接触的过程。他研究的个案 是一位名叫艾琳的女性,她不记得母亲已 经去世。但是在梦中她真实地经历了和她 母亲去世有关的事件。
28
诊断比例在不同国家有较大差异,在美国的诊断 率远远高于英国、欧洲、印度或日本。 拉美裔人遭遇创伤后患此症的可能性都高于其他 种族。而能够更好地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拉美裔 人产生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几率较低(2002)。 这表明拉美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可能增加了分离性 障碍发病的危险,分离性症状可能是称为神经侵 袭的综合症的部分表现,而神经侵袭时拉美文化 中的一种应激反应,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心 因性痉挛、极度亢奋、攻击行为,以及冲动的自 杀和杀人行为。
12
希尔加德和同事在实验中对被试进行 催眠,暗示在一个引起疼痛的过程中 他们不会感觉到疼痛,但是当催眠师 给他们一个特定的信号时,他们会记 起这疼痛。这些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确 实没有表现出对疼痛的意识。当接受 到催眠师的信号时,他们切合实际地 报告了对疼痛的记忆,仿佛一个清醒、 理智的旁观者为当事人记录了这一事 件。
37
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有些人有显著的记忆缺失,但并不会产生 新的人格或身份。单纯健忘症患者不记得 生活中的重要事实和自己的身份,并且通 常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记忆或对自我的认识 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白。这些人被认为患有 分离性遗忘。
பைடு நூலகம்38
遗忘症分为器质性遗忘和心因性遗 忘。 器质性遗忘是由疾病、药物、事故 (如头部受到重击)或外科手术引 起的大脑损伤所致。往往表现为无 法记住新的信息,称为顺行性遗忘。 心因性遗忘的发生与大脑损伤或疾 病无关,而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心 因性遗忘极少出现顺行性遗忘。
10
11
大约在1910年后,科学家对分离现象的兴趣减退。 部分原因是由于行为学和生物学研究手段在心理 学领域的兴起,它们反对压抑的概念,不赞成在 治疗中使用催眠等手段。希尔加德关于“隐藏的 观察者”的实验又重新唤起大家对分离现象的兴 趣。他认为存在一种意识的“活跃模式(active mode)”,它包括我们有意识的计划、愿望和 主动的行为。在被动的“接受模式(receptive mode)”下,意识会不自觉地记录信息并将其 存储在记忆中,仿佛一个隐藏的观察者在人们没 有察觉的情况下注视并记录着他们生活中发生的 事情。
3
患病率 统计差异非常大,1%-30% 我国无单独统计 癔症:3.55‰(1986) 女性多于男性
4
诊断分类
CCMD-3 癔症 [解离(转换)障碍]
DSM-IV 转换及分离障碍
5
癔症性精神障碍(CCMD-3)
癔症性遗忘 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附体体验) 癔症性漫游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DSM-IV中为分(解)离性障碍
35
漫游可能持续数日或数年,患者可能反复 出现漫游状态,也可能只发作一次。 并非所有的漫游都是创伤所致。有些人可 能是为了逃避生活中长期的压力才出现漫 游症状。 漫游发作前,患者通常感到抑郁。 同样,漫游状态在极易被催眠的人群中较 为常见。
36
与分离性身份障碍不同的是,分离性漫游 患者实际上抛开了给他带来创伤和压力的 情境,并抛弃了过去的自己。 漫游可能在曾经有过遗忘症病史的人群中 更为常见,这里的遗忘症也包括头部受伤 引起的遗忘。 对其发病原因了解甚少。治疗方法往往和 分离性身份障碍相同。并由于其罕见性, 人们对治疗结果也知之甚少。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17
18
19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在北美的流行率估计 为1%。绝大部分是成年女性,这可能是因 为女性比男性经历更多的导致分离性身份 障碍的情况。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男性和女性患者存 在一些个性差异。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 具攻击性。研究发现29%的男性患者曾经 有过犯罪行为,而女性患者则只有10%。 病例报告说明女性患者可能表现出更多的 躯体症状,并且更可能自杀。
15
临床表现类别: 分离性身份障碍 分离性漫游 分离性遗忘 人格解体障碍 分离性出神障碍
这些障碍都涉 及到个体“自 我”的多个方 面的频繁分裂 和脱离
16
分离性身份障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 伊芙· 怀特的个案p.244《三面夏娃》 这是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公认的最具争议性和 最奇妙的精神障碍之一。患者会发展出两种或更 多的不同人格,这些人格交替控制患者的行为。 每种人格可能不记得其他人格的存在,或者某些 人格可能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不同的人格似乎 具有特定的作用,例如保护真实人格免受伤害或 对真实人格施加惩罚。 过去曾称多重人格障碍
分离障碍及躯体形式障碍
(Conversion and dissociative disorders)
一、概述 二、分离障碍 三、躯体形式障碍
2
一、概 述
癔症的历史 癔症(Hysteria),亦译作歇斯底里 中世纪认为癔症是由于妖魔作怪、精灵附体之 18世纪认为癔症起源于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异常 19 世纪末,夏柯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障碍造 成的,而弗洛伊德则认为癔症是无意识的动机冲突 所致 自 1980 年, DSM - III 取消了神经症 (neurosis) 这个 疾病名称。同时取消了“癔症”这个疾病单元,改 为转换和分离障碍
24
自残行为:在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中十 分常见,这也是主动或被动就医德原 因。 这些行为包括灼伤自己或其他伤害, 割腕和过量服药。 大约四分之三的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 曾试图自杀,而且超过90%的患者称 自己时常产生自杀的念头。
25
患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儿童也表现出许多行 为和情绪问题。他们在学校表现出许多行 为和情绪问题。 在学校表现反复无常,时而优异,时而不 佳。他们也较易参与偷窃、纵火、和攻击 等反社会行为。可能小小 年纪便发生性行为,酗酒 或服用违禁药物,还可能 出现多种创伤后应激障碍。
30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大多容易接受暗示和 催眠,而且可以自我催眠来摆脱和逃避创 伤。他们创造出替身人格来帮助自己应对 创伤,类似于孩子为了摆脱孤独创造假想 的玩伴。这些替身人格可以让他们得到真 正的监护人无法提供的保护和养育。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深陷于他们自己的防 御机制中,将自己隐藏在替身人格中或利 用其他人格来做可怕的事情成为他们应对 日常生活的长期方式。
21
第二种常见的替身是迫害者人格。这 些替身通过自残行为使其他人格痛苦 或惩罚其他人格,例如割伤或烧伤自 己,以及企图自杀。迫害者替身会做 出危险的举动,例如过量服药或在车 流中危险穿行,然后“回去”,让真 实人格承受痛苦。迫害者可能以为他 们可以伤害其他人格而不会伤到自己。
22
第三种替身是保护者或帮助者。这种 人格的作用是为其他人格提供建议或 完成真实人格没有能力完成的任务。 例如发生性关系或避开喜欢施暴的父 母。帮助者有时会控制人格之间的转 换,或作为被动的旁观者来报告其他 所有人格的想法和意图。
20
症状
主要症状是存在多个身份完全不同的人格,称为 “替身(alters)”。这些替身有多种形式和功 能。“儿童替身”——不随该个体的年龄增长而 成长的儿童——可能是最常见的一种替身。童年 期创伤可能和分离性身份障碍有关。 “儿童替身” 可能在受伤害时产生,成为受害者,而该个体的 真实人格则隐藏起来,受到心理遗忘的保护(江苏 卫视31根钢针)。同样,替身也可以是保护真实人格免 受伤害的哥哥或姐姐。当儿童替身“出来”或控 制该个体的行为时,成年人可能表现出儿童的言 谈和行为方式。
26
诊断问题
1980年以前,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病例十分罕见, 此后大量增加(APA,2000)。一个原因是1980 年出版的DSM-3中首次确定了对此障碍的诊断标 准。具体诊断标准的出台促进了对该障碍的诊断。 同时,1980年版 的DSM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做出 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可能使原本 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精神障碍 被诊断为分离性身份障碍。
29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解释 许多理论家认为该障碍时人们面对无法承受的创 伤时采取的应对策略的结果,如儿童期性虐待和 身体虐待,儿童总是无力逃避这些伤害。 大多数研究发现大部分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都报 告在童年期遭受过性虐待或身体虐待;反过来, 儿童性虐待的受害者也经常报告产生分离体验。 (135名,92%性虐待,90%身体虐待) 这种虐待大多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所为,并在 童年期持续较长时间。其他创伤类型包括绑架、 自然灾害、战争、饥荒和宗教迫害。
癔症性躯体障碍(CCMD-3)
癔症性运动障碍 癔症性抽搐发作 癔症性感觉障碍
—DSM-IV中为转换性障碍
7
二、分离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
临床表现类别 病因 治疗
8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轻微的分离症状。 白日梦是一种分离体验。 完全被电影所吸引也是一种分离体验。 分离体验最常在人们睡眠不足和承受压力 时出现。例如对接受生存训练的美军士兵 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超过90%的士兵称 自己出现了分离症状,作为对训练中的压 力的反应,他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事外, 就像是在看电影里的自己(2001)
32
33
成功治愈的患者会实现人格的统一, 幻听症状消失,并始终维持一种人格。 治疗儿童时,往往需要和孩子的父母 一起改善孩子的家庭生活,需要使孩 子远离受虐待的家庭环境。 作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帮助,有时也 配合使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34
分离性漫游
突然收拾行李,迁往新的地方,成为另一个 人,完全忘记以前的身份。 在新的环境里行为十分正常,并且对过去一 无所知也不会让他感到异样。 他可能会同样突然返回以前的家,变成以前 的自己,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照常过日 子,完全不记得漫游发作期自己的所作所 为。
31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治疗 治疗极具挑战性。治疗的目标是将所有替 身人格融合为一个完整的人格。 实现这格目标需要辨别不同人格的功能或 角色,帮助不同人格面对和接受导致障碍 产生的创伤事件,以及他们各自的顾虑, 并和不同人格沟通,使其融入一个已经学 会以适应的方式应对压力的人格之中。 为了和替身人格进行交流,在治疗时大量 应用催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