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以及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代谢、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药物的机理、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药效学和毒理学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包括药理作用、药效和作用机制等。
2.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主要包括吸收动力学、分布动力学、代谢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等。
3. 亲和力(Affinity):指药物与其靶点(如受体、酶)结合的能力。
亲和力越高,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结合越紧密,作用越强。
4. 选择性(Selectivity):指药物对作用靶点的选择性。
选择性药物主要作用于特定的靶点,减少对其他靶点的影响,从而降低副作用。
5. 效价(Potency):指药物对生理或病理变化产生效应的强度。
效价越高,所需的药物剂量越小。
6. 最大效应(Efficacy):指药物在最大剂量下能够产生的最大疗效。
最大效应与药物的剂量和受体数量相关。
7.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特定途径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越高,药物的有效浓度越大,作用效果越好。
8. 安全性(Safety):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对患者的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9. 半衰期(Half-life):指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一般来说,药物的半衰期越长,其作用时间越长。
10. 毒理学(Toxicology):主要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毒理学研究不仅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还包括药物的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等。
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评价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在药物的设计、开发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药理学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病的学物质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3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闻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4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 50对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9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通常以毫克计)兴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的药物动药:既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12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13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14半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5首过()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17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总论1.药物(drugs):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6.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8.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9.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10.全身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坏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1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13.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4.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7.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8.慢性毒性: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9. 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20.继发性发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21.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22.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23.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24.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25.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2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凰通常以毫克计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
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
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
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又称药效学(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又称药动学(PK),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离子障(ion trapping):分子状态(非解离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
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6.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8.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9.排泄(excretion):是药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
10.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也称首过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指药物经过肠黏膜及肝脏是被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1.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从一种组织向另一种组织转移的过程。
12.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某些药物在肝与葡萄糖等结合,随胆汁排入小肠后被水解,游离的药物可被重吸收,这称为肠肝循环。
13.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指血中药物消除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降低按某一恒定比重进行消除,所以又叫恒比消除。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4.称药效学。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效学1.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作用。
3.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4.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5.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8.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9.后遗反应:后遗反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11.特异质反应: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某些常人不同的反应。
12.药物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所引起的对药物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3.剂量:一般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14.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即效能1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的科学。
2. 药物(Drug):可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途径作用于生物体的物质,能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
3.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其所产生的效应的学科。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5.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口或其他非静脉给药途径后,在生物体内被吸收的比例。
6. 抗生素(Antibiotic):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7.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指细菌、病毒等生物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
9. 激动剂(Agonist):一种能够结合到受体并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0. 拮抗剂(Antagonist):一种能够与受体结合,但不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1.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还会引起其他的不良效应。
12. 受体(Receptor):生物体体内一种特异性分子,能与药物结合,传递或阻断特定的信号。
13. 作用靶点(Target):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作用的分子或结构。
14.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一种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即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产生毒性副作用的剂量之比。
15. 组织亲和力(Tissue Affinity):药物在体内特定组织中的浓度和细胞内的作用效果。
16. 细胞毒性(Cytotoxicity):药物对体内细胞的有害作用。
17. 缓释剂(Sustained-Release Agent):一种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速率的物质。
18. 单剂毒性(LD50):指在短时间内,将试验动物的毒物剂量为体重的平均值,能在一半的试验动物中引起死亡的剂量。
药理学的名词解释
药理学的名词解释药理学(药)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药物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成为不良反应。
2、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3、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的作用,对其它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发生作用。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可产生明显效应。
如吗啡兴奋阿片受体引起镇痛和欣快作用。
5、拮抗剂: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它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如阿托品。
6、部分激动剂:此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物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8、安全范围:指半数有效量(ED50)与半数致死量(LD50)之间的距离。
此值越大药物越安全。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或首关效应或第一卡关效应。
11、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小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的过程。
12、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称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显现治疗效果且未出现中毒反应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能增强药酶的活性,加速其他药物代谢的药物,如苯巴比妥等。
15、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16、耐药性:指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或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反复应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则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但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指首次给予哌唑嗪治疗某些高血压患者时,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心悸、昏厥等现象。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和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2.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5.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须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才能维持药效的现象6.酶诱导: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生成的药7.酶抑制: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药8.耐药性:是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9.抗生素:由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10.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11.化疗指数: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常以化疗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销量之比来表示12.最大效应(效能):当效应不再随药物浓度或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时,这一效理效应的最大极限13.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14.治疗指数(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15.抗菌药后效应: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最低抑菌浓度)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性抑制的作用16.细菌耐药性: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17.生物等效性:18.激活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19.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20.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对机体有害的反应21.副反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为副反应,也称副作用22.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不良反应2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24.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25.首过消除: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26.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些能量化学物质27.依赖性:指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物性或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性依赖和精神依赖性两种28.首关效应:药物通过肠粘膜及肝,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29.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30.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31.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受体、酶、细胞、组织和整个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药理学的常见名词解释:1. 药物(Drug):具有治疗、预防、诊断、改善或修饰疾病或症状的物质。
药物可以有化学合成、天然产生或通过基因工程等方式获得。
2. 药理作用(Pharmacological action):药物通过对生物体内部的受体、酶和离子通道等产生的影响来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的方式。
3.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描述了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4.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和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药效学描述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以及对生物体的疗效和毒性。
5. 受体(Receptor):位于生物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蛋白质结构,与特定的药物结合以产生药理反应。
受体可以是离子通道、酶或内分泌受体等。
6. 激动剂(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能够引起药理反应的物质。
激动剂可以直接激活受体或增强受体与内源性激动剂的相互作用。
7. 拮抗剂(Ant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不能引起药理反应,但能够阻断受体与激动剂或内源性激动剂的结合,从而抑制激动剂的药理作用。
8.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利用程度。
生物利用度受到吸收、代谢和消除等过程的影响。
9. 半衰期(Half-life):药物在生物体内从初始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可以用于估计药物停止治疗后的药物浓度的缩减速度。
10. 毒性(Toxicity):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药物的毒性可以表现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过量毒性等不同类型。
11.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当两种或更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一个药物会影响另一个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或毒性。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作用及其规律、作用原理的科学。
2.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包括计划生育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除极少数诊断用药外,药物在较小量时即可影响机体组织细胞的某些过程(如生理、病理生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和免疫等过程)。
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有何作用的及作用机制。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或影响。
5.效应与作用: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组织细胞的初始作用。
药物效应是指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反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常表现为机体功能和(或)组织形态的变化,作用和效应有时难以区分其界限,故二者常混用。
6.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值,此为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7.量效关系:是指药物剂量或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强弱之间的关系。
浓度-效应关系比剂量-效应关系的线性关系好,但是临床上更常使用剂量-效应关系。
8.受体:是构成细胞的物质成份,可位于细胞膜,也可位于细胞浆。
大多数受体是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具有严格的立体专一性,具有能识别和结合其周围环境中特异分子的位点,此位点即受体分子的受点。
有些受体还分亚型。
9.激动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10.完全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α=1)。
11.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0<α<1)。
12.反向激动药:与激活态受体结合或可引起受体的构型向非激动状态方向转变,因而引起与原来的激动药相反的生理效应。
13.拮抗药:(阻断药):与受体只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4.竞争性阻断药:可逆性与受体结合,与激动药相互竞争受体,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不抑制最大反应。
15.非竞争性阻断药:不可逆的与受体结合,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并抑制最大反应。
16.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物剂量;质反应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有效(或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3、药效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作用和作用机制。
4、药动学: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5、兴奋作用:指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
6、抑制作用:指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7、局部作用:指未被吸收的药物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8、吸收作用:指药物被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用。
9、选择作用:指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组织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不明显。
10、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是出现的与用药目的不符的作用。
11、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反应。
12、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13、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
14、受体激活药:又称受体兴奋剂,指对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剂,指与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极量:最大治疗量,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
17、安全范围:指最小有限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18、LD50:指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药物剂量。
19、ED50:指半数动物出现疗效指标的药物剂量。
20、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21、血浆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2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剂能被机体吸收的程度。
23、首次通关效应:有些口服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肝对即发生转化关系,促使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4、药物诱导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的药物。
25、药物抑制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26、药物消除:指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物活性消失的过程。
27、耐受性:指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它探索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治疗、预防或其他影响。
药理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的起源与发展:研究药物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包括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技术制品等。
2.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途径、分布到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以及从体内排出的方式。
3. 药物的作用机制:探索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受体或分子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治疗效应或其他生物学效应。
4.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包括药物的治疗效果、毒性和副作用等。
5. 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剂量、途径、联合应用等,以优化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药理学在医学、药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理学为新药开发、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药物安全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1。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4.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5.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6. 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7.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其次经粪排泄。
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
药物的汗液和乳汁排泄也是药物的排泄途径。
8. 离子障:不论弱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各药有其固定的pKa值。
当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书上暂时未找到,来自百度)9. 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百度)10. 药酶诱导剂:凡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11. 药酶抑制剂:一种能抑制某种酶活性的化学物质。
它通过控制某种酶的活性,来调节或阻抑某些代谢过程,还可抑制耐药性细菌的钝化酶,故可用于某些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12. 干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干肠循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2,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卫生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3,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4,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5,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
6,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或CYP450, 简称CYP):为一类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heme-thiolate proteins)的超家族,它参与内源性物质和包括药物、环境化合物在内的外源性物质的代谢。
7, 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
较大药量反复进行肠肝循环可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和作用维持时间。
若中断其肝肠循环,半衰期和作用时间均可缩短。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中毒后,口服考来烯胺(cholestyamine)可在肠内和强心苷形成络合物,中断其肠肝循环,加快从粪便中排泄,为急救措施之一。
名词解释药理学
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作用、性质、结构、分布、代谢、毒性和药物与生物体内相互作用的学科,是医学、药学、生物学和化学等领域的重要分支,也是药物研发、临床应用和药品质量控制的基础。
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如何在人体内发挥作用,以及药物对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
药物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指药物直接作用于特定细胞或分子,而间接作用是指药物通过影响其他分子或细胞过程发挥作用。
药物性质包括化学结构、电荷、毒性、溶解度、代谢途径等。
药物结构直接影响其药效,因此研究药物结构对于确定其药效和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药理学还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这些过程对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毒性产生影响。
药物与生物体内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与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分子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也影响药物的体内分布和排泄。
药理学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研发中,药理学家根据已知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设计新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药理学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药效和毒性,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药品质量控制中,药理学家对药品的质量标准进行评估和监测。
除了研究药物的药效和毒性外,药理学还涉及许多其他领域,例如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制剂等。
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药物的制备、表征、毒性评估、药代动力学等。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产生作用的科学。
它包括理解药物如何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以及药物如何与生物体的分子相互作用来产生治疗效果或不良反应的过程。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药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药物:药物是指通过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来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的物质。
药物可以来自天然的植物、动物或化学合成的化合物。
2.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效果。
它包括药物的疗效、剂量效应关系、作用机制等。
3.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它可以用来说明如何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以实现期望的治疗效果。
4.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在体内可用形式的比例,即药物进入系统循环后能够发挥效应的程度。
它受到吸收、代谢和排泄的影响。
5.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两种或更多药物在同一时间内同时使用会产生的效应。
它可以是增效、拮抗或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6.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药物剂量效应关系描述了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是线性的、非线性的或具有阈值效应。
7. 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如何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科学。
它包括了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毒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机制。
8.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使用药物时出现的有害的或意外的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是生理上的(如恶心、呕吐),也可以是对特定器官或系统的损伤。
9. 药物耐药性:药物耐药性是指生物体对药物原有疗效的减弱或消失。
它可以是由基因突变、药物代谢改变或细胞对药物的适应性导致的。
10.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可以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主要发生在肝脏。
11.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并描述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动力学可以用来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12. 组织选择性:药物的组织选择性是指药物对特定组织或器官的选择性作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从理论上说,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和保健药。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引起药理效应的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兴奋: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提高的现象。
抑制: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降低的现象。
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引起的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选择性:是指很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微弱或无作用的现象。
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对症治疗: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所进行的治疗。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指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
慢性毒性:指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的现象,又称回跃反应或反跳现象。
特异质反应:是指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作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或基因缺陷有关。
反应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药物依赖性:是指连续使用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可分为生理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
躯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是由于反复用药造成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征。
这两个术语已用于取代过去所称的成瘾性。
精神依赖性:也称心理依赖性是指用药后使人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或欣快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有一种要周期地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便获得舒适感或避免不适感。
目前这两个术语已完全取代了过去使用的习惯性。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指在广大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一致的现象。
高敏性: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用小剂量就可产生很强的反应。
耐受性:指机体连续用药后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现象。
短期内产生者称为快速耐受性;少数人对某些药物第一次使用时就出现的耐受现象称为先天耐受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或者说是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不敏感的现象。
剂量:是药物使用的分量,可分为一次量、一日量及一个疗程量。
无效量:指剂量过小,不出现药理效应的量。
最小有效量:又称为阈剂量,指出现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常用量:又称为治疗量,是指临床用于大多数病人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它大于阈剂量而又小于极量。
极量:是药典规定的允许临床使用的最大药量,是药物治疗剂量的极限。
最小中毒量:指超过极量,刚开始出现中毒症状的剂量。
最小致死量:指超过中毒量,刚开始出现死亡的剂量。
量效关系:指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随剂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量效曲线:是反映药物的剂量和它产生的某种效应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效能:指药物的最大效应,在量效曲线上指曲线的最高点,也就是药理效应的极限。
效能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效价(强度):指产生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时所需药物剂量的大小。
效价(强度)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量反应:指药理效应强弱可以用连续增减的数量来表示的反应。
如心率、血压、血糖浓度、尿量、平滑肌的舒缩等。
质反应:指药理效应指标只能以阴性或阳性表示的反应。
故又称全或无反应。
如死亡、睡眠、惊厥、麻醉等,必需使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半数有效量(ED50):是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实验动物50%死亡的剂量。
治疗指数(TI):为LD50和ED50的比值,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之一。
该值越大越安全。
但治疗指数不够完善,它只适用于治疗效应与毒性效应(或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相互平行的药物。
安全范围:是指ED95~LD5之间的距离,是一个较好的药物安全性指标,其值越大越安全。
安全指数:是指LD1和ED99的比值,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之一,用于评价两种量效曲线不平行的药物。
特异性药物:指生物活性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通过作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基团(受体、酶)或离子通道而发挥作用的药物。
非特异性药物:通过其理化特性(解离度、溶解度和表面张力等)而发挥作用的药物。
构效关系:指药物化学结构(包括基本骨架、立体构形、活性基团及侧链长短等)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受体和配体: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上、胞浆内或细胞核内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大分子蛋白质,它们能选择性地识别和结合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如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及某些药物),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受体/zhicheng/上调:指受体周围生物活性物质的浓度低于正常或长期使用拮抗剂后, 受体数目及敏感性增高的现象。
也称为上增性调节。
受体下调:指受体周围生物活性物质的浓度过高或长期使用激动剂后,受体数目及敏感性降低的现象。
也称为衰减性调节或向下调节。
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是作用强度的决定因素。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生物效应的能力,又称效应力。
是药物效能的决定因素。
激动药:又称为兴奋药指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或者说有内在活性的配体即为激动药。
拮抗药:又称为阻滞药指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即本身不引起生理效应,却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的药物。
或者说无内在活性的配体即为拮抗药。
部分激动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却很弱,当其单独作用是呈现较弱的激动作用,而当另有激动药存在时,则呈对抗作用的药物。
药物转运: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要通过生物膜,故统称为转运。
生物转化: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又称为药物代谢。
被动转运:又称为顺流转运或下山转运,系药物顺浓度差从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直到膜两侧分子相等处于动态平衡。
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或经脂扩散,是药物转运的最主要方式。
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
其转运速度主要与药物的脂溶性有关,脂溶性高的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
膜孔扩散:又称滤过或水溶扩散。
指直径小于生物膜膜孔的水溶性小分子药物借助膜两侧存在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差进行的扩散。
主动转运:又称为逆流转运或上山转运,系药物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运载药物通过细胞膜。
需要耗能,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
解离指数(pKa):是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它等于弱酸性药物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的pH值。
换句话说,当一个药物的离子浓度和非离子浓度各占一半时,其pH就等于pKa。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首次通过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小于吸收量的现象。
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或首关效应。
分布:药物由血液向脏器组织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消除:指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合称。
肝药酶:即肝微粒体酶,是一类非专一性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中,参与数百种药物的生物转化。
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含量或活性增高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能使药酶含量或活性降低的药物。
自身诱导作用:有的肝药酶诱导剂诱导肝药酶不仅加速其它药物的代谢,也能加速其自身的代谢,这称为自身诱导作用。
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的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其反映了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制剂中的药物被吸收利用的程度。
即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占给药剂量的百分比。
肝肠循环:是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重新吸收进入肝脏的循环过程。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协同作用: 两药合用后使原有效应增强的现象,可分为增强作用和相加作用。
增强作用:两药合用时的效应大于它们个别效应之和。
(1+1>2)相加作用:两药合用时的效应等于它们个别效应之和。
(1+1=2)拮抗作用:两药合用时的效应小于它们个别效应之和。
(1+1<2)增敏作用:一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物的敏感性增强。
递质:是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从末梢释放出的化学物质。
通过递质作用于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的受体而产生效应。
胞裂外排:神经冲动传到末梢时,产生除极化,引起Ca2+内流,促使囊泡与突触前膜相融合,形成裂孔,通过裂孔将囊泡内的递质排入突触间隙,此种释放方式称之。
肾上腺素的翻转作用:预先使用α受体阻断药,再给予肾上腺素,可使其升压转为降压的现象。
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的病程中,由于脑血管暂时性强烈痉挛,血压突然急剧升高而出现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甚至昏迷、抽搐、心悸面色苍白或潮红等现象称为高血压危象。
胰岛素抵抗性:又称为胰岛素耐受性,可分为急性耐受和慢性耐受,前者多由于并发感染、创伤或有其它应激状态时血中拮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多,或因酮症酸中毒时血中酮体或脂肪酸过多及pH降低妨碍胰岛素作用所致;后者原因比较复杂,如体内产生了胰岛素抗体、体内拮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多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亲和力下降等等。
替代疗法:外源性补充某种激素,以弥补机体原有内分泌腺由于病理变化或手术所致的分泌功能减退,此疗法称为替代疗法。
抗菌谱:指药物的抗菌范围。
抗生素:抗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在其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及肿瘤等的化学物质。
MIC:最低抑菌浓度,指抗菌药物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成的最低浓度。
MIC用以反映药物的抗菌活性,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作用。
93.PBPs:即青霉素结合蛋白: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一类特殊蛋白质,是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的酶系,也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作用靶位。
抗菌药物与其结合后,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或使细菌发生变形,甚至溶解死亡。
94.PAE:即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短暂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降低,低于MIC或药物全部排泄后,仍然对细菌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