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经典案例五:Top of the Tree Baking Company
国际贸易纠纷成功案例总结
![国际贸易纠纷成功案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0a3867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0.png)
国际贸易纠纷成功案例总结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贸易纠纷也层出不穷。
然而,通过各方的努力和智慧,许多国际贸易纠纷最终得以成功解决。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案例一:中美电子产品贸易纠纷在中美之间的一次电子产品贸易中,美国某公司指控中国一家电子企业生产的产品侵犯了其多项专利技术,并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起了诉讼,要求禁止相关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国企业迅速采取了行动。
首先,他们组建了一支由资深律师、技术专家和行业分析师组成的专业团队。
律师深入研究了美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诉讼程序,技术专家对涉及的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比对和分析,行业分析师则对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在诉讼过程中,中国企业发现对方的部分专利存在有效性问题,并积极收集证据进行反驳。
同时,他们还通过与美国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沟通,争取到了一定的支持和理解。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艰苦诉讼,最终 ITC 裁定中国企业的产品并未侵犯对方的专利,允许其继续在美国市场销售。
这一案例的成功,不仅为中国企业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提升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成功经验:1、快速反应:在遭遇贸易纠纷时,迅速组建专业团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深入研究:对相关法律法规、技术问题和市场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诉讼提供有力的支持。
3、积极沟通:与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争取多方支持。
案例二: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中欧之间曾发生过一起因纺织品贸易配额引发的争端。
欧盟认为中国的纺织品出口数量超过了双方约定的配额,对其市场造成了冲击,并决定对中国纺织品实施临时限制措施。
中国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积极与欧盟进行了多轮的谈判和协商。
一方面,向欧盟阐述中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对欧盟市场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加强行业自律、调整出口结构等。
国际贸易法律案例(3篇)
![国际贸易法律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adcf1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8.png)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9年,中国某出口企业与俄罗斯某进口企业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合同约定由出口企业向进口企业出口一批价值100万美元的电子产品。
合同中明确了货物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期限、付款方式以及争议解决方式等条款。
出口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限内将货物装船,并通过船运公司向俄罗斯港口发送。
然而,货物在运输途中遭遇了暴风雨,导致货物受损。
出口企业立即通知了进口企业,并提供了受损货物的照片和相关证明文件。
进口企业在收到货物后,对受损情况进行了检查,并确认货物与出口企业提供的证明文件相符。
然而,进口企业以货物受损为由,拒绝支付货款。
出口企业遂向俄罗斯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进口企业支付货款并承担货物受损的赔偿责任。
二、争议焦点1. 货物损失的责任归属;2. 争议解决方式的适用;3. 货款支付的责任和义务。
三、法院判决俄罗斯法院审理后,作出如下判决:1. 货物损失的责任归属:法院认为,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货物在运输途中遭遇不可抗力导致损失,卖方不负责任。
因此,货物损失的责任应由买方承担。
2. 争议解决方式的适用:合同中约定争议解决方式为仲裁,但双方在货物受损后未达成仲裁协议。
法院认为,根据CISG,争议解决方式应以合同约定为准。
因此,法院判决双方应通过仲裁解决争议。
3. 货款支付的责任和义务:法院认为,由于货物损失的责任应由买方承担,出口企业有权要求进口企业支付货款。
同时,根据合同约定,进口企业应在货物到达后30日内支付货款。
因此,法院判决进口企业应支付货款,并承担违约责任。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国际贸易中的货物损失责任、争议解决方式以及货款支付等法律问题。
1. 货物损失责任:根据CISG,货物在运输途中遭遇不可抗力导致损失,卖方不负责任。
本案中,货物在运输途中遭遇暴风雨,属于不可抗力因素,因此出口企业无需承担货物损失的责任。
2. 争议解决方式:合同中约定争议解决方式为仲裁,但双方在货物受损后未达成仲裁协议。
十大经典贸易案例分析
![十大经典贸易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a18c6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5.png)
引言概述:贸易案例分析是对历史上十大经典贸易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探讨这些案例在全球贸易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这些案例涉及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和不同时代,从中可以学习到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对这十大经典贸易案例进行分析,并就每个案例分别阐述其背景、影响以及对贸易发展的启示。
正文内容:一、法国与英国的红酒贸易战1.1背景:法国和英国在19世纪末发生了一场以红酒贸易为起因的贸易战。
1.2影响:这场贸易战导致了双方经济损失,并最终以签署贸易协议解决。
1.3启示:国家之间的贸易战对经济都是有害的,通过协商和合作可以解决贸易争端。
二、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2.1背景:美国和中国在2018年爆发了一场以贸易关税为核心的贸易战。
2.2影响:这场贸易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两国经济损失巨大。
2.3启示:贸易战不仅对参与方有害,也对全球经济和市场稳定造成危害,应当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贸易争端。
三、美国与欧盟的钢铝关税争端3.1背景:美国在2018年对进口钢铝征收关税,引发了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
3.2影响:这场关税争端对全球钢铝行业产生了冲击,也对美欧关系造成了紧张。
3.3启示: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应加强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开放化。
四、对美国汽车的出口限制4.1背景:上世纪80年代,对美国汽车实施了一系列出口限制措施。
4.2影响:这些出口限制措施导致了美国对汽车市场的贸易不平衡。
4.3启示: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会引发贸易争端,也会对双方造成损失,应提倡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
五、WTO与巴西在大豆争端中的角色5.1背景:WTO在1994年成立后,巴西与美国在大豆贸易上发生贸易争端。
5.2影响:WTO裁决了这起争端,并为巴西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大豆的权利。
5.3启示:国际组织的存在和作用能够为贸易争端提供公正的解决机制,维护全球贸易的稳定。
总结:经典贸易案例分析对我们了解全球贸易史以及国际关系发展至关重要。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含答案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b3c257960590c69fc3768d.png)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含答案(第七章)问题1:本案例是涉及FOB价格术语下船货衔接的问题。
按照FOB术语成交的合同属于装运合同,这类合同中卖方的一项基本义务是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装运。
然而,由于FOB条件下是由买方负责安排租船订舱,所以,就存在一个船货衔接问题,处理不当,自然会影响到合同的顺利执行。
根据有关法律和惯例,如果买方未能按时派船,卖方有权拒绝交货,而且由此产生的各种损失均由买方负担,因此,在FOB术语下成交的合同,对于装运期和装运港要慎重规定,订约之后,有关备货和派船事宜,双方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保证船货衔接。
在此案例中,我方作为卖方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在装运期临近时,卖方电告催促买方派船接货,但买方仍没有及时派船接货。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卖方有解除合同之权利,并要求买方赔偿损失。
问题2:本案中我方公司据理力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后来从有利于交易的角度出发,我方公司未行使解除合同之权而继续履行合同义务也是适当的。
如果行情发生了变化或其他原因使合同给我方带来损失时,我方当然可断然行使解除合同之权。
[案例2]问题1:卖方完全有权利凭合同规定的单据要求买方付款,而买方无权拒付。
问题2:(1)CIF条件成交,是象征性交货,卖方交单就完成了交货责任,而无需保证到货。
(2)CIF条件成交,卖方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以前的风险、损害和灭失,越过船舷后的损坏和灭失属于买方的责任。
(3)CIF条件成交,是单据买卖,只要卖方提交了全套合格单据,买方就应该凭单付款。
所以,买方以货物已全部损失为由拒绝接受单据,拒付货款,是没有道理的。
第八章国际贸易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1.(1)仲裁应裁定卖方赔偿买方600英磅;虽然合同中规定的品质以具体规格来表示,但卖方后又向对方寄送样品,并且电告对方,“成交货物与样品相似”。
这样的做法使得卖方的交货变成了既凭规格、又凭样品交货,卖方交货必须既符合合同的规定,又与样品一致。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完整版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a88465e87101f69f31954a.png)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1.我方出口苹果酒一批,国外开来信用证上货物的名称为:“Apple Wine”,于是为了单证一致,所有单据上均用了“Apple Wine”,不料货到国外后被海关扣留罚款,因该批酒的内外包装上均写的是“Cider”字样,结果外商要求我方赔偿其罚款损失——问我方对此有无责任?(1)我方对此承担一定的责任。
按照有关的法律和惯例,对成交商品的描述是构成商品说明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买卖双方交接货物的一项基本依据,它关系到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若卖方交付的货物不符合约定的品名或说明,买方有权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直至拒收货物或撤销合同。
本案例中的“Cider”一词既有苹果酒也有苹果汁的意思,因此货到目的港后海关以货物与品名不符,对该货物扣留罚款我方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2)在贸易实践中如果出现此种情况,我方应在收到信用证后要求改证,即对信用证中的品名进行修改,这样既可以做到单证一致,收款有保障,同时又避免了实际货物与单据上的商品品名不符,从而遭受海关扣留罚款的不利损失。
2. “凤凰”自行车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可在90年代初,“凤凰”自行车参加了意大利米兰的国际自行车展览会。
展览会上,与国外五颜六色、灵巧轻便、多档变速的自行车放在一起,显得品种单调、款式陈旧。
尽管最后“凤凰”自行车只卖到欧美名牌自行车价格的1/10,可仍无人问津。
请分析,“凤凰”为何飞不起来呢?3. 我某出口公司有一批言明为降价品的罐头,英商看货后订货。
但货到英国3个月后,发现罐头变质,英商要求退货。
问:我方是否应该满足英商的退货要求?分析:我方不应退货,因为该笔交易是看货买卖,我方只需保证所交货物为买方看货时确定的商品。
4.我方某外贸公司向某外国公司出口一批货物,双方在签订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商品的规格、等级等品质标准。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集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集](https://img.taocdn.com/s3/m/c15e3c0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7.png)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集
以下是一些国际贸易案例分析集:
1.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这是一个经典的国际贸易案例,涉及到美国对中国的
关税提高和贸易限制措施,以及中国的反制措施。
这个案例可以分析双方的贸易政策和贸易摩擦的影响。
2. 欧盟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欧盟对谷歌进行了多次反垄断调查,认为谷歌滥
用其市场地位,对竞争对手进行不正当竞争。
这个案例可以分析欧盟的反垄断政策和对跨国公司的监管。
3. 苹果在中国的供应链管理:苹果在中国有大量的供应商和制造商,这个案例
可以分析苹果在中国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以及与中国政府和供应商的关系。
4. 美国对欧洲钢铝产品的关税:美国对欧洲的钢铝产品征收关税,引发了欧洲
的不满和报复措施。
这个案例可以分析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5. 亚马逊在印度的市场进入:亚马逊在印度市场的进入受到了当地商家和政府
的质疑和限制。
这个案例可以分析亚马逊在新兴市场的市场进入策略和面临的挑战。
这些案例可以帮助分析国际贸易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包括贸易政策、市场准入、供应链管理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的运作和影响。
国际贸易经典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经典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de4cbaf90f76c661371a50.png)
[案例1]有一份CIF合同在美国订立,由美国商人A出售一批IBM电脑给香港商人B,按CIF香港条件成交。
双方在执行合同的过程中,对合同的形式及合同有关条款的解释发生争议。
请分析解决此项纠纷应适用香港法律还是美国法律?[案例2] 我生产企业向马来西亚客户出口汽车配件,品名为YZ-8303R/L,但生产企业提供了YZ-8301R/L,两种型号的产品在外型上非常相似,但却用在不同的车型上,因此客户不能接受,要求我方要调换产品或降低价格。
我方考虑到退货相当麻烦,费用很高,因此只好降低价格15%,了结此案子。
[案例3]我某出口公司与德国一家公司签定出口一批农产品的合同。
其中品质规格为:水分最高15%,杂质不超过3%,交货品质以中国商检局品质检验为最后依据。
但在成交前我方公司曾向对方寄送过样品,合同签定后又电告对方,确认成交货物与样品相似。
货物装运前由中国商检局品质检验签发品质规格合格证书。
货物运抵德国后,该外国公司提出:虽然有检验证书,但货物品质比样品差,卖方有责任交付与样品一致的货物,因此要求每吨减价6英磅。
我公司以合同中并未规定凭样交货为由不同意减价。
于是,德国公司请该国某检验公司检验,出具了所交货物平均品质比样品差7%的检验证明,并据此提出索赔要求。
我方不服,提出该产品系农产品,不可能做到与样品完全相符,但不至于低7%。
由于我方留存的样品遗失,无法证明,最终只好赔付一笔品质差价。
[案例4]1997年10月,香港某商行向内地一企业按FOB条件订购5000吨铸铁井盖,合同总金额为305万美元(约人民币2534.5万元)。
货物由买方提供图样进行生产。
该合同品质条款规定:铸件表面应光洁;铸件不得有裂纹、气孔、砂眼、缩孔、夹渣和其他铸造缺陷。
合同规定(1):订约后10天内卖方须向买方预付约人民币25万元的“反保证金”,交第一批货物后5天内退还保证金。
合同规定(2):货物装运前,卖方应通知买方前往产地抽样检验,并签署质量合格确认书;若质量不符合同要求,买方有权拒收货物;不经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终止合同,否则由终止合同的一方承担全部经济损失。
国际贸易案例题[全文5篇]
![国际贸易案例题[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7da4c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7.png)
国际贸易案例题[全文5篇]第一篇:国际贸易案例题1..A公司以FOB条件出口一批茶具,买方要求A公司代为租船,费用由买方负担。
由于A公司在约定日期内无法租到合适的船,且买方不同意更换条件,以致延误了装运期,买方以此为由提出撤消合同。
问买方的要求是否合理?2..有一笔新闻纸进出口交易,出口商与进口商签订FOB合同,港口为伦敦,装运期为9月份,进口商指派的船舶在9月30日之前没有能够抵达伦敦港,实际船舶10月5日才到。
正巧10月3日一场意外火灾让货物损失80%。
出口商让进口商赔偿损失,进口商说货物没有装船,不属于进口商承担的风险,出现争议,如何处理?3.有一份FOB合同,买方已向保险公司投保“仓至仓”条款的一切险。
货物从卖方仓库运往装运港码头途中,发生承保范围内的损失, 事后卖方以保险单含有“仓至仓”条款为理由要求保险公司赔偿但遭拒绝, 后来卖方又请买方以卖方的名义凭保险单向保险公司索赔,但同样遭到拒绝。
请结合FOB术语及其他的知识分析保险公司拒赔的原因以及此案的教训。
4.我国某公司以CFR条件进口一批大豆,在约定日期未收到卖方的已装船通知,却收到卖方要求该公司支付货款的单据。
此后我方接到货物,经检验部分货物在运输途中因海上风险而丢失。
问该公司应如何处理,为什么?5.某公司以CFR条件进口一批面粉。
国外卖方按期租船将货物发往我方目的港。
货到目的港后,发现该批面粉严重霉变。
经调查,原因是运货船舶是艘超龄服役的船,设备老化,航行速度慢,且船方又沿途招揽货物,致使航期延长了一个多月。
由于是高温、潮湿季节,长时间在船舱中,面粉因此发生霉变。
对此损失,我方应向谁索赔?6.我方按CIF条件进口一批床单,货物抵达后发现床单在运输途中部分受潮,而卖方已如期向我方递交了合同规定的全套合格单据并要求我方支付货款。
问我方能否以所交货物受潮而拒付货款并向卖方提出索赔?7.买卖双方按CIF条件签订了一笔初级产品的交易合同。
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卖方备妥了货物,安排好了从装运港到目的港的运输事项。
(完整版)国际贸易经典案例分析含答案
![(完整版)国际贸易经典案例分析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9ffb9e79563c1ec5da71bd.png)
•案例:某出口公司向外商出售一级大米300吨,成交条件FOB上海.装船时货物经检验符合合同要求,货物出运后,卖方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但是航运途中,因海浪过大,大米大半被海水浸泡,品质受到影响.货物到达目的港后,只能按三级大米价格出售,于是买方要求卖方赔偿差价损失。
问应如何处理这一纠纷?卖方不应该赔偿差价损失。
采用FOB条款,货物在越过船舷之后,风险和责任在买方。
•案例:我国某内陆出口公司于2000年2月向日本出口30吨甘草膏,每吨40箱共1200箱,每吨售价1800美元,FOB新港,共54000美元,即期信用证,装运期为2月25日之前,货物必须装集装箱。
该出口公司在天津设有办事处,于是在2月上旬便将货物运到天津,由天津办事处负责订箱装船,不料货物在天津存仓后的第二天,仓库午夜着火,抢救不及,1200箱甘草膏全部被焚,办事处立即通知内地公司总部并要求尽快补发30吨。
否则无法按期装船。
结果该出口公司因货源不济,只好要求日商将信用证的效期和装运期各延长15天。
试分析其中缘由。
•该出口公司所在地正处在铁路交通的干线上,外运公司和中远公司在该市都有集装箱中转站,既可接受拼箱托运也可接受整箱托运。
假如当初采用FCA(该市名称)对外成交,出口公司在当地将1200箱交中转站或自装自集后将整箱(集装箱)交中转站,不仅风险转移给买方,而且当地承运人(即中转站)签发的货运单据即可在当地银行办理议付结汇。
该公司自担风险将货物运往天津,再集装箱出口,不仅加大了自身风险,而且推迟结汇。
•案例:我与越南某客商凭样品成交达成一笔出口镰刀的交易。
合同中规定复验有效期为货物到达目的港后的60天。
货物到目的港经越商复验后,未提出任何异议。
但事隔半年,越商来电称:镰刀全部生锈,只能降价出售,越商因此要求我方按成交价的40%赔偿其损失。
我方接电后立即查看我方留存的复样,也发现类似情况•问我方应否同意对方的要求,为什么?•不同意,此案例中的买卖是凭买方样品买卖,即由提供样品由买方依样承制。
国际贸易各种案例分析及解答
![国际贸易各种案例分析及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acb6cb4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2.png)
国际贸易各种案例分析及解答国际贸易是指在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和交易。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越来越重要,各种案例也在不断涌现。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提供一些国际贸易案例的分析和解答,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的实践和挑战。
案例一: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背景:美国政府决定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作为应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和知识产权侵犯的措施。
分析:这个案例涉及到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战的问题。
美国认为中国存在贸易不平衡和知识产权侵犯的问题,因此采取了加征关税的措施。
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贸易摩擦升级,对双方的经济都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加征关税还可能引发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报复措施,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
解答: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对话和谈判来达成互利共赢的协议。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贸易不平衡和知识产权侵犯等问题。
同时,各国也应该加强国内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
案例二:英国脱欧对欧盟贸易的影响背景:英国决定退出欧盟,引发了对英国与欧盟之间贸易关系的担忧。
分析:英国脱欧对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英国将失去欧盟内部市场的自由准入权,可能导致英国出口到欧盟的商品和服务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和关税。
其次,英国退出欧盟后,需要重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谈判贸易协议,以保障其国际贸易利益。
最后,英国脱欧还可能导致投资和人才流动的减少,对英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解答:英国脱欧后,英国政府应该积极寻求与欧盟的贸易协议,以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
同时,英国也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寻找新的贸易机会。
此外,英国还应该加强国内经济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竞争力,以应对脱欧带来的挑战。
案例三:跨境电商的发展与挑战背景:随着互联网和物流技术的发展,跨境电商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分析:跨境电商的发展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跨境电商可以降低贸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真实法律案例(3篇)
![国际贸易真实法律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b15c0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0.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中国某公司(以下简称“中方公司”)与美国某公司(以下简称“美方公司”)签订了一份国际贸易合同,合同约定中方公司向美方公司出口一批电子产品。
合同总价为100万美元,支付方式为即期信用证。
合同中明确了货物规格、数量、交货时间、检验标准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二、案情概述根据合同约定,中方公司按时完成了货物生产并安排了运输。
货物抵达美国后,美方公司进行了验收。
然而,在验收过程中,美方公司发现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与合同中约定的标准不符。
美方公司遂拒绝支付货款,并要求中方公司承担全部责任。
双方就此事进行了多次协商,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导致诉讼。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货物质量是否符合合同约定;2. 货物质量检验责任归属;3. 违约责任承担。
四、法院判决1. 货物质量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法院认为,根据合同约定,货物质量应达到国际标准。
经调查,发现货物存在多项质量问题,如电池续航时间短、屏幕显示不稳定等。
法院认定,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
2. 货物质量检验责任归属法院认为,根据合同约定,美方公司负责货物验收。
然而,美方公司在验收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检验标准进行检验,存在一定过失。
同时,中方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疏忽。
因此,法院认为双方均存在一定责任。
3. 违约责任承担法院认为,由于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中方公司构成违约。
根据合同约定,中方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
考虑到美方公司在验收过程中的过失,法院决定减轻中方公司的赔偿责任。
五、判决结果法院判决如下:1. 中方公司向美方公司支付赔偿金50万美元;2. 中方公司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六、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国际贸易合同纠纷,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以下是对本案的几点分析:1. 合同条款的重要性本案中,双方在合同中对货物质量、检验标准、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
这为后续的诉讼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合同条款的明确性和严谨性至关重要。
国际贸易案例
![国际贸易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51b6a4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0.png)
国际贸易案例国际贸易案例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纠纷,这些案例涉及到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包括贸易合同的履行、商品质量、支付方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方面。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真实的国际贸易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
案例描述:某国际贸易公司与一家外国公司签订了一份大宗商品采购合同,合同约定由国际贸易公司向外国公司购买一定数量的铁矿石,并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和交货期限进行交易。
然而,在交货期限到来之前,外国公司通知国际贸易公司称,由于生产线故障,无法按时交货。
国际贸易公司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外国公司违反了合同约定,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解决方案:在这个案例中,国际贸易公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与外国公司的纠纷:首先,国际贸易公司可以要求外国公司提供相关的证据,证明其生产线故障的情况,并根据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条款,要求外国公司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其次,国际贸易公司可以寻求专业的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与外国公司的合同纠纷。
在国际贸易中,涉及跨国合同纠纷时,法律援助往往能够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和解决方案,帮助国际贸易公司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最后,国际贸易公司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与外国公司进行沟通,寻求双方共同接受的解决方案。
在国际贸易中,友好协商往往能够化解纠纷,保持双方的合作关系,避免长时间的诉讼和纠纷,对双方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解决方式。
结论:通过上述案例的描述和解决方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国际贸易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纠纷,但只要我们能够善于沟通、理性分析,并寻求专业的帮助,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持国际贸易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因此,对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各方来说,重视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加强对合同条款的约束力,是避免和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关键所在。
同时,加强对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了解和学习,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国际贸易法律相关案例(3篇)
![国际贸易法律相关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54d94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e.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国际贸易合同纠纷案涉及中国某出口企业与日本某进口企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包括合同条款的确定、违约责任的认定以及国际仲裁的适用。
(一)当事人基本情况1. 出口企业:中国某市某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方公司”)2. 进口企业:日本某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日方公司”)(二)案件起因2018年,中方公司与日方公司签订了一份国际贸易合同,约定中方公司向日方公司出口一批电子产品。
合同中详细列明了商品名称、数量、价格、交货时间、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条款。
合同签订后,中方公司按照约定生产并交付了货物。
然而,在货物到达日本港口后,日方公司以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为由拒绝接收货物,并要求中方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二、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合同条款的确定2. 违约责任的认定3. 国际仲裁的适用三、案例分析(一)合同条款的确定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合同条款的确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合同应当明确、完整、一致。
2. 合同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和国际贸易惯例。
在本案中,双方签订的合同条款基本符合上述原则,但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如货物质量标准、交货时间等。
(二)违约责任的认定1. 货物质量标准根据合同约定,货物质量标准应当符合国际标准。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对于货物质量标准存在争议。
中方公司认为其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而日方公司则认为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2. 交货时间合同中约定交货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但中方公司实际交货时间为2019年1月5日。
根据《公约》第47条,如果卖方未能按照约定时间交货,买方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三)国际仲裁的适用本案中,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如发生争议,应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仲裁。
四、仲裁结果1. 仲裁委员会认定,中方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时间交货,构成违约。
2. 仲裁委员会认为,中方公司提供的货物质量符合国际标准,日方公司无权以货物质量为由拒绝接收货物。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3181310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0.png)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1.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在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加强国际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一些经典的国际贸易案例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实务。
2.案例一:美国与中国贸易战2.1 背景介绍2.2 贸易战爆发原因2.3 贸易战对双方经济的影响2.4 双方的应对措施3.案例二:欧盟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3.1 背景介绍3.2 反垄断调查的原因3.3 欧盟的调查结果及处罚措施3.4 对谷歌的影响和后续发展4.案例三:与韩国的贸易争端4.1 背景介绍4.2 双方贸易争端的起因4.3 争端的影响和解决方式4.4 对双方关系的影响5.案例四: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争议5.1 背景介绍5.2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行为5.3 发展中国家的反应与措施5.4 对跨国公司形象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6.案例五: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例分析6.1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背景和原则6.2 案例一:美国与欧盟关于飞机制造补贴的争端 6.3 案例二:中国与美国关于钢铁贸易的争端6.4 案例三:韩国与关于半导体贸易的争端6.5 案例四:巴西与印度关于农产品贸易的争端7.法律名词及注释7.1 最惠国待遇7.2 反倾销措施7.3 贸易救济措施7.4 自由贸易区8.结尾本文档涉及附件,请见附件部分。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最惠国待遇:指对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进口商品给予相同的最低关税待遇。
- 反倾销措施:指一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倾销产品的冲击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
- 贸易救济措施:指一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不受进口便宜商品的冲击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
- 自由贸易区:指成员国之间实行零关税或相对更低的关税,并且没有对非成员国设置共同的关税条款的贸易区域。
附件:附件一:美国与中国贸易战相关文件附件二:欧盟对谷歌反垄断调查报告附件三:与韩国贸易争端相关文件附件四: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争议案例资料附件五:WTO争端解决机制相关文件。
(完整版)国际贸易术语案例分析全
![(完整版)国际贸易术语案例分析全](https://img.taocdn.com/s3/m/4fb6e6e4a45177232e60a22e.png)
国际贸易术语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公司向外商出售一级大米300公吨,成交条件FOB 上海。
装船时货物经检验符合合同要求,货物出运后,卖方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
但是航运途中,因海浪过大,大半被海水浸泡,大米的品质受到影响。
货物到达目的港后,只能按三级大米价格出售,于是买方要求卖方赔偿差价损失。
从案例一来看,采用FOB贸易术语,卖方按时将货物交到买方指定船上即履行了交货义务,货物的风险已从卖方转移到买方。
至于买方货物受损,如果属于保险公司承保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则应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卖方可协助办理。
案例二:1958年8月,某公司从巴基斯坦购买棉纱。
其中“三马”牌四十支棉纱300包,“金鱼”牌二十支棉纱200包,合计金额9.35万美元,价格条件CIF香港。
货物装船后,卖方向买方提交全套有效单据。
同年12月,进口商提货时,部分棉纱已被污损,经检验公证,共计损失2932.68美元。
于是买方要求如数赔偿。
在协商不能解决纠纷的情况下,买方向法院起诉。
从案例二来看,CIF合同决定了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的象征性交货性质。
案例三:某年,某公司出售一批核桃给英国客户,共计1700公吨,价格条件CIF伦敦。
因核桃属于季节性较强的商品,因此,按照行业惯例,合同订有“到货期限”条款,如届时货物未到,买方有权扣价或拒收。
后来货物果然延迟到达,英国客商要求扣价。
从案例三来看,贸易术语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合同的性质,但是还要兼顾合同中是否还有与该贸易术语相抵触的条款,如果有它就可能改变合同的性质。
案例四:某出口公司按CFR贸易术语与法国一家进口商签订一笔抽纱台布出口合同,价值8万美元,即期托收方式支付。
货物于1997年1月8日(周三)上午装“昌盛轮”完毕,当天业务员工作较忙,忘记发出装船通知(shipping advice),1月9日(周四)上午才向买方发出通知。
法商收到装船通知向保险公司申请投保时,不料该保险公司已获悉“昌盛轮”9日凌晨在海上遇难,拒绝承保。
国际贸易实操案例
![国际贸易实操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084bf9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7.png)
国际贸易实操案例话说有个小型服装企业老板,叫老王。
老王一直想把自己厂子里生产的超酷T恤卖到国外去,赚赚外汇,顺便让全世界感受下咱这的时尚品味。
一、订单来了。
有一天,一个外国大客户,汤姆,通过邮件联系上了老王。
汤姆说他对老王厂子里那些印着各种潮流图案的T恤特别感兴趣,想下个大订单,数量是10万件。
老王当时眼睛都亮了,这可是个大买卖啊。
按照汤姆的要求,T恤的颜色得多种多样,图案也得很精准,而且每件T恤上还得绣上一个小小的独特标志。
二、价格谈判。
老王和汤姆就开始谈价格了。
汤姆呢,上来就压价,说其他供应商给他的报价比老王的低不少呢。
老王心里想:“你可别忽悠我,我的T恤质量这么好,图案印刷又精美。
”但又不想失去这个大客户,于是老王就开始给汤姆分析成本,什么面料成本、人工成本、运输成本,还特别强调了他们厂在印花和刺绣工艺上的独特之处。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定了一个双方都还算满意的价格。
老王当时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这一单肯定能大赚一笔。
三、样品确认。
价格谈妥了,接下来就是样品确认环节。
老王让厂里的工人精心制作了几个样品,按照汤姆的要求,颜色、图案、刺绣一个都不少。
然后就寄给了汤姆。
可等了好几天,汤姆回复说部分颜色不太符合他的期望,刺绣的位置也有点偏差。
老王只好让工人重新做样品,又寄了一次。
这次汤姆说差不多了,但有个图案的颜色在不同光线下看起来有点差别。
老王心里有点无奈,但为了订单,又调整了一下工艺,再次寄样。
汤姆确认了样品,老王松了一口气,想着这下可以正式生产了。
四、生产过程中的波折。
老王的工厂就开始热火朝天地生产这10万件T恤了。
可是生产到一半的时候,问题来了。
之前谈好的面料供应商突然说因为原材料涨价,供应的面料要提价。
老王当时就懵了,这可咋办?如果按照新价格买面料,自己的利润就会大大减少。
他赶紧四处找其他的面料供应商,可一时半会儿很难找到质量和价格都合适的。
没办法,老王只能和汤姆商量,能不能适当提高一点价格。
案例——精选推荐
![案例——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0719c77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1a.png)
1、案例:我某公司从一美商处购进棉花一批,合同规定为每公吨1850美元FOB旧金山。
我方受载货轮驶抵旧金山港后,通知对方装货,但对方要求我方负担棉花从该城内仓库运至装运港并装上船的一切费用。
请问:我方可否拒绝这一要求。
分析:我方不能拒绝这一要求。
FOB条件,按《2000通则》的解释是,卖方负责将货物在装运港装上买方指定的船只。
但美国《对外贸易定义》对此有特殊规定。
如果要求卖方负责将货物运至装运港并装上船,则必须在FOB与装运港口名称之间加上“Vessel”一词。
否则,卖方只负责将货物运至装运港所在的城内,即完成交货义务。
本例合同中规定“每公吨1850美元FOB旧金山”,显然卖方要求合理。
如我方要求卖方直接将货物旧金山港口的船舶上,则当初应将合同条款规定为“每公吨1850美元FOB Vessel 旧金山”。
2、FOB案例:某公司从美国进口特种异型钢材200公吨,每公吨按900美元FOB Vessel New York成交,支付方式为即期L/C并应于2月28日前开达,装船期为3月份。
我方于2月20日通过中国银行开出一张18万美元的信用证。
2月28日美商来电称:“信用证金额不足,应增加1万美元备用。
否则有关出口税捐及各种签证费用,由你方另行电汇”。
我方接电后认为这是美方无理要求,随即回电指出:“按FOB Vessel条件成交,卖方应负责出口手续及费用,这在《INCOTERMS》中已有规定”。
美方回电:“成交时未明确规定按《INCOTERMS》办理,应按我方商业习惯和《1941年修正本》”。
我方只好将信用证金额增加至19万美元。
本案双方争执的最终结果是:因此时国际市场钢材价格上涨,我方又急需此批钢材投产,只好同意美方的要求。
分析:本案问题出在我方业务员不了解美国的FOB Vessel与《通则》中的FOB的不同之处,不了解两者在出口清关手续及费用负担上的区别。
FOB Vessel规定,应由买方支付出口捐税及各种签证费用。
国际贸易案例汇总
![国际贸易案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8de287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1d.png)
国际贸易案例汇总2023-10-27CATALOGUE目录•案例一:服装出口•案例二:农产品进口•案例三:机械装备出口•案例四:化工产品进口•案例五:跨境电子商务01案例一:服装出口公司简介兴华服装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各类服装的出口企业,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行业背景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全球市场对高品质、低价格的服装需求持续增长。
案例背景案例分析出口流程01兴华服装公司首先与国外买家签订合同,然后根据合同要求进行生产,最后将产品通过货代公司运送到目的地。
风险分析02在出口过程中,兴华服装公司面临多种风险,如合同违约、汇率波动、运输延误等。
为降低风险,公司采取了多项措施,如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等。
竞争分析03兴华服装公司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
为提高竞争力,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同时积极拓展市场,扩大销售渠道。
•经验总结:兴华服装公司在服装出口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优化流程、降低风险、提高竞争力等措施实现了持续增长。
同时,公司也意识到在国际贸易中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以便在未来更好地发展。
案例总结02案例二:农产品进口某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国内市场需求有限,因此决定开放农产品市场,允许国外农产品进口。
国外农产品凭借其低成本和高质量的优势,迅速占领了该国大部分市场份额,对该国的农业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案例背景案例分析国外农产品由于低成本和高质量的优势,能够迅速占领市场,而国内农业产业则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来保护国内农业产业。
该发展中国家在开放农产品市场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农业产业的脆弱性,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案例总结开放农产品市场需要谨慎考虑国内农业产业的承受能力,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应该充分了解自身产业的优劣势,制定合理的政策来保护国内产业。
国际贸易保险经典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保险经典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ebf75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60.png)
国际贸易保险经典案例分析在国际贸易的广袤领域中,保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交易环境中提供了关键的风险保障。
以下将通过几个经典案例来深入剖析国际贸易保险的实际应用与重要意义。
案例一:货物运输途中受损一家中国的服装出口企业与美国的一家零售商签订了一笔价值 50万美元的订单。
货物通过海运从中国运往美国。
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遭遇恶劣天气,部分货物受到海水浸泡,受损严重。
幸运的是,出口企业购买了海洋货物运输保险。
保险公司在接到报案后,迅速派遣定损人员前往目的地港口进行勘查。
经过仔细的评估和定损,确定了货物的损失程度和价值。
最终,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向出口企业支付了相应的赔偿款,弥补了企业的大部分损失。
在这个案例中,国际贸易保险发挥了其最基本的功能——赔偿损失。
出口企业通过购买保险,将运输途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公司,从而在遭受损失时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维持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案例二:政治风险导致的贸易中断某欧洲汽车制造企业计划从一个中东国家进口一批关键零部件,合同金额高达 200 万欧元。
然而,在合同履行期间,该中东国家突然爆发政治动荡,政府颁布了紧急法令,限制了相关货物的出口。
由于进口企业购买了政治风险保险,保险公司在接到报案后,立即启动了理赔程序。
经过评估,认定此次政治动荡属于保险责任范围。
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向进口企业支付了赔偿金,帮助企业缓解了因贸易中断而带来的资金压力。
这个案例突出了政治风险保险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可能导致贸易合同无法正常履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通过购买政治风险保险,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案例三:信用风险引发的货款拖欠一家中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向一家南美客户出口了一批价值 100 万美元的机械设备。
按照合同约定,客户应在货物交付后的 60 天内支付货款。
然而,到期后,客户以各种理由拖延付款,导致中国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经典案例五:Top of the Tree Baking CompanyFacing Business Challenges at Top of the Tree Baking CompanyBaking Up MillionsYou can use a lot of words to describe Gordon Weinberger, the founder of Top of the Tree Baking Company. Verbose. Determined. And, of course, tall - 6 feet 9 inches. Another man might have shrunk from the task that Weinberger had set for himself a couple of years ago, but Weinberger didn't. For two straight weeks, he would rush home from his day job in Boston, throw back some dinner , and then head upstairs to his study to work the phones from 6 P.M. to 11 P.M.He worked from a list of more than 70 prospective investors: cousins, aunts,uncles, in-laws, colleagues of his father, and friends of the family - many of whom he hadn't talked to in years. This meant he had a lot of catching up to do before he could even begin to tell them about the new company he hoped to start. Even for Gordon Weinberger, a man with an extraordinary gift of gab , convincing them to invest in his idea might be hard work.But Weinberger needed money - $100,000 to be exact. In the previous 4 months,he had honed his pie recipe, drawn up a detailed business plan, and sounded out the buyers from area supermarket chains. Almost everywhere he went, the feedback was positive. But without money, he knew his pies weren't going to get much farther than the local county fair.Each time Weinberger reached for the phone, he drew in a deep breath. Then when the moment arrived, he did what he does best: He told his story. “Hi; this is Gordon. How are you doing?Hey,I'm starting this new company,and I was wondering…” By the end of the night, his ear would be sore and his vocal chords scratchy . But it was worth the trouble.Though it took a few months and a few more phone calls before the money began to roll in, he “sold” his idea to 11 investors, each of whom contributed about $10,000. The structure of the private stock offering was quite simple. The investors agreed that they would have no direct control or say in the affairs of Top of the Tree. In exchange, they were promised double their money back in 5 years.Although entrepreneurs are often strong on developing their ideas, many stumble when it comes to raising money. Weinberger had little financial experience beyond negotiating a home mortgage . So the question is: How did Weinberger succeed where so many others had failed? If you were Gordon Weinberger, how would you prepare to market your small-business idea to investors? Where might you go for financing ?How hard would you be willing to work to turn your vision into reality? What would you include in your business plan?Meeting Business Challenges at Top of the Tree Baking CompanyGordon Weinberger knew he had his work cut out for him1. After all, the pie industry was very competitive indeed. Behemoths2 like Mrs. Smith's and Entenmann's dominated the price-sensitive end of the spectrum3, and anyone who wanted something akin to4 what grandma used to make headed for the bakery department.In his informal research of the bakery pies, Weinberger learned two things:First, appearances aside, pies were rarely baked on premises. Second, in his view,they didn't taste half as good as his pies. Taking a cue from Ben & Jerry's Homemade ice cream, Weinberger believed there was room in the market for a relatively expensive, fresh apple pie. And apparently, some people agreed including Jerry Weissman, a businessman and friend of the family.Weissman took Weinberger's business plan to a few friends who were enthralled . The plan had short-term goals, long-term goals, and a ladder-type path to reach those goals. And Weissman liked something else, something far less tangible than Weinberger's well-thought-out plan. Weissman sensed that Weinberger had the character and commitment to carry out the plan and he was right.Weinberger's entrepreneurial pie odyssey began at a 1992 Old Home Day fair in Londonderry, New Hampshire, where he won the apple pie baking contest with his great-grandmother Anne's family pie recipe. After twice repeating his victory, he began to think he might have a recipe for success, not to mention a way to leave his job running the public relations division for a Boston advertising agency.To develop interest in his pies, Weinberger approached individual branches of supermarkets, Shop & Save in New Hampshire and Star Marketing in Boston, conducting in-store tastings and parking lot pie-eating contests. For meetings with supermarket buyers, Weinberger spread checkered tablecloths on the executives' desks, played a tape-recorded jingle, and served up warm pie and cold milk.During their first summer, a period when pie sales notoriously are in the doldrums , Weinberger and company hitched an 11-foot-tall fiberglass apple to the back of their truck for a tour through Boston and four other New England cities. Once they arrived, they threw open the doors and began handing out thousands of free pies and pints of frozen yogurt. It was a public relations coup , earning Weinberger spots on the evening news and attention in local newspapers.By the end of 1995, his first year in business, Top of the Tree was churning out 3-pound pies at the rate of 6,000 a week and had racked up about $1 million in sales. The figures were almost exactly what Weinberger projected in his business plan,even though the route wasn't exactly as he had envisioned . That's because his sales got an unexpected boost from a stint selling his pies on the QVC home shopping network. During the original segment, which has since turned into a monthly event, he sold 2,700 pies in less than 2 minutes!To raise funds for branching out and automating his pie works, Weinberger undertook some unusual methods to market his pies. For example, to increase awareness and get people excited about his pies, Weinberger and his pie staff toured the United States in a refurbished school bus, serving up apple pie to would-be consumers. Not only was it an effective marketing tool, but the bus became a mobile fund-raiser. In the “Find the Dough Campaign,” headed by pie specialist Scott Mayo, the bus was used to seek out more capital. By using valet parking outside swank restaurants and hotels, the pie staff had ready access to potential investors.One recent weekend the pie staff embarked on a tour of Boston, where they picked people up, fed them pie, and dropped them off at their destinations - just like Mass Transit, only with dessert. Afterward they parked outside of the Ritz Carlton,where Weinberger and his pie staff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Top of the Tree. “It's incredible,” says Weinberger. “We are touching people in ways that they never envisioned.”To date, Weinberger has secured $1 million in additional capital with his unusual marketing tactics, and he's intent on raising more money without giving up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control of the company. "I don't want to give up half the company for $2 million," says Weinberger. The perfect investors, according to Weinberger,would have a lot of money in their wallet but be willing to step back and let him run the company.From its fledgling roots, Top of the Tree has blossomed, almost tripling its sales during its second year of operatio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Weinberger's dynamic marketing strategies will see him through to his goal: to become a $20 million company within the next 3 or 4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