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与“形式”——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灵魂观之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比较
邪 恶两 面 他坚 信灵魂 不灭 . 为人 只要 活着就 不能 ” 认 摆 脱 肉体 的限制 、 扰 , 干 只有 死亡 才 能 获得 纯粹 的灵
魂 灵 魂不仅 在我 们 的 肉体死 亡后 仍然 存活 . 而且 它 将 持 续 到永远 。它是 完 美 的 , 是无 形 的 、 可摧 毁 它 不 的. 它是 永恒 不朽 的 。 柏拉 图根据这 点 , 灵魂 分为 9 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比较
平 静
摘 要 : 绍 了柏 拉 图 、 里 士 多德 和 笛 卡 尔关 于 灵魂 的观 点 。 元 论 者 笛卡 尔倾 向予 将 灵魂 和 身体 看 成 是 两 个 分 离 的 实 介 亚 二 体 . 认 灵魂 和 身体 的相 互 作 用 。 否 柏拉 图倾 向 于把 灵 魂 和 身体 当作 两个 相 互 独 立运 动 的 实体 , 不 否 认 灵 魂 与 身体 之 间 但 的 相 互作 用 亚 里 士 多德 认 为灵 魂 与 肉体 结合 才 能发 挥 其 应 有 的 作 用 . 会使 人 更加 完备 。 才
图写 的著作 .现 在 以他 署名 的作 品都 属于苏 格 拉底 .
被 美化 与恢 复 了本来 面 目的苏格拉 底 ” 由此可 见 . 苏
格 拉底 对他 的影 响之深
( ) 一 灵魂与 身体
柏拉 图把灵 魂分 为理性 、激 情和 欲望 3个 部分
在柏拉 图看来 . 魂和 身体 的关 系归根 到底 是理性 与 灵
术 与社 会 。
收稿 日期 : 0 1 0 - 2 2 1 - 7 1
灵魂 , 原意 是指 呼吸 、 生命 , 是人 的生命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灵魂 与 肉体辩证 统一 的过 程就是 人 的生命 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一、相同点:1、二人都非常注重寻本探源,追求终极。
这便是二人政治思想中理想的部分,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当成宇宙万物的本质,唯一的真实存在,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且据此而设计了他的《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善的目的。
2、两人都把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
①柏拉图认为实现城邦团结统一的一项措施是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
他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塑造人性,培养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
②亚里士多德将人性分为三种善德即天赋,习惯和理性,而理性是人们的追求的目的。
他指出教育培养人的理性,进而理性培养习惯,习惯改变天赋。
认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
相反,柏拉图基于“潜能不易挖掘”的忧患意识而提出全面教育,以便于充分发掘人的天赋品格和美德,最后走向已经分配好的“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师生二人对教育实施的方针目的和具体的措施方面有一样的地方,但背后的原因本初目的是不一样的。
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优生优育”和“因时而教”的具体教育方法。
3、整体主义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
他把社会整体(城邦)视为唯一的目的,个人是为了整体服务的工具。
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价值只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完全被消融于整体之中。
柏拉图把城邦的统一强盛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把献给国家作为公民的最高道德。
具体地说,个人不再有自己的一切,不再有自己的财产、妻子、利益、愿望、要求、情感、判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利益一致、情感一致、意见一致,这样,城邦就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不用复数表示的国家。
也就是完全消灭了个人主义,形成了一个整体。
亚里士多的在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上也持整体主义立场。
他把城邦理解为有机整体,而个人只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系列11】“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氏和柏拉图的真理观有什么不同?
【亚里士多德系列11】“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氏和柏拉图的真理观有什么不同?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和柏拉图的真理观有什么本质,今天这一期内容我们会谈到。
今天我们继续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本书,今天我们分享第6卷的内容。
前面我们介绍,第3,4,6卷是全书的过渡部分,第6卷的内容也比较简单,是为了引出第7卷中关于存在和实体的讨论。
但这一卷的内容也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学科的划分;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
01亚里士多德学科的划分首先,在这一卷亚里士多德再一次讨论第一哲学研究的范畴,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科学:理论的科学。
比如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实践的科学,比如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还有创造性的科学,比如诗词学。
关于理论的科学,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分成了三类:形而上学、物理学和数学。
亚里士多德分类的方式比较特别,他是按照研究对象是否与质料相分离来区分的。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运动的物体,物体和质料是不能分离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物理学其实包括我们今天的所有自然科学。
而关于数学,亚里士多德说,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字和点线面等几何对象,它们是否不动,并且与质料相分离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而除此外,那些研究永恒的、不动的,而且是与质料相分离的科学,才能称之为第一科学,或者说第一哲学,这个区分的方法和我们《易经》里面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就比较类似,哲学也就是形而上学。
02什么是偶然的?其次,亚里士多德引出了关于“真实和偶然”的讨论。
前面我们也介绍了,第一哲学研究的范畴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也就是研究存在物存在的本原的学问,存在有很多种内涵,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都是一种存在。
但存在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偶然的,一种是真实的。
什么是偶然的?它的对立面不仅仅是必然,还有虚假,亚里斯多德在上一篇中给“偶然”下过一个定义。
他说,偶然就是那些依存于其他事物并被真实解释的事物,但即不是必要的也不是经常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有关教育的观点和理论是各自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其哲学理论的反映和实践,又和两者的政治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两者各有特色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类教育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因而分析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文的分析和比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形成教育观的背景和缘由,二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最后则是两者的教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各自教育观的原因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也可以说是本质的角度)。
在这个角度中,两者在形成各自教育观的认识论基础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即回忆,人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也就是人降生)后,已有的知识就被遗忘了,人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为何柏拉图对学习的定义是如此?因为作为最早提出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见解的哲学家,他认为“灵魂在取得人形以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认识理念世界中的许多东西,以至可以洞察最高理念。
”而因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在灵魂与肉体结合成为人时由于“惊恐和骚乱”就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所以才会有“回忆”这种说法。
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论述与柏拉图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白纸,或者是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就说明学习应是使知识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回忆”的过程。
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别直接导致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柏拉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回复到灵魂原有的“善”,使其无愧于身为某一阶层一员的使命;而亚里士多德要求认真的对待灵魂的这块白板,通过教育来培养人,发展他的人格。
由于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必要性的分析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柏拉图看来,既然以理念、实在为对象的知识是不朽的灵魂所固有的,凭借可感事物的启示,就可以回忆起灵魂中固有的理性认识,它只是因为受到了蒙蔽或者向着一个黑暗错误的方向观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优品ppt资料
人物
思想差异 的出发点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对于道德 政治是城邦事物的管理,以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每个城
和城邦的
金、银、铜铁高贵的谎言来 邦的公民积极参与城邦事务, 向人们讲授真言和传授德性,政治活动是城邦至高之善,是
看法
认为城邦应该由具有高超德 最大的善,个人伦理道德追求
公民和政 认理为念城 中邦构是建由国家家庭,发认展为过正来义的是先哲天学赋予家的品担质任,做国好本王职是工作最即为好正的义,政并将人提德出性划了分为三三种等,正三种义德的性之政间各体司和其职三,互种不僭越,
体理论 这就是城邦正义的体现 体形式,并提出了五种政体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之比较
变态政体,认为理想政体是以
对待教育 获得美德唯一途径,规 德,强调教育的阶段性,重
的看法 定选拔的标准和教育对 视德性教育,在教育中强调
象以及教育的阶段化, 身体锻炼和美学的重要性
教育的内容
人物
理念中构建国家,认为正义是先天赋予的品质,做好本职工作即为正义,并将人德性划分为三等,三种德性之间各司其职,互不僭越,
这政就治是 是城专邦门正知义识的,体主现张高超的理智慧念、中真实构的知建识国、完家美的,德认性与为绝对正的义最高权正力的义哲学应家以执政公,对共于利法治益并不为重依视,归法律,被即置于次要
对待正义 的提位出置 国家,认为教育是获得美是德唯先一天途径赋,规予定的选拔品的标质准,和教做育对好象本以及教平育的等阶段、化公,教正育的,内实容 现人民优越的
理念中构建国家,认为正义是职先天工赋作予的即品质为,正做好义本职,工并作即将为正人义德,并将生人德活性划分为三等,三种德性之间各司其职,互不僭越,
(49)浅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差别
(49)浅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差别展开全文柏拉图的灵魂观最大特点是将灵魂实体化,其著作《斐多》就是借苏格拉底之口来阐述自已观点,他认为,灵魂是善的东西,肉体是恶的根源,两者是可以分离的,他认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而灵魂和肉体结合时,真理是永远不能求得的,因为肉体使我们充满热情,欲望,惧怕,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
他认为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非得甩掉肉体,全用灵魂去看待事物,我们要求得智慧,在活着的时候得不到,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所以我们除非万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
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
另外,柏拉图也在〈斐多〉中阐述了关于形式与质料即支持与殊相的关系,并以来论证灵魂的性质,他认为存在着绝对的善、恶等概念,这些概念是作为共相而存在。
所以他说生并不可转化为死,而生的生物可转化为有死的生物,而灵魂是作为不朽而存在的,灵魂是具有不朽的形式,在这里,很明显柏拉图将灵魂当成实体,这个实体是纯洁神圣,而跟它结合的另一实体即肉体是阻碍灵魂进行认识的不洁的物体,灵魂无可奈何与之结合,而人死后作为共相的灵魂便会离开殊相的肉体,去到天神们的世界即柏拉图所描述的充满共相的世界。
而作为他学生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比他有更详尽的论述,他某程度上跟随柏拉图相同,即认为灵魂是共相开始,亚里士多德是利用潜在这个概念来描述灵魂的,他认为灵魂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性,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
所谓生命,是指自已摄取营养有生灭变化的能力,而生命的躯体是实体即质料,但躯体并不是灵魂,灵魂就像睡眠的现实性,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有所谓独特的共相存在,所以,他不赞成灵魂能跟肉体分离。
显然,亚里士多德是将生命作为有灵魂的东西和无灵魂的东西的区别,而什么条件下被认为是有生命呢?他认为如理智、感觉、位置上的运动和静止,或摄取营养等。
对植物来说,摄取营养是其为有关生命即有灵魂的重要条件,而动物的基本条件则是触觉。
在论灵魂的结尾,亚里士多德得出灵魂的一般性的结论。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一、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比较(一)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1、柏拉图的国家起源思想——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柏拉图认为,国家产生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把社会分工作为国家起源的基础。
他认为,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柏拉图的国家起源说并非完全科学,在他那里,把社会的起源混同为国家的起源。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出现了相互合作,出现了一定的分工,但当时并没有导致国家的产生。
2、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思想——人类本性所导致的自然生成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是从社会及其成员的内在活动和发展中寻求国家的起源,认为城邦是由于人们的需要并且沿着由家庭而村坊而城邦的进程“自然地生长起来的”。
3、两种国家起源观的分歧与实质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
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同柏拉图相比较,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关于国家阶级构成的理论关于国家的阶级构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差甚远。
柏拉图崇尚的是一种由哲学王直接统治的、社会中各阶级等级森严的理想社会;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的是以法治国。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们对于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等方面探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断追求真理,提高灵魂的品质。
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核心,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理性,使人们能够通过对真理的认识来实现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
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学术训练来培养人的理性。
在他的教育体系中,他设立了不同的阶段,例如幼童阶段、游戏阶段和青年阶段等。
每个阶段都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在幼童阶段,他主张提供愉快的游戏和音乐活动,以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审美能力。
在青年阶段,他注重数学和几何等学科的学习,通过这些学科的训练来培养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则体现在他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品格。
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道德教育、智力教育和体育锻炼等。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学生应该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他还着重强调人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目标、方法和对象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柏拉图注重培养人的理性和追求真理,强调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培养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强调实践经验和个体的培养。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学术训练来培养人的理性,强调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在教育对象上,柏拉图的目标是所有人,不论其阶层和社会地位;而亚里士多德则主要关注有公民资格的男性,他认为只有具备公民身份的人才有参与政治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学艺术观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学艺术观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史上两大巨人,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高足弟子,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学说,然而两者又各有千秋。
本文试图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入手,分析两者的不同,并且由此所必然引发的两者文学艺术观的差异。
标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文学艺术1.导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历史上的两大巨人,在哲学史和美学史上都拥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虚幻的,因此艺术对客观世界进行模仿则是更加不真实的,而人类的情感是人性中卑下的部分,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快感是应该受到抑制的。
在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柏拉图站认为文艺应该有利于为理想国培养有理性的公民。
他对文学艺术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文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不但具有创造性,而且还能体现客观世界中固有的本质的一般的规律。
他同时还认为人类的本能应该得到适当的满足,文艺给人们带来的快感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本文将具体研究他们文学艺术观的差异。
2.文学艺术观在提到这一概念时,我们必须注意希腊人所了解的“艺术”和我们所了解的“艺术”不同。
凡是可凭专门的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做“艺术”。
音乐、雕刻、图画、诗歌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之类也叫做“艺术”。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由于各自坚持的哲学思想体系的不同从而不可避免的提倡不同的文学艺术观。
这主要体现在对待两个问题的不同观点:艺术创作的原动力问题以及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功用问题。
柏拉图的伦理学也是建立在他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只有理性才具有绝对的价值,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同时又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用在他看来更前后一致的科学的方法发展了柏拉图的理论体系,徘徊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
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
3.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柏拉图在《斐德诺》中把诗人和艺术家又分为第一等的和第六等的。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文艺观之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文艺观之比较
1.柏拉图的著作是采用的是对话体,生动活泼;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采用的是严密的论述体,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同时呈现。
2.柏拉图的文艺观包裹在其他思想中,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则总从其他思想中独立出来。
3.柏拉图文艺观的哲学基础是“理式”,认为美是对美的理式的分有;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的哲学基础是“实体”,认为“美要靠体积与安排”
4.柏拉图的摹仿说认为,文艺摹仿象照镜子,只得到影像,不能给人以知识和真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把文艺和历史相比较,认为文艺摹仿按照或然率和必然率发生的事情。
5.柏拉图认为,文艺摹仿是为了迎合的人性中卑劣的、非理性的部分情感、欲望,如哀怜癖和诙谐的欲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摹仿是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的摹仿的本能,能净化或陶冶人的情感。
6.在文艺功用上柏拉图重视文艺的现实效用而蔑视文艺的审美快感,亚里士多重视文艺的审美快感,同时也不忽视文艺的现实效用。
7.在文艺创作上柏拉图轻视技艺而重视灵感,亚里士多德则重视文艺创作重中的技艺和与其相关的理智,对各种文艺体裁的技艺详加探讨,闭口不提灵感。
8.在文艺摹仿方式上柏拉图赞成间接叙述和反对戏剧体的直接叙述,亚里斯多德认为直接叙述的方式优于间接叙述的方式,并明确
肯定纯属直接接叙述的戏剧类。
9.柏拉图是贵族奴隶主的思想代表,其文艺观是为巩固贵族奴隶主的统治服务的;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中小奴隶主的代表,其文艺观为了调和贵族奴隶主和平民以及奴隶的矛盾。
灵魂说西方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说研究
灵魂说西方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说研究一、本文概述灵魂说,作为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在哲学家的思考和辩论中占据核心地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西方哲学的诞生地古希腊,以及在这一土地上孕育出的两位哲学巨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理论。
通过对这两位哲学家的灵魂说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将揭示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差异以及它们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西方哲学的诞生地古希腊进行概述,介绍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氛围,为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接着,我们将分别阐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理论,包括其核心观点、论证方法和哲学意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两位哲学家的灵魂说之间的异同,并探讨它们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影响。
本文还将对灵魂说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进行评估,分析其在现代哲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还能对西方哲学的整体发展历程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柏拉图灵魂说研究柏拉图,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灵魂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三个层次构成: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物质世界。
而灵魂,则是连接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
柏拉图将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勇气和欲望。
理性灵魂是最高尚的,它追求真理和智慧,与理念世界相连。
勇气灵魂则追求公正和勇敢,它是连接理性灵魂和欲望灵魂的纽带。
而欲望灵魂则是最低级的,它只关注个人的私欲和享乐。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在出生前就已经存在于理念世界中,拥有完整的理性和智慧。
但在进入现实世界后,灵魂受到了物质世界的污染和束缚,导致理性被遮蔽,人们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
因此,柏拉图强调通过哲学学习和思考,唤醒被遮蔽的理性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实现灵魂的升华和净化。
柏拉图还提出了“回忆说”,认为人们通过学习和回忆,可以重新找回在理念世界中的知识和智慧。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
苏格拉底提倡以人为中心。
柏拉图认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型世界,即完美的理想世界,一个是感官世界,即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他一生思考物质和人的道德永恒不变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理型主义者,他和柏拉图的思考方向恰恰相反,非常注重我们的感官世界而不在乎理型。
苏格拉底名言
(1)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2)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3)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柏拉图名言
(1)爱是美好带来的欢欣,智慧创造的奇观,神仙赋予的惊奇。
缺乏爱的人渴望得到它,拥有爱的人万般珍惜它。
(2)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满足的人。
(3)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名言
(1)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2)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
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3)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师徒,在学术见解上自然会有相通之处,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的思想,但他同时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足见他与柏拉图还是存在许多分歧的.首先,关于构建理想城邦的思想。
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对自由城邦的政治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古希腊时代,城邦制度可称是最先进、最理想的政治建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正义城邦的思想,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和财富生产者三个阶层,正义的城邦是三个城邦发挥各司其职、相互和谐的统一体,前两者是国家的治理者,第三阶层则是财富的创造者,这也引申出专业化的原则,在正义城邦中,人人需各司其职,统治者和军人也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他们适合于他们的这一地位所要求的条件.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观念是围绕着对柏拉图思想国的批判展开的,“人是政治的动物”,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个人同样没有独立性,他们的生活和行为完全是为城邦的存在而服务的,这一点上二人的观点很相似。
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是由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自由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较之柏拉图硬性划分的三阶层集带有一定程度专制色彩的哲学王,更具有民主的成分.第二,关于政体的政治思想.柏拉图到后期日益感到“哲学王”思想的难以实现性,因此在其后的《政治家篇》中,他的政体形式变为:一人统治(王制和僭主制),少数人统治(贵族制和寡头制),多数人统治(共和制和平民制)。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政体观点,划分为正宗政体(王制、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二人关于政体的观点差别甚小。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基于整体主义,提出财产的公有,尤其禁止军人和统治者阶层拥有私人财产,废除一夫一妻制,妇女儿童也要公有,婚姻应优化结合以培育出更好的后代,这种财产和家庭制度无疑是极端的。
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主义则很温和,他坚决反对妇女儿童公有,并提倡有限制的私有制。
第三,在平等观念上,双方分歧同样明显.柏拉图虽将城邦公民划分为三个阶层,他提倡男女有平等的接受教育和严格训练的机会,奴隶制在《理想国》中的反映相对弱化。
略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略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摘要】灵魂问题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整个西方哲学时代,哲学家们都将灵魂作为重要部分进行研究。
随着西方哲学的演进,关于灵魂的各种学说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而在希腊哲学时代的两位重要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也对灵魂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这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通过分析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的灵魂观,达到学习和领悟科技哲学思想的目的。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灵魂一、灵魂的涵义灵是指人的生命力或生命的本能,魂是指人的思想或情感的层面,而灵与魂在一起组成了另一个名词——灵魂。
灵魂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所有的意识活动的集合体,但是灵魂在很多宗教思想中都存在,系指人类超自然及非物质的组成部份。
许多宗教都认为,灵魂居于人或其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之起主宰作用,它们亦可脱离这些躯体而独立存在。
[1]对于不同的宗教和民族,他们对灵魂有不同的解释。
但现代科学没有发现任何灵魂存在的证据。
最早用灵魂一词来表述哲学观点的哲学家是泰勒斯,在那个时候“灵魂”的意思是指“生命的气息”。
然而几千年过去了,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民族、宗教等原因对灵魂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灵魂”是有生命者的本质,人的灵魂则是人的本质,人的死亡同样代表了灵魂的消失。
有人认为人死亡后肉体虽然消失了但是灵魂却未消失,他们相信人死后会再次轮回,灵魂会进入新生的人或生物体内,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下去。
但是究竟灵魂存不存在,以什么形式存在,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谁都不能证明。
在古希腊时代中,两位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对灵魂有着自己的理解。
二、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一)对灵魂做三重区分在柏拉图看来,正义的灵魂就是和谐的灵魂,不朽的灵魂。
每一个人如果内在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就是正义的。
其中,《理想国》首次对灵魂做出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三重区分,柏拉图称它们为灵魂的三个部分。
[2]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性、激情和欲望。
“实体”与“形式”——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灵魂观之比较
“实体”与“形式”——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灵魂观之比较王景胜,苏博【摘要】: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实体”,脱离于躯体独立存在,理性的灵魂和神的灵魂同处与理性的世界,灵魂在进入肉体前知识就已经存在,学习是对灵魂的回忆,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永生的,是推动一切事物的本原。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形式”,存在于躯体的各部分之中,灵魂将潜在的能力和理性联结起来,植物、动物和人各有自己的灵魂特征,灵魂的属性是先从特殊再到普遍的联系。
他们二者的灵魂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灵魂实体形式不朽理性灵魂灵魂是什么?它存在还是不存在?如存在那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一直以来,一些思想家们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并有各自的表述。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分别对灵魂进行了论述。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实在性存在的“实体”,他关注于灵魂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现实性”——“形式”,他关注于探讨灵魂的运行方式。
“实体”论的灵魂观与“形式”论的灵魂观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实体”与“形式”是什么关系,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灵魂的概念:(一)、柏拉图关于灵魂的概念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由全部元素构成的,灵魂是在对立面之间交替产生,是“实体”存在。
人不是灵魂与肉体的简单结合,而是灵魂有目的的活动,肉体只是灵魂的工具。
认为灵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而肉体则是灵魂的障碍,灵魂在脱离肉体后要受到审判,是有因果报应的。
灵魂是实体、是质料、是不朽的、是轮回的,同时灵魂是先验的。
先有普遍的灵魂然后才有特殊的灵魂。
(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在最首要的意义上乃是我们赖以生存、赖以感觉和思维的东西,所以灵魂是定义或形式,而非质料或载体⑴。
”在这里他认为灵魂是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范畴,不是一种实体,是“现实性”,是“形式”。
“形式”将潜在的质料和感觉结合在一起,灵魂将身体的潜能转变为现实性的生命活动。
他说:“躯体不是灵魂的现实,相反灵魂是某种躯体的现实⑴。
比较柏拉图浪漫主义和亚里士多德古典现实主义审美观对后世的影响
比较柏拉图浪漫主义和亚里士多德古典现实主义审美观对后世的影响刘国林柏拉图是一个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也是哲学家和论辩学家.他以罕见的程度把逻辑分析和抽象思维的巨大力量,同令人惊奇的诗意的想象和深邃的神秘感情结合起来. 柏拉图是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美学家,他提出的问题不但笼罩着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论域,迄今也仍然是美学必须思考的。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包括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文艺本质论,以极端功利主义为特征的文艺功用论,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文艺创作论,其完整性和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古希腊思想家,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就文艺对现实的关系来说,柏拉图肯定了文艺摹仿现实世界,却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也就是否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
2.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柏拉图明确肯定了文艺要为社会服务,要用政治标准来评价,这样就抹杀了文艺的艺术标准;柏拉图强调理智,压抑情感,抹煞了文艺的娱情作用。
3.就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来说,柏拉图的灵感说抹杀了文艺的社会源泉。
柏拉图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弩斯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浪漫主义倾向;普洛丁创立了新柏拉图主义学派;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把柏拉图主义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发表自己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在佛罗伦萨建立了柏拉图学院建立柏拉图学园;启蒙主义运动中,德国的温克尔曼和英国的舍夫茨伯里都是新柏拉图主义者;在浪漫主义运动中,赫尔德、席勒、施莱格尔、雪莱都受到柏拉图的影响。
柏拉图建构了美学史上第一个美的哲学,直到被康德主义所取代。
理想,作为人类的主要天性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而理想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原始人有其原始的理想,现代人有其现代的理想。
人类想变成小鸟在天上飞翔,人类当初希望有一个栖所,这类理想一一都变成了现实。
随着人类生活的多样化,不但使其生活的空间拓宽了,而且也使人类的各种理想提高了。
三种灵魂观比较
三种灵魂观比较三种灵魂观的比较摘要: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时代,灵魂的概念已经被普遍地使用了,在古希腊人那里,灵魂一词有终极运动者的含义。
所谓终极运动者,也就是使事物产生运动和变化的最为根本性的力量,因此,灵魂一词具有这样一些含义:本质、实体、理念、形式等等。
尽管不同的哲学家对灵魂的具体规定并不是一致的,但使用灵魂一词时,都是指一种终极性的生成原因。
这一时期,有关灵魂的观点已经产生了同一时期的对立统一,和历史上的继承发展。
本文以毕达戈拉斯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做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灵魂观;毕达戈拉斯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毕达戈拉斯派的灵魂观毕达戈拉斯提出了具有宗教和哲学双重意义的灵魂观。
就其主要内容来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灵魂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关于灵魂轮回的思想。
由于其论述经常是以表象化的方式来完成的,缺少一种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因而,其观点通常是含糊不清的。
他猜测到了宇宙中有某种灵魂性的存在,灵魂本身在做自我运动,而当灵魂在做自我运动时,它也就带动了其他事物的生成。
在具体的方面,他认为灵魂是太阳中微尘的推动者。
毕达戈拉斯认为,同一个灵魂可以流动于不同的身体,因而有了个体性和独立性,虽然还不具有完全的非物体性。
[1]在某种意义上说,毕达戈拉斯是运用灵魂原则的第一位哲学家。
但是把灵魂看做是思维的规定,并尝试用这样一种规定去解释自然和精神事件,毕达戈拉斯可以说是第一人。
灵魂概念到这里,算是建立起来了。
二、柏拉图的灵魂观柏拉图主要从灵魂与运动的关系来规定灵魂的本性,他认为“从外面获得运动的事物无灵魂,自身内即有运动的事物有灵魂”,因此,“自我运动即是灵魂”。
[1]2810(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所以,“灵魂是所有已经存在、现在存在、将要存在的事物以及与它们相反的事物的第一源泉和运动因”。
柏拉图把人的灵魂与肉体作为两个领域可见的人体形态和不可见的内在的人(柏拉图:《菲德罗篇》,279c),这蕴含着后来的身心二元论思想。
【亚里士多德系列12】亚里士多德提出和他的老师柏拉图,完全不一样的本体论思想
【亚里士多德系列12】亚里士多德提出和他的老师柏拉图,完全不一样的本体论思想今天我们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本书,今天分享第7卷的内容。
从这一卷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关于亚里士多德本体论核心概念“实体”的阐述。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也被称之为“实体论”,和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正锋相对的两种本体论思想。
在这一卷中,亚里士多德就围绕“实体”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今天的内容有点抽象,可以点赞收藏起来多看几次。
01实体是什么?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根本的问题,实体是什么?理念是实体吗?简单来说,实体就是“这个”,是具体的个别事物,实体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形式被认为是实体的本质,比如,苏格拉底是一个实体,苏格拉底的灵魂就是他的形式,也是苏格拉底的本质。
另外,实体是独特的,不是普遍的,亚里士多德说,实体不属于除了它自身和拥有它的事物之外的其他事物。
比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两个不同的实体,它们分别只拥有自身,苏格拉底这个实体不属于柏拉图这个实体。
但“理念”不一样,理念是普遍的,是事物共同的东西。
比如人的理念,善的理念,它们是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事物中,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不是实体,这是一个清晰的结论。
02存在和实体的关系其次,亚里士多德还详细讨论了,存在、定义、本质、准则和实体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实体和理念的差异。
关于存在和实体的关系,实体是存在的第一原因,存在表示最一般意义上的“是什么”,我们在讨论任何一个事物之前,首先得有一个事物的存在,那是什么让存在得以被认识呢,是因为“实体”,实体是存在的第一原因。
正是因为有苏格拉底这个实体,所以,我们才有苏格拉底的存在。
存在有很多的含义,对于一个事物来说,和实体相关的属性也都是一种存在,颜色的存在、味道、形状大小等等都是存在,但实体才是存在的第一原因,这是存在和实体的关系。
03对实体最好的定义方式就是“属+种差”接下来,我们看看定义、本质和实体的关系,当我们问“一个事物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需要给一个事物下定义,定义是为了表达这个事物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体”与“形式”——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灵魂观之比较王景胜,苏博【摘要】: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实体”,脱离于躯体独立存在,理性的灵魂和神的灵魂同处与理性的世界,灵魂在进入肉体前知识就已经存在,学习是对灵魂的回忆,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永生的,是推动一切事物的本原。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形式”,存在于躯体的各部分之中,灵魂将潜在的能力和理性联结起来,植物、动物和人各有自己的灵魂特征,灵魂的属性是先从特殊再到普遍的联系。
他们二者的灵魂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灵魂实体形式不朽理性灵魂灵魂是什么?它存在还是不存在?如存在那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一直以来,一些思想家们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并有各自的表述。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分别对灵魂进行了论述。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实在性存在的“实体”,他关注于灵魂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现实性”——“形式”,他关注于探讨灵魂的运行方式。
“实体”论的灵魂观与“形式”论的灵魂观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实体”与“形式”是什么关系,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灵魂的概念:(一)、柏拉图关于灵魂的概念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由全部元素构成的,灵魂是在对立面之间交替产生,是“实体”存在。
人不是灵魂与肉体的简单结合,而是灵魂有目的的活动,肉体只是灵魂的工具。
认为灵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而肉体则是灵魂的障碍,灵魂在脱离肉体后要受到审判,是有因果报应的。
灵魂是实体、是质料、是不朽的、是轮回的,同时灵魂是先验的。
先有普遍的灵魂然后才有特殊的灵魂。
(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在最首要的意义上乃是我们赖以生存、赖以感觉和思维的东西,所以灵魂是定义或形式,而非质料或载体⑴。
”在这里他认为灵魂是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范畴,不是一种实体,是“现实性”,是“形式”。
“形式”将潜在的质料和感觉结合在一起,灵魂将身体的潜能转变为现实性的生命活动。
他说:“躯体不是灵魂的现实,相反灵魂是某种躯体的现实⑴。
”“形式”即灵魂存在于特殊事物中。
先有特殊的灵魂再有普遍的灵魂。
二、灵魂是否可与身体分离、是否不朽和是否轮回灵魂是否能离开躯体而独立存在、是否不死和是否能轮回转世,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派生出来的三个类推问题。
灵魂是否是“实体”存在、是否是“质料”是这三个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是引起其他灵魂观点的基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这个问题上各有不同的表述。
(一)、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与躯体可分离的、不朽的且是可轮回的。
柏拉图的灵魂观和苏格拉底的灵魂观相近,都认为灵魂不朽,且是可轮回的。
这一点是柏拉图灵魂观的核心,是他灵魂观其他方面表述的基础。
他认为灵魂在未进入身体之前是完美的,是同一的,是具有完善知识的,由于受到身体的污染,使他忘记了曾经观照到的东西,人只有进行训练和学习,才能形成对灵魂本身知识的回忆,即学习就是对灵魂的回忆。
柏拉图认为,复合的东西是要遭受分解和毁灭的,反之单纯的东西是不会被分解和毁灭的;而那永远自身同一的东西就是单纯的,不朽的。
在他的理论中灵魂就是同一的、单纯的。
他认为灵魂包含三部分,理性部分、激情部分、欲望部分。
理性的灵魂是不朽的,而受肉体污染的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则是可朽的,灵魂离开身体后会受到神的审判,善的灵魂则升入上一级别直至达到人的灵魂和神的灵魂和谐共处的理性世界,恶的灵魂则接受审判,根据受污染程度不同,降入下一级别直至到无尽的地狱不得超生。
灵魂就这样在人界与神界、冥界之间轮回。
柏拉图认为依照创造者的原则,灵魂是可朽生物的不朽原则。
(二)、亚里士多德既认为灵魂不可与躯体分离,又认为部分可分离,具有矛盾性。
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我们设想灵魂的部分是分离的,我们就极难将他和这些部分中的任何部分同一起来或区别开来。
”“只有在自身内具有动静本原的自然躯体才有灵魂”⑴,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不可分的,不能离开躯体独立存在,灵魂存在与躯体的各个部分之中,离开了躯体灵魂则不能存在,灵魂是生命的现实性原则。
但亚里士多德还认为灵魂与躯体的融合中,灵魂的部分是可分离的、不朽的,如心灵。
他说:“因为感觉能力是不能脱离躯体的,而心灵则是分离的”,“心灵绝不会一时能思维一时又不能思维,一旦被分离,它就仅仅是它所是的那个样子,只有这样才是不朽和永恒的⑴。
”可见亚里士多德在分离上具有前后矛盾性,既批判了柏拉图的不朽论,在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柏拉图的老路上去。
而对于灵魂是否会有来生,能否轮回,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没有讨论的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否定了灵魂会离开躯体而受神的批判,而再次的陷入轮回之中,但这种批判不彻底。
三、灵魂与运动的关系(一)、柏拉图认为灵魂是自动的且是引起万物运动的源泉。
柏拉图说:“这种自动性就是灵魂的本质和定义”,“凡是由它物推动的物体,可以叫做无灵魂的,凡是由自身推动的物体可以叫做有灵魂的⑵。
”他把灵魂定义为自动的东西,因此它是万物运动的源泉和原因。
他认为灵魂的本性是自动的,因而灵魂主动和肉体结合促使了人的产生,灵魂推动了人的行为,使人具有了意识、想象和运动,人的肉体则为灵魂提供了感官感受。
在柏拉图看来灵魂是具有善恶的,人的善恶是由善恶的灵魂决定的,理性的灵魂则达到至善。
有生命体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灵魂推动的,是由灵魂的一般性引起的。
(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不动”,但灵魂的部分可引起运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的原则,有生命的物体的运动原因。
他说“运动总是存在于回避和追求某事物的东西之中。
”他说:“运动的原因有两类,其一是不懂得,其一是既运动又被运动的。
不运动者是实践的善,既运动又不运动的是欲望(因为从被运动来说,欲望使得被运动的事物运动,从主动来说,欲望就是某种运动)被运动的事物就是动物⑴。
”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否定了运动是由灵魂的各种能力引起的,得出结论“灵魂不动”,但同时也说明灵魂的部分“欲望”能引起运动。
虽有一定的前后矛盾性,但承认了在一般和个别中,运动是由灵魂的个别引起而非由一般引起。
四、灵魂与和谐的关系无论是柏拉图的灵魂观还是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都认为灵魂是要与躯体结合的。
在灵魂的和谐方面都有不同的观点。
(一)、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和谐的柏拉图说:“我们的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就存在的理论正确与否取决与灵魂是否拥有关于实体的最终标准⑵。
”他认为灵魂脱离于肉体独立存在,灵魂先于肉体存在,它在进入肉体前是绝对的善,其知识也是先验的、完美的。
善的灵魂存在于纯洁的理念世界,与神的灵魂和谐共处,而善的灵魂也就是理性的灵魂,它控制着激情与欲望。
它论证了灵魂与音乐的关系,优美的音乐不是因为有了乐器才出现的,而是因为灵魂先于躯体具有音乐的和谐,从而论证了灵魂是和谐的。
(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不和谐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说灵魂具有广延是不正确的”“自身难以运动而又被迫运动的事物是不会幸福的;如果灵魂的运动是非本质的,它将会以不自然的方式被推动。
”“根据我们所说的,灵魂显然是不和谐的,也不可能作圆周运动⑴。
”他认为完美的圆形是和谐的,而纯粹的完美的圆形是不会在现实世界里存在的,那只是一个概念和理想的的原型。
灵魂不具备无限的广延,知识也非先验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才丰富的,不同的事物具有灵魂的不同部分,是从低级到高级的。
故其认为灵魂是不和谐的。
五、灵魂的分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灵魂都有不同方式的细分和归类,其中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一)、柏拉图对灵魂的分类柏拉图在盛年时认为灵魂是由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组成。
他用马车的故事告诉我们,理性统领者激情和欲望,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是不朽的、是人神共有的,而其他部分则是可灭的。
理性部分是统治者拥有的;激情部分,可在动物身上找到,体现在战士身上,它辅佐理性部分统治欲望部分;欲望部分是灵魂的最低阶层,它为了满足社会和国家的欲望而劳动,也体现在人的欲望方面。
他说:理性存于头部,激情存于胸部,欲望存于腹部。
在他老年时还将灵魂分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
分别代表着灵魂的善与恶、高贵与卑劣、正义与不正义等等。
无论怎样分类,柏拉图都是崇尚灵魂的理性部分,认为只有理性的灵魂即理智的灵魂才是永生的、不灭的,也只有理性的灵魂才是最纯洁的、拥有最高的善,理性的灵魂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拥有,灵魂也只有在离开躯体后才能返回纯洁的理性世界。
柏拉图对灵魂是按整体和部分的方式进行分类。
(二)、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分类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因为某种生物具有了灵魂的一部分或全部才形成了差异。
他认为整体的灵魂可分割,分割的灵魂与整体的灵魂都是同属性的,与感觉无关,而感觉的具有则以灵魂的具有为前提,无灵魂则无感觉。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的一切能力,有些只有其中某几种,还有些则仅具有某一种,我们已提到过的能力有营养、欲望、感觉、位移以及思维。
”“植物的本原似乎也是某种灵魂,因为这种本原对于动物和植物都是共同的⑴。
”他认为灵魂分植物灵魂、动物灵魂、人的灵魂。
植物灵魂主要是营养能力;动物灵魂不仅包含植物灵魂的营养能力还具有欲望能力;人的灵魂同时具有动物的营养能力和欲望能力,另具有思维能力。
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按属性对灵魂进行分类。
六、灵魂的依附无论是柏拉图的灵魂观还是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都认为灵魂会有一个宿主或载体,并且都认为灵魂有一定方式的存在或依附。
(一)、柏拉图认为灵魂存在于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
柏拉图将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两种。
他认为宇宙要与原型相似还有四种类型的生物生成:第一种是天上的诸神;第二种是天上的鸟类;第三种是水族;第四种是在陆地上行走的生物。
可以理解第一种即为可知世界,第二、三、四种均为可见世界⑶。
在这里柏拉图没有提到植物是否也具有灵魂,但根据他的分类可证明他不认为植物拥有灵魂。
他把人类生活的世界称为可见世界,躯体在这个世界中生灭,灵魂依附于可见世界的躯体并掌控躯体的运动,同时受可见世界障碍的影响受到污染,只有在人死后灵魂才能获得重生,理性的灵魂则回到神性的理性世界即可知世界。
在柏拉图看来可感、可见的是可见世界,不可感、不可见、却实在存在的是可知世界,灵魂在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之间来回的轮回,形成了永生。
这些也都证明了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以实体存在的。
(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在躯体的各个部分之中。
亚里士多德说:“灵魂寓于躯体之中,存在于某一个别躯体之中”“灵魂就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性”“只有在自身内具有动静本原的自然躯体才有灵魂⑴”。
灵魂是联结“质料”和有生命的东西的“形式”,可见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存在于植物、动物、人这些有生命的躯体之中。
整体的灵魂可以分割,存在于个别的躯体之中,同时也存在于躯体的各个感官之中,正因为感官拥有了个别的灵魂,才能显示出各自感官的功能。
这些灵魂,都有个别的属性,在这些个别的属性中都有着灵魂的一般属性,即“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