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与“形式”——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灵魂观之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体”与“形式”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灵魂观之比较

王景胜,苏博

【摘要】: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实体”,脱离于躯体独立存在,理性的灵魂和神的灵魂同处与理性的世界,灵魂在进入肉体前知识就已经存在,学习是对灵魂的回忆,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永生的,是推动一切事物的本原。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形式”,存在于躯体的各部分之中,灵魂将潜在的能力和理性联结起来,植物、动物和人各有自己的灵魂特征,灵魂的属性是先从特殊再到普遍的联系。他们二者的灵魂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灵魂实体形式不朽理性灵魂

灵魂是什么?它存在还是不存在?如存在那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一直以来,一些思想家们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并有各自的表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分别对灵魂进行了论述。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实在性存在的“实体”,他关注于灵魂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现实性”——“形式”,他关注于探讨灵魂的运行方式。“实体”论的灵魂观与“形式”论的灵魂观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实体”与“形式”是什么关系,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灵魂的概念:

(一)、柏拉图关于灵魂的概念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由全部元素构成的,灵魂是在对立面之间交替产生,是“实体”存在。人不是灵魂与肉体的简单结合,而是灵魂有目的的活动,肉体只是灵魂的工具。认为灵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而肉体则是灵魂的障碍,灵魂在脱离肉体后要受到审判,是有因果报应的。灵魂是实体、是质料、是不朽的、是轮回的,同时灵魂是先验的。先有普遍的灵魂然后才有特殊的灵魂。

(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在最首要的意义上乃是我们赖以生存、赖以感觉和思维的东西,所以灵魂是定义或形式,而非质料或载体⑴。”在这里他认为灵魂是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范畴,不是一种实体,是“现实性”,是“形式”。“形式”将潜在的质料和感觉结合在一起,灵魂将身体的潜能转变为现实性的生命活动。他说:“躯体不是灵魂的现实,相反灵魂是某种躯体的现实⑴。”“形式”即灵魂存在于特殊事物中。先有特殊的灵魂再有普遍的灵魂。

二、灵魂是否可与身体分离、是否不朽和是否轮回

灵魂是否能离开躯体而独立存在、是否不死和是否能轮回转世,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派生出来的三个类推问题。灵魂是否是“实体”存在、是否是“质料”是这三个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是引起其他灵魂观点的基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这个问题上各有不同的表述。

(一)、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与躯体可分离的、不朽的且是可轮回的。

柏拉图的灵魂观和苏格拉底的灵魂观相近,都认为灵魂不朽,且是可轮回的。这一点是柏拉图灵魂观的核心,是他灵魂观其他方面表述的基础。

他认为灵魂在未进入身体之前是完美的,是同一的,是具有完善知识的,由于受到身体的污染,使他忘记了曾经观照到的东西,人只有进行训练和学习,才能形成对灵魂本身知识的回忆,即学习就是对灵魂的回忆。

柏拉图认为,复合的东西是要遭受分解和毁灭的,反之单纯的东西是不会被分解和毁灭的;而那永远自身同一的东西就是单纯的,不朽的。在他的理论中灵魂就是同一的、单纯的。

他认为灵魂包含三部分,理性部分、激情部分、欲望部分。理性的灵魂是不朽的,而受肉体污染的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则是可朽的,灵魂离开身体后会受到神的审判,善的灵魂则升入上一级别直至达到

人的灵魂和神的灵魂和谐共处的理性世界,恶的灵魂则接受审判,根据受污染程度不同,降入下一级别直至到无尽的地狱不得超生。灵魂就这样在人界与神界、冥界之间轮回。柏拉图认为依照创造者的原则,灵魂是可朽生物的不朽原则。

(二)、亚里士多德既认为灵魂不可与躯体分离,又认为部分可分离,具有矛盾性。

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我们设想灵魂的部分是分离的,我们就极难将他和这些部分中的任何部分同一起来或区别开来。”“只有在自身内具有动静本原的自然躯体才有灵魂”⑴,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不可分的,不能离开躯体独立存在,灵魂存在与躯体的各个部分之中,离开了躯体灵魂则不能存在,灵魂是生命的现实性原则。

但亚里士多德还认为灵魂与躯体的融合中,灵魂的部分是可分离的、不朽的,如心灵。他说:“因为感觉能力是不能脱离躯体的,而心灵则是分离的”,“心灵绝不会一时能思维一时又不能思维,一旦被分离,它就仅仅是它所是的那个样子,只有这样才是不朽和永恒的⑴。”

可见亚里士多德在分离上具有前后矛盾性,既批判了柏拉图的不朽论,在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柏拉图的老路上去。而对于灵魂是否会有来生,能否轮回,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没有讨论的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否定了灵魂会离开躯体而受神的批判,而再次的陷入轮回之中,但这种批判不彻底。

三、灵魂与运动的关系

(一)、柏拉图认为灵魂是自动的且是引起万物运动的源泉。

柏拉图说:“这种自动性就是灵魂的本质和定义”,“凡是由它物推动的物体,可以叫做无灵魂的,凡是由自身推动的物体可以叫做有灵魂的⑵。”他把灵魂定义为自动的东西,因此它是万物运动的源泉和原因。他认为灵魂的本性是自动的,因而灵魂主动和肉体结合促使了人

的产生,灵魂推动了人的行为,使人具有了意识、想象和运动,人的肉体则为灵魂提供了感官感受。在柏拉图看来灵魂是具有善恶的,人的善恶是由善恶的灵魂决定的,理性的灵魂则达到至善。有生命体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灵魂推动的,是由灵魂的一般性引起的。

(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不动”,但灵魂的部分可引起运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的原则,有生命的物体的运动原因。他说“运动总是存在于回避和追求某事物的东西之中。”他说:“运动的原因有两类,其一是不懂得,其一是既运动又被运动的。不运动者是实践的善,既运动又不运动的是欲望(因为从被运动来说,欲望使得被运动的事物运动,从主动来说,欲望就是某种运动)被运动的事物就是动物⑴。”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否定了运动是由灵魂的各种能力引起的,得出结论“灵魂不动”,但同时也说明灵魂的部分“欲望”能引起运动。虽有一定的前后矛盾性,但承认了在一般和个别中,运动是由灵魂的个别引起而非由一般引起。

四、灵魂与和谐的关系

无论是柏拉图的灵魂观还是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都认为灵魂是要与躯体结合的。在灵魂的和谐方面都有不同的观点。

(一)、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和谐的

柏拉图说:“我们的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就存在的理论正确与否取决与灵魂是否拥有关于实体的最终标准⑵。”他认为灵魂脱离于肉体独立存在,灵魂先于肉体存在,它在进入肉体前是绝对的善,其知识也是先验的、完美的。善的灵魂存在于纯洁的理念世界,与神的灵魂和谐共处,而善的灵魂也就是理性的灵魂,它控制着激情与欲望。它论证了灵魂与音乐的关系,优美的音乐不是因为有了乐器才出现的,而是因为灵魂先于躯体具有音乐的和谐,从而论证了灵魂是和谐的。

(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不和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