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推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通过典型例句展示其用法。

3. 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语气词、助词等。

4. 教授推断方法:教授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语法结构等。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过程。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文言虚词用法的课后作业,收集并批改,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3. 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难点:正确运用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总结实词、虚词的使用情况。

2. 讲解实词:(1)名词:举例说明名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山”、“水”、“人”、“事”等。

(2)动词:举例说明动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走”、“跑”、“看”、“写”等。

(3)形容词:举例说明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美”、“丑”、“高”、“低”等。

(4)数词:举例说明数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一”、“二”、“三”、“四”等。

(5)量词:举例说明量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个”、“只”、“匹”、“车”等。

(6)副词:举例说明副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乎”、“焉”、“哉”等。

3. 讲解虚词:(1)介词:举例说明介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于”、“从”、“自”、“以”等。

(2)连词:举例说明连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且”、“而”、“乃”、“则”等。

(3)助词:举例说明助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之”、“乎”、“焉”、“耳”等。

(4)叹词:举例说明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哉”、“矣”、“耶”、“乎”等。

(5)语气词:举例说明语气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矣”、“焉”、“哉”等。

4.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已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

(2)分组讨论,分析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虚词讲解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6. 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实词、虚词。

文言虚词教案范文

文言虚词教案范文

文言虚词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应用,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运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新课内容: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和常见用法,举例说明。

3. 案例分析: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时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推荐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和实践。

八、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文言文阅读材料,包含不同类型的文言虚词。

3. 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

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第三课时: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第四课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5. 第五课时:课堂练习和总结。

十、课后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寻找更多适合教学的资源和材料,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虚词》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虚词》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第①句中“焉”用在及物动词“问”之后,作宾语,是代词,代“他”;第②句“焉”用在动词之前,且句子是疑问句,作疑问代词,意为“哪里”;第③句“焉”用在形容词之后,是助词,相当于“然”,意为“……的样子”。
3.看标点。同一个虚词(主要是语气助词)放在句末,由于标点符号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气,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类虚词主要有“也”“矣”“乎”“焉”等。如: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②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第①句末尾用了句号,且是判断句,“也”是语气助词,表判断;第②句末尾用了问号,“也”表疑问;第③句末尾用了叹号,“也”表感叹。
4.看呼应。有些文言虚词同前面或后面的词相呼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好理解了。这类虚词主要有“为”“者”“乎”等。如:
①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②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两句中“以”都是介词,但因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①句中“以”表凭借,可译为“凭借、依靠”,②句中“以”表原因,可译作“因为”。
(2)关系方面。有些虚词在连接词、短语、句子时会标示某种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支配关系、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理解了。这类虚词主要有“而”“以”“于”等。如: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表对象,“对”)
⒁与
1.与郑人盟:(介词,“和”“同”“跟”)
2.失其所与:(动词,“结交”“亲附”)
⒂之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结构助词,“的”)

文言文虚词教案课件

文言文虚词教案课件

文言常用虚词
(1)连词用法 (1)连词用法
4)表转折,今译为: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表转折 例释: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劝学》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祭十二郎文》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归去来兮辞》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石钟山记》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 表假设,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为政》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閵相如列传》 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 表因果,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石钟山记》 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高考文言文虚词教案
◎考试虚词要求 ◎虚词用法例释 ◎虚词基础知识 ◎虚词解决方法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意义。

4. 练习题及解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实词,提醒学生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2. 提问:“什么是文言虚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15分钟)1.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表示具体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2. 讲解文言虚词的作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加准确。

三、举例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20分钟)1. 举例讲解“之”、“乎”、“焉”、“于”、“也”、“矣”、“哉”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 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这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所表示的意义。

四、练习题及解答(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分析句子中的虚词用法。

2.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答练习题。

3. 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虚词的用法。

五、总结与复习(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加深记忆。

2.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文言虚词的复习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言文片段,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起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使学生掌握了文言虚词的基本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具体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二、考点阐述:
首先让我们看2010年武汉中考题: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
B.不以物喜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以塞忠谏之路
1.考点设置:常见虚词“之而其为以于”的意义和用法2.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意义
舍其文轩
望其旗靡
不可知其源
增其旧制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西南诸峰
其喜洋洋者矣
五、完成《能力训练》相应题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常用虚词“以、于、为”

教师讲析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
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泉香而酒洌
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
日出而林霏开
呼尔而与之
朝而往,暮而归
面山而居
人不知而不愠

丿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 “他们” “他们的” “它” “它们” “它
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屠大署,恐前后受其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 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
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 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词语·文言虚词【教学目标】1、掌握梳理文言虚词整理记忆的方法和复习策略。

2、理解、强化高中阶段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自觉养成高考文言词、句、篇相联系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识梳理、记忆方法和复习策略的教学。

难点强化容易忽略的常见文言虚词的规律练习,养成文言词、句、篇相联系的阅读习惯。

【教学手段】 PPT【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一个一个地记忆。

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

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

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2、一组一组地比较。

复习时,有些文言虚词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这样的文言虚词可以通过比较加深印象。

(1)例如,“之”和“其”“之”和“其”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而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

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

而“之”作结构助词,“其”作语气副词,则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2)又如,“相”和“见”两个词都可以偏指一方,但“相”偏指第一、二、三人称,“见”只可以偏指“我”。

3、一类一类地掌握。

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2)又如,词尾(3)还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尔、汝、女、而、乃、若;子、君、公、吾子……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若、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向使、竟使……4、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文言文是历史文化的宝藏,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均不可估量。

但是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由于对其特有的文本结构和语法规则都不是很熟悉,可能会产生很大的阅读难度。

其中,最让学生头疼的,也许就是虚词的使用。

因此,明确虚词的用法和分类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

一、文言虚词的概念虚词是指语法上没有实际意义和独立作用的词。

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多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而在文言文中,虚词不仅包括这些常见的虚词,还包括一些生僻的虚词,比如“乃”、“兮”、“焉”等。

虚词地位虽然较低,但是它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频率却非常高,错用或不用会导致语法不通,从而影响文义的表达。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1.介词介词是连接词与词之间的一种虚词。

它主要可以分为“方位介词”、“时间介词”、“方式介词”三类。

例如“于”、“乎”、“之”、“于是”等。

2.连词连词是连接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一种虚词。

它主要可以分为“并列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条件连词”等类型。

如“而”、“然而”、“既……又……”、“故”等。

3.助词助词是在文言文中用来标识语法关系的虚词。

它可以区分人称、时态、语气等。

如“之”、“乎”、“兮”、“焉”等。

4.语气词语气词是表示说话人语气变化的虚词。

它可以表示问句、感叹、表示推测、估计等情感语气。

例如“何”、“噫”、“啊”等。

三、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1.介词的使用方法①方位介词用于表示空间或地点,如“于”、“从”、“向”等。

示例:今有官人,好没充耳;从此肆游,周流天下。

②时间介词用于表示时间,如“于”、“于是”、“乃”、“自”等。

示例:昔者先王之师出于东门,击于涂山之下。

③方式介词用于表示方法或手段,如“以”、“以及”、“因”等。

示例:吾闻古之善行者,皆弗师,自通达者而后兼学。

正确使用虚词教案

正确使用虚词教案

正确使用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虚词的分类和常见虚词的用法。

2. 难点: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例句展示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虚词的用法。

五、教学步骤:1. 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实词的概念,引出虚词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虚词的分类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结合例句进行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虚词的用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探讨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和现代汉语的差异。

3. 介绍一些虚词的特殊用法和固定搭配。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个虚词,介绍其用法和例句。

2. 各组分享完毕,进行讨论和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教师点评各组的介绍和互动情况,给予鼓励和建议。

八、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虚词填空和改错题。

2. 选择一篇文言文,标注其中的虚词并解释其用法。

3. 写一篇短文,注意正确使用虚词,锻炼写作能力。

九、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虚词用法的正确性。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进行虚词用法的小测验。

3.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

2. 考虑学生在学习虚词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虚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使学生理解虚词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如何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而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

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2、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4、敢怒而不敢言表转折5、学而时习之表递进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表因果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3、其一、代词二、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其孰能讥之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表揣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表选择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4、表商量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神乎其神微乎其微第二课时4、且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高考文言文虚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虚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学案主备人茆海燕审核人孙孟英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一、考点阐释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18—20定语后臵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师中心稿)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师中心稿)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师中心稿)陆宝初电子邮箱:***************【考点阐释】“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1)、考查要求重在文言虚词的“用法”上。

(2)、这里的“了解”,即根据上下文来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3)“常见”指2003年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求非常明确。

(4)、“在文中的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需根据语境的上下文来确定某个文言虚词的“句中用法”。

【答题指导】1、熟悉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考点各个击破》P279-2822、熟读初、高中文言文课文,了解虚词的一般用法。

3、我们学过的文言虚词,可以整理归纳为以下几类:(1)一词多类异用: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且、为、所;(2)兼词;(3)时间副词;(4)句首虚词:;(5)句末虚词;(6)关联虚词:。

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于是、因、则、而;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4、学习文言虚词的注意点:(1)分清虚实;(2)辨明用法;(3)体察语气;(4)通晓古今;(5)注意特殊。

5、解题方法归纳:(1)借助上下文,对选项有意识;(2)明确句中位置,从引起回忆;(3)分清虚词词性,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4)辨明,根据情理合理推断。

【知识储备】一、分清虚实指出句中“之”、“为”的意义和用法,并进行分类归纳。

之⑴()①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②我见相如,必辱之。

()③持其踵为之泣。

()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⑵():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第一章:文言文实词虚词概述1.1 实词与虚词的定义1.2 实词与虚词的作用1.3 实词与虚词的分类1.4 实词与虚词的用法第二章:文言文实词2.1 名词2.1.1 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的读音与用法2.1.2 抽象名词与具体名词的用法2.1.3 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等2.2 动词2.2.1 动作、状态、变化等的读音与用法2.2.2 动词的时态、语态、体态等2.2.3 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等2.3 形容词2.3.1 描述特征、性质、状态等的读音与用法2.3.2 形容词的等级、范围等2.3.3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等2.4 数词2.4.1 数量、顺序、比例等的读音与用法2.4.2 数词的复数、分数、小数等2.4.3 数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等第三章:文言文虚词3.1 介词3.1.1 时间、地点、方向等的读音与用法3.1.2 介词的结构、搭配等3.1.3 介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3.2 连词3.2.1 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的读音与用法3.2.2 连词的连接成分、搭配等3.2.3 连词活用作副词、形容词等3.3 助词3.3.1 时态、语气、否定等功能的读音与用法3.3.2 助词的附加、连接等作用3.3.3 助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3.4 叹词3.4.1 表达情感、态度等的读音与用法3.4.2 叹词的分类、搭配等3.4.3 叹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第四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4.1 实词与虚词的辨别方法4.2 实词与虚词的运用技巧4.3 实词与虚词的常见错误分析第五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练习与应用5.1 实词与虚词的练习题型5.2 实词与虚词的练习案例5.3 实词与虚词的应用场景第六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词义辨析6.1 词义辨析的重要性6.2 词义辨析的方法与技巧6.3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多义现象分析第七章:文言文实词虚词在文中的语境分析7.1 语境对实词虚词理解的影响7.2 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步骤7.3 实际例句分析与练习第八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特殊用法8.1 通假字与异体字的识别与运用8.2 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运用8.3 词类活用的特殊情况分析第九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综合练习9.1 综合练习题型设计9.2 综合练习案例分析9.3 综合练习的答题策略与技巧第十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学习与研究方法10.1 实词虚词学习的资源与工具10.2 实词虚词研究的方法与路径10.3 实词虚词学习的长期坚持与进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词与虚词的定义及作用:重点关注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区分,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全新经典版)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全新经典版)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一、课题名称: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解析与运用二、课程领域:语文三、课程年级:高中三年级四、课程目标:1.理解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言虚词在古文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技巧。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增强应对高考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高考常见文言虚词的解析与运用,并简要说明其重要性。

2.学生回顾并分享他们对文言虚词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第二部分:文言虚词解析(15分钟)1.教师列举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并逐一解析每个虚词的意义、用法和常见搭配。

2.教师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第三部分:文言虚词运用练习(30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的原文段落,让学生尝试运用文言虚词进行解读和分析。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文言虚词的解读和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虚词的运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文言虚词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文言虚词写作练习,要求使用文言虚词进行文言文段落的撰写。

2.学生交换作品,并互相评价和修改,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教师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第五部分: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梳理文言虚词的核心要点。

2.教师展示一些高考真题中出现的文言虚词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题目。

3.提供拓展阅读材料或相关网址,供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文言虚词。

六、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解读: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3.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写作练习,促进合作和团队精神。

4.写作实践:通过文言虚词的运用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准确性。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  教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而、何、乎、乃、其、且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课前背诵】《劝学》【课时】2课时【准备】学案教学过程和内容一、【“考纲”解读】1、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而且明确列出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虚词的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04-13年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情况:湖南卷:2004年以其而于以 62005年之其 62006年乎以而与于 32007年之其则于而 42008年因以其与之 52009年其于以者与 22010年而且也之2011年其2012年为之以其2013年而以乃之说明:乎乃为则也因者 1(1)高考不回避热点,可以重复考。

(2)题型是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组。

(3)每年很可能考一个新词。

(未考虚词:若、何、所、焉)(4)2014年预测:考四个虚词,“以”字不会再考,“其、焉、于”考的可能性大。

3、文言虚词的词类知识:(一)代词:起指代作用的词语。

人称代词:吾、予、余、汝、而、尔、若、乃、其、彼、之、孤、寡指示代词:是、此、斯、兹、之、彼、夫、其、他、某、莫疑问代词: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二)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少、稍、略、愈、益、弥、尤、更、最、极、甚、殊、太、特范围副词:悉、皆、尽、咸、俱、举、惟、特、共、并时间副词:既、已、曾、尝、向、初、曩、始、常、雅、素、方、正、将、终语气副词:必、诚、信、固、果、不、弗、非、靡、否、殆、勿、莫、盖、宁频率副词:屡、辄、每、累、复、更、在、又谦敬副词:窃、辱、伏惟(三)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

2012届高三文言虚词复习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5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虚词“之”“而”“以”“因”“乃”用法考点解读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的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

但从2009年后的文言文翻译题中体现并考查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前预习1、了解这15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预习《核按钮》小册子P93—P103)2、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

(预习《核按钮》P78)3、复习重点:了解并掌握解答文言虚词类题目的基本方法。

(预习《核按钮》P80二)第一课时一、复习“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⑪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⑫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⑬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⑭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⑮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⑯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⑰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⑱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规律总结⑪-⑰连词。

分别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关系。

⑱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可译为“你(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课堂训练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堂导入文言文离不开实词和虚词,在上一讲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文言实词的相关意义和用法,那么本讲我们主要是讲解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在整个高中阶段需要我们掌握的共有18个虚词,而且大部分的虚词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了,在这一讲中我们进一步地梳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复习预习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君恩深似海臣节坚如山可加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坚如山乎同学们发现此对联的意思发生变化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几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知识讲解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虚词共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次课重点讲述了其中的几个高频虚词:而、其、为、以、因、于、之。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积累并辨析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易错点1而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8)表示目的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考点/易错点2其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①:秦王恐其破璧。

(“其破璧”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

) 例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

)例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

) 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

) 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

)考点/易错点3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1.用作动词。

(1)劳作、制作、做。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彭端淑《为学》)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荀子•劝学》)(2)治理(国家)。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3)可译为“充当、担任、作为、成为”。

例: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①斩木为(充当)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作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成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形成)之,而寒于水。

(《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注意:为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4)作为、作用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5)认为、是、算作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7)以为,认为。

例: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④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2.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例:公为我献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6)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用作助词。

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考点/易错点4 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曹刿)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例: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考点/易错点5 因1.介词。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1)依照,根据。

例: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例:我欲因之梦吴越。

(2)依靠,凭借。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趁着,趁此。

例:不如因而厚遇之。

例:因击沛公于坐。

(4)通过,经由。

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因为,由于。

例: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2.副词。

(1)于是,就;因而。

例:因招樊哙出。

(2)原因,缘由,机缘。

例:于今无会因。

3.动词(1)根据。

例: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2)沿袭,继续。

例:蒙故业,因遗策。

考点/易错点6 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得复见将军于此。

(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中)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例: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到)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良曰:“长于臣。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考点/易错点7 之1.代词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彼皆我盈,故克之。

(代人,作宾语,他们)(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均之二策。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