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散与平胃散比较都用厚朴
藿香正气散的原方
藿香正气散的原方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60克,藿香90克,炙甘草75克。
做成细末,每次服用6克,和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来水煎热服。
这个是最初的用法和用量。
它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正如我开篇所说的,很多人都知道,它是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的方子。
其中,藿香是君药,一面解在表的风寒,一面凭借芳香之性来化湿浊。
紫苏,同样外解寒邪,内能化湿和中理气。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除湿。
半夏,则负责燥湿化痰,降逆理气和胃,同时止呕。
厚朴,行气宽肠,燥湿止痛。
陈皮,则理脾肺之气,除湿。
大腹皮下气宽中,还能利水消肿。
妙的是,用一个桔梗,宣肺利肺,打开肺的气机,如此水之上源才会被活络开来,从而通调水道,令小便自如。
桔梗和大腹皮的搭配,就是条畅气机,一上一下。
白术和茯苓,健脾除湿,杜绝痰湿生化之源。
你看,这就是藿香正气散。
它外散风寒,内化湿滞,理一身之气,令三焦通畅,水源开通。
身体这条管子,被打通了,患者的小便,就自然排出来了。
其实,这个藿香正气散,我们很多人都注重它化湿和中,治疗胃肠感冒呕吐腹泻的功能。
这个,固然正确。
但是,我们通过深深体会它的配伍机制,你会发现,它很大程度上是化湿利水之剂。
散寒也好,和中除湿也好,理气调气也好,最终的目的,是让人体三焦通畅,气机顺遂,让水湿之邪有路可退。
正因如此,有不少人将其视为化湿利水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案):厚朴、大腹皮、桔梗、白术、茯苓、组合可提高肺气肿治疗效果。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试题选择题部分带答案 (21)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试题选择题部分带答案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50分)1、平胃散与藿香正气散组成中均含有的是A、白术、大腹皮、甘草B、陈皮、厚朴、甘草C、苍术、厚朴、甘草D、苍术、白术、甘草E、厚朴、白芷、藿香答案: B解析:平胃散【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
藿香正气散【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2、左归丸中加入鹿角胶的作用()A 滋阴B 补阳C 阳中求阴D 阴中求阳E 阴阳并补答案:C3、患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尽畅,尿色浑赤,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首选()A 萆薢分清饮 B小蓟饮子 C 桑螵蛸散 D 八正散 E 导赤散答案:D4、患者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迟,判断其症状为A、阳虚水肿B、阴虚水肿C、阳虚水泛D、水湿内停E、蓄水证答案: A解析:实脾散主治阳虚水肿。
其症状为: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迟。
5、九味羌活汤的主治病证是()A 外感风寒表实证 B外感风寒表虚证 C 外寒内饮证D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E 以上均不是答案:D6、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功用的方剂是()A五仁丸 B济川煎 C增液承气汤 D麻子仁丸 E调胃承气汤答案:D7、由山慈菇、红芽大载、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雄黄、朱砂组成的方剂为()A. 安宫牛黄丸B. 苏合香丸C. 紫雪D. 至宝丹E. 紫金锭答案:E8、桃核承气汤适用于()A.阳明腑实证B.水热互结证C.下焦蓄水证D.下焦蓄血证E.以上均非答案:D9、小活络丹的君药是()A川乌、草乌 B天南星 C乳香 D地龙 E没药答案:A10、明确提出“十剂”名称的医家是()A 陈藏器B 赵佶C 张仲景D 成无己E 徐思鹤答案:D11、定喘汤所治哮喘的病机要点是()A.外感风热,内有痰浊 B.外感风寒,内有寒饮 C.痰热内蕴,风热外束D.痰热内蕴,风寒外束 E.外感风热,内有寒饮答案:D12、组成中含有鲜生地、白芍的方剂是()A镇肝熄风汤 B天麻钩藤饮 C清营汤 D消风散 E羚角钩藤汤答案:E13、下列不是麦门冬汤组成药物的是A、半夏B、人参C、甘草D、粳米E、天冬答案: E解析:麦门冬汤组成包括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和大枣。
中医执业医师2012年真题-(3)
中医执业医师2012年真题-(3)一、A1型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既能消食化积,又能降气化痰的药物是______A.山楂B.神曲C.莱菔子D.麦芽E.谷芽答案:C[解答] 本题5个选项均具有消食化积之功效。
山楂兼能行气散瘀,神曲可和胃,莱菔子降气化痰,麦芽回乳消胀,谷芽健脾开胃。
故选择C。
2. 驱虫药的服用时间是______A.饭前服B.空腹服C.饭后服D.定时服E.睡前服答案:B[解答] 驱虫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用,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虫体而保证疗效。
故选择B。
3. 善治血热便血、寿血及肝热目赤头痛的药物是______A.虎杖B.槐花C.小蓟D.地榆E.大蓟答案:B[解答] 5种药物除虎杖外均具有凉血止血之功,其中虎杖散瘀止痛,擅长治疗水火烫伤,跌打损伤;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擅长治疗血热便血、痔血及肝热目赤头痛;大蓟、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常用于血热出血证;热毒痈肿。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擅长治疗水火烫伤。
故选择B。
4. 治疗血瘀气滞,经行腹痛,兼风湿庖臂疼痛者,应选用______A.桃仁B.丹参C.红花D.姜黄E.益母草答案:D[解答] 患者“血瘀气滞”,治宜活血行气;“风湿肩臂疼痛”治宜通经络,祛风湿除痹痛。
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故选择D。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5. 半夏、天南星均具有的功效是______A.怯风止痉B.消痞散结C.降逆止呕D.燥湿化痰E.利气通络答案:D[解答] 半夏与天南星内服均能燥湿化痰,半夏兼有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
天南星兼有息风解痉之功。
本题考查的是两者共性,A、B、C、E均不是两者的共同功效。
故选择D。
6. 桔梗具有的功效是______A.温肺祛痰B.降气止呕C.开宣肺气D.燥湿化痰E.利气宽胸答案:C[解答]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五个加减藿香正气散
五个加减藿香正气散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之前讲述的芳香化浊法里边有藿香,陈皮,半夏,厚朴,腹皮,好像和某一个方子特别相似啊,哪一个方子呢?就是临床当中非常有名的一首方,藿香正气散。
芳香化浊法简直就是藿香正气散的一个简方!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著名方剂,也是临床常用中成药。
正是因为临床适应征广,才能制作成成药便于临床应用,可以说藿香正气散是一首好方剂。
一般对本方的印象是治疗暑季外感,实际上本方并非仅仅应用于暑季外感,同样暑季外感是否能用藿香正气散,还要看是否符合方证相应的原则。
胡希恕先生认为“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体现了临床辨方证的重要性。
以方测证来看,本方方药组成中,藿香、紫苏、白芷,辛温发汗解表。
陈皮、半夏苦温祛湿,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厚朴、大腹皮苦温行气祛湿,桔梗、甘草利咽。
同时本方整体用药偏温,紧扣湿邪祛除,如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湿,或陈皮、半夏苦温祛湿,或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或厚朴腹皮行气祛湿,可见其主治为表里合病,外感风寒,寒湿内蕴,气机郁阻。
从伤寒六经体系来看,当属于太阳太阴合病,符合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因本方外散风寒,内化寒湿,恢复正气,使气机得正,故名为正气散。
临床运用藿香正气散,应抓住外感风寒、寒湿内阻的病机特点,并非局限于暑季外感(阴暑)。
因其用药偏温,若有内热,或有风热,原方并不适宜,均需要加减。
另外若表证不明显者,本方也可应用。
这个时候藿香、紫苏、白芷起到的是芳香行气化湿,需要解表的时候可以加上辅汗法。
藿香正气散药物比较多,背方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芷术朴,夏曲加入姜枣煎,外寒内湿均能除。
我呢是直接记忆,怎么记忆呢?既然是外寒内湿,治疗外寒的是藿香、紫苏、白芷,治疗内湿的有三个药对,陈皮、半夏,白术、茯苓,厚朴、大腹皮,再加一个桔梗、甘草。
就是藿香正气散。
都是常用药物,也都是药对,比较好记。
藿香正气散和芳香化浊法的区别藿香正气散我们一般把它称为外寒内湿的方子,小青龙汤是外寒内饮。
2021中药方剂学试题和答案-试卷一十一
中药方剂学试题和答案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50分)1、平胃散与藿香正气散共有的药物是()A 白术、茯苓、甘草 B陈皮、厚朴、甘草 C 厚朴、陈皮、藿香D 苍术、白术、甘草E 苍术、厚朴、甘草答案:B2、风邪初中经络,口眼喎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者宜选用()A玉真散 B 大秦艽汤 C 镇肝息风汤 D 消风散 E 天麻钩藤饮答案:B3、茯苓丸的主治证()A 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B 中风痰迷心窍证C 胆郁痰扰证D 痰壅气逆食滞证E 心胆虚怯,痰浊内扰证答案:A4、大定风珠中的君药是()A 白芍、麦冬 B鸡子黄、阿胶 C 龟板、鳖甲 D生地 E以上均非答案:B5、病人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宜选用的方剂是A、至宝丹B、苏合香丸C、紫雪D、安宫牛黄丸E、牛黄清心丸答案: B解析:苏合香丸主治寒闭证。
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
亦治心腹卒痛,甚则昏厥,属寒凝气滞者。
6、麻黄与白果在定喘汤中的配伍关系是()A.升降配伍 B.散敛相合 C.温清并用 D.补泻兼施 E.相须为用答案:B7、真武汤中,柔肝缓急以止腹痛,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目闰)动,利小便以行水气的是A、茯苓B、白芍C、白术D、生姜E、附子答案: B解析:附子温肾暖脾,化气行水,为君药。
茯苓、白术补气健脾,利水渗湿,同为臣药。
生姜配附子温阳散寒,伍苓、术辛散水气,又能和胃止呕;白芍之用有三:柔肝缓急以止腹痛,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目闰)动,利小便以行水气,俱为佐药。
8、小建中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为A、1:3B、1:4C、1:1D、2:1E、1:2答案: E解析:小建中汤【组成】桂枝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9、功用为清宣温燥,润肺止咳的方剂为()A杏苏散 B清燥救肺汤 C麦门冬汤 D 桑杏汤 E 桑菊饮答案:D10、桂枝、甘草同用的方剂是A、桂枝汤B、麻子仁丸C、败毒散D、麻黄细辛附子汤E、九味羌活汤答案: A解析:桂枝汤【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第69讲燥湿和胃:平胃散(二)藿香正气散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一)
第69讲燥湿和胃:平胃散(二)藿香正气散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一)刚才我们讨论了平胃散的主治证候分析。
从平胃散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来看,它是湿困脾胃,湿邪阻滞脾胃,引起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
我们针对性的治法要燥湿运脾,恢复脾胃的运化,通过燥湿解除湿邪的困滞。
我们前面讲到这一节概述的时候提到过,除湿药和行气药往往相互配合,所以在治法当中也结合行气来和胃,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
方解,这个方里边用苍术作君药,我们知道苍术可以有较强的燥湿作用,它能运脾燥湿,它既能燥内湿,也有辛温发汗作用,也有祛除表湿的作用。
用厚朴作臣药,厚朴是个苦温药,苦温可以燥湿,但厚朴又带一定芳香特点,也能化湿。
君药、臣药相配合,苍术、厚朴结合是燥湿运脾的一个常用组合。
陈皮作为佐药。
陈皮这个药,它能够擅于疏理气机,它理气又能化湿。
在我们中药运用当中,很多方剂的配伍当中,到明清以后,都很多喜欢加陈皮,陈皮这个药比较平和,而且它理气对升降补泻来讲,我觉得它是一个多向协助作用,我们很多补泻升降方里很多都喜欢配陈皮。
你比如说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的基础方,在五味异功散里配了陈皮,它有助于增强它的益气健脾作用。
用在泻的方里边,我们后面要讲到的比如消导剂,消食的方里往往也配陈皮,那它这个理气化湿,有增加消食药,消导的力量。
在升举的方里面,比如补中益气汤,它治疗气虚清阳下陷,里边也配陈皮。
从降气的方来讲,你比如苏子降气汤,我们前面在理气剂里面讨论了,作为苏子降气汤作用主要降气了,降肺气上逆治疗咳喘,但配陈皮也助于它的气机下行。
所以陈皮的作用,我打个比方说,这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了,比方就像是一个,在升降方面,要在地上打一根桩桩向下,你垂直的直接往下,他打起来很费劲,你往下打一下,摇一摇,打一下,摇一摇,它就容易下去。
或者你把这个,一根地下钉的木桩桩要把它拔起来,你完全垂直的向上拔,很费力气,你拔一拔,摇一摇,再拔一拔,摇一摇,它容易出来,那陈皮起作用,我比喻它这种对补泻升降作用,就是疏理气机,摇一摇的这个作用。
霍香正气平胃散二陈汤
霍香正气平胃散二陈汤从“藿香正气”谈起,还原中医的真相2020-11-28崆峒养生一、浅议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既载有藿香正气散,也载有平胃散与二陈汤。
平胃散、二陈汤之组成、结构非常严谨。
藿香正气散是在上述两方相合之基础上,又加了五味中药,并去苍术、乌梅加土炒白术而成。
按照由简而繁之发展规律来看,上述3方,应该是先有平胃散、二陈汤,然后才有藿香正气散。
兹浅析如下。
二、平胃散由苍术12g,厚朴、陈皮、生姜各9g,甘草3g,大枣4枚组成。
方中苍术苦温,能迅速除湿,湿去则脾气自然健运,故为方中之君药;厚朴苦温辛燥,擅长除湿消胀,故与苍术相伍,则能燥湿理气,并令脾气不失其司,故为方中之臣药;陈皮苦辛温,以其能理气和胃,化痰祛湿,故可助脾胃之运纳,因此,应为使药。
所以又用姜、枣者,以增强调和脾胃之功效也。
诸药合之,故具有除湿散满,调和脾胃之功效,并为一治疗中焦湿阻之良方。
基于上述,故本方可用来治疗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肢体倦怠、苔白腻、脉濡缓等。
三、二陈汤由陈皮、半夏、茯苓各12g,甘草3g,生姜、乌梅各9g 组成。
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中止呕;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生姜降胃气,除痰湿,乌梅敛痰生津,并防止药燥伤津液;甘草调中补土,故上药合之,为燥湿化痰之佳剂。
基于上述,所以此方可用来治疗湿盛痰凝引起的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咳嗽痰多、易于咯出及头晕心悸、苔白厚、脉滑等。
四、藿香正气散在上两方之基础上,去掉苍术、乌梅,加土炒白术、藿香、紫苏、桔梗、白芷、大腹皮各9g,即为藿香正气散。
方中藿香芳香辛温理气,以宣通内外之气机,化湿和中,以止呕止泻,消胀止痛;土炒白术健脾除湿;紫苏、白芷、桔梗以解在外之邪,开肺气以通调水湿;陈皮、厚朴、大腹皮以燥湿健脾,消胀除满;又用二陈汤去乌梅者,行气燥湿,化痰止呕也。
故上药合之,则可共奏解表和中,理气化湿之功效。
基于上述,故临床上藿香正气散多用来治疗下述诸种病症。
藿香正气散与平胃散比较都用厚朴
利水渗湿·五苓散
随证加减:
兼腹胀者加陈皮、枳实; 兼热者,去桂枝加黄芩、木通; 水肿甚者可合五皮散; 水肿兼表证可合越婢汤
利水渗湿·五苓散
后世衍化方:
四苓散(去桂枝) 茵陈五苓散(加茵陈) 春泽汤(加党参) 胃苓汤(合平胃散)
分述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吐涎沫而头眩、短气而咳
利水渗湿·五苓散
方解 泽泻(君) 猪苓、茯苓(臣)——利水渗湿 白术(佐)——健脾燥湿 桂枝(佐)——外解太阳之表;
内助膀胱气化
利水渗湿·五苓散
证治要点:脾虚不运,气不化水证
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
使用注意:
o津液耗伤的口渴或小便不利者,不宜用 o温热者不宜用 o本方不宜长服
引湿热自小便而出 佐: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导瘀热由大便而出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如果患者无腹满、便秘,
是否可以用大黄 证治要点:为治“阳黄”的常用方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苔黄腻,脉沉数。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使用注意:
大黄宜剂量稍大且后下; 不宜久服或大量应用; 阴黄及孕妇不宜应用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分述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清热祛湿
适应证 湿热外感、内盛,下注所致病证
配伍用药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药为主
配伍宣畅三焦药、寒性泻下药、理气药、
补气养血药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组成: 茵陈蒿六两(18g),栀子十四 枚(9g),大黄二两(6g)。
湿邪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而气滞不行, 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常配行气 药,以求气化则湿化
方剂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总论方剂: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常用治法“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77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王付)
77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王付)现在上课。
这一堂,我们学习一章,叫什么呢?同学们说,叫十六章,祛湿剂。
祛湿剂,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的方剂。
它具有祛湿的作用,治疗的病证是湿病。
现在我们要认识一个问题,你说我们中医说的湿,它是有形之湿,还是无形之湿呢?这个问题,是不容易搞清楚的。
要想搞清楚,是这样的,凡是病人的症状表现符合湿邪的致病特点,不管它是有湿还是没有湿,我们都把它辨为什么?湿。
换一句话说,我们遇到病人,不管它是有形之湿还是无形之湿,只要它具有湿邪治病引起的症状表现,我们都把它辨为湿。
湿在治疗的时候,湿得气而化。
这就是说,在临床中治病,为了取得好的疗效,在治湿的时候,应该重视用理气的药。
气能化湿,湿得气而化。
在应用祛湿剂的时候,也要辨寒热,辨虚实。
再一个方面,祛湿的药,容易伤津,应该怎样呢?适当的照顾到阴津。
如果是治疗慢性病,一定要照顾到阴津。
如果是治疗急性病,最好能照顾到,如果没有照顾到,急性病湿去了,津伤了,津可以怎样哩?自我恢复。
这是我们对祛湿剂的认识。
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节,燥湿和胃,一个方叫平胃散。
在学习平胃散之前,同学们说,上一次我们学习,给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参考用书,说让同学们抄一抄。
今天呢,我再给同学们说一下。
就说我们学习方啊,我认为对张仲景的方要引起高度重视。
下面就是给同学们介绍了这十二种有关研究经方方面的著作,或许对同学们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下面我们学习平胃散组成。
组成有哪些药?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这个方啊,在用法中,还有两味药也是比较重要的,就是姜、大枣。
可以这样说呀,我们学习这个方,首先要记住药物的组成,为了强化记住药物的组成,平胃散,它在考方的组成的时候,它常常会考生姜、大枣。
为何要这样考?主要就是为了在临床中应用的时候,不要忽视姜、枣在方中的作用。
平胃散这个方,说是散,实际上它是水煮散剂。
平胃散,这个方功用是燥湿运脾,理气和中。
这个方,当今研究它的药理作用,主要就是调节肠胃蠕动,调节胃液分泌,保护胃粘膜,以及抗菌、抗炎等作用。
2021方剂学期末考试试题精选及答案一十一
方剂学期末考试试题精选及答案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0分)1、平胃散与藿香正气散共有的药物是()A 白术、茯苓、甘草 B陈皮、厚朴、甘草 C 厚朴、陈皮、藿香D 苍术、白术、甘草E 苍术、厚朴、甘草答案:B2、以下属于“凉开三宝”的方剂是()A. 牛黄上清丸B.玉枢丹C.行军散D.紫雪E.苏合香丸答案:D(答案分析:紫雪属于凉开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之一)3、“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
”的方剂为()A王氏清暑益气汤 B李氏清暑益气汤 C 香薷散 D六一散 E 清络饮答案:A(答案分析:王氏清暑益气汤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功能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4、四逆散中柴胡、枳实的配伍意义()A疏肝理气 B下气散结 C舒畅气机,升清降浊 D透邪解郁E疏肝解郁答案:C5、酸收辛散并用方剂是()川芎辛散,酸枣仁酸收,补血行血结合,具有养血调肝之妙A 甘麦大枣汤B 酸枣仁汤C 朱砂安神丸D —贯煎E 磁朱丸答案:B(答案分析:酸枣仁汤中用川芎之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与大量酸枣仁配伍,体现了辛散与酸收并用。
)6、九仙散的功用是()A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B敛肺止咳,益气补血 C敛肺止咳,益气温阳D敛肺止咳,益气生津 E敛肺止咳,养阴补血答案:A7、体现“分经论治”药物配伍特点的方剂是()A大青龙汤 B止嗽散 C九味羌活汤 D桂枝汤 E败毒散答案:C(答案分析:九味羌活汤药备六经,通治四时,体现了分经论治的药物配伍特点。
)8、麻杏石甘汤的功用是()A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B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C疏风清热,宣肺止咳D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E宣降肺气,清热化痰答案:B9、以下何为固冲汤的君药( )A 龙骨 B海螵蛸 C山萸肉 D 黄芪 E 牡蛎答案:C(答案分析:固冲汤重用山萸肉,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收敛固涩,为君药。
)10、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在组成上共有的药物是()A苏子、半夏、杏仁 B 苏叶、半夏、生姜 C 苏子、半夏、甘草D苏子、甘草、杏仁 E苏子、苏叶、半夏答案:B11、大秦艽汤主治是()A风中头面经络 B痹症日久,正气不足 C风寒湿痹 D 破伤风E 风邪初中经络答案:E12、逍遥散的组成是A、柴胡、薄荷、芍药、甘草、白术、茯苓B、柴胡、薄荷、芍药、当归、白术、甘草C、柴胡、芍药、当归、白术、茯苓、甘草D、柴胡、芍药、当归、白术、烧生姜、甘草E、柴胡、芍药、甘草、当归、烧生姜、白术、茯苓答案: C解析:逍遥散【组成】甘草(炙)、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
16方剂学祛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十六章祛湿剂第一节化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除湿散满祛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若和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又: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6g)甘草炙黄,一两(3g)【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不换金正气散(《易简方》,原名不换金散)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组成:藿香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甘草各等分(各10g)功用: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湿浊内停兼表寒证。
症见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舌苔白腻等。
柴平汤(《景岳全书》)小柴胡汤合平胃,寒多热少湿疟祛。
组成:柴胡人参半夏黄芩甘草陈皮厚朴苍术(原著本方无用量)功用: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湿疟。
症见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
【鉴别】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其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佳,且兼具解表之功,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柴平汤即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功可和解少阳、燥湿化痰和胃,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痰湿阻于少阳,寒多热少之湿疟。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g)藿香去土,三两(9g)甘草炙,二两半(6g)【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
以及山岚瘴疟等。
一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组成:藿香梗二钱(6g)厚朴二钱(6g)杏仁二钱(6g)茯苓皮二钱(6g)广皮一钱(3g)神曲一钱五分(4.5g)麦芽一钱五分(4.5g)绵茵陈二钱(6g)大腹皮一钱(3g)功用:芳香化浊,行气导滞。
平胃散(丸)的临床应用
平胃散(丸)的临床应用平胃散一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组成虽然只有寥寥4味,但是用药精当,力专效宏,临床应用广泛。
笔者对此方在临床上的应用略有心得,本文对平胃散的组方、配伍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等进行探讨,敬请斧正。
平胃散方剂介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文记载,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吐恶心,暖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并宜服。
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原方组成与用法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甘草(锉、炒)三十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以水一盏,人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人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3-6 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苍术辛苦温燥,入脾胃经,辛以燥湿,苦以降浊,芳香化湿,健脾燥湿;厚朴苦温燥湿,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陈皮理气消胀,又行气化湿;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肝脾,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
全方行气燥湿并用,组成苦温燥湿运脾之剂。
配伍特点全方重用苍术,以燥湿运脾为君药,以厚朴行气燥湿除满为臣药,佐以陈皮理气和中燥湿,甘草和中为使药。
功能主治全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用于湿滞脾胃证。
症见胃脘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而厚,脉濡缓。
现代剂型现在已经制成成药“平胃丸”,方便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平胃散方中的苍术、厚朴、陈皮能够健胃,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因而能增进食欲;厚朴煎液能使实验动物的离体肠管的紧张度下降,能减轻贲门、幽门平滑肌痉挛,兼有抗菌、镇痛、镇静的效果;陈皮有促进胃液分泌和止呕的作用,与厚朴同时用可增强胃肠道蠕动;甘草能缓解肠痉挛,和厚朴同用有解除痉挛的功效;甘草又能减轻胃酸的分泌,对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陈皮亦有对抗溃疡的作用;厚朴和苍术的利尿作用可以减轻消化道水肿和利于止泻。
方剂比较表
加味乌药汤 香附10 乌药10、延胡索10 木香10、砂仁10、 生姜10
使 功用(同) 功用(异) 主治(同) 主治(异)
行气止痛力强 肝郁气滞,经行不畅之痛经,以胀痛为主
川芎茶调散与九味羌活汤比较表 川 芎 茶 调 散 组成 同 异 同 异 同 异 羌活,防风,白芷,细辛,川芎,甘草 荆芥,薄荷,茶叶 疏风解表止头痛 长于疏风止头痛, 清利头目 外感风寒头痛,恶寒发热,苔白,脉浮 风邪上攻之偏正头痛,头风,恶寒发热轻或无,口 不渴 外感风寒湿,兼里有蕴热之表寒 证,见恶寒发热重,无汗头身痛沉 重,口苦而渴 九 味 羌 活 汤 苍术,生地,黄芩
同 异 同 异
生姜、大枣 轻宣外燥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外燥证 外感凉燥证
清燥救肺汤 桑叶 9 石膏 8、麦冬 4 阿胶 3、 胡麻仁 3、 人参 2、甘草 3、杏仁 2、枇 杷叶 3 甘草 3 清燥救肺 温燥伤肺
杏苏散与桑杏汤比较表: 杏苏散 君 杏仁 9、苏叶 9 臣 桔梗 6、枳壳 6、前胡 9 佐 半夏 9、茯苓 9、陈皮 6、甘草 3 使 生姜、大枣 功 同 轻宣外燥 用 异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苦辛温润法 主 同 治 异 外燥证 外感凉燥证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 12 桂枝 6 薤白 9 厚朴 12 通阳散结力强,且能下气祛寒,散结消痞 胸痹气结较甚
3.枳实消痞丸与半夏泻心汤比较表 枳实消痞丸 半夏泻心汤 君 枳实 15 半夏 12 臣 厚朴 12 干姜 9,黄连 3,黄芩 9 佐 黄连 6,半夏 9,干姜 3,麦芽 6,四君子 人参 9,大枣,炙甘草 9 使 炙甘草 6 炙甘草 9 配伍特点(同) 辛开苦降,温清并用,补泻兼施 功用(同) 散结消痞,健脾和胃 功用(异) 寒大于温,消大于补,行气消痞力强,兼 温大于寒,行气消痞及补脾力较弱, 消食和胃 长于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同) 脾胃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司之心下,心下痞,呕吐 主治(异) 脾虚气滞,寒热互结,热重寒轻之痞证 脾胃虚弱寒热互结,寒重热轻之痞证 4.天台乌药散、橘核丸、暖肝煎比较表 天台乌药散 橘核丸 君 乌药 橘核 臣 青皮,木香,小茴香,良姜 川楝子,桃仁,海藻,昆布,海带 佐使 槟榔,川楝子(巴豆) 木香,厚朴,枳实,肉桂,木通 功用(同) 疏肝行气,散寒止痛 功用(异) 长于行气止痛 长于软坚散结 主治(同) 寒凝肝脉,肝气不疏之疝气疼痛 主治(异) 寒凝肝脉, 气机阻滞之疝气 寒凝肝脉,气血郁滞之疝气 5.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青龙汤比较表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君 苏子 麻黄。白果 臣 半夏,厚朴,前胡 杏仁,苏子,款冬花,半夏 佐 肉桂,当归,生姜,苏叶 桑白皮,黄芩 使 大枣,甘草 甘草 功用(同) 祛痰平喘宣肺解表 功用(异) 兼温肾纳气 化痰止咳力强,兼清肺热 主治(同) 肺气上逆咳喘 主治(异) 上实下虚之喘咳 风寒外束, 痰热内蕴之喘咳 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比较表 竹叶石膏汤 君 石膏 臣 竹叶、人参、麦冬 佐 半夏、粳米、炙甘草 使 炙甘草 功 同 清气分热,生津除烦 效 异 清余热,益气养阴,兼和胃降逆,清补兼施 主 同 气分热证 治 异 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胃失和降 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比较表 君 臣 佐 (使) 功 同 效 异 主 同 治 异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水牛角 30 生地 15 麦冬 9 玄参 9 生地 24 银花 9 连翘 6 竹叶 3 黄连 5 丹参 6 白芍 12 丹皮 9 清热凉血养阴 兼透热转气 长于凉血散瘀 热入营血见身热谵语,斑疹,舌绛,脉细数 热入营分尚未动血,见时有谵语, 热入血分, 谵语, 善忘如狂, 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 斑色柴黑,舌绛起刺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平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治一切气》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反胃,并宜服。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甘草锉,炒,三十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姜二片,干枣两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功效: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现代运用: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汤头: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味和中此方宜。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并宜治之。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
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现代运用:夏秋季节型感冒、流行性感冒、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
汤头: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朮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娄绍昆:不恶寒用平胃散、怕风恶寒用藿香正气散】
【娄绍昆:不恶寒用平胃散、怕风恶寒用藿香正气散】平胃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6味药组成。
现在的中医方剂学上介绍平胃散都说它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气阻脾胃。
这些名词里,包含了许多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论,对于一些还没有接触过中医理论的人来说,恐怕一听就会感到一头雾水。
平胃散这个名字,本身的含义是平定肠道内、胃内的湿阻气滞,同时是一种散剂。
实际上,能够把胃肠内的湿浊气滞去掉的有一系列方子,如香苏散、二陈汤、胃苓汤、藿香正气散等,几乎都有这个作用,而平胃散之所以比较出名,就是因为这些具有相似作用的方里多多少少都有平胃散的核心药物。
我初学中医时也是跟大家一样,是通过教材去学,总觉得难掌握,什么湿浊、运脾、行气、和胃好像都太抽象。
后来我学习了经方,经方就是方证对应,就是掌握这个方的治疗目标,这样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就减少了许多的困难,不仅容易掌握,而且临床上使用也比较方便。
我先举一个病例。
患者姓林,乐清人。
他自部队复员以后身体尚可,但就是整个胃脘部、脐部、少腹部总是满胀、隐痛。
这样的症状在部队里就有,他为这个事情苦恼多年。
现在体质状态一般,不敢吃油腻的食物,不敢喝酒,稍食冷就腹痛明显。
大便溏,不成形,一天有时候一次,有时两三次。
他讲:我这个病,所有的医生判断几乎都一样,是一种湿阻。
他还说他舌头的舌苔又白、又厚、又黏。
我问他口苦不苦,他说淡淡的苦,黏黏的、涩涩的,早晨一起来,嘴巴就很难过。
医生讲他这是湿阻,很严重,但是药吃下去无效。
西医就更不用说了,吗丁啉之类的胃动力性药物吃下去一点用也没有。
他问我:“有办法把我这个舌苔退掉吗?假如舌苔退掉,我这个病就会好。
”他还说:“我这个舌苔就是我这个胃病的气象台,舌苔退掉就好了。
”他好像看到了自己这个病的病根一样。
我又问了一些其他情况,不恶寒,呕吐不明显,小便不黄,嗜睡,白天也想睡,四肢不舒服、重重的,脉象实而有力,腹大胀满,压之不虚,腹肌弹力中度以上。
祛湿剂——化湿和胃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祛湿剂——化湿和胃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祛湿剂
以祛湿药为主,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证的方剂。
分类:化湿和胃剂、清热祛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寒湿剂、祛湿化浊剂、祛风胜湿剂
注意事项:一般配伍理气药品,气化则湿化;祛湿剂多为芳香温燥之品或甘渗淡利之品,易耗伤津液,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水肿者,均应慎用。
化湿和胃剂
适用于湿邪中阻,脾胃失和证,症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常以芳香温燥之苍术、藿香等化湿药为主组方。
平胃散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治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以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为辨证要点
特点:本方苦辛芳香温燥,主以燥湿,辅以行气。
鉴别: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半夏、藿香加减而成,其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更佳,且兼解表之功,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方歌: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大腹皮、紫苏、甘草、桔梗、陈皮、茯苓、白术、厚朴、半夏曲、白芷、生姜、大枣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特点:外感风寒与内化湿滞共用,表里同治,以除湿治里为主。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藿香平胃散的功效与作用
藿香平胃散的功效与作用
众所周知,藿香平胃散是一种对很多病症都有治疗效果的中药方剂,中医很早就有关于藿香平胃散的相关描述。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藿香平胃散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那么你知道它应该如何食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
藿香1钱,厚朴(姜制)1钱,苍术1钱5分,陈皮1钱,甘草(炙)3分,砂仁5分(研),神曲5分(炒)。
【制法】
上细切,作1服。
【功能主治】
内伤饮食,填塞太阴,呕吐不已。
【用法用量】
加生姜5片,大枣1个,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
《医学正传》卷三引李东垣方
看完了上文对于藿香平胃散这种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成为了许多人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不管是饮食方面还是茶品方面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
17JT叔叔讲解《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17JT叔叔讲解《平胃散藿香正气散》摘录自JT叔叔课堂文字稿:平胃散呢跟藿香zheng气散都是宋朝惠民局编的《和剂局方》的方子。
那平胃散呢其实也算得上是我们上次教的这个朴姜半草参汤的子方。
那他的《和剂局方》里面的主症看起来很多,那可能同学会觉得有一点混乱。
但是,其实我觉得平胃散的主症蛮好抓的。
你就,如果以舌头来讲就是舌苔厚嘛,那如果以脉来讲的话,就是脾胃的脉是沉而……,那个脉我们叫濡脉,你要念“软”我也不反对的。
那这个濡脉就是把起来哦你会觉得这个脉有一点偏沉,然后它的这个脉的跳动哦没有那种活泼的感觉,就是这样子,就像好像那个脉有一点温温的一种感觉。
那如果你要说身体感的话,那就是这个人他说,我是站不如坐,坐不如躺哦。
那就是,因为脾太湿的时候,这种脾阴实的体质会让一个人的肌肉感到很沉重,所以这种觉得自己要动的时候这个肉很沉哦,不想动,这样子有可能是脾湿。
所以,大概从这几个辨证点去抓的话呢就可以了。
那如果你在这样的一个平胃散的主症框架之中,那你身体长不胖啦,面黄肌瘦啦,然后消化不良啦,怎么样怎么样不很好,容易拉肚子啦,都可以用一用哦,就是这样子。
那平胃散呢,苍术我们也教过是什么药了,厚朴也教过了。
那陈皮呢是行气的药哦,那加上一点甘草,就调和。
那这个科学中药随便买就买得到,所以就蛮好用的。
那基本上苍术它不但是一个祛湿的药,它也是一个去邪气的药,所以我们从前在教到苍术的时候才会说,这个好心的女鬼给她们老公的保养方就是平胃散,对不对。
就是被女鬼缠过的男人他要多吃平胃散才不会被鬼气所伤啊。
那这个平胃散这个方子呢,我后面有附一点加减味的方法,就是其实呢我们说平胃散是这样一个方子。
那藿香正气散,后面的藿香正气散其实也是类似的功用。
那我们中国人都说啊,香味香味,香者,气之正也。
那有毒的东西是什么?毒者,气之偏也。
就是比较偏的气叫做毒气,那比较正的气叫做香气。
那我这句话,我一次讲到一个杂志社的主编的面前,他就说,哦,对嗬,其实我们在玩那个什么西洋的这个芳香药草啊,就是西洋药草,会觉得说,凡是有香味的药草几乎都是生长在大太阳的环境里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治: 湿热淋证
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 邪热内蕴化毒,挟湿热上蒸,津液被灼
清热祛湿·八正散
方解
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萹蓄
——清热利湿,利水通淋 栀子——清泻三焦湿热 大黄——泄热降火 灯芯草——导热下行 甘草——和药缓急
清热祛湿·八正散
证治要点: 尿频、尿急、尿痛,淋沥不畅, 舌红苔黄,脉滑数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功效: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
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 黄疸的发生、消退与小便通利与否密切相关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主证病机分析:
湿热内蕴 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
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
湿阻气机
腹微满
湿热内郁
小便不利,口中渴, 苔黄腻,脉沉数(滑)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方解 君: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臣:栀子——清热利湿,通利三焦,
引湿热自小便而出 佐: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导瘀热由大便而出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如果患者无腹满、便秘,
是否可以用大黄 证治要点:为治“阳黄”的常用方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苔黄腻,脉沉数。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使用注意:
大黄宜剂量稍大且后下; 不宜久服或大量应用; 阴黄及孕妇不宜应用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使用注意:
淋证日久,虚弱者,不宜用 孕妇慎用
清热祛湿·八正散
加减变化:
o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苇; o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 o膏淋可加萆薢、石菖蒲; o热毒炽盛可加金银花、蒲公英; o腰痛可加牛膝;
清热祛湿·八正散
?八正散与小蓟饮子比较
均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作用, 均可治疗下焦热结之淋证 小蓟饮子主以小蓟、生地、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药, 以凉血止血为主,且清利中寓以滋养, 适用于热结膀胱,损伤血络之血淋、尿血; 八正散主以瞿麦、扁蓄、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水通淋药, 以清利湿热为主,无补益之功, 适用于湿热内蕴膀胱之热淋
概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 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 以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湿剂
概述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外感湿邪,多伤肌表经络 内湿:内生湿邪,多致脾失健运
外湿与内湿常相因为见
概述
湿邪:
湿性重浊、粘腻,易阻滞气机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祛湿剂中为什么经常配伍行气药
分述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化湿和胃
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配伍用药 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健脾药;解表药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 (各5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 制厚朴、 桔梗各二两(各10g),藿 香三两(15g),炙甘草二两半 (12g)。
分述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利水渗湿
适应证:
水湿壅盛之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
配伍用药:
利水渗湿药 +健脾药+温阳化气药或养阴药
五苓散
(《伤寒论》)
利水渗湿·五苓散
组成: 猪苓十八铢(9g),泽泻一两 六铢(15g),白术十八铢 (9g),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半两(6g)。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表里双解,长于治里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主证病机分析:
内外 伤感 湿风 滞寒
外感风寒 卫阳被郁
湿浊内阻 脾胃失和 升降失常 气机不畅
发热恶寒 头痛
胸膈满闷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湿浊内盛
舌苔白腻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方解 君: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湿,辟秽和中 臣:紫苏、白芷——发散风寒,芳化湿浊
利水渗湿·五苓散
功效: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a.蓄水证太阳表邪未解——循经传腑
——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 b.水湿内停证;c.痰饮
利水渗湿·五Leabharlann 散主证分析:•表邪未解:头痛微热 •水蓄膀胱:小便不利(“蓄水证”) •气化不利:渴欲饮水 •水气上逆:水入即吐(“水逆证”) •水邪泛滥:水肿、泄泻、脐下动悸、
加减变化: 表邪偏重加香薷或重用紫苏叶; 兼食滞去甘草、大枣,加神曲、莱菔子; 偏湿重者易白术为苍术; 气滞甚者加木香、延胡索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与平胃散比较:
都用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皆具有芳香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 均能治疗湿邪困阻中焦的病证。 平胃散以辛温香燥的苍术为君药, 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作用, 主治湿困中焦,脾胃不和之病证, 藿香正气散以辛温芳香的藿香为君药, 具有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理气和中之效,
分述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清热祛湿
适应证 湿热外感、内盛,下注所致病证
配伍用药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药为主
配伍宣畅三焦药、寒性泻下药、理气药、
补气养血药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组成: 茵陈蒿六两(18g),栀子十四 枚(9g),大黄二两(6g)。
湿邪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而气滞不行, 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常配行气 药,以求气化则湿化
概述·分类
化湿和胃剂——湿浊中阻 清热祛湿剂——湿从热化 利水渗湿剂——水湿壅盛 温化水湿剂——湿从寒化 祛风胜湿剂——外感风湿
概述·使用注意
(1)调治肺、脾、肾; (2)配伍行气药; (3)素体阴津亏虚,病后体弱及孕妇慎用 (芳香温燥及甘淡渗利药易耗津伤阴)
半夏——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和中止泻 厚朴、大腹皮、陈皮
——行气化湿,畅中除湿 桔梗——宣肺利膈,利于解表与化湿 佐使:草、姜、枣——诸诸药,和营卫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证治要点: 恶寒发热,上吐下泻, 舌苔白腻
使用注意: o 湿热霍乱忌用; o 作汤剂时,须武火急煎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加减变化:
•兼少阳证可加黄芩、柴胡、半夏、生姜; •胁痛甚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 •黄疸重者可加板兰根、黄芩、虎杖、郁金; •热毒内陷者可加牛黄、丹皮、羚羊角;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清热祛湿·八正散
组成:
车前子、瞿麦、萹扁蓄、滑石、栀子、 炙甘草、木通、熟大黄各一斤(各 9g)。
清热祛湿·八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