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与精神分析
八大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化全球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历史背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
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
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基本观点一、理性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
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
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角色的形象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角色的形象一、本文概述《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艺术理想而抛弃世俗生活,最终走上精神崩溃和自我毁灭的道路。
尽管这部作品以男性艺术家的视角展开,但其中的女性角色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角色的形象,探讨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命运与抗争,揭示作品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将首先梳理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包括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艾米、模特勃朗什以及画家施特略夫的妻子。
接着,我们将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这些角色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压迫,以及她们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应对这些挑战。
我们还将探讨作品如何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以及女性如何寻求自我救赎和成长的可能。
通过对《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角色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女性主义视角下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推动社会对女性权益的进一步认识和尊重。
二、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概述《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形象丰富多样,涵盖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性格特征。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这些角色不仅仅是情节的推动者,更是对当时社会性别观念的一种反映和挑战。
我们来看看小说的女主角布兰奇·沙垂尔。
她美丽、温柔,是许多人心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然而,布兰奇也是社会传统观念的牺牲品,她将自己的全部价值和幸福寄托在男人身上,最终却因为无法满足对方的期望而走向悲剧。
布兰奇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这种期待下所承受的压力和束缚。
除了布兰奇之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女性角色,如斯特里克兰的太太、画家艾米·劳森等。
社会工作者辅导:妇女社会工作理论
妇⼥社会⼯作理论纵观妇⼥社会⼯作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权主义对其具有深刻的影响。
⼥权主义在现代⼜称⼥性主义,它既是⼀种社会运动,更是⼀种随着西⽅⼥权运动兴起⽽逐渐形成的妇⼥争取⾃⼰的权利,要求男⼥平等的社会思潮。
按照⼥性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流派,它们是:⾃由主义⼥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性主义、激进⼥性主义、⼥同志理论、精神分析⼥性主义、存在主义⼥性主义、⽣态⼥性主义、后现代⼥性主义、后殖民⼥性主义,本节只是选择其中主要的理论流派予以简略介绍。
⼀、⾃由主义⼥性主义⾃由主义⼥性主义不仅在时间上是所有⼥性主义流派的起点,⽽且,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
18世纪欧洲的⼥性主义者因为受新资产阶级男⼈反抗君权的启发⽽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
⾃由主义⼥性主义的代表⼈物有:18世纪英国的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stonecraft)、19世纪美国的芙乐(Margaret Fuller)、19世纪英国的⽶尔(John Mill)、当代美国的傅瑞丹(Betty Friedn)。
乌丝东奎芙特最的⼥性主义的著作是发表于1792年的《为⼥权辩护》。
乌丝东奎芙特认为⼥⼈和男⼈⼀样具有理性。
如果说现实⽣活中的⼥⼈显得较⽆理性或成就较差的话,那是因为⼥性被剥夺了受教育与向外发展的机会。
因此,乌丝东奎芙特主张⼥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主的⼈格,⼥性存在的⾸要⽬标是做⼀个理性的⼈,⽽理性的实践则是透过妻⼦与母亲的⾝份来达成。
芙乐同样积极地拥护⼥性的个⼈权利,不过,她不只是主张⼥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活⾥的权利,更进⼀步强调⼥性有追求内在⾃由的权利。
所谓的内在⾃由,包括⼼灵的充实、智⼒和知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的激发。
她认为母亲职责是⼥性⽣活的部分⽽⾮全部,⼥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去追求⾃我成长,但这种⼥性⾃我成长的⽬的并不是要成为⼀个称职的妻⼦与母亲,⽽是为了她⾃⾝的丰富与充实。
精神分析中的女性主义
精神分析中的女性主义从临床心理学意义上说,精神分析是一种独特的增强性的心理治疗形式,它可以加速个人的发展,使他们从生活中的不满意或者痛苦中解脱出来。
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患者与精神分析学家紧密配合,认真关注过往与现在、身与心以及幻想的与实际的个人体验、人际关系体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一种深层的,能够启动一个人转变过程的解释说明。
而从哲学意义上说,精神分析则不仅是一种身体理论和把握人们精神世界的方法,也是一种人类体验自身和心灵,以及周围世界的方式,“精神分析思想有助于把不同领域的体验联结在一起:过去与现在、清醒与睡眠、思维与情感,人际事件与最隐私的幻想。
"精神分析也提供了一种语言,用以描述精神的结构和灵魂的深度,以及主体、身份、性别、自我和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而"当代精神分析文献和当前分析性实践中主要关心的内容—主观性的性质、个人意义和创造力的产生、主体在文化、语言和历史背景中的存在,实际上都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关心内容。
"因而,当女性主义浪潮带来当代哲学思维的革命时,必须深入到精神分析领域研究“性别差异",发展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
当代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已经超越批评弗洛伊德等人“解剖及命运"的阶段,而更多地从学理上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探讨性别差异、女性的主体地位、性别身份,女性的欲望和心理发展、母婴关系等问题,从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中,从现实和理想之间说明女性的心灵体验,以女性为主体阐述“性别差异"话语,从人的自我和道德的动态发展中解释和追求性别平等的目标,探讨女性|人类的心灵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
一、“双刃剑”效应"性别差异"一直是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问题。
因而,精神分析理论似乎不分学科地成为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出发点。
伊丽格瑞认为,在哲学话语中性别歧视的首要工具是精神分析。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女性主义学派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对精神分析学传统提出批评,而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的探索也多半是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出发的。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分析I. 前言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遗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反映出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中的普遍存在的女性主义思想。
女性主义思想旨在探讨女性的权利和平等,与传统的男权主义观念相对立。
本文将着重探讨女性主义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并从若干不同的角度分析其表现形式和内涵。
II. 性别建构与女性主义思想在女性主义思想中,性别建构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
性别建构是指社会对人的性别角色设定和建立的过程。
这种性别角色是一种人们理解男性和女性应如何表现的模式,而女性主义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特别关注这种模式是否符合实际。
一些女性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揭示了性别建构的矛盾和女性的处境,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设定的不公平和歧视。
III. 对文化中女性角色的解放在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经常会围绕文化中女性角色的解放。
女性主义倡导者从不同角度审视了女性的状况,并在作品中提高了关注度,探讨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
例如,女权主义作家文森特•欧克雷通过她的作品《女性的儿子》和《申诉》讨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抵抗的压力,探索了女性为争取自己的自由而做出的努力。
IV. 挑战男性的传统权威女性主义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主题之一是挑战传统的男性权威。
在这类作品中,女性主义者批判男性对女性的独裁和压迫,提出了女性在双方关系中应该处于平等地位的主张。
例如,唐娜•特特的小说《群山之上》讲述了女性不能从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脱身,但她通过女主人公和另一个女性的密切合作,借此展示了女性之间的团结和互相扶持的力量。
V. 对亲身的身体的认识在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思想也经常通过女性对亲身身体的认识来表达。
由于缺乏受教育和对性教育的了解,一些女性在文化传统中缺乏自我认知。
女性主义者在她们的作品中通过描写女性的个人认识和体验来探讨这个议题。
例如爱米丽•狄金森在诗歌中区分了女性和男性的灵魂状态,并关注了女性的肉体感官体验。
后现代女性主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一、前言「後現代主義」勾勒出西方現代性根基面臨震撼性危機的當代經驗。
在這「晚期」資本主義時代中,新科技改變了我們對於地球時空的看法,也重塑了身分認同與歷史。
一開始,後現代主義的內部論爭與女性主義沒有什麼關係,反之亦然。
不過,後來,後現代主義有助於女性主義將其內部兩難情境概念化:一方面在既有建制與論述中追求平等,另一方面要同時挑戰並瓦解這既有的建制與論述。
女性主義與精神分析一樣,植基於現代性(modernity)。
真理、正義和主體姓等現代概念出現於啟蒙時期,那時人們相信人類可以經由理性作用,在道德及知性的自我實現上不斷進步。
合法化的後現代危機意味著,女性主義者也必須開始對他們的合法化程序進行自我反省與質疑。
後現代女性主義並不表示女性主義已經結束,而意指女性主義理論的轉折,並質疑女性主義在語言學上的意識型態,諸如:陰柔的(feminine)和陽剛的(male),以及女性的(female)和男性的(male)等等形容詞的定義。
後現代西方女性主義,形成於十八世紀,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於1960年代融合「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思潮,終於進入後現代主義之發展階段。
基本上,當代女性主義提出之口號及基本要求,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與實現「後現代主義重建人類文化之基本目標」。
她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運動及文化現象,結合了一切為女性不平等地位與非正義待遇之思潮活動,正因為如此,使得她不論在組織或精神層面都有難以劃分之多元性及含糊性。
二、後現代女性主義之醞釀六○年代起開始蓬勃發展的後現代女性主義,除了文學界、藝術界之外,實際上已流行至每個生活區域。
就英國的克莉斯˙維東為例,她強調他們主張的是一種政治、一種實踐。
其中有更激進之份子,否認並仇恨傳統理論和歷史,認為當中充滿「男人中心主義」,認為那些都是「男人的理論」及「男人的歷史」,不怕因為否定過去之觀念可能導致「否定全盤之文化觀念」之結果。
後現代女性主義者從七○年代開始著手「發現和再發現已被遺忘的女性生活史」,而大多女性歷史學家都意識到:要正確將女性納入歷史中,就需要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和對歷史研究本身之主題進行修正,例如「生殖」、「身體」、「性」等一向背說成是「自然的」、因而被長期排除在歷史研究之外的現象,現在都成為歷史學家們研究之焦點。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一间自己的房间》
242常 亮: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常 亮(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 应用英语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作者简介:常 亮,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以及翻译研究。
【摘 要】本文试图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去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论文运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论证女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运用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分析女性和意识的关系,以此揭示女性在父权制度下承受的各种压迫,并提出以伍尔夫为代表的女权主义者所倡导的反抗途径。
【关键词】女性主义;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父权制理念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242-01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启发性,她所表述的观念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想在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性,影响了当代世界以及中国许多女性主义作家、批评家,伍尔夫也因此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先驱。
一、简介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1月25日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
同父异母的姐姐帮她走出了母亲早逝的阴影。
她的父亲极其严厉,她的哥哥对她进行性骚扰,这都对她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一部散文,但从她的这部散文中描绘出了在男权社会中隐藏的女性意识方面增强的概念。
起初女性没有任何权利,后来女性迫切地意识到女权主义的重要性,并急迫地为争取女权主义而抗争。
最终,女性找到了实现自我意愿和得到她们想要的东西的正确方法,这在双性同体及其影响中得以明确的体现。
二、女权主义的兴起(一)女权主义。
在女性主义之前,女性是全世界受压迫以及被歧视的对象。
从那些女权主义的理论中不难看出,女性主义运动既是激进的又是温和的,但都致力于实现男女平等。
女性在经济、政治、文学、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是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的。
假若女性下定决心改变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就应该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霸权地位。
女性主义与精神分析
“身体写作”与《简·爱》:人的价值=尊严+爱。
3、欲求 象征界 语言
“主体意识”
“象征秩序”
“石祖”与“话语权” 女性是不存在
四、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一)定义 (二)哲学基础——萨特与存在主义哲学; 1、产生背景; 2、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 3、存在先与本质;
4、人是绝对自由的存在。
(三)波伏娃与《第二性》 1、命运——生理特点使“他者”成为可能;
2、父权制使“他者”得以确立;
3、神话——父权制下“此者”的辩护; 4、当代女性——社会造就的“女性气质”的“他者”;
5、走向自由解放。
五、女性主义批评
研究内容:妇女形象(2+3类)、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 提倡以对于文艺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 的再认识; 美国派与英国派: ①美国女性主义学者更倾向于在人文学科而非社会科学的领域从事研 究,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男性所统治; ②英国女性主义者更关注改变电视体制,其学术地位不及美国女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
②第二次:20世纪60、70年代,消除男女差别。
二、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理性、自由、平等)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权利与财富、阶级剥削、人性)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基进女性主义(压迫源于父权制度)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女同志理论 后殖民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
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弗洛伊德 性本能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年龄 0~1.5岁 阶段 口唇期
1.5~2.5岁
由精神分析视角看女性主义
由精神分析视角看女性主义作者:李婉来源:《北方文学·下旬》2013年第03期摘要:女性主义一度成为20世纪文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得到了社会学者、文化学者、性别学者、作家等人的关注。
这个潮流从要求女性获得选举权等政治权利解放开始,慢慢的波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于弗洛伊德所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和运用,可以说是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潮。
通过精神分析的视角,可以看到20世纪女性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在20世纪文学理论分类中,有两类文论与其它文论有着明显的差异。
其一是精神分析文论。
它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他通过把对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等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精神病学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开创了这一文论体系。
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白日梦,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宣泄受压抑的性欲。
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宣泄,就会扭曲成精神病人。
他还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由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这一对矛盾体运动所构成的,而生命本能即性本能是建设性的,它导致新生命的诞生,使生命生生不息。
男性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男性的阳具才是具有创造性的,而女性是被阉割的。
女性主义作为20世纪文论特殊的一支,与精神分析息息相关。
许多女性主义者通过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质疑、反对、吸收来提出自己的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仅与女性要求解放和在文学创作中被正视的诉求有关,也与20世纪以来的政治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女性主义批评分为两个阶段:一、女性主义批评初潮是以伍尔夫和德·波伏娃为代表的女权运动。
在这一阶段,女性争取选举权的运动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二、“二潮”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批评,她们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解放主义运动形成的一个产物。
“尽管二潮女性主义继承了初潮女性主义的所有领域为争取妇女权益而进行的斗争,但它的强调重心却转向了生殖的政治、女性的‘体验’、性的‘差异’和‘性性’,把这些作为一种压迫的形式和一些要赞美的内容。
《香草天空》的精神分析解读
阅读《电影理论与批评》,用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来解读电影《香草天空》,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一,女性主义电影理论首先是指出了,在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像和叙事的基本构成原则是男人看、女人被看。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说,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中,男性被赋予主导性的地位,故事的叙述往往是以他们的视角进行展开。
首先,这种叙事模式大体上是这样的:用男主人公的行动与历险作为叙事性的影像序列,这其中包含着该影像序列追求在二维的扁平空间中创造第三维度的纵深幻觉,而这个纵深的三维空间就成为男主人公拼搏驰骋的舞台。
这一叙事性的影像序列制造了时空连续的幻觉,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使他们不由自主的融入到剧情的紧张气氛之中。
而除了这样一个影像序列,还存在一个奇观性的影像,这就是女性的形象,她们通常是美丽和神奇的。
对于这一影像,主流商业电影则没有为它创造纵深的三维空间,而是主动的凸显了画面的平面特征,使这些女性形象变为被特写镜头切割过后的女性身体的形象。
通过这样一种有意的凸显,女性的形象则成功的变成了某种与男性不同的物象,成为了被观看的客体,或者说是欲望的客体。
主流商业电影就是利用这两种影像序列的交替出现,一方面使观众跟随男主人的行动融入到紧张的剧情之中,一方面跟随男主人公的视线,同他一起欣赏着美丽的奇观,这样就诱导了观众对电影的双重观看和认同。
这其中,对于主流电影如何通过这种模式引起观众的认同与观看,我还想给出自己的解读。
在我们观看主流电影的时候,最明显的特征无疑是这些都是男人的故事,我们跟随着男人的视角来进行一次历险,暂时忘掉现实的生活。
在这其中存在观众观影过程中的第一层,即观看男主人公的历险。
这里也可以用麦茨的认同机制来做解释,即在影院中的观众首先认同的是他自己观看者的角色,而当叙事性的影像序列被奇观性的影像所打断时,我们会进入观影的第二层面,即跟随男主人公的视线去观看女性这一审美欲望客体。
而当镜头再次回到男主人的时候,我们不会认为这是女主人公反过来对男主人公的观看视角,这是由于主流电影一开始的叙事机制就在观众的意识中形成了,这是男主人公为主导的故事,我们只有跟随他,认同他,才能在观影的过程中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琐碎和困窘,体验不一样的奇妙历险。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语言意识的影响
意识的影响 。 拉 康 的 理 论 对 女 性 主 义 批 评 的 语 言 意识 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
S e p. , 2 01 3 Vo 1 . 4 0 No . 论对女 主义批评语言意识 的影响
黄井 白 冈 4
( 华 中师范大学 文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 [ 摘 要] 拉 康关 于主体 建构过程 、 无 意识 的语 言结构等后 弗洛伊德精神 分析 理论 , 对女 性 主义批评 产生 了
[ 关键 词 ] 拉康 ; 精神 分析 ; 女性 主义批评 ; 主体 ;无意识 ;潜意识 ; 语 言意识 [ 中图分 类号 ] 1 0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1 — 4 7 9 9 ( 2 0 1 3 ) 0 5 — 0 0 6 8 — 0 6
精 神 分 析学 对 女 性 主 义批 评 产 生 了深 刻 的影 响 , 它 让 女性 主义 者 将 批 评 的视 角从 社 会 意 义 上 的性 别 群 体 深入 到 个体 的心 理 意识 甚 至无 意 识 的 心理 维 度 , 使 批评 关 注 的 内容 和 文本 诠 释 的方 式 都 发 生 了 重 大 的 变化 , 衍 生 出一 批新 的批 评 理论 话 语 , 对 女性 主义 批 评 的 理论 化 产 生 了重 要 作 用 。 本 文 重 点 探讨
秩序。 这阶段真正的主体 尚未形成 , 只是主体分化和形成的开端。 此一阶段幼儿对外界 的认识浸透 了自 己的想象 和幻觉 , 主要处于心理区域的“ 想象界” 。 3 ~ 4 岁 以后 的幼儿 由镜像 阶段过渡到俄狄浦斯阶段 , 开始进入心理区域 的象征界 。 “ 俄狄浦斯 阶段源于父亲 的出现 。 拉康 的‘ 父亲 ’ 只是 ‘ 父名 ’ , 是一个象征 、
壮族民间故事中刘三姐形象的女性主义精神探析
071[摘 要]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故事中的经典女性人物,她聪明勇敢、勤劳乐观、直率豪爽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充分调研壮族民间故事资料的基础上,对刘三姐的相关故事情节进行了整理,并对人物形象特点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对刘三姐的女性主义精神进行了探析。
[关 键 词] 壮族;刘三姐;女性主义;民间故事壮族民间故事中刘三姐形象的女性主义精神探析王佳宜 刘丹亚*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壮族非遗民间故事女性形象的动漫转化与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KY0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刘三姐这一经典形象出自壮族民间故事。
陈学璞先生曾评价:“刘三姐文化现象是广西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大、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刘三姐”作为壮族文化的经典形象,不仅通过山歌展现了大量的壮族文化特色,还展现了身为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不向权贵低头的勇气,因此受到壮族同胞乃至全国劳动人民的广泛认同和喜爱。
目前学界对刘三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刘三姐与壮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但对于其人物本身的形象特点与精神内涵的研究相对不足。
鉴于此,本文在充分调研壮族民间故事资料的基础上,对刘三姐的相关故事情节进行了整理,并着重分析刘三姐的形象特点,总结出刘三姐所蕴含的女性主义精神。
二、《壮族民间故事选》中的刘三姐《壮族民间故事选》(见图1)书中精选了大量壮族民间流传的经典故事,集中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优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内涵,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壮族民间故事选》中的《刘三姐》主要讲述了擅长山歌的刘三姐被当地恶霸财主莫怀仁强行纳妾,刘三姐不从,与其斗智斗勇,最终杀死莫怀仁,与情人对歌后双双化仙而去的故事。
该版民间故事篇幅不长,仅用一千多字便讲述了刘三姐从出生到成仙的经历。
且故事情节紧凑,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生动、立体。
在人物形象上,该版刘三姐更加独立自主,全程依靠自己的才智破解危机,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现代电影批评理论概说
现代电影批评理论概说一、视听语言与叙事组合段1、电影是一种语言。
意大利导演、电影理论家帕索里尼在他重要的电影论文《诗的电影》中指出:电影在本质上是一种“新语言”。
2、时空视听。
电影艺术建筑在一个稳固的四边形的四个端点,他们分别是:时间、空间、视觉、听觉。
3、成规与惯例。
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影语言”特指叙事电影(故事片)中的种种成规与惯例。
4、巨大张力。
电影语言的运用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张力,作为一种“新语言”,电影要求艺术家始终保持着新锐的创造力,它必然与叙事电影所依凭的种种成规与惯例产生内在的紧张与冲突。
5、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
这种巨大的张力正是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
商业电影大致恪守种种成规与惯例,在故事层面追求类型的变奏形态,同时追求影像的奇观效果;而艺术电影则更多地追求电影语言的自身创新,追求对成规和惯例的僭越。
6、隐藏摄影机。
叙事电影(故事片)视听语言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隐藏摄影机。
让人物、场景、事件自行呈现。
用麦茨的话说,电影是“来自乌有之乡的乌有之人讲述的故事”。
这个讲故事的人,如同电影银幕,只有在放映前和放映后,我们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7、拍摄行为。
为了达到隐藏摄影机的效果,电影的拍摄行为把位置、角度伪装成剧中人物的视线和对视,仿佛不是摄影机在看,而是剧中人的目光所见。
而演员的表演禁忌是:“不能与摄影机发生任何直接的交流”;必须假装摄影机并不在场。
(纪录片是对真实场景的现场目击,因此不需要隐藏摄影机。
)8、独立语义段。
在叙事和视听语言的关系上,克里斯蒂安·麦茨有一段非常精当的描述: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由于它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才使自己成为一种语言。
他认为,电影语言的基本单位是“独立语义段”,独立语义段由镜头、场景、段落等组成。
二、电影作者论1、电影作者论的提出。
1943年,巴赞:“电影的价值来自作者,信赖导演比信赖主演可靠得多。
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角度解析《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出走
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角度解析《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出走一、本文概述《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小说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出走行为,不仅是个人的抉择,更是对既定生活状态和社会规范的挑战。
本文旨在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主人公出走的动机、过程和影响,从而揭示作品背后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启示。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往往受到潜意识中欲望和冲突的驱使。
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的出走行为正是其内心欲望与现实冲突的外化表现。
本文将通过分析斯特里克兰德的性格特点、心路历程,探究其出走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动因。
女性主义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
在小说中,斯特里克兰德对女性的态度和行为也颇具争议。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斯特里克兰德出走与女性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行为对女性地位和形象的影响。
通过综合运用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工具,本文将全面解析斯特里克兰德出走的深层原因和意义,以期对作品进行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本文也希望借此探讨个体选择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二、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主人公出走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结构被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
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克里兰德的出走行为,可以从这三个层次进行深入的精神分析。
从本我层面来看,思特克里兰德的行为是受到了原始冲动和欲望的驱使。
他是一个具有极高艺术天赋的画家,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被束缚在了一个普通的伦敦证券经纪人的身份中。
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追求真正的艺术,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他的出走,实际上是他内心本我欲望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他试图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追求内心真实自我的一种行为。
从自我层面来看,思特克里兰德的出走是他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的过程。
女性主义
女权运动
• 20世纪60年代 美国 新女权运动
•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解构男性作家文本 中的性别歧视 • 70年代中期:挖掘和重新评价女作家的作 品,试图构建女性文学史 • 70年代到现在:理论工作构之间的权力关系
• 男权社会把生理差异作为依据,在男女两 性的角色、气质、地位等方面制定了一系 列人为的价值观念,并从意识形态、生物 学、心理学、经济、教育、神话、宗教等 方面对其进行精心的维护,使其合理化、 模式化、内在化,从而实现对女性的长久 统治。
女权主义文学研究的两种模式
• 1、把妇女作为男性的消费品,研究男性文 本中的妇女形象、研究文学史及批评对妇 女作家的忽略和贬低以及女性受众的被动 地位等,探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批 评实践 • 2、把妇女作为文本意义的生产者,研究女 性写作的动力、女性语言问题、妇女文学 史及特定作家作品的文本。——政治性阐 释模式
• 身体性和生理性定位,为基本批判角度。
伊莱恩· 肖瓦尔特
• 美国 妇女批评学 女性文学史的梳理: 1、对主流文学的摹仿,对传统文学标准的反 抗和争取自己权力与价值的自我确立。 2、1880-1920获得选举权后,妇女企图改变 先前被同化的地位,在文学中开始表现女 性被扭曲的地位和个性。 3、1920后,妇女放弃摹仿与反抗此两种依赖 性模式,转向把女性经验作为创作源泉的 自我确立阶段。
性别研究及同性恋批评理论
• 同性恋 • 酷儿理论:“任何反、非、抗异性恋的表 述”。 • 朱迪斯· 巴特勒 • “其实没有什么‘正当的’性别,一种性 而非另一种性所持有的性别在某种意义上 是那种性的文化属性。” • “事实上,性别得以归化的一种方法是建 构一种内在的心理和肉体需要”
• 女权——女性——性别
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玛莎·诺曼的《出狱》和《晚安,妈妈》的开题报告
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玛莎·诺曼的《出狱》和《晚安,妈妈》的开题报告玛莎·诺曼的两部作品《出狱》和《晚安,妈妈》都是关注女性主题的电影。
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两部电影表现出了女性对自我认同和解放的探索,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身份认同的问题。
本文将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入手,解读这两部电影中女性主角的潜意识和精神状态,以及她们在电影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和选择。
首先,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着重关注女性的潜意识和自我意识,并通过解析女性梦境和幻想来揭示女性自我形象的变迁。
在《出狱》中,女主角安吉拉因误杀前男友而被判刑并入狱。
在狱中,她一度失去了自我的认同。
然而,在她的梦中,她常常出现在一个荒凉的海滩上,寂寞而孤独,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这个梦境暗示了她内心的无助和迷茫,同时也表现出她对自我解放和身份认同的渴望。
在《晚安,妈妈》中,女主角的母亲一直在为自己的儿子而活,而女主角则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人。
她的梦境中,她梦见自己正在穿越一座桥,桥的对面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这个梦境暗示了她内心渴望独立自主的愿望。
其次,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也关注女性在家庭、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解放。
在《出狱》中,安吉拉的母亲因为她的罪行而感到羞耻和悲伤,并试图掌控她。
然而,安吉拉并不认同母亲的观点,她渴望自我解放,并最终选择逃离家庭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同样,在《晚安,妈妈》中,女主角通过与母亲的冲突和婚姻的挑战,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内心需求,摆脱了家庭对她的束缚,并最终在自己的职业和爱情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综上所述,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玛莎·诺曼的《出狱》和《晚安,妈妈》表现出女性主角对自我认同和解放的探索,以及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身份认同的问题。
通过揭示女性梦境和幻想,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女性主角的潜意识和精神状态,并能看到她们在电影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和选择是如何与她们的内心需求相一致的。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_戴雪红
!"#( $%&&)
革命” 。因而有人批评米切尔有心理决定论的倾向。 总之,以米切尔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者 认为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没有阳物是不完全的,因而 遭受到男阳羡慕的苦痛等观点,并不是谈论女性身 体或生理上的欠缺,而是论述由男性阳物所代表的 父权制的象征性秩序,它代表着儿童与母亲的分离 和对性别特征的接受。 比米切尔更进一步,另一位著名的女性主义者 戈尔・卢宾指出: “ 弗洛伊德绝不像有些人认为的是 一个完全的生物决定论者。 他反复强调, 所有成人的 性欲都是心理发展而不是生物发展的结果。但是他 的著述常常模棱两可,他的措辞为生物决定论解释 留有不少余地,生物决定论解释在美国精神分析学
A>>B 年 6 月
第 B 期 总第 :_ 期
妇女研究论丛
D%U’9[GA>>B ‘"9BGD%39‘"9:_
!"#$%&’(")**"+**,"-.) ’ /**0’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第二次:20世纪60、70年代,消除男女差别。
二、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理性、自由、平等)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权利与财富、阶级剥削、人性)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基进女性主义(压迫源于父权制度)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女同志理论 后殖民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
2、父权制使“他者”得以确立;
3、神话——父权制下“此者”的辩护; 4、当代女性——社会造就的“女性气质”的“他者”;
5、走向自由解放。
五、女性主义批评
研究内容:妇女形象(2+3类)、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 提倡以对于文艺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 的再认识; 美国派与英国派: ①美国女性主义学者更倾向于在人文学科而非社会科学的领域从事研 究,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男性所统治; ②英国女性主义者更关注改变电视体制,其学术地位不及美国女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
3、欲求 象征界 语言
“主体意识”
“象征秩序”
“石祖”与“话语权” 女性是不存在
四、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一)定义 (二)哲学基础——萨特与存在主义哲学; 1、产生背景; 2、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 3、存在先与本质;
4、人是绝对自由的存在。
(三)波伏娃与《第二性》 1、命运——生理特点使“他者”成为可能;
“身体写作”与《简·爱》:人的价值=尊严+爱。
2015
关于女性主义
目录大纲
一、女性主义与女权运动; 二、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
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2015
四、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五、关于女性主义批评;
一、女性主义与女权运动
指以女性经验为来源和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它可 以被解释为女权主义。
1789 年法国大革命,革命女志士古杰所发表的《妇女权力宣言》,妇 女运动到此才有明确的抗争对象与目的。
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一)弗洛伊德 性本能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年龄 0~1.5岁 阶段 口唇期
1.5~2.5岁
2.5~6岁 6~12岁
肛欲期
性器期 潜伏期
12~18岁
青春期
“阉割焦虑”与“俄狄浦斯情结”
(二)拉康
从幼儿到“成年人”的发展轨迹三阶段: 1、需求 现实界
2、请求 想象界 (镜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