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新时代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时代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时代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河南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河南省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解决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现状问题1. 水资源短缺:据统计,河南省的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2.1%,人均水资源更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农村地区缺水严重,城市用水量大幅增加,特别是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地下水位降低,地表水流量减少,湖泊干涸,河流变小,湿地面积不断缩减。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土壤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

农业化肥、农药残留以及工业废弃物排放造成土壤污染严重,已经影响到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3. 大气污染问题:工业企业和交通车辆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雾霾天气频发,大气污染物严重超标,人们的健康受到了直接威胁。

4. 生态修复需求急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特别是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工作亟待加强,以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5. 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不完善:虽然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出台了很多法规和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

有些地方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执法不力,导致环境破坏。

二、对策研究1. 加强水资源管理:河南省应该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大水资源调配、节水和使用效率的改善力度,推进跨流域水资源调度和利用,保护湿地水源,倡导绿色用水,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2. 加强土壤修复和保护:河南省应该加大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工作力度,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大土壤污染源头治理力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扶持生物肥料和有机农业发展,促进土壤修复和保护。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评价研究——基于生态文明视角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评价研究——基于生态文明视角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评价研究——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李晓燕【摘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为新型城镇化可以从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中原经济区重要省份之一的河南省为例进行分析,认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对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第一层次是重点加强环境保护;第二层次要重点加强生态文明宣传;第三层次要着重调整产业结构;第四层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5(031)001【总页数】5页(P69-73)【关键词】生态文明;人口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作者】李晓燕【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一、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叶谦吉教授在1987年的全国农业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对生态文明进行概念界定。

他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这一定义着重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刘思华教授在1988年至1991年间的论著中提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三大文明建设一起抓。

”[1]首次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提并论,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文明的内涵,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内在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拉开了学界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的序幕。

而后学者们从经济、哲学、生态等角度研究生态文明,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不一,但是大家达成了共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2]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在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是经济发展的标志。

中原生态经济区构建及规划研究

中原生态经济区构建及规划研究

中原生态经济区构建及规划研究一、中原生态经济区概念的提出经济区的也叫“经济圈”,是指以中心区域辐射范围为界限的经济地区,是生产地域综合体。

各个经济区形成的基础和过程不同,界限与范围不同,内外部关系不同,运行机制、管理系统和阶段不同。

经济区按其规模可分为小经济区、省内经济区、省级经济区和大经济区,确定经济区的标准和范围不是绝对的。

中原经济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结合部,区域内汇集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是一个重要城市群落,最初由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十三市组成的跨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狭义的”中原经济区”仅仅指河南省。

“大中原经济区”范围扩展涉及河南省、湖北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山西省、安徽省等7省28城市,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国家粮食安全重点区,正积极发展先进的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新型城镇化,落实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使中原经济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极。

生态经济区由最初的经济区、综合经济区实证研究发展而来。

A.Soria(1882)的“带形区域”设想、E.Howard(1898)的“经济区域和卫星城镇”、Le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F.Wri 【ght(1945)的“广亩城”对经济区规划注入了丰富的绿色生态内容。

McHarg(1969)的(DesignwithNature>)提出区域生态规划的基本思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人和生物圈计划”(MAB)国际性研究计划,接近生态经济区的内涵『1l。

Yanitsky提出了生态城(ecopolis)的思想,US—IndigoDevelopment提出生态经济区概念的雏形,ErnestLowes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区概念的学者,Cote、Hall、Lowe、Moran、Holmes提出生态经济区是寻求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目前针对生态经济区的研究,主要代表性人物有EmcatLowe、罗斯托、筱原三代平等。

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立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立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立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包括河南、湖北、陕西、山西等省份,涉及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经济文化发展潜力巨大。

但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首要问题是污染和资源消耗过快,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保障中原经济区的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严格的环境立法措施,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和谐。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环境立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参考意见,推动该区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内容:1.中原经济区环境保护立法法规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基本特点。

2.中原经济区环境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和障碍分析。

3.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立法制度创新和实践。

4.参考国内外经验,提出中原经济区环境立法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原经济区环境立法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参考价值。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中原经济区环境立法发展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

一方面,本研究将有助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深入了解该区域的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未来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另一方面,本研究将对其他地区环境立法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倡导有所启示,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实现。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形成一份科学、系统、实践性强的研究报告,内容全面、有针对性,为中原经济区环境立法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作者:曲岩来源:《消费导刊》2017年第02期摘要: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不仅能推进中部城市的前进,而且可以加快整个中部地区的崛起,整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而且从宏观上对于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而城市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一些压力,如何在加快城市群建设的同时,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态势,对中原城市群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资源共享一、中原城市群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城市群是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城市集合体,是相当数量城市关系的总和。

它的特点主要反映在,经济的紧密联系;资源的高度共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集中发展。

其实质,聚拢这些城市构成一个巨大的商圈或经济圈。

现阶段,我国比较成熟的城市群有三大城市群,即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它们引领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国的经济势头,给中国经济带来春天。

2016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7年1月,中原城市群正式跻身七大国家级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是继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之后,城市群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是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地带。

它肩负着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因此,规划建设中原城市群,对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五省30个市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原城市群和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必要性1.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原城市群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抉择。

中原城市群的平稳发展离不开优良的环境支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提出“五位一体”建设,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战略选择。

良好的生态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舒心的环境,有利于中原城市群的稳定发展。

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4篇全)

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4篇全)

强化认识是前提——一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在全市人民满怀激情喜迎第七届全国农运会举办的关键时刻,省政府出台〔2012〕65号文件,把《南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总体方案》列入全省战略,支持南阳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

对南阳来说,是大事、是好事、是喜事,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热潮。

省政府〔2012〕65号文件饱含着省委、省政府对南阳的深切期望和殷殷重托,是指导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全市上下要立足新的战略起点,在“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上下足功夫,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和精神,为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作出贡献。

要珍惜机遇,乘势而上,率先突破。

从“边缘”到“主体区”再到“先锋”,南阳以矫健的姿态“三步跨栏”,续写着一千万南阳人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史诗和不朽传奇。

在“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征程上,市委、市政府以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带领全市人民主动参与、积极融入,凝聚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南阳主体区的强大合力,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建设大潮。

国务院〔2011〕32号文件、省政府〔2011〕9号文件和省政府〔2012〕65号文件的相继出台,为南阳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如今,勇立潮头的南阳已高擎起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大旗,向着既定目标迈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阳人倍感自豪又深知肩上责任之重。

要十分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乘势而上,先行先试,奋发有为,全力做好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这篇大文章,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趟出一条科学发展的崭新路子。

要审视市情,学以致用,“弯道超越”。

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理念在渐进中升华。

去年,国务院出台的32号文件,提出“构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省政府出台的9号文件明确提出,南阳要“创建河南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进一步阐述了南阳建设高效生态示范市的任务、目标、方法和途径。

河南省建设生态文明环保城市的策略与探究

河南省建设生态文明环保城市的策略与探究

课题 。本 文通过对河 南省建设生态环保 城市的实地调研 ,就发展城 市低碳经济的意义和建设生态文明环保城 市的 策略进行 了
探 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生态环保城 市;中原经济区
中图分 类号 A 1 文献标识码 A 8 文章编号 17 - 6 1 ( 1) 1 0 1 — 2 63 9 7 一2 2 9 — 22 0 0 0
河 南 省 河 地 处 我 国 中 东 部 ,黄 河 中下 游 ,黄 淮 海 平原 西南 部 。全 省 总面 积 l . 平 方公 里 ,居全 国各 省 区市 第 1位 , 占全 67 万 7 国总面 积 的 1 3 . %。人 口密 度5 5 每平方 米 ,人均 水 资源4 0 7 8人 9立方 米 ,远 低 于 全 国平 均水 平 人均 24 立方 米 。人 口基数 大 ,人 口平 15 均 密 度 大 ,水 资源 和地 区分 布不 均 匀 ,使河 南 省 的生 态 环境 环境 面临重 大压 力
低 碳 建筑 要 从设 计 和运 行 两个 方 面人 手 。 在建 筑设 计 上 引入 低 碳 理念 ,如充筑 材 料 、通 风 和采 光 系统 、节 能 型取 暖和制 冷 系统 。在运 行 过程 中 ,倡 导 居 住
推 动 生态 文 明 环保 城 市建 设 ,必须 坚定 走 低碳 之 路 ,大 力 推 进 低碳 经 济 的 持续 快速 发 展 。所 谓 低碳 经济 ,是 指在 可 持续 发展 理 念 指 导下 ,通过 技 术创 新 、制 度 创新 、产 业 转 型 、新 能 源开 发 等 多种 手 段 ,尽可 能地 减 少 煤炭 石 油等 高碳 能 源 消耗 ,减少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达 到经 济社 会 发 展 与生 态环 境保 护 双 赢 的一 种经 济 发 展 形 态 。其 中主要 涉及 到 节 能 、环 保 、新 能源 、清洁 技 术 和清 洁 生产领 域 。 城 市 生 态建 设 是基 于 城 市范 围 内 、 以城 市 生 态景 观 和人 文 景 观建设为依托 、以低碳经济为内涵的一种城市生态化文明方式 , 它是城 市 生态化 和城 市低 碳经 济 的有机结 合体 。 1 发展城市低碳环保经济的意义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绿”考论文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绿”考论文

试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绿”考摘要:为了实现中原崛起和跨越式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是生态导向型发展开发模式,坚持先生态后发展,以生态促发展。

中原经济区的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必须接受“绿”考的考验:培育低碳观念,完善环境法制政策,加强环境执法,建设绿色、和谐新中原。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绿”考;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12010年7月,“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崭新的战略构想被提出。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延及周边,涵盖晋东南、冀南、鲁西南、皖西北、鄂北、苏北等周边地区,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相对独立于其他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1]中原经济区建设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被正式列为“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已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经济区一起成为我国经济布局中的重点发展区域。

中原经济区建设应对“绿”考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导,更加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公众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彰显。

一、培育低碳观念是通过“绿”考的前提条件企业要从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发展模式转变。

低碳绿色经济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消费者的健康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企业的法律义务、社会责任和道德准则。

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企业必须通过科技创新,通过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运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社会公众的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不仅对自身的健康有益,而且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有引导作用,会形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内部助推力。

二、完善环境立法、政策建设是通过“绿”考的基础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低碳经济的理念要转化为实际行动,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政策的引导。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商丘市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探析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商丘市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探析
中 原 经 济 区 建 设 背 景 下 商 丘 市 发 展 绿 色 经 济 的 路 径 探 析
张 楠
( 商丘 师范 学院经 济 与管理 学院 , 河南 商 丘 4 7 6 0 0 0 )

要: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 , 具有优越 的地理位置和 丰富的资源优势 , 在建设 中原经济 区的背景下 , 通过 对商丘经济发展 的概
况及 存在 问题 与矛盾 的分析 , 探 索商丘发展绿色经济 的总体思路 与具体路径对商丘 市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 、 保 持经济
可持续发展 以及推动 中原 经济 区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 绿色经济 ; 经 济发展方式 ; 产业结构调整 ; 资源制 约 作者简介 : 张楠( 1 9 8 1 一 ) , 女, 河南开封人 , 商丘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 学院讲 师, 硕 士, 研究方 向: 区域经济、 对 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 : F 1 2 7 文 献标识码 : A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3 3 0 9 ( x ) . 2 0 1 3 . 叭. o l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3 0 9 ( 2 0 1 3 ) 0 1 - 0 1 - 0 3
色 中原作 为建设 中原经济 区的十大战略支撑之一 。中原 耗大量资源和粗放经 营为特征 。尽管 近年来 , 商丘逐渐 由传统农业增 长方式 向现代化农业 转变 , 但在 农业产业 经 济区的建设应 当是绿色 的 ,只有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 ,
生产经 营 发展 绿色生产力 ,才能 以区域可 持续发展 的有利条件 , 结构调整方 面还存 在诸如农业基础设 施薄弱 ; 规模 小 , 农产 品的深 加工 和产业链 条 延伸不 足 ; 科技 投 加 快 中原崛起 、 河南振兴 的进程 。

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原经济区

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原经济区

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出现的又一大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反映了人类对既往文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特别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中原经济区建设正是按照发展低碳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的道路和目标推进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资源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生态破坏和生态安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推进河南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原经济区,对于加快转变河南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原经济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其要求之一就是,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中原经济区,其主线是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可见,生态和环境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应有之义和必然内涵。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条件,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有了适宜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才能提升中原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才能吸引大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助推经济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原经济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要战略。

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代际之间的公平公正,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中原经济区生态城区建设的意义与途径探析

中原经济区生态城区建设的意义与途径探析
东部地 区发展起到 了重要 的支撑作用 。 二、生态城市的含义与特征 ( 一 )生态城 市的含 义 城市建设是 中原经济 区建设 的基础项 目,而建设生态宜 居城市是 中原 经济 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 ,生态宜居城市的 含义主要有几个方 面 : ( 1 )绿色生态 ,有充足的植被覆盖率 ,
河南 崛起 的载 体和平 台 ,是 明确 定位 、整合 优势 、凝 聚合 力 的载 体 和平 台,是河 南 扩大 对外 开 放 、 ‘ 加强 交 流合 作 、 实现互利 共赢 的载体 和平 台。 ”建设 中原 区 ,在实现 中原 经 济崛 的 同时 ,有 利于 实现全 国经 济增 长新 突破 ,保 障 国家 的粮 食安全 ,完 善全 国范 围 内的经济 布局 ,促 进建 立生 态
( 二 )生 态城 市 区 的 主要 特 征
津冀 。南 临长 江中游经 济带 ,具 有 自身特点 、独特优势 、经 济 向边 、使命相 近 ,是客观存 在 的经 济区域 。 ” 中原 的广阔 区域 自古 以来就 是全 国 的粮 仓 ,是 中华 民族传 统 的主要 发 祥地 , 也是重 要的军事 战略要 地 。“ 中原经济 区是 中原崛起 、
经 济 区主 体 城 市群 变得 更 和 谐 , 生 态 宜居 的 水 平 得 到 更 快 的提 升 。
【 关键词 】中原经济 区;生态城 市区;和谐发展


中原经济区生态城 区建设现 状分 析
( 一 )中原 经济区生态城 区建设的 背景 中原 自古 以来就是非 常重要 的区域 ,“ 中原经济 区是 以 河南省为 主体 ,顾及周边 ,支撑 中原 ,东承长三角 ,北依京
湖滨 、海滨等地 区 , 集 多种 功能于一体 ,因以绿 色生态 为其 主要特点 ,很多生态旅游 区的开发对 于生态环境 的保 护有其 独到之处 。中原拥有丰 富的 自然 景区 ,伏 牛山脉、太行 山脉 纵穿河南境 内, 形成 了许多气候宜人 、 风景优美 的 自然景观。 旅游业是 自然 的馈赠 ,在发展旅游景 区的过程 中要 注意对景 区原生态 的保护 ,形成人与 自然融洽相处 的旅游模式 ,从单 的观光旅游 向参与式旅游转变 ,使游客充分体会 到回归大 自然的乐趣 , 达 到在保护生态环境 的前提下经济效益的实现。

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产业优势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 , 构筑符合 国家 区域 战略定位 、 满足市场需求 、 优势互 补的原材 料工业新 格局 。三是 要加 强水资 源建设 , 完成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 水库 、 调蓄工程 、 防洪减灾等一 系
【 摘
要】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有着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 , 利于形成 东
四、 建设 和谐 中原
是要 建设 以黄淮海平原 、 南 阳盆地 、 太行 山前 平原 、 汾河平 原优质 专用 小麦和优 质玉米 、 水 稻、 大 豆、 杂粮 产业带 的粮食 生产 核心 区 , 确保河南省到 2 0 2 0年粮 食综合 生产 能力达 到 1 3 0 0亿 斤

加快推进 以保障和改善 民生为重 点 的社会 建设 , 健全 惠及 广
三、 建 设 全 国 生 态 屏 障
不 同层次和各具特色 的地域经济单元按照一定 的劳动 区域进 行分工就形成 了经济 区。经济 区的核心在城市 , 基础是农 业 , 主导
是工业 , 脉络是 交通 运输 和商 品流 通 , 它具 有发 达 的 内部 经济 联 系, 担负着全 国经 济发 展重要 的角色 。中原经济 区建设是 一项 庞
中西互补 、 优 势 互补 、 f n _  ̄促进 、 共 同发展 的 区域发展 新格 局 , 利于保 障
国家粮 食安 全 和利 于 中原 崛起 的 多重 效 用。 因此 , 对 于 中原 经 济 区的 建设要 引起 高度 重视 。本 文围绕 中原 经 济 区建 设 的指 导 思 想、 战 略 地
沿淮生态走廊建设 , 构筑“ 四区三带 ” 区域 生态 网络。二是要加 强 环境治理和保护 。加大治理水污染 、 矿区环境 污染 、 大气污染 和你
呢工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 加快 建立 政府主导 、 市场 推进 、 公众 参 与 的环境保护机制 。三是要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开发 与 节约并重 , 全 面推进节 能降耗 , 推 动工农业 循环经 济发展 , 走经 济 生态化 、 生态产业化 的发展道路 。

中原经济区视阈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

中原经济区视阈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

党 的十八报告突出强调 : “ 建设生态文明,是 关 系人 民福祉 、关乎 民族 未来 的 长远 大 计 。必 须 树 立 尊 重 自然 、顺 应 自然 、保 护 自然 的 生 态 文 明 理 念 ,把 生 态 文 明建 设 放 在 突 出 地 位 ,融 人 经 济 建 设 、政 治 建设 、文化 建 设 、社 会 建设 各 方 面 和全 过 程 ,努 力 建 设 美 丽 中 国 , 实 现 中 华 民 族 永 续 发 展 。 ”这 突 出地 强 凋 了生 态文 明建设 在 推 进社 会 主 义 事业 过 程 中 的重要 性 。 在 中原 经 济 区建设 视 阈下 认 识 城 市 生态 文 明建 设 的 重要 地 位 和作 用 ,并 提 出 合 理性 的建 议 和措施 ,其 重要 性 不 言而 喻 。 推 进信 阳 市生 态文 明建 设 的有 利条 件 ( 一 )优越 的 区位优 势 信 阳地 处 中原 之地 ,具有 接 受 发达 地 区辐 射 的 地 缘 区位 优势 ,是 中 国重 要 的交 通 枢纽 城 市 。北 承 郑 州 、南 接武 汉 ,京 港 澳 、沪陕 、大广 三 条高 速 穿 境而过 ,1 0 7 、1 0 6 、3 1 2三 条 国 道 ,京 广 、京 九 、 宁 西 和 京 广 高 铁 四条 铁 路 在 信 阳境 内形 成 多 重 交 叉 ,加 之 淮河 航 道通 过 洪 泽 湖可 直 达 长江 ,明港 机 场 正 在积 极 建 没 ,完善 的立 体交 通 网 络正 在形 成 。 优 越 的 区位 优 势是 信 阳成 为 中原 经 济 区产 业 扩 张 、 经 济 发展 的辐 射 扩 散 承接 地 ,是 中部地 区承接 东 南 沿 海 产业 转 移 的重 要基 地 。同 时 , 由于在 中原经 济 区建 设 背 景 下 要 按 照 积 极 探 索 不 以 牺 牲 农 业 和 粮 食 、生 态和 环境 为代价 的 “ 三化 ”协 调科 学 发展 的 路 子 实 现可 持 续发 展 ,信 阳又是 中原 经 济 区重 要 的 生 态 屏 障 ,建设 生 态 文 明在 全省 处 于 战 略地 位 ,因 此 信 阳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可 以 获 得 政 府 部 门更 多 的扶 持。

最新-中原生态经济区构建及规划研究 精品

最新-中原生态经济区构建及规划研究 精品

中原生态经济区构建及规划研究一、中原生态经济区概念的提出经济区的也叫经济圈,是指以中心区域辐射范围为界限的经济地区,是生产地域综合体。

各个经济区形成的基础和过程不同,界限与范围不同,内外部关系不同,运行机制、管理系统和阶段不同。

经济区按其规模可分为小经济区、省内经济区、省级经济区和大经济区,确定经济区的标准和范围不是绝对的。

中原经济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结合部,区域内汇集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是一个重要城市群落,最初由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十三市组成的跨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狭义的中原经济区仅仅指河南省。

大中原经济区范围扩展涉及河南省、湖北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山西省、安徽省等7省28城市,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国家粮食安全重点区,正积极发展先进的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新型城镇化,落实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使中原经济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极。

生态经济区由最初的经济区、综合经济区实证研究发展而来。

.1882的带形区域设想、.1898的经济区域和卫星城镇、1930的光明城、.【1945的广亩城对经济区规划注入了丰富的绿色生态内容。

1969的>提出区域生态规划的基本思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人和生物圈计划国际性研究计划,接近生态经济区的内涵『1。

提出了生态城的思想,—提出生态经济区概念的雏形,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区概念的学者,、、、、提出生态经济区是寻求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目前针对生态经济区的研究,主要代表性人物有、罗斯托、筱原三代平等。

生态经济区实证研究理论与方法大多是沿用自然经济区实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引。

和开始对生态经济区实证研究的早期探索,指出进行全球生态区域划分的必要性,首次以生物作为自然分区的依据,在自然地带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生态区—的概念,.提出了生态区域的等级系统,提出了第一个加拿大全国生态经济区实证研究方案。

竺可祯于1931年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域论标志着我国现代自然生态经济区实证研究的开始『31。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品位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品位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品位作者:戚建庄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2年第12期◎文/戚建庄一、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约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科学论断,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又一成功范例,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去部署工作、推动工作。

经济建设能够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政治建设能够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和制度保障,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建设能够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社会建设能够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意义重大,是其他建设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ath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作者: 卫丹
作者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350002
出版物刊名: 理论观察
页码: 70-7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7期
主题词: 中原经济区 生态文明建设 和谐发展
摘要:“中原兴则中华兴”,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将是从根本上体现中国整体发展的一个标志,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原经济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生态意识薄弱、经济粗放增长、科技相对落后、区域法制不健全等问题。

为了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同时促进生态科技发展、加强生态制度建设,为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价值导向、良好经济基础、有力科技支撑及法制保障。

论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司莎莎【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32)12【摘要】本文分别从三方面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即从联系发展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实践来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马恩的生态思想为理论指导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

对中原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的论述,提出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合理的对策,保证经济与生态环境平衡协调的发展的前提下,尽快实现中原经济区总体的发展目标。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 and nature and the Marx's ecological philosophy from three aspects:the view of development , social being determining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practice . Based on the studyof ecological ideas in Marx's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of area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y guidance , the author explores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area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y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with a view to guarantee 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lance development , realize the goal of development of area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y overall as soon as possible .【总页数】2页(P81-82)【作者】司莎莎【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相关文献】1.中原经济区视阈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 [J], 朱同留2.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J], 赵学琴3.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J], 卫丹4.论中原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机制 [J], 顾宁博5.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保障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在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J], 张启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中原兴则中华兴”,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将是从根本上体现中国整体发展的一个标志,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原经济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生态意识薄弱、经济粗放增长、科技相对落后、区域法制不健全等问题。

为了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同时促进生态科技发展、加强生态制度建设,为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价值导向、良好经济基础、有力科技支撑及法制保障。

标签: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党中央立足于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

此外,十八屆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这些措施为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然“中原兴则中华兴”,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区域以及重要经济增长板块,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是中国整体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为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是,中原经济区在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经济增长与生态承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使中原经济区在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周期中实现快速发展,中原经济区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加快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原经济区生态基本状况伴随着人类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区域内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原经济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主要存在以下生态问题:1.水资源失衡,污染普遍中原经济区是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同时由于人口密集,还面临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的问题。

此外,其水资源时间及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夏季降水量较多,冬季较少,水旱灾害多发,使得区域内水资源的地表径流在年际年内变化都较大。

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的水污染十分普遍。

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重型工业,多年来造成了区域内工业废水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地区。

并且水污染方式慢慢地由经济发展初期单纯的工业污染转变为现在的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污染,加之部分来自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废水污染的混合型污染,水环境持续恶化。

2.土地资源供给压力大,水土流失严重中原经济区由于庞大的人口规模,土地资源面对着巨大的供给压力。

一方面,中原经济区作为古老的农业开发区之一及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目前可被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涉及黄河、淮河、长江和海河四大流域。

造成中原经济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因素主要包含了区域内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山区植被由于滥垦乱伐和过度放牧等因素遭受破坏;开采矿产资源、修整公路等基本建设侵占了大量土地;以及破坏地表等不合理行为。

3.能源消耗量大,空气污染严重中原经济区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其经济发展对重型化的工业依赖较重,造成了各类矿产开采较大,并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区域内的资源高消耗以及环境高污染的状况。

当前,区域内多发的雾霾天气,就是其空气污染严重的表现之一。

根据2014年1月10日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全国74个城市2013年PM2.5年均浓度排名,中原经济区有三个市,分别为邢台、邯郸、郑州进入了前十名,可见,中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情况十分严峻。

4.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大部分地方政府由于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放在城市而导致了农村的环境问题往往被忽略,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中原经济区的农村所占比例较大,农村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由于区域内农村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业生产过程中导致了农药化肥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农村日常生活形成的固体废弃物随意放置以及简单处理也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此外,由于近年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中原经济区内湿地面积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加之复杂的气候变化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导致了中原经济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承载能力比较低。

二、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1.中原经济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影响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辐射区。

其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中心作用。

它不仅是中国经济版图的腹心之地,也是自然地理的中心部分。

如果中原经济区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发展可以得到稳定,从而带动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快速增长,而且还可以带动西部经济向生态保护经济转化。

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对中国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加快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是中国东西融合、南北对接的需要,是中国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2.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中原经济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方面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及提高污染治理技术等手段,使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削减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手段,积极防治大气污染;全面推进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同时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以及环境无害化处理;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另一方面,针对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环境保护法规以及环境经济政策等,积极推动生态法制建设。

3.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区域城市综合体,其生态建设具有复杂性、多边性、系统性的特点,在取得阶段性发展成果的同时,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1)生态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生态价值导向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在唯GDP的经济增长理念下发展区域经济,造成了区域内的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恶化的状况,使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区域内公众生态认知水平较低,参与环境保护但自主水平不高,生活日趋环保但消费异化问题突出。

公众对生态的关注仅停留在浅层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对于某些生态灾难等环境问题关注度不高,表现漠然。

而且部分公众认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应当是政府和企业,因此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度较低。

同时,在消费过程中盛行着过度消费和消费主义,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绿色消费观念并没有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

(2)经济粗放型增长,缺乏物质基础保障长期以来,中原经济区过度倚重本区域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大力开展资源型产业以及重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区域内的资源能源过度开采,同时由于对资源能源的利用率较低,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导致了区域内一些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日益枯竭的窘境。

此外,近期中原经济区内的一些资源新增探明储量增长远低于开采耗竭速度,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不足,不能确保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原经济区短期内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难以实现优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难以转变,导致了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坚定稳固的物质基础。

(3)科技相对落后,缺乏技术支撑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对生态科技的投入偏低,研发、创新成果较少;另一方面,生态科技的转化率较低,实用性不强,结果导致了中原经济区的污染防治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综合治理能力偏低。

此外,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倚重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的大量消耗,偏低的科技水平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形成了严重的空气及水污染等。

同时,落后的科技还造成不能及时进行污染处理,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因此,落后的科学技术导致了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缺乏技术支撑。

(4)区域法制不健全,缺乏协作、联动机制伴随着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地方现行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迫切需要。

例如,区域内的部分法律法规制定的不及时、缺乏法律依据及适时性,有些则操作性不强,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而且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区域内各地区进行生态合作治理,但中原经济区发展起步较晚,区域间的协作性较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缺少联动机制建设,且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程度不均衡,致使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缺乏法制保障。

三、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得中原者得天下”。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为了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1.树立中原经济区现代生态价值观要推动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首先要树立现代生态价值理念。

第一,引导人们树立现代经济发展理念,构建合理的社会经济评价体系,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经济。

第二,倡导健康绿色消费观念。

政府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正确引导公众形成绿色消费观念,改善消费异化现象。

第三,加强区域生态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针对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实施全民环境宣传教育,潜移默化的引导公众形成生态文明理念。

第四,推进区域生态文化设施建设,将生态理念融入公众日常生活,提高其参与度。

同时,加强区域间沟通交流,打造统一的中原经济区生态文化,推进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

2.发展中原经济区生态经济良好的经济条件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要大力推进中原经济区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积极转变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同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电子、生物产业等新兴行业发展。

另一方面,建立区域内生态经济体系。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

在现代高新科技的帮助下,调整和优化中原经济区内的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其次,做强生态工业。

调整中原经济区重型化的工业结构,积极发展有色金属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第三,开发生态旅游。

中原经济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因此要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中原经济区的“绿色旅游”、“红色旅游”以及“古色旅游”。

加强区域内文化与生态的“双轮驱动”,共同打造中原经济区旅游胜地。

3.促进中原经济区生态科技发展首先,注重培养生态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雄厚的人力资本,优化青年人才的知识结构,强化其生态内涵的培养,打造新型的、高素质的生态科技人才。

其次,加快生态科技创新,建立科学技术生态化统一体系,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高生态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旧的环境治污设备,并不断探索新的生态治理模式。

第三,完善生态科技政策制定,完善废弃物资源化以及环境保护的技术政策,同时全面推进生态科技研发推广的扶持政策,尽快突破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关键性科技难题,为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生态文明的成功建设提供保障。

4.加强中原经济区生态制度建设首先,完善区域内环境监督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发挥政府、公众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鼓励区域内的生态保护区同受益区之间采取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平衡区域内各地方之间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实现生态补偿机制的多样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