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中原兴则中华兴”,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将是从根本上体现中国整体发展的一个标志,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原经济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生态意识薄弱、经济粗放增长、科技相对落后、区域法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同时促进生态科技发展、加强生态制度建设,为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价值导向、良好经济基础、有力科技支撑及法制保障。
标签: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党中央立足于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此外,十八屆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些措施为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然“中原兴则中华兴”,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区域以及重要经济增长板块,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是中国整体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为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中原经济区在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经济增长与生态承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使中原经济区在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周期中实现快速发展,中原经济区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加快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原经济区生态基本状况
伴随着人类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区域内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原经济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主要存在以下生态问题:
1.水资源失衡,污染普遍
中原经济区是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同时由于人口密集,还面临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的问题。此外,其水资源时间及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夏季降水量较多,冬季较少,水旱灾害多发,使得区域内水资源的地表径流在年际年内变化都较大。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的水污染十分普遍。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重型工业,多年来造成了区域内工业废水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地区。并且水污染方式慢慢地由经济发展初期单纯的工业污染转变为现在的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污染,加之部分来自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废水污染的混合型污染,水环境持续恶化。
2.土地资源供给压力大,水土流失严重
中原经济区由于庞大的人口规模,土地资源面对着巨大的供给压力。一方面,中原经济区作为古老的农业开发区之一及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目前可被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水
土流失严重,主要涉及黄河、淮河、长江和海河四大流域。造成中原经济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因素主要包含了区域内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山区植被由于滥垦乱伐和过度放牧等因素遭受破坏;开采矿产资源、修整公路等基本建设侵占了大量土地;以及破坏地表等不合理行为。
3.能源消耗量大,空气污染严重
中原经济区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其经济发展对重型化的工业依赖较重,造成了各类矿产开采较大,并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区域内的资源高消耗以及环境高污染的状况。当前,区域内多发的雾霾天气,就是其空气污染严重的表现之一。根据2014年1月10日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全国74个城市2013年PM2.5年均浓度排名,中原经济区有三个市,分别为邢台、邯郸、郑州进入了前十名,可见,中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情况十分严峻。
4.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区域生态环境脆弱
大部分地方政府由于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放在城市而导致了农村的环境问题往往被忽略,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中原经济区的农村所占比例较大,农村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区域内农村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业生产过程中导致了农药化肥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农村日常生活形成的固体废弃物随意放置以及简单处理也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此外,由于近年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中原经济区内湿地面积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加之复杂的气候变化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导致了中原经济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承载能力比较低。
二、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中原经济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影响
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辐射区。其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中心作用。它不仅是中国经济版图的腹心之地,也是自然地理的中心部分。如果中原经济区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发展可以得到稳定,从而带动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快速增长,而且还可以带动西部经济向生态保护经济转化。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对中国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加快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是中国东西融合、南北对接的需要,是中国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2.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中原经济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方面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及提高污染治理技术等手段,使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削减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手段,积极防治大气污染;全面推进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同时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再
利用以及环境无害化处理;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针对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环境保护法规以及环境经济政策等,积极推动生态法制建设。
3.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区域城市综合体,其生态建设具有复杂性、多边性、系统性的特点,在取得阶段性发展成果的同时,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1)生态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生态价值导向
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在唯GDP的经济增长理念下发展区域经济,造成了区域内的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恶化的状况,使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区域内公众生态认知水平较低,参与环境保护但自主水平不高,生活日趋环保但消费异化问题突出。公众对生态的关注仅停留在浅层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对于某些生态灾难等环境问题关注度不高,表现漠然。而且部分公众认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应当是政府和企业,因此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度较低。同时,在消费过程中盛行着过度消费和消费主义,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绿色消费观念并没有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
(2)经济粗放型增长,缺乏物质基础保障
长期以来,中原经济区过度倚重本区域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大力开展资源型产业以及重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区域内的资源能源过度开采,同时由于对资源能源的利用率较低,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导致了区域内一些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日益枯竭的窘境。此外,近期中原经济区内的一些资源新增探明储量增长远低于开采耗竭速度,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不足,不能确保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短期内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难以实现优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难以转变,导致了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坚定稳固的物质基础。
(3)科技相对落后,缺乏技术支撑
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对生态科技的投入偏低,研发、创新成果较少;另一方面,生态科技的转化率较低,实用性不强,结果导致了中原经济区的污染防治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综合治理能力偏低。此外,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倚重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的大量消耗,偏低的科技水平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形成了严重的空气及水污染等。同时,落后的科技还造成不能及时进行污染处理,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落后的科学技术导致了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缺乏技术支撑。
(4)区域法制不健全,缺乏协作、联动机制
伴随着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地方现行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迫切需要。例如,区域内的部分法律法规制定的不及时、缺乏法律依据及适时性,有些则操作性不强,难以得到有效实施。而且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区域内各地区进行生态合作治理,但中原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