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脾脏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
中医基础知识脾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伤脾在液为涎,在五脏中脾属阴中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输送,转运;化:消化、吸收。
将我们所吃得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
小儿得脾胃最为弱,常常因各种饮食不当得原因,造成伤时、泄泻、食欲不振等,小宝宝本身生理特点就就是“脾常不足”,“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小儿三分饥得原则就就是要使小儿吃到七分饱留三分余地。
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损伤。
如果宝宝得脾胃已经受伤,:补脾经,捏脊,揉按足三里,摩腹,揉按板门,运内八卦,2脾生血统血:如果脾胃长期虚弱,宝宝总就是不爱吃饭,或消化不良,长期便秘或泻肚。
又因脾开窍于口,口唇得色泽代表了气血得盛衰。
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得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就是气血亏虚3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先将营养物质消化,需下行至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其糟粕,下移至大肠,形成粪便排除体外,另外水液代谢产物则注入到膀胱中储存,由肾气控制排出体外。
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
“脾虚则湿”:脾主长夏,脾脏得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阴阳变化相互通应。
脾与长夏,湿,土,黄色等有内在联系。
脾喜燥恶湿,湿气当令,每年七八月份交长夏,如果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
现代人得病很多都跟湿有关,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
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邪,当中以湿最难缠,而且湿从不单独作战,总就是与别得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成为湿寒;遇热,则湿热,遇风,成风湿,驱风容易。
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成为慢性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就是不好处理得健康问题。
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湿呢?有几个很简单得方式,一个就是瞧舌头,肥大,有齿痕。
一就是瞧大便,如果大便总就是不成形,长期便溏,体内必然有湿。
脾主运化水湿,脾如果受到伤害,则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体内堆积。
中医脾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意思
中医脾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意思引言中医理论中,脾脏被认为是人体消化与吸收的中心器官之一。
它在中医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与消化系统相关,还与免疫系统、血液系统以及情绪调节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医脾的作用和功能,以帮助人们更好理解中医体系中这一重要器官的作用。
脾的基本概述脾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器官,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脾脏有所不同。
根据中医理论,脾位于人体的中央,由筋肉组织构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掌控人体的运化功能,包括水谷精微、输送水谷精微和运化水谷精微三个方面。
脾的功能运化水谷精微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水谷代表了人体所摄取的营养物质,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等。
脾的功能是将这些食物分解为更细小的精微物质,使其方便被身体吸收和利用。
如果脾功能正常,人体可以充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输送水谷精微脾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输送水谷精微至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脾通过运化水谷精微后,将其转化为气血,通过脉络系统输送到全身。
气血的正常循环对于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脾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控制血液脾在中医理论中还被认为对血液有着调节作用。
脾主持血液的生成和循环,保持血液的稳定状态。
如果脾功能不佳,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一系列与血液相关的症状,如贫血、出血等。
免疫调节除了与消化和血液系统相关,脾还在免疫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脾与脾经络通过调节免疫机能来保持人体的健康。
脾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护人体的免疫平衡,提高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脾的失衡与疾病当人体脾功能失衡时,可能出现一些与消化和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常见的脾虚证状包括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症状。
脾虚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
另外,脾湿症状也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腹胀等。
脾湿与湿气积聚有关,可能是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规律等因素导致的。
湿气的聚集会干扰脾的正常功能,引起一系列消化不良和疲劳等问题。
中医脾脏的多重内涵性
中医脾脏的多重内涵性【摘要】通过对中医脾脏功能的探讨,以及哲学文化的层面对于脾脏的认识,来说明中医脾脏多重内涵性。
中医藏象所指之脾已然是一种泛化概念,其包涵了现在医学中部分肝脏、胰腺、小肠等消化系统以及部分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从而指出中医的脏腑对于功能体系的突出,而非简单指代解剖位置的器官。
因此,要更好的认识中医脾脏的生理功能,必须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脾脏;多重内涵性【中图分类号】R22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413-02藏象学说历来都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我们对于人体的认识也是以五脏为核心,在五脏基础之上推及出与其相关联的六腑、形体、官窍等的联系。
五脏之中,脾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所居地位很高。
其主运化,统血,升清,散精的功能包涵了现代医学中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诸多功能,而现代解剖学当中所提及之脾的功能与之相比,可谓“名不符实”,甚至从功能上而言几乎没有相关性。
这种偏差的造成可能是中西汇通之时互相之间错误的理解,亦或是古人在解剖位置认识之时就有偏差。
中医藏象对于脾脏的认识一部分来源于医生的临床经验,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国的哲学文化,因此要很好的了解中医之脾脏的实际内涵,我们必须辩证的去看待,从不同的层面来认识中医之脾。
1 血肉之脾1.1位置现代谈论脾脏大多所指现代医学中之脾,是位于人体左侧腹腔中,胃之后下方,质地脆,具有参与人体第三道免疫防线以及储血和造血在的功能,属于西医淋巴系统中的一个器官。
而中医我们对于脾脏的描述如何呢?《难经》中对于脾积症的描述:“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腹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及,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不难看出,脾脏应当位于胃脘附近,或左或右。
《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
”李炯的《黄帝八十一难纂图句解》正面背面图均示肝左脾右[1]。
脾脏的功能有哪些引起脾大的原因有哪些
脾脏的功能有哪些引起脾大的原因有哪些脾脏的功能有哪些引起脾大的原因有哪些功能脾脏有滤血的功能。
边缘区和脾索是滤血的主要场所。
脾内的大量巨噬细胞可以清除衰老的血细胞(比如红细胞)、抗原和异物。
此外,侵入人体血内的抗原,可在脾内激发免疫反应。
此外,脾还能够储藏血液。
人脾可以储存约40毫升的血液,马的脾脏则存储了马体内大约30%的红细胞。
胚胎发育早期,脾有造血的功能。
但出生后脾的造血功能基本消失,仅在部分条件(比如人体出现严重造血障碍时)刺激下才能够恢复。
中医中的脾主条目:脾 (脏腑)中国古代典籍中(比如《难经》)中有对脾的描述。
其中对脾的色泽和形状的描述均与现代解剖学的结论相接近。
但有说法指出,中医因解剖条件的限制,把难以观察的胰腺归为了脾的附属器官,故中医上的"脾"应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胰腺和脾脏。
血供脾脏由脾动脉供血。
脾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分支,在接近脾门处分出胃网膜左动脉和数支胃短动脉。
脾动脉在进入脾门前多先分为上、下两支,或上、中、下三支,再分为二级分支或三级分支进入脾门。
根据脾动脉分支情况,可将脾脏划分为2~3个叶和上极段、下极段两个段。
相邻脾段之间动静脉的吻合甚少,形成一个近乎无血管区的平面。
脾动脉分支进入脾实质后为节段动脉、进而分为小梁动脉,最后形成终末动脉,故脾实质由内到外可划分为脾门区、中间区和周围区。
副脾副脾是指正常脾脏以外,与正常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组织,出现率为15%~40%。
位置、数目、大小均不恒定,多位于脾门、脾蒂、大网膜,少数位于脾结肠韧带、胰尾、肠系膜、左侧卵巢等处。
内部构造脾脏内部可分为红髓及白髓。
红髓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由脾索及血窦组成,但因为其不含输入淋巴管,所以脾脏没有过滤淋巴的功能。
而白髓的主要功能则为对抗外来微生物及感染。
生理功能脾的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的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人体失血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
中医说心脾两虚最难医
中医说心脾两虚最难医中医理论中,心脾两虚是一种常见的体质状态,它指的是心脏和脾脏的功能不足,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在中医的视角下,心主血脉,脾主运化,两者相互依赖,共同维持人体的气血平衡。
当心脾两虚时,不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还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机能。
首先,心脾两虚的症状表现多样。
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泄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与心脾的气血生化功能减弱有关。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心,脾脏则是气血生化的源头,两者功能不足,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进而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运行。
其次,心脾两虚的治疗需要综合调理。
中医治疗心脾两虚,通常采用补益心脾、调和气血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等,这些药物能够补益心脾,增强气血生化功能。
同时,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个性化的调理,如加入安神、健脾、利湿等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心脾两虚的调养也非常重要。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调养,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不利于脾脏运化的食物。
同时,适当的运动和休息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散步、太极等温和的运动,可以帮助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心脾两虚的症状。
最后,心脾两虚的预防同样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都有助于预防心脾两虚的发生。
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减少精神压力,也是预防心脾两虚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心脾两虚虽然在中医看来难以治疗,但通过合理的药物调理、饮食调养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患者仍然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的全面调理理念,为心脾两虚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从《黄帝内经》认识中医之脾脏-裴宇鹏,张哲,陈智慧
131第17卷 第7期 2015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7 Jul .,2015现代研究中认为中医脾相关的西医组织器官主要是消化系统。
另外,大脑皮质、肾上腺皮质、 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前叶、免疫器官也与中医脾有密切关系[1]。
中医理论中脾归属五脏,又称其为“后天之本”,因此,脾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脏器层面。
中医脾脏象理论内涵丰富、有待研究的关键问题众多。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中脾的论述的整理与领悟,认识《黄帝内经》时期的中医之脾。
通过对脾在阴阳五行、脏腑归属、病症治疗、养生调护方面的理论阐释,为进一步研究脾脏象理论提供古文献基础。
1脾的阴阳属性《黄帝内经》中对脾的阴阳属性可以从实体和功能两个层面理解。
1.1 脾的阴属性《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言人身之脏腑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这里是从脾所属脏腑的角度来看,脾为脏,属阴。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具有相对性,在人身体位上来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因而从脾所处位置而言,言脾为阴中之至阴,是从实体层面表达了脾的阴属性[2-3]。
1.2 脾的阳属性《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记述了脾对精气具有“行”和“散”的作用,这些作用体现了脾阳的功能,因此在这个层面又在功能层面表达了脾的阳属性[2-3]。
对于脾之阴阳属性的认识,早就有学者认为“体阴而用阳”非独肝也,五脏皆有“阴体”“阳用”从《黄帝内经》认识中医之脾脏裴宇鹏1,张哲2,陈智慧1(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中医之脾与现代医学中所论述的脾器官有所不同,其在疾病的发病、诊断和治疗、预后方面均有着不同的意义。
中医理论中的脾脏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脾脏功能引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其理论体系包括脏腑理论。
其中,脾脏是人体内的重要脏器之一,承担着许多重要的功能。
本文将探讨中医理论中脾脏的功能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脾脏的概述脾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位于胃的左上方。
脾脏是生化系统的主要成员,主要由脾脏和脾经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以产生化学能量,并为体内其他脏器提供营养物质。
脾脏的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脾脏具有以下功能:运化功能脾脏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以供给全身各脏器和组织。
这个过程被称为“脾运化”。
正常的脾运化能够保持人体的新陈代谢平衡,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控制血液脾脏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后天之本”。
脾脏负责生成血液和控制血液循环。
在中医理论中,脾脏被认为是血液的主要制造者。
当脾脏功能失调时,可能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发一系列相关疾病。
控制肌肉和四肢脾脏还负责控制肌肉和四肢的运动。
中医认为,脾脏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脾脏健康的人,其四肢力量充沛,肌肉健壮;而脾脏功能失调时,可能会导致四肢无力、肌肉松弛等症状。
管理水湿脾脏还有管水湿的功能。
中医认为,脾脏具有“统领水湿”之能力,即调节体内水湿平衡,并将水湿输送至全身。
正常的脾脏功能能够保持体内水液平衡,防止湿邪的侵袭。
影响思维和情绪脾脏的功能还与人的思维和情绪有关。
中医认为,脾脏对于人的思维运转,如记忆力和专注力,以及情绪稳定至关重要。
脾虚弱的人可能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结论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功能影响着人体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肌肉四肢的运动、水湿的管理以及思维和情绪的稳定。
因此,保持脾脏的健康对于维护人体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注:本文仅为中医理论中脾脏功能的探讨,不构成医疗建议。
如有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脾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脾的功能主治是什么1. 脾的基本功能•消化与吸收:脾脏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之一,它积极参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过程。
脾能分泌胃酶,帮助胃部消化食物,也能吸收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造血与储藏:脾脏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角色。
在胎儿时期,脾脏是造血器官,并在出生后转变为储存血液的器官。
它能储存和释放红血球、白血球等,提供必要的血液供应。
•免疫调节:脾脏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产生和储存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参与免疫反应调节,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抗感染与抗炎:脾脏能识别病原体并激活免疫细胞,进而清除病原体和产生免疫应答。
同时,脾脏还能释放抗炎因子,调节炎症反应。
2. 脾的主治功能•消化不良:脾主要参与消化过程,如果脾功能有问题,会导致消化不良。
常见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
调理脾的功能可以通过饮食调节、运动、中药等方式来改善。
•疲劳乏力:脾脏与血液密切相关,如果脾功能低下,造血能力和血液储备将受到影响,导致疲劳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因此,调理脾的功能对于提高体力、改善乏力症状十分重要。
•免疫调节: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能够参与调节免疫反应。
如果脾功能异常,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容易引发各种免疫性疾病。
因此,调理脾的功能对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非常关键。
•湿热体质:在中医理论中,湿热体质是一种体质倾向,常表现为口苦、口干、口臭、湿气重等症状,与脾脏功能失调有关。
通过调理脾的功能,可以改善湿热体质症状,提高体质健康。
3. 脾病的常见症状•食欲不振:脾脏功能不正常时,会导致食欲减退、食欲不振的症状。
常见于脾虚、脾胃湿热等病情。
•腹胀:脾脏异常会导致脾气不和,腹胀的症状较为常见。
常见于脾虚、脾胃湿热等疾病。
•腹泻:脾脏功能失调时,会引起腹泻、大便稀溏等不适。
脾虚、脾湿等疾病常常伴随此类症状。
•疲劳乏力:脾脏与血液密切相关,脾功能低下会导致疲劳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湿热体质:脾脏功能失调常常与湿热体质有关,常见症状包括口苦、口干、体味重等。
中医说的脾
中医说的脾脾脾弱了我们就要明白,脾的功能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弱。
脾弱怎么办,在中医里,脾是主运化的。
什么意思呢?脾就是人体内的运输队长,或者叫白了,就是运输车队。
曲黎敏把脾称之为丫头。
也就是家里的保姆或者小时工。
脾的功能,就是将我们吃的食物消化好,好的东西留下,变成血液中的营养成分,垃圾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如果脾虚了,换言之,就是家里的保姆不好好工作了,你想想这个家会怎么样。
她不她好她工作,一方面的原因是工作量很大,她承受不了;一方面是,工作量本身也不大,只是保姆的能力本身差。
当然也有两方面共有的原因。
脾虚了,我们吃的东西就不能很好的消化掉,就会出现我们前面提到的大便不成形,或者中医里叫便溏,或西医多称之为慢性结肠炎。
脾虚的问题很能治,因为它经常和中医的另一个词联系在一起,这个词就是“湿”。
风寒暑湿燥火,被中医称之为“六淫”,是造成人体生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湿”,则是最难治的。
那什么是湿呢。
什么是湿呢?中医总是喜欢取相比类,从自然界,来看我们的人体。
脾弱怎么办,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你的脾虚的问题,你必须改变你现有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从饮食上调理,这才是根本。
要知道,对于生活方式的疾病,靠的是七分养。
脾虚,中医术语。
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
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临床症状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分类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暗,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脾脏—搜狗百科
脾脏—搜狗百科脾的⾎液通路脾动脉从脾门⼊脾后分⽀进⼊⼩梁,称为⼩梁动脉(trabecularartery)。
⼩梁动脉分⽀离开⼩梁进⼊动脉周围淋巴鞘内,称为中央动脉。
中央动脉沿途发出⼀些⼩分⽀形成⽑细⾎管供应⽩髓,其末端膨⼤形成边缘窦。
中央动脉主⼲在穿出⽩髓进⼊脾索时分⽀形成⼀些直⾏的微动脉,形似笔⽑,脾损伤故称笔⽑微动脉(penicillararteriole)。
笔⽑微动脉在脾索内可分为三段:①髓微动脉(pulparteriole),内⽪外有1~2层平滑肌;②鞘⽑细⽑管(sheathedcapillary),内⽪外有⼀厚的巨噬细胞鞘,但在⼈不发达;③动脉⽑细⾎管,⽑细⾎管末端的⼤部扩⼤成嗽叭状开放于脾索,少数则直接连通于⾎窦。
⾎窦汇⼊由扁平内⽪细胞构成的髓微静脉(pulpvenule),髓微静脉汇⼊⼩梁内的⼩梁静脉(trabecularvein),最后在门部汇成脾静脉出脾。
中央动脉旁的淋巴管沿动脉进⼊⼩梁,继⽽在门部汇集成较⼤的淋巴管出脾,淋巴内含有许多T细胞。
脾内⼤部分⾎液流经脾的速度较快,约30秒,少量⾎液的流速较慢,需数分钟⾄1⼩时,依据脾功能状态的不同⽽有变化。
脾的神经分布近⼗数年对免疫系统各器官内的神经分布有突破性进展,发现淋巴组织内有许多神经末梢,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表⾯有多种神经递质受体,从⽽改变了过去认为神经不直接调节游离细胞的概念。
脾神经⼊脾门后,其分⽀除分布于⾎管及⼩梁平滑肌以外,还有许多神经末梢进⼊脾实质分布于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边缘区,红髓的脾索内较少见,淋巴⼩结内则⽆。
电镜下见到,有的神经末鞘与淋巴细胞之间的间隙仅6nm宽,未见突触形成。
说明神经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活动有直接的调节作⽤。
功能作⽤脾脏定义 功能作⽤脾脏定义 ⼈体最⼤的周围淋巴样器官,其实质由红髓和⽩髓构成,具有造⾎和⾎液过滤功能,也是淋巴细胞迁移和接受抗原刺激后发⽣免疫应答、产⽣免疫效应分⼦的重要场所。
脾脏由脾动脉供⾎。
中医基础知识—脾胃病ppt课件
(二)、临床表现
便血、尿血、崩漏,或月经量多,或皮下出血。伴见纳少, 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三)、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 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 衰,火上生土而致。脾阳虚衰,运化失权,故纳少腹胀,大便 稀溏;阳虚阴盛,寒从内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若 脾阳虚,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见肢体水;水湿下注,损伤 带脉,带脉失约,则见女子白带清稀量多。阳虚温煦失职,故 形寒肢冷,面白无华或虚浮。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
15
(1)、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中气不足):多因素体虚弱或病后调养不当,脾 胃气虚,运化功能障碍所致。证候可有食欲不好、消化不良、食后胃腹胀闷、 腹满肠鸣、大便稀薄、形体消瘦、四肢无力,精神困倦、舌淡苔白、脉虚细缓; 如更有少气懒言、脘腹重坠、久痢、脱肛、脏器下垂(如子宫下垂、胃下垂、 肾下垂等),劳累后即有气坠感,则为脾气下陷的征象。脾气虚常见于溃疡病、
13
二损脾阳本脾 者及阳不,为 最肾不足在后 终阳振,病天 均,,不理之 可引或能上本 导起脾温相, 致肾阳煦互肾 脾阳久脾影为 肾亦虚阳响先 阳虚,,。天 虚,而使肾之 。
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 调和水液代谢紊乱两个方面:
① 消化机能失调:由于脾肾阳虚,脾失健运, 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化,而生泄 泻。如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 阴寒极盛,发为五更泄泻。
“脾主中央湿土,其体淖泽……其性镇静是土之正气也。静则易 郁,必借木气以疏之。土为万物所归,四气具备,而求助于水和 木者尤亟。……故脾之用主于动,是木气也”(《读医随笔·升降 出入论》)。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才能不 断地输送和滋养于肝,肝才能得以发挥正常的作用。总之,肝之 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升降适度,脾之运化也就正常了。
脾的功能主治与作用
脾的功能与作用1. 脾的基本概念脾是人体五脏之一,位于胃的左上方,被膈肌分隔开。
脾在中医中被认为是和消化、吸收、血液生成等重要功能相关的器官。
脾在现代医学中也有其特殊的功能,如免疫调节、血液储备和造血支持等。
2. 脾的主要功能脾脏不仅仅是消化过程中的共同协同器官之一,同时也在其他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脾脏的主要功能:•消化吸收:脾脏负责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解、吸收和运送到全身,以供能量和养分需要。
•产生血液:脾脏在胎儿阶段负责胎儿血液的生成,而在出生后则负责血小板的生成,维持血液的正常凝固功能。
•免疫调节:脾脏是淋巴系统的主要器官之一,负责生成和储存免疫细胞,对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血液储备:脾脏可以储备血液,以供应急时期体内的需求,如运动、失血等。
3. 脾的主治疾病脾脏在中医中被认为是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其失调将导致一系列的疾病。
以下是脾脏主治的常见疾病:•脾胃虚弱:脾虚胃弱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需要通过调理饮食结构和加强脾胃功能来改善。
•湿困脾胃:湿困脾胃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稀烂、腹胀等症状,需要通过中药调理排湿。
•脾虚失运:脾虚失运主要表现为肢体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等症状,需要通过调理饮食结构、增强运动等来改善。
4. 脾的饮食调理饮食在维持脾脏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脾脏饮食调理的建议:•注意饮食结构:合理搭配主食、蛋白质和蔬果,保证营养的摄入均衡。
•避免过饱过饥: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保证饮食的规律性。
•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过于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辛辣食物等。
•适量补充优质蛋白:适量的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类、禽类、豆类等,有助于维持脾脏的功能。
•少量多餐:可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减轻脾脏的负担,有助于消化吸收。
5. 脾的保健方法除了饮食调理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脾脏保健方法可供参考:•适量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脾脏得到有效的保养。
脾脏——精选推荐
脾脏折叠编辑本段发育过程脾脏⾃间叶细胞发育⽽来,在胚胎发育的第五周开始可见。
折叠编辑本段构造折叠外观与位置⼈体的脾脏位于腹腔左上⽅,与第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致。
脾可分为光滑隆凸的膈⾯、和凹陷的脏⾯两⾯。
脏⾯前上⽅与胃底相连,后下⽅与左肾和左肾上腺相连。
神经、⾎管⾃脏⾯中央的脾门处出⼊脾脏。
脾脏除与胰腺连接处和脾门处外,均被腹膜包裹。
腹膜邹襞形成的韧带对脾起了⽀持和保护的作⽤。
脾脏在活体时为暗红⾊,上缘较锐,有2-3个切痕,⽽下缘则相对钝厚。
脾质脆⽽软,受暴击后易破碎。
成⼈的脾脏重约150-200克。
正常情况下,脾⽆法被触及,肿⼤的脾则容易被触到。
折叠结构脾由被膜、⼩梁、⽩髓、红髓、边缘区⼏部分组成。
脾脏的被膜较厚,被膜表⾯⼤部分还覆有浆膜。
被膜和脾门的结缔组织伸⼊脾的实质,形成许多的⼩梁。
这些⼩梁互相连接,形成了脾脏的粗⽀架。
⼩梁间的⽹状组织结构则形成了脾淋巴组织的细微⽀架。
被膜和⼩梁内的平滑肌细胞可以通过舒张或邹缩调节脾的含⾎量。
脾脏内的⽩髓位于脾内⼩动脉的周围,由靠外的含有B细胞和CD4+T细胞的边带和内部围绕⾎管形成的淋巴鞘两部分构成。
因为该部分在脾的新鲜切⽚上呈散布的灰⽩⾊⼩点状,故名"⽩髓"。
另外,正常⼈体内含量很少、主要由B细胞构成的脾⼩结也是⽩髓的⼀部分。
红髓则占到了脾实质的三分之⼆,因为红髓含有⼤量的红细胞,所以显红⾊。
红髓由脾索和脾窦两部分组成。
其中,脾索由富含⾎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部分穿过它的⾎液都能够穿过它重新回到循环系统,惟衰⽼的红细胞和⾎⼩板以及异物会在此被吞噬。
⾎窦则充满了⾎液,抗原和淋巴细胞均是通过它进⼊脾脏的。
脾窦壁附近有不少巨噬细胞,它们的凸起可以伸⼊脾窦的腔内。
脾还有⼀种名为"边缘区"的结构。
该结构是红髓和⽩髓的交界处,宽达100微⽶。
其中的淋巴细胞分布⽐⽩髓稀疏,但⽐红髓要密⼀些。
从胸腺或⾻髓迁⼊脾的淋巴细胞会在这⾥进⼀步成熟。
脾-中医五脏
脾-中医五脏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
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
“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一)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
“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
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
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
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
中医脾的课件ppt
脾与消化系统
脾对消化系统起到枢纽作用,能将水谷精微 输布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01
02
03
脾与胃
脾与胃互为表里,二者协 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 和输布。
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肺
脾土生肺金,二者之间存 在生克关系,脾虚可导致 肺气不足。
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 之本,二者相互依存,相 互促进。
中医脾的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脾的概述 • 中医脾的临床表现 • 中医脾的治疗方法 • 中医脾的预防与保健 • 中医脾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中医脾的经典案例分析
01
中医脾的概述
脾的定义与功能
脾的定义
中医认为脾是人体五脏之一,是重要的淋巴 器官,具有免疫、滤血、储存血液等功能。
脾的功能
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 主肌肉四肢等。
脾与肺
现代研究也探讨了脾与肺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的联系,如“脾 肺气虚”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脾与肝
现代研究还发现脾与肝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如“肝脾不和”等理论 得到了深入研究。
06
中医脾的经典案例分析
经典案例一:脾胃湿热证治疗经验分享
总结词
中医脾在湿热证治疗中的应用
详细描述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 湿,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在治疗脾胃湿热证时,应以健脾祛湿、清热解毒为原则,通过中药汤剂 、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达到治疗目的。
过度饥饿。
合理搭配食物
02
在饮食中应尽量搭配多种食物,以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避免
脾中医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意思
脾中医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意思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注重维护整体健康和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脾脏被视为消化与吸收的关键器官,其功能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脾中医是指中医学中对脾脏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作用和功能是通过调整脾脏的功能恢复和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本文将介绍脾中医的作用和功能,以及与脾脏相关的疾病和调理方法。
脾脏的功能和特点在中医理论中,脾脏主要负责转化和运输水谷精微,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具体而言,脾脏的主要功能包括:1.转化食物:脾脏负责将进入消化系统的食物转化成易于吸收的物质,供给全身器官和组织使用。
2.运输水谷精微:脾脏通过血液循环将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为各个器官提供能量和养分。
3.控制血液: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控制血液的重要器官,在维持血液循环和功能正常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脾脏还具有协调肢体肌肉运动、控制水湿排泄等重要功能。
它的健康与人体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密切相关。
脾中医的作用和功能脾中医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分类之一,旨在通过调整和恢复脾脏功能,以达到治疗相关疾病和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脾中医的作用和功能主要包括:诊断与辨证脾中医首先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将其归类为脾脏相关的疾病。
脾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而非简单套用固定的治疗方案。
调理脾脏功能脾脏功能紊乱是许多疾病的根源,因此脾中医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理脾脏功能。
调理脾脏功能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理、针灸和推拿等手段实现。
这些方法旨在通过调整和恢复脾脏的正常功能,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整体健康水平。
预防和调理相关疾病脾脏功能异常和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脾中医通过调理脾脏功能,预防和治疗与脾脏相关的疾病,如消化不良、脾虚、食欲不振等。
同时,脾中医还能发现并调理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使病人获得全面的健康改善。
与脾脏相关的疾病和调理方法脾脏功能紊乱与许多常见疾病有关。
以下是与脾脏相关的一些常见疾病和调理方法: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食物在胃肠道消化和吸收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消化功能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之脾脏
中医《难经-四十难》中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 赵献可《医贯》中亦云:“脾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马镰。
”张景岳《类经图翼》云:“脾与胃同膜而附与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
”以上是中医对脾的形态位置、色泽及与其他脏器的联系作了论述。
中医学将“脾”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认为脾的生理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化是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的功能。
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
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
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於胃,游溢精气,上输於脾。
脾气散精,上归於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於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诸病源候论》云:“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
”以上说明水谷入胃腐熟后,经脾运化,其精微化为气血津液,通过脾的“升清”作用,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而将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脾能统血。
统血是指脾脏具有生成血液、统摄血液之功能。
《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
” 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云:“脾为生化之源,统诸经之血。
”
尤在泾《金匮翼》云:“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生,因而脱陷妄行。
” 以上说明血的来源是饮食精微经过脾胃的运化输布而化生,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而血液运行与经脉中,不致溢出经脉之外,也全赖于脾气的统摄。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
若脾失健运,气虚不能摄血,则出现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是指脾具有长养人体肌肉之功能。
《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
”脾的功能正常时,肌肉自然丰满,四肢健壮有力,反之则见肌肉萎软,四肢倦怠无力。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
“四支皆禀气於胃,而不得致经,必因於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充分说明脾与肌肉、四肢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那如何调养脾脏呢?调养脾脏有哪些禁忌呢?一忌养脾无常。
即养脾不单单只是秋冬的事情,而是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每天都去做。
二忌冷。
要养脾,就不能喝太多的饮料,特别是冰饮料,不管是凉的饮料还是瓜果,都不能吃,过凉伤脾。
三忌甜。
我们提倡甜健脾,但过甜则伤脾,甜要有个度。
四忌多。
吃太撑了容易伤脾胃,所以吃任何东西都应该七八分饱。
脾为后天之本,想要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就要加强对脾的保护和调养。
在生理上,脾和肾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它们的病变也常常相互影响。
因此,很多食物的搭配都会注重对脾、肾的双重补充。
健脾的食物主要包括萝卜、大枣、茯苓、党参、冬瓜、豆芽、山楂、肉桂、橘皮、薏仁、黄花菜、香菇、糯米、泥鳅、鲤鱼、鸭肉等。
总之,脾是我们脏腑里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应当重视它、保护它,好好调养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