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教案

合集下载

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教案

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教案

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能够正确绘制受力图。

3. 引导学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2. 力的作用效果3.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4. 受力图的绘制技巧5. 受力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受力分析的方法,受力图的绘制。

2. 教学难点:受力分析的顺序,受力图的准确绘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的绘制过程。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的绘制技巧。

4. 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介绍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演示:教师演示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跟随操作。

4. 练习:学生独立进行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的绘制,教师巡回指导。

5. 应用:学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点评并讲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学生对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的掌握;学生对受力图的绘制技巧;学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堂练习、问题解答。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加深对力的理解。

2. 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力。

3. 牛顿运动定律:介绍牛顿运动定律,让学生了解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主题一 第二节 物体受力分析》教学设计

《主题一 第二节 物体受力分析》教学设计

《物体受力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力的观点,掌握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2. 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物体受力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找到物体受到的力,并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受力物体的图片和示例。

2. 准备相关教具,如橡皮筋、小球、砝码等,用于实际操作演示。

3. 准备一些基础物理知识的问题,用于引入新课。

4. 准备小组讨论的材料,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物理知识,让学生思考力是如何产生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 提出新问题: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

(二)新课教学1. 受力分析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受力分析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

2. 示范教学:教师进行受力分析示范,包括对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受力分析。

3. 学生实践:学生模仿教师进行受力分析,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受力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受力分析的理解。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受力分析经验和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室互动1. 提问:教师提出与受力分析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与教师和其他同砚进行讨论,增强教室互动性。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

2. 作业:安置与受力分析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练习,稳固所学知识。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物体受力分析教案

物体受力分析教案

物体受力分析专题(教案)编制人:石优俊审核人:石红梅一教学目标1.掌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能正确地作出物体受力图。

2.理解并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力的概念和三种基本力的认识。

3.能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的操作,认识到物体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物体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

二教学重、难点受力分析步骤的掌握,分析受力的主要思路三教学方法分析,归纳,启发式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三种力(课件展示)重力弹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大小方向请学生上黑板填写(二)新课教学一、受力分析的基本知识:受力分析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学好力学的基本功。

为了能正确地全面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1.熟悉各种力的物理含义,产生条件及其特征。

2.掌握力与运动之间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二力平衡等。

二、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课件展示)1.明确研究对象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整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即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2.隔离研究对象,按顺序找力把研究对象从实际情景中分离出来,按先已知力,再重力,再弹力,然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有可能有摩擦力),最后其他力的顺序逐一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并画出各力的示意图。

3. 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三、受力分析的几点注意:(课件展示)1.牢记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每一个力都有一个明确的施力者,如指不出施力者,意味着这个力不存在。

2.区分力的性质和力的命名,通常受力分析是根据力的性质确定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不能根据力的性质指出某个力后又从力的命名重复这个力。

建筑力学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建筑力学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对每一个力都应明确它是哪一个物体施加 给研究对象的,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漏掉。
3. 注意约束反力与约束类型相对应。 每解除一个约束,就有与它相应的约束反
力作用于研究对象;约束反力的方向要依据约 束的类型来画,不能根据主动力的方向来简单 推想。另外,同一约束反力在各受力图中假定 的指向应一致。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F2
FCy
A
E
FAx FAy
B C FCx FB
F1 CH
F’Cx
D
F’Cy FD
特别注意:
⑴支座A、B、C处的反力,在不同的受力
图中应保持一致。 ⑵铰C处的反力,应符合作用力与反作用
力公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当以若干物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时,系 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系统外的 物体作用于该系统中各物体的力称为外力。内力 对系统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因此可除去,并不 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
二、物体系统的受力图 物体系统包含多个物体,其受力图画法与
单个物体相同,只是研究对象可能是整个物体 系统或系统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物体。
⑴画物体系统整体的受力图时,只须把整 体作为单个物体一样对待。
⑵画系统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物体的受力图 时,只须把研究对象从系统中分离出来,同时 注意被拆开的联系处,有相应的约束反力,并 应符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
A端为固定铰支座,B端为可动铰支座,如图所
示。试画出梁AB的受力图。
F
FAx
F
A
B
FAy O
FB
F
FA
FB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例1-3 一水平梁AB受已知力F作用,A端是固定 端支座,梁AB的自重不计,如图所示。试画出 梁AB的受力图。

土木工程力学教案——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土木工程力学教案——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第一节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一、脱离体和受力图在力学求解静力平衡问题时,一般首先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了解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其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这个过程称为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工程结构中的构件或杆件,一般都是非自由体,它们与周围的物体(包括约束)相互连接在一起,用来承担荷载。

为了分析某一物体的受力情况,往往需要解除限制该物体运动的全部约束,把该物体从与它相联系的周围物体中分离出来,单独画出这个物体的图形,称之为脱离体(或研究对象)。

然后,再将周围各物体对该物体的各个作用力(包括主动力与约束反力)全部用矢量线表示在脱离体上。

这种画有脱离体及其所受的全部作用力的简图,称为物体的受力图。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其受力图,是求解静力学问题的重要步骤。

所以,必须掌握熟练选取脱离体并能正确地分析其受力情况。

二、画受力图的步骤及注意事项1、确定研究对象取脱离体应根据题意的要求,确定研究对象,并单独画出脱离体的简图。

研究对象(脱离体)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这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全部主动力。

应注意正确、不漏不缺。

3、根据脱离体原来受到的约束类型,画出相应的约束反力对于柔索约束、光滑接触面、链杆、可动铰支座这类约束,可以根据约束的类型直接画出约束反力的方向;而对于铰链、固定铰支座等约束,经常将其反力用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来表示;对固定支座约束,其反力则用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和一个反力偶来表示。

约束反力不能多画,也不能少画。

如果题意要求明确这些反力的作用线方位和指向时,应当根据约束的具体情况并利用前面的有关公理进行确定。

同时,应注意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约束力应符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

4、要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字母和符号标注各个约束反力,注明是由哪一个物体(施力体或约束)施加。

注意要按照原结构图上每一个构件或杆件的尺寸和几何特征作图,以免引起错误或误差。

5、受力图上只画脱离体的简图及其所受的全部外力,不画已被解除的约束。

物体的受力分析教案

物体的受力分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物体的受力分析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对象:高中物理一年级学生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物体受力的概念b.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c. 让学生学会运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d. 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b. 力的作用效果c. 力的图示表示方法d. 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2. 教学难点:a. 力的合成与分解b. 受力分析的复杂情况处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图示表示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受力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复杂受力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2. 教学课件: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图示表示方法的图片和动画。

3. 练习题:提供不同难度的受力分析题目。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a.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力的分类?它们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 学习力的图示表示方法a. 讲解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力的图示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b. 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用细线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练习受力分析a. 出示练习题: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用力的图示表示。

b.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a.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图示表示方法。

b. 强调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a.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图示表示方法。

b. 提问:什么是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目的是什么?2. 学习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a. 讲解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确定物体的位置,识别物体所受的力,画出力的图示,计算力的合成和分解。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教学设计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进行受力分析且能画出受力分析图
教学难点:能够依据力的特性进行受力分析,培养学生能养成严谨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四、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看课本图片(2分钟)
通过教师回顾、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健全力学体系,掌握的知识更全面系统。
环节三: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7分钟)
教师要求根据课本上的实例讨论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学生开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
学生能掌握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的具体步骤和要点,为后续进行具体的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做好知识储备
环节四:案例分析、习题演练(20分钟)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顺 序,.理解物体受力图.
2、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加深对力的概念、常见三种力的认识.
3、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的学习和练习,学生能养成严谨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4、学生能围绕主题参与小组交流和讨论,培养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能够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
教师讲解案例
总结受力分析的不同依据
教师对学生所做的解答做最终的评判,点出要注意的地方和易犯的错误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小组讨论并完成对应的习题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并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五:总结评价、迁移运用(3分钟)
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
《分析物体的受力》教学设计

机械工程基础教案课件-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4

机械工程基础教案课件-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4

2光滑接触面约束定义:表面光滑两物体直接接触,所构成的约束。

特点:光滑接触面的约束力通过接触点,方向沿着接触面在该点的公法线并指向受力物体,常用N 表示。

3圆柱铰链约束(1)连接铰链(中间铰链)约束两构件用圆柱形销钉连接且均不固定,即构成连接铰链,其约束力用两个通过铰链中心的正交分力FCx和FCy表示,如图1-10b所示。

图1-10 连接铰链(中间铰链)约束(2)固定铰链支座约束如果连接铰链中有一个构件与地基或机架相连,便构成固定铰链支座,如图1-11所示,其简化画法如图1-12所示,其约束力仍用两个正交的分力FCx 和FCy表示(3)活动铰链支座约束活动铰链支座在桥梁、屋架等工程结构中经常采用。

在铰链支座的底部安装一排滚轮,可使支座沿固定支承面移动,如图1-14a所示,这种支座的约束性质与光滑面约束相同,其约束力必垂直于支承面,且通过铰链中心,如图1-14c所示。

4 固定约束定义:构件一端被固定。

特点:约束端不能做任何移动和转动,受到互相垂直的约束力以及一个力偶矩。

四、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在工程实际中,为了求未知的约束力,需要根据已知力,应用平衡条件求解。

为此需对构件的受力个数、受力方向和作用位置进行分析,这个分析过程称为物体的受力分析。

被解除了约束的物体称为分离体。

在分离体上画出全部主动力和约束反力的简明图形称为受力图。

画受力图需按一下步骤进行:(1)根据题意选取研究对象,用尽可能简明的轮廓把它单独画出,即取分离体;(2)在分离体上画出全部主动力;(3)在分离体上按其所受约束类型逐一画出约束反力。

1.受力图的画法举例例重为G 的球用绳索AB 固定,并靠在光滑的斜面上,如下图所示。

试分析其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图。

解:1)确定研究对象2)进行受力分析。

3)画出分离体所承受的全部主动力和约束力。

画受力图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 明确研究对象。

根据求解需要,可以取单个物体为研究对象,也可以取由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

物体受力分析及受力图PPT学习教案

物体受力分析及受力图PPT学习教案
解: 研究系统整体、杆AB、BC(二力杆)及滑块C。
B YA
M A XA
FBC B
C F
NC
B
YA M FBC
A
XA
F CB C
F
C
FCB
NC
注意,若将个体受力图组装到一起,应当得到与整体 受力图相同的结果。力不可移出研究对象之外。
第19页/共25页
B F1
C F2
q q
A
D
B
C
F1 F2
A
XA
mA
1
受力分析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取分离体; 2、先画主动力,明确研究对象所受周围的约束 ,进一步明确约束类型,什么约束画什么约束反力 。
3、必要时需用二力平衡共线、三力平衡汇交等 条件确定某些反力的指向或作用线的方位。
注意:(1)受力图只画研究对象的简图和所受的全部力 ;
(2)每画一力都要有依据,不多不漏; (3)不要画错力的方向,反力要和约束性质相符 ,物体间的相互约束力要符合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F
RC
A
C
D
C
RB B B
F
A
D
XA YA
RC
C
F
A
D
RA
RC C
第17页/共25页
如图所示结构,画AC、BC及整体的受力图。
RC
P
C
C
C
P
RC
A
B
B
A
RB RA
C
P
RC
P
C
A XA
YA
P
C
A
XA
YA
RA A
B
RB
B

《建筑力学与结构(第2版)》电子教案 上篇 建筑力学 第二章

《建筑力学与结构(第2版)》电子教案 上篇 建筑力学 第二章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物体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约束与约束反力
• 限制阻碍非自由运动的物体称为约束物体,简称约束。约束总是通过 物体之间的直接接触形成。例如基础是柱子的约束,墙是梁的约束, 轨道是火车的约束。如图2-1(a)所示,柔绳便是小球的约束。
• 约束体在限制其他物体运动时,所施加的力称为约束反力。约束反力 总是与它所限制的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例如,墙阻碍 梁向下落时,就必须对梁施加向上的反作用力等。如图2-1(b) 所示,柔绳拉住小球以限制其下落的张力犜便是约束反力。约束反力 的作用点就是约束与被约束物体的接触点。在受力物体上,那些使物 体有运动或运动趋势的力称为主动力 ,作用在工程上的主动力也就 是所讲的荷载。通常情况下,主动力是已知的,而约束反力是未知的 。静力分析的任务之一就是确定未知的约束反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约束与约束反力
• 二、几种基本类型的约束及其约束反力
• 1.柔体约束 • 由柔绳、胶带、链条等形成的约束称为柔体约束。由于柔体只能拉物
体,不能压物体,限制物体沿着柔索的中心线伸长方向的运动,而不 能限制物体在其他方向的运动,所以柔索约束的约束反力为拉力,沿 着柔索的中心线背离被约束的物体,用符号FT 或犜表示,如图21所示。
• 固定铰链支座的计算简图如图2-5(b)所示,约束反力如图2-5 (c)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约束与约束反力
• (2)可动铰链支座约束。可动铰链支座约束又叫滚轴支座约束。在 固定铰链支座下面加几个滚轴支承在平面上,但支座的连接使它不能 离开支承面,就构成了可动铰链支座,如图2-6(a)所示。可动 铰链支座只能限制构件在垂直于支承面方向上移动,而不能限制构件 绕销钉轴线的转动和沿支承面方向上移动。因此,可动铰链支座的支 座反力通过销钉中心,并垂直于支承面,但指向未定。可动铰链支座 的计算简图如图2-6(b)所示,约束反力如图2-6(c)所示。

初中受力分析图教案

初中受力分析图教案

初中受力分析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重要性;2. 学会识别和分析物体所受的各种力;3. 能够运用受力分析图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2. 重力、摩擦力、弹力的概念和特点;3. 受力分析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为什么物体会运动或停止运动?2. 学生回答:因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3. 教师总结:力的作用使物体产生运动或停止运动,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受到的力。

二、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10分钟)1. 解释受力分析的概念:受力分析是指对物体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分析,以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2. 强调受力分析的重要性: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对于解决力学问题至关重要。

三、重力、摩擦力、弹力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3. 弹力的概念:弹力是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包括支持力和压力。

4. 举例说明各种力的特点和作用。

四、受力分析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15分钟)1. 确定研究对象:将物体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

2. 分析物体受力:先考虑重力,然后是弹性力、摩擦力等,并分析物体在已知力的作用下,将产生怎样的运动或运动趋势。

3. 确定力: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确定力,保证力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4. 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用文字标注力的名称。

5. 检验: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平衡力的知识来检验所画出的力是否正确。

五、练习和应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绘制受力分析图。

2. 教师选取典型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3. 学生应用受力分析图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受力分析的概念、意义和步骤。

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教案

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教案

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知道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能够正确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2. 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3. 受力分析的方法4. 受力图的画法5. 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受力分析的方法,受力图的画法。

2. 教学难点:受力分析的顺序,受力图的画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受力分析的方法和受力图的画法。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的实例。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动手画受力图,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引出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

2. 讲解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受力分析的方法和受力图的画法。

3. 演示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受力分析的顺序和受力图的画法。

4. 让学生动手画受力图,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画出几个不同物体的受力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的掌握程度。

八、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九、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2. 的黑板、粉笔3. 投影仪、课件4. 实例图片5. 练习纸十、教学拓展1. 邀请物理学家或工程师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的应用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工厂,观察和了解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力学装置,并分析其受力情况。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举重运动员举重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运动员所受的力,引出受力分析的主题。

受力分析和受力图PPT学习教案

受力分析和受力图PPT学习教案

擦不计的理想滑轮C 和柔绳维持在仰角是 的光滑斜面上,绳
的一端挂着重为Q 的物体B。试分析物体B、球A 和滑轮C 的受
力情况,并分别画出平衡时各物体的受力图。
解: (1) 物体B 受两个力作用:
TD B
E
CG
AF
D B
Q
P
(2) 球A 受三个力作用:
TE
(3) 作用于滑轮C 的力:
A P NF
第7页/共45页
2、作滑轮B受力图:滑轮两边T1=T2,其合力
必过滑轮中心,AB、BC二杆为二力杆,约束
反力亦过B中心,因此可视为平面汇交力系。
先设AB、BC均受压,即指向B。
3、选坐标轴,列出滑轮的平衡方程式并求解

第19页/共45页
2021/6/8
20
§1–5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与平衡
第20页/共45页
2021/6/8
F1
F2
A1 O
A2
A3
F1
= F2
l1
l2
O
l3
=
F3
F3
R O
LO
第33页/共45页
2021/6/8
34
§1–7 力的平移定理
共点力系F1、 F2、 F3的合成结果为一作用点在点O 的力 R。这个力矢R 称为原平面任意力系的主矢。
R F1 F2 F3 F1 F2 F3
附加力偶系的合成结果是作用在同平面内的力偶,这力 偶的矩用LO 代表,称为原平面任意力系对简化中心 O 的主 矩。
2021/6/8
10
§1–4 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梯子右边部分受力图 如图(d)所示
整体受力图如图(e)所示
提问:左右两部分梯子在A处,绳子对左右两部分梯 子均有力作用,为什么在整体受力图没有画出?

《主题一 第六节 物体受力分析》教学设计

《主题一 第六节 物体受力分析》教学设计

《物体受力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力的观点,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力的正负、方向、作用点等。

3.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物体所受各力的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析物体所受各力的方向,尤其是重力、摩擦力等复杂力的情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实物模型,如木块、小球等,用于演示和示范。

3. 准备练习题和作业,供学生实践和稳固所学知识。

4. 确保教室内有足够的空间,便于学生操作和演示。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初中物理知识,让学生回顾力的观点及三因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物体受力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二)新课教学1. 讲解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确定钻研对象。

(2)将钻研对象周围的力找出并加以分析,去除无关的力。

(3)画出受力示意图,标明各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

2. 传授受力分析的方法:(1)确定钻研对象时,应选择整个物体或所钻研部分的整个接触面。

(2)按照力的产生原理,逐个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及其他外力。

(3)按照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受力分析,如运动方向上的外力。

3. 实例教学:让学生实际操作,对一些简单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教师进行指导。

(三)小组活动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例如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并记录分析结果。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稳固受力分析的知识。

(四)教室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五)作业安置让学生回家后,尝试对一些复杂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于下次课的反馈和进一步的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教案
涉县职教中心王飞
⊥光滑面
、物体受力图的概念
1、取所要研究物体为研究对象(分离体)画出其简图
2、画出所有主动力
3、按约束性质画出所有约束(被动)力
例1-1
碾子重为,拉力为,A、B处光滑接触,画出碾子的受力图。

解:1、画出简图2、画出主动力3、画出约束力
例1-2
水平均质梁AB重为,电动机重为,不计杆CD的自重,画出杆CD和梁AB的受力图。

如图(a)。

解:
取CD 杆,其为二力构件,简称二力杆,其受力图如图(b)
P F
1
P
2
P
取AB梁,其受力图如图(c)
CD杆的受力图能否画为图(d)所示?
若这样画,梁AB的受力图又如何改动?
例1-3
不计三铰拱桥的自重与摩擦,画出左、右拱AC,CB的受力图与系统整体受力图。

解:
右拱CB为二力构件,其受力图如图(b)所示
取左拱AC ,其受力图如图(c)所示
系统整体受力图如图(d)所示
考虑到左拱AC在三个力作用下平衡,也可按三力平衡汇交定理画出左拱AC的受力图,如图(e)所示
此时整体受力图如图(f)所示
三、练习
不计自重的梯子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画出梯子、梯子左右两部分与整个系统受力图。

图(a)
解:
绳子受力图如图(b)所示
梯子左边部分受力图如图(c)所示
梯子右边部分受力图如图(d)所示
整体受力图如图(e)所示
四、提问思考:
在梯子的左右部分的受力图中,A处所受力的方向能否确定?如何画?
绳子对左右两部分梯子均有力作用,为什么在整体受力图没有画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