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事新编》中历史人物形象流变分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提要】通过对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分析,首先谈鲁迅先生“从‘我’做起”的写作特点: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同时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和判断。
鲁迅从“自白”的自我剖析的形式开始,直截了当地切入了当时问题的最根本处,这样的写作也才可以称为“现实主义”的写作。
其次,从压迫者、革命者、帮闲、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者、旧知识分子、善良人等7个方面举例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一、鲁迅小说的出发点鲁迅先生一生著作很多,但是具体到小说上的数量却有限,《呐喊》、《彷徨》加上荒诞小说《故事新编》不过三部,二十来篇小说,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还不如眼下的一部中等长度的长篇小说。
鲁迅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不少。
说到底,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度。
古今中外的好小说,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
读者可以不注意一部小说的大段描写和议论,却可以印象深刻地记住某一个小说人物的特点。
一个成功的小说人物,可以穿透时空,从很远的地方走到我们面前。
这样的人物,甚至会掩盖小说人物的原型。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因为塑造得生动成功,从而遮蔽了历史上的人物。
《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属于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中的一个大门派“讲史”的一类,“讲史”的特点不是凭空去杜撰一个人物,而是拿历史上真有的人来说事。
小说的《三国演义》里,根据作者的谋篇布局的需要和故事叙述的进展,把《三国志》里的人物都加以了发挥,最典型的是奸雄“曹操”。
我个人认为,作者之所以要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奸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曹操来映衬“忠厚”的刘备。
他们是一矛一盾,谁也离不开谁。
鲁迅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很早就说过:“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人物形象分析鲁迅人物形象分析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鲁迅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人物形象分析篇11.华老栓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
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
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
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
”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
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
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
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
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
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鲁迅《故事新编》荒诞性的表现
鲁迅《故事新编》荒诞性的表现作者:何星亮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8期摘要: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将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进行了新的创作,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艺术手法上,鲁迅采用了创新性的“油滑”表现手法,展现出浓厚的荒诞性色彩。
本文对鲁迅《故事新编》中表现的荒诞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故事新编》;荒诞性;人物《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最后一部小说集,他将记载在古代神话、传说与史实等“故事”里的古人进行新的激活,给予了这些历史人物全新的阐释,整部作品焕发出强大的艺术生机和丰富的想象力。
故事中提到的古代神话英雄和圣贤人物,在传统文学中都是居于高堂圣殿,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他们被拉回到日常生活情景中,抹去了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神光,变回了常人、凡人的原本面目。
鲁迅借助文字对当时的现实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揭露,完美的展现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精神。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故事新编》的很多篇章,都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旋律,互相补充、渗透与消解。
这一特点拉开了《故事新编》与传统历史小说的距离,表现出明显的荒诞性。
一、人物形象的世俗化重构《故事新编》中写到了很多历史正典中的神话英雄和古代圣贤,比如后羿、大禹、女娲、老子、庄子、伯夷、叔齐等等。
但是这些被传统历史小说不断书写的历史人物,在鲁迅的笔下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形象。
鲁迅将他们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中剥离出来,剔除了他们的神圣光环,改用世俗的眼光审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也拥有了普通人的平凡与琐碎,钻营在庸碌人生的鸡毛蒜皮之中。
鲁迅在对传统历史人物形象的颠覆和重塑中,展现了作品的荒诞性。
《故事新编》人物形象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英雄圣贤们生活在高度物质化的世界中,他们同凡夫俗子、芸芸众生一样,对柴米油盐、安身立命有着一定的追求。
《奔月》中,当年运弓射封豕长蛇的英雄后羿,如今每天为了生计发愁。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中的⼈物形象分析2019-10-22【摘要】我国伟⼤的现实主义作家鲁迅,对妇⼥问题极其关注,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形象,如单四嫂、祥林嫂、⼦君、爱姑,等。
在此通过梳理她们⼀⽣的悲惨遭遇,认为这些⼥性⼈物形象的悲剧性是由于他们经济上缺乏独⽴性以及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所决定的,作为⼀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化上的⾦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艺观。
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控诉了封建社会吃⼈的本质,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封建势⼒;看客形象“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记》时开始使⽤的笔名,他的⼀⽣始终以抨击旧势⼒,揭露社会中的⿊暗现象为⼰任鲁迅⽂学作为⼀种典型的⽂学形象,⼀种审美形态,我们应该以哲学眼光来审视。
要以⼀种新的典型观去把握它的本质。
如阿 Q的“精神胜利法”,已从东⽅步⼊西⽅,⽂学典型总是这样没有国界,超越时空,⽽富于永久的艺术魅⼒。
鲁迅在《我怎样做起⼩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中间,意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先⽣就是通过阿 Q这⼀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揭露了封建势⼒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了⾟亥⾰命的不彻底性。
与鲁迅的思想⾏为⼀致的是,在他的⼩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径的愤怒批判。
1.逃避现实的阿Q在鲁迅刻画的农民形象中,逃避现实者阿Q的形象,是⼀个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久艺术⽣命⼒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的⽣活道路,虽然并不是当时所有农民共同的⽣活道路,但就其悲惨遭遇来看,阿Q的受压迫、受剥削、被凌辱、被愚弄的命运,却是⼴⼤农民所共有的。
有压迫就应该有反抗,但是,阿Q的性格却使他的所谓反抗,通过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
神明在人间——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形象
神明在人间——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文学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深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其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其中当然也不乏一些神明的形象,以下就通过几个例子来探讨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描写神明形象的方式与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鲁迅笔下的福祸。
福祸是天神,其形象描述为“一介不取,一介不与,穿著一袭青衫飘飘,在天间和人间来回游走。
”福祸在人间的使命是为人们分发福气或是灾难,以此告诉人们善恶之别的同时,也提醒人们自己的内在的善恶。
其次,鲁迅笔下的老天爷与其官员们的形象也十分有趣。
在《假影·新神》中,鲁迅描写了一个崭新的写照,他将老天爷经过一番淘汰后升起了一帮上司——这些上司们个个贪污腐败、阴谋巨大,而老天爷则因为上司们的包围而昏昏庸庸,实际上老天爷已经被上司们利用刻意控制了。
这种写照颇具现实意义,暗示了官场上的腐败是如此普遍,我国的治理方式和制度安排有些是多么的难以对付这些习惯于利益捞取的官员。
再来,鲁迅笔下的普通神明形象也是十分独特的。
在《幸福娃娃》中,鲁迅描写了一个由传说中的石狮变化而来的神明,被人们供奉为幸福之神。
然而,当代现实中,这种信仰却变成了神通广大而掌控利益的公司,在这个公司内,获得工作机会或较高待遇的唯有用钱行贿获得。
这种写照是对现代社会冷酷残忍和基于金钱的道德沦丧的一种隐喻,同时也暗示了中国的传统信仰已经被当代现实所取代。
这些神明的形象都总体上暗示了中国当代现实中的一些深层道德困扰,而通过这些神明与人间的对比,让人们进一步思考自身处境和责任。
除此之外,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还有许多关于神明的形象描述,比如《灵灰记》中的雪魂、《二逼神之徒弟》中的不死神等。
这些形象或是巨大而令人敬畏,或是卑微而寻求人类仁慈,都具有对人类生命和存在的一种深层探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神明的形象并不是直接的宗教信仰,而更多的是对人类道德和生命现状的一种隐喻。
荷戟独彷徨——《故事新编》中的末路英雄群像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穷其毕生精力都在“启蒙”着“国民大众”,希望用他自己的方式来拯救中华民族及其民众的“灵魂”,故而,在鲁迅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中国的脊梁”[1]118式的英雄人物。
鲁迅希望用这些英雄人物形象及其事迹,来树立一种标杆,激励和鼓舞中国民众,让民众的思想和精神能够真正独立起来,从而使整个中华民族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鲁迅曾明确地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118,而《故事新编》正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寻找这种“中国的脊梁”式的英雄人物,借古说今,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2]来预示着民族的未来,因为“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
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3],而鲁迅则正是想从这被涂饰着的零星的历史碎影中,来探索“中国的灵魂”,“启蒙”着淤收稿日期:2017-06-27基金项目院国家2016年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16ZDA191)子课题“抗战时期大后方散文报告文学史料”作者简介:郭大章(1982-),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
在校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
通讯作者:曾利君(1965-),女,重庆合川人。
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
摘要:《故事新编》中塑造的十个末路“英雄”形象,正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者”的缩影和化身,他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末路”困境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呈现出一条非常明晰的思想变化痕迹,考察这些末路“英雄”的形象及其面临的困境,可以从中看出鲁迅等“启蒙者”的“启蒙”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思想变化过程,从女娲的“死”到庄子的“逃”,体现了他们从“荷戟”到“独”再到“彷徨”的思想转变过程。
关键词:《故事新编》;末路英雄;形象;启蒙者;思想变化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699(2018)01-0006-10郭大章,曾利君①(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荷戟独彷徨———《故事新编》中的末路英雄群像中国民众,使整个民族觉醒起来。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各具特色,生动地表达了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本文将对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内涵。
一、主人公的形象鲁迅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往往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反抗精神的人物。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被压迫的小人物,他与社会的矛盾和无奈感让读者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孔乙己坚守自己的尊严,嘴上不屈服于社会,但他的命运却被社会的压力所摧残。
通过孔乙己的形象,鲁迅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和社会体制的不公。
另一个鲁迅小说中的典型形象是“阿Q”。
《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深受社会歧视和挫折打击的人物,他内心充满了自卑和仇恨。
阿Q表现出了一种形式上的反抗,但这种反抗并没有真正改变他的处境,反而使他逐渐堕入更深的绝望之中。
通过塑造阿Q的形象,鲁迅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对弱者的压迫。
二、次要人物的形象除了主人公形象外,鲁迅的小说中还塑造了丰富多样的次要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衬托和烘托主题的作用。
比如,在《故乡》中,作者通过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展示了当时乡村社会的封建习俗和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困境和苦闷。
其中的“祥子”和“辜负了祥子的女人”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农村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塑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体命运的担忧。
这个形象形象既是个体受压迫的代表,也是对于社会不公的直接抗争者。
这些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整个小说更加鲜活,深入人心。
三、反面人物的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还有一些反面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言谈,鲁迅展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孔乙己的对手赵太爷是一个残忍、贪婪且好色的地主,他完全没有任何人性的底线。
鲁迅《故事新编》· 人物形象
神明在人间——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形象关于鲁迅的著作《故事新编》,目前的学界已有诸多研究。
在以历史人文背景为基础的全文研究之外,也不乏针对《故事新编》中诸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分析。
从文本来看,《故事新编》中的八篇故事融合了古代传说与现代意识,在借古讽今的同时,以新的思想作为古老精神的传承,在新的时代延续悠久的民族神话。
“任何属于传统形式的凝固概念,都不能约束它、绊住它,因为这代表着一种新的创造”[1]。
《故事新编》的基础源于《山海经》《淮南子》等上古神话、《汉书》《史记》等史家记载、《论语》《孟子》等诸子散文,可谓融会贯通。
面对这些古老的传说人物,鲁迅并没有“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2],而是让他们从遥远神话的舞台来到纷繁扰杂的人间。
在失去原本历史背景所赋予的伟大光环之后,人物本身灵魂的光辉反而愈加显现。
这样的创作“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3],反而令其重获新生。
本文主要选取《故事新编》中《补天》《采薇》《铸剑》三篇,结合文本对叙事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和内涵探讨。
一、孤独的神明《补天》是《故事新编》八篇寓言之中最早的作品,主要讲述了神明女娲创造人类和修补天空的两项事迹,其中“造人”一章基于《太平御览》中女娲抟黄土造人的记载,而“补天”一章则是《淮南子·天文训》《淮南子·览冥训》和《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共工和颛顼相争,不周山崩塌和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等传说的融合。
由于在叙事内容上改动较少,故事角色的行动范围便非常有限。
但作者通过巧妙地在故事中安排其他角色,使主人公女娲在履行原本职责的同时与这些新角色产生互动,从而为这个已在原本故事中固定的角色增添新的内涵。
与古籍记载中的创世女神相比,《补天》中的女媧被鲁迅赋予了更多的人性。
她不仅具有人类的喜怒哀乐,也会和普通人一样感到疲惫。
但在另一方面,身为神明的她有着与她所创造的人类截然不同的眼界和认识。
因此,她和故事中的其他人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
神明在人间——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形象
24神明在人间——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形象文/朱娅楠摘要:《故事新编》是现代作家鲁迅将中国古代传说与新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再创作的作品。
在这些经过改编的新故事中,原本故事中的人物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本文选取《故事新编》中部分作品,尝试结合文本内容对这些改编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简要解读,并分析其内在涵义。
关键词:鲁迅;人物;故事新编关于鲁迅的著作《故事新编》,目前的学界已有诸多研究。
在以历史人文背景为基础的全文研究之外,也不乏针对《故事新编》中诸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分析。
从文本来看,《故事新编》中的八篇故事融合了古代传说与现代意识,在借古讽今的同时,以新的思想作为古老精神的传承,在新的时代延续悠久的民族神话。
“任何属于传统形式的凝固概念,都不能约束它、绊住它,因为这代表着一种新的创造”[1]。
《故事新编》的基础源于《山海经》《淮南子》等上古神话、《汉书》《史记》等史家记载、《论语》《孟子》等诸子散文,可谓融会贯通。
面对这些古老的传说人物,鲁迅并没有“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2],而是让他们从遥远神话的舞台来到纷繁扰杂的人间。
在失去原本历史背景所赋予的伟大光环之后,人物本身灵魂的光辉反而愈加显现。
这样的创作“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3],反而令其重获新生。
本文主要选取《故事新编》中《补天》《采薇》《铸剑》三篇,结合文本对叙事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和内涵探讨。
一、孤独的神明《补天》是《故事新编》八篇寓言之中最早的作品,主要讲述了神明女娲创造人类和修补天空的两项事迹,其中“造人”一章基于《太平御览》中女娲抟黄土造人的记载,而“补天”一章则是《淮南子•天文训》《淮南子•览冥训》和《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共工和颛顼相争,不周山崩塌和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等传说的融合。
由于在叙事内容上改动较少,故事角色的行动范围便非常有限。
但作者通过巧妙地在故事中安排其他角色,使主人公女娲在履行原本职责的同时与这些新角色产生互动,从而为这个已在原本故事中固定的角色增添新的内涵。
简析鲁迅《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
简析鲁迅《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
效果
要点:
1.结合作品对这种艺术手法进行描述,即《故事新编》都是以有典籍记载的女娲、禹、老子、庄子等古人古事为中心,但其中往往穿插着次要的喜剧性人物,他们口中常常出现大量现代语言、情节与细节,例如令古代人物说出OK、莎士比亚等;
2.评析这种手法的艺术资源及带来的审美效果,除了论及这种艺术手法带来较为明显的戏谑化的喜剧效果外,还要注意到这种被鲁迅称做“油滑”的手法,是借鉴了传统戏剧里“丑角”脱离剧情的插科打诨,它可以在审美上造成一种“间离效果”,用现代照亮并重新审视古代,从而达到讽今,增强现实性和批判性,与他的杂文取得精神上的一致。
鲁迅《故事新编》· 神话人物的人性化
论《故事新编》中神话人物的人性化鲁迅一生不倦地在创作上进行探索,根据时代的革命要求和个人的战斗特点,多方面地从事艺术创作,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里做出榜样和树立标准。
《故事新编》则是鲁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探索成果,是历史小说创立和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小说的丰碑。
小说对神话、传说和历史“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在创作时将神、英雄与历史人物拉下圣坛,使他们染上“人”的色彩,让形象更为丰满。
在中国传统的叙事文本中,女娲是创世与救世之神,夷羿为救世英雄,舜、禹是治世圣贤,庄子、老子、墨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伯夷、叔齐是隐士,是“忠义”的代表,而黑衣人、眉间尺更是侠义和复仇精神的代表与化身——这些被神圣化的人物几乎是中国文人文化哲学和民间文化哲学的全部精髓,在他们的头顶上无不闪烁着神圣、耀眼的光芒,让人们顶礼膜拜、万世景仰。
然而,鲁迅的《故事新编》却从现代人的文化语境入手,剥落罩在历史以及文化身上的华衣,将神、英雄以及圣贤人物拉入世俗的生活之中,还原他们的人性,展现他们在世俗生活中的尴尬和不堪,从而说明神与英雄都是被制造出来的。
一、神与英雄人性化、世俗化在《补天》这篇小说中,女娲虽顶天立地、背靠青山,伸手可触摸青天,抟土可以成人,但她已不再是人首蛇尾、永生不灭的神,她虽高大却有着正常的人形,她创造人类只不过是因为她那备受压抑而潜藏在下意识里的“生命力”——即性欲的潜力。
鲁迅在此处引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说明女娲造人的动因是性的冲动,从而达到将女娲这一创世之神人性化的目的。
《补天》的开头,鲁迅描写女娲性的冲动,把她写成一个人性十足的女性:她从梦中惊醒过来,“只是很懊恼,觉得有什么不足,又觉得有什么太多了。
煽动的和风,暖暾地将伊的气力吹得弥漫在宇宙”里。
由于无聊而又无趣,女娲在海边掬起带水的软泥揉捏起来,由此创造了人。
她在造人的过程中感到了创造的欢乐,第一回于天地间笑得合不拢嘴;后来看到自己所做的小东西变成怪模怪样的道士,又诧异而且害怕地叫起来,“皮肤上都起了粟,就像触着一支毛刺虫”。
鲁迅《故事新编》原型人物的重塑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原型人物的重塑【摘要】鲁迅的《故事新编》人物形象基本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及史实,但小说中并没有一味地照搬原型人物,而是通过文学艺术方式重新塑造了新的英雄和斗士形象,并让这些改造后的人物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社会。
在一个全新的大环境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行为等方面逐渐在变异,呈现出了一个与原型不同的全新形象。
这些形象由理想世界逐步转向世俗世界,是个体面对历史环境的博弈结果。
【关键词】《故事新编》;原型人物;重塑《故事新编》的人物基本取材于历史或神化故事,他们生动逼真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小说里并不是照搬原型,而是杂糅进了现代人的身影和环境。
鲁迅把这部小说中的人物置于读者所熟悉的世俗世界,让人们熟知的英雄、贤哲走出古代原型的框架,接受现代人用现代眼光去看待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时代文化。
作者极力褪去这些人物头顶的光环,刻画出他们在世俗世界中的境遇,其背后反映了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及落后的传统文化的批判,具有深刻性。
《故事新编》中的八篇作品,分别重塑了新的主角。
在新的生存环境下,这些人物虽然带有部分原型色彩,但在大背景下已经开始有所变化,逐渐呈现出新的人物形象。
一、神话式人物的平民化《故事新编》中有不少人物曾是神话故事中受人膜拜的英雄,如始祖英雄女娲、射日英雄后羿。
但在这里,他们原型人物中的神性在渐渐消失,成为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为着生计奔波。
他们的神话色彩在被世俗消磨,甚至完全消失。
在新的生存困境和社会大背景下,这些神话式的人物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奔月》中的后羿曾是万古传颂的射日英雄,但他现在每天为生计劳碌奔波,陷于无聊的生活琐事中,逐渐失去他神性的光环。
一方面由于射法太高,像样的猎物都被他打光了,每天只能打到乌鸦,另一方面,他每天都要回去处处观察嫦娥的脸色讨她欢心,内心充满愧疚和不安。
他还遭到徒弟逢蒙的背叛,被老太太误认作骗子。
后羿对世俗物质方面的无知让他成为被世人嘲弄的对象。
《故事新编》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认知范式的转变
《故事新编》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认知范式的转变目录一、《故事新编》的历史地位与影响...........................2 (一)《故事新编》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意图.....................3 (二)《故事新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4 (三)《故事新编》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5 二、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的发展脉络...........................6 (一)近代历史小说的兴起与演变.............................7 (二)现代历史小说的创新与发展.............................8 (三)新历史主义历史小说的探索与实践......................10 三、《故事新编》与近现代历史小说认知范式的转变............11 (一)从传统历史叙事到现代叙事方式的转变..................12 (二)从英雄史观到民众史观的转变..........................13 (三)从单一叙事结构到多元叙事结构的转变..................14 (四)从文学价值到历史价值的转变..........................15 四、《故事新编》中的历史观念与叙事策略....................16 (一)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与再现............................17 (二)历史叙述视角的选择与运用............................17 (三)历史人物形象的重塑与解读............................19(四)历史题材的挖掘与创新................................20五、《故事新编》与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的互动................21(一)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22(二)与左翼文学运动的影响................................23(三)与鸳鸯蝴蝶派的文化立场..............................24(四)与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关联..........................25六、《故事新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25(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26(二)对历史教育与文化自觉的启示..........................27(三)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与启示..........................28(四)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贡献......................29一、《故事新编》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故事新编》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故事新编》的人物和故事探究鲁迅及其思想
从《故事新编》的人物和故事探究鲁迅及其思想王瑶【摘要】《故事新编》的写作实际上是作者运用各类历史人物来表现自己对现实人事的看法,其中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二三十年代鲁迅的复杂心路历程,他在主观上有积极战斗的时候,也有失意时的消极避世,但总体上表现了鲁迅先生在战斗中与敌人勇猛较量,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复杂的战士形象。
【期刊名称】《信阳农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7)002【总页数】4页(P50-52)【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历史人物现实际遇【作者】王瑶【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6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22年的冬天创作了《补天》,《奔月》和《铸剑》分别写于1926年和1927年,剩下的五篇写成于1934年至1935年。
这八篇小说大多数以历史人物为主体,融入了20世纪初期的时代精神,并将这些精神注入到古代的历史人物中,让古人展现出现代的风采,尤其折射出鲁迅生活的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状况。
《故事新编》实际上用8篇小说完成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原始时代与民国时代对应,将古代精神带入到现代社会,进而探讨这些传统精神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力。
因此该小说集的立意就超越了“新编”,而走向了对整个民国“大文化”的思考。
然而这8篇小说的创作横亘13年,这期间由于种种经历,作者的世界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小说集在勾勒文化史过程中所持的文化立场,很难一以贯之。
作者在这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立场、社会环境和心理态度,而这些变化又是通过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本文将分别讨论在这三个时期的创作中,通过鲁迅对小说主人公的写作态度所反映出的他在每一个时期的文化立场,进而探究鲁迅在每一个时期的真实情感态度,感受鲁迅的复杂人生和思想变化,以及了解真实的鲁迅对现代文学的意义。
《补天》原名《不周山》,鲁迅先生借鉴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先是解释“人和文学”的缘起,作者通过女娲来自况,表现了他觉醒于世界困顿之中,感受到了世人的无聊和麻木,愿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将战斗精神融合于神话故事之中。
鲁迅《故事新编》人物形象性心理解读二题
作者: 王吉鹏;宋凡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9
出版物刊名: 殷都学刊
页码: 64-6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鲁迅;《故事新编》;人物形象;性心理;解读
摘要:鲁迅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从性心理视角阐释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人物形象,会产生更多的阅读愉悦和体会.《补天》中女娲健美性感,精力旺盛,欲求不满,移向创造与救世.《奔月》中嫦娥奔月并非由于“同甘不能共苦”,而是因为“寂寞”;后羿深爱并娇宠嫦娥,适得其反,在大爱大憎中走向英雄末路.鲁迅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其小说的性心理运用,揭示了人的“灵魂的深”.。
浅析《故事新编》中的“新历史主义”因素
浅析《故事新编》中的“新历史主义”因素暴丽娜【摘要】鲁迅先生是一位锐意求新的作家,他的《故事新编》是一部文无定体的小说集.鲁迅先生在书中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对传统的历史观念提出质疑和解构,并重新塑造那些为人熟知的英雄圣贤的形象,用所谓的“油滑”和反讽的手法实现对正统历史道德的消解,具有很强的“新历史主义”的因素.【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2【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故事新编;“新历史主义”因素;鲁迅【作者】暴丽娜【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在中国现代文坛,鲁迅先生一直都是追求创新的作家,他对小说新形式的创造与探索,并不仅仅表现在以现代生活为题材的《呐喊》与《彷徨》中,而是更多地表现在以历史、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故事新编》里。
《故事新编》虽然只有八篇,但创作时间却长达十三年之久。
这部小说集中的故事大多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但作者却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历史叙事,而是采用特定的手法和创作艺术将其解构,并重新进行叙述,带给我们一种新的历史认知。
“新历史主义”理论思潮中的“新历史”的概念与“旧历史”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它不再把文学看成是历史的“还原”,也不把历史看作是真实的,而是认为历史是一种特定的叙述话语,且这种历史叙述的形成必然夹杂着叙述者的感情和思想倾向,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它甚至可以被撰写和修改。
由此可以看出“新历史”观念的提出必然会造成对传统历史观念的“质疑”。
而这种“质疑”可以通过多样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
(一)用荒诞、虚构的手段解构历史在神话传说中,“女娲”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传说中的女帝,而且女娲造人、补天都具有了一种神圣的意味。
但在《补天》一篇中,女娲造人仅仅是出于从梦中惊醒后的“无聊”,因为无聊而在海边“掬起带水的软泥来”,这才有了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
论《故事新编》中的英雄人物形象
论《故事新编》中的英雄人物形象
刘亚
【期刊名称】《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13)004
【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全集共8篇,本文选取其中的五位英雄人物,通过对他们的分析,看鲁迅如何实现"新编",探析"新编"的思想意蕴。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刘亚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6
【相关文献】
1.荷戟独彷徨——《故事新编》中的末路英雄群像 [J], 郭大章;曾利君;
2.反英雄:“故事新编”体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 [J], 程军
3.荷戟独彷徨r——《故事新编》中的末路英雄群像 [J], 郭大章;曾利君
4.试论蒙古族童话与格林童话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以《英雄当德巴特尔》和《勇敢的小裁缝》为例 [J], 武霞
5.试论蒙古族童话与格林童话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以《英雄当德巴特尔》和《勇敢的小裁缝》为例 [J], 武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新历史”意识
试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新历史”意识
姚丹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故事新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文无定体的奇书.鲁迅在轻松洒脱的游戏化书写中实现了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解构.他以独特的题材处理、奇崛的作品结构、别致的叙事策略、超拔的文学想象、纯熟的反讽技法、陌生化的语言效果,将那些历史上具有文化原点意义、被历代典籍不断复写而神圣化了的神话和历史人物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中剥离出来,放到世俗的语境中加以消解.在小说中,作者以虚构的手段还原历史,以世俗的眼光透视历史,以民间的历史观念批判历史,等等.这些都顺利成章地成为鲁迅重写历史的着力点,并由此拉开了与传统历史小说的距离,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精英及历史原典的层层解剖,从而还原被遮蔽的历史本相,呈现出强烈的新历史意识.
【总页数】4页(P32-35)
【作者】姚丹
【作者单位】贵州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556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历史与人性的碰撞--析鲁迅《故事新编》所体现的历史观 [J], 王琛
2.鲁迅与新世纪文学——论鲁迅《故事新编》对莫言《檀香刑》历史叙事的影响[J], 方久月
3.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迟暮"意识 [J], 郭大章
4.历史文学的现实性特征--鲁迅小说《故事新编·奔月》及鲁迅现代历史文学写作观[J], 张怡靖
5.历史文学的现实性特征——鲁迅小说《故事新编·奔月》及鲁迅现代历史文学写作观 [J], 张怡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故事新编》中历史人物形象流变分析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一本小说集,它的创作时间长达13 年,几乎横跨了鲁迅全部的文学生涯。
在这本小说集中包含了作者对历史人物认识方式的转变,从“五四”前后塑造的以女娲形象为代表的“超人”式英雄,到“五四”退潮期《奔月》中后羿式的“彷徨”式英雄,直至30 年代塑造的《采薇》中伯夷、叔齐一类小人物,其发展过程深刻地揭示了鲁迅对人在历史中地位认识的发展过程,即从开天辟地式的英雄,逐渐向世俗沉落,最终发展为被生活所牵制,充满世俗烟火气的庸人。
这一过程也暗示了鲁迅某种世界观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历史人物补天奔月采薇英雄庸人1935 年12 月,已经接近写作生涯与个人生命双重终点的鲁迅,完成了他创作时间长达十三年,几乎贯穿其整个文学生涯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在这部据他自己称为“速写居多”,而“有一点旧书上的痕迹,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的“油滑”之作中[①],鲁迅选取了自女娲补天后几百年发生在华夏土地上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并借尸还魂,希望以此来表达自己生于当前、处于乱世的种种独特生存境遇与思想感受。
这本小说集内涵,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与鲁迅各个时期的世界观互为映衬的,它用具象的历史图解了作者抽象的哲学思考,在探讨世界的荒诞性的同时,也对人(尤其是文人)及其创造物文化在乱世之中的地位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在辛辣的笔调下透出了哲学思辨的幽深。
鲁迅在选择历史神话故事的时候有他自己的取舍标准。
宏观上看来《故事新编》仿佛是一部专门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流变的长篇论文,作者以女娲“造人”、“补天”作为开篇,以女娲这一巨人的形象象征新历史纪元的到来;而后的《奔月》、《理水》、《铸剑》分别以后羿、禹和眉间尺的故事作为典型,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蔓延于原始社会的英雄主义情结;小说集最后几篇重写了老子、庄子和墨子等生于封建时代初期思想家的故事,企图通过他们的经历来揭示文化对原始时代野性生存方式的规训以及知识精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为了达到完整表述古代文化史的目的,《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大多数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生发的。
这其中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策略,即以当时代表性的精神为切入点,将这一精神注入到某一闻名的人物之中,使他成为这一精神的代名词,通过他的遭遇暗示该精神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处境与地位。
而经过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当时社会生活,也不过是鲁迅生活的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缩影,二者在“乱世”的层面上找到了契合点,因此《故事新编》实际上用8 篇小说完成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原始时代与民国时代对应,将古代精神带入到现代社会,进而探讨这些传统精神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力问题。
因此整体上小说集的立意就超越了“新编”,而走向了对整个民国“大文化”的思考层面。
然而这8 篇小说的创作横亘13 年,这期间由于种种经历,作者的世界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小说集在勾勒文化史过程中所持的文化立场,很难达到从一而终。
事实上,如果我们纵观整本集子,会发现作者的思想大致以创作时间为界,分为三个阶段,即20 年代早期的“补天”阶段,“五四”退潮期的“奔月”阶段,以及30 年代的“采薇”阶段。
作者在这三个阶段中有着不同的文化立场,而这种立场的变化又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下面本文将分别讨论在这三个阶段的创作中,鲁迅对小说主人公所持的文化态度,进而探讨鲁迅终其一生文化观的转变。
一、“补天”时期:“大胆创造”的超人《补天》写作于1922 年11 月,据鲁迅回忆该小说原先以《不周山》为名收录于小说集《呐喊》,后来由于与成仿吾论争的原因,“《呐喊》印行第二版时,即将这一篇删除”[②]。
说到写作动机,“也不过是取了弗罗特(今译弗洛伊德,编者注)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③]。
小说借助中国古典神话传说中女娲造人,补天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巨人化的女娲形象。
小说的开篇,她从睡梦中惊醒,感到“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很显然在这里女娲的形象有了作者自况的成分,鲁迅曾以在铁屋子里面“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④]来象征在“五四”浪潮下最先呐喊的先觉者,他们面对着国家物质上,精神上的废墟,感到了无尽的痛苦与寂寥,因此必须发愤图强,创造国家美好的前途。
无聊中的女娲便是这样的“创造者”,她“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因此便有了人类的产生,这里的人类是与前代所不同的一种存在,它是经过造物者创造而产生的,寄寓着某种希望,又或者可以理解为是现代思想革命之后由先觉者创造出的新人的象征。
女娲的造人活动不曾停止,她“几乎吹完了呼吸,流完了汗”,而“还是照旧的不歇手,不自觉的只是做”,这是多么强大而又富有执着精神的创造者!小说中的女娲形象一方面是作者作为新文化先驱者的自况,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尼采哲学中“超人”观念的影响。
尼采认为“人应是被超越的某种东西”,是“连接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一根绳索”,是“过渡和没落”[⑤]。
当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必须要达到对自我的超越,因此才能不断向前进化,而这种进化一经产生,“超人”便产生了。
这时候人类便分化为超人与庸人,尼采借助查拉图斯特拉之口,痛斥那些“为权力而做的肮脏交易和讨价还价”而奔走的庸人,称其为“贱民”。
[⑥] 而在《补天》中也明显可以见到这种超人与庸人的判然分别,与大胆创造,巨人化的女娲相比,那些渺小的“身上包着铁片” 的兵士,“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毛毛”的智者,或者“顶着长方板”拿着笏板的朝臣,正是与超人般的女娲对立的庸人们。
小说有一个讽刺性的结尾,一队禁军在女娲补天之后,看到危险已经消除,杀到女娲尸体旁边,选取了她肚皮上最膏腴之处安营扎寨,并声称“唯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
这一情节暗示着愚昧、懦弱而自命不凡的民族性格最终取代了超人,民族的生命力没有得到保持,反而走向败坏与衰退。
因此,《补天》为我们展现的女娲,是一个具有查拉图斯特拉式超人气质的巨人形象。
她觉醒于混沌之中,缔造万物;在世界陷入崩溃之时力挽狂澜,挽救众生,直至耗尽自己。
她孤独而强大,不羁而偏执,以万物安危为己任,以世界存亡为天职,是作者心中完美的文化比征物。
另一方面,这一形象又带有作者的自况意味,她象征了最先从几千年天朝上国迷蒙中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有女娲一样的济世之心,感受着女娲一样“无聊”的痛楚,甚至他们在女娲身上看到了自己为后人所捧杀的悲剧命运,念及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中被人误解,被人任意解释的现实,作者这种先见之明真可谓沉重至极。
“补天”时期是作者文化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总体是乐观向上的。
他们没有作者后来小说主人公身上发散出的那种忧郁彷徨气息,也没有安特来夫式阴冷的调子,人物主导色调趋于浓艳,明快。
可以说《补天》创作于鲁迅历史文化观的“呐喊”时期,它的风格与《故事新编》后来的小说是截然二致的。
二、“奔月”时期:“彷徨”中的英雄如果说《补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强烈刺目的光芒,是《故事新编》中的“呐喊”,那么创作于“五四”退潮期的两篇小说《奔月》与《铸剑》则染上了浓烈的忧郁颓废色彩,是小说集中“彷徨” 的部分。
《奔月》化用了古代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而将主人公设定为古代英雄后羿。
嫦娥奔月最早见于《淮南子》,情节非常简单:“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⑦]鲁迅在此基础上将故事加以生发,加入了嫦娥由于羿无法打到猎物而愤恼,以及羿的弟子逢蒙的背叛等情节,将一个失意英雄所能遇到的一切窘迫悉数托出,使人读后感慨不禁。
与女娲不同的是,后羿生活在一个英雄贬值的时代。
如果说女娲的伟大体现在于“四极废,九州裂”之际,挽狂澜于既倒,那么后羿的悲剧在于他虽有英雄之质,却不逢成就英雄之时。
他有自己光鲜亮丽的过去,曾经只身射杀“封豕长蛇”,但当不觉之中发现由于自己“箭法太巧妙了”,以致周围的野兽“竟射得精光”时,他竟陷入了无敌可对的窘态。
射杀“封豕长蛇”的强弓,如今只能用来捕杀乌鸦麻雀。
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如今就这样被现实拽回到了生活琐碎之中,况且还要整天面对妻子的不屑与弟子的背叛。
逢蒙在射杀后羿未果而离开时的那句“你打了丧钟”准确地概括了此时后羿沉重的心态。
后羿的不幸又不仅仅体现在由于庸俗环境而造成的敌手的缺失,还显现为亲人与学生的背叛。
逢蒙是后羿的学生,但恰恰是曾经的弟子却秉持着“以其人之道,反诸其人之身”的信条,竟至对自己的恩师下手。
在这里鲁迅与羿再在背叛这一点上感同身受,按照鲁迅自己的说法,逢蒙的背叛实际是暗讽了现实中沉钟社的高长虹,[⑧]而他也借后羿之口油滑地批评了现实中自己的弟子。
总的来说此番过后,羿希冀在现世之中建功立业的“英雄梦”,由于环境的不理想,彻底地宣告破灭了。
而妻子嫦娥的奔月则终于彻底让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英雄沉降到了庸俗的现实之中。
之前即使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即使是学生的背叛,后羿最终还有一条升天的退路。
但是当他发现妻子在他之前已经吃掉了唯一的灵药奔月之后,他信仰中那种超然而高贵的意识终于完全地失落了,“他似乎觉得,自己一个人被留在地上了”,最终被甩在尘世平庸之中的,终归是自己本人。
因此他将自己先前英雄的强烈自我认同转化为愤怒,对妻子奔向的月亮,进行了疯狂的报复。
这里与其说后羿的利箭是射向月亮里背叛他的嫦娥,倒不如说是射向那月亮一般不可把握的英雄功名的自许。
后羿就是这样彷徨中的英雄,他怀着在现世功成名就的决心,有着取得功利的勇气,怎奈庸俗的现实无法承受他英雄的行为。
他冀望与强者搏斗,但周围缺少真正的强者;渴望影响他人,改变他人,换回的却只是他人的背叛;甚至于超越现实的渴望也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实现。
这正是20 年代后半期“荷戟独彷徨”的鲁迅真实的心理写照。
在这里,前一时期“超人”一般的人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挣扎于尘世之网中无奈的人,他们有所追求,却终无所赖,只得在徘徊之中耗干自己的生命力。
这种超人般的精神追求一旦落空,作者就有了复仇的冲动,因此《铸剑》中眉间尺的复仇故事与其说是向弑父仇人进行报复,倒不如说报复一个把人庸俗化的世界。
眉间尺的父亲因为铸剑娴熟被杀,恐怕内里暗示的是现实对杰出者的吞噬。
而复仇行动被加上了这样的痕迹,最终仇杀的快感也就被作者放大了,这就有了眉间尺,国王与侠客宴之敖三人的头在金鼎中互相咬噬的剧烈场面。
总的来说,“奔月”时期鲁迅的历史文化观与前一时期相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之前秉承的“进化论”理想被现实无情的击碎了,这导致了这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在具有英雄强健身躯与不屈性格的同时,还带有深厚的自我阴影。
这就决定了生于乱世的他们既有对不安现实反抗的一面,又有屈服于强大客观力量的延宕一面。
他们在彷徨之中,苦于自己与他人的平庸,而最终依然无法摆脱自己深刻的精神危机。
延宕的人物性格也导致了小说书写沉郁迟缓的叙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