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 之留园
中国历代名园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留园
中国历代名园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留园中国十大名园三、苏州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上津桥下塘,今留园路338号(原有9号),南临留园路,北至半边街,东邻市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西为绣花弄。
留园原是明嘉靖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
同治年间盛宣怀购得后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一直沿用至今。
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曾被清代学者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一九六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零一零年,留园作为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留园)扩展景区成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
今日留园(一)留园园史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田后,治别业于金阊门外二里许,益台园圃,后人称之谓“东园”。
此时园中杂莳花竹,有堂名“后乐”,环以周廊,“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 (俞樾《留园游记》)。
由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叠奇石为片云奇峰,堂后叠石屏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玲珑峭削,无断续痕迹,“如一幅山水横披画”,其中有亭一座,步自亭下,由径右转,有池盈二亩,清涟湛人。
堂皇侧有垅甚高,多古木,垅上有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层灵叠秀,高三丈余,俞樾称之为“妍巧甲于江南”。
相传朱勔所凿,乃北宋花石纲之遗物。
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今日东园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屡屡易主,一度废为踹布坊。
乾隆四十五年(1780) 园内代表之作瑞云峰被亦移入江南织造成府行宫(今苏州第十中学) 。
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 ,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
刘恕在“东园”故址改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 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时人称之为“刘园”。
留园建筑特点分析
留园的建筑和园林景观设计独特,融合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 展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对现代园林设计仍具有启示意义。
社会影响
留园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对促进 文化交流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留园的保护与传承
文物保护
留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确保留园的建筑和园 林景观得到有效保护。
建筑装饰
门窗装饰
留园的门窗装饰精美,采用镂空、 浮雕、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法,图
案丰富多样,寓意深刻。
屋顶装饰
留园的屋顶装饰简洁大方,主要 包括脊饰、瓦当、滴水等部分, 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
室内装饰
留园的室内装饰典雅别致,包括 家具、屏风、挂画等各个部分, 都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和文化
内涵。04 留园的园林源自术留园建筑特点分析contents
目录
• 留园简介 • 留园简介 • 留园的建筑风格 • 留园的建筑元素 • 留园的园林艺术 • 留园的文化价值 • 总结与展望
01 留园简介
建筑风格
留园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为主,采 用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形式,以轻巧 、通透、朴素为特点。
留园的建筑色彩以灰、白、黑为主, 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给人以清新自 然的感觉。
建筑结构
木结构体系
建筑尺度
留园的建筑结构采用传统的木结构体 系,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展现了 古代建筑的特色和技艺。
留园的建筑尺度适宜,根据不同功能 需求和景观需要,合理安排建筑的体 量和高度,使整体空间布局更加和谐。
建筑构造
留园的建筑构造精细复杂,包括斗拱、 梁架、柱础等各个部分,都体现了精 湛的建筑工艺。
园林更加生动、自然。
留园园林文学赏析
留园园林布局与特色
留园园林布局与特色
2. 建筑特色
留园中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传 统的木结构建筑,又有石桥、石 舫等特色建筑。这些建筑在形式 和功能上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增强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此外,建筑上的雕刻和彩绘也是 留园的一大特色,寓意深远,为 园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留园园林布局与特色
术的精髓
园中融合了山水、 建筑、植物等元素, 构成了一幅幅美丽
的画卷
同时,留园承载了 丰富的历史文化, 如明清时期的文人 墨客曾在此举办诗 会、文人雅集等活
动
2
1. 园林布局
留园的园林布局别具 一格,以建筑、山水 、植物等元素相互融 合,形成了多层次的 景观空间。园中以曲 径通幽的方式,引导 游人探寻美景。同时 ,留园的布局充分考 虑了风水学原理,使 整个园林呈现出和谐 、平衡的氛围
3. 山水意境
留园中的山水景观别具一格。园 中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水源,营造 出了自然的山水画卷。游人可在 山水间游走,感受江南水乡的韵 味。同时,山石、水池、瀑布等 元素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景 观效果
留园园林布局与特色
4. 植物配置
留园的植物配置丰富多样,既有四季常绿的乔木、灌木,又有季节性的花卉和植物。 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园中的景色,还为游人提供了宜人的生态环境。同时,植物配置 还寓意着吉祥与祝福,如松、竹、梅代表"岁寒三友",寓意着坚韧不拔的品质3Leabharlann 留园园林文学价值A
留园作为中国 四大名园之一, 不仅具有极高 的艺术价值, 还承载了丰富
的文化内涵
B
在园林文学 方面,留园 以其独特的 魅力吸引了 无数文人墨 客的关注
C
游人在欣赏留 园美景的同时, 不禁会感叹古 人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和向往
留园
北部竹篱小屋,并有新辟 盆景园,颇有乡村田园风味。
西区则是全园最高 处,环境僻静,富有山 林野趣,以假山为奇, 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这种纹路叫做冰凌纹,主 要用于书斋的门窗,多结合庭 院中的松
冬
雨中
清晨
黄昏
谢谢!
留 园
简 介
留园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 阊门外 ,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原是 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为叠石名 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 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重加扩 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 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 冠。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 国四大名园。
留园分为中区、东区、北区、西区四个部分, 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 园四种不同景色
留 园 平 面 图
北
中部山水兼长,是全 园的精华所在,中区的 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 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 错落,是典型的南厅北 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 院的模式。
东部以建筑取胜,重檐 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 奇峰秀石,引人入胜 。
(完整版)留园详解
二、留园景观总体分析
园中有湖石峰十二,其中冠云峰最为突出。从布局上看,留园分为中区、东区、北区和西 区四个主要部分,而以中区和东区为全园的精华所在。
留园西区
环境僻静,山阜为全园最高处,阜上植以青枫、银杏。富有山林野趣。
留园中区
水面、假山为主,建筑环绕四周,西北受阳侧放置山石,南厅北山,隔水相望。
主从与重点
留园,属于大型私家园林,其中部面积并不显著大于其它部分,且主要厅 堂又不在其内,景观内容充实而极富变化,为全院的中心。
渗透与层次
透过若干层次看某一对象,可增强其深远感。即使隔着一重网格看,也比 直接看要显得深远些。
蜿蜒曲折
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崇尚的是“自然美”,讲究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 开”的艺术境界,园林以曲为美。
空间主体-----高潮迭起, 使人在期待和寻觅中突然发现所追寻
的目标而觉豁然开朗,精神一振。
空间收尾——形断意连, 造成一种回味,景断而 意不尽。
空间延续——诱导 性、延续性的景物, 增加层次性和递变性的心 理运动,进行情绪的濡染
空间开始,收定心情, 人从原来的初始
心态进人设定的情景
入口部分封闭、狭长、曲折、视野极度收缩; 至绿荫处豁然开朗,达到高潮; 过曲谿楼,西楼时再度收束;至五峰仙馆前院又稍开朗; 穿越石林小院视野又一次被压缩; 至冠云峰前院则顿觉开朗,至此,可经院的西、北回到中央部分,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A.留园入口 N.留园西部 M.留园北部
B.门厅小院
C.门厅后通廊
D.古木交柯小院
F.窄巷
E.中部景区
G.五峰仙馆庭院
L.冠云峰前院
J.鸳鸯厅北
I.通往石林小院 H.东部小院
K.鸳鸯厅南
中国园林-留园解析
正立面
剖面
侧剖面
背立面
冠云楼: 冠云,峰名,此楼为观冠云峰而设,盛氏时楼曾名“云满峰头月满天楼”。楼 下名“仙苑停云”。建筑为三开间五架屋,东西两面又各接一间四架屋。楼下正中壁上 嵌有古代鱼化石一方。
外立面
楼前冠云峰
鱼化石
冠云楼剖面
冠云楼剖面
冠云楼立面 冠云楼底层平面 冠云楼上层平面
二: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室内外空间融 为一体。
石林小院: 轩前庭院称“石林小院”,庭院内有晚翠、 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
留园以赏石为胜,历史上既有园主生性 爱石,聚奇石为十二峰之盛事,又有联姻以石陪嫁之佳话, 故留园赏石亦为一景。 留园假山处理手法多样。中部假山山体大势布局具主山平远、副山高峻之感。主山东西延伸,山 峦横向展开,产生平远意趣,隔水相望,成为远景山。
冠云峰
瑞云峰
楠木殿前山石
石林小院山石
岫云峰
一:留园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建筑面对山石,山石临近水景,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 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
。
冠云峰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其
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 瘦,婀娜、苗条,是挺拔的风骨;漏,漏 光、漏水、漏气,有通畅的脉络;透,灵 活、别致,具透剔的意境; 皱,水纹、风痕、衣褶,存细腻的肌理。
进园后第一个小院一狭长多变的曲廊一又一个内院一又窄又封闭 的廊子一隔漏窗窥见园内景物一位于末端的最后一个小院一穿过 曲折、狭长、封闭空间后到绿荫进入主空间一豁然开朗。
入口处
入口小院
长廊
漏窗观景
入口平面
豁然开朗
长廊
绿荫
古木交柯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
1961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97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全国四大名园之一,一九九七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坐落在苏州阊门外,明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时所建,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
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
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
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
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
冠云峰冠云峰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万寿山”。
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中。
徽宗祟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
苏杭应奉局的主管叫朱缅,此人最善巴结上峰,自当上了此官后,有采办“花石纲”的大权在手,于是放开手脚,拼命在民间收刮。
只要民家有一石一木被他打听到并看中,立刻派兵、上门抢夺,谁敢反抗,即以对皇帝“大不恭’治罪。
有时为了搬树移石,甚至拆掉民居的围墙甚至房子,当时朱缅从民间搜到的花石太多,以致终于激起了方腊农民起义,当时方腊起义军的一个口号就是杀“朱缅”,与方腊起义军相呼应,苏州地区也爆发了以石生为首的,农民起义。
留园历史简介
留园历史简介
留园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重修。
留园以建筑精美、布局巧妙、空间丰富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吴中第一园”。
留园
的布局大致可以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部分,总占地面积约为17000平方米。
留园的园林景观以山水见长,山水布局以叠山为胜。
留园有山水之胜,而以花木见长。
全园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各有独立的园门;东部以山林野趣为主;西部以轩馆厅堂为主,兼有水榭楼台。
留园的建筑主要由江南名匠之手构筑,从山亭、水榭到花窗、门罩,无不精巧绝伦。
留园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一座,被誉为“东方名园”。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原为唐仲友之
旧宅,清康熙时为苏州织造李煦所有,是一座私家园林。
李煦死后归其子李经方所有。
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又
归其侄李士铨所有。
—— 1 —1 —。
苏州留园简介和历史
苏州留园简介和历史
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园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
万平方米,以建筑密度大而著称。
留园的造园艺术,在中国古典
园林中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东方名园”。
留园历史悠久。
始建于南宋,位于苏州城西北隅(今虎丘区)。
明代为张羽、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所建。
清康熙年间
由尚书史可法之孙、兵部尚书史贻直买下,又经多次易主,最后
由著名爱国人士、状元史可法主持修建而成。
留园分中、东、西三路,东路以建筑为主,中路以山水见长,西路则是以花木见长。
留园布局合理,主景突出。
全园以建筑为
中心,园景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以山池为主;中路则主要
建筑都在中轴线上;西路则以建筑为主。
全园布局疏密有致,动
静相宜;同时又根据不同的区域特征和功能要求划分为多个景区
和景点。
留园主景为“玉兰堂”。
—— 1 —1 —。
留园风景区介绍
留园风景区介绍
留园位于苏州城南,是我国江南古典园林,为苏州古典园林代表作品。
留园是以建筑艺术精湛、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园内景观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空间尺度宜人,是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之一。
留园占地面积约55公顷,其中水面约13公顷,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
全园以“留”字型布局,分为东、中、西三个景区。
东部以山水取胜,有“百步之内,山水俱见”之誉;中部以建筑为胜,有“留园八景”之称;西部则以植物见长,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留园甲江南”之誉。
留园始建于明代初年。
清代乾隆年间,园主吴大澄在园内增筑亭台楼阁和花圃池岸。
光绪年间,园主孙嘉淦将花园扩建为全园的中心,并改名为“留园”。
在其主持下,留园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全园面积虽不到原面积的一半,却集中了天下所有造园艺术的精华;楼台亭榭、假山池沼无不以巧妙的构思、精到的雕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留园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 —1 —。
留园造园手法
留园造园手法留园是中国苏州市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留园的建造始于明代,经过多次的修葺和改建,如今已成为一座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古典园林。
留园的建造手法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本文将从留园的建造手法、景观设计和园林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留园建造手法留园建造手法以“四大特点”为主要表现形式,即“小巧玲珑、错落有致、曲径通幽、景致宜人”。
1.小巧玲珑留园的建筑物和景观都非常小巧玲珑,没有太多的繁琐和复杂的细节,但却非常精致。
这种小巧玲珑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美感。
2.错落有致留园的建筑和景观设计都非常错落有致,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和对称。
这种设计手法可以使人们在游览园林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景色和美景,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3.曲径通幽留园的曲径通幽,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常见的设计手法。
这种设计手法可以使人们在游览园林的过程中,逐步发现新的景色和美景,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4.景致宜人留园的景致非常宜人,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精致的建筑物和艺术品。
这种景致宜人的设计手法,使得留园成为了一个美丽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
二、留园景观设计留园的景观设计,以“四大景观”为主要表现形式,即“水、石、植物、建筑”。
1.水留园中的水系非常完备,包括大大小小的池塘、水道和喷泉等。
这种水系的设计,不仅美观,还可以增加园林的湿度和气温,使得园林更加宜人。
2.石留园中的石头是非常重要的景观元素,不仅可以用来装饰建筑物,还可以用来制造山水景观。
这种石头的使用,可以增加园林的自然气息,使得园林更加生动。
3.植物留园中的植物非常丰富,包括各种花卉、树木和灌木等。
这种植物的使用,可以增加园林的自然气息,使得园林更加生动。
4.建筑留园中的建筑物非常精致,包括亭、台、楼、阁等,这些建筑物不仅美观,还有一定的实用性。
这种建筑物的使用,可以为游客提供休息和观景的场所,使得游览更加舒适。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名词解释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名词解释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是指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价值高、艺术成就显著的四个园林,它们分别是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留园。
以下是对这四个园林的名词解释。
1.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私家园林之一。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中“拙政”二字,意指不善政事而退隐家园。
园林以水景和建筑群为主,布局精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2.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园林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主体,园内建筑精美,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
3.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清朝皇帝的夏宫。
园林占地面积广阔,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主,园内分布有众多的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是中国园林艺术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
4.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古典私家园林之一。
留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后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
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园林以山水景观和建筑群为主,布局紧凑,园内建筑和景观层次丰富,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四大园林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同时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留园的历史
留园的历史留园是中国苏州的一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四大园林之一。
留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其建造始于明嘉靖年间,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和扩建。
留园最初的主人是明代的一位富商刘若愚。
刘若愚是一位有远见和文化修养的商人,他精通诗书礼乐,并且对园林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家族的故居附近购买了一块土地,开始着手建造留园。
留园的建造过程中,刘若愚注重兼顾园林的美学和实用性。
他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园林设计师,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方式,将园林空间划分为多个景观区域,并有机地连接起来。
留园中的建筑和景观都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
在留园的设计中,刘若愚注重营造一种含蓄和典雅的氛围。
他选用了许多传统的文人雅士喜爱的景观元素,如山水、亭台、池塘等,并将它们融入到园林中。
刘若愚还精心挑选了各种花草树木来装点园林,使其在不同季节都能展现出不同的美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园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和扩建。
明末清初时,留园的主人改为了刘氏家族的后裔。
他们在园林的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建和扩展,使留园更加壮丽和宏大。
在清代,留园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
许多文人雅士、书法家、画家都在留园中交流学艺、创作作品。
留园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水池都见证了他们的智慧和艺术成就。
然而,留园也曾经历过一段风雨飘摇的历史。
在19世纪末的太平天国战争中,留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许多建筑和景观被毁坏,留园陷入了废墟之中。
直到20世纪初,留园才得以修缮和恢复。
经过多年的努力,留园逐渐恢复了原有的辉煌。
如今,留园已经成为了苏州市的一处重要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留园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也是中华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
留园的建筑和景观融合了自然和人文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留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瑰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和扩建。
留园以其独特的建筑和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卓越成就。
苏州古典园林留园简介
苏州古典园林留园简介一、留园的历史概述二、留园的建筑特点2.1 园林布局2.2 建筑风格2.3 植物景观三、留园的文化内涵3.1 游园文化3.2 园林诗词3.3 园林绘画3.4 园林音乐四、留园的保护与传承4.1 园林保护工作4.2 文化传承与教育4.3 园林旅游开发五、结语苏州留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留园的历史概述、建筑特点、文化内涵和保护传承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留园的历史概述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代。
留园最初由明代文人、政治家刘若愚所建,故而得名“留园”。
经过多次扩建与修缮,留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面貌。
留园作为一座私家园林,不仅是刘若愚先生的寓所,也是他向友人展示自己园林艺术造诣的地方。
二、留园的建筑特点2.1 园林布局留园占地面积较小,但却十分精巧。
整个园林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以山水为景,北部以庭园为主。
南部的园林景观以水池、岛屿、假山和亭台楼阁为主要元素,营造出山水画般的美景。
北部的庭园则以厅堂、走廊、亭台和花园为主,展现出中国古典庭院的韵味。
2.2 建筑风格留园的建筑风格典雅精致,融合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南方传统建筑的风格。
园内的建筑有着精美的雕刻和陶瓷砖画,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技艺。
园内的亭台楼阁、廊桥流水、花木扶疏,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园林画卷。
2.3 植物景观留园的植物景观也是园林的一大特色。
园内的花木遍布,四季有花开,春有梅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注重四季景观的特点。
此外,留园还有一些珍贵植物,如古代名贵草木和奇花异草,为园内增添了更多的生机。
三、留园的文化内涵3.1 游园文化留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是一处承载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地方。
在留园游览时,人们可以体验到传统的游园文化,包括品茶、写意、赏景、诗词、音乐等。
园内经常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茶文化展览、诗词比赛等,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中国古典园林之留园
疏密相间
留园内建 筑分布极不 均匀,疏密 对比极为强 烈
平面布局上的疏密对比与变化,反映在立面上,则呈现 出一种忽张忽弛,忽开忽合,具有起伏变化的节奏感
除建筑外,留园山石的分布也有明显的疏密对比与变化。
中部景区, 建筑沿园的四 周排列,东面 最密集,南面 次之,西北两 面则比较稀疏。
疏与密的对比与变化,不仅体现在园林建筑的 平面布局上,而且也关系到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
5.蜿蜒曲折
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崇 尚的是“自然美”,讲 究的是“虽由人作,宛 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在格局上忌平直而 求曲折。每经过一次曲 折,便可以产生一种新 的境界,而随着境界的 层出不穷,便会产生一 种玩味不尽的妙趣。
谢谢观看
姓名:严熊锋 学号:20132205 班级:建1302-1
I.通往石 H.东部小院 林小院
K.鸳鸯厅南
留园总体介绍
西 区
西部
中中部区
东区 东部 入口
留园西区
环境僻静 山阜(fu)为全园最高处 阜上植以青枫、银杏 富有山林野趣
留园西部景区,在凹凸起伏的山 石上,大面积的密植枫树,以形 成葱郁的枫林。配置方法取自然 形式,密中有疏,大小相间,高 低参差,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留园位于在阊门外,占地约3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 太仆寺卿徐时泰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国,当 时有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 于兵祸,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国。现在的留国大致分为四 区:中区(旧寒碧山庄)、东区、北区、西区,而以中区和东区为全园的 精华所在。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为此提供了条件 匠师们为了进一步把建筑谐调、融合于自然环境之中,
留园主要景点介绍
留园主要景点介绍
留园以小而精致著称,为清代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留园虽小,但它的建筑布局和造园艺术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
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留园的魅力吧!
留园环池而筑,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2130平方米。
全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东为山池区,以小
池为中心,遍植各种花木。
中为庭院区,为全园精华所在。
西为
苑圃区,种植各种花木。
园内建筑错落有致,园林布局紧凑,以
砖石木构为主,以曲折蜿蜒的长廊相连。
留园有南北两个主要景点。
东为山池区,山水交融,峰石错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南有“三秋亭”、“小沧浪亭”等建筑;
北有“一山一水”、“竹柏二泉”等建筑;西有“见山楼”、“留园”等建筑;中有“香洲”、“小沧浪亭”等建筑;北门内有以假山著
称的“留园八景”和以植物见长的“翠洲春晓”等景观。
留园以廊榭相连,花木成趣而著称。
—— 1 —1 —。
留园
留园
中国古典园林 中。留园属于 中国四大名园 之一,也是中 国古典园林的 典型案例,其 造园手法丰富 多彩,几乎包 含了所有的造 园手法
总平面的景观分析
造园手法分析
• 从大门进入,道路先宽后窄,然后再宽, 采用了造园手法中的欲扬先抑的造园手法 道路曲折萦回,整体尺度得当。通过水的 聚分来形成一大景和无数的小景,通过湖 面,各个景物之间互为借景通过假山和曲 折萦回的道路,达到了隔而不塞的艺术效 果,河道曲折让人一眼难尽,让人幻想其 源头,从而达到了余意不尽的效果。
冠云峰
濠濮亭
• 《世说》:“晋简文帝 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 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 也,觉鸟兽禽鱼,自来 亲人。”濠,即濠上, 濮,水名,古人观鱼之 地。此处借以为名。亭 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 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 刘氏时称此亭为“掬月 亭”。亭侧池畔立有一 石,倒影池中如圆月, 名印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园四要素——建筑
留园的建筑在苏州园林中,不但数量多,分布也较为密集,其布局之 合理,空间处理之巧妙,皆为诸园所莫及。每一个建筑在其景区,都 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从全局来看,没有丝毫凌乱之感,给人有一个 连续、整体的概念。留园整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使游人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北区建筑全毁;现植有竹、李,并辟有盆景园。 西区有南北向的土阜,为全园最高处。上有小亭两座,可遥望虎丘、天 平、上方诸山。上车上植青枫、银杏,秋季满山红黄相映。
A.留园入口
B.门厅小院
C.门厅后通廊 D.古木交柯小院 F.窄巷
N.留园西部 M.留园北部
E.中部景区
G.五峰仙馆庭院
L.冠云峰前院
J.鸳鸯厅北
留园的入口既曲折狭长, 又十分封闭,但由于处理得很 巧妙,不仅不使人感到沉闷、 单调,相反,正是由于充分利 用它的狭长,曲折和封闭性而 使它与园内主要空间构成强烈 对比,从而有效地突出来园内 的主要空间。
3.疏与密:
均匀分布, 无变化,无活 力,无生气。
疏密相间,则 可能达到气韵 生动。
均匀分布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为此提供了条件 匠师们为了进一步把建筑谐调、融合于自然环境之中,
还发展、创造了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和细节处理(如 亭、舫、船厅、廊等)
中国园林思想主旨-崇尚山水,强调自然
中国园林的哲学思想,不仅仅受儒家的影响,而且道 家思想对于园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家 和道家在对待自然的思想上并无根本冲突,都强调人 与自然的有机融合,然而道家更加注重个人思想的表 达与升华,更加强调自然的重要性。
道家思想的出世与儒家思想的入世都左右着园林发展 的形态。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性质: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1.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 2.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
(私家园林更能体现中国园林的中心主旨,下面以留园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 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中国园林: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是一种以非规则式园林 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涵蕴诗情画意的 写意山水园林。中国自古以来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园林 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对于私家园林而言。中国古典园 林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东进和南北朝时期是园林发展的 奠基时期,隋唐是园林发展史上的极盛期,明清则是在这一基 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I.通往石 H.东部小院 林小院
K.鸳鸯厅南
留园总体介绍
西 区
西部
中中部区
东区 东部 入口
留园西区
环境僻静 山阜(fu)为全园最高处 阜上植以青枫、银杏 富有山林野趣
留园西部景区,在凹凸起伏的山 石上,大面积的密植枫树,以形 成葱郁的枫林。配置方法取自然 形式,密中有疏,大小相间,高 低参差,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留园东区
冠云峰区 还我读书处区
建筑庭院为主
处处虚邻
方方胜境
五峰仙馆区
揖峰轩区
留园三绝
冠云峰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 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北宋末年,虽 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 “延福宫”、“万寿山”。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夸口 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中。 徽宗祟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 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苏杭应奉局的主管叫朱缅,此人最善 巴结上峰,自当上了此官后,有采办“花石纲”的大权在手,于是放 开手脚,拼命在民间收刮。只要民家有一石一木被他打听到并看中, 立刻派兵、上门抢夺,谁敢反抗,即以对皇帝“大不恭’治罪。有时 为了搬树移石,甚至拆掉民居的围墙甚至房子,当时朱缅从民间搜到 的花石太多,以致终于激起了方腊农民起义,当时方腊起义军的一个 口号就是杀“朱缅”,与方腊起义军相呼应,苏州地区也爆发了以石 生为首的,农民起义。 不久,北宋政权由于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终于 为金所灭,微宗自己也做了俘虏。冠云峰就是未来得及运的花石纲的 遗物。
四要素——花木配置
留园的闻木樨香,建筑物附近多种植多株桂花,待秋高气爽,桂花盛 开时,则香气袭人,故“闻木樨香”
古木交柯,位于入口处,院极小,且成L型,东南一隅有老槐一株,虽 干枯,但却苍劲古拙,由此得名。
留园的空间处理手法
1.主从与重点 2.空间的对比
3. 疏与密 4.渗透与层次 5.蜿蜒曲折 6.空间序列
留园总体分析
留园位于在阊门外,占地约3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 太仆寺卿徐时泰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国,当 时有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 于兵祸,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国。现在的留国大致分为四 区:中区(旧寒碧山庄)、东区、北区、西区,而以中区和东区为全园的 精华所在。
1.主从与重点:
留园,属于 大型私家园林, 其中部面积并不 显著大于其它部 分,且主要厅堂 又不在其内,但 由于景观内容充 实而极富变化, 实为全院精华荟 萃的中心。
2.空间的对比
即将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 在一起,可借两者的对比作用突出各自的特 点。
曲折、狭长、封闭 的空间极大地压缩 来人的视野,过此, 则使人感到豁然开 朗。
西 区 的 活 泼 泼 地
❖留园中区
水面、假山为主 建筑环绕四周 西Biblioteka 受阳侧放置山石 南厅北山,隔水相望
闻木 樨香 轩
中部景区,在东南面以建筑为界 面,点种乔木,西北密植树木形 成界面,西面由为浓密,北面稍 稀疏,行成疏密相间的感觉。
可亭
涵碧 山房
中区平面图
可亭
涵碧山房
闻木樨香轩
涵碧山房和明瑟楼
四要素——堆山叠石
留园内多以在粉墙上嵌理壁岩,有的 虽与墙面脱离,但效果一样,均以粉 墙为背景,似一副古朴的图画,特别 是透过门窗洞口去看,其画意更浓。
如揖峰轩东侧小院,华步小筑庭院等。
四要素——庭园理水
留园中部庭园,集中用水,但水池偏于一侧,从而留出较大的地面堆 山叠石,并于其上广种密植各种乔灌木以造成山林野趣,与水池相对 比衬托,极富自然情趣。
园中有湖石峰十二,其中冠云峰最为突出。 留园入口在留园路北侧,沿曲狭走廊和天井北行至绿荫轩,透过漏窗隐 约可见中区园景。中区中部有一水面,以曲桥和小蓬莱岛划为东西两部分。 池西北岸叠黄石假山,系出自明代周时臣之手。建筑依墙作周边式布置, 主要建筑为东南两面的清风地馆至涵碧山房一带。主厅为涵碧山房,北有 平台临地,南辟庭院。此厅与邻近的明瑟楼、绿荫轩,高下错落,形成虚 实对比。池东的曲溪楼高二层;下层辟空窗和洞门;打破了厚墙的沉重感。
对于环绕园区四周的建筑来说,其立面之间必 须疏密相间,以利于获得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4.空间与层次:
古木交柯向 西透过门洞, 窗口看绿荫及 华步小筑庭院, 特别由于穿过 以柱、栏杆、 挂落组成的两 重“框槅”, 从而使空间显 得更加深远。
满开窗洞, 从室内可透过 巨大的窗口而 看到整个庭院, 内,外空间既 有分隔又互相 连通,从而使 两者互为渗透。
从曲溪楼向北,经西楼,即至东侧的五峰仙馆,此馆为楠木结构,内部 装修陈设华丽,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厅堂。厅南、北各有一院,南院中立有 石峰五座,厅因以为名。
东区以曲院回廊见胜。中部为鸳鸯厅——林泉耆硕之馆,柱梁装修精致。 北面为浣云沼水池,后面有三座石峰。冠云峰居中,高5.6米,为苏州诸 园现存湖石之冠,相传为宋花石纲旧物。两旁的瑞云、岫云二峰,也很劲 秀。峰北有冠云楼,高二层,登楼可观园外景色。
5.蜿蜒曲折
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崇 尚的是“自然美”,讲 究的是“虽由人作,宛 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在格局上忌平直而 求曲折。每经过一次曲 折,便可以产生一种新 的境界,而随着境界的 层出不穷,便会产生一 种玩味不尽的妙趣。
谢谢观看
姓名:严熊锋 学号:20132205 班级:建1302-1
疏密相间
留园内建 筑分布极不 均匀,疏密 对比极为强 烈
平面布局上的疏密对比与变化,反映在立面上,则呈现 出一种忽张忽弛,忽开忽合,具有起伏变化的节奏感
除建筑外,留园山石的分布也有明显的疏密对比与变化。
中部景区, 建筑沿园的四 周排列,东面 最密集,南面 次之,西北两 面则比较稀疏。
疏与密的对比与变化,不仅体现在园林建筑的 平面布局上,而且也关系到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
其中: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 突出体现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
筑山:(叠山与置石)“一峰则太华千寻” 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一勺则江湖万里”
其中: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中国园林建筑能够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 有机的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协调、 互相补充的积极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 极一面,从而在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 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