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近义词辨析.doc

合集下载

行测指导:言语理解与表达易混近义词辨析一

行测指导:言语理解与表达易混近义词辨析一

(1)维护维持都有不使原来的关系、状态发生变化之意。

“维护”维持保护,使免于遭受破坏,着重指尽力保持某一对象不受损害,多用于正义、权益、和平、统一等抽象而重大的事物,如“维护法律尊严”。

“维持”着重指使原来的状况保持、存在下去,多用于关系、生活等方面,如“维持秩序”。

(2)斡旋周旋调解“斡旋”调解,多用于外交,如“从中斡旋,解决双方争端”。

“周旋”①回旋,盘旋②交际应酬,打交道③与敌人较量,相机进退。

“调解”劝说双方、消除纠纷。

(3)消失消逝消释“消失”表示事物从存在到不存在,即逐渐减少以至没有,强调过程,在变化中历时较短,如“他们的身影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消逝”含有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之意,强调结果,多用于指时间、声音等,如“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

“消释”指疑虑、嫌怨、痛苦等消失、解除,如“误会消释了”。

(4)隐晦隐讳“隐晦”指意思不明显,如“这首诗的主旨十分隐晦”。

“隐讳”指心有顾虑而隐瞒不说,如“我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

(5)沿用延续两者都有承接因袭的意思,但“沿用”指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如“沿用原来的名称”。

“延续”指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或延长下去,重在连续,如“会谈延续了两个小时”。

(6)以至以致“以至” 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开头,表示承接上文的条件,引出下文的结果,往往是好结果,如“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至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以致”表示所引出的结果多是不好的或不如意的,如“他事先没作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7)雇佣雇用“雇用”,动词,指雇进人力加以利用,不含贬义,如“雇用女工”。

“雇佣”,名词,指用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引申为缺乏主人翁态度与责任感,按酬付劳,含贬义,如“雇佣劳动”。

(8)怪癖怪僻“怪癖”指古怪的癖好,名词,如“长期与他接触,你会觉察到他的怪癖”。

“怪癖”指古怪,形容词,如“他是一个怪僻的人”。

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词义辨析

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词义辨析

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词义辨析(一)01、黯然、暗然、岸然:“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

“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02、爱护、爱戴: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03、安详、慈祥、祥和:“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

“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祥和”指气氛而言。

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04、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

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

“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05、安置、安排: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

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06、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

“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

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2)加强命令语气;(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

“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07、表率、表帅:“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

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

“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

“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

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

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公务员行测考试之近义词辨析大全

公务员行测考试之近义词辨析大全

公务员行测考试之近义词辨析大全第一篇:公务员行测考试之近义词辨析大全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1)按照·依照·遵照] 都是介词。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使用“依照”多,如“依照刑法第×款第×条”。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如“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包含·包涵]包含——里边含有。

如:这段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包涵——请人原谅。

如:请多包涵。

[必须·必需]必须——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能愿动词。

如:学习必须刻苦。

②表示加强命令语气,副词。

如:你必须离去。

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动词。

如:煤和铁是工业所必需的原料。

[辨明·辩明]辨明——辨别清楚。

如:辨明方向/辨明是非。

辩明——分辩清楚;辩论清楚。

如:这场论争已辩明事理。

[变换·变幻]变换——只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能带宾语。

如_变换位置/适应季节的变换。

变幻——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不规则的或奇异的变化,不能带宾语。

如:风云变幻/情绪变幻无常。

[不和·不合]不和——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夫妻不和/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

如:我俩脾气不合。

[必然·必定·一定]这三个词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

区别是:“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有这样的趋势或结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

而“必然”和“偶然”对举,“必然”是形容词,有时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

“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如“他每次进城,必定来我这里坐坐”。

“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1)按照·依照·遵照]都是介词。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使‎用“依照”多,如“依照刑法第‎×款第×条”。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如“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包含·包涵]包含——里边含有。

如:这段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包涵——请人原谅。

如:请多包涵。

[必须·必需]必须——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能愿动词。

如:学习必须刻‎苦。

②表示加强命‎令语气,副词。

如:你必须离去‎。

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动词。

如:煤和铁是工‎业所必需的‎原料。

[辨明·辩明]辨明——辨别清楚。

如:辨明方向/辨明是非。

辩明——分辩清楚;辩论清楚。

如:这场论争已‎辩明事理。

[变换·变幻]变换——只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能带宾语。

如_变换位‎置/适应季节的‎变换。

变幻——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不‎规则的或奇‎异的变化,不能带宾语‎。

如:风云变幻/情绪变幻无‎常。

[不和·不合]不和——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夫妻不和/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

如:我俩脾气不‎合。

[必然·必定·一定]这三个词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

区别是:“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有这样的‎趋势或结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

而“必然”和“偶然”对举,“必然”是形容词,有时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

“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如“他每次进城‎,必定来我这‎里坐坐”。

“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行测言语理解理与表达:近义词辨析130组

行测言语理解理与表达:近义词辨析130组

1、关于、对于关于表示关涉的范围。

如: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

对于主要指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2、通过、经过通过是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

例:通过学习,大家统一了认识。

经过是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某种情况发生变化。

例:屋子经过打扫,干净多了。

3、尽管、不管不管后面是假设的情况,如:在党的领导下,不管前方有多大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尽管后面是确定的事实,如:尽管他不接受我的意见,我有意见还是向他提。

4、不免、难免“不免”和“难免”作为副词意思相近,都有“不容易射开”“免不了”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情况,往往产生后面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不免”只用于肯定式,“难免”还可以用于否定式。

5、从而、进而从而重在表示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

如:由于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城乡物质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进而重在表示递进关系。

例:先提出计划,进而提出实施措施。

6、继而、既而继而是状态副词,表示两事发生紧紧相接。

如:我先是一惊,继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是时间副词,表示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

如:既而雨停了,我们又欣然登山。

7、不只、不止不只是“不但、不仅”的意思,如:企业改革的任务,不只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如:他不止十六岁。

8、曾经、已经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例:我曾经去过北京。

已经强调动作行为的完成或可能还在延续。

例:他已经来了。

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天了。

9、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

如: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如:原来是你啊!10、究竟、毕竟都含有到底的意思。

究竟表示追根到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

如:“究竟哪个拉得对,哪个拉得不对,我不知道。

”可兼作名词,表示原因和结果。

如:同学们都想知道个究竟。

毕竟表示追根到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如: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在表示肯定语气时,毕竟和究竟可以通用。

河南公务员考试近义词辨析角度

河南公务员考试近义词辨析角度

20XX年河南公务员考试近义词辨析角度一、语意轻重不同两个词即使含义再接近,可能也有着表达程度上的轻重之别,比如“酷爱”明显比“喜爱”的程度深,那我们在做逻辑填空的时候就可以从语意轻重的角度找到两个词之间的差别,进而根据语境看其需要重的语意还是轻的语意。

例:唐朝是丝绸生产的________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种类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________较前代大大扩大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鼎盛规模B.重要范围C.繁荣种类D.成熟领域解析:原文中提到“无论产量、质量和种类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那证明我们需要选择一个语意程度比较深的词语,则正确答案为“鼎盛”,后面的“规模”同样符合语境,所以正确答案为A。

二、搭配对象不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某些专业领域,存在一些常用的搭配,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出怎样的搭配最合适。

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历史的眼光________世界大势,以战略家的智慧 ________ 未来,以互利共赢的精神致力于发展,以务实开放的态度________区域合作,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谱写出本地区和平、发展与繁荣的新篇章。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运筹展望促进B. 观察把握推动C. 分析赢得加强D. 洞察谋划推进解析:第一个空的主语是“历史的眼光”,则有看的含义在里面,所以应在“观察”、“洞察”中选,后面第二空主语是“战略家的智慧”,所以应该用“谋划”,正确答案为D,这里就涉及搭配的问题。

三、感情色彩不同词语在进行表达的时候可能被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如褒义、贬义和中性,我们可以找到词语不同的感情色彩再结合语境看哪一个感情色彩最合适。

例:林则徐小时候去应童子试,因人群拥挤,他的父亲就扛着他进考场。

考官见他父子这副样子,开玩笑道:“骑父作马”,引起 _____,弄得林则徐父亲十分尴尬。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

[审定·审订]审定——经过审查之后作出决定。

如:审定计划。

审订——审阅修订。

如:审订书稿。

[声明·申明]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立场。

如:声明立场。

②声明的文告。

如:发表声明。

)申明——郑重说明。

如:申明理由。

[施行·实行]施行——指法令、法规等发生效力。

如:《广告法》从即日起施行。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如:实行责任制。

[时势·时事]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

如:时势造英雄。

时事——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

如:时事政治。

[实验·试验]转自:仕程公务员网()实验——实地验证,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试探观察,为了查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熟悉·熟习]熟悉——知道得清楚。

如:熟悉情况。

熟习——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如:要熟习业务。

[树立·竖立]树立——侧重指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立起新人、新事、新风尚。

“树立”多用于褒义,对象多是抽象的好的事情。

如:树立典型/树立新风/树立信心。

竖立——侧重指在地上或物体上把一些物体直立起来。

“竖立”是中性词,对象都是具体的。

如:竖立碑石/竖立旗杆/竖立井架。

[顺序·顺叙]顺序——排列的先后次序。

顺叙——写作上的术语,指记事、写人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尚且·姑且]二者结构相似,但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尚且”是连词,表示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之意,如“为了人民,流血尚早不惜,更别说流这点汗了”;“姑且”是副词,表示暂时地,如“我这里有两间房闲着,你们姑且在这里住着”。

[甚·很·最·至·极]这五个词都是程度副词,用法上有不少相同之处。

不同的是:“甚”和“很”意义相同,表示程度相当高,但未达到顶点,只是语体色彩不同,前者文言色彩浓,后者口语色彩浓,如“形势甚急”“病情很严重”。

公考行测之言语理解与表达50组易考词语辨析.doc

公考行测之言语理解与表达50组易考词语辨析.doc

公考行测之言语理解与表达50组易考词语辨析安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着重指使工作、生活等有适当的位置。

多是处理人事工作的活动。

安排:着重于分清先后、主次、轻重缓急、有条有理地处理人和事。

多指工作上的处理活动。

3.懊悔--懊恼--懊丧--沮丧--颓丧都是形容词,因未满足心愿而悔恨、烦恼。

懊悔:着重指后悔,是心里恨自己不该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

懊恼:着重指烦恼,心里不痛快,是对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感到烦恼。

懊丧:形容因做事或环境不利而失意,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懊丧:着重指烦恼而丧气,心中郁闷。

4.沮丧--颓丧沮丧:沮,气色败坏。

着重指受挫折后灰心失望。

颓丧:颓,委靡不振。

着重指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5.傲慢--高傲--骄傲都是形容词,都有自高自大或自豪自尊之意。

傲慢:着重指态度上轻慢,目中无人。

也可用于褒义,表示自尊而不可侮。

高傲:贬义着重指思想情绪上把自己看得过高。

用于褒义时表示自豪而又高尚。

骄傲:泛指满足已有的成绩,自以为了不起。

用于褒义时多表示自豪。

也可以作名词。

如:李白、杜甫和他们的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6.把持--操纵--控制都有按自己的意图掌握住、支配。

把持:是贬义词,指公开独占权位。

对象常是政权、权力、职位以及地区、单位等。

操纵:中性词。

指掌管、使用机器等。

引申指用不正当手段暗中支配、控制人或社会性的较重大的事物。

控制:中性词。

只指不让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

对象常是速度、数字、交通、生产以及思想、感情等。

7.把握--掌握都是动词。

用自己能力,把某种事物抓住、控制住。

对象可以是某些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

把握,对象多是具体事物。

有时作有的宾语,表示对事情能做得到或做得好的信心、力量或根据,是名词。

如:有把握。

掌握:比把握多一层意思,即不仅能把握住,而且能充分支配运用并控制。

对象多指抽象事物,如政策、命运、方法、知识、技术、专业、语言、情况等。

8.颁布--公布都是动词。

公开发布。

对象多是宪法、纲领、法律、法令、条例等。

国家省公务员考试行测题_言语理解高频词汇同义词相近词分析报告

国家省公务员考试行测题_言语理解高频词汇同义词相近词分析报告

言语理解高频词汇词表(一)近义词辩析与误用一、词语的感情色彩感情色彩是指词语中蕴涵着对人或者对事物的感情褒贬和态度差异。

题目中现有的句子会给我们提供一定的语境,它一方面限定了空白处需要的词语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判断作者的感情褒贬和态度差异,据此可以作为我们选择有感情色彩差异词语的根据。

1.不耻vs不齿不耻:指不以……为羞耻,多用于“不耻下问”中,表示积极的感情色彩。

不齿:指难以启齿,不愿提到,表示鄙视义,表示消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那些热衷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实惠,甚至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不耻,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纠错】根据上下文意,句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应是消极色彩的,因此应当选用“不齿”一词,而不是“不耻”。

2.沟通vs勾通沟通:指使彼此通连、相通,如“沟通思想”“文化沟通”等,表示中性的感情色彩。

勾通:指相互串通、勾结,多是为了进行某种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串通,带有强烈的消极色彩,如“勾通土匪”等。

【误用】由于各部门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倾轧,相互之间缺乏勾通,结果导致整个公司最终走向了破产。

【纠错】“勾通”一词具有强烈的消极色彩,而句子中并不需要表达这样的色彩,因此应该将“勾通”改为“沟通”。

3.滥觞VS泛滥滥觞:原指江河发源之地的水非常浅,可以浮起酒杯(觞),后来比喻事物的源起、开始,是中性色彩。

泛滥:本来的意思是江河之中的水过多溢出,后来用于比喻错误思想的流散,带有消极色彩。

【误用】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策划下,各种各样的反共思想一时间开始滥觞,使得整个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纠错】“反共思想”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因此在表达其流散时,应该使用表达消极色彩的“泛滥”,而不是中性色彩的“滥觞”,而且“滥觞”一词只具有起源、开始的意思,也不适宜用于句中。

4.聆听VS倾听聆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因此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

倾听:指细心地听取,表示中性的色彩。

行测答题技巧:言语理解题之近义词辨析——词义

行测答题技巧:言语理解题之近义词辨析——词义

行测答题技巧:言语理解题之近义词辨析——词义学习和掌握近义词辨析的方法,最主要的是从词义上对近义词加以辨析。

一般来说,词义包括理性意义、色彩意义、搭配意义、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

近义词词义辨析——词语的理性意义要确切地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区分近义词的理性意义,一般来说,几个近义词之间多带有相同的语素和不同的语素,相同的语素是他们意义相近的基础,而不同的语素则体现着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别。

如“亲密”“亲切”和“亲热”,三个词都有共同的语素“亲”,意思上也都带有“关系近、感情好、态度好”的意思,但是他们又有不同的语素“密”“切”“热”,这三个语素又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密”和“疏”相对,指距离近,因此“亲密”侧重指关系近、关系紧密,常常用来描写关系、友谊等;“切”侧重“密切”“恳切”,因此“亲切”侧重表示感情真挚、恳切,常常用来描写照顾、关怀、教导、声音等方面,可以用来形容人在感受某一事物时的心情;“热”是“热情”的意思,“亲热”侧重指“亲密而热情”,常用于对人的态度等方面。

在词语的理性意义里,本文给出考生几方面的标准进行量化考察,从而能够提高速度和准确性。

1.词义的大小一般来说,不同的词语有着其不同的使用范围,如“平凡”和“平庸”,两个词语都是指“一般的,不突出的”,但是“平庸”多指人,或者人的所作所为;而“平凡”则不仅限于人,还可以用于事物等多个方面。

又如“事件”和“事情”,两者都表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和社会现象,但是“事件”多指那些重大的、不平常的活动或社会现象,而“事情”则是泛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社会现象。

显然“事件”的适用范围要比“事情”小。

因此下面的句子应该选择“事情”,而不是“事件”:“这两年,发生了不少令人心烦的,好在他都挺过来了。

”(事件/事情)。

同样的还有“年代”和“年月”,“时代”和“时期”,“边疆”和“边境”等。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的词语,尽管意义差不多,但是其语义上的侧重点却不一定相同。

最新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词语辨析(相当全)

最新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词语辨析(相当全)

2009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词语辨析(一)既而断而既而:时间副词,着重指前后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隔不久,一般单用。

继而:关联副词,前后两事紧紧相连常与“始而”、“先是”搭配。

查看察看查看:检查观察事情的情况如:~实情察看:为了解情况而细看如:~风向长年常年长年:一年到头,整年。

如“长年积雪”、“长年劳作”。

常年:*终年、常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常年份,如“常年产量不过半200斤”。

陈规成规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充斥充溢充斥:(贬)充溢:(褒)处事处世处事:处理事物处世: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立身~ ~为人处治处置处治:处分;惩治。

处置:1)处理2)惩治。

传诵传颂传诵:辗转传布诵读、称道传颂:辗转传布颂扬醇厚淳厚醇厚:口味纯正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此时同“淳厚”。

淳厚[纯厚]: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

窜改篡改窜改:指文字上的改动篡改:不限于文字,且手段卑劣,也指曲解的意思磋商商定磋商:反复商量,仔细讨论。

商定:商量决定。

伺候侍侯伺候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

侍候: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

大事大肆大事:大力从事。

如:~渲染。

大肆:无肆忌地(多指做坏事)淡泊淡薄淡泊:不追求名利。

如:~名利淡薄:1)(感情、兴趣)不浓厚。

如:人情~ 2)(印象)因淡忘而模糊。

电信电讯电信:利用电话、电报等传递消息的通讯方式。

如~部门。

电讯:1)用电话、电报、无线电等传播的消息。

2)无线电信号。

调节调解调节:从数量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如:水能~动物的体温调解:劝说双方消除纠纷。

如~纠纷。

斡旋:调解,一般解决的都是大事。

如:国家之间的争端。

度过渡过度过:用于时间如:~假期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遏止遏制“遏止”意为用力阻止,如:洪流滚滚,不可遏止。

“遏制”意为压制,如:遏制对方的攻势。

发愤发奋发愤:决心努力,也可写做发奋发奋:1)振作起来,奋发如:~努力~有为2)同“发愤”法制法治法制:法律制度。

公务员行测考试之近义词辨析大全

公务员行测考试之近义词辨析大全

公务员行测考试之近义词辨析大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的近义词辨析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因为不少题目要求选手能够在类似的选项中识别出最能表述题意的答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以及它们的用法和区别。

1. 爱护和保护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保护,但是受保护的对象略有不同。

爱护通常用于对待弱势群体或者珍贵物品时,比如“绿化天空,爱护花草”;而保护则包含更广泛的含义,涵盖了对人、动物、环境等等方面的保护,“保护森林,保卫故土”等。

2. 水平和层次这两个词的共通点是指程度高低,但它们的使用环境和意思略有不同。

水平通常用于比较个体的技能或者特长,“他的音乐水平很高”,而层次则更多地用于指系统性的组织或分类,“社会经济层次分明”。

3. 反映和体现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表达,但是受到表达方式的限制,用法略有不同。

反映通常指对以前发生过的事情或者现实情况的客观再现,“这个数据反映了市场的总体情况”;而体现则指对某个事物特点或者精神实质的表达,“这首歌曲很好地体现了爱情的美好和坎坷”。

4. 毕竟和终究这两个词都表示结果,但是它们的用法略有不同。

毕竟通常用于说明前面说的话是建立在一个事实或者观点上的,表示一个逻辑推理的结果,“虽然有些困难,毕竟成功了”;而终究则更侧重事件的最终结果,“他经历了多少挫折,终究成为了优秀的企业家”。

5. 国情和民情这两个词都是对社会现实的描述,但是它们的视角不同,含义略有不同。

国情通常指的是国家整体的社会状况,“掌握国情,把握时代”;而民情则更多地强调个人或者群体的生活状态,“通过走访,了解民情,改善民生”。

6. 推崇和推重这两个词都表示对事物的认可和重视,但是语境和使用场景略有不同。

推崇通常用于对人物的评价,指强烈地表达对其优秀品质的敬佩和推崇,“推崇雷锋精神”;而推重则更多地用于对实践成果或者研究成果的认可,“推重创新和科技进步”。

以上仅是一部分较为常见的近义词辨析,而在行测考试中会涉及到更多的字词近似的情况。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解析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解析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解析暴发:突然猛烈的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

如山洪、流行病、雪崩。

爆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

如战争、火山、革命、大笑。

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

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

亦为中医术语,“辨证医治”。

不至[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决不至于不知道”。

不致[不致于]:不会引发某种后果,如“决不致犯错误”。

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

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

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长年:一年到头,整年。

如“长年积雪”、“长年劳作”。

常年:终年、常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常年份,如“常年产量200斤”。

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弛缓:放松、缓和,如“紧张的情绪慢慢~~下来。

迟缓:缓慢,与”迅速”相对,如“~ ~地迈着步子”。

处世:指人事交往、参加社会活动,“~ 稳健”、“为人~”。

处事:办事、处理事务,如“~ 认真,从不马虎”。

醇厚:口味纯正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此时同“淳厚”。

淳厚[纯厚]: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

伺候[ci.hou]: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

侍候: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

窜改:对文本、文件、成语、古籍等的改动。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历史、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

度过: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用于有水面的空间;难点、危机、困难时期。

法制:名词,法律制度。

法治:名词或动词,依法终古治国的思想、方法妨害:使受损害。

如“妨害健康”、“妨害要表达的义理”。

妨碍:使不能顺利进行,如“妨碍交通”、“妨碍政策的实施”。

[赞美◇赞叹◇赞扬]三者都有夸奖、称赞之意,都是动词,但使用范围与感情色彩的强弱有差别。

“赞美”指认为美好而予以称誉,使用范围比“赞扬”小,感情色彩比“赞扬”强,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近义实词辨析整理)整理版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近义实词辨析整理)整理版

1 [哀怜·爱怜·爱恋]三者读音大致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

“哀怜”指对别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如“中华民族有哀怜弱者的传统”。

“爱怜”指十分疼爱,多用于子女,如“爱怜子女”。

“爱恋”指热爱而难以分离,多用于男女之间,如“二十多年来,他俩一直相互爱恋着”。

2 [爱护爱惜]爱护有精心保护,不使受到损坏或镀害的意思;爱惜指不浪费,不糟蹋。

前者既可指人,又可指物;后者则仅指物或抽象事物,如“时间”。

3 [安闲安适]安闲重在“闲”——心中无所牵挂;安适重在“适”——舒适,惬意。

4 [安置安顿安排]“安置”重在于“置”,使工作、生活、物品等有适当的位置,或指人或物的处置各得其所,又指安置亲属、行李、灾民等;“安顿”着重在于“顿”,妥当安排使有着落。

“安排”着重于“排”,分轻重缓急,先后主次,有条不紊地处置人或事物,多指人事、任务等的处理。

5 [按语·暗语]相同点:二者都与语言有关。

不同点:“按语”也写作“案语”,指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做的说明、提示或考证。

如“这个文段,编者特地加了按语”;“暗语”指彼此约定的秘密话,如“这些话纯是暗语,别人根本听不懂”。

6 [暗淡·黯淡]二者都指不明朗。

不同的是:“暗淡”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如“光线暗淡”;“黯淡”①指心理暗淡,如“心情黯淡”;②同“暗淡”。

7 [翱翔·遨游]二者都与游动有关,但游动的方式有所不同。

“翱翔”指在空中回旋地飞。

“遨游”指漫游,游历。

如“自由翱翔”,“遨游太空”。

8 [懊悔懊恼]懊悔重在“悔”——后悔,更多的是“责己”;懊恼重在“恼”——烦恼,更多的是“怨天尤人”。

9 [把持操纵]把持是独占、独揽的意思,往往是公开性的活动;操纵是支配、控制的意思,多是幕后行为。

10 [颁布颁发]“颁布”侧重于公布,对象往往是法令、条例等;“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常是奖品或命令、指示等。

11 [包括包罗包含包涵]“包括”可指具体事物,又可指抽象事物,如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等思想观点。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解析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解析

科信指导: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解析[整理◇整治◇整顿◇整改]“整理”是指使有条理秩序、收拾之意,如“整理房间”“整理帐目”。

“整治”指为了管束、惩罚、打击等,使吃苦头,如“整治不了”。

“整顿”指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如“整顿基层组织”。

“整改”是整顿并改革,强调的是“改革”,如“经过整改,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

题例:“六部委”联合开展环保专项行动,要求建立各级政府负责的环保工作责任制,对工作不力的部门要通报批评,责令限期。

(04年湖南卷)(整治/整改)[正轨◇正规]“正轨”名词,正常的发展道路,如“纳入正轨”。

“正规”形容词,符合正式规定的或一般公认的标准的,如“正规军。

”题例:杭州市教育管理部门日前作出规定,对教师“走穴”现象加以科学规范,使这一社会敏感问题逐渐合法,日趋。

(正规)[赞许◇称赞]“赞许”着重指认为好而加以称许。

“称赞”用语言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如“他做了好事,受到老师的称赞。

”并且露出的神情。

(赞许)[自治◇自制]“自制”克制自己,如“难以自制”。

“自治”民族、团体、地区等除了受所隶属的国家、政府或上级单位领导外,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如“自治区”。

题例1:民族区域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自治)题例2:能力差,遇事爱冲动,是你最让人担心的问题。

(自制)[镇定◇镇静]“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如“神色镇定”。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如“故作镇静”。

题例:“9◇11”事件后,以色列军方仔细核查了安全防卫系统可能出现的漏洞和疏忽,并呼吁国人保持。

(镇静)” 来练习。

(功夫、工夫)[质询◇咨询]“质询”质疑询问,根据事实询问是非。

“咨询”征求意见(多指行政当局向顾问之类的人员或特设机关征求意见),如“法律咨询”。

题例:去年一月下旬,广东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行使法律规定的神圣职权,就四会市在北江边建电镀城事件向省环保局提出,在全国引起轰动。

公务员考试行测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公务员考试行测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家吃便饭。 B.在校运动会开幕式上,校长和分管体育的 副校长以及学校的其他领导8人一起坐在主席 台上。 C.河北省邦相剑,一面刻铭文两行17个字, 另一面刻一行6个字,字小如米,笔细如发。 D.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 支好看的羽毛。
▪ 下列各句有歧义的是( A ) ▪ A、这个人好说话。 ▪ B、某厂的产品全部合格。 ▪ C、你上午十点到办公室来。 ▪ D、这个周末没有空。
▪ (7)“敬谦”误用。比如用于自谦的有雕虫 小技、东涂西抹、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敝 帚自珍等,用于对方的有鼎力相助等。
▪ (8)词性误用。
▪ 如形容词用作动作、动词用作名词等,这一 点在病句中也是很容易出现的。
▪ 例如:“包围圈越来越小了,这群罪大恶极 的敌人已经成为瓮中捉鳖。”
▪ 选词填空题的解题技巧:
定的偏差。 ▪ 常见的出题形式有三种: ▪ (1)数字指代不明 ▪ 例:我营一连发起三次进攻。 ▪ 例:某公司一车间今年提前完成计划产量。
▪ (2)代词指代不明 ▪ 例:我看见张元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
上提着一个黑色的提包。 ▪ 解析:谁的手上提黑色提包,是“张元”还
是“老人”? ▪ 老师看见我们非常高兴,就留我们在他家吃
▪ 课堂习题讲解:
▪ 1、安全检查工作非常重要,要( C),不应 麻痹大意,一旦出了事故,后悔也就来不及 了。
▪ A、防渐杜微 B、精益求精
▪ C、防患未然 D、严格管理
▪ 2、人人都有缺点,都有不足,不应对别人 ( B ),对自己高抬贵手。
▪ A、手下留情 B、吹毛求疵
▪ C、严格要求 D、得过且过
▪ 1、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对字义、词义 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 离句”。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因此·因而]二者都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连接原因和结果。

“因此”不只表示结果,还表示原因,意为“因为这个,所以……”,作用是复指上文,承上启下,除了用于后一分句的开头,还可以用于后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如“月亮每个月绕地球一周,因此每月有一次朔和一次望”。

“因而”不只表示结果,还表示推论,作用是连接上文,承上启下,如“藏的敌人比公开的敌人更难识破,因而也更危险”。

[因为·由于]二者都是连词兼介词,都可表示原因,作连词时,都可连接分句。

“因为”常和“所以”搭配,不和“因此、因而”搭配;“由于”可以同“因此、因而”搭配。

“因为”可以用于后一分句,“由于”不能。

作介词时,都可以和后面的词语组成介宾短语,放在主语的后面或前面。

在口语里,“因为”比“由于”常用。

如“他今天不能来上班,因为他病了”“由于工作太忙,因而照顾不了孩子”。

[由于·自从]二者都是介词。

其主要区别是:“由于”所表示的是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相当于“因为”,如“近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又出现了计算机化学”。

“自从”所表示的是与动作有关的时间,表示时间的起点,如“自从处死了这个大贪懒犯后,其他贪赃枉法现象也减少了许多”。

[悠然·俨然]二者在结构上相似,都以“然”为词缀,但所表达的意思不同:“悠然”指悠闲的样子,如“悠然自得”“悠然神往”。

“俨然”可以形容庄严,如“四叔俨然地站着”;可以形容整齐,如“屋舍俨然”;可以形容很像,如“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

[与·和·跟·同·及·以及·并]这七个词都是连词,但其具体用法和意味不完全相同。

“与”是从文言里继承过来的,因此,口语中用得较少,但在文章的标题及书面语中较为常见。

如“批评与自我批评”“《文学与出汗》”等。

“和”“跟”“同”都是现代口语里的词,用法大致相同。

“和”用法最普遍,文章里最常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近义词辨析近义词的选择在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选词填空中经常见到,下面针对其常考点进行举例分析。

1.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这是近义词考查的重要方面。

一般情况下,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分往往在所指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

动词近义词的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

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疾病。

③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了。

A.窜改驱除融解 B.篡改祛除融解
C.窜改祛除溶解 D.篡改驱除溶解
解析:B 窜改指改动;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为贬义。

驱除一般指对实体如人、动物等进行驱赶;祛除一般用于对疾病、心理、情绪等抽象物体的根治。

融解即融解,可用于具体事物,也可用于情感、情绪等抽象事物,而溶解为物理名词,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故选B。

2.词义的轻重不同
如处罚与惩罚,显著与卓著等等。

后者要比前者的词义重一些。

例2:在高达4轻人面对困难和挫折,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用事。

A.证实侦察义气 B.证明侦查义气
C.证实侦查意气 D.证明侦察意气
解析:C 证实指证明并核实。

立案与侦查搭配。

意气多指由于主观的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含贬义。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含褒义色彩。

4.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
即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普通话与方言的不同。

例4:最近几天,美英两国政府高级官员频繁,共同磋商伊拉克战后的重建事宜。

A.会晤 B.会面
解析:A 会晤会见,书面语;会面,会见,口语。

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