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分流制”的利弊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教育“分流制”的利弊及带给我们的

思考

付琪,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哈尔滨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特级教师,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教学能手;哈尔滨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教育硕士导师;黑龙江省中语会常务理事。多次在省内外教学比赛中获奖。曾荣获“第三届现代园丁奖”“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先后有《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哲学思考》等数十篇论文在各类报刊上发表。

新加坡基础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实行“分流制”,从新加坡建国五十年发展情况来看,这种特殊的教育体制无疑在人才培养、发展国力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这种教育体制进行深入研究,会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新加坡教育“分流制”的基本流程

1979年,面对由于完全统一的课程和考试带来的愈来愈严重的学生辍学问题,新加坡教育界对教育部的运作系统和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刻检讨和反思,由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吴庆瑞牵头的专家组经过调研提出了著名的《吴庆瑞报告书》,指出“在单一的教育制度下,强制能力参差不一的学生,应

用在家庭不用的语言求学,是造成新加坡教育制度弱点百出和学生辍学率居高的主要原因”。针对学生能力不同,尤其语言能力不同的实际,提出实行教育分流制改革方案。这个方案于1980年开始实施,经过几次小的调整改革,成为今天新加坡教育的主要特色。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的,大致有4次分流机会,分流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在现阶段所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第一次分流是在小学四年级,通过英语、母语和数学3门学科的考试及平时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分别编入不同的班级,大致有15%的学生进入优秀班,72%的学生进入普通班,3%的学生进入差班。学校根据各班不同水平调整教材和课程内容,为小学离校考试作准备。第二次分流是在小学六年级离校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母语、数学和科学,根据全国统一考试按成绩让学生分别进入初中的快捷课程班、普通学术班和普通工艺班,其中最优秀的学习特别课程,比较优秀的学习快捷课程,其他的学习普通课程和职业技能,分别针对剑桥普通教育文凭普通水准和初级水准考试作准备,考试的科目包括:必修课程英语、母语、初级数学,选修课程高级数学、人文(含综合、地理、历史、文学)、科学(含物理、化学、生物)。第三次分流在中学二年级,仍然是根据考试成绩,对各个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进行适当调整,培养目标分别是剑桥普通教育文凭考试零水准和初级水准。最后一次分流是

在初中毕业,剑桥普通教育文凭考试零水准的可以进入初级学院或高中学习2~3年(快捷课程2年,其他3年),准备高中毕业的剑桥普通教育文凭A水准考试;其他学生分别进入理工学院或工艺学院,为升学或就业作准备。

二、新加坡教育“分流制”的基本理念

新加坡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用新加坡人自己的话说:“我们除了阳光和空气什么都没有,如果说我们还有一个资源的话,那就是人。”因此,新加坡人的危机感极重,靠挖掘人才资源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实施人才战略、走强国之路在新加坡国民心中已成共识。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曾经这样说:“新加坡以缺乏自然资源而众所周知,但我们没有因为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相反我们利用其优势,发挥自身的灵活性,使新加坡人专注于自身潜能的开发,我们终身都很重视教育并关注相关技能的获得。”他们一方面通过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又通过教育培养精英,培养高层次人才,形成人的素质多元化,技能水平的多层次,构成以本土人才为主体的多维度的人才结构。“分流制”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体制,它遵循了中国古代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合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较大限度地挖掘、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以减少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使教育的功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实现了以人力资源开发弥补自然资源

匮乏的强国目标。

三、新加坡教育“分流制”的利与弊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是改变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主观性因素的事业,而人的主观世界构成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可以适合所有的人,因此,所有体制也都是各有利弊的,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也不例外。这种体制的有利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其一,个体特长、潜能的开发早期介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长。新加坡的小学实行六年制学制,前4年为奠基阶段,以基础课程语文、数学为主修,奠定学习基础。后两年为定向阶段,通过小四分流,将特长、潜能各异的学生分别培养,针对学生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课程和学习方案,使个性发展、潜能开发在小学阶段早期介入,教育效果显然要优于中学甚至高中阶段的后期介入。其二,因材施教,使学校和教师更好地针对某一类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结构。分流的目的就在于因材施教,使教学能够更好地针对学生实际,使教学双方都能够有的放矢。如90年代的分流制是将学生根据语言程度分别编入EM1、EM2、EM3三个源流,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EM1开设高级母语、英语、母语、数学和科学;EM2除没有高级母语外其他课程与EM1相同;EM3开设基础母语、基础英语、基础数学、基础科学。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学习与其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课程,有利于

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其三,个人规划、培养目标的早期确定,有利于教学双方在发展愿景上达成共识,更有效地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和教与学的积极性。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要让学生走入社会,发挥才能,求得生存,贡献社会。如果教学双方对未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愿景,盲目施教或学习,势必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难以充分发挥出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实行分流制,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认可的情况下,就学生的未来规划、发展愿景达成共识,就会使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成为必然。其四,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长短不同的学习时间和深浅有别的学习内容,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有利于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新加坡旧教育体制的一个突出恶果就是使一部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导致越来越差,最后因成绩达不到标准而放弃学习,高辍学率也是使新加坡政府下定决心改革教育制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实施分流制,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习时间,按照各自不同的能力实际选择进入不同层次的学校学习或就业,就使各类学生能够各取所需,即使成绩差的学生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接受应有的教育,不仅形成了人才的多元化,也很好地解决了辍学率高升的弊病。用新加坡前教育部长张志贤的话说:“分流制度允许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