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教材)-针灸治疗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证配穴
寒吐——上脘、胃俞——温中散寒 热吐——合谷、金津、玉液——清泄邪热 食滞 ——梁门、天枢——调理肠胃,消积导滞 痰饮——膻中、丰隆——健脾化痰 肝气犯胃——阳陵泉、太冲——疏肝理气 脾胃虚寒 ——脾俞、胃俞——健脾胃,补脏气
针刺方法
实证用泻法,虚证基本方以平补平泻,脾俞、胃俞针用 补法,寒证加灸。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 持续运针1~3分钟。
• 穴位敷药:取栀子15、公丁香1.5,共研细末,加热水 调匀,外敷鸠尾穴2~3小时。
沐榕针刺内关穴对肝癌介入治疗中并发症(恶心、呕吐) 进行治疗取得明显疗效,方法:在行肝动脉药物灌注栓塞 术中见恶心呕吐,胸痛等症时,立即常规消毒双侧内关穴, 用1.5寸毫针快速直刺0.8~1寸深,得气后施雀啄木提 插手法10~15次,并嘱患者做深呼吸2~3次,随后每隔 2min重复雀啄术1次,留针至手术结束。本组181例,结果 显效(针刺后恶心呕吐感于lmin内停止)93例,好转75例, 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9%。(沐榕·针刺内关 对肝癌介入治疗中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1)耳针法
(2)穴位注射法
➢选胃、贲门、食道、交感、神门、脾、 ➢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穴位,用维生素
肝。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 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
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贴压。
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经验介绍】
• 穴位封闭:取天突、中脘、内关、耳穴神门,用0.5%普 鲁卡因,体穴每穴注入2ml,耳穴每穴0.1ml,每日1次。
食入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大便燥结,口干而渴,喜寒恶热,苔黄,脉数者。
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纳差,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者。
呕吐多在食后精神受刺激时发作,吞酸,频频嗳气,平时多烦善怒,苔薄白, 脉弦者。
兼见饮食稍有不慎,呕吐即易发作,时作时止,纳差便溏,面色咣白,倦怠乏 力,舌淡苔薄,脉弱无力者。
【治疗】
赵荣俊针治妊娠恶阻3 9例。将该病分为胃虚、肝热、痰浊 型,胃虚型取足三里(补)、太冲(补)为主穴,中脘 (补)、内关(补)为备用穴;肝热型取太冲(平补平 泻)、足三里(补)为主穴,以阳陵泉为备用穴;痰浊型 取丰隆(平补平泻)、足三里(补)为主穴,以内关(补) 为备用穴。以呕吐停止,能进饮食者为有效,否则为无效, 结果:针刺2天内有效者1例,针刺3~5天有效者31例,针 刺5~7天有效者1例,总有效率97%。(赵荣俊·针刺治疗 妊娠恶阻39例。
【附注】
疗效评价
针灸治疗呕吐疗效良好,临床上以感受外邪或饮食积滞效果为 佳。而对其它原因引起的呕吐,应首先考虑治疗原发病,针灸 只能作为临时对症处理。
预防与护理 治疗中应注意饮食的调理和情绪的稳定。
【小结】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常见症状。 其病理机制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临床辨证以虚实为纲,实证呕吐多以外邪犯胃、饮食停滞、肝
壅阻,升降失调,气逆于上;虚证则因脾胃虚弱, 运纳失常,不能和降。
【辨证分型】
辨证要点
证候分型
(1)辨虚与实
• 呕吐之证首先应分别虚实。
• 一般来说,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致,发病较 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 味,或伴寒热。
• 虚证多为病久,脾胃虚弱,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或 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常伴神疲倦怠 乏力,脉弱无力。
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或情志失调,损及肝、脾以及劳倦病后,脾胃虚弱
等。
2.病机
引起呕吐的原因虽较复杂,但其总的发病机理为胃 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 气下行,以和降为顺。
若邪犯胃腑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则出现呕吐
3.病位病性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 其病理表现不外虚、实两类。 实证因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犯胃腑,胃气
中的呕,因呕、吐常同时发生,呕中寓有吐,故合称为呕吐。
与现代医学相应的病症
• 呕吐是临床的常见症状,可伴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 本篇所论之呕吐,主要是消化系统疾病而表现为以呕吐为主症者,
如胃炎、幽门痉挛或梗阻,以及胆囊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病,如 以呕吐为主症者。
【病因病机】
1.病因
病因可因外感风、寒、暑、湿之邪和秽浊之气,侵 犯胃腑;
(2)类证鉴别
• 呕吐与反胃:反胃之吐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 宿谷不化,吐后即觉畅快。
• 呕吐与噎膈:噎膈之吐为进食不畅,食不得入而吐, 或食入即吐,其吐多在进食之时。
寒邪客胃 热邪内蕴 痰饮内阻 肝气犯胃 脾胃虚寒
兼见呕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大便溏薄,头身疼痛,胸脘痞闷,喜暖畏寒, 苔白,脉迟者。
治则
主穴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方义
中脘—任脉经穴,胃之募穴,和胃行气。(近取) 内关—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呕。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下合穴,疏理胃肠气机, 通降胃气。(远取) 呕吐之症是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治疗自当以 和胃降逆为原则,取胃之募穴、下合穴为主。
气犯胃为主;虚证呕吐则多为脾胃虚弱。 针灸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原则,取胃之募穴、下合穴和手厥阴
络穴为主作为基本方,再随证配穴,辨证治之。实则泻之,虚 则补之,寒则灸之,热则泄之。
【思考题】
实证呕吐与虚证呕吐在病机、治则及针灸 方法上有哪些异同?
(答案:实证呕吐与虚证呕吐基本病理变化都是由于胃失 和降,胃气上逆。实证是由邪犯胃腑,胃气壅阻,升降失 调而气逆于上;虚证是由于脾胃虚弱,运纳失常而不能和 降。治疗上都当以和胃降逆止吐,实证是邪阻于胃,当以 祛邪,针用泻法,虚证是因虚而不能和降,当以扶正,针 用补法,虚寒者并可加灸。)
呕吐
【概述】
病名含义
•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内容物上逆从口吐出的病证。 • 《寿世保元》:“呕吐者,饮食入胃而复出也。” • 呕与吐在古代文献中有所区别,《东垣十书·呕吐干呕哕欬逆
辨》:“夫呕者,声物皆出者也。吐者,物出而无声者也。 • 至若干呕与哕,皆声出而无物也。”后世言呕吐者,即古代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