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第五章 中国古板块构造概况)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区域大地构造 ppt课件

区域大地构造  ppt课件
第五章 中国大构造概要
一、中国地势
1、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为界 东西两部山势走向、海拔高度明显不同 (1)山势走向 (2)地表海拔高度
地形的梯级特点
(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青藏高原为地幔盆. •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增大到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 区为地幔坪。
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 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
Crustal thickness (km) obtained primarily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wide-angel reflection experiments (af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8).
2、东西向的盆地与山系相间列 三条分水岭: (1)天山—阴山—燕山—长白山
——黄河流域—— (2)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
——长江流域—— (3)南岭
——珠江流域——
3、棱角分明的菱形或三角形盆地镶嵌于山系之间

H第五章中国古板块构造

H第五章中国古板块构造

5.1. 5.1. 中 国 板 块 构 造 格 局
第二节 中国各区板块构造概况
中 国 各 区 板 块 构 造 概 况
( ( 构 造 ) )
中国显生宙的板块构造发展,可归纳成围绕中朝、塔里木、 扬子三个古地块的四个构造带的演化问题。以下分述这四个构造 带的演化。 一、天山—内蒙—兴安构造带 该构造带位于中朝—塔里 木北侧,属中亚—蒙古大洋的 一部分。 中亚—蒙古大洋,在古生代时,南、北两侧均有俯冲带发育, 洋壳向南、北分别潜入中朝—塔里木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之下, 形成一系列的地槽褶皱带。 大洋北缘:在中国境内最北 部的一个褶皱系为额尔古纳褶皱 系,该褶皱系东南侧的德尔布干 深断裂在Pz1代时是一条板块俯冲 带。
5.2.4. 5.2.4. 中 国 各 区 板 块 构 造 概 况
( ( 构 造 ) )
中 国 各 区 板 块 构 造 概 况
纵贯台湾东部的大纵谷是中国东南部最重要的缝合线,呈 北北东走向,位于台湾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台湾东部铁 路线的两侧)。这两座山脉的地壳结构截然不同。中央山脉属 陆壳性质,厚达40km,前Mz界构成基底;海岸山脉为岛弧过 渡性地壳,厚27km,夹有蛇绿岩套和混杂堆积。在中央山脉东 侧的大南澳变质岩中,西侧有高温低压变质带,东侧有高压低 温变质带。这些均为岛弧和俯冲带存在的标志。 在Kz代以前,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曾 被边缘海隔开,海盆洋壳不断向西俯冲于 中央山脉之下,(俯冲带逐渐东移)在Kz 代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相互碰撞(台湾运 动 ,碰撞年龄为10Ma)。形成了大纵谷缝 合线。迄今为止台湾大部分地区仍以每年 5mm的速度急剧上升 。 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的碰撞带目前带有左旋滑动性质,可能 是斜向碰撞的结果。台湾北东方向,为向西北俯冲琉球岛弧—海 沟系,南面则发育向东倾的反向俯冲带(吕宋弧),台湾正处于 两侧俯冲带之间的转换过渡地带。

区域大地构造(第五章_中国古板块构造概况)

区域大地构造(第五章_中国古板块构造概况)
(1)沟、弧、盆体系及地体群的大陆增生模式 郭令智等运用板块构造和地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识别了 华南东部古沟、弧、盆体系的地质标志,认为华南东部是 扬子地块南缘自元古代后的一系列岛弧褶皱系,并将江绍 断裂带及其西延部分、政和—大浦断裂、长乐—南澳断裂 和台湾东部断裂带归之为各期岛弧褶皱系的东南边界。由 此认为华南东部陆壳是洋壳由SE向NW朝江南元古宙岛弧褶 皱系之下的渐进式后退俯冲,从而建立一套沟—弧—盆体 系的大陆增生模式。尔后在原来—弧—盆体系认识的基础 上,又提出华南东部存在地体的增生与大陆边缘的演化。 但王联魁(1989) ,江博明等(1987, 1989, 1990)根据花岗 岩的Nd模式年龄,相继提出华南在l000Ma年前已形成一个 统一大陆,对大陆增生的看法提出异议。
第五章 中国古板块构造
一、中国古大陆板块组成 世界一些大陆往往有统一的克拉通,如北 美是以北美克拉通为主体、欧洲是以俄 罗斯克拉通为主体。 中国乃至亚洲并不存在统一的巨型前寒武 纪克拉通,而是由一些小克拉通和众多 的微陆块(microcontinent)及其间的造 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composite continent)
(5) “南华式”造山观点
通过对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分 析,追踪华南褶皱系两侧的构造形迹、盆地展布等,根据 对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等特征的研究,认为华夏古陆是在 浙闽运动期间形成的原始陆块,西以华南洋与扬子陆块 相隔。四堡运动时期华南洋向华夏陆块俯冲,华南东部 地区形成武夷—云开岛弧和闽浙弧后盆地;晋宁运动时 期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在江山以东缝合,形成江绍缝合 带和浙西前陆盆地,未缝合地域为深海一次深海浊积岩 堆积的华南残留盆地系;震旦—寒武纪华南东部因转换 拉张裂谷作用形成一系列隆起和盆地,嗣后于加里东期 末聚合。华南东部在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分别经历了被动 大陆边缘和安第斯型活动陆缘两个阶段。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PPT课件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PPT课件

中国现代大陆地壳: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
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
演化
拼接 改造
形成
中国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 陆块为代表的稳定区
陆缘为代表的活动带
稳定区包括三大陆块:华北陆块 塔里木陆块 扬子陆块
.
3
活动带五个:天山—兴安活动带 昆仑—秦岭活动带 川滇青藏活动带 华南活动带 台湾活动带
我国的地质构造格架主要形成于晋宁(新元古 代(青白口纪))—印支(早中生代(三叠纪))期的 构造旋回;燕山期以来,太平洋板块活动对我国 大陆有直接影响。
金塔组
废弃 梧桐沟组
方山口组 废弃
阿其德组(上岩组)
哈尔苏海组 废弃
哈尔苏海群
.
21
②锡林浩特地区:
寿山沟组
废弃
青凤山组
废弃 大石寨组
哲斯组
废弃
义和乌苏组 西乌旗组 黄岗梁组 吴家屯组
查干楚鲁组
林西组
废弃
.
西里庙组 斑布加拉嘎组 包特格组(三段) 包特格组
林西系
林西统
索伦组
洪浩尔坝组
碧流台组
22
③赤峰地区:
三面井组
废弃
呼格特组
额里图组
废弃 于家北沟组
铁营子组 (邵总将其置于P3铁营子组) 染房地组
.
23
.
24
.
25
.
26
.
27
三、内蒙古自治区成矿区带划分
成矿是大地构造演化的一部分,是沉积、岩浆、 变质、变形等地质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国Ⅰ、Ⅱ、Ⅲ级成矿区(带)划分所参照的 主要大地构造理论依据是普遍为我国广大地质工作 者所接受的多旋回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同时 岩浆、沉积、变质三大矿床系列划分在理论和实践 上也起到指导作用。

大地构造课件第五讲板块构造理论优秀PPT

大地构造课件第五讲板块构造理论优秀PPT
但是认为岩石圈板块具有绝对的刚性是不 合适的,如碰撞带大规模的褶皱变形、内陆地震、 构造活动和火山作用等。
2、板块的扩张增生与 压缩消亡之间的补偿
沿着大洋中脊轴部,地 幔物质上涌形成新的岩石圈, 岩石圈通过俯冲消减来维持 平衡。每年新生岩石圈2平方 公里,每年也有2平方公里的 岩石圈被俯冲销毁。
3、板块沿球面的旋转运动

北 美 板 块 -欧 亚 板 块
2 .7

太 平 洋 板 块 -可 可 板 块
2 1 .3

南 美 板 块 -非 洲 板 块
3 .7

非 洲 板 块 -印 奥 板 块
5 .8

非 洲 板 块 -南 极 洲 板 块 太 平 洋 板 块 -纳 兹 卡 板 块
1 .9 1 6 .4
7、板块的绝对运动
板块的绝对运动,是指板块相对于地球旋转轴的 运动。如果某一系统在地史期间相对地球旋转轴的位 置固定不变,那么相对该系统的运动(如热点)也可 以当作板块的绝对运动。一千万年来板块的绝对运动 见图,其中以太平洋板块的运动速度最大,向西偏北 方向运动;印奥板块主要是向北运动;北美板块和南 美板块主要向西偏南方向运动;非洲板块的旋转极位 于非洲板块上,它环绕该极作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 欧亚板块主要是向西和向北运动。
如果我们把板块当作刚体来处理,而且地球半径不变, 那么,板块的运动严格遵循球面运动的欧拉定律
⑴欧拉定律
1776年,瑞士数学家欧拉(E. Euler)指出,一 个钢体沿半径不变的球面的运动,必定是环绕通过 球心的轴的旋转运动。在球体表面,任何一点的移 动都不是沿着直线,而是弧线;如果这种移动表现 为复杂的曲线形式,那么它的移动轨迹将由许多圆 弧小段组成。板块的运动遵循欧拉定律(板块沿球 面的旋转运动图片及两板块的相对运动图片)。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ppt课件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ppt课件


中国地台的主要特点

活动性:

建造:活动性沉积、强烈岩浆活动

改造:变形强烈、多期性

差异性:

纵向—差异性升降运动()

横向—边缘/内部构造活动(变形)
地 貌
阶段性:突变(断裂)式和渐变(过渡)式 早期—活动性、差异性明显 中期—相对稳定
晚期—再度明显的活动性、差异性

•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分区(板块)

华力西褶皱系;秦岭/秦岭印支褶皱系;巴颜喀拉

山-川西高原/巴颜喀拉-甘孜印支褶皱系;横断 山-三江/三江印支褶皱系;喀喇昆仑山-唐古拉

山/喀喇昆仑-唐古拉燕山褶皱系;冈底斯山-念

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燕山褶皱系;

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喜山期褶皱系。 地槽区内二级中间地块与盆地相对应——柴达
国 大 地
中国中部——青藏高原东部发育的走向 SN横断山山脉是东西地势分界:

东部:低山、丘陵、盆地和平原

构造山系呈NE-NNE向展布;
- 地 貌
西部:盆-岭相间 构造山系呈NWW和近SN
• 中国大地构造位置


1. 中国处于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大 地 构
西伯利亚板 块(地台)、 印度板块(地 台)和太平洋
国 大
第四级地势面:分布于中国东部邻海

地区,对应于东部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组

合区。包括东部海域的东海、黄海、南

海等。主要由大陆架、边缘海、岛弧和

海沟组成。东缘以太平洋为界。平均海

拔150~200m,面积达330104km2。

中国区域构造

中国区域构造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简史 我国近代的区域地质调查是以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 美国 庞培勒(R.Pumpelly)、维理士(B、Willis)、德国李希霍芬 (F、 V、Richthofen)等都曾对我国的地质构造进行初步研究。 鲁迅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地质略论》(1903)中简要地介 绍了我国各时代地质特点及地质构造发育历史。 我国的地质调查机构创造于1912年。1924-1929年相继编 出三幅1:100万地质图,值得提出的是李四光教授在1939年出 版的专著《中国地质》,黄汲清于1945年发表了《中国主要地 质构造单位》一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195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编制的1: 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 纲要》;1962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所编制1:300万《中华人 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其他重要著作有:1960年陈国达的《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 义》;1960年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概论》 ;1963年北京地质学 院区域地质教研室的《中国区域地质》等。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据陈国达等简化1977)
Hale Waihona Puke 六、波浪状镶嵌构造地壳是由不同方向和不同规模的构造带分割成的一级套一 级的大大小小的块体,再由这些构造带、断裂带以及断层、节 理结合起来的不向等级的波浪状镶嵌构造。 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地中(海)构造带两个大圆构造带。 中国恰好处在二大圆构造带的丁字接头和劳亚壳块的东南 一角。 “地壳波浪”或“地块波浪”。褶皱断裂隆起带的所在是 波峰,地快块沉陷带分布在波谷。不同方向的波峰与波峰相交 地区隆起相互叠加,波峰往往更高;波谷相交地区,由于双重 沉陷波谷往往更低,形成地块;波峰与波谷相交地区,则因不 同情况,有时表现较高,有时较低。 地球发展总的趋势是以收缩为主。在地球收缩时,收缩到 最小体积的趋势应为四面体,因而要发生四个收缩中心。地球 的四个收缩中心是:太平洋中部、北冰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 这些地方表现为明显的洼陷。它们的对极是四个最明显的隆起: 非洲地台。南极地台、加拿大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_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_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

第24卷 第1期2003202/122 地 球 学 报ACTA GEOSCIEN TIA SIN ICAVol.24 No.1Feb.2003/122改回日期:200227230;责任编辑:宫月萱。

作者:任纪舜,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电话:68311547;E 2mail :renjishun @ 。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0000)附简要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任纪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1∶5000000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图1)及简要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已于1999年由地质出版社用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2002年第2次印刷。

该图是在中国区域地质填图基础上,综合研究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室编制而成。

这是中国地球科学界各学科知名学者共同参与的一项集体劳作,体现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最新成果。

该图从4个方面,在时空的结合上,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和资源、环境、灾害的地质背景:(1)划分出不同时期形成和再循环的大陆壳,以主造山期(主变形时代)标出大陆壳的年代。

(2)标出主要的构造要素,如各时代的缝合带、转换断层、走滑断层、裂谷带、现代贝尼奥夫带以及蛇绿混杂岩带、高压2超高压变质带等。

(3)表示了主要的岩石类型,如花岗岩、火山岩的展布及其形成环境。

(4)标出了中国大陆及海域尚未遭受重大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改造的沉积盆地。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北界包括西伯利亚地台南部,南界跨印度地盾,西界把大部分哈萨克斯坦包括在内,东到日本列岛,从而将中国与邻区联系起来,展现出中国大地构造与全球各主要构造带的关系:最显著的如宏伟的环西伯利亚的蒙古弧形构造,印度与欧亚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碰撞的构造态势,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及其与中国东部的构造关系等。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对亚洲古板块进行划分中,中国大陆可划分为塔里木—中朝板块,华南及东南亚板块;中国大陆北面是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西南面是印度板块;东面是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

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主要由两个因素控制和制约:一、我国夹于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两大古板块之间,构成了古生代呈东西向延伸的相对活动地带,致使中国古生代造山褶皱带主要呈东西向延伸,形成了古生代构造演化的主要特征,并奠定了现今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二、东临太平洋,中新生代以来,中国处于太平洋洋壳与陆壳交接与转化的地带。

太平洋板块的活动在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和地质构造发展中起着极为显著和特殊的作用。

由于陆壳和洋壳的交接线呈北北东方向展布,所以中国北北东向构造特别强烈,并与上述东西向构造成交叉的形式。

中国板块构造格局与古板块的划分:古板块构造研究表明:以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组成中国板块构造的主体和基本格局。

地块或中间地块:I塔里木一中朝地块Ⅱ扬子地块Ⅲ 印度地块(北缘) Ⅳ佳木斯中间地块 V柴达木中间地块Ⅵ羌塘中间地块。

深断裂⑴郯城—庐江深断裂⑵得尔布干断⑶丽水—海丰深断裂⑷甘孜一理塘深断裂不同地质时期的板块俯冲带和碰撞带;①阿尔泰早古生代板块俯冲带;②准葛尔晚古生代板块缝合线;③蔡伦山一贺根山晚古生代板块缝合线;④那丹哈达岭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⑤天山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⑥阴山—图们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⑦祁连山—秦岭早古生代板决俯冲带;⑧青海—泰岭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⑨阿尔金山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或转换断层⑩昆仑山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11可可西里—金沙江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12藏北—滇西晚中生代板块俯冲带13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新生代扳板块缝合线14台湾新生代板块缝合线(或转换断层)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的基底是由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其上广泛发育有寒武纪以来的沉积盖层,且具有稳定沉积的特征。

扬子板块的基底是由元古代的变质岩系组成,其上为晚元古代震旦纪以来的沉积盖层。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大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瓦纳古陆非洲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第4章: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板块构造理论》PPT课件

《板块构造理论》PPT课件
CCC(日本中部的日本海沟、西南日 本海沟和小笠源海沟的交汇处)
CCT(秘鲁-智利海沟和西智利洋隆)
TTA(可能在Owen(欧文)破碎带 以及Carlsberg洋中脊)
TTC(圣•安德列斯断层和门多西诺 破碎带)
ACT(加利福尼亚湾德出口处)
AAC(亚速尔群岛)。
AAA型三联点
The junction of the Red Sea, the Gulf of Aden and the Great Rift Valley of East Africa centered in the Afar Triangle is often given as an example of a triple junction.
《板块构造理论》PPT课 件
板块,全称是岩石圈板块,是指构成地 球上部岩石圈的不连续球面板状块体。
板块构造说本身则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 张说的引伸和发展,涉及全球(不分大 陆和海洋)的构造活动与演化,所以它 又被称为新全球构造学说或全球构造学 说。
一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的内容:
1. 垂向上:固体地球上层可划分为物理性质 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岩石圈 和下垫的软流圈
Juan de Fuca 板块由大 洋岩石圈组成,其边界 包括:与北美洲板块相 连的汇聚边界,与大西 洋板块相连的离散边界, 转换断层则成为两板块 边界。
San Andrea Fault是一 个转换边界,容纳了太 平洋板块和大西洋板块 直接的相对运动。
转换型(剪切型)板块边界特征:
剪切型板块边界与转换断层相当。在转换断层上确定的震源 机制属“剪切”型,表明这里的 ①应力场以剪切作用为主, ②剪切方向与借助磁异常确定的板块相对运动方向一致。即 相邻两板块沿边界彼此向相反方向滑动。在这样的边界, ③既没有板块增生,也没有板块消亡,仅只是一些滑移迹线, 有人称其为守恒板块边界。这类板块边界上所发生的地震以 走向滑动类型为主,地震活动大都为 ④浅源地震,地震带较窄,地震频度和震级明显比洋中脊为 代表的拉张型边界大,最大地震可达8.4级这可能是由于岩石 圈厚度随着离开中脊轴部逐渐增大之故。这里 ⑤在地貌上表现为“地堑型”谷地,它不是一条断层,而是 长而平直的破碎带,宽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5中国地理区域划分PPT课件

5中国地理区域划分PPT课件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指标,从科学上看,十分严谨。创造性地运用了交叉排列
单列等级系统,有独到之处,对以后的区划方案影响大。

(3)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
和拟定改造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
目的性明确。

(4)第一次划分三大自然区。
• (5)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特点:
四、中国三大自然区与海陆划分
主要 原则
中心城市原则 区划方向原则
腹地原则 可达原则 过度界限原则
分析 方法
城市中心性的确定
人流、物流及信息流的联系 与腹地分析
核心区腹地范围研究
一级城市
二级城市
第五节 中国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
经济 原则
生态 原则
社会 原则
二、基于政府的中国经济区划方案
三、基于学者的中国经济区划方案

主导标志法

基 本
聚类分析法


遥感分析法



自上而下划分和自下而上合并
二、中国自然区划的演进
三、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黄秉维主持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1)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
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2)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自然区划理论和方
法作指导,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有明确的概念,划分原则和
中 国 的 农 业 区 划

(精品)区域大地构造(第五章_中国古板块构造概况)

(精品)区域大地构造(第五章_中国古板块构造概况)
最新资料显示,海南岛南部地区(九所- 陵水断裂 以南) 与中北部地区(该断裂以北地区) 分属2 个不 同的块体,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基底、盖层组成及演 化特征,二块体可能在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时期才拼 合. 中北部地区的五指山块体最老结晶基底为中元古 代抱板群. 南部地区的三亚块体的结晶基底不是中元 古代抱板群,其基底与南海-印支地台相同,岩性为混 合片麻岩、混合岩 (西沙群岛永兴岛钻孔中见) 。
证据:
(1)裂陷带北西侧为京畿地 块,南西侧为岭南地块, 两地块Ar-Pt1在岩石和构 造上具有可对比性,因此 原来两地块实为一个地块
• 最老的陆壳可最追索到 38亿年(鞍山地区)
Pt2-3
19-17亿年
Pt1
26-24亿年
蓟县群 长城群 滹沱群 五台群 滦县群
• 26-24亿年、19-17亿年 Ar 两次重要的构造—热事 件及陆壳快速生长时期。
遵化群 迁西群
• 中新元古代——裂陷构造期 华北:
1. 北部形成燕山海槽 2. 南部豫西地区形成豫西海槽,沉
东准噶尔地区
I-1:阿尔泰弧盆系;I-2:斋桑-扎河坝-阿尔曼泰结合带(奥陶纪); I-9:准噶尔弧盆系;I-10:唐巴勒-米仕沟结合带(?-S); I-11:天山弧盆系;I-12:南天山结合带; I-13:额济纳-北山弧盆系;
二叠纪古亚 洲洋及其周 围洋陆格局 重建图
(二)南海—印支古板块
但是,夏邦栋等(1991)根据岛内石炭纪火山 岩及石炭-二叠纪砾岩和砂岩的建造特征,认为沿 昌江-琼海断裂带沿线是海南岛在古生代时期发育 的一条近东西向的裂谷带。
(三)、中国古板块群
包括塔里块
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一
青白口群
个陆块,在其基底形成 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 岩浆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90)认为,海南岛 石碌群为中古生代形成的构造混杂岩带,北侧属华 夏陆块的构造范畴,南侧被称为海南地块,属东南 亚大陆的一部分。李献华等(2000,2001)研究了 分别发育于昌江邦溪和屯昌晨星两地的基性火山岩 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后指出,昌江-琼海断裂带是 琼中地块与琼北地块间的缝合带,邦溪和晨星蛇绿 岩片是石碌混杂岩带的一部分,代表古特提斯的东 延部分。
最新资料显示,海南岛南部地区(九所- 陵水断裂 以南) 与中北部地区(该断裂以北地区) 分属2 个不 同的块体,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基底、盖层组成及演 化特征,二块体可能在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时期才拼 合. 中北部地区的五指山块体最老结晶基底为中元古 代抱板群. 南部地区的三亚块体的结晶基底不是中元 古代抱板群,其基底与南海-印支地台相同,岩性为混 合片麻岩、混合岩 (西沙群岛永兴岛钻孔中见) 。
2. 为一系列独立古陆块,各陆块间及与西伯利 亚板块之间表现为多旋回开合演化,较明显 的是哈萨克斯坦古板快与北部的西伯利亚古 板块之间沿阿尔曼泰缝合带发生两次开合运 动,缝合时间分别为早古生代末和晚古生代 中期(C1末期)。与南部的塔里木—华北古 板块沿中天山北缘或南天山(李锦轶)—西 拉木伦缝合带对接,最后对接时期为晚古生 代中期( C1末期)。
海南岛南部九 所—陵水断裂 以南,包括海 南南部、南海 海域的西沙、 中沙、南沙以 及印支地块。
南海—印支古板块是一个裂解的前寒武纪地块,现大部分位于海水 以下:
1. 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钻孔打到前寒武纪陆壳基底,印支地块大面 积出露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盖层沉积在海南岛南端三亚地区见 到。
2. 三亚地区盖层寒武纪地层层序、沉积特征(稳定类型的碳酸岩 和碎屑岩)、含矿性与澳大利亚相似,推测当时南海古板块与 冈瓦纳大陆关系密切。
证据:
(1)裂陷带北西侧为京畿地 块,南西侧为岭南地块, 两地块Ar-Pt1在岩石和构 造上具有可对比性,因此 原来两地块实为一个地块
• Pt2-3裂陷作用期:
1. 康定杂岩之东呈南北向狭窄的裂陷带,夹 持于绿汁江和小江断裂之间
证据是(1)活动类型的复理石建造 (2)出现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具碱性特征 (3)厚达巨大,达上万米。 (4)康定杂岩构造线方向为NE-SW向,与东
部川中陆块结晶基底的构造线方向可相接续。
2. 南韩的沃川裂陷带
第五章 中国古板块构造
一、中国古大陆板块组成
世界一些大陆往往有统一的克拉通,如北 美是以北美克拉通为主体、欧洲是以俄 罗斯克拉通为主体。
中国乃至亚洲并不存在统一的巨型前寒武 纪克拉通,而是由一些小克拉通和众多 的微陆块(microcontinent)及其间的造 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composite continent)
• 最老的陆壳可最追索到 38亿年(鞍山地区)
Pt2-3
19-17亿年
Pt1
26-24亿年
蓟县群 长城群 滹沱群 五台群 滦县群
• 26-24亿年、19-17亿年 Ar 两次重要的构造—热事 件及陆壳快速生长时期。
遵化群 迁西群
• 中新元古代——裂陷构造期 华北: 1. 北部形成燕山海槽 2. 南部豫西地区形成豫西海槽,沉
3. 古生代是南海—印支古板块北部陆缘带发育的主要阶段,包括 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个构造旋回,石炭纪时南海古板块北部 陆缘带与华南古板块南部陆缘带仍存在13°的纬度差,海西后 期,南海—印支古板块裂离冈瓦纳大陆向北漂移,并于白垩纪 (中期)与欧亚大陆拼贴。
晚白垩—喜山期南海—印支古板块裂解解体,南海打开。南海盆地 的扩张根据海底磁异常条带有两期:
东准噶尔地区
I-1:阿尔泰弧盆系;I-2:斋桑-扎河坝-阿尔曼泰结合带(奥陶纪); I-9:准噶尔弧盆系;I-10:唐巴勒-米仕沟结合带(?-S); I-11:天山弧盆系;I-12:南天山结合带; I-13:额济纳-北山弧盆系;
二叠纪古亚 洲洋及其周 围洋陆格局 重建图
(二)南海—印支古板块
但是,夏邦栋等(1991)根据岛内石炭纪火山 岩及石炭-二叠纪砾岩和砂岩的建造特征,认为沿 昌江-琼海断裂带沿线是海南岛在古生代时期发育 的一条近东西向的裂谷带。
(三)、中国古板块群
包括塔里木、 华北、扬子、 华夏等亚板块
1、华北亚板块
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一
青白口群
个陆块,在其基底形成 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 岩浆活动。
早期:形成西北海盆,磁异常条带呈北东——南西向,时间
25~30Ma 晚期:形成中央海盆, 磁异常条带近东西向,时间17~23Ma
北界位置
1. 九所-陵水断裂:任纪舜等在新出版的中国及邻区 大地构造图中以这条断裂为界,将海南岛划分为南部 的印支-南海克拉通和北部的滇越-华南造山系钦州造 山带,中新生代演化为特提斯构造域的印支-燕山造 山带。
积熊耳群(中基性—酸性火山 岩)、云梦山群 3. 中部为隆起区,沉积厚度小
山东还发育基性岩墙群
• 震旦纪——三叠纪:稳定发展阶段
J
T:杂色砂页岩、泥岩、油页岩、煤
P:底部砂页岩含煤,中上部为杂色砂页岩含煤, 顶部出现湖相泥灰岩,总体属陆相含煤盆地
C2: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本溪组、太原组)
O1-2:厚层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山西地区有石膏沉 积。总体岩相厚度稳定,局部地区为隆起。
(一)哈萨克斯坦一准噶尔古板块
包括了飘浮在古亚洲洋中的各大小陆块, 如伊犁、中天山、准噶尔、吐一哈等。
包括了中哈萨克斯坦一北天山及巴尔喀什 一准噶尔等广大地区。
AR
TS
JS
SL
WD DB
这些古陆块位于古亚洲洋以北。
性质有不同认识:
1. 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部大陆边缘。与西伯利 亚板块具有亲缘关系。
:下部页岩,上部中厚层灰岩,下部页岩中发育
含铜粉砂岩页岩及石盐假晶。
贺兰—六盘C-O厚可达3000~4000m,显示相对沉降 区,显然与其处于板块边缘有关。
An
2、扬子亚板块
北界:襄樊—广济断裂
西界:龙门山断裂、玉龙 山断裂、红河断裂
南界:绍兴—江山—宜春 断裂
• Ar-Pt1:存在于康滇地区(最老29.5亿 年)、三峡黄陵背斜、南朝鲜、四川盆地 (推测)、苏北—南黄海盆地(推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