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与女性文学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
牡 丹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
李章凤
王安忆的《长恨歌》展现出了对王安忆在文学 创作过程中对女性命运的关照与探索。这部作品通过 讲述主人公王琦瑶的故事,表现出了王安忆对女性命 运的看法,同时也表现出了王安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 意识,即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对两性和谐的展现以及 对女性身份的构建。因此,本文通过解读与剖析《长 文革后的中国文坛,出现了女性文学这道鲜明 而独特的风景线。女性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不仅 表达了自身对女性意识的认知,同时也对男权文化 下的文学创作传统进行了结构,而他们所创作的文 学作品, 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推动着女性文学的发展, 还体现在推动着社会女性意识的日益深化。在此过 程中,王安忆这位新时期文坛中的常青树,对女性 文学及女性意识的发展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 用。《长恨歌》是王安忆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品,这 部作品以不断变革的上海为背景,使用女性细腻且 敏感的视角,呈现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自我觉 醒与自我构建,同时也表达出了自身所具有的女性 立场以及对女性意识的理解。 一、对女性命运的同情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与文学发展史中,女性在社 会中的地位以及女性的命运得到了很多的关注与书 写。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文学界 具有了了解这种思想的窗口,在此背景下,对性别差 异的认知以及女性意思的萌醒,使很多女性作家看到 了女性在社会中被压抑的状态,而对女性命运的同情 也自然而然地通过自己的作品流露出来。这种特征, 在王安忆的《长恨歌》中十分明显。 在王安忆的《长恨歌》中,主人公王琦瑶虽然 在片场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但片场的经历却成为了 王琦瑶人生的转折点。王琦瑶在片场的经历,使他认 但却也不可或缺,因为程先生是推动王琦瑶参与选美 的主要人物,是他的存在,让王琦瑶变为了“沪上淑 媛”“三小姐”。当王琦瑶过了选美初选之后,她开 始奢望自身能获得选美比赛的冠军,并为这一愿望做 着准备。然而,真实的社会是复杂的,在选美比赛中, 有些人注定垫底,而有些人可以毫不费力走进决赛。 这些可以进入决赛的人,不是老板千金,就是军政要 人的情人,或者是名扬上海的交际花。因此,虽然王 场实质上是男人的交锋中取得胜利。从这里也可以看 出,选美比赛所具有的公平性仅仅存在与表面,整场 游戏的规则都由男性来把持。 至此,王安忆借用片场导演之后,针对选美比 赛表达出了对女性的同情:“这次上海小姐选举,本 来就是供有权有钱的人玩弄女性的一种途径,女性只 不过是他们的消费对象,她们的身体和美丽全被人玩 弄在手中,要保持女性的尊严和地位,就要反对这种 活动,退出竞选。”从导演所表达的话语中可以看出, 王安忆认为这种选美活动是对女性性别的歧视,他反 对这种活动中由金钱和权利所导致的不公,更反对男 性以自身的社会地位与社会权利为筹码对女性进行欣 赏甚至玩弄。同时,王安忆通过导演所表达出的“退 赛”观点,也展现出了王安忆对女性觉醒的呼吁,希 望女性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并通过维护尊严来 走出困境。 二、对两性和谐关系做出的书写 在传统的性别认知中,男性与女性分别是强悍 与柔弱的代名词,许多男性文本也十分喜欢使用英雄 救美、才子佳人等模式对两性关系进行书写,但随着 王安忆文学创作的逐渐成熟,在王安忆的文学作品中 对男强女弱的传统认知进行了颠覆与重构,这种特点 体现出了王安忆为女性而书写的立场,同时也让王安 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得更加明显。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通过对两性关系的书 性和谐的追求。通过对王琦瑶命运的表现,读者可以 看到女性在自身,诠释王安忆在文学创作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 琦瑶在选美中具有优势,但却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在这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主义
Ke y wo r d s : f e mi n i s m l i t e r a t u r e ; Wa n g a n g i ; E v e r l a s t i n g Re re g t
中国进入父权制社会后 , 男性凭借在男耕女织 中的分工
成 为两性之间的统治阶级 ,为 了提防被统治阶级 的反抗 , 不 仅将女性排除在社会 活动外拘 囿于家庭内 , 更对女性有着男 权 文化下 的价值标准。 在古代文学 中女性形象有着共 同的特
生活体验进行 了思考 。《 长恨歌》 以上海变迁为背景 , 刻 画了
王 安忆 式 弄 堂小 儿 女 王 琦 瑶 的 生活 。
一
表: 生活 中的一点一滴都浸润着王琦瑶们的气 息。 随着女权思想传到 中国以及对女性 主义的探讨 , 虽和男 性一样从 事社会工作 , 但女性既要在家庭 中显示 出女性特质 的一 面 , 还要寻找生存价 值 : 从事社 会劳动 。这对 于女 性 而
义文学和王安忆 的关 系, 再讨论《 长恨歌》 中透露 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 : 女性主义文学; 王安忆 ; 《 长恨歌》
中图 分 类 号 : 1 2 0 4 .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3 9 5 8 ( 2 0 1 5) 0 1 — 0 0 5 8 — 0 2
王安忆
▪ 在中国,很少人用“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念, 因为它是与“女权主义运动”联系在一起的; 而“女性文学”与“女性写作”则比较接近, 其区别仅仅在于前者常常局限于文学,而后 者则包含着更为广泛的内容。因为在中文里, “写作”的内容并不仅仅是“文学”。因此, 在理论上,中国人用的“女性写作”与西苏 的理论无关,也就是说,与女人的生理特点 无关。但是,事实上,新一代“美女作家” 的创作又正是在努力地实践着西苏的身体理 论。
▪ (2)“女性主义文学”实际上是“女权 主义文学”的一种变通说法。
▪ “女性主义文学”从本质上讲,是对男 性社会的一种反抗,是“女权运动”在文学 上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女权运动和由此基 础上产生的女权主义批评,强调的是女人的 政治性和社会性特征,有意识地遮蔽女人的 生理特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 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其主要目 的是为了争取“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
▪ “李主任是权力的象征,是不由分说,说一 不二的意志,惟有服从和听命,”他在上 海小姐竞选中认识了“三小姐”王琦瑶, 并通过非常强势的手段将她据为己有,从 而彻底地改变了王琦瑶的命运,留给王琦 瑶的金条成了王琦瑶在艰难岁月里的生活 保障。但同样也是因为金条,使王琦瑶失 去了她的生命。
▪ 2.对男性角色的颠覆:作品中对主要男性人物呈现 出的都是其“阴性”的一面。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退 出了男性世界的竞技舞台,而参与到王琦瑶消磨时 光的悠闲生活中。。“那些有权势的人物——诸如 蒋丽丽的父亲、李主任或严家师母的丈夫——都仅 是一些不太清晰的背影,他们在那个雄性世界里的 纵横征战只能影影绰绰的投射到这个女性视域中。” 同样,无论是程先生、萨沙、康明逊还是老克腊, 虽然最后都从与王琦瑶的纠葛中解脱出来,但都没 有“全身而退”,程先生失去了生命,萨沙回到了 俄罗斯,康明逊和老克腊也没有完全摆脱掉心中的 阴影。因此。《长恨歌》在一定意义上对传统男性 角色进行了颠覆。
女性化的民间叙事:评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内容提要女性文学是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创作领域,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女性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长恨歌》以女性化视角,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王琦瑶的一生,再现了旧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
本文通过对《长恨歌》的分析来研究其女性化的民间叙事方式。
本文从“城”的女性文化载体、日常生活的民间书写、女性体验的审美观照和对《长恨歌》语言魅力的分析,及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五方面入手,分析了《长恨歌》独特的叙事方式。
将城市作为女性文化的载体,王琦瑶成为城市的化身,二者是融为一体的。
以民间叙事的方式对日常琐屑之事进行细致的描述,来反映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风情。
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婉,反映城市,反映生活。
生动的细节、繁复的叙事方式、抒情性的叙事语言,是《长恨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还涉及同其他女作家,如张爱玲、梅娘、池莉、方方的比较来说明《长恨歌》的独特之处,及其在女性文学中所占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女性化、民间叙事、王琦瑶目录一、引言 (1)二、“城”的女性文化载体 (1)三、日常生活的民间书写 (7)四、女性体验的审美观照 (11)五、《长恨歌》中的语言魅力 (14)六、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 (17)七、小结 (22)八、注释 (23)九、中文摘要 (24)十、英文摘要 (27)一、引言在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像上海这样繁华而有韵致,也没有哪个统称能够像“上海人”这样富于特定而又有丰富的含义。
王安忆的《长恨歌》就是通过“沪上淑媛”王琦瑶的一生,向人们展现了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
整部作品采用了女性化民间叙事方式,从平凡琐细入手,表现了女性作家所特有的细腻和雅致。
二、“城”的女性文化载体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是琐碎的,也是精致的。
她在市民文化内涵中找到了相融点,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去执着地表现上海的每一个细小部分,她将这座城市看成是一个传奇。
王安忆说:“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女性文学的三类主题_从张洁_王安忆到林白
第29卷第5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29, No.5 2009年5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May. 2009, 066~067女性文学的三类主题——从张洁、王安忆到林白黎雪琴(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肇庆 526020)[内容提要]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呈现出三类主题,分别是找回失落的女性、寻找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新定位、建构女性的内心世界。
张洁、王安忆和林白的作品分别反映了这三种主题。
同时,三位女作家在女性意识的觉醒上程度不同。
[关键词] 女性意识;女性价值;女性欲望;生命体验;个人化写作[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9)05-0066-02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腾起,在社会文化转型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下,女性作家开始用一种与传统叙事视角相区别的眼光重新审视所生存的这个世界,采取极端的文学形式对传统、现实、父权秩序进行颠覆,她们从性别角度出发,以纯粹的女性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她们宣称要用体现女人差别的创作方法来写作,通过女性经验的开掘来解构父权制的二元对立思维。
基于这种女性意识的整体自觉,出现了对被遮蔽的女性经验的自我解读和对身体、性的大胆表述,企图破解男性神话、颠覆男性中心社会建构的政治、历史、道德等方面的私人化的女性写作。
张洁、陆星儿、王安忆、张抗抗、铁凝、残雪、林白等一大批女作家涌现,张洁、王安忆和林白就是其中的代表,她们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的偏重和写作的主题有着不同的阶段,因此暂且可以把这时期女性文学主题总结出三种主题类型,即找回失落的女性、寻找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新定位、建构女性的内心世界。
这三位女作家的作品也折射出女性写作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一、找回失落的女性在八十年代早期,当时的人们对妇女解放以简单化的理解,即男女平等,这是一种模糊性别差异的“平等”,不仅使女性们依旧失落了自己,而且使女性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使女性不得不在社会认同和女性自我认同的困境中辗转。
一种女性文学的新启迪_比较王安忆_桃之夭夭_与_身体写作_
—比较王安忆 —— 《桃之夭夭》 与 “身体写作”
白军芳 郑升旭
最常在女性文学批评中说的一个名词可 能就是 “女性的声音” 了, 它不仅暗示着与男 性话语的决裂和批判,而且旗帜鲜明的表达 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价值标准。 其实 “女性声 音的丧失” 的观点在女性文学批评上, 标志着 因菲勒斯中心文化强权所造成的女性意识的 边缘化。 王安忆在 《桃之夭夭》 (见 《收获》 第五 期》 ) 中通过女主人公 “声音丧失” 的历史性展 示, 对男权话语体系, 甚至男权文化体系进行 了成功的 “解 构 ” , 与当前那些企图匆忙 “建 构” 女性话语体系的 “身体写作” 派形成了鲜 明对比, 令人耳目一新, 且令人对传统小说写 作中的 “话语” 立场问题也不得不进行历史性 的反思。 当代文学发展到今天,女性文学异军突 起, 但由于对 “什么是真正的女性文学” 这一 问题反思不足, 准备不够, 人们便把当前文坛 出现的大批带有先锋性姿态的女性“身体写 作” 者如棉棉、 木子美等误认为就是女性文学 的代表, 于是让文坛充满了女性的呻吟、 喘息 与尖叫, 似乎这就是 “女性的声音” 。 但从真正 女性文学的本质出发, 这些 “文学” 似乎与女 性文学还有一定距离, 甚至关系不大。 什么是 女性文学? 虽则当前尚无一个统一的、 权威的 定义, 但可以 “自明” 的本质应当是: 用女性视 角来展示女性自己的价值需求为目的。从这 一本质出发, 就会看出, 棉棉们的女性文学, 不过是满足了男性们喜欢听的 “尖叫” , 甚至 她们伸张的女性只是作为一个生物体系存在
!
注,却来自那漫不经心的调侃, “ 郁晓秋很乐 意为大家支使,不支使她还要争着做” “ 他们 背地里讨论过是不是不要她参加舞蹈,派她 去干别的, 可终还是下不了决心” “ ……” 这总 让人难以全力关注主人公,难以与作品中的 人物浑然一位,作者那么刻意地把作品和读 者拉开距离,似乎刚刚暗合了男性在日常生 活中对情感冷淡的趋向 (和女性相比) , 这怎 么也难以让人亲热起来的超然态度,分明是 对常规创作中作家欲融读者为一体的创作方 法的反动,似乎在这种叙述语气中容纳了更 多的对男性文化的肯定, —— —或质疑。 其实, 说到底, 作家选择这样一个女性, 这样一个背景去创作,暗示了她新的审视世 界角度, 那就是女性是如何 “丧失声音” 的。 如 何在 “男女都一样” 的社会背景中, 女性自己 的声音被忽视, 被遮蔽。 小说的重点在刻划郁晓秋,一个女演员 的无父亲的孩子。一生在父亲缺场的环境中 成长,一生又在缺场父亲的话语权的塑造下 成长, 无论在童年时的交朋友, 还是在成年时 的谈对象,一个女演员的无父亲的孩子的阴 影总在最重要的人生关口拌她一下。 从写作方法上看最令人奇怪的是小说情 节散漫,人物性格不鲜明,文学常识告诉我 们: 引人入胜的情节, 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是 一部小说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桃之夭 夭》 的郁晓秋安静的一句话也没有, 情感也没 有大的起伏, 生活平淡的如一杯白开水, 每一 个阶段都是社会、 生理在推动着她向前走。 有 愠、 有哀、 有怨、 有忧, 但不怒, 也不喜。 在一生 的奔走中,她默默地、被动地被塑造被驱赶 着, 没有人关注她的情感, 她也满足于不被关 注, 甚至对作者的冷淡和漠视也无怨无言, 这 样的创作角度使主人公一直处于小说的边 缘。 如果表达主人公的性格和需求被作家置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分析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蓬勃,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代表了不同的文学风格、思想倾向和创作技巧,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
本文将对几个重要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为特点,强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作品往往以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角,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真实的对话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逐渐崭露头角。
它突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线性逻辑,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和多元的视角,探索现代社会的混乱和人类存在的无常。
莫言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蛙》等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作品常常充满了隐喻和象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女性文学流派女性文学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分支。
它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情感体验和社会地位,呼吁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王安忆是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边城》、《红灯记》等以女性视角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坚韧。
女性文学流派的作品往往描绘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性别歧视。
四、乡土文学流派乡土文学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它以乡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强调对土地和传统文化的关注。
杨绛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家》以家庭和乡村为主题,通过对家族关系和传统价值观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的苦难。
乡土文学流派的作品常常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文化,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20.1 复习笔记一、女性写作: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整体描述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一大批女性作家积极参与创作,出现了女性文学的第一次高潮。
创作实绩带动了理论、批评的展开,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女性文学”确立的是一种性别标准,建立在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天然的生物学意义的差别之上,而较少关注作家的创作与性别、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
2.“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摒弃了女性研究的基于生物性别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女性”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规则所塑造的社会角色。
因而女性文学是指那些有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在这种理论框架中的女性文学,关心的是自身性别的社会处境、作家对女性经验的反省与文化反思、女性立场和主体地位。
3.“女性写作”“女性写作”的概念是法国女性主义评论家埃莱娜·西苏提出来的,强调女性身体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前提建立在生理区别的女性本质上,因为和社会性别理论所阐述的文化构成矛盾而遭到质疑和批评。
在中国批评界,“女性写作”背离了它的理论背景和理论资源,在强调女性写作独特性的基础之上,关注女性写作的文化语境,全方位地考察女性身份在创作中的复杂关系,以及作家生平背景等对写作的深刻影响。
相对于“女性文学”的多义性、“女性主义文学”浓厚的理论色彩,“女性写作”日益被广泛地采用,它在坚持一种性别和文化立场的同时极富包容性,提醒着这一种性别立场,提供了一种阅读和阐释女性作品的方法,同时又避开了许多纠缠不清的理论话题,避开了女性主义政治理论代替文本阐释的方式,把女性写作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二、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批评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出现过三次高潮。
1.“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伴随着“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启蒙主义号召,大批女作家用写作的方式参加到民族解放的进程中来。
浅谈王安忆超女性主义
浅谈王安忆的超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同时文学也是作家想象虚构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文学作品反映的不仅仅是现实,同时也是作家的气质、内涵以及思想倾向。
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女性主义的出现不能不提,女性主义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更是人对于主体性的不断追求的产物。
王安忆在“三恋”发表后,很多评论家便自然将她归属到“女权主义”大旗下,认为王安忆的创作正是一种“以女性话语对传统男性话语的颠覆和努力”,其作品被冠名为女性主义文学。
然而王安忆却极力的否定自己的作品是女权主义作品,并且在今后的创作当中有意识的模糊自己创作中的性别立场,正是由于这样的创作动机,使得王安忆的创作突破了女性主义文学以反对男性,反对性别歧视为基点发展起来的,表现出的强烈的“抗雄”倾向,男性往往成为女性鞭挞的对象,并且由于女性主义的过度介入而形成的单一的女权视角的局限性,通过对女性的书写进而表现人类的生存境地,从对女性生存的关注上升为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所以说,王安忆不仅是女性主义作家,更是一位超女性主义作家。
下面我们就从女性主义和超女性主义这两个既互相交叉有前后相继的角度来看看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王安忆的《忧伤的年代》以小女孩童年切入,写一个女孩成长过程当中伴随着的孤独和忧伤。
首先是关于电影票的问题,姐姐年龄更大也就更懂得周旋安排,与父母暗中“勾结”好,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父母分发电影票不公平的事,“我”因此而喷涌而出的气愤还有对事情既然已经发生而无可奈何无法补救的忧伤。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办法来补救呢?她问我。
母亲的恳切之中,或多或少的带有成年人的狡黠,实际上是推卸了他们对事情应付的责任。
她就这样问我: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办法补救呢?我回答不出,流着眼泪。
这个问题还碰着了我的痛处,事情的不可挽回使我痛心疾首。
这是个悲惨的痛处,事情就是这样,知道这样无可挽回地失去。
”然后到成长过程中,对于身体外貌变化上的困惑,“好像我总是处在不安的变化之中,身体内的生长激素分外活跃和兴奋,不停的改变它们的作品。
美国汉学界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解读——以王安忆为例
中外互鉴 |美国汉学界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解读——以王安忆为例□丁惠/文美国对于王安忆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多年的研究,美国已经成为对王安忆作品翻译最多,同时也是研究最为深入的国家之一。
作为新时期中国享誉海外的女作家,王安忆的作数量众多,风格多变,其叙述风格也极具特征,这些都成为她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1981年,《中国当代七位女作家》收录了王安忆的短篇小说《小院琐记》,这是一个中国面向世界推介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作品集,这也成为美国研究王安忆的起点所在。
随后,王安忆的作品在海外传播呈现出蓬勃的趋势,先后被翻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发行,在美国更是享负盛誉。
《亚洲华尔街日报》将其称之为“属于上海的作家”,并且于2017年成为第三位获得美国华语文学最高荣誉奖“纽曼华语文学奖”的作家。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其对于女性细腻感情的描写,以及对于民族文化寻根的描写,成为对于海外读者的主要吸引力来源。
而针对王安忆文学作品在美国的相关研究展开分析,同样也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路径与具体实现特征的重要途径和依据。
1 寻根思路下的王安忆作品译介王安忆的作品,在美国以多种形式实现了广泛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研究焦点的变化,而王安忆作品中的寻根文化,正是出现在美国对于王安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焦点。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中多见寻根思潮,这也必然成为影响其作品的重要因素。
1988年,王安忆的第一个英文单行本《流逝》传至美国,并且引起了小说评论家阿梅尔·侯赛因的注意。
随后,该评论家在《第三世界季刊中》发表了评论文章《变革催化剂》,其中明确指出了王安忆作品中的寻根色彩,“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主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契合” [1]。
1989年,王安忆的作品《小鲍庄》在美国发行,直接改变了美国汉学界的观点,曾经他们认为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手法多少有点固定的模式,从《小鲍庄》开始,这种认知开始被打破,对应的关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因此更为深入。
此恨绵绵无绝期——王安忆《长恨歌》解读
凭恨需停无他期——王安忆《长恨歌》解读■李小丽提到女性文学,势必提到张爱玲,但这个人,自身的人生经历要比她笔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要精彩和真实得多。
她的确开辟了女性文学新的视角,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安忆的《长恨歌》同样是写女性主题,同样是大上海背景下,但我却认为其格局要胜张爱玲一筹,其人物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小说《长恨歌》的开头,王安忆就琐屑地叙述了那些穿着花裙子、背着书包、扎着小辫儿从院子里跑出来的女孩儿们是王琦瑶,在理发店做了流行发型去照相馆拍照的是王琦瑶,做了新衣裳和朋友挽着手上影院去的是无数个王琦瑶。
在那个喧闹繁华的旧上海,每几个女孩子里都有一个王琦瑶。
在那个年代,王琦瑶是普遍性的存在,她的一言一行、一喜一哀都代表着旧上海众多的女孩子。
王安忆的起点总是很高,但也因此增加了写作的难度,既要表现出人物内在的个性,又要时刻注意这个人是代表了一群人的状态,即使是在表现个性的时候也不能抛开时代的普遍性。
王琦瑶是个孤独的个体。
尽管她身边从来不乏朋友和追求者,但她从未真正地融入某段感情,即使对方是真心相待。
当无数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她的美貌倾倒,她看似站在顶端光芒万丈,将男人们玩弄于股掌之上,实际上只有她是在最底层挣扎,被轻视,被谩骂。
她从来不曾是人生的赢家,也从来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她的选择只能对少数真正关心她的几个人伤心难受,对多数人来说,这个貌美的花瓶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玩物,就像她“三小姐”的称号,本就可悲。
“大小姐”“二小姐”总是闺门紧闭,鲜有抛头露面,于大多数人而言,她们是高高在上,不可冒犯的,是真正的大家小姐,不敢抱有无畏的幻想。
而“三小姐”就刚刚好,较旁人多了些美貌娇羞,又不似“大小姐”“二小姐”那样虚幻不真实,却是大多数普通人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努力一把可以得到的,何况这位“三小姐”又是这样的亲民接地气。
有没有真心疼惜她的人呢?自然也是有的。
第一个便是蒋丽莉。
少女时代的友情真的是该再纯洁不过的,捧着一颗热腾腾的真心,恨不得将整宿地跟你说掏心窝子的话,讲女儿家的小心思。
女性小说
铁凝
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4年《六月 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 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 优秀作品奖。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 联任专业作家,后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铁凝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 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 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 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 《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 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 《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 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 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新时期文学热点专题讲座之王安忆篇
女性小说
王安忆
作者简介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
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 志鹃迁居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 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 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 《儿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协 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
一个有妇之夫的大提琴手和一个有夫之 妇的金谷巷的女孩儿的爱情悲剧。 大提琴手孱弱、敏感、孤独、自尊又自 卑,一个在心理上略显病态的男人。 金谷巷的女孩儿风流、争强好胜,过早 品味到女人的角色和性功能,婚姻成了 征服与被征服争强好胜的性游戏。
“三恋”与女性意识
《小城之恋》(原载《上海文学》1986
2.流言
流言总是带着阴沉之气。这阴沉气有时是 东西厢房的黄衣草气味,有时是樟脑丸气味, 还有时是肉砧板上的气味。它不是那种板烟 和雪茄的气味,也不是六六粉和敌敌畏的气 味。它不是那种阳刚凛冽的气味,而是带有 些阴柔委婉的,是女人家的气味。
王安忆 教案
王安忆与女性文学
在新时期文学的每一个阶段,王安忆始终是一位活跃的作家,并且总能以出色的作品获得读者与评论家的好评。在她多变的文学创作中,始终有一个恒定的方面,这就是对女性的关注。从最初的《雨,沙沙沙》到“三恋”再到《长恨歌》,王安忆表达着不同的女性主题,但却贯通着不变的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是女性特有的源自性别和所处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主体性意识。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即女人的内部世界;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女性自我与外部世界即男权中心社会的关系”。这也是下面将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的新时期女性文学发展足迹的关照基点。
在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王安忆的创作颇能证实一个完整的女性文学。以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为依据,新时期女性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张洁、张辛欣为代表。张洁在《方舟》中表现了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两难处境与对男人的深深失望,具有明显的性别烙印。虽然这时的王安忆尚处于创作的起步阶段,但她的《雨,沙沙沙》、《流逝》等也是从寻找男子汉开始到产生失望情绪的,只是她没有张洁那样的偏激与愤懑。到第二个阶段即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王安忆成为女性文学舞台上第一个并且是重要的角色。她的“三恋”以其突出的女性本位立场率先传达了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她和另一个重要代表铁凝大胆打破“性”的禁忌,直接潜入女性生命本体,使女性权利得以伸张。第三个阶段即九十年代以后的女性写作被称为个人化写作或私人叙事,最具代表性的是陈染和林白。她们将笔触潜入到女性个体的心灵世界,书写个人的女性经验及女性的自我迷恋,企图在自我与男性世界的对立中确立性别的精神立场。但这种纯精神的主体性在现实生存经验面前常沦为感伤的“乌托邦”,不可避免的带有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凉。而王安忆《长恨歌》、《富萍》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状态下女性个体生命世俗形式及意义的探寻,视野显得更为开阔,营造了世俗、民间的女性自我,“弥补了90年代女性文学沉溺于潜意识幻想的方式来表达纯粹个人的经验与体验而表露的缺乏人文关怀的缺陷” 。
从王安忆看女性作家
如《 山之恋》 荒 中女 文 工 团 员 和 “ 谷 巷 女 金
世iWJ M l l
遗憾, 老年的不 中 动产。 ——李青
 ̄ 1年第 7 ・・・・・・・・・・写 作 0o 期 子” 。由于母 性 的苏 醒 , 在爱情 和 婚姻 的 l子 e t 里 ,她们 便 一 改少 女 时期 的矜 持 和 胆怯 , 而 变 得 主动 、 坚决 、 熟 、 成 勇敢 起 来 。她 们 脚 踏 找 到共 鸣 的东 西 , 在心 底 暗暗赞 叹 。因此说 , 女人 也 更 懂得 爱 情 。写 文章 从 不 张扬 , 细 细 地 、 轻地 , 能 够飘 进 你 心 里 , 抵 最 柔软 轻 却 直 的部 分 , 因为 再 细致 的男 人 也不 会 有 女人 只 对 感 情 的那 份 敏感 。
蠹
》
| l t t
嚣. ≯
一
2 1 年 第 7期男孩 , 我清 楚地 记 住 了他 的溜 圆的脑袋 , 以及 掏钱 的动作 。
是 的 ,这 个 男 孩 对 于我 不 过 是 个 陌 生
出 生 的作 家 群 ” 等种 种 的漫 长 沿 革 、 大发 巨
才 情 的 悲剧 性 所 在 , 个 女 人 太 聪 明 . 有 一 太 才情 , 对 文学 艺术 执 着往 往会 带 来悲 剧 性 再
体会 它, 这样 才是美 的最 大价值 。■
的命 运 。这 一点 跟男 人 有很 大 不 同 。 人 有 男 才 情再 加 上 自己 的执 着 则 会 将 男 人 的 艺 术 生涯 推 向巅 峰 。因此 , 人 在某 种 程度 上 说 女 虽 然有 优 势 但 仍 处 于 弱 势 地 位 。从 文字 人 手 ,把文 字 当做 ~种 生命 的出 口和 解脱 。 或 者 在文 字 中通 过 安 排 人 物 的 性 格命 运来 圆 自己的梦 , 是女 人 一种 独特 的 体验 生命 的 也
从女性主义视角品读王安忆《三恋》
煎
宣
从女性主义视角品读王安忆《 三恋》
口 薛
( 华 中师 范 大学 【 摘
璐
武汉 4 3 0 0 7 9)
文学院, 湖北
要】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对 王安忆 的三部 中篇 小说 《 荒 山之恋》 、《 小城之 恋》 、《 锦绣谷 之恋》
[ 关键词】 王安忆 ;“ 三 恋” ;性 爱 ;女 性 意识 ;觉 醒 ;追 求
提 到 中国 当 代 女性 主 义 文 学 , 我 们 很 自然 的会 想 到 诸 如陈 染 、林 白等 “ 新 女性 ” 小 说 家 ,也 会 忆 起 张 洁 的 《 无 字》 、舒 婷 的 《 致橡 树 》 、铁 凝 的 《 玫 瑰 门》等一 批 女 性 文 学作 品 。而倘 若 谈 及 女 性 与 人类 原 始 欲 望性 的 问题 , 王 安 忆 便 是 那 不 能轻 易 跳 过 去 的一 页 了 。 她 的 代表作品 《 三 恋》 既 是对 “ 五 四”女 性 写作 的 遥遥 回应 和 传 承 发扬 , 也 是对 后 来 女 性 写 作 的建 构 和 铺 挚 。 如果说 “ 雯 雯 的 界”为 人 展示 的 是 一种 清 新 纯 情 的 少 女的 眼 光 , 《 小鲍 庄 》使 人看 到的 是 一 种成 熟 老 练 的 参透 人生的眼光,那么 “ 三恋”无疑让读者 们 窥 探 到那 些 受戒 后深 谙 世 情 的妇 女 的 眼光 。 这 是作 者 对 于 一个 新 题 材 领 域 的 开拓 和 尝 试 ,她 选 择 把 婚 外恋 、少 男 少 女性 冲 动 作 为创 作 的焦 点 ,以一 种 悲 壮 的 笔调 书 写 了 男 女之 间的 性 别 关 系 , 确 实 让她 摇 身一 变成 为 那 个文 学 时代 的弄 潮儿, 同 时 也驱 使 她 带 领 自己笔 下 的 女 性 角色 开 始冲 破 传统 禁 区一 … 伦 理道 德 的 束缚 , 勇 敢地 向世 人 表 达 女性 一 直 被 隐 藏在 地 底 幽 深 之 处 的爱 与 性 的 欲望 。 它 宛如 一 束 巨光 瞬 间划 亮 了这 个 男权 统 治 下 的 社 会 ,虽 然 这 束 光 最 终 归 于 湮 灭, 但 它 所 发 出 的绚 烂 光 芒 足 以 照亮 此 后 女 性 命运 的书 写 史 。觉 醒 、释 放 和 呐 喊 ,在 炼 狱 般 的 爱 恋 中 ,我 们 品 读 出 了 女 性 的追 求 自我 、 执 着 向爱 和母 性 升 华 。 当女 人 面 对神 秘 巨大 的 性 爱吸
王安忆与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各种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涌入,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终于从政治话语的框架中剥离开来,其思想认识逐渐提高,同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女性文学作家,如张洁、张辛欣、王安忆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王安忆开始把女性自然本性欲望的描写引入文本中,使得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得到了拓展。
到了90年代,王安忆基于女性主义理论,颠覆解构男性神话,对女性话语进行建构,实现了新时期以来女性意识发展的第二次突破,在文坛上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浪潮,推动了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与发展。
一、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新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和题材的解禁,各种文学思潮风起作家自觉汇入到这股创作潮流中,理论的支撑、批评的发展、创作的实践为新时期的文学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共同促成了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二、王安忆之于女性文学创作狂飘突起的“五四”时代,随着“人的发现”、人的解放,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然而,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汇入到民族文学的主体创作中,女性的声音在时代主题的浪潮中被淹没了。
而女性的声音再次强烈起来是在新时期,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率先冲破禁区,展示了这一曾被人遗忘的情感地带,影响深远,而她的《方舟》更是在社会主流话语中凸显了女性的声音,促进了女性意识的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文化思潮的引入也使得文学朝向多元化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基础下,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女性意识开始觉醒,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女性开始从被压抑、被遮蔽的历史境遇中挣脱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颠覆男性中心文化,反思女性在男权秩序下的处境,审视自身的弱点,则推动了女性意识进一步深化发展。
王安忆的女性文学创作恰好在这个过渡阶段起到了推动作用,使中国女性文学开始从“人的自觉”转向女性的“性别自觉”。
20世纪80年代初,在张洁等一批女作家笔下,女性意识的焦点在于展现女性对社会地位的诉求,即对女性价值的关注。
浅谈王安忆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王安忆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姓名:岳娟学号:2013504052班级:2013级中文系3班指导老师:杨高平摘要:王安忆作为当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其本身所具备的女性身份带给她的先天的女性的自我意识,同男性所持有的女性主义的立场有着迥然不同的方式,同传统的女性女权作家的性别叙事也有着泾渭分明的不同。
王安忆的女性意识介于传统与现代的女性意识之间,在某些意义上,有其独特性。
关键字:王安忆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一、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女性文学"这一概念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女性意识迅速发展趋向成熟.女作家们开始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女性感知方式的优势。
她们从各个角度表现女性被压抑的状态,真实地呈现女人由对男性的崇拜、依附转向愤怒、不满的历程,并怀疑女性的克已、温顺、自我牺牲及奉献精神究竟有何意义,她们对女性自身,则以从未有过的冷静与深刻加以剖析、反省。
女性意识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产物,女性意识主要包括女性主体意识、地位意识、价值意识与解放意识。
从女性意识的培养与形成角度,主体意识的形成为最终结果,即首先是女性对社会中性别不公现象的不满,进而引发对女性价值的重新评价及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质疑和自我解放,从而最终导致女性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向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转变。
依照意识是流动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基本认识,女性意识形态也不可能是终极的、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也将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二.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一)平凡甚至卑微的、以家庭为重的女性形象王安忆将她笔下的一部分女性从原来自在欢乐、衣食无愁的生活,推向了无奈的生活现实,使她们经历了为生存而不得不拼搏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转变,她们不但能够坦然的面对,而且决然的肩负起家庭重担,此时在她们心里这个家庭和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人对她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她将自己视为他们的保护伞,从内心感到幸福与骄傲,如小说《富萍》里的富萍、《流逝》里欧阳端丽等,安忆笔下的这些女人,又是以家庭为中心、以丈夫为生命的平凡女性.她们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将自己定位于好妻子、好女人.但是在现实中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会存在着风浪,同样王安忆也将这样的一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及叙事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及叙事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作品深刻描绘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女性在其中的角色和经历。
尤其是她的小说中,对于女性意识的描写和叙事策略的运用,都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及其叙事策略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主义思想的呈现,以期更好地理解王安忆小说作品中对于
女性、文化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选择王安忆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其中的女性意识和叙事策略。
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王安忆对于女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并对小说的
叙事策略进行剖析,探讨其叙事技巧所呈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
研究方法将采用文本分析法,结合相关的女性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
从女性观、人格观、权力观等视角出发,在阐述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及叙事策略的特点和
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探讨女性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呈现和体现,以期达到深入理解王
安忆小说作品中的女性问题和文化社会问题的目的。
预期研究结果
本研究将通过对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及其叙事策略的研究,揭示王安忆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探讨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理念,旨在对于当代女性文学
和女性主义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进一步推动思想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女性写作的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末的 90年代。 • 主要特点: “个人化写作”( “私人化写 作”)。 •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 • 林白《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 • 陈染《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 • 徐小斌《迷幻花园》《双鱼星座》 • 徐坤《游行》《行者妩媚》 • 海男《我的情人们》《疯狂的石榴树》 • 张欣《绝非偶然》《真纯依旧》 • 须兰的《红檀板》 • 卫慧《上海宝贝》 • 翟永明的组诗《女人》
• (二)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和王安忆对张爱玲 的发展 • 1、共同点: • (1)书写上海生活和上海女人。 • (2)偏离“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宏大叙事视角, 而从个人的立场上开掘出都市民间的世界。 • 2、不同点: • (1)在叙述空间上,王安忆小说描写城市变迁与 都市女性命运时叙事空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张 爱玲小说的叙述空间,一直局限于家庭式的封闭 空间中,人物心理的活动也同样具有浓烈的家庭 和闺阁特点。( P301)
•
在“三恋”中,王安忆把笔触直接伸向 幽闭的男女间的性爱生活,向我们展现性的 神秘、性的冲动、性的创造力与毁灭力,塑 造了一系列有着强烈的生命本能欲望冲动, 敢于大胆追求和享受情爱的“新女性”形象。 她们不同于传统女性的被动从属地位,不仅 与男性一起成为性爱的参与者与体验者,而 且往往是作为启蒙者与引导者出现的。 • 在“三恋”中的模式是女强男弱,男性 形象多半瘦弱、怯懦、委琐;女性则多是开 朗、泼辣并富有主见。(P309)
二、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
• 1、女性写作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的 “五四” 新文学时期。 • 主要特点:“人的觉醒” •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主要有: • 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 • 《庄鸿的姊姊》 • 陈衡哲《一日》 • 庐隐《海滨故人》《曼丽》 • 冯沅君《卷葹》《春痕》 • 凌叔华《花之寺》《绣枕》 • 谢冰莹《空谷幽兰》《一个女兵的自传》
• 第三阶段(1990年以后),以精神探索和 艺术创新为主要特点。主要有《叔叔的故 事》《纪实与虚构》《乌托邦诗篇》《长 恨歌》等。
• 二、上海· 都市文化· 女性 • (一)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与女性 • “城市比人类出生地更富有生存源泉, 因而也更适合女性的生存与发展。城市不 再像农业社会那样苛求女性像男性一样具 有强健的体魄,而是更为看重女性的灵巧 和智慧。透过城市,我们看到女性的幸福 与苦涩。”
• (2)在市民意识上:张爱玲、王安忆市民 意识的基本特征是精神理想的追求萎缩在 社会功利之中,政治意识淡化于日常生活 之中。不同的是,王安忆在90年代以后的 作品中开始注重以精神力量改造日见平庸 的客体世界,在政治意识淡化的同时并没 有完全忽略社会背景观照。 • (3)在女性意识上:在张爱玲笔下,女性 是被压制、被奴役的,而王安忆的小说中 女性的主体性才真正建立,她在解构男性 霸权的同时确立女性崭新的性别身份,建 构新的女性自我。
• 《流逝》中的欧阳端丽:由养尊处优变得 精打细算、克勤克俭、吃苦而劳 • 《富萍》中的富萍:表面木呐讷,内心灵 活倔强、不安于命运、积极改变命运 • 《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她时尚开通而又 小家碧玉,追名逐利而又进退有度,处世 精明而又注重感觉,渴望真情却免不了虚 荣功利,热爱生活而淡漠政治。同时,王 琦瑶也代表了上海的特质,与时俱进、坚 忍自强而又物欲横流、凡俗琐碎。
• 3、“女性写作” (P286) • “女性写作”概念是法国女性主义评 论家埃莱娜· 西苏1975年在《美杜莎的笑声》 中提出来的,强调女性身体与写作之间的 关系。 • 这一概念在我国评论界的采用,背离 了它的理论背景和理论资源,更加宽泛平 和,在强调女性写作独特性的基础之上, 关注女性写作的文化语境,全方位地考察 女性身份在创作中的复杂关系,以及作家 生平背景等对写作的深刻影响。
•
“我比较喜欢那样一种女性,一直往前 走,不回头的,不妥协。但每个人,每个 人物都有它的局限性,一直往前走,也可 能最终把她自己都要撕碎了。就像飞蛾扑 火一样。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女性。在 现实中我没有这样做的勇气,在小说中我 就塑造这样的人物。” • 《小城之恋》:母性对性的超越与升华。 • 《荒山之恋》:女性不仅能够超越纯粹的 性,而且较之于男性,女性有着较强烈的 精神追求。 • 《锦绣谷之恋》:女性彻底从男性的世界中 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人格力量和追求。
• (二)王安忆“性题材”作品为我们提供 的独特文学经验 • 1、对于“爱情的宿命表达”。 • 2、对于“性行为”和“母性”力量的崇拜 和臣服。 • 3、对女性的精神之恋的推崇。 • 4、对纯物质性的性爱关系的认可。 • 5、对女性魅力的歌颂。
四、《叔叔的故事》与王安忆小说风格的转变
• (一)《叔叔的故事》 • 我终于要来讲一个故事了。这是一个人家的故事,
• 三、“三恋”与女性意识 • (一)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 “我认为有两类作家在写爱情。三四 流作家在写,是鸳鸯蝴蝶类的言情故事; 二流作家不写爱情,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难 以跃出言情小说的陷阱,所以干脆不写了; 一流作家也在写,因为要真正地写出人性, 就无法避开爱情,写爱情就必定涉及性爱。 而且我认为,如果写人不写其性,是不能 全面表现人的,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如 果你真是一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 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
•
“喜欢镜子,喜欢看隐秘的地方。亚热带, 漫长的夏天,在单独的洗澡间冲凉,长久地看自 己,并且抚摸。” • “因此处于漫长黑暗而孤独中的多米常常幻 想被强奸,这个奇怪的性幻想是否就是受虐狂的 端倪?想像被追逐,绝望地逃到一处绝壁跟前, 无路可去,被人抓获,把衣服撕开,被人施以暴 力,被人鞭打,巨大的黑影沉重地压在身上,肉 体的疼痛和疼痛的快感。在疼痛中坠入深渊,在 深渊中飞翔与下坠。这是多米在童年期想像的一 幕,就像多米在幼年时所做的梦到了成年之后往 往有所对应一样,被强奸的幻想在她的青春期也 变成一件真实而带有喜剧性的事件。”
• 私人化写作的特点: • (1)从小说叙述的经验内容上说,私人 化写作表达的是一种私人经验、私人意识与无 意识。 • (2)从写作的方式上说,目前的私人化 写作大多采用了“新回忆录”或“新传记式” 叙述。 • (3)从作者角色上说,私人化写作的作 者是一个小写的“我”(私人),而不是大写 的“我”(群体、人民或公众代言人)。 • (4)从写作动机上说,私人化写作的驱 动力是个人心理需要,尤其是无意识与隐秘欲 望。
•
“冰凉的绸缎触摸着她灼热的皮肤,就 像一个不可名状的硕大器官在她的全身往 返。她觉得自己在水里游动,她的手在波 浪形的身体上起伏,她体内深处的泉水源 源不断地奔流,透明的液体渗透了她,她 拼命挣扎,嘴唇半开着,发出致命的呻吟 声。她的手寻找着,犹豫着固执地推进, 终于到达那湿漉漉蓬乱的地方,她的中指 触着了这杂乱中心的潮湿柔软的进口,她 触电般地惊叫了一声,她自己把自己吞没 了。她觉得自己变成了水,她的手变成了 鱼。”
王安忆与女性文学
• 一、“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与“女性 写作”等概念 • 1、女性文学 • “女性文学”,是指一种由女性作家创作的 主要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 • “女性文学”,就是指文学作品以人的解放 为内核,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并在创作 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 • “女性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 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 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文学。对女性的自我认 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 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 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 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 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 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 验。 • 2、“女性主义文学” (P285) • 女性主义文学,是指那些有自觉的女 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 男女平等的文学。
• 2、女性写作的第二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 主要特点:“女性意识的觉醒”。 • 最有代表的作家作品有: • 戴厚英《人啊,人》《诗人之死》; • 谌容《人到中年》 •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 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疯狂的君子兰》 • 《我在哪错过你》 • 铁凝《麦秸垛》《玫瑰门》 • 王安忆 “三恋” 《岗上的世纪》《弟兄们》《长恨 歌》 •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 张抗抗《北极光》《情爱画廊》 • 残雪《山上的小屋》《美丽南方之夏日》 • 池莉《烦恼人生》《来来往往》《小姐你早》 • 方方《黑洞》《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 • 迟子建《左面是篱笆,右面是玫瑰》
• 小说讲述了叔叔的三个故事: • 第一个故事:一个知识分子的落难故事。 • 第二个故事:一个知识分子受难磨砺后,成名超 越的故事。 • 第三个故事:一个80年代知识分子在国外的故事。 • 叙事特点:采用了纪实性和虚构性相结合的叙事 方式,向读者叙述了一部完整的、个人化的家庭史。 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小说的戏剧性,取而代之的是叙 述过程中显示出的真实感和个人性。 • 叙述手段:一是复数性叙述,即同一件事情被叔 叔和叙述者“我”进行不同的叙述。二是分析性虚构, 即叙述者“我”并没有叔叔生活的任何具体情节材料, 完全通过主观分析来推导下一步的故事内容。 • 叙述策略的变化,与王安忆小说观念的变化直接 相关,来源于她对小说“虚构”艺术的重新认识。
三、王安忆的写作描述
• (一)王安忆的生平和创 作阶段 • 第一阶段(1980-1984) • ① 带有理想色彩的“雯 雯”系列:表现个人少女 时代的经验和感受,具有 “自我抒发”的特征。主 要作品有《 雨,沙沙沙》 《广阔天地的一角》 《69届初中生》等。
• ② “雯雯”系列之后,她将目光从自身转向广阔 的人生,写下了《本次列车终点》《野菊花,野 菊花》《停车四分钟的地方》《庸常之辈》《尾 声》《流逝》《归去来兮》等,写普通人的矛盾、 苦恼、困惑和希望。 • 第二阶段(1985-1989) • ① “寻根”小说,表现对民族文化的审视,有 《小鲍庄》《大刘庄》等。 • ② “性题材”小说,从情和性两方面探讨男人和 女人作为性角色在相互交往中体现的人性,包括 《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 《冈上的世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