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教案模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教案模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教案模板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教案1〖内容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1.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

成为我国长达2000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本课并收集与本课有关资料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温故知新(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生答:秦朝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一、秦的暴政情景:当时在秦朝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由此情景引出秦朝的刑罚(1)刑法的严苛死刑:坑杀、腰斩、车裂、醢(音海,即剁成肉酱)等十多种肉刑:割鼻、断腿、挖膝盖等秦法还规定:族诛连坐等(2)赋税和徭役繁重多媒体出示秦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要修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出示数据材料: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据估计,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50万,南戍五岭50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70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计算:秦朝全国总人口有2000万人妇女人数有1000万人男子中的老弱病残、小孩650万人青壮劳动力还有多少?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耕田种地的还有多少?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同身受,不到50万的人口,需要种地养活2000万人。

思考: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3、以上图片和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答出赋税徭役的繁重(3)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始皇去世后这些暴政是不是随之消弭了?学生思考回答。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重点与难点重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难点焚书坑儒教学方法与媒体教具1、教法:讲述法、启发法、演示法、情景创设2、教学中所用资源:网络资源、视频、自制PPT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3分钟)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在上新课前我们先一起来回顾前面的知识。

提问: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国家?活动:(黑板上画好战国形势图)我手中有七张印有这七国国名的卡纸,请七位同学上来,每人从我手中随机抽取一张按照地理方位贴在相应的位置。

展示“战国七雄”插图,引导学生重温历史,结合所学内容回答:①他们学生:齐楚秦燕赵魏韩学生按照地理方位将自己手中的卡纸贴好。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贴的位置对不对?讲授新课一、秦统一六国指导学生看图,提问:秦是如何从一个边陲小国一跃成为实力雄厚的强国呢?教师讲解:秦能灭六国,除了商鞅变法、统治者重用人才等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采取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秦最先攻打比较弱小的韩国,之后是赵国,在前面我们学习过秦赵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是什么战役?长平之战。

自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学生:商鞅变法、重用人才攻势。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展示需要学生在课本上标注的重要知识点)二、巩固统一(20分钟)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是,面对庞大的国家,秦王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制度进行管理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1)演示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2)演示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图片。

提问这一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3)课堂探究:你怎样看焚书坑儒?播放焚书坑儒的视频以及学者郭沫若、白寿彝、何兹全的评论,指导学生讨论。

(4)面对北方匈奴的进扰,秦朝采取了哪些措学生:(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知道楚汉之争。

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师引导,小组的讨论,课堂的展示等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可由一名同学作为复习小导师,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老师或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

然后导入新课:秦始皇雄才伟略,建立了庞大的秦王朝,但是在秦朝的市场上却出现了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秦的暴政自主阅读课本P50~51内容,完成第1题。

1.秦的暴政的表现。

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知识模块二陈胜吴广起义自主阅读课本P51~52内容,完成第2题。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口号、意义。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人物:陈胜、吴广。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知识模块三楚汉之争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5题。

3.简述项羽刘邦的反秦斗争和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

4.秦亡前后项羽与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楚汉战争帝位之争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5.西汉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由于秦朝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残暴的统治;刘邦、项羽之间的楚汉战争。

这节课的内容对于前一课《秦统一中国》中有关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来说是一个补充,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秦始皇。

同时,秦朝的暴政是引发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亡汉立的过程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

二、课程标准: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三、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历史基础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通过展示情景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秦朝暴政的表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通过讲述陈胜吴广起义,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主要构成因素,掌握学史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秦始皇教师:首先我们来看一副人物画像,同学们认识他是谁吗?你还记得他的历史功绩吗?学生:秦始皇。

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被称作“千古一帝”。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可谓是威震四海,为此他变得更加不可一世。

他自称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

事实上,秦始皇有没有得偿所愿呢?是的,没有。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费尽毕生精力、苦心经营的秦王朝,竟然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那么,显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在顷刻间土邦瓦解呢?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一同走进那段峥嵘岁月!(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本课内容,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学生:因为秦的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楚汉之争简单情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由原来的农民起义,演变为争夺帝位的战争。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强大的秦朝失去民心,结果灭亡;项羽失去民心,结果也失败了,使学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革命力量的伟大,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三、教法学法:多媒体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顺应民心统一天下,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争,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二)、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现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但是他的统治也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1、赋税沉重:农民被迫将收获物的2/3 上交国家。

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田租口赋,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2、徭役和兵役沉重:材料二当时人口约2019万人,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

——课本P47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秦民谣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修建骊山陵墓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50万人,修长城40万人。

当时人口约2019万人,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秦朝的统治和农民起义具有重要价值。

教材通过介绍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等领导的反秦斗争,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建立和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他们对秦朝的暴政和焚书坑儒等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农民起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陈胜、吴广等领导人的事迹,以及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社会矛盾的产物,培养学生对农民起义的理解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陈胜、吴广等领导人的事迹。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秦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农民起义的相关内容。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农民起义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陈胜、吴广起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起义的经过。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温故而知新、动态演示历史地图、设身处地、用表归纳历史史实、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比较辨别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5)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回顾教材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期?最终的是谁结束了这一状况?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阅读教材P56—60,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二)局部揣摩:预习任务一:预读教材第56页完成并记住秦朝统一的时间、人物和都城。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板块三秦朝的灭亡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1页,梳理秦朝灭亡的过程。

提示: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巨鹿之战后,秦朝统治者内部矛盾加深,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

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

强盛一时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

2.教师请学生分享有关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或者成语。

提示: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破釜沉舟等。

板书
设计
当堂达标1.【新情境·成语典故】(广东河源东源期末)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D )
A.牧野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2.(江苏淮安淮阴期中)《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考古发现的《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

下列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D )
A.陈胜、吴广起义只是历史传说
B.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C.历史著作比考古发现科学合理
D.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诗词及提问的方式导入,激起学生对秦朝灭亡学习的欲望。

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通过对教材的探究,得到结论,这样更能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主要讲述了秦朝灭亡前后,陈胜、吴广等领导农民起义,反抗秦朝暴政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展现了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认识到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末农民起义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思维活跃,善于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进行学习。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农民起义中的英雄人物产生共鸣,但对起义的背景和意义还需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认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英勇斗争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多媒体设备2.相关图片、视频资料3.历史地图册4.网络资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展示秦朝的暴政和农民的艰苦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农民阶级会采取何种行动?2.呈现(10分钟)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展示起义军攻占城池、打败秦军的史实。

引导学生关注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农民起义对秦朝的影响是什么?起义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教案篇一: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教学设计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执教人:塘边中学刘仲毅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秦的统一及为巩固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试评秦始皇措施所起作用,学会初步分析问题。

(2)通过对秦始皇本人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培养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及事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系,通过温故知新、创设情境展示图表等方法,达到调动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1)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具有进步意义。

(2)秦的统一及采取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

(3)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暴君。

教学重准点:秦的统一及所采取的巩固措施,正确简评秦始皇历史功过。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诱导温故知新1、战国七雄有哪些国家?其中秦国通过什么变法为实现统一进一步创造条件?2、预习课文:(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和地方建立了什么制度?(2)为加强思想控制他采取什么措施?产生什么影响?(3)秦的疆域分别到达哪些地方?二、新知学习秦始皇用十年时间攻灭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 经过商鞅变法更加强大,秦赵长平之战是重要转折,秦王赢政用十年时间攻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自称皇帝。

2. 为加强封建统治,皇帝总揽军玫大权。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分管行政、军事监察。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 组织讨论“动脑筋”。

(○1知人善任勇于担责○2为攻灭六国统一天下起推动作用)4. 为显示皇帝高贵自称“朕”,命令为“诏”,臣民称之为“皇上、陛下”。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采取措施的原因:春秋战国以来,各国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差别很大,不利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新人教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学目标1.简述秦朝暴政的表现;结合《秦末农民战争形式图》,概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包括原因,时间,地点,领导者,大致过程,结果)。

2.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与影响,认识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理解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

3.了解楚汉之争,通过前后对比,认识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4.理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与楚汉之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难点: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师:秦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使秦始皇的愿望落了空。

如此强大的秦王朝,为什么招致百姓如此激烈的反抗呢?师:陈胜、吴广率先领导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那么同学们,你对陈胜、吴广了解多少?生: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小组的交流成果。

师:历史是真实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因为秦的暴政,秦末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苦秦久已”,只有推翻秦的统治才是唯一的希望与出路。

而“遇雨误期”只是一个“偶然”,为他们起义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

所以说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有更多的“陈胜、吴广”站了起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项羽和刘邦率领的起义军。

他们把秦末农民大起义推向了高潮。

PPT展示:项羽、刘邦起义这一标题,并提出以下问题。

1.哪次战役消灭了秦军的主力?领导者是谁?这次战役有什么特点?2.谁最终灭掉了秦朝?3.秦朝什么时间灭亡?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什么?楚汉之争的结果如何?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并在课本上简单标注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最后由几个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归纳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课堂小结】师: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时间、建立政权、巨鹿之战、秦朝灭亡、楚汉之争、刘邦建汉。

掌握秦朝灭亡的原因。

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会从插图和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学会搜集成语典故。

能够正确评价秦始皇。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和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和意义)。

通过分析秦朝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关系,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灭亡的关系,培养分析战争爆发原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秦朝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

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和战争经过。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讨论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利用《大泽乡起义》视频片段,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掌握战争经过:陈胜、吴广起义;继起是项羽、刘邦起义,最终推翻秦朝。

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难点:1.焚书坑儒。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焚书、坑儒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动机和后果。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从战争目的及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师教法:1.教材整合:本课按照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三目编写,为使学生掌握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重新整合教材,按照:“起义原因——秦的暴政、起义过程——陈胜吴广起义、起义结果——楚汉之争”,进行教学讲述。

抓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

在此基础上,探讨“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突破教学重点。

2.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再现历史氛围,感知、思考历史,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本节课通过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领导的楚汉战争等历史事件,展示了秦朝统治的腐败和农民起义的力量。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统治。

但他们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腐败和农民起义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领导的楚汉战争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起义的认同感,认识到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领导的楚汉战争等历史事件的联系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领导的楚汉战争为例,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PPT。

3.素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学具: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朝的腐败现象,如赋税沉重、刑法严酷等,引导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①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史料实证)②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基本史实及历史意义。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知道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秦的暴政与农民大起义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看图猜成语,大家知道这是哪一成语典故么?答案提示:指鹿为马教师指导:赵高想要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

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

”问身边的大臣,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

果然,这件事以后,朝中上下莫不噤声,都看赵高的眼色行事,任其为所欲为。

指鹿为马这件事给摇摇欲坠的秦王朝一个沉重的打击,敲响了秦朝灭亡的钟声,下面让我们走入本课,一起来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秦末的农民大起义指什么?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秦的暴政1、自主学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归纳秦朝暴政的表现。

①材料一:......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至于始皇......收泰半之赋...... ——《汉书·食货志》答案提示:赋税沉重教师指导:材料一解析:要向官府交纳的田租、人头税,以及花在盐铁上的钱(因为秦代盐铁价贵),这些是以前的二十倍。

有的人耕种豪民的田地,交纳十分之五的税。

所以贫困的人常穿牛马的衣服,食猪狗的食物。

材料二解析:至秦始皇时,国家征收的田赋超过百姓收入的半数。

②材料一:......又加月为更卒(劳役),已复为正(正卒),一岁屯戍(戍卒),一岁力役(郡兵),三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史记·七十列传·张耳陈馀列传》答案提示:徭役、兵役繁重教师指导:材料一解析:人民每年给官府服一个月徭役,即“月为更卒”;服完徭役之后又连月轮番服兵役,一年或充任卫士以保卫京师,守卫京师诸官府,或为戍卒戍守边境,另一年服役于本郡县,边服役,边训练,以上所有的服役是以前的三十倍;材料二解析:北部边境有修筑万里长城的苦役,南边广征兵丁戍守五岭,国内国外动荡不安,百姓疲惫不堪。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末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秦的暴政)1.酷刑向学生展示资料: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或只买单只,拐杖却是抢手货。

组织学生讨论秦国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多媒体出示秦朝刑具。

教师点拨:秦朝有一种刑罚,犯了罪要切去单脚,所以鞋子没人买,拐杖抢手呀。

揭开谜底:“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luó),断足盈车”,即使免去死罪,也往往要割去鼻子或砍断双腿,挖去膝盖。

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秦朝有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光死刑就有腰斩(是将犯罪的人拦腰斩断的酷刑)、枭首、弃市(是在闹市之中将犯罪的人当众处死的刑罚)、车裂、凌迟等名目。

族诛连坐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乱跑一定会遭到盘问,甚至扭送。

如果看到一个可疑的犯罪分子而不告发,是要被连坐的。

若被盘问时神色可疑,多半就要抓去修长城或阿房宫。

当时有人曾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说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

2.重役组织学生讨论秦朝除了刑罚残酷之外,还有哪些不合理的制度呢?[史料研读]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杜牧《阿房宫赋》新婚的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当孟姜女寻夫找到长城边上时,却被告知范喜良已经死了。

闻此噩耗,孟姜女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

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丈夫血肉模糊的脸上。

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材,主要讲述了蒙古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和元朝的建立。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我国历史,对于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关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建立这一段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以及元朝的建立,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及蒙古族兴起的原因。

2.元朝的建立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历史事件。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学用具:地图、时间轴等。

3.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蒙古族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蒙古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呈现(15分钟)讲述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展示蒙古族兴起的过程。

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原因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元朝的建立过程,了解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教师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程教学设计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弄清农民大起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及起义的过程;秦朝灭亡的原因。

2.知道“楚汉之争”及结果、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秦的暴政,探究出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明白灭秦的是秦国自己,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1.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2.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理。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及楚汉之争教学难点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春秋时期,诸侯把持中央政权,相互争霸,社会动荡不安;战国战争连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秦国运用商鞅变法,国富民强,赢政强力推行统一战争,统一中国,结束了六国纷争的局面。

“六王毕,四海一。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并采取了多方面的策略,巩固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的局面,社会趋于稳定,社会得以发展。

然而,事隔不久,“伐无道,诛暴秦。

”秦末发展了较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秦朝为什么会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去了解其中的原委。

新课讲述一、秦的的暴政-----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展示材料:材料一:秦朝税收20倍于古代,三分之二的收成交给国家。

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的现象。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当时,全国人口约2 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力役三十倍于古,丁男披甲,丁女转输”《汉书·刑法志》材料三: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墓征调民力一百多万。

材料四: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有腰斩、车裂等。

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刻字涂默,判为刑徒。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教案模板(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教案模板(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教案模板(集锦3篇)《垂直的生计》一、课程标准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拟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猎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进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争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观赏图片】观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教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学生答:美!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漂亮的地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答:想!(一)查找安第斯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现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2.再通过幻灯片展现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究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二)探秘安第斯1.【幻灯片展现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进展生产的呢?学生答复:低海拔处……高海拔处……2.【幻灯片展现5。

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缘由?学生整理(教师引导)答复: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渐渐降低(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怪的生产方式消失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制造出的呢?学生答复:印第安人!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执教人:塘边中学刘仲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秦的统一及为巩固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试评秦始皇措施所起作用,学会初步分析问题。

(2)通过对秦始皇本人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培养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及事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系,通过温故知新、创设情境展示图表等方法,达到调动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
(1)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具有进步意义。

(2)秦的统一及采取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

(3)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暴君。

教学重准点:秦的统一及所采取的巩固措施,正确简评秦始皇历史功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诱导温故知新
1、战国七雄有哪些国家?其中秦国通过什么变法为实现统一进
一步创造条件?
2、预习课文: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和地方建立了什么制度?
(2)为加强思想控制他采取什么措施?产生什么影响?
(3)秦的疆域分别到达哪些地方?
二、新知学习
秦始皇用十年时间攻灭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经过商鞅变法更加强大,秦赵长平之战是重要转折,秦王赢政
用十年时间攻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自称皇帝。

2.为加强封建统治,皇帝总揽军玫大权。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为三公,分管行政、军事监察。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组织讨论“动脑筋”。

(○1知人善任勇于担责○2为攻灭六国统一
天下起推动作用)
4.为显示皇帝高贵自称“朕”,命令为“诏”,臣民称之为“皇上、
陛下”。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采取措施的原因:春秋战国以来,各国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差别很大,不利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2)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3)○1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秦朝政权。

○2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大量焚烧各种书籍,坑杀460多名儒生,对古代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1、北筑长城:(1)原因:安定边疆抵御匈奴。

(2)将原赵、魏、燕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这就是“万里长城”,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3)秦始皇统一东南岭南、兴修灵渠,加强中原与
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4)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龙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

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大国之一。

(5)组织讨论“动脑筋”问题,教师加以分析归纳。

三、拓展升华,感悟历史
1、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还有匈奴民族吗?他们到哪里去了?
2、如何简评秦始皇历史功过?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分析,我们知道秦始皇是一位古代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他的统一和巩固措施为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有功有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少有暴君,功大于过。

启示后人树立大统一观念,自觉维护国家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