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理学综述

合集下载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这个微小却又充满神秘力量的世界,一直以来都在我们身边默默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微生物生理学,就是探索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领域。

想象一下,那些我们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微小生物,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理过程。

微生物生理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帮助我们打开这个微观世界的大门,去了解它们是如何生存、繁衍和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微生物虽然小,但它们也需要“吃东西”来获取能量和构建自身的物质。

不同的微生物有着不同的“口味”。

有的喜欢利用简单的糖类,比如葡萄糖;有的则能够分解复杂的有机物,甚至可以利用无机物来合成自身所需的物质。

例如,自养型微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质,从而满足自身的生长和代谢需求。

而异养型微生物则需要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

微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通过扩散作用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小分子物质;有的则通过主动运输,耗费能量将所需的物质“拉”进体内。

而且,微生物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比如,温度、pH 值、渗透压等条件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方式。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微生物的代谢过程。

代谢就像是微生物体内的一场繁忙的“工厂生产活动”。

微生物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将摄入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和各种生物分子。

其中,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是微生物获取能量的重要方式。

呼吸作用类似于我们人类的呼吸过程,但微生物的呼吸方式更加多样。

有的进行有氧呼吸,充分利用氧气来产生大量的能量;有的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也能获取一定的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发酵作用则是一种特殊的代谢方式,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的能量和代谢产物。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是丰富多样的,有的是对人类有益的,比如抗生素、维生素等;有的则可能是有害的,比如毒素。

微生物学报综述格式

微生物学报综述格式

微生物学报综述格式
(1)各级标题:①引言部分只叙述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

②正文部分一级标题一般为“1 材料和方法”、“2 结果”、“3 讨论”,左顶格顺序编排。

③二级标题,如:“1.1 菌株和质粒”,左顶格排。

一、二级标题后的内容另起行排。

④三级标题,如:“1.1.1质粒的提取”,左顶格排。

与后面的内容用冒号隔开,内容接排。

(2)图和表:文中图、表力求精简,避免图、表的内容重复。

在文中的位置应是,先见文后见图和表。

请将图表直接随正文排版,不要单独排在文后。

①图:在正文中插图位置的下方写图题(中英文)及图注(英文);照片要清晰,线图要精绘。

②表:随正文排。

表序及表题(中英文)置表上方,表注(英文)置于表下。

表的内容全部用英文表述。

一般使用三线表。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物生理学

一、氨基酸的分泌
表3-10 乳酸发酵短杆菌细胞内磷脂含量与谷氨酸分泌的关系
干燥菌体内磷脂含量/% 菌体外L-谷氨酸量 /mg.mL-1
2.0
15.4
2.2
12.1
3.1
1.9
3.6
1.2
▪ 谷氨酸发酵控制
生物素:作为催化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关键 酶乙酰CoA的辅酶,参与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进而 影响磷酯的合成。
三、胞外酶的分泌
第四章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第五章 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第六章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第七章 微生物代谢调节
一、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系统的特点:精确、可塑性强,细胞水 平的代谢调节能力超过高等生物。
成因:细胞体积小,所处环境多变。 举例:大肠杆菌细胞中存在2500种蛋白质,其中上千 种是催化正常新陈代谢的酶。每个细菌细胞的体积只 能容纳10万个蛋白质分子,所以每种酶平均分配不到 100个分子。如何解决合成与使用效率的经济关系? 解决方式:组成酶(constitutive enzyme)经常以高 浓度存在,其它酶都是诱导酶(inducible enzyme), 在底物或其类似物存在时才合成,诱导酶的总量占细 胞总蛋白含量的10%。
E、在生物素丰富时,培养中途如果添加青霉素、 头孢霉素C,可以使谷氨酸生成。青霉素的作用 机制与控制生物素、控制油酸或添加表面活性剂 以及控制甘油的机制都不同。
添加青霉素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后期合成,
对细胞壁糖肽生物合成系统起作用。这是因为青 霉素取代合成糖肽的底物而和酶的活性中心结合, 使网状结构连接不起来,结果形成不完全的细胞 壁。没有细胞壁保护的细胞膜由于膜内外的渗透 压差,是细胞膜受到机械损伤,失去了作为渗透 障碍物的作用,从而使谷氨酸排出。另一种解释 是:青霉素虽不能抑制磷脂的合成,但能造成磷 脂向胞外分泌。表6-5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思路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思路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思路选择一个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时,可以考虑以下思路:
1. 特定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选择一个具体的微生物领域,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并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可以探讨该微生物领域的新发现、技术进展、重要研究论文和研究方向等。

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探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可以包括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与疾病的关联等方面的综述。

3. 微生物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微生物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可以包括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位和功能、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能力等方面的综述。

4. 抗生素耐药性与微生物进化:探讨微生物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和演化机制。

可以包括抗生素的使用与耐药性形成的关系、耐药基因的传播和演化、抗生素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综述。

5. 新兴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选择一个新兴的微生物学领域,如微生物组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等,并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方法应用。

无论选择哪个选题思路,建议先进行文献搜索和资料收集,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然后确定综述的范围和目标,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撰写综述文章。

1/ 1。

微生物生理学论文

微生物生理学论文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色氨酸的研究摘要:L-色氨酸是人体和动物体生命活动必需的8种氨基酸之一,在人体内不能自然合成,必需从食物中摄取。

它以游离态或结合态存在于生物体中,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第二必需氨基酸,在食品、饲料和医疗等诸多行业应用广泛。

L-色氨酸的生产方法有化学合成法、转化法和微生物发酵法。

近年来,随着代谢工程在色氨酸菌种选育中的成功运用,微生物发酵法逐渐成为主要的色氨酸生产方法。

系统综述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色氨酸所涉及的代谢工程策略,包括生物合成色氨酸的代谢调控机制以及途径改造的措施和效果,此外,还探讨了 L-色氨酸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L-色氨酸;代谢工程;微生物发酵法1 L-色氨酸的理化性质〔1~3〕L-色氨酸学名为B-吲哚基丙氨酸,英文名L-Tryptophan,化学名L-B-(3-吲哚基)-A-丙氨酸,别名L-胰化蛋白氨基酸,化学式C11H12O2N2,相对分子量204.23。

L-色氨酸属于中性芳香族氨基酸,呈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或结晶粉末,无臭,味微苦。

L-色氨酸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中极微溶解,在氯仿中不溶,在甲酸中易溶,在氢氧化钠试液或稀盐酸中溶解,在酸液和碱液中较为稳定,但在存在其他氨基酸或糖类物质时则易分解。

L-色氨酸有3种光学异构体,长时间光照易变色。

L-色氨酸在水中加热产生少量吲哚,在与氢氧化钠或硫酸铜共热时则产生多量吲哚。

图1-1 L-Trp的分子结构Fig.1-1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L-TRP2 L-色氨酸的用途L-色氨酸在生物体内不能自然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是动物和一些真菌生命活动中的必须氨基酸。

L-色氨酸在蛋白质中含量很低,平均含量约1%或更少[4]。

L-色氨酸能调节蛋白质的合成、调节免疫及消化功能[5]、增加5-羟色胺代谢作用以及增强认知能力[6]等,因此在人和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中有重要作用。

微生物综述

微生物综述

微生物综述微生物是指体积很小的生命体,如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处处存在,对人类和全球的生态系统都有深远的影响。

微生物在食品生产、药物研发、环境保护和医学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综述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特征、生态作用及应用价值。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包括细菌、古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等。

细菌和古细菌是原核生物,缺乏真核细胞所具有的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核酸存在于细胞内,没有生殖核,繁殖方式单一,如分裂、孢子等。

真菌是真核生物,细胞存在真核膜包裹的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繁殖方式多样,像酵母菌能通过分裂繁殖也能形成胞芽。

病毒是一种缺乏细胞质和核酸代谢酶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必须依赖寄主细胞生长、繁殖。

原生生物是生物界中一大类单细胞真核生物,常常以自由生活方式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有的与寄生紧密相连,如锥虫。

二、微生物的结构特征微生物种类不同,结构也不同,但许多细胞的基本结构都有如下几部分:1.细胞壁细胞壁是细胞最外层的保护层,是区别细菌、古细菌和真菌的显著特征。

细菌和古细菌细胞壁含有不同成分,影响其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和抗药性。

真菌细胞壁则包含多糖和蛋白质复合物,细胞壁巨大的变异程度在真菌中是观察到的显著特征之一。

2.细胞质膜细胞质膜是包裹细胞质的脂质双层,细胞质膜内部有大量膜蛋白,对细胞物质的进出起控制作用,并导致分子复合物的分离。

在某些微生物中,膜上的蛋白质确保在有氧条件下,细胞呼吸需要的酶和膜的关键功能。

3.核酸细胞内的核酸可以是DNA或RNA。

DNA编码所有生物体的遗传信息,RNA对蛋白质的合成至关重要。

4.细胞外聚集物许多微生物细胞外聚集物包括胞外多糖、胰蛋白酶、糖皮质激素等,起支持细胞的功能。

三、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包括:分解有机物质,氮循环、硫循环、矿物质的转化、生物膜形成等。

一方面,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等,进行碳循环。

关于微生物的综述范文

关于微生物的综述范文

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微生物的主要分类、生命周期、作用、利用以及相关的应用领域。

概述正文内容1. 微生物的生命周期- 微生物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繁殖、成熟和休眠三个阶段。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裂、芽生、拟菌等方式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

- 成熟阶段是微生物生命周期的高峰期,此时微生物具有最适应环境的特征和功能。

- 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微生物会进入休眠状态,以耐受恶劣环境并保持生存。

2.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参与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 微生物参与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促进植物生长,并能够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氮气等。

- 微生物还能够在水体中进行生态修复,分解污染物质,净化水质。

3. 微生物的利用- 微生物的利用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工业等领域。

- 微生物在农业上可以用来制造有机肥料,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物农药的研制,替代化学农药。

- 在医药领域,微生物被用于制造抗生素、疫苗和生物材料等。

- 微生物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的酿造、发酵和食品添加剂制造等。

4. 微生物的应用领域-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土壤修复、废水处理、生物气体净化等。

- 在石油工业中,微生物被应用于原油的提炼和处理过程中,加速石油降解和清洁。

- 微生物在生物工程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用于生产生物医药、生物燃料和生物材料等。

5. 微生物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污染和耐药性等。

- 未来的微生物研究将着重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 利用微生物的生态学和遗传学知识,将有助于解决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微生物学 SIV综述

微生物学 SIV综述

Active Report: SIV疫苗研究进展与HIV疫苗展望王仲承0930*******【摘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导致的至今无有效疗法的致命性传染病,自它被人类确认以来,已经导致6500万人被感染,其中约250万人死亡。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慢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最终导致艾滋病,患者常因多种复合并发症而死。

一直以来,科学家致力于通过研制一款可靠疫苗来阻止或延缓这场“世纪瘟疫”的蔓延。

而SIV病毒作为学术界公认的HIV病毒“先祖”,对其可靠疫苗的研究也是今年生物学医学的研究热点。

本文意在总结近年来SIV疫苗研究进展和对HIV疫苗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AIDS;HIV; SIV;病毒学; 微生物学; 免疫学; 疫苗【正文】1 HIV背景介绍1.1 艾滋病与HIV病毒简介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HIV 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并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疾病复合感染而死亡。

微生物综述

微生物综述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摘要: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改变靶位蛋白、减少药物的摄取吸收(细胞外膜通透性的改变、细菌药物外排泵)及质粒介导的耐药性等。

而且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其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大肠杆菌;耐药性;作用机制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人类和动物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原之一,是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重要致病菌。

大肠杆菌具有可产生β-内酰胺酶和通过接触传播耐药基因的特征,加之在大肠杆菌疾病的防控过程中抗生素广泛盲目滥用,大肠杆菌耐药株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不但有增多趋势,而且其耐药性还通过质粒在细菌间传递耐药基因而不断蔓延与突变。

使耐药形势越来越严峻。

因此,大肠杆菌耐药性问题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1.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状自1929年弗来明发现青霉素以来,伴随着抗生素和化学抗菌剂的开发使用,各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也日趋严重,而且1940年Abyaham和chain从大肠杆菌体内分离和鉴定出了一种能水解青霉素的酶,至此,人们才了解到即使未使用抗生素之前,大肠杆菌就存在着耐药性。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大肠杆菌可通过耐药因子或R质粒在细菌间传递耐药性的因子。

而且家畜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对于一些临床常用抗生素,普遍出现耐药,如阿莫西林、链霉素等,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率可达90%以上。

出现大量多重耐药株,部分多重耐药株可耐10 多种抗菌药物。

同时研究发现到野生动物携带了耐药大肠杆菌,说明耐药大肠杆菌已经向环境扩散,由于野生动物流动性较大,尤其是野生鸟类,又易于将耐药大肠杆菌传递给家畜,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耐药大肠杆菌和耐药基因的扩散。

2.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根据细菌耐药性的起源,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固有耐药,即耐药性的产生并不依赖于抗菌药物的存在,而是细菌细胞所固有的,与细菌的遗传和进化密切相关。

固有耐药性是细菌稳定的遗传特性,它受细菌染色体DNA 控制并且是同属细菌的共同特征,固有耐药性包括自发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和细胞膜药物外输作用引起的耐药性。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综述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综述

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综述摘要:对当前国内外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包括微生物化学成分的分析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以目前比较成熟前沿的分子生物学的方法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GGE)、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RDRA)、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T-RFLP)、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为例。

在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如果可能的话,需要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方可掌握有关环境生物多样性的较为全面的信息。

更好的揭示环境变化现状和预示环境的变化趋势,为环境改善修复提供有利依据。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DGGE;ARDRA;T-RFLP1 引言环境微生物是指环境中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细菌、蓝细菌、放线菌)、真核生物(真菌、藻类、地衣和原生动物等)。

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环境微生物是丰富的生物资源库[1],也是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全部参与环境中生物化学反应,在物质转换、能量流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和解毒[2]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亦是评价各种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

比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不仅可以敏感地反映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而且也是土壤中生物活性的具体体现[3]。

河道、湖泊中微生物量也可以反映该水体的健康状况。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内容。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主要通过描述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微生物群落生态学机理以及自然或人为干扰对群落产生的影响,揭示环境质量与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之间的关系[4]。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是指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种间差异,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生理功能多样性等[5]。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中的微生物种群类型和数量,其中丰度和均度是多样性指数中的两个组成部分,也是多样性分析中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要素。

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及应用

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及应用

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及应用微生物是生命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它们在许多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生理学是对这些微生物的生理特征、生长繁殖规律、代谢过程等行为的研究,涉及到一系列的学科,包括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近年来,微生物生理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它具有极大的潜力在医药、生物能源、化工等众多领域中得到应用。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一、微生物代谢研究及应用微生物代谢过程是其生长繁殖和能量合成的基础。

通过对微生物生理学的仔细研究,人们可以揭示微生物代谢规律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从而开发出许多应用。

例如,研究葡萄糖和其他多糖在微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人们可以开发出发酵工艺,使微生物在葡萄糖进料的情况下,合成出更多的生物产物,如酒精、酸、乳酸等。

微生物代谢的研究也对生物能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可以开发出多种能量转化和储存技术。

例如,利用微集成系统,可以将在线电化学传感器与微生物电解池相结合,将有机废水转化为化学能或电能,实现了污水的净化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二、微生物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在医药行业中应用广泛。

从古代的发酵制药到现代的微生物发酵、基因重组生产等,微生物学在药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许多广谱抗菌素和抗真菌感染的药物都是由微生物生产和发现的。

现代微生物学还可以通过合成基因工程技术,建立人类蛋白质表达系统,用于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此外,利用微生物的纯化和培养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抗体,具有极大的生物医学价值。

三、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污水处理和污染物去除领域,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代谢反应,可以高效地去除有害物质。

微生物的一些代谢产物还具有很强的氧化还原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体和土壤中的异味、有毒物质和重金属。

总之,微生物生理学在现代科技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人类疾病中的角色和应用的学科领域。

它涉及到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分离、鉴定和研究,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在疾病发展中的机制。

近年来,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以下是一些热点领域的综述:1. 基因组学和元基因组学: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信息。

这种“基因组学”方法已经为研究和诊断致病微生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另外,元基因组学的研究已经展示了微生物群落与疾病之间的紧密关系。

2. 抗微生物药物抵抗性:耐药性是医学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许多病原微生物对常规抗生素产生了抵抗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抗微生物药物或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来应对抗药性。

3. 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人类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其中包括有益微生物和致病微生物。

研究人员对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已经揭示了微生物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以及某些微生物与疾病的关联。

这种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4. 新兴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病原微生物的出现和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例如,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爆发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研究。

这种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对于防控疫情和保护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在疾病发展中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临床医学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微生物综述

微生物综述

微生物学综述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速。

4.适应性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工程的应用范围⑴医药工业,⑵食品工业,⑶能源工业,⑷化学工业,⑸农业:改造植物基因;生物固氮;工程杀虫菌生物农药;微生物饲料。

⑹环境保护等方面。

微生物对发酵也有重大影响。

微生物发酵即是指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微生物发酵生产水平主要取决于菌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和培养条件。

酒类,醋酱,油,酸奶,面包面包,各类罐头,各种果汁,啤酒,饮料等,都是由发酵产生。

微生物发酵又分为:微生物菌体发酵,微生物酶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微生物的转化发酵。

著名科学家的成就巴斯德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巴斯德的玻瓶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自生说”是一个古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

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②免疫学——预防接种。

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预防了鸡霍乱病。

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

③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还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

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

柯赫柯赫是著名的细菌学家,突出的贡献:①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②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获得了诺贝尔奖;③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微生物学的发展17 世纪 80 年代,吕文虎克用他自己制造的,可放大 160 倍的显微镜观察牙垢、雨水、井水以及各种有机质的浸出液,发现到了许多可以活动的“活的小动物”,并发表了这一“自然界的秘密”。

微生物生理学总结

微生物生理学总结

微⽣物⽣理学总结第⼆章微⽣物的结构和功能微⽣物⽣理学:是微⽣物学的分⽀学科,是从⽣理⽣化的⾓度研究微⽣物细胞的形态学结构和功能、新陈代谢、⽣长繁殖等微⽣物⽣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细胞结构⾰兰⽒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兰⽒阴性菌细胞壁外壁层:位于肽聚糖层的外部。

类脂A脂多糖: 核⼼多糖o-特异侧链包括: 脂蛋⽩蛋⽩质层: 基质蛋⽩外壁蛋⽩磷脂.内壁层:紧贴胞膜,仅由1-2层肽聚糖分⼦构成,占细胞壁⼲重5— 10%,⽆磷壁酸。

细胞壁的基本⾻架——肽聚糖肽聚糖:是由N—⼄酰胞壁酸(NAM)和N—⼄酰葡糖胺(NAG)以及少数氨基酸短肽链组成的亚单位聚合⽽成的⼤分⼦复合体。

肽聚糖单体:是由NAG 、NAM 、肽尾、肽桥构成。

青霉素(D-丙氨酰-D-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两者互相竞争转肽酶的活性中⼼):作⽤于肽聚糖肽桥的联结,即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故仅对⽣长着的菌有效,主要是G+菌。

⾰兰⽒染⾊原理: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交联度⼤,当⼄醇脱⾊时,肽聚糖因脱⽔⽽孔径缩⼩,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仍呈紫⾊。

G¯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醇脱⾊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醇将脂溶解,缝隙加⼤,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脱⾊,细胞⽆⾊,沙黄复染后呈红⾊。

古细菌细胞壁没有肽聚糖、胞壁酸和D-氨基酸,含有假太聚糖⾻架是以β-1,3糖苷键交替连接⽽成,缺壁细菌原⽣质体:⽤青霉素等抗⽣素或者溶菌酶处理G+菌⽽得到的去壁完整的球形体。

原⽣质球:⽤青霉素等抗⽣素或溶菌酶处理G-细菌⽽得到的去壁不完全的近球形体。

L型细菌:某些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因基因突变⽽产⽣的⽆壁类型。

在⼀定条件下L型细菌能发⽣回复突变⽽恢复为有壁的正常细菌。

⽀原体:在进化过程中天⽣⽆壁的原核微⽣物。

细胞质膜;:要由磷脂双分⼦层和蛋⽩质构成。

细菌细胞与真核细胞的质膜很相似,但不含胆固醇等甾醇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细胞质:是在细胞膜内除核区以外的⼀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微生物学综述【范本模板】

微生物学综述【范本模板】

微生物学综述题目:蓝细菌的应用与研究发展班级:生物技术2013(生物制药)蓝细菌的应用和研究发展摘要: 蓝细菌(Cyan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和藻蓝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

本文就蓝细菌的光合作用、固氮作用、食品功用、医疗功效、环境监测等,以及其研究发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蓝细菌,光合作用,生物固氮,制氢研究,功能食品,环境监测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又叫蓝藻、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其应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光合作用、固氮作用、功能食品等.常见种类有蓝球藻、颤藻、念珠藻、鱼腥藻、螺旋藻等。

蓝细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级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布目前蓝细菌约有2 000种,由于可耐受恶劣的极端环境,因此广泛地分布在淡水、湖沼和海洋等水体中以及潮湿土壤、岩石、树木等处,即使在寒冷的南极和高达85℃的温泉中,甚至在贫瘠的沙质海滩和荒漠的岩石上都能存在。

蓝细菌在地球环境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的放氧型光养生物,担负着地球大气从无氧到有氧的转换功能.蓝细菌目前至少有三方面的开发应用:一是它可直接食用,蓝细菌是目前已知生物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可达50%以上,如发菜、螺旋藻等是极具开发前景的食品;二是在基因改造方面的应用,可将蓝细菌中能够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鉴定并分离出来,构建有更好地抵抗恶劣环境能力的转基因作物;三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利用蓝细菌能结合并清除水中有害金属、有害化学物质以及利用其对海水淡化的能力,进行环境污染监测和污染水的处理。

但应注意,当淡水、海水中的N、P营养成分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时,蓝细菌会形成赤潮和水华这种自然生态现象,使水中含氧量降低和有毒物质积累,造成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

医学微生物学-综述重点归纳整理

医学微生物学-综述重点归纳整理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Only G+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胞壁的肽聚糖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在高渗环境仍可存活的细菌。

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G-的L型肽聚糖少,渗透压也低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简答题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2.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脂多糖:脂质A。

无种属特异性。

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核心多糖。

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种特异性。

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3.细胞壁的功能1、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2、G-菌: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3、G+菌:重要抗原,稳定和加强细胞壁4.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学科,随着微生物研究技术的发展,对于微生物与疾病的相关性的认识日益深入。

本文综述了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微生物的种类、作用机制、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引言微生物是存在于人体内外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它们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对微生物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综述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促进对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更深入理解。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形态和生理特点,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如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病毒是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繁殖。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常见的如念珠菌、霉菌等。

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的生物体,如蠕虫、原虫等。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有助于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点和对人体的影响。

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微生物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对人体产生影响。

首先,微生物可以与人体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一方面,微生物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可以利用各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其次,微生物还可以调节人体的代谢过程。

例如,肠道微生物可以产生多种有益物质,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和营养吸收。

此外,微生物还可影响人体内酶的活性和基因的表达,对人体生理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微生物与疾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微生物感染是导致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根本原因。

细菌感染常见的疾病包括肺炎、痢疾、性传播疾病等;病毒感染常见的疾病包括流感、艾滋病、乙肝等;真菌感染则常见于皮肤病和黏膜病等。

此外,微生物还与一些慢性病和免疫相关疾病有关。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密切相关。

更进一步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靶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微生物在当代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生物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很多是在微生物中先被阐明,而后扩展到高等动植物中得到验证,不同生物具有同一性。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微生物个体虽小,但所起作用甚大,不仅涉及到生命科学各个领域,而且已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庞大的行业,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微生物生理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与发生、结构与功能、生长与繁殖、代谢与调节等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微生物,生命活动,人类社会,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理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从生理学角度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该学科既丰富了现代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又涉及轻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化学工业、农林渔牧业和环境保护等许多应用领域,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结合给水排水专业特点以及需求,水处理中研究污水的微生物处理就是研究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盐类及重金属等物质去处的微生物学原理及其规律,并加以实际应用的一门科学[1]。

目前,微生物与水处理工程的研究方向就是充分利用微生物控制、消除水体的有机物、营养盐类、重金属污染物及利用微生物进行水处理使水资源再生[2]。

在二十世纪,微生物学已经给生物学的研究带来了理论、技术和方法的革命,也为医药、农业和环境的生物技术发展带来了动力,而且微生物资源本身也为推动社会的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望微生物的未来,微生物基因组和后基因组研究将全面展开,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将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前途是光明的。

1微生物的范畴及分类1.1 微生物的范畴微生物的个体微小,其直径小于1mm,肉眼不易看见,而且结构简单,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他们类群庞杂,包括单细胞的个体、简单的多细胞和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

包括具有原核细胞结构的细菌、古菌,具有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及病毒等,亦有少数微生物是肉眼可见的,如一些藻类和真菌。

随着生物科学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不是一个独立的分类类群[3]。

由于它们具有个体微小、形态简单、生长繁殖快、代谢类型多样、分布广发和容易发生变异,以及生物学特性比较接近等特点,而且,对它们的研究方法也颇为特殊,一般都要采用显微镜、分离、灭菌和培养等技术,在其实际应用方面也有很多的类似的地方,如发酵生产等。

因此,把这些简单的低等生物统归于生物学的范畴[4]。

1.2 微生物的分类地球上的物种估计大约有200万种,其中微生物超过10万种,而且其数目还在不断增加(因已知微生物仅10%,已开发利用的是已知的1%。

),在生物进化历史过程中演化形成生物种类和种群的多样性。

生物分类就是通过研究生物的系统发育及其进化历史,揭示各类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系统发生关系,编制分类系统,还原生物的自然历史位置[5]。

生物分类存在二种基本原则,一是根据表型特征(phenotype)的相似程度分群归类,这种表型分类重在应用,不涉及生物进化或不以反映生物亲缘关系为目标;二是按照生物系统发育相关性水平来分群归类,其目标是探寻各种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建立反映生物系统发育的分类系统。

2 微生物的生长生长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微生物细胞从环境吸取营养物质,经代谢作用合成新的细胞成分,细胞各组成成分有规律地增长,致使菌体重量增加,这就是生长。

随着菌体重量的增加,菌体数量也增多,这就进入到繁殖阶段。

生长是繁殖的基础,繁殖是生长的结果。

微生物在各种环境下生长,其生长和生理活动实际上是对它们所处环境条件的一种反应。

微生物怎样生长,什么因素影响它们的生长,什么因素促使代谢产物的生成,微生物如何对不良环境做出反应,又在什么条件下死亡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将为培养和发酵条件的优化打好基础。

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有许多方式,细菌是裂殖,即每个母细胞体积增大最后分裂成两个相同的子细胞,众多无性的子细胞形成一个无性繁殖系[6]。

除了裂殖酵母外,多数酵母行出芽繁殖,母细胞在繁殖周期内体积几乎没有变化,无数代出芽繁殖,也形成为菌落。

丝状真菌的生长是以其顶端延长的方式进行的,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繁茂的分枝而构成整体。

研究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从研究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两个方面着手。

细菌在分裂的一个生长周期内,细胞质量和所有细胞组成均倍增,分裂所得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完全相同。

因此除了单一倍增外,一般不可能指出细菌的“菌龄”。

所谓细菌的菌龄,不是指个别细菌细胞的菌龄,而是指细菌培养物在培养条件下所度过的时间。

酵母的母细胞与子细胞实际上可以识别,因为母细胞产生每个子细胞都会留下一个芽痕,因此酵母细胞的群体(population)有一个连续变化的菌龄分布[7]。

霉菌的生长特性是菌丝伸长和分支,从菌丝体的顶端通过细胞间的隔膜进行生长。

一旦一个细胞形成,它就保留其完整性,并有一个相对于邻近细胞的菌龄。

菌丝体既可以是长的和散开的,也可以是短的和高度分支的,或者是两者的混合形式,这取决于培养的环境条件。

当其生长在表面上时,菌丝体盘结交叉,形成浓密的菌落。

在深层培养中,菌丝体能以分散的菌丝形式存在,或者形成直径为0.1~10mm的菌丝团。

菌落和菌丝团对霉菌生长极其重要,因为它们本身反过来也影响各个菌落和菌丝团细胞局部的物理化学环境。

细胞生长的标志在外观上是细胞由小长大,在细胞内部则是细胞物质的增加、细胞结构和细胞器的组建[8]。

关于细胞大小的变化容易理解,因为它是细胞物质增加的必然结果。

因此细胞生长的中心问题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大分子化合物如何合成,这些大分子化合物又如何分化成多种细胞结构和细胞器。

就目前了解的可以归纳成染色体(或DNA)的复制、核糖体的生物合成、线粒体的生物合成、细胞壁的生物合成等几大部分。

各种细胞结构、细胞器和其它细胞成分的协同复制和合成,构成了细胞的生长,在外观上表现为细胞的长大或体积的增加。

实际上,长期以来,确定细菌的生长是以观察菌落出现, 而不是以测量单个细菌个体变化来实现的。

细菌生长的快慢不是以单个细菌细胞变化,而是以菌落形成到既定大小所用的时间来衡量的,每一个活的细菌细胞在合适的环境里都可以生长繁殖,最终形成群体生物[9]。

3 微生物的发育和繁殖3. 1 生长繁殖速度的多样性有的细菌的生长速度快得惊人,1 小时内可以4 代同堂, 而有的地衣型真菌的生长速度则慢得出奇,l 年内其地衣体只增长几毫米。

地衣型真菌生长虽然缓慢,但对大气污染极为敏感,成为大气质量的重要指示生物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城市中或工业区或其它受污染环境中很少见到地衣(特别是大型地衣)的基本原因[10]。

因此,开展有关地区地衣区系、群落生态调查对保护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2 营养和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不同的微生物类群有不同的营养方式和代谢类型。

有的可利用光能,有的只利用化学能;有的以无机物作为碳源,有的以有机物作为碳源;有的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活,有的则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存,有的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生息繁衍[11]。

因而有光能自养菌,化能自养菌,光能异养菌和化能异养菌之分,以及有好氧菌,厌氧菌与兼性菌之别。

这就为研究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态功能以及为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3.3 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微生物可以自由生活于环境之中[12],但不少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其它生物形成了各种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关系,如互生、共生、寄生、拮抗等。

豆科植物“根瘤”中的根瘤菌、某些非豆科植物“根瘤”中的放线菌以及某些植物“叶瘤”中的细菌的固氮作用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和生产实践上的巨大作用已为人们熟知。

而土壤真菌与植物根形成的共生体—“菌根”则是植物共生中一种更为普遍的自然现象[13]。

北欧、北美的自然森林中95 % 的树木都有菌根。

根据目前估计,世界上有花植物中约97 % 的植物具有菌根(其中有V A 菌根的占90 % ) ,没有发现菌根的植物只约占3 % 。

在关注森林被砍伐、环境恶化引起动、植物物种消失或濒危的宏观现象的时候[14],切不可忽视植物的伙伴—菌根真菌的命运。

没有菌根,许多植物不能成活,甚至不能发芽。

菌根在自然植被、人工造林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

3.4 基因多样性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因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必然伴随着微生物基因的多样性[15]。

比如有的真菌,1个种的基因可达1 万个。

现在没人再怀疑基因的功能与遗传工程的功绩了。

因此,人们把每一个物种及其基因都看成是一种资源,并建立起种子库、基因库等。

如果只研究现在已知有用的物种,那是十分短视的。

现在知道的有用物种在此之前也被认为是无用的,甚至还不知道其名称。

正是由于人们广泛研究生物物种,才有可能发现新的物种和更多的有用物种及其基因。

我国气候多样,地形复杂,为研究物种与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16],而许多微生物又是研究分子遗传学的极好材料和对象,如果不加快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势必许许多多微生物及其基因在我们认识或知道它们之前就已消失、灭绝。

4 结论微生物种类繁多,生理类型复杂,就营养和能量转换而论,既有像动物那样异养生活的类群,也有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类群[17]。

另外还有利用化能的自养类群以及与其他生物具有共生或寄生关系的类群,在碳的同化方面,除一般的代谢类型外,微生物还有许多特殊的代谢途径,可以产生有机酸、溶剂、脂肪酸、维生素、多糖等对人类有用的产物,也可产生氧化烃、芳香族化合物等,从而清除污染环境的物质。

另外,微生物还可产生抗生素(见抗生素发酵微生物)、色素、毒素、甾体化合物等次级代谢产物。

氮的利用方面,微生物有能利用有机氮化合物的类群,也有能利用无机氮的类群。

固氮菌、根瘤菌、蓝细菌和某些异养菌能够直接同化大气中的氮。

微生物的能量产生方式因好氧生活、厌氧生活或兼性生活而有所不同[18]。

光合细菌可通过光合磷酸化方式获得能量,好氧菌可由氧化磷酸化获得能量,厌氧菌可由底物水平的磷酸化获得能量。

在这些过程中,最终电子受体不是分子氧,而是硝酸盐、硫酸盐等。

参考文献:[1]李军,杨秀山微生物与水处理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7.[2]王丽阳,蔡柏岩,齐麟微生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化学工程师,2010.第3期,45-47[3]叶盛清,汤建安,龙泉市野生秋色叶树种资源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7):64.[4]宁晓光.彩叶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9,(4):95—96.[5]李鹏,毕学军,汝少国.DNA提取方法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PCR-DGGE检测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7(2):53-57.[6]邢德峰,任南琪,宋佳秀,等.不同16S rDNA靶序列对DGGE分析活性污泥群落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7,27(7):1424—1428.[7]Liu X,Ren N,Yuan Y.Performance of a periodic 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 fed on Chinesetraditional medicine industrial wastewater[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1):104一110.[8]Liang D 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