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土地调查 地籍调查 地籍测量 土地评价四个概念解读
![土地调查 地籍调查 地籍测量 土地评价四个概念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7b1acc4da38376baf1faedf.png)
二、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
4、地籍调查工作程序
1. 准备工作:组织准备,收集分析资料,踏勘设计,调查计 划,仪器表格,培训 2. 权属调查:制作调查工作底图,划分调查区、预编地籍号, 发放指界通知书,现场审核申请书申报内容、确界、设置 界标,堪丈、绘制宗地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 3. 地籍测量: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细部测量,制作地籍 图,面积量算,补填地籍调查表,制作宗地图 4. 文字总结 5. 检查验收
三、土地评价
3、与土地调查、地籍调查之关系
科学的评价必建立在对数据的准确分析之上,土地调 查和地籍调查的数据和资料为土地资源和资产评价提供基 础。
谢谢
三、土地评价
1、定义
中文名称:土地评价 英文名称:land appraisal 定义:依据科学的标准,对土地的数量、质量、覆盖特征和经 济特点所进行的评估。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经济地理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三、土地评价
2、分类
土地评价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自然科学、社会 经济科学和技术科学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一般可以 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
经济地理学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1定义三土地评价22分类分类土地评价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自然科学社会土地评价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经济科学和技术科学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
土地调查、地籍调查、地籍测量、土地 评价的比较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 国发〔2006〕38号
二、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37b50b174431b90d6c85c7b3.png)
地籍管理一名词解释:1.地籍: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 界址. 权属. 数量. 质量. 地价与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薄册。
2.地籍管理:(1)指国家为研究土地权属. 自然. 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 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 土地登记. 土地统计. 地籍档案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才)(2)为针对地籍的建立. 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书)3.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异同性对土地按类进行划分与归并的过程。
4.土地分类标志:对土地进行归并划类时用的分类指标或分类标准。
5.地籍调查: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 界址. 权属. 数量. 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 薄表示,为土地登记. 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6.宗地:指法律上具有统一土地权属的独立成片的土地范围。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宗地是指由权属界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7.地籍测量:地籍测量是指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为获取和表达宗地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质量等基本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8.土地分等定级概念: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二填空.简答:1.地籍分类:(1)按地籍主要功能及变化分类:①税收地籍②产权地籍(法律地籍)③多用途地籍(现代地籍)(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①初始地籍②日常地籍(3)按地籍开展范围及对象特征分类:①城镇地籍②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段及成果形式分类:①常规地籍②数字地籍2. 地籍管理基本内容:(1)土地调查(2)土地登记(3)土地分等定级(4)土地统计(5)地籍档案管理3.土地分类体系:(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土地类型分类体系)(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体系)(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4.土地利用分类采用线分类与面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分类法。
5.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①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采用两级分类: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
土地管理学教案
![土地管理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bab0afdd36a32d73758196.png)
重点:
1、有关土地的基本概念
2、地籍管理
3、地权管理
4、土地利用管理及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难点:
1、土地分等定级
2、土地登记
3、土地产权流转管理
4、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管理学总论(章节备课)
章节
第一章 绪 论 (理论课4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使学生全面掌握土地的含义、特性、功能、地位与作用,了解人地关系矛盾与人口、土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城镇土地定级工作程序有哪些? 土地等与土地级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土地分等定级? 按土地质量的分等定级与按土地利用效果的分等定级有何区别?
5、简述道路通达度作用分值计算过程.
6、特尔菲测定法在土地定级中主要解决哪些问题?它应用步骤有哪?
7、土地级别划分的主要原则和方法各是什么?
8、定级因素作用分值计算方法有哪些?并用其中任两种方法为例进行说明.
土地管理学教案
土地管理学教案
课程名称
土地管理学总论
学时安排
总学时:72 其中课堂讲授56学时;实验16学时
授课对象
国 土 资 源 管 理专业二年级15班
教材说明与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章炳林主编 土地管理学总论 .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年
资料:
林增杰 主编 地籍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樊志全 主编 土地登记理论与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樊志全 主编 土地登记相关法律知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樊志全 主编 土地确权理论与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国土资源报等期刊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土地管理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及土地管理的基本过程。
土地调查技术知识点总结
![土地调查技术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62a6d0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9.png)
土地调查技术知识点总结第一篇:土地调查技术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述1、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出发,谈谈土地的定义: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2、土地具有负载功能、养育功能、仓储功能和观赏功能。
3、简述土地的特性答:土地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
①自然特性:a、土地位置的固定性b、土地面积的有限性c、土地利用的永续性d、土地地域的差异性②社会经济特性:土地作为社会资产还具有社会经济特性。
主要体现在其商品属性。
4、我国土地的主要特点(1)疆域辽阔,资源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3)耕地后备资源少、质量差(4)土地资源、人口分布不均,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明显5、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答: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
(1)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国家委派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全国土地。
(1)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3)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
目标是不断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4)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收社会环境的制约,主要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6、地籍的定义:地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
7、地籍的分类(1)按地籍的发展阶段,划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划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按地籍行政管理的层次,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4)按城乡土地不同的特点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8、地籍管理的内容答: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1)土地调查(2)土地分等定级(3)土地登记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依法实行土地的权属的申请、审核、登记造册和核发证书的一项法律措施(4)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面积、质量等级、权属、利用类型等进行统计调查、汇总、统计分析,为国家提供土地统计资料,执行统计监督的制度(5)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土地调查、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等地籍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历史记录、文件、1 图册为对象而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和编研等各项工作的总称。
地籍管理知识点复习概要
![地籍管理知识点复习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50f66318c5da50e2524d7fa3.png)
《地籍管理》考点整理1、地籍——地籍是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2、地籍管理——是指为建立为社会服务的地籍,以及研究土地权属状况、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3、宗地——是地籍的最小单元,是指土地使用权人权属界线组成的封闭地块,其面积不包括公用的道路、公共绿地、大型市政及公共设施用地等。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
5、土地条件调查——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以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6、地籍调查——是依照有关的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限、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地籍调查的数据、图件等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
7、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8、土地他项权利——是在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外依法律、合同或者其他合法行为设定的土地权利。
9、土地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和重要内容,是以数据、图形为主要形式,对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等进行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全过程。
10、地籍档案——凡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考查价值的文字、图表、磁盘、磁带、光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称之为地籍档案。
11、地籍管理的任务和原则(1)任务:①为建立完善的土地租赁制度提供科学依据;②通过通过土地登记和土地定级估价、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③明晰产权,为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巩固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改革服务;④为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信息;⑤为实现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保障。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651c771a417866fb84a8e84.png)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1、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2、地籍管理: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3、土地条件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4、地籍档案管理:以地籍管理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使用和编研等工作的总称。
5、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的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
6、飞地:也称插花地:指属外行政区划并脱离其辖区范围而孤独飞入本辖区内的地块。
7、土地统计制度:土地统计制度是国家为了认识和掌握土地资源状况及其变化规律,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制定有关土地政策,实现土地科学管理而依法建立的统计制度。
8、宗地:被界址线所封闭,具有独立使用权或几个使用者共有权的自然地块。
9、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10、地类图斑:指被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状地物、地类界封闭而形成一个具有相同地类的地块。
11、线状地物:指河流、铁路、公路、林带、固定的农村道路、沟、渠、田坎、管道、护路林用地。
12、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13、标准耕作制度: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即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1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信息进行持续收集调查,开展系统分析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工作。
15、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的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Location)、权属(Title)、界线(Boundary)、数量(Quantity)和用途(Purpose)等情况,并以图、簿、册表示。
3第三章
![3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68225eefaeaad1f346933ff7.png)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新)
11 水域及水 利设施用地 指陆地水域,海涂,沟渠、水工建筑物等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已 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用地
111 河流水面
112 湖泊水面 113 水库水面 114 坑塘水面 115 沿海滩涂 116 内陆滩涂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之间的水面,不包括被堤坝 拦截后形成的水库水面
指用于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 道沟、桥梁、汽车停靠站、林木及直接为其服务的附属用地 指用于城镇、村庄内部公用道路(含立交桥)及行道树的用地。包括公 共停车场、汽车客货运输站点及停车场等用地 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村间、田间 道路(含机耕道)
7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新)
一级类 05 商服用 地 二级类 指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
051 批发零售 用地
052 住宿餐饮 用地 053 商务金融 用地 054 其它商服 用地 06 工矿仓 储用地
3第二篇 地籍管理
![3第二篇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f9451902020740be1e9bf6.png)
地籍和地籍管理都是随着社会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地籍管理历来是国家行政管理措施之
一,是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 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
第一节 地籍管理概述 第二节 土地调查 第三节 土地分等定级 第四节 土地登记 第五节 土地统计
第六节 地籍档案管理
第三节 土地分等定级
定级单元划分的方法
主要因素分值重叠法
主要因素判定法
网格法 固定网格法 动态网格法
确定定级单元边界应注意的问 题
自然线状地物和面积较大的自然地物 城镇中的铁路干线 土地权属界线或权属单位内部的土地
类型界线
其他线状地物
各因素分值的计算及单元总分值的 计算
下面是3个计算工作中常用到的概念:
城镇土地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
和利用效益的差异。 土地级的顺序在每个 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 不具有可比性。
(四)城镇土地定级的内容与程序
城镇土地定级的主要思路 从形成土地质量差异的原因入手,找出 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将这些因素指标定量 化,换算成不同的分值;根据各因素对土地 质量的影响程度和重要性,确定各因素的权 重;将各因素作用分值加权求和,得到总分; 根据总分高低划分土地级别;然后在土地级 别的基础上测算土地级差收益、行业及微观 区位增减系数,进行收益拟合和级别验证, 最后得到土地级别。
地价分区定级方法
该法的指导思想是直接从土地收益的还原
量——地价出发,根据地价水平高低在城 市地域空间内划分地价区块,确定地价区 间,进而划分土地级别。
四、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一)分等的目的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地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合理利用 城镇土地,以及为有关部门制订规划、计划 和有偿使用土地提供依据。
土地管理各信息系统间的比较
![土地管理各信息系统间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536fe54336c1eb91a375d5e.png)
土地管理各信息系统间的比较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功能1)系统维护。
进行行政区域代码、地类代码的设置和信息系统相关配置工作。
2)初始调查。
主要实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形数据输入、属性数据输入、图形编辑及图件制作等。
3)变更调查。
主要完成图斑、线状地物、零星类等图形、属性变更以及变更记录生成和管理。
4)土地统计。
主要完成土地统计台账、年度土地统计数据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统计数据的生成、管理、输出等工作。
了解调查区域土地利用数量、质量、分布以及结构。
5)土地分析。
基于土地统计数据进行总体分析、平衡分析、对比分析等。
6)信息查询。
其对市级、县级、乡镇、图幅、行政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和土地统计数据进行查询、输出等工作。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1)系统维护。
实现代码管理、密码管理、参数设置、系统安全、打印参数、系统备份等功能。
2)登记申请。
完成土地登记卡的浏览,土地登记申请书输入、浏览、修改、打印等。
3)地籍调查。
包括外业记录输入、宗地信息输入、房屋信息输入、图形数据预处理、图形数字化、图形处理、图形输出、汇总统计及日常地籍变更等功能。
4)注册登记。
完成登记卡生成、修改、查询、表式打印及卡式打印,完成土地归户卡的生成、浏览、显示和打印。
5)证书签收。
进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及他项权利证书内容的生成、修改、删除,并能自动打印土地证书。
自动生成和打印土地证书的签收单,并输入土地证书的签收信息。
6)全程监控。
查询土地登记案例过程中进展情况和完成情况,可随时统计在某一时段内的土地使用证发证数量和发证面积。
7)信息查询。
查询控制点、地籍图、成果表等信息,查询现势宗地信息,查询历史上各时期宗地的调查信息和土地登记信息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功能1)系统维护。
与上述系统功能相同。
2)数据监理入库,包括数据转换、数据监理检查、数据入库。
3)数据编辑处理,提供外业数据转入、图形编辑、属性数据编辑、注记编辑、符号化等功能。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bf58d3c58fb770bf78a55d6.png)
土地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重要)2.相对封闭原理: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3.土地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
4.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5.地价指数:是指反映土地价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它反映一个城市各类土地价格变化及其总体综合平均变化趋势的相对数。
6.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7.地籍管理: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薄,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8.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有的耕地。
9.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指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构,通过征收,收购,置换,到期回收等方式,将土地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进行土地整治与开发,在完成了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再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有计划的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安排。
10.土地资产:土地财产中用于生产,经营的那部分土地称之为土地资产。
二、填空1.城市土地供需不平衡情形:答:城市土地供需不平衡有四种情形(1)S1h >D1h,一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城市开发区土地大量闲置(2)S1h <D1h,一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表现为城市建筑密谋和建筑容积率极高(3)S2h >D2h,二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大量的房地产未脱售而空置(4)S2h <D2h.二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表现为居民住房和营业性用房极为紧张2.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征:答:(1)城市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因此,进行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都必须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
土地管理 第四章
![土地管理 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a81b7e1b650e52ea55189864.png)
第四章地籍管理一、定义1地籍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2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3宗地: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或称独立权属地段。
4土地权属调查是以一宗地为单元,调查它的位置、境界、权属、权源、利用类型、有无地权纠纷等。
5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于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6土地注销等级是指因土地权利消灭或其他原因致使原登记内容失去效力,而有土地等级机关将已登记内容进行注销的变更土地登记。
7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土地管理措施。
二、其他问题1地籍的分类地籍,根据其作用、特点、任务及管理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根据地籍所起的作用不同。
可区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2)根据地籍的特点和任务不同,分初始地籍和经常地籍。
(3)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4)依据地籍行政管理的层次不同,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国家地籍是指以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的土地和国有土地的一级土地使用权单位的土地为对象的地籍。
基层地籍是指以集体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和国有土地的二级使用者的土地为对象的地籍。
2现阶段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及地籍档案管理等。
土地调查。
根据土地调查内容的侧重面不同,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
土地分等定级估价是在土地利用条件调查与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为主要依据所确定的各类土地的等级和基准地价。
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bed4dec26137ee06eff918da.png)
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地籍管理,可以理解为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进行地籍工作,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2、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3、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一。
地籍管理又称地籍工作。
按地籍工作任务和进行时间的不同可区分为初始地籍工作和经常地籍工作。
但是,无论是初始地籍工作还是经常地籍工作,都离不开对土地的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建立地籍档案系统等的步骤。
1.从地籍管理的流程来看,可以发现,土地调查是基础。
土地调查是指以查清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它包括了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专项调查。
在土地调查当中,权属调查和地籍调查是重点。
例如,地籍在城镇地政工作中的应用,如土地利用情况的掌握,需要预先做好入地利用状况的调查;如拆迁征地中对宗地的情况了解,也需要做好土地数量和权属状况的调查。
所以,土地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石。
2.土地分等定级,是指在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条件,进一步确定各类土地的等级和基准地价。
由于土地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土地质量总会受到一定的变化。
因此,土地的分等定级就成了地籍测量中一个经常变动的要素。
这对于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等的应用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
从另一方便,也显示了分等定级的重要性。
这项措施,能够纠正土地测量或者土地调查中的相关错误数据,为后期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础。
3.土地登记、统计是土地调查的后续工作,是巩固土地调查成果并保持其现实性的必要措施。
土地登记是指国家用以确认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依法实行土地权属的申请、审核、登记造册和核发证书的一项法律措施。
土地统计是指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制度。
地籍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
![地籍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e6d461856a561253d36f4c.png)
地籍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篇一:地籍管理总结名词解释5个15分1.地籍档案:凡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查考价值的文字、图表、磁带、磁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称之为地籍档案。
2.地籍档案管理: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档案为对象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工作的总称。
3.变更地籍调查 :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之后,为适应日常地籍工作的需要,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变更调查。
4. 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照有关法定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15 初始地籍调查:是指对调查区范围内全部土地在初始土地登记之前进行的地籍调查。
6. 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的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
7. 宗地: 被界址线所封闭,具有独立使用权或几个使用者共有权的自然地块。
8. 土地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按法律规定,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土地权利,依法载录于专门设置的簿册上的行为和过程,也是国家对土地实施有序管理所需建立的一种制度。
9. 初始土地登记:是指土地权利人取得土地权利后,为获取国家法律认可而进行的土地登记的行为和过程。
10. 土地总登记: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的土地进行的普遍登记。
)11.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宗地(或图斑)为核心实体,实现地籍信息的输入、储存、检索、编辑、统计、综合分析、辅助决策以及成果输出的信息系统,是土地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专门管理地籍信息的系统。
12. 地籍:依据法律规范,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2进行调查(包括测绘),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映土地权利之归属。
土地统计与地籍档案管理教学课件
![土地统计与地籍档案管理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6d766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9.png)
为政府制定土地政策、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的调解和仲裁提供依据;为科学研究、教育提供资料和教材。
按土地的用途可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途土地的统计;按土地的所有权可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统计;按土地的管理体制可分为土地行政管理和土地经济管理两大类。
土地统计分类
主要包括土地数量统计、土地质量统计、土地权属统计、土地利用现状统计等。其中,土地数量统计是基础,土地质量统计是重点,土地权属统计是关键,土地利用现状统计是目的。
土地统计内容
土地统计的方法
主要有实地调查法、地图法和遥感法等。其中,实地调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地图法和遥感法则可以辅助实地调查法提高效率和精度。
土地统计与地籍档案管理教学课件
CATALOGUE
目录
土地统计概述地籍档案管理土地统计与地籍档案的关系土地统计与地籍档案管理的实践案例土地统计与地籍档案管理的未来发展
01
土地统计概述
土地统计
指对土地的数量、质量、权属、利用现状等进行的调查、整理、分析、评价和预测等活动,目的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相互促进
土地统计和地籍档案管理可以共同发展,通过相互支持和协作,推动土地管理和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共同发展
04
土地统计与地籍档案管理的实践案例
案例背景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
案例总结
01
02
03
04
某市为了更好地进行土地管理和规划,开展了土地统计工作。
该市采用了地图法和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范围内的土地进行了详细的统计。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dd16c10af45b307e87197ef.png)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领海....,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部资源条件。
【土地只是自然经济综合体,范围比国土小】2、土地资源:当前或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可变化)土地资产:作为财产的土地,即地产。
☆区别与联系: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和法律的意义。
3、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①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②土地面积(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经济特性:①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的多向性和变更的困难性;③土地利用的分散性和差异性;④土地利用后果的长久性和社会性第二章、土地管理概述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理解主体、客体、目标和任务、方法、职能和环境】2、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与生产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3、土地管理现阶段的任务:(1)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2)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3)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4)建立管理新体制、新机制;(5)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4、土地管理的原理:①现代管理学原理——人本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管理效益②土地经济学原理——土地报酬理论、地租理论、地价理论、区位理论③土地生态经济原理——通过物质流...、信息流...四大要素的运行体现...、价值流...、能量流④土地法学原理——土地法(e.g.《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etc)第三章、地籍管理1、地籍管理:国家为了建立地籍和研究土地的自然状况....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评价、登.....、经济状况记.、统计..等一系列工作。
土地调查技术知识点汇总
![土地调查技术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31b75605acfa1c7aa00cc71.png)
第四章城镇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中坐标系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答:原则: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
方法:与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坐标系统一致;与城市控制网的独立坐标系一致;建立地方独立的地籍坐标系统。
、坐标系转换的方法
答:解析变换法、数值变换法、数值解析变换法。
、地籍细部测量的任务和作用?
:
测量界址点的位置及坐标界址点是管理土地产权的基本保障;。
土地管理学复习题
![土地管理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989954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b.png)
土地管理学复习题第一篇:土地管理学复习题土地管理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2.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等级化的过程,是以获得土地质量状况为目的的一项目的。
3.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4.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2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2分)。
5.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市、县人民政府代表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2分),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2分)。
6.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目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辖区不同时期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方案作出比选与安排的过程。
7.土地储备是指城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置换、转制、收回等方式(1分),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1分),并由储备中心组织进行整理工作后(1分),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1分)。
二.简答题1.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①内容:土地调查: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②原则: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图件、薄册的格式、比例尺、填写内容,登记规则、分类系统;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数字要有近期测绘、调查、土地评价成果为依据;宗地界地址随时复原;权属关系法律依据;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2.城镇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点①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坚持城镇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度,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实现土地有偿使用并将土地使用权作为商品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通过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并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