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思想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儒家根本思想“仁义礼”
一、天论方面
(一)、孟子:具有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色彩;“天”是义理之天
①孟子继承了孔子将人的道德与“天”联系起来,唤起人们内在自觉性的方面。将“天”的概念更具动态性与权威性,并增加形而上学色彩。
②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一个人通过发展他的禀性就可以知“天”,而且同“天”。“天”实际上起着一种象征性作用,它作为义理基础的权威代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二)、荀子:批评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具有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是自然之天
①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是自然宇宙中的天,是一种自然现象)②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人和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存在,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
总结:
孟子:义理之天;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天人相应”;天约束人的行为,具有权威性。
荀子:自然之天;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人相分”;天与人同等重要,人可以利用天。
二、人性论方面
同:两人的直接判断一致:现实的人有作恶的倾向,但通过主观的内外努力可最大限度地增加为善的可能。
(一)、孟子:人性向善,不受外界影响自然扩充。人性中本有善端,扩充之可为圣人孟子是由论点出发,找论据。孔子提出行忠恕之道,孟子承接孔子提出人性善,回答了为什么要行忠恕之道的问题。
(二)、荀子:人性中本无善端,且有恶端。通过教化,可以使人化性起伪,积善成善。
判断善恶的根本在于人如何通过自身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使自己得到实现———“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而“恶”就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妨碍或损害了他人利益的实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处在一种失当的状态。
三、道德哲学
(一)、孟子:反功利。不是不要个人功利,而是说道德不能出于功利目的。
(二)、荀子:功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利欲是道德礼仪产生的基础“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四、政治思想
同:循环论的历史观。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荀子“千岁必反,古之常也”
君的职责与君民关系:爱民、亲民、立君为民
君主施政的具体方法:正己修身,选贤举能
(一)、孟子:“仁政”
(二)、荀子:隆礼重法
五、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根据他的性恶论,注重环境的陶冶和重视个人本身日积月累的努力,使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环境的影响相配合,这有唯物的倾向。在道德教育方面,他偏重通过外面的规范礼,来进行教育,这反映封建制等级性的要求,也反映地主阶级培养顺民的要求。
荀子他跟孟子同样蔑视生产知识。《解蔽》说: “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非精干物者也’。”苟子以为认识了道(封建统治的道德),就能统治、教导一切。这种思想是孔子鄙视稼、圃精神的继承,是封建士大夫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意识的反映。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孟子》提出学校要"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申以孝悌之义。"办学目的在于"明人伦",使学生懂得并遵守维护社会尊卑、贵贱、男女、长幼、朋友关系的封建道德规范,培养自觉服从封建统治秩序的"君子"、"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