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寓言二则【第2课时】《刻舟求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迷惑,糊涂。 】
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航 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求剑,不是很 糊涂吗?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寓言,首句交代事情起因。写这个人在 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了江中,他在船上刻下了一个 记号。第二句,写出了事情的经过。他自以为聪明, 船停了才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最后一句,点明 找不到宝剑的原因,有针对地发表了议论。
核心问题: 这则寓言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串珠问题: 1.读课文,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 2.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请举例说明。 3.本课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 边思考“核心 问题”“串珠 问题”。
梳理文意
刻舟求剑
【求:寻求。】
19 寓言二则
第二课时
刻舟求剑
助读 字词 初读 品读 结构 课堂 当堂 资料 精讲 感知 释疑 主旨 拓展 检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jù)契(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 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 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了故事大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 朵捂住不就听不到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 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 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国学诵读
qì
契
上部宜紧凑,下部横长 托上。
w
吾ú
两部分都写得扁一点,“五 ” 下横长,盖住下面。
易读错字
qì
契约
shè
涉江
多音字
xíng(行为) 行
háng(行业)
理解词语
遽: 急忙,立刻。 契: 用刀子雕刻。 惑: 迷惑,糊涂。 芒芒然: 疲劳倦怠的样子。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 深入地理解寓言,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 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 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涉:这里是渡江的意思。】
楚国有个乘船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江里。
遽(jù)契(qì)其舟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子雕刻。】
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个记号。
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是:这。】 【坠:落、掉。】
说:这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
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层次。(重点) 3.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
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难点 )
相关资料
吕不韦:战国末年的著名商人、政治家,卫国濮阳 (今河南安阳滑县)人。原本是个大商人,后成为秦王 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仲父。他手下有门客三千,《 吕氏春秋》就是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又名《吕 览》。此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 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综合百家九流,畅论天地 万物、古今之事。
大意: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 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 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 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 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 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 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这句话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写这个人在过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 候,把剑掉入了江中,他在船上刻下了一个记号。 “遽契”是这个人的动作,表现出他的愚蠢可笑。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写出了事情的经过。他自以为很聪明,船停了, 才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入水求之”表现 出他的自信,同时也反衬了他的愚蠢。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点明找不到剑的原因,发表看法——“不亦惑 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懂得随着外界的变化 而变化。
核心问题: 这则寓言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刻舟求剑》告诉人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应该适应变化的需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只能使 结果变得更糟。
串珠问题:
课文结构
刻 起因:剑坠水 舟 经过:契舟
求 结果:寻剑不得
剑
拘泥固执 不知变通
课文主旨
《刻舟求剑》讲述了一个人在剑掉入江中后,在 船上刻记号以求剑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办事拘泥固执、 不知变通的人。
推荐阅读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 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 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3.本课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两则寓言都是通过叙述的方式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言简意赅,对情境的描摹并不细致,却给 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并通过事件告诉我们生活的道 理。不同点是《揠苗助长》只是单纯地叙述事件,没有 对事件的评价和议论;而《刻舟求剑》不仅有对事件的 叙述,还有作者本人的议论和感慨,说理更直接。
1.读课文,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
《刻舟求剑》讲述了有个楚国人过江时把剑 掉到了水里,他在船舷上剑落水的地方刻上记号, 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 找不到的故事。
2.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请举例说明。 因为楚人正在涉江,船是行驶着的,“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所以他按记号求剑,是求不到剑的。现 实生活中像楚人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的人还是有 的,如有的学生,明明有更好的学习方法,他却坚持 死读书,结果学习效率远不如其他同学。
【惑:迷惑,糊涂。 】
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航 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求剑,不是很 糊涂吗?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寓言,首句交代事情起因。写这个人在 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了江中,他在船上刻下了一个 记号。第二句,写出了事情的经过。他自以为聪明, 船停了才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最后一句,点明 找不到宝剑的原因,有针对地发表了议论。
核心问题: 这则寓言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串珠问题: 1.读课文,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 2.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请举例说明。 3.本课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 边思考“核心 问题”“串珠 问题”。
梳理文意
刻舟求剑
【求:寻求。】
19 寓言二则
第二课时
刻舟求剑
助读 字词 初读 品读 结构 课堂 当堂 资料 精讲 感知 释疑 主旨 拓展 检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jù)契(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 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 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了故事大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 朵捂住不就听不到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 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 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国学诵读
qì
契
上部宜紧凑,下部横长 托上。
w
吾ú
两部分都写得扁一点,“五 ” 下横长,盖住下面。
易读错字
qì
契约
shè
涉江
多音字
xíng(行为) 行
háng(行业)
理解词语
遽: 急忙,立刻。 契: 用刀子雕刻。 惑: 迷惑,糊涂。 芒芒然: 疲劳倦怠的样子。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 深入地理解寓言,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 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 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涉:这里是渡江的意思。】
楚国有个乘船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江里。
遽(jù)契(qì)其舟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子雕刻。】
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个记号。
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是:这。】 【坠:落、掉。】
说:这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
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层次。(重点) 3.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
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难点 )
相关资料
吕不韦:战国末年的著名商人、政治家,卫国濮阳 (今河南安阳滑县)人。原本是个大商人,后成为秦王 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仲父。他手下有门客三千,《 吕氏春秋》就是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又名《吕 览》。此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 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综合百家九流,畅论天地 万物、古今之事。
大意: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 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 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 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 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 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 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这句话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写这个人在过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 候,把剑掉入了江中,他在船上刻下了一个记号。 “遽契”是这个人的动作,表现出他的愚蠢可笑。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写出了事情的经过。他自以为很聪明,船停了, 才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入水求之”表现 出他的自信,同时也反衬了他的愚蠢。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点明找不到剑的原因,发表看法——“不亦惑 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懂得随着外界的变化 而变化。
核心问题: 这则寓言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刻舟求剑》告诉人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应该适应变化的需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只能使 结果变得更糟。
串珠问题:
课文结构
刻 起因:剑坠水 舟 经过:契舟
求 结果:寻剑不得
剑
拘泥固执 不知变通
课文主旨
《刻舟求剑》讲述了一个人在剑掉入江中后,在 船上刻记号以求剑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办事拘泥固执、 不知变通的人。
推荐阅读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 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 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3.本课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两则寓言都是通过叙述的方式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言简意赅,对情境的描摹并不细致,却给 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并通过事件告诉我们生活的道 理。不同点是《揠苗助长》只是单纯地叙述事件,没有 对事件的评价和议论;而《刻舟求剑》不仅有对事件的 叙述,还有作者本人的议论和感慨,说理更直接。
1.读课文,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
《刻舟求剑》讲述了有个楚国人过江时把剑 掉到了水里,他在船舷上剑落水的地方刻上记号, 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 找不到的故事。
2.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请举例说明。 因为楚人正在涉江,船是行驶着的,“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所以他按记号求剑,是求不到剑的。现 实生活中像楚人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的人还是有 的,如有的学生,明明有更好的学习方法,他却坚持 死读书,结果学习效率远不如其他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