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

➢神经元的基本病变

1.急性损伤性病变

急性缺血、缺氧和感染可引起神经元坏死,呈固缩、胞体缩小变形、胞质尼氏小体消失。HE染色胞质呈深伊红色,故称为红色神经元,继而出现核溶解、核消失,有时仅见死亡细胞的轮廓或痕迹,称为鬼影细胞。

2.亚急性或慢性神经元损伤(变性)

单纯性神经元萎缩多见于缓慢进展、病程较长的变性疾病(如多系统萎缩、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神经元呈慢性进行性变性和死亡。神经元胞体及胞核固缩、消失,无炎症反应。病变早期此类神经元缺失很难被察觉,晚期,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则提示该处曾经有神经元存在。病变常选择性累及一个和多个功能相关的系统。

上游神经元变性、坏死,使下游神经元缺乏经突触传入的讯号而处于被“剥夺”的孤立状态,终致该下游神经元变性、萎缩,该现象称为神经元的跨突触变性。

3.中央尼氏小体溶解与轴突反应

轴突损伤、病毒感染、缺氧、B族维生素缺乏等原因可导致神经元胞体变圆,核边置,核仁体积增大。尼氏小体消失,仅在包膜下有少量残留,胞质呈苍白均质状染色,此种改变称为中央尼氏小体溶解。此改变乃由粗面内质网脱颗粒所致,由于游离核糖体使神经元蛋白质合成代谢大大增强,因此在早期病变可逆,具有代偿意义;如果病变长期存在,则可导致神经元死亡。

轴索损伤时在神经元出现中央尼氏小体溶解的同时,轴突也出一系列变化(以往通常称为Waller变性),包括:①远端和部分近端轴索断裂、崩解、被吞噬消化,近端轴突再生并向远端延伸;②髓鞘崩解脱失,游离出脂质和中性脂肪,呈苏丹III 染色阳性;③细胞增生反应,吞噬细胞增生吞噬崩解产物,施万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包绕再生皱缩,完成髓鞘化过程,轴突损伤修复,神经元胞体的中央尼氏小体溶解随之消失。

4.包涵体形成

a)脂褐素:神经元胞质中出现脂褐素包涵体多见于老年人。有时这种包涵体可占据神经元胞体的绝大部分。与全身其他部位一

样,脂褐素源于溶酶体的残体。

b)病毒性包涵体:可出现于神经元胞质内(如狂犬病的Negri小体),也可同时出现于核内和胞质内(巨细胞病毒,Owl-eyes

鹰眼),在所有的病毒性包涵体中,只有Negri小体具有诊断价值。

【Cowdry 小体见于疱疹病毒感染;Negri 小体(胞浆)见于狂犬病毒感染——具有诊断意义;Lewy 小体见于帕金森氏病】

5.细胞结构蛋白异常

细胞骨架蛋白的异常可见于老年性痴呆(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AD 患者常见,神经原纤维增粗扭曲形成缠结,为双螺旋缠绕的细丝构成,缠结导致神经元轴突运输系统功能丧失,是神经元趋向死亡的标志)和震颤性麻痹(Lewy小体)。

除神经微丝的排列与结构异常外,还常伴有异常泛素化、α共核蛋白异常表达及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

海绵状脑病由于异常阮蛋白(PrP)的累及,导致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的空泡化改变。

➢神经胶质细胞基本病变

1.星形胶质细胞病变

a)肿胀:是神经系统受损伤后最早出现的形态变化,尤多见于缺氧、中毒、低血糖以及海绵状脑病。此时星形胶质细胞核明显

肿大,淡染。如损伤因子持续,肿胀的星形胶质细胞可逐渐皱缩,细胞死亡。

b)反应性胶质化reactive gliosis:是神经系统受损伤后的修复反应,可出现星形胶质细胞的肥大和增生,胞体和突起形成胶质瘢

痕,硬度和强度都不如纤维瘢痕。肥大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胞核体积增大、偏位,甚至出现双核,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在HE 染色时呈伊红色。此种细胞称为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gemistocytic astrocyte)。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常有血氨升高,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在解氨过程中可改变其形态,形成核体积增大、核膜增厚曲折、核淡染而核仁明显的Alzheimer II(AII)型细胞。

c)胞质内包涵体形成:罗森塔尔纤维Rosenthal fibers是星形胶质细胞内出现的粗大的、嗜酸性的条索状(纵切面)、圆形或卵

圆形结构(横断面),由多种蛋白成分包括GFAP、crystallin以及热休克hsp27和泛素等构成,常见于陈旧性的胶质瘢痕、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以及由于编码GFAP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的Alexander病。

老年人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突起聚集,在HE染色中可形成圆形、同心圆样层状排列的嗜碱性小体,称为淀粉小体corpora amylacea,多见于星形胶质细胞突起丰富区域,如室管膜下,软脑膜下和血管周围。

2.少突胶质细胞病变

a) CNS的少突胶质细胞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施万细胞的主要功能:形成髓鞘

b) 卫星现象:在灰质1-2个少突胶质细胞常分布于单个神经元周围,如果一个神经元由5 个或5 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则称为卫星现象,可能和神经营养及髓鞘维持有关。多见于少突胶质细胞瘤,可用于鉴别是星形胶质细胞瘤还是少突胶质细胞瘤。

c) 病变表现:少突胶质细胞病变表现为脱髓鞘(demyelination)和白质营养不良(leukodystrophy);此外,在变性疾病如多系统萎缩中,少突胶质细胞的胞质中还可出现嗜银性的蛋白包涵体;在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I)中,乳多孔病毒(JC virus)可特异性侵犯少突胶质细胞,使之细胞核略增大,呈现均匀一致的毛玻璃样改变。

3.室管膜细胞病变

a) 功能:单层立方上皮,衬附在脑室系统内面;

b) 病变表现:各种致病因素均可引起局部室管膜细胞的丢失(损伤后不可再生),由其下方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充填缺损,形成众多向脑室面突起的细小颗粒,称为颗粒性室管膜炎(ependymal granulation)。病毒感染尤其是巨细胞感染可引起广泛室管膜损伤,残留的室管膜细胞内可出现病毒包涵体。

4.小胶质细胞(课本单列了)

a). 功能: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来源于骨髓,CD4+;

b). 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①神经元死亡后,被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巨噬细胞包围吞噬,导致巨噬细胞或小胶质细胞胞质中出现大量小脂滴,HE 染色呈空泡状,故称为泡沫细胞(foamy cell)/格子细胞,苏丹III染色呈阳性反应;②增生:局灶性增生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在在慢性损害性疾病中(神经梅毒),表现为细胞增生,胞体变窄,胞突减少并呈双极杆状。

●CNS常见的并发症

➢颅内压升高及脑疝:

1.病因:a) 颅内占位性病变和脑脊液循环阻塞导致的脑积水,如脑出血和血肿形成、脑梗死、肿瘤、炎症、脑膜出血等。

2.判断标准:a) 侧卧位的脑脊液压超过2kPa(正常为0.6-1.8kPa)。

3.临床表现:a) 头痛,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头晕,呕吐,嗜睡,昏迷

4.颅内压升高分三个时期:

5. 脑疝的形成:(升高的颅内压可引起脑移位、脑室变形、使部分脑组织嵌入颅脑内的分隔【(大脑镰、小脑天幕)和颅骨孔道(枕骨大孔)】导致脑疝形成herniation)。

a) 大脑镰下疝/扣带回疝:压迫大脑前动脉

b) 小脑天幕疝/海马钩回疝:压迫大脑后动脉;压迫动眼神经;挤压中脑,脑桥导致异位和脑干继发出血,后果最严重。85%的继发性脑干出血是小脑天幕疝导致

c) 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生命中枢和呼吸中枢受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