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论文
食品微生物检验论文
食品微生物检验论文摘要:食品微生物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反映食品污染程度的指示菌和致病菌,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方法和仪器分析法为主要检测技术。
要从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素质、设施设备的配置和正确使用、采集有代表性的检测标本和运输保存过程中避免污染等方面,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测项目检测技术质量控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监测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是判断被检食品是否可被食用、衡量食品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和重要判定依据之一。
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反映出食品卫生环境和食品加工环境的具体现状,能评价食品为微生物污染的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为了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障饮食安全,笔者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项目、检验技术和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1 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1.1 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在食品加工、运输、储存一直到食用前的任何环节,微生物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品中造成污染。
检测食品中的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可以评定食品污染的程度。
大肠菌群是指载7 ℃的条件下,能分解乳糖、产气、产酸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大肠菌群与粪便污染有关,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因此将其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表明食品是否存在粪便污染。
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数是指在100 g或100 mL样本中,大肠菌群数的最近似数(MNP)表示。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直接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间接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
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可能出现食物中毒和流行病,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菌落总数是指载37 ℃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1 g或1 mL样品在培养24 h后所生长的菌落总数,是评定生活饮用水和食品污染程度的一个指标。
《食品与微生物》论文
由禽流感病感染人引发的思考摘要:2004年,亚洲爆发了高致病性的禽流感,数以千计的人们感染上了这种病,媒体的高度关注使得我们逐渐的认识到禽流感的严重性。
由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疫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经历了禽流感流行后,我们对突发的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应该有一个新的提高。
尽管之前有其他地方和国家爆发过,但是集中的在中国爆发尚属第一次,也是从这次开始,我们一直思考这次事件背后到底是什么,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在这次事件中能看出我们国家还有制度的问题。
我们该建立什么制度呢?在本课程论文,我希望能够从这几个角度看待禽流感感染后留给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禽流感、大自然、环境、科技、制度1、何为禽流感禽流感是一种古老的禽类疾病,1878年首次在世界上出现。
自1997年科学家发现禽流感具备了感染人类的能力后,从2003年到2005年短短2年时间,全世界有64人因患禽流感而死亡。
禽流感病毒(A IV)属甲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甲、乙、丙3个型。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多发于禽类,一些亚型也可感染猪、马、海豹和鲸等各种哺乳动物及人类;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则分别见于海豹和猪的感染。
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
基因组为分节段禽流感病毒单股负链RNA。
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
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研究表明,原本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H5N2、H7N7、H9N2),可经6~9个月禽间流行的迅速变异而成为高致病性毒株(H5N1)。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论文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论文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摘要:微生物污染是指由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和病毒造成的动物性食品生物性污染。
这种污染危害人类健康,不仅较为多见,且易发生。
所以,了解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能够让人们更好的选择食品,从而更加健康的生活。
关键词:微生物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应用前景前言:人类对食品微生物的利用,起源很早。
远在公元前16~前11世纪,中国就会利用微生物酿酒。
16世纪,荷兰人A.van列文虎克首次制成了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后,才看到微生物。
1857年,微生物学家L.巴斯德证实酒精的发酵过程由酵母引起,并经长期研究,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解决了当时法国由于酒的变质给酿造业带来的重大损失问题,开创了巴斯德灭菌法(现称巴氏灭菌法)。
20世纪以来,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生物化学和化学分析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微生物学从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
尤其是70年代遗传工程科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
通过诱变、细胞融合等技术,选育出高产的发酵食品微生物优良菌株,可提高产量,改变食品工业的面貌。
正文:食品微生物(food microorganisms)是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总称。
包括生产型食品微生物(醋酸杆菌,酵母菌等)和使食物变质(霉菌,细菌等)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大肠杆菌,肉毒杆菌等)。
微生物无处不在,可在食物链的任何环节侵入食品:从动物到田间的植物、从加工的食品到端上餐桌的食物。
如果我们食用的食物中有微生物繁殖,就可能造成疾病。
食品从生产原料、加工,一直到食用以前都有可能遭到微生物污染。
食品微生物包括3大类:①: 通过它的作用,可生产出各种饮料、酒、醋、酱油、味精、馒头和面包等发酵食品。
②:是引起食品变质败坏的微生物。
③:又称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包括能引起人们食物中毒和使人、动植物感染而发生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
可能对食品造成污染的微生物主要来自土壤、空气、水、人和植物及食品加工设备与包装材料。
食品微生物卫生与检验课程论文.doc
我国食品常见污染微生物及其监测分析摘要: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
而微生物污染又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食品法典委员会将微生物健康危害列为食源性危害的三大原因之一。
我国对食物中毒案例的分析资料显示,微生物食物中度比例高达67%。
在国家质检总局每年的食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情况也相当严重。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奶制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奶制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程度令人震惊, 2004年爆发的劣质奶粉事件促使全国的奶制品行业进行新的整顿;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致使三鹿企业倒闭关门;然而蒙牛眉山黄曲霉素事件又一次挑战了消费者的底线。
关键词:奶制品微生物污染一、奶制品的供应链奶制品供应链是指以奶制品企业为核心,有关奶制品生产销售和流通的相关联的主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网链结构我国奶业多采用公司+ 奶站+ 农户模式,即分散饲养集中挤奶模式,使得奶制品供应链涉及原奶环节奶站环节生产企业环节流通销售环节消费环节等奶农分散饲养奶牛,将原奶销售给奶站;奶站将统一收购的原奶再汇总卖给奶制品加工厂;加工厂将原奶制成各式奶制品,包括奶粉纯牛奶酸奶冰激凌等等;再流经销售环节(包括批发商各大超市便利店等),最后进入到消费领域二、奶制品的污染微生物奶与奶制品富含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且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适宜各个年龄段的人食用。
但奶与奶制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在适宜条件下,微生物在奶和奶制品中可迅速生长和繁殖,这不但降低了奶与奶制品的营养价值,影响其风味,而且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奶制品的营养成分比较完全,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极易吸收的钙和完全维生素等。
所以奶与奶制品是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
奶与奶制品被为污染后不及时处理,乳中的微生物机会大量繁殖,分解糖、蛋白质和脂肪等,产生酸性物、色素、气体及有碍产品风味及卫生的小分子产物及毒素,从而导致奶品出现酸凝固,色泽异常,风味异常等腐败变质现象。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论文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摘要: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的污染。
其中微生物污染食品而危害人类健康最易发生,而且较为多见。
所以,了解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人类健康意义重大。
关键词:微生物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应用前景前言:人类对食品微生物的利用,起源很早。
远在公元前16~前11世纪,中国就会利用微生物酿酒。
古书曾记载有:“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
《商书》中也记载有:“若作酒醴,尔维曲;若作禾羹,尔维盐媒”。
“曲”是用谷物培养霉菌等微生物制成,“”是发芽的谷物,如作啤酒的麦芽,“媒”是含有乳酸菌之类的菜卤。
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是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
直到16世纪,荷兰人A.van列文虎克首次制成了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后,才看到微生物。
1857年,微生物学家L.巴斯德证实酒精的发酵过程由酵母引起,并经长期研究,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解决了当时法国由于酒的变质给酿造业带来的重大损失问题,开创了巴斯德灭菌法(现称巴氏灭菌法)。
这种灭菌方法至今仍应用于酒、醋、酱油、牛奶、果汁等食品的灭菌。
20世纪以来,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生物化学和化学分析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微生物学从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
尤其是70年代遗传工程科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
通过诱变、细胞融合等技术,选育出高产的发酵食品微生物优良菌株,可提高产量,改变食品工业的面貌。
正文:1.1微生物,有时也称细菌,实际上包括细菌、霉菌、酵母和病毒等引起食物中毒的有害微生物(注意: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如乳酸菌、面包酵母等)。
由于这些生物个体十分微小,要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生物。
微生物无处不在,可在食物链的任何环节侵入食品:从动物到田间的植物、从加工的食品到端上餐桌的食物。
如果我们食用的食物中有微生物繁殖,就可能造成疾病。
食品从生产原料、加工,一直到食用以前都有可能遭到微生物污染。
食品微生物包括3大类:①: 通过它的作用,可生产出各种饮料、酒、醋、酱油、味精、馒头和面包等发酵食品。
微生物与食品制造论文
微生物学与食品制造内容摘要:微生物与食品工业的关系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微生物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中。
此论文叙述了微生物在食品制造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代谢产物,生产工艺,发酵乳制品,酵母菌,酶引言: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来源和能量来源。
而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以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代谢能力强、生长繁殖快、易培养、易变异、适应能力强,正是上述特性,使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几千年的人类生活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利用微生物制造食品或提高食品风味和防止微生物腐败食品的经验,至今理论上也已有很大的发展。
微生物与食品工业的关系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微生物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中。
今天,基因工程、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发掘了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巨大潜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微生物有利的方面为食品工业服务,消除其有害影响,造福人类。
正文:一、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细菌的应用】1 食醋食醋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制造出来的一种酸性调味品。
它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人们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
在我国的中医药学中醋也有一定的用途。
全国各地生产的食醋品种较多。
著名的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四川麸醋、东北白醋、江浙玫瑰米醋、福建红曲醋等是食醋的代表品种。
食醋按加工方法可分为合成醋、酿造醋、再制醋三大类。
其中产量最大且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酿造醋,原理:它是用粮食等淀粉质为原料,经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酿制而成。
其主要成分除醋酸(3%~5%)外,还含有各种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醇和酯等营养成分及风味成分,具有独特的色、香、味。
它不仅是调味佳品,长期食用对身体健康也十分有益。
生产工艺:(1)原料目前酿醋生产用的主要原料有: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
粮谷类;如玉米、大米等。
粮食加工下脚料如碎米、麸皮、谷糠等。
有关食品微生物检测论文范文
有关食品微生物检测论文范文【论文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实验开放管理如何加强食品微生物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们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精心选择实验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2强化基础技能的训练,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食品微生物学是在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无菌操作观念的培养、正确使用、掌握微生物的实验仪器,如光学显微镜、灭菌消毒器械等都非常重要。
但基于很多原因,学生的这些基础技能还是很薄弱,所以我们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每一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只要涉及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会给予强调,亲自演示。
学生微生物基础技能培养和形成,不是一两堂课能完成,也不是单单有老师演示后学生就可以掌握,必须让学生每人亲自动手。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硬件等条件限制,人手一套实验器材不现实,那么在有限人力、有限资源情况下,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并熟悉实验过程,有效组织和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就尤为重要。
(1)首先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充分做好预实验,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和关键操作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过程中有重点地强调,并分析某步骤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3)在实验过程中则需要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相互协作,并充分发挥学生班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
课堂理论教学课和实验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实验课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参与,以及实验过程出现问题发现问题的及时解决。
(4)教师要严于律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实验过程中耐心指导,热情帮助,回答好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随时纠正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
实验课的成绩给定,往往包括实验课出勤率和实验报告成绩两方面综合。
所以首先就要求教师认真考勤,只有学生的出勤率有保证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其次,要求实验报告书写规范,详细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实验失败要分析原因。
探究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探究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摘要:微生物是食品加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本论文探究了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包括发酵食品、酿酒和酿造、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微生物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风味,还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性。
然而,食品工业中的微生物应用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微生物污染、抗生素耐药性等。
通过加强监测和控制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微生物,食品工业,应用,营养成分,风味,安全和质量控制一、引言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包括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中。
它们是一类生命力强大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微生物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食品工业中。
微生物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和风味,还可以增加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延长其保质期。
本论文将探究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讨论其带来的益处和挑战。
二、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1. 发酵食品发酵食品是微生物应用在食品工业中最常见的领域。
发酵是一种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来改变食品特性的过程。
酵母菌、乳酸菌和霉菌等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通过产生酸、醇、酶、氨基酸和维生素等物质,改变食品的味道、营养价值和质地。
常见的发酵食品包括酸奶、酒精饮料、酱油、味精、面包和乳酪等。
发酵食品不仅美味,而且具有健康的营养成分,如益生菌和维生素B。
此外,一些发酵食品还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性质,有助于预防疾病和提高人体免疫力。
2. 酿酒和酿造酿酒和酿造是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酿酒是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将果实(如葡萄)、谷物(如大麦)或其他植物材料转化为含有酒精和芳香化合物的饮料。
不同的酿酒方式和微生物菌种可以生产出各种口味和质地的葡萄酒、啤酒和烈酒等。
酿造是利用霉菌进行发酵,将大豆、麦芽或其他植物材料转化为酱油、豆腐和醋等调味品。
酒类和酿造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而且成为了经济中的重要部分。
食品生物毕业论文
食品生物毕业论文食品生物毕业论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食品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研究食品的生物学特性和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活动,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食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食品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前景。
一、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和活动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
其中,食品中的致病菌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通过对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检测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确保食品安全。
此外,食品微生物学还研究了食品中的益生菌和发酵菌等有益微生物,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活动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活动对食品的质量和口感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面包的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活动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发酵,形成松软的面包。
而在乳制品加工中,乳酸菌的活动可以将乳糖转化为乳酸,改善乳制品的口感和耐存性。
因此,研究食品加工中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和调控机制,有助于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口感。
三、食品生物技术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技术手段被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例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改变食品中的基因组成,实现对食品性状的改良。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已经成功研发出抗虫、抗病的转基因作物,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
此外,生物传感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和快速鉴定领域,提高了食品安全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食品生物学的挑战和发展方向尽管食品生物学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难度较大。
此外,食品生物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风险和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未来,食品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食品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监测和控制,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二是深入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和调控机制,优化食品加工技术;三是加强食品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四是加强食品生物学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与传染病论文素材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与传染病论文素材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交通的便利,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与传染病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出预防与治理的对策。
一、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 微生物污染的来源a. 来自环境的微生物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可能通过污染的食物链进入食品中。
b. 交叉污染:在食品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微生物可能通过人工或器具传播到其他食品中。
2.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污染源:a. 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可引发食物中毒。
b. 真菌:如黄曲霉素,存在于谷物和坚果中,对肝脏有害。
c. 病毒:如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水源传播,导致水源性疾病。
d. 寄生虫:如瘤胃线虫,常见于未熟食品中,可引发寄生虫感染。
3. 对人类健康的直接与间接影响:a. 食物中毒:细菌和毒素污染的食品容易导致食物中毒,引发呕吐、腹泻等症状。
b. 传染病:病毒和寄生虫污染的食品可成为传播疾病的载体,如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感染。
二、预防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的措施1. 加强食品生产全程的卫生管理:a. 从源头控制:加强农田和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避免微生物进入食物链。
b. 规范加工操作:加强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包括清洁与消毒、温度控制等。
2. 强化食品储存和运输的卫生措施:a. 对食品储存环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b. 严格控制食品运输温度和环境条件,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发生。
3.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与饮食习惯:a. 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包括洗手、用餐前消毒以及正确储存食品等。
b. 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选择新鲜、煮熟的食品,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三、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治理与监管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a. 制定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包括对微生物污染的监管和处罚措施。
b. 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行业的检查力度,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
食品微生物论文
浅谈食品中酵母菌食品中的酵母菌种类繁多,其不同种类有不同的功能,这使得酵母菌在食品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酵母菌一定可以为人类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酵母菌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
依照荷兰科学家Loddov在1970年提出的分类系统,将有无形成有性孢子作为分类的起点,属上的分类主要依据形态,种的划分主要依据生理的特性,将酵母菌分为三个亚门:1.能形成子囊孢子的酵母属子囊亚门,共4个科22个属139种酵母。
2.能产生冬孢子和担孢子的酵母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共9个科。
3.能产生掷孢子的酵母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子纲、掷包酵母科、科内有3个属。
4.不能产生有性孢子,尚未发现有性过程的酵母属于半知菌亚门,共12个属170个种。
但就我国目前所常用的分类是将酵母菌分为:鲜酵母、活性干酵母、即发酵母。
酵母菌在生物界中的种类繁多,其在人类的生活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据科学家推测,早在史前三千年,人类就已经懂得酵母的发酵技术,虽不知原理,但却已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据考古学家考证,在史前2500年的埃及Theban法王填墓内找到经发酵的面包实体和证明酒和啤酒酿造的壁画和宝物,以及在公元前2698年中国史记记载了自黄帝开始已有教民烹煮面食的记载,都证明人类在这之前就已懂得种植稻米、小麦以及储存、磨粉和利用酵母调制不同的食物。
由此看来,酵母菌的利用已深入人类的发展史。
1.酵母菌在发酵乳制品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酵母菌在酿造、奶制品、焙烤食品等有着飞速的发展。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贺银凤教授探究了国内外传统的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了酵母菌在发酵品中与乳酸菌有着同样的作用,菌种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控制产品的风味特点、营养特性、医疗和保健作用。
这为研究酵母菌在奶制品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的参考,不同的乳制品中的酵母菌存在着多样性,往往是多种酵母菌的共同作用形成不同的风味,不同的品质,而不同地区也有自己所特有的酵母菌,这是由于酵母菌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有关食品微生物检测论文范文
有关食品微生物检测论文范文为了更好的提高微生物食品的安全性,对微生物的检验技术的发展就变得十分的重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微生物论文,供大家参考。
食品微生物论文篇一:《简述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论文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实验开放管理【论文摘要】: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本文从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引进综合考评机制并加强开放管理实验室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期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是普通微生物学的延伸。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发酵食品的制备技术、食品加工与保鲜技术以及现代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等。
通过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出不仅具有丰富理论知识,而且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并熟练操作的高技能人才。
如何加强食品微生物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们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 精心选择实验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随着食品工业和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实验课的内容也不断扩展,而实验课既受理论课内容进度的限制,又受课时及实验室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科学地完成食品微生物所有的实验项目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实验教师在掌握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动态,精心设计实验课教学体系,合理选择实验项目。
选择实验内容,我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食品微生物论文2400字_食品微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食品微生物论文2400字_食品微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食品微生物论文2400字(一):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分析论文摘要:为了保证食品的卫生质量、预防出现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做好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可以从食物来源控制安全问题。
现如今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管理系统,但是还有一些隐患问题存在,亟待解决。
本文深入研究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影响因素,并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控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食品微生物检验人员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影响因素;控制要点引言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工作对于食品安全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微生物如果离开了实验室,普通人肉眼根本无法看清楚,更不要说去辨别对身体是否有害。
为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必须要达到高质量、高水准,因此,政府部门和各个食品生产商都开始重视这一方面的问题,努力建设发展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系统机构,希望进入市场的食品都能够保证食用安全,从根本处解决问题。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概述各个检测工作人员都应该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能够有助于工作之间的默契配合,要学会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这个整体进行梳理,能够帮助自身更好地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以及特点。
1.食品微生物检验内涵我国的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有三个指标,分别是菌落总数、大肠菌数和致病菌,相应的指示菌落能够帮助微生物检验的观察,菌落在检验样品中不断地发生的变化和特征,工作人员应该在检验过程中,将样品中微生物的类别、数量多少以及菌落性质等等一系列数据记录清晰,这样能够帮助检测工作人员判断样品的受污染程度,进而快速高效率的判断食品在不同阶段时的不同状态的特性,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被有害微生物污染过的食物进行处理,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本身。
2.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流程在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流程过程中,检测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根据颁发的相关检验标准,仔细完成样品的采集、样品送检、对样品进行处理、对样品进行检验和最后的制定报告以及提交报告一系列工作。
有关食品微生物论文范文食品微生物检测论文
有关食品微生物论文范文食品微生物检测论文[论文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教学改革多媒体课件[论文摘要]:针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食品微生物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科学,通过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能辨别有益的、腐败的和病原的微生物,从而在食品制造、保藏过程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以防止食品的变质[1]。
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技术性实用性强,是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教学中,除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传授外,也注重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法和体会如下:一、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换教学立场教师的备课不是简单的“背课”[2],是在对教学内容熟悉的基础上,优化内容,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要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主动,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作用。
要改以往课堂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强迫坐于课堂,不能也不敢出声的传统教学模式,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身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如“食品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授课时间上有前有后,为了避免相近课程某些内容重复,我们进行了授课内容的优化。
对于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已讲过“物质代谢”内容,则以学生为主角,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丰富相关知识尤其是一些科研论文(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发现更多问题),然后课堂向教师提问的方式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提问的难易做到由浅及深地回答,帮助学生回顾已忘或还未掌握的内容。
学生在提问时,允许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老师答疑时要尽可能多联系一些日常生活的实例和本学科当前研究的最新进展,用简练、幽默、易懂的语言回答相关问题,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主角,要发挥主角作用。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验技术分析的论文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验技术分析的论文在国际食品安全中,由微生物污染所致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突出问题。
在细菌学卫生条件中,最终制品内不应含有致病菌,即便有食物中毒菌,也必须保证其水平对人体健康无危害。
现阶段,人们对食品的卫生及安全问题较为 ___,微生物检验也已成为控制食品安全质量的主要技术,对防止因微生物致使食源性疾病方面有较大作用。
食品微生物是指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学是由工业、医学和农业的微生物学中与食品生产相关的部分互相融合贯通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主要对微生物性状、与食品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
食品微生物具体包括:能导致动植物及人感染诱发传染病、引发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即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能使食品变质的微生物;能生产出发酵食品(如酱油、面包、饮料、味精、醋、馒头、酒等)的微生物。
与食品较为密切的.微生物,可按分类系统分成病毒、细菌、霉菌及酵母菌4类。
微生物的种类较多,部分亲缘关系未明确,仅能通过生活特性、外部性状及内部结构等确定,故当前无法根据亲缘关系分类。
检验内容有两类,一是检验食品污染指标菌,测定大肠菌群系。
污染指标菌牲畜和人的粪便,在37℃环境下培养24小时,发酵产气、兼性厌氧、乳糖、需氧、产配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杆菌。
通过测定粪便的污染指标菌,对食品、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进行评价。
测定细菌总数,即菌落总数,在特定条件下,对处理后的食品、生活饮用水等进行培养,得到1 mc或1 g检样细菌菌落的个数,以此对食品、生活饮用水的被污染程度进行判断。
二是检验食品致病菌,GB47 ___标准对食品部分微生物数量有较明确的规定,需测定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沙门氏菌等。
该技术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和核酸探针技术两种。
聚合酶链式反应原理在于经加热使双链DNA裂解,形成两条单链,以此作为DNA聚合及引物模板,将温度降低,使DNA分子和寡聚核苷酸引物互补序列退火。
一般来说,退火的温度越高,则扩增的特异性越好。
微生物与食品作文
微生物与食品作文
微生物与食品
微生物素构成着我们每天所摄取的食物。
有许多不可见的微生物,可以给我们的食物增加
特别的风味和营养,这通常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大部分食物都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而且它们也可以干扰人体的健康。
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有可能因为不当的加工或存放方法,而使微生物数量变得过多。
微生物可以乳酸类乳杆菌,发酵乳酸醋,酿造啤酒,酿制面包松软可口等。
它们改变食物
的结构,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风味,从而使食物健康安全。
此外,微生物也可以抑制有
害菌的生长和繁殖,减少有害菌类的数量,保护食物的安全。
但是,如果微生物的数量过多,危害也就会产生,如食物变质变质,味道改变,还可能会产生食物中毒或伤害健康。
因此,食品的生产,储存,加工和保质期等都应当严格控制,以避免微生物数量过多带来不良影响。
总而言之,微生物与食品紧密相连,影响着食物的质量和安全,因此我们应当了解微生物在食物加工中所起的作用,同时,要了解微生物过度繁殖对食物的不利影响,以确保食物
的安全和质量。
食品微生物检验论文初稿(5.17完成)
生菜中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的检验摘要:本实验采用GB47892-2010的检测方法测定未经清洗的生菜中的细菌总数,结果显示,实验用生菜表面细菌总数为3.35*1010个。
采用GB/T4789.3-2010的检测方法测定生菜中的大肠菌群MPN,实验测得每克生菜中大肠菌群为>20MPN。
因此,生菜在没有洗净前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是很多的,人们食用前一定要洗净或煮熟。
关键词:生菜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MPN计数法前言我国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标准体系主要由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大类构成。
菌落总数,是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使每个活菌只能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所得的菌落数量。
通常以1g或1ml或1cm2样品中所含的菌落数目来表现[1]。
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一般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
大肠菌群是指在37℃,24h内能够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抱杆菌;大肠菌群作为粪便污染指示菌,既是细菌总量指数—菌落总数的一部分,又与肠道致病菌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大肠菌群在食品微生物指标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肠菌群数量一般有两种表示方法,大肠菌群MPN与大肠菌群菌落数。
大肠菌群MPN是基于泊松分布的一种间接计数方法[2]。
鲜切生菜是指以新鲜生菜(Lactuca sativa L.)为原料,经清洗、切丝、包装等加工过程,再经冷藏运输而进入配送中心或超市冷柜销售或快餐食品企业的即食产品。
近些年来,随着西餐在国内市场上的快速发展,鲜切生菜受到我国消费者的欢迎。
然而,鲜切生菜是经过种植、加工、配送等诸多步骤才进入到消费环节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受到污染,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国外已有因食用鲜切生菜致病的相关案例报道。
尽管我国尚未有因食用鲜切生菜而发生集体性安全事件,但其潜在的危害性与严重性后果需要引起重视。
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1.1.1仪器设备恒温培养箱:36℃±1℃移液枪和1mL无菌枪头、天平、锥形瓶、培养皿、试管、高压灭菌锅、 pH 试、放大镜1.1.2试剂药品生菜(样品)、PCA培养基、月桂集硫酸盐胰蛋白胨(LST)肉汤、煌绿乳糖胆盐(BGLB)肉汤、无菌生理盐水、5%盐酸、10%氢氧化钠1.1.3培养基PCA培养基:胰蛋白胨、酵母膏、葡萄糖、琼脂、水,PH7.0±0.2月桂集硫酸盐胰蛋白胨(LST)肉汤:胰蛋白胨、氯化钠、乳糖、磷酸氢二钾、磷酸二钾氢无菌水煌绿乳糖胆盐(BGLB)肉汤:蛋白胨、乳糖、牛胆粉、0.1%煌绿水溶液、无菌水、葡萄糖1.2培养基的配置及灭菌按要求配置无菌生理盐水(90锥形瓶带玻璃珠1瓶,9ml试管10支),PCA 培养基(200ml锥形瓶1瓶),LST肉汤培养基(10ml试管20支,注意加小倒管),BGLB肉汤培养基(5ml试管15支,注意加小倒管)在121℃条件下,高压蒸汽锅灭菌15min。
微生物与食品的息息相关的作文
微生物与食品的息息相关的作文哎呀呀,你们知道吗?微生物和食品可有大关系呢!嘿嘿。
比如说酸奶吧,那里面就有好多好多的有益微生物呢。
喝起来酸酸甜甜的,可好喝啦,哈哈。
这些微生物能让牛奶变成酸奶,这可太神奇啦!
还有面包呀,做面包的时候也需要微生物来帮忙呢。
嘿呀,它们能让面包变得蓬松又松软,咬一口,哎呀,可香啦!
还有那些发酵的食物,像泡菜呀,也是微生物的功劳呢。
微生物让泡菜有了独特的味道,我可喜欢吃啦,哈哈。
微生物虽然小小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们的作用可大啦!哎呀,真的好神奇呀!
有时候我就想呀,要是没有微生物,我们的食品该少了多少乐趣呀,嘿嘿。
我以后一定要多了解了解微生物和食品的关系,这可太有意思啦,哈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食品——单细胞蛋白
PS
湛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微生物都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实体,大多是单细胞,用发酵法生产这些单细胞微生物就可以得到极为丰富的单细胞蛋白。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惊人,一头体重500千克的牛,每天只能合成0.5千克的蛋白质。
而500千克的活菌体,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在24小时内能够生产1250千克的单细胞蛋白质。
单细胞微生物制造出来的蛋白质可以制造人造肉、人造鱼、人造面粉等食品。
关键词:微生物、食品、单细胞蛋白、营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论有意无意,经常直接食用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食品。
平常我们吃的蘑菇就是微生物的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含有和牛排一样多的蛋白质。
微生物食品在人类食谱中的比例越来越重。
目前,世界上还有2/3的人营养不良,缺少动物性蛋白,可见人类对蛋白质的需要越来越大。
毕竟地球上的动植物有限,产生的蛋白质更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在微生物方面做文章,势在必行。
(一)单细胞蛋白概念
196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单细胞蛋白的概念。
单细胞蛋白又叫微生物蛋白、菌体蛋白。
按生产原料不同,可以分为石油蛋白、甲醇蛋白、甲烷蛋白等;按产生菌的种类不同,又可以分为细菌蛋白、真菌蛋白等。
1967年在第一次全世界单细胞蛋白会议上,将微生物菌体蛋白统称为单细胞蛋白。
(二)单细胞蛋白含丰富营养物质及其原料来源
单细胞蛋白所含的营养物质极为丰富。
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0%~80%,比大豆高10%~20%,比肉、鱼、奶酪高20%以上;氨基酸的组成较为齐全,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尤其是谷物中含量较少的赖氨酸。
一般成年人每天食用10~15 g干酵母,就能满足对氨基酸的需要量。
单细胞蛋白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以及丰富的酶类和生物活性物质,如辅酶A、辅酶Q、谷胱甘肽、麦角固醇等。
而且单细胞蛋白质里氨基酸的种类比较齐全,有几种在一般食物里缺少的氨基酸,再单细胞蛋白里却大量存在.另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这也是一般食物所不及.正是由于单细胞蛋白具有这些突出的优点,现在人们用它加上相应的调味品做成鸡、鱼、猪肉的代替
品,不仅外形相象,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也不亚于天然的鱼肉制品;用它掺和在饼干、饮料、奶制品中,则能提高这些产品的营养价值.在畜禽的饲料中,只要添加3-10%的单细胞蛋白,便能大大的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用来喂猪可增加瘦肉率;用来养鸡可多产蛋;用来饲养奶牛还可提高产奶量.在井冈霉素、肌苷、抗菌素等发酵它又可代替粮食原料.
原料来源广泛:可作为单细胞蛋白生产原料的资源有:矿物(石油、液蜡、甲烷、泥炭等)、纤维资源(秸秆、木屑、糠稗、蔗渣等)、糖类资源(糖蜜、甘薯、木薯等)、工业有机废液(味精废液、淀粉废液、豆制品废液、酒精废液等)等。
既可变废为宝,又可获得高层次的综合经济效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有些原料目前用于生产尚困难,但潜力很大,有广阔开发前景。
(三)单细胞蛋白优点
第一,生产效率高,比动植物高成千上万倍,这主要是因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率快。
微生物世代间隔很短,生长速度比高等动、植物快得多。
肉牛体重加倍周期,肉牛为2个月,肉鸡为l0天,豆科牧草为2周,藻类6小时,酵母1~3小时,细菌只有0.5—1小时。
500公斤的奶牛,平均每天生产0.5公斤的蛋白质;而500公斤酵母种,1天可生产1250公斤蛋白质。
单细胞蛋白的生产投资如按年产1吨100%的蛋白质计算,分别为近海渔业、养蛋鸡和养猪业投资的56%、47%和12.7%
第二,生产原料来源广,一般有以下几类:
①农业废物、废水,如秸秆、蔗渣、甜菜渣、木屑等含纤维素的废料及农林产品的加工废水;
②工业废物、废水,如食品、发酵工业中排出的含糖有机废水、亚硫酸纸浆废液等;
③石油、天然气及相关产品,如原油、柴油、甲烷、乙醇等;④H2、CO2等废气。
第三,可以工业化生产,它不仅需要的劳动力少,不受地区、季节和气候的限制,而且产量高,质量好。
工业化生产单细胞蛋白,不与粮食和牧草争土地,不受气候的影响和约束,生产环境易控制,并能连续生产。
微生物是在大型立体的发酵罐中培养,即是在小面积的土地上生产大量菌体,不受季节及阳光的限制,且生产效率高,生产能力可达每时每立方米2~6公斤。
如以200立方米的培养罐,每日可以生产9600—28800公斤干酵母。
每年工作按300日计,可产2880—8640吨的优质蛋白质饲料;相当于3350~10050吨优质大豆,相当于2.2~6.7万亩土地栽培大豆的生产力。
(四)单细胞蛋白存在的问题
单细胞蛋白含有较多的核酸(6~18%)。
这种核酸过多会抑制动物的生长,而且大多
数动物和人代谢利用的能力有限,还可导致体内尿酸积存。
另外,细胞中有难于消化的类脂——细胞膜,影响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因此在使用时要限量使用。
但生产上发现在家禽业和水产养殖业中应用效果很好,已经广泛应用;在营养平衡的条件下,可以代替鱼粉。
随着科学的发展,有可能辨认生产内源性核糖核酸酶的微生物和酶解细胞膜的酶解物,上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五)单细胞蛋白的应用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科学家就提出了大量培养微生物来补充人和动物的蛋白来源以解决食物短缺问题,并付诸实践。
他们不仅研制成功了大规模培养酵母以生产蛋白质的方法,而且创造出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人造肉,开创了利用微生物生产蛋白质,造福于人类的先例。
1、直接应用——食用菌
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
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
有些国家还建成了年产鲜菇千吨以上的工厂。
1950年,全世界较大面积的栽培食用菌约5类,产量约7万吨,西欧一些生产蘑菇的国家,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平均产量约为2000克左右。
到1980年,栽培种类已超过12类,产量约121万吨、有的国家每平方米的产量已提高到27千克。
近年来,还发展了既供观赏又供食品的家庭种菇和用菌丝体液体发酵生产食品添加剂的技术。
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1982年总产量约15万吨,在掌握选育优良品种、改进制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食用菌的发展速度正迅速提高。
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食用菌将发展成为人类主要的蛋白质食品之一。
2、间接应用——食品添加剂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世界的单细胞蛋白年产量已达2.0×106 t,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饲料中。
单细胞蛋白不仅能制成“人造肉”,供人们直接食用,还常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以补充蛋白质或维生素、矿物质等。
由于某些单细胞蛋白具有抗氧化能力,使食物不容易变质,因而常用于婴儿粉及汤料、作料中。
干酵母的含热量低,常作为减肥食品的添加剂。
此外,单细胞蛋白还能提高食品的某些物理性能,如意大利烘饼中加入活性酵母,可以提高饼的延薄性能。
酵母的浓缩蛋白具有显著的鲜味,已广泛用作食品的增鲜剂。
单细胞蛋白作为饲料蛋白,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任何一种新型食品原料的问世,都会产生可接受性、安全性等问题。
单细胞蛋白也不例外。
例如,单细胞蛋
白的核酸含量在4%~18%,食用过多的核酸可能会引起痛风等疾病。
总之,微生物单细胞蛋白工业在我国大有潜力可挖,也更适合我国的国情,一但进入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必将对缓解蛋白饲料紧张、促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增强人民的体质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金星.微生物与健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
[2]单细胞蛋白生产与应用/moncia/blog/item/e33ac1f59e2cc620bc310988.html
[3]单细胞蛋白/hy/xmsy/slyyy/200806/t20080603_394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