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l 知道诸子百家,相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化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楚的相识,特殊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见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1)学问与实力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演化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见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见,使学生相识到肯定思想文化是肯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育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实力.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见与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育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实力.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育学生辩证思维实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骄傲感和酷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在学习中应留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高校生的学问面.4.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缘由与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见和历史影响.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改变;对儒学的评价(主动性、局限性).缘由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敏捷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学问评价历史事物,老师要实行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相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二.教学内容支配(一课时)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化历程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见与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见与影响3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与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见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见、影响其次目:儒家思想的地位改变与缘由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改变与缘由第三目:如何正确相识对待儒家思想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主动性、消极性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导入设计:(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2)问题导入: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年,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则,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化的呢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意义呢2.出示课标要求.3.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化历程设问一:依据表格,概述儒学发展历程复习前5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基础学问4.儒学的历史地位与改变缘由设问一: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儒学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与缘由l 1)、春秋战国:儒家思想被冷落l 2)、秦朝:儒家思想遭压制l 3)、汉代:儒家思想享“独尊”l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l 5):宋明:理学确立统治地位l 6)、明清:儒家思想遭批判l 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l 8)、新文化运动: 儒家思想受抨击缘由:略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点出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确定的,即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政治确定文化,文化反映政治.5.如何正确相识对待儒家思想设问一:阅读材料(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心集权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人教版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朱崇珏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朱崇珏一、教学背景1. 面向学段:高中2. 学科:历史3. 年级:高二4. 课时:1课时5. 课前准备:1) 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史料。

2) 反映儒家思想的相关图片、资料。

3)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课题人教版高二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通过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以及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来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课,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以及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查法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电子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电子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
•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 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
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 材料四: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 之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
四、法家
1、发展历程: 先驱:管仲、子产 发展:李悝、商鞅 集大成者:韩非子
2、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唯君独尊的帝王术
(2) 荀子的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人性论(伦理观):“性本恶”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一、课程内容本课时主要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春秋五霸传》、《墨子》、《荀子》和《中庸》四部书的讲解。

二、教学目标1、学习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五霸分封”了解;2、归纳春秋时期思想观念,墨子、荀子、老子和中庸等思想精要、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重点讲解春秋时期发生的重大变革,“五霸分封”的背景,以及它的影响。

重点讲解四本书的思想观念,如:墨子的政治学思想、荀子的论理学思想、老子的道学思想、中庸的中庸思想。

四、教学步骤1、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简单回顾一下春秋时期的发展状况,概括一下“五霸分封”的背景,了解“五霸”宣战结束后,另外八个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

2、引入墨子、荀子、老子和中庸四本书,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一部书的核心思想。

3、学习每一部书的核心思想,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其中的竞争关系,进而理解春秋时期的思想发展现象。

五、教学环节1、以学生学习春秋时期历史背景并总结“五霸分封”为开场白,帮助学生对“五霸”宣战结束后,另外八个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

介绍四部书,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内容和历史意义3、由学生给出自己对春秋时期思想发展现象的理解,以及四部书的构成,贴近实际,让学生真正的领会其中的内涵。

六、问题思考1、春秋时期发生了哪些重大变革?2、“五霸”宣战结束后,另外八个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墨子、荀子、老子和中庸四本书的核心思想有哪些?4、四部书的核心思想有共同点和不同点?5、春秋时期思想发展现象有何特点?6、我们今天仍可借鉴哪些精神?。

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③阶层:士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④文化: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知识分子。 ⑤民族关系:华夏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民族交融加强。
(2)内容:__儒__家___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成 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3)影响: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__奠__基___时期。
【特别提示】“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发展起来 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 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影响 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 说,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别提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1)畏民:即敬畏民众。“君失道则民叛之,故可畏。” (2)重民: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对民众问题加以重视。“民惟邦 本,本固邦宁。” (3)得民:即要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知民: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国将兴,听于民。” (5)爱民:要爱护民众。“仁者爱人。” (6)富民:要让民众生活富足。“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3)消极影响 ①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 ②其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 的精神枷锁。 ③“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④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 由,等等。 ⑤实质是用儒家伦理道德为封建专制统治辩护。

历史必修三第1课学案

历史必修三第1课学案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要求】1、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2、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3、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4、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知识结构】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

具体原因:(1)、经济上:崩溃,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瓦解。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上:从“学在官府”到“”, 兴起2、3、特点:互相诘难、又彼此、融合。

4、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3)、“百家争鸣”共同构造了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4)、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和的特点。

【课堂探究】探究一: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礼”?孔子等儒家学派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不被采纳?探究二:孔子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探究三:儒学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本章学完后别忘了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知识巩固】1、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要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烂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甲、乙、丙、丁各代表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2、“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课堂小结
素养提升
课件展示:结合教材P6,阅读下列材料,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哪些有益借鉴?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相应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中的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本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特点和价值三个子目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任务驱动的形式,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提升和拓展,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本课容量极大,且涉及到众多《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基础知识,并且也有较多新概念和需要建立较为抽象的知识体系,但上课时间仅为一个课时,故建议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和对学生思维的调动与点拨等课堂把控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探索和实践。
3.课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4.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
5.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6.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知识,指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1.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开启本模块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学生检核自己梳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4/5/6/7/8.学生回答问题,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基础知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之孔子思想课标要求:了解孔子以及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以“五步走”策略为教学引子,分解课本内容;以课本内容为依托,辅之于课外材料,使学生深入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难点: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

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看——找——论——析——答”的教学相长法四、课时安排:半个课时五、教学准备:教学前寻找各种视频、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并复习初中语文课文——《论语》。

六、教学过程:开篇——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主要学习了有关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知道了所谓的“百家”是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小说家等等,今天我们来具体学习其中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第一步:看(1分钟)播放《孔子》之“舌战群儒”,渲染气氛,吸引学生兴趣。

(1分钟)破题:这是电影《孔子》的一个片段,从人物的对话可以知道他们所争论的一个问题是:是否应该取消活人殉葬?既然孔子的态度是主张废除殉葬制度,那他冒死相谏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思想?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学完这节课内容,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二步:找(1分钟)过渡:现在我们一起进入孔子的思想世界。

大家翻开课本第五页,看一下资料回放的右边的小字内容,先了解了解孔子的生前身后,看看他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他在哪些方面作出了贡献。

提示: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文化(整理古籍《春秋》,保存先秦文化)。

第三步:论(3分钟)过渡:课本第4页提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

”“从”表示意符,也就是说“仁”字与“人”、“二”两个字有关联。

仁者兼爱,所以“从二”。

(板书“仁”)。

根据分组,讨论并理解和断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提示:对于此段材料的理解有以下几种,你们较为认可的是哪一派的理解呢?1、【汉】郑玄注:重人贱畜也。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
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讲析: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
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
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
叫「仁」。孔子回答说:「『仁』就是克制自己
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仁』是凭自
己自律地实践出来,并不是因别人强迫才做出来
的。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整个天下就归顺
于『仁』了。」

颜渊又问孔子,究竟按照什么条件才能做
到仁呢?孔子告诉他:「凡是不符合周礼的事情
《非非礼礼论勿勿语视言‧颜,,渊非 非》礼 礼:勿 勿子听 动曰, 。:就是的以不不 行 做符去 动 到合看 就 「周, 不 仁礼凡 去 」的是 做 了言不 。 。论符 」就合 能不周 按去礼 这说的 四,消个凡息方是就面不不去符去做合听,周,就礼凡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知者不惑,仁者不勇忧者,不惧。 三军可夺帅匹也夫,不可夺志也。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樊子迟问的仁思。想子曰:“爱人。”
•这1厩、句(话核用马心今圈思天)想的焚:话。“来仁子说”退就和,是“自曰礼己:”不“愿伤意人承乎受?的事” 情2不、,问也“不马仁要。”强—加—在《别论人语身·上乡。党凡事站在他人的角 •度子上内贡,容“问:换曰“位仁:”者“思爱有考人一,”言多;而替反别可人对以想苛终一政身想和行!任之意者 这 同乎于就 存?人要异求。”。❖我子”刑恕适们曰杀”度要:; 之忍做“让理道到其,以解恕体下、谅乎三体别点!贴人:己人所;与尊不他遵重欲人他循,坦人“诚勿,忠相求施 待,目主的动:与以别次人调沟整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国家与社会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好奇和兴趣2. 传授知识- 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3. 深化理解-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探究中国古代社会中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 拓展应用- 组织小组讨论,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魅力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四、教学手段- 讲授- 小组讨论- 小组活动-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批改小组活动作业,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第三节: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一、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二、教学内容-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提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2. 传授知识- 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解读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3. 深化理解-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探究辛亥革命在国际背景下的意义4. 拓展应用-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辛亥革命时期的角色与情境- 设计小组展示,让学生展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四、教学手段- 讲授- 角色扮演- 小组展示-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展示中的表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引言:问题一:通过观察《孔子讲学图》,你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说:“我前来观看《孔子文化展》,既是庆祝这件中法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表示法国对中国文化年的高度重视。

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这次展览可以使法国公众有机会了解孔子本人,以及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

”)二、“‘百家争鸣’的局面”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问题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1〕知道诸子百家,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念以及儒家思想的构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暴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剖析儒家思想的构成缘由,总结儒家思想的构成进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进程与方法(1)引入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明方面的相关内容,启示先生思索〝百花怒放〞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拟法、列表法和剖析法指点先生对〝百花怒放〞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效果停止归结。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先生对儒学的存在缘由以及现代儒学复兴状况停止讨论。

2.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的研讨讨论,让先生感遭到中华民族文明的胸无点墨,培育先生的民族自豪感。

(2)经过对〝诸子百家〞的剖析以及了解,培育先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心肉体。

(3)看法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开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并且联络理想,使先生可以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明,发扬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比拟法,列表法,剖析法2.教学手腕: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缘由;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念2.难点:了解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引言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惹起社会言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味。

关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21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

电影描写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不时到其73岁病逝这段阅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阅历停止改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
单 元 解 读
宏观上:儒家思想地位的升降 演 变
微观上: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原因、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
孔庙——杏坛
2005年在山东曲阜举行的纪念孔子 2555年诞辰公祭大典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 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 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 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 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 成《孟子》一书。尊称“亚 圣”。
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
材料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 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 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 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主张从六个方面(礼乐射御书数)来培养学生
4、文化成就:
整理编纂了《诗》、《书》、《礼》、《易》、 《乐》、《春秋》,合称“六经”,、对发展儒家 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孔子政治思 想的评价
协调人际关系,强调社会责任感与使 命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周王室的衰微, “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 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图⽚导⼊:课件展⽰:《孔⼦讲学图》⽼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回答)⽼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学⽣:(思考、回答)⽼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问题导学,构建⽹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物及其主张。

(学⽣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络,⽼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变⾰、重⼤转型)1.经济:铁器、⽜耕的使⽤推⼴,井⽥制⽡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发展演变。

2.掌握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5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2.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2.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2手工业技术的发展2.3商业贸易的繁荣2.4经济政策的演变3.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3.1百家争鸣3.2汉代儒家思想的确立3.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和佛教3.4宋明理学3.5清代的思想启蒙4.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的科技教育4.1科学技术的繁荣4.2教育的发展4.3科技教育的交流与传播5.第五单元:中国古代的艺术5.1书法艺术5.2绘画艺术5.3音乐艺术5.4建筑艺术三、教学过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导入:以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特点。

2.讲解:详细介绍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度等。

3.讨论:分组讨论夏商周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导入:回顾夏商周政治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

2.讲解: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诸侯争霸、变法运动等。

3.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1.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导入:以秦朝统一六国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讲解:详细介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包括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3.讨论: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1.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导入:回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人教社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课件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社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课件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案

高中部编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时间轴梳理、图文结合的方式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采用小组讨论和史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图文资料,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意识。

(3)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使用自主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多种方法学习历史知识。

通过自学感悟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2、难点:掌握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教学方法1、教的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和史料教学法呈现史料等较为直观有说服力的方式来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内涵的分析教学。

(2)采用讲授法和多媒体展示法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板书笔记、提问、图片观察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懂得“论从史出”。

2、学的方法(1)纵向联系分析法。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自主探究学习法。

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比较归纳法,结合所学知识做好笔记,总结反思等。

并对老师所要讲解内容做好课前自主预习和课后自主复习。

(3)小组讨论法。

针对难点问题或是开放性问题,设立讨论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四、课型、课时、教学媒体1、课型:讲授新课2、课时:一个课时40分钟3、教学媒体:直观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㈠新课导入前言直接导入(以介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导入,计划用时2分钟)【教师】:同学们,下午好,深受大家喜爱的历史课又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之
孔子思想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以及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以“五步走”策略为教学引子,分解课本内容;
以课本内容为依托,辅之于课外材料,使学生深入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
难点: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

三、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看——找——论——析——答”的教学相长法
四、课时安排:
半个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学前寻找各种视频、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并复习初中语文课文——《论语》。

六、教学过程:
开篇——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主要学习了有关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知道了所谓的“百家”是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小说家等等,今天我们来具体学习其中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第一步:看(1分钟)
播放《孔子》之“舌战群儒”,渲染气氛,吸引学生兴趣。

(1分钟)
破题:这是电影《孔子》的一个片段,从人物的对话可以知道他们所争论的一个问题是:
是否应该取消活人殉葬?既然孔子的态度是主张废除殉葬制度,那他冒死相谏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思想?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学完这节课内容,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二步:找(1分钟)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进入孔子的思想世界。

大家翻开课本第五页,看一下资料回放的右边的小字内容,先了解了解孔子的生前身后,看看他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他在哪些方面作出了贡献。

提示:
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文化(整理古籍《春秋》,保存先秦文化)。

第三步:论(3分钟)
过渡:课本第4页提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

”“从”表示意符,也就是说“仁”字与“人”、“二”两个字有关联。

仁者兼爱,所以“从二”。

(板书“仁”)。

根据分组,讨论并理解和断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提示:对于此段材料的理解有以下几种,你们较为认可的是哪一派的理解呢?
1、【汉】郑玄注:重人贱畜也。

退朝者,自鲁之朝来归也。

提示:郑玄认为:孔子爱人不爱马,或者说爱人不爱财。

所以他的断句方法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清】李顒《反身录》:“伤人乎?不问马”,盖仓卒之间,以人为急,偶未遑问马耳,非真贱畜,置马于度外,以为不足恤而不问也。

畜固贱物,然亦有性命,圣人仁民爱物,无所不至,见一物之摧伤,优恻然伤感,况马乎?必不然也。

学者慎勿泥贵人贱畜之句,遂轻视物命而不慈夫物。

必物物咸慈而后心无不仁,庶不轻伤物命。

提示:清朝学者李颙认为,他说:孔子爱人没错,但并没有轻视马之意。

所以他认为应该这样断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第四步:析(2分钟)
过渡:除了提倡“仁”的思想以外,孔子同时提出了“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两个思想。

所谓“为政以德”,也就是说统治者应该用道德统治国家。

而“礼”,是指各个朝代相互沿袭并有所损益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

看看上面两段材料:
材料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

提示:孔子认为:礼制文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正如前面给大家看的电影台词,孔子就说到:“变古改制,推陈出新”。

材料二:“周监于两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
提示:字面上来理解,孔子支持周礼,是因为周礼在夏商两朝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更为丰富多彩。

实质上,从历史背景来分析,孔子之所以提倡复“礼”,是因为它发挥着“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安邦定国,维稳利世”。

第五步:答(1分钟)
过渡:有关孔子的思想已经给大家讲完了,现在回到开始提出的问题:孔子的冒死请求废除这一项制度反映出他的什么思想?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面对大司徒的质问,孔子的回答是“仁者爱人,以礼杀人,非礼也”,并以《礼经》为例,说明人是天地之间最为尊贵的。

由此可知,孔子冒死相谏的背后体现的是他的“仁爱之心”,同时也为自己所提倡的“复礼”作出一番辩解。

这两个思想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大家要注意复习。

作为开山鼻祖,孔子固然对早期儒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仅仅靠他一个人,难以尽善尽美。

大家回去后,要找一下:还有哪些人物对早期儒学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和努力?他们的思想比之于孔子,又有何异同?那好,我们下课吧。

七、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