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规划对偶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第三章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s.t. AX=b X≥0 由于 AX=b 即 AX=b
AX≤b AX≥b
AX≤b -AX≤-b 所以,原问题可化为 max z=CX s.t. AX≤b -AX≤-b X≥0
A
X≤ -A
b
-b
14
设Y':AX≤b的对偶变量(行向量) Y'':-AX≤-b的对偶变量(行向量) 按对称形式的对偶关系可得出原问题的对偶问题如下: min w =Y'b-Y''b= (Y'-Y'')b (Yb=bTYT) s.t Y'A-Y''A≥C ( YA=ATYT) Y'≥0,Y''≥0 令Y= Y'-Y'',则对偶问题为 min w =Yb s.t YA≥C Y符号不限 结论:原问题中约束条件为等式,对应的对偶变量 无非负要求;反过来同样成立。
s.t. 2y1+ y2+ 4y3 ≥2
2y1+2y2+ 4y4 ≥3 y1, y2 , y3 , y4 ≥ 0
解:2.首先将原式变形
m axZ 2 x1 3 x 2 4 x 3 2 x 3 x 2 5 x 3 2 3 x1 x 2 7 x 3 3 x1 4 x 2 6 x 3 5 x1 , x 2 , x 3 0
对于非对称形式的规划,可以按照下面的对应关系直接给 出其对偶规划。 (1)对原问题模型为“max,约束条件为≤”或“min,约 束条件为≥” 的形式,对应的对偶规划的变量大于 0 ;反之, 若原问题模型为“max,≥”或“min,≤” 的形式,对应的 对偶规划的变量小于0。 ( 2 )原问题线性规划的决策变量大于 0 ,则对偶问题的模 型为“max,约束条件为≤”或“min,约束条件为≥” 的形 式;若原问题线性规划的决策变量小于0;则对偶问题的模型 为“max,≥”或“min,≤” 的形式。

第二章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第二章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max 3 2 A= 2 1 0 3 c=
对偶问题: Min f = 65 y1 + 40 y2 + 75 y3
s.t. 3y1 + 2 y2
y1, y2 , y3
min
≥1500
≥ 0
2y1 + y2 + 3y3 ≥2500
b=
65 40 75
A=
3 2
2 1
0 3
b=
1500 2500
1500 2500
例:
Min z= 5x1+ 25x2 7x1+ 75x2 ≤98 s.t. 5x1 + 6x2 = 78 24x1+ 12x2≥54 x1≥0 、x2 ≤ 0
怎么样, 没问题吧!
Max w= 98y1+ 78y2 + 54y3 7y1+ 5y2 + 24y3 ≤ 5 s.t. 75y1+ 6y2 + 12y3 ≥25 y1 ≤ 0 、y2无限制、 y3≥0
二、对偶规划问题的求解
1、利用原问题的最优单纯形表
3x1 x2 3x3 ≤100 x1, x2 , x3 ≥0 解: 对偶问题为
min w 100y1 100y2
max z 4 x1 3x2 7 x3 s.t. x1 2 x2 2 x3≤100
s.t.
2 y1 y2 ≥3 2 y1 3 y2≥7
原问题检验数与对偶问题的解的总结
•在主对偶定理的证明中我们有:对偶(min型)变量的最 优解等于原问题松弛变量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原问题松 弛变量检验数的绝对值 •容易证明,对偶问题最优解的剩余变量解值等于原问 题对应变量的检验数的绝对值 •由于原问题和对偶问题是相互对偶的,因此对偶问题 的检验数与原问题的解也有类似上述关系。 •更一般地讲,不管原问题是否标准,在最优解的单纯 型表中,都有原问题虚变量(松弛或剩余) 的检验数对应 其对偶问题实变量 (对偶变量)的最优解,原问题实变量 (决策变量) 的检验数对应其对偶问题虚变量 (松弛或剩 余变量)的最优解。因此,原问题或对偶问题只需求解 其中之一就可以了。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第一部分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第一部分

对偶问题的约束条件 对应于原问题的目标 函数和约束条件的系 数。
对偶问题的可行解集 是原问题可行解集的 凸包。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关系
弱对偶性
对于任意一对原问题和对偶问题 的可行解,原问题的目标函数值 总是大于或等于对偶问题的目标
函数值。
强对偶性
当原问题和对偶问题都存在可行 解时,它们的最优解对应的目标
强对偶性定理
若原问题和对偶问题都有可行解,则 它们分别存在最优解,且这两个最优 解的目标函数值相等。
在满足某些约束规格(如Slater条件) 的情况下,强对偶性成立。
互补松弛条件
在原问题和对偶问题的最优解中,如果某个约束条件的对偶变量值为正,则该约束 条件必须是紧的(即取等号)。
如果原问题(对偶问题)的某个变量在最优解中取正值,则其对应的对偶问题(原 问题)的约束条件必须是紧的。
标准形式
通常将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标准 形式,即求解目标函数的最小值 ,约束条件为一系列线性不等式 。
对偶问题定义与性质
对偶问题定义:对于 给定的线性规划问题, 可以构造一个与之对 应的对偶问题,该问 题的目标函数和约束 条件与原问题密切相 关。
对偶问题性质
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 是原问题约束条件的 线性组合。
解决对偶间隙等关键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原问题和对偶问题之间可能存在对偶间隙,导致对偶理论的实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未来可以研究如何缩小或消除对偶间隙,提高对偶理论的实用性和应用范围。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简化了复杂问题的求解过程
对偶理论能够将一些复杂的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的对偶问题进行求解,从而降低了问题 的求解难度和计算量。
揭示了原问题和对偶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2.1 写出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并进一步写出其对偶问题的对偶问题(a) min z=2x1+2x2+4x3(b) max z=5x1+6x2+3x3s.t. x1+3x2+4x3≥2 s.t. x1+2x2+2x3=52x1+x2+3x3≤3 -x1+5x2-3x3≥3x1+4x2+3x3=5 4x1+7x2+3x3≤8x1, x2≥0, x3无约束x1无约束,x2≥0, x3≤0解:(a)对偶问题的原问题为max w=2y1+3y2+5y3s.t. y1+2y2+y3≤23y1+y2+4y3≤24y1+3y2+3y3=4y1≥0, y2≤0, y3无约束(b)原问题的对偶问题为min w=5y1+3y2+8y3s.t. y1-y2+4y3=52y1+5y2+7y3≥62y1-3y2+3y3≤3y1无约束, y2≤0, y3≥02.3 已知线性规划问题:max z=x1+x2s.t. -x1+ x2+ x3 ≤2-2x1+x2- x3 ≤1x1, x2, x3≥0试应用对偶理论证明上述线性规划问题最优解为无界。

解:原问题的对偶问题为min w=2y1+ y2s.t. -y1- 2y2 ≥12y1+ 5y2 ≥1y1- y2 ≥0y1, y2≥0由于约束条件3可得y1-y2 ≥0 →y1≥y2 →-y1≤-y2 且y2≥0所以-y1-2y2 ≤-3y2≤0 (1)由于约束条件1可得-y1- 2y2 ≥1 (2)(1)(2)不等式组无解所以其对偶问题无可行解,又知点X=(1,1,1)为原问题一个可行解,即原问题有可行解, 现在其对偶问题无可行解。

根据对偶理论性质3原问题无界.2.4 已知线性规划问题:max z=2x 1+4x 2+ x 3+x 4 s.t. x 1+ 3x 2 +x 4 ≤8 2x 1+ x 2 ≤6 x 2+ x 3 +x 4 ≤6 x 1+ x 2+ x 3 ≤9 x j ≥0 (j=1,…4)要求(a)写出其对偶问题;(b)已知原问题最优解X=(2,2,4,0),试根据对偶理论,直接求出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解:对偶问题: min w=8y 1+ 6y 2+6y 3+9 y 4 s.t. y 1+ 2y 2 +y 4 ≥2 3y 1+ y 2 + y 3 +y 4 ≥4 y 3+ y 4 ≥1 y 1 +y 3 ≥1 y 1, y 2,y 3, y 4≥0将最优解X=(2,2,4,0)代入原问题的约束条件得: x 1+ 3x 2 +x 4 =8 2x 1+ x 2 =6 x 2+ x 3 +x 4 =6 x 1+ x 2+ x 3 =8<9根据对偶理论性质5, 如果∑=<ni i j ij b xa 1ˆ,则0ˆ=i y 。

2.454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2.454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故y=CBB-1 是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由对偶定理可得:
(1)对偶问题最优解的表达式:
Y* =CB B-1 (2) 对于Y* 没必要重新求解,可从原问题的
最终单纯形表中获得。
即:对偶问题的最优解(即实变量的值)是原 问题虚变量(即松弛变量)检验数的负值.
任何一个LP问题总是属于下列三种情况之一
⑴有最优解; ⑵问题无界; ⑶无可行解. 一个原问题和它的对偶问题有四种可能的组合
(5) 主对偶定理(可行解是最优解的性质)
互为对偶的线性规划问题中,若一个有最优解, 则另一个也有最优解,且目标函数值相等.
推论:若原问题和对偶问题两者皆可行,则
两者均有最优解,且此时目标函数值相等.
由于原问题和对偶问题均可行,根据弱对偶性, 可知两者均有界,于是均有最优解.
证:设原问题有最优解, 当XB=B-1b是原问题的最优解时,有
解: 对偶问题是
因为x1≠0, x2≠0, 所以对偶问题的第一,第
二约束的松弛变量为0
即y1 + 2y2 = 3 2y1 +2y2 =4
得解y1 =1 , y2=1 从而对偶的最优解为
Y=(1 ,1), 最优值为 w=26
利偶m用问ax上题述(Z 关或 系原3x,问1 建题4立)x2对的 x3 约程2x束组x1 线的12性解2x方即x2 2程为x组最x3 3,优1则解016方, 即解x得可j 到由 0另一, 一个j 个问1,问题2,题的3 的最最优
2x1 2x2 x3
12 y1
4x1
5x2
x4
16 y2
x5 15 y3
xj 0(j 1,,5)
s.t.
22yy11
4y
2

线性规划对偶理论

线性规划对偶理论

线性规划对偶理论前言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 LP)是一种求解线性模型的算法,该算法可以在目标函数下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通常情况下,线性规划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最优化问题,其目的是在满足一组约束条件的前提下,找到可以最大化或最小化目标函数的变量值。

而对偶理论是线性规划问题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很多情况下,使用对偶理论能够有效地求解出更优的解答。

线性规划与对偶理论在介绍线性规划对偶理论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线性规划的概念。

线性规划可以被定义为一组决策变量的线性函数,该函数的取值范围应在满足一组线性方程(或不等式)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小(或最大)值。

换句话说,线性规划要求我们在可接受的条件下,寻找到最优的决策变量值。

围绕这种思想,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面对一些较复杂的线性规划问题,此时我们可以使用对偶理论对其进行简化处理。

形式化地说,对于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对应的对偶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对称的互补关系。

具体而言,在每个线性规划问题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约束条件求出一个对应的乘法因子,这个乘法因子可以在构建对偶问题时被使用。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总是可以在对偶问题中找到一组最优解,而这组最优解实际上是原始问题的一个下界。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对偶问题的最优解来求解原始问题的最优解,这种方法被称为对偶算法。

相比于原始的线性规划问题,对偶问题有着更为简洁的约束条件和更为易于求解的优化问题,因此其求解效率较高。

对偶问题的分析与求解在实际求解中,我们通常需要对给定的线性规划问题进行对偶化处理,并使用一系列的对偶算法来求解对偶问题。

下面,我们将会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对偶问题的分析与求解。

例1: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是一种最优化问题,其目的是在给定图中求出最大流量下的最小费用。

在具体求解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对应的线性规划问题,并将其对偶化得到一个更加简洁的对偶问题。

3对偶理论

3对偶理论

4
0
0 4
8
C (2, 3)
b
16
12
X
(x1, x2 )T
x1 x2
max Z 2x1 3x2
x1 2x2 8
4
x1
16 4x2 12
x1, x2 0
max
z
(2, 3)
x1 x2
CX
1 2
8
4 0
0 4
x1 x2
16 12
总利润(元)
单位产品旳利润(元/件)
产品产量(件)
max z c1x1 c2x2
c2 x2
s.t.
a11x1 a12x2
a1n xn xn1
b1
a21x1 a22 x2
a2n xn
xn2
b2
am1x1 am2 x2
消耗旳资源(吨) x1
x2
单位产品消耗旳资源(吨/件)
amn xn xn xn1 xn2
2x1 3x2 7x3 4x4 2
x1 0,x2 0, x3、x4无约束
答案: 1. maxW 2 y1 3 y2 5 y3
2y1 3y 2 y 3 2
3y
5y
1 1
y 2 4y 3 7y 2 6y 3
2 4
y1 0, y 2 .y 3 0
2. maxW 3 y1 5 y2 2 y3
对偶问题
min W 5 y1 4 y2 6 y3
4 y1 3 y2 2 y3 2
y1 3 y1
2 y2
3 y3 3 4 y3 5
2 y1 7 y2 y3 1
y1 0, y2 0, y3无约束
例4、线性规划问题如下:

第2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第2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max z 5x1 6x2 3x3
x1 2x2 2x3 5
(1)
s.t
.
4xx1 175xx223xx33

3 8
x2 0, x3 0
n
max z c j x j j1


n
aij x j
bi
(i 1,, m1 m)
-15 y3 1/5 0 -4/5 1
zj - cj
0 4 0
原问题松 弛变量
00
y4 y5 -1/2 0
1/5 -1/5
3 3
原问题 变量
第19页
说明:1)只需求解其中一个问题, 从最优解的单纯形表中同时得
到另一个问题的最优解.
2)单纯形法迭代的每一步中, 原问题及对偶问题解的关系
目标函数值
n)
m
min w bi yi i 1
yi 0 (i 1,, m1 )
yi无约束(i m1 1,, m)
m
aij yi c j ( j 1,, n1 )
i 1 m
aij yi c j ( j n1 1,, n)
i 1
第10页
写出下列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

m i 1
aij
yi

c
j
(
j

1,, n)
yi 0 (i 1,, m)
min w bY
AY C
s.t.
Y 0
第4页
2-2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
对应关系: (1) max
min
= (2)
约束条 件个数
变量的 个数

线性规划对偶理论(含影子价格)_21136

线性规划对偶理论(含影子价格)_21136

对 偶
a11 a12
s.t.
a21
a22
a1n x1 b1
a2n
x2
b2
对 称

am1 am2
amn
xn
bm


x1, x2 , , xn 0

min Z c1x1 c2 x2 cn xn
定 义
a11 a21
s.t.
a12
a22
a1n a2n
x2 0,
x2
2
0
无界
关于无界性有如下结论: minW 4 y1 2 y2
原问题
问题无界
无可 行解
对偶问题 无可行解 无可行解
问题无界
y1 y2 2
(对)
y1
y1
y2 0, y2
1 0
无可 行解
原 : max Z x1 2x2
x1 x2 x3 2
2x1 x2 x3 1
m
m
A
≥b
n
对偶问题的特点
〔1〕目标函数在一个问题中是求最大值在 另一问题中则为求最小值
〔2〕一个问题中目标函数的系数是另一个 问题中约束条件的右端项
〔3〕一个问题中的约束条件个数等于另一 个问题中的变量数
〔4〕原问题的约束系数矩阵与对偶问题的 约束系数矩阵互为转置矩阵
一般
线性规 划问题 的对偶 问题
〔4〕强对偶性〔最优解的目标函数之间的关系〕 如果原问题有最优解,则其对偶问题也一定有 最优解,且两者的目标函数值相等
3、互补松弛性
在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中, 如果对应某一约束条件的对偶变量值为非零,
则该约束条件取严格等式;
反之如果约束条件取严格不等式,

运筹学课件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及其应用

运筹学课件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及其应用
对偶问题同时解
– 原问题为基础可行解,对偶问题为非可行解,但满足
互补松弛条件;则当对偶问题为可行解时,取得最优 解
13
2.2.5 原问题检验数与对偶问题的解
• 在主对偶定理的证明中我们有:对偶(min型)变量的最 优解等于原问题松弛变量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原问题松 弛变量检验数的绝对值
• 容易证明,对偶问题最优解的剩余变量解值等于原问题 对应变量的检验数的绝对值
1
1/2 5/2
1
1
0
1/2 3/2
0
0
0
1/2 3/2
OBJ=
39
9/2
3
6
6
0
3/2
3/2
cj - zj
1/2
0
0
0
0
3/2 -M-3/2
0
x4
4
0
0
1
1
1
1
3
5
x1
6
1
0
2
2
0
1
1
3
x2
4
0
1
1
(1)
0
1
2
OBJ=
42
5
3
7
7
0
2
1
cj - zj
0
0
1
1
0
2 -M+1
0
x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
0
1
0
0
1
0
1
5
x1
数值,
g(Y0)=Y0b= CBB1 b
而原问题最优解的目标函数值为
f(X0)=CX0= CBB1 b 故由最优解判别定理可知Y0 为对偶问题的最优解。证毕。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2-对偶问题的性质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2-对偶问题的性质
算例三
含多个决策变量的线性规 划问题及其对偶问题的求 解
含不等式约束的线性规划 问题及其对偶问题的求解
经典案例分析:运输问题、生产计划等
通过对偶理论实现资源的最优分 配
对偶理论在生产计划优化中的应 用
如何通过对偶理论求解最小成本 运输问题
运输问题
资源分配问题 生产计划问题
实际应用案例分享
供应链管理
椭球法
通过构造一个包含原问题可行域的椭球,将原问题转化为 一个椭球约束的优化问题,然后利用椭球算法进行求解。
割平面法
通过在原问题的约束条件中不断添加割平面,将原问题转 化为一个更容易求解的问题,然后利用相关算法进行求解。
Part
04
对偶理论在经济学中应用
影子价格概念及计算
影子价格定义
影子价格反映资源在最优配置下 的边际价值,即资源每增加一单
选择一个满足所有约束条 件的初始内点。
迭代过程
通过不断迭代,沿着目标函数 的负梯度方向进行搜索,直到 达到最优解或满足停止准则。
求解最优解
当迭代过程结束时,从最 终迭代点中读取最优解。
其他方法简介
外点法
通过构造一个包含原问题可行域的外点,将原问题转化为 一个无约束优化问题,然后利用无约束优化方法进行求解。
简化问题求解从而降低了 计算复杂度和难度。
揭示问题内在联系
对偶理论揭示了原问题与其对偶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发现 问题的隐藏性质和潜在优化方向。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分析
拓展应用领域
随着对偶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包括机 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
强对偶性
强对偶性定义
01
存在一组可行解,使得原问题的目标函数值等于其对偶问题的

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性

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性

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性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是数学规划的一个重要分支,用于解决一类特定的优化问题。

在线性规划问题中,我们需要在一组线性约束条件下,找到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或最小值的变量取值。

对于一般的线性规划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对偶性理论来找到一个等价的对偶问题,从而更好地求解原始问题。

1. 对偶问题的引入在线性规划问题中,我们通常会面临一个最大化或最小化一个线性目标函数的任务,同时需要满足一系列线性约束条件。

假设我们的线性规划问题为:最大化(或最小化):cx约束条件:Ax ≤ b其中,c是一个长度为n的向量,x是变量向量,A是一个m×n的矩阵,b是一个长度为m的向量。

对于这个线性规划问题,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新的向量y作为拉格朗日乘子,引入一个新的变量w作为对偶变量。

这样,我们可以构建原始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L(x, y, w) = cx + yT(Ax - b) - wT(Ax - b)其中,y和w分别是拉格朗日乘子和对偶变量。

2. 对偶问题的建立在引入拉格朗日函数之后,我们可以分别对拉格朗日乘子y和对偶变量w进行极小化和极大化,建立相应的对偶问题。

对于拉格朗日乘子y,我们可以将拉格朗日函数改写为:L(x, y) = (c + ATy)x - yTb注意到,c + ATy为常数向量,可以表示为q。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对偶问题:最小化:qTx约束条件:ATy ≥ 0同样地,对于对偶变量w,我们可以将拉格朗日函数改写为:L(x, w) = (c - ATw)x + wTb同样,我们可以得到对偶问题:最大化:wTb约束条件:ATw ≤ c3. 对偶问题的性质通过对拉格朗日函数的极小化和极大化,我们建立了与原始问题等价的对偶问题。

对偶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等价的数学表达形式,而且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

首先,根据对偶问题的建立,我们可以得知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是原始问题的一个下界。

也就是说,对于任意可行解x和对偶变量w和y,有如下不等式成立:cx ≥ qTx ≥ wTb其次,若原始问题的最优解存在且有限,那么对偶问题的最优解也存在且有限,并且两者的目标函数值相等。

运筹学第2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运筹学第2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 影子价格不是市场价格,而是在现有技术和管理条件下, 新增单位资源所能够创造的价值,是特定企业的一种边 际价格;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同种资源的影 子价格可能不同;当市场价格高于影子价格,可以卖出; 相反,则应买进,以获取更大收益
Ma例x:Z ( 2第x一1 章3例x22)
2 x1 2 x2 12
当原问题和对偶问题都取得最优解时,这 一对线性规划对应的目标函数值是相等的:
Zmax=Wmin
二、原问题和对偶问题的关系
1、对称形式的对偶关系
(1)定义:若原问题是
MaxZ c1 x1 c2 x2 cn xn
a11x1 a12 x2 a1n xn b1
s.t.a21
x1
a22
二、 手工进行灵敏度分析的基本原则 1、在最优表格的基础上进行; 2、尽量减少附加计算工作量;
5y3 3
,y
2
3
0
(用于生产第i种产 品的资源转让收益不 小于生产该种产品时 获得的利润)
对偶变量的经济意义可以解释为对工时及原材 料的单位定价 ;
若工厂自己不生产产品A、B和C,将现 有的工时及原材料转而接受外来加工时, 那么上述的价格系统能保证不亏本又最富 有竞争力(包工及原材料的总价格最低)
内,使得产品的总利润最大 。
MaxZ 2x1 3x 2
2x1 2x2 12
s.t.54xx12
16 15
x1, x 2 0
它的对偶问题就是一个价格系统,使在平衡了 劳动力和原材料的直接成本后,所确定的价格系统 最具有竞争力:
MinW 12y1 16y2 15y3
2y1 4y2
2
s.t.2y1y,1y
y1, y2, , ym 0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第2部分)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第2部分)
在某些情况下,求解对偶问题可能比直接求解原问题更简单。通过对偶转化,可以将复杂的问题 转化为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求解。
灵敏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
对偶问题的解可以用于分析原问题参数变化对最优解的影响。通过对偶问题的灵敏度分析,可以 了解原问题解的稳定性以及参数调整对最优解的影响程度。
Part
05
目标规划与多目标决策
目标规划基本概念
目标函数
在目标规划中,目标函数表示决策者希望优化的目标,可以是最 大化或最小化某个或多个变量的函数。
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限制了决策变量的取值范围,确保解在实际可行域内。
优先级与权重
不同目标之间可能存在冲突,通过设定优先级和权重可以权衡各 个目标的重要性。
分支定界法的步骤
分支定界法主要包括分支、定界和剪枝三个步骤。首先,将原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其次,对每个子问题分别求 解,并更新上下界;最后,通过剪枝策略删除不可能得到最优解的子问题,以减少计算量。
分支定界法的优缺点
分支定界法具有适用范围广、可求得全局最优解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计算量大、求解效率不高等缺点。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算法。
多目标决策方法
线性加权法
将多个目标函数线性加权为一个综合目标函数,通过求解该综合目 标函数的最优解来实现多目标决策。
理想点法
先确定每个目标的理想值,然后构造一个评价函数来衡量实际解与 理想解之间的差距,通过最小化该评价函数来求解多目标决策问题。
分层序列法
将多个目标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求解各层目标的最优解,最终得 到综合考虑所有目标的满意解。
要点三
混合整数规划的应用 案例
混合整数规划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 的应用,如生产调度中的任务分配问 题、物流运输中的路径优化问题等。 通过运用混合整数规划方法,可以有 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 运输效率。

第四章线性规划对偶

第四章线性规划对偶

n
m
CXYb,即cjxj yibi
j1
i1
__ __
推论__ ⑴.若 X 和Y 分别是问题(P)和(D)的可__ 行解,
则C X 是(D)的目标函数最小值的一个下界; Y b 是
(P)的目标函数最大值的一个上界。
第四章线性规划对偶
11
推论⑵.在一对对偶问题(P)和(D)中,若其中 一个问题可行但目标函数无界,则另一个问题不可 行;反之不成立。这也是对偶问题的无界性。
矩 阵 形 式 :P max Z CX
AX b
(2)
X
0
D minW Yb YA C Y 无符号限制(无约束)
第四章线性规划对偶
10
(二)、对偶问题的性质
1、对称性定理:对偶问题的对偶是原问题。
__ __
2、弱对偶原理(弱对偶性):设 X和Y 分别是问题
(P)和(D)的可行解,则必有
__ __
相当于:在换基迭代过程中逐渐使得对应的对 偶消问 失题 ,( 直D到)中yT,CyBTTB1CBT是B对1 偶的问不题可的行可性行逐解渐 时,就是原问题的最优解。
第四章线性规划对偶
17
回顾(单纯形法):
m ax zcx (1)
(LP)
Ax b
(2)
s.t.
x
0
(3)
(b0)
r(Amn)m,A P 1 P m P m 1 P n B N
对偶问题(D Dual Problem)
m in 100y1 150y2
2 y1 y2 4
s .t .
1.5 y1 3 y1
2
2 y2 y2
7
5
y 1 , y 2 0

线性规划对偶理论与方法

线性规划对偶理论与方法
第32页/共45页
第四讲 线性规划对偶理论与方法
三、对偶问题的性质
【性质7】互补对偶性
设原问题是max z=CX; AX+XS=b; X,XS≥0 它的对偶问题是min w=Yb; YA − YS=C; Y,YS≥0 则原问题单纯形表的检验数行对应其对偶问题的一个基解,其对应关系如表。
(6)原问题的系数矩阵A转置后成为对偶问题的系数矩阵。
第8页/共45页
第四讲 线性规划对偶理论与方法
二、写对偶问题
标准型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关系
第9页/共45页
第四讲 线性规划对偶理论与方法
二、写对偶问题
标准型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关系
例2 根据下表写出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表达式
x y
二、写对偶问题
线性规划的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关系可表示为:
第16页/共45页
第四讲 线性规划对偶理论与方法
二、写对偶问题
例题
写出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
第17页/共45页
第四讲 线性规划对偶理论与方法
二、写对偶问题
练习题1
第18页/共45页
第四讲 线性规划对偶理论与方法
第23页/共45页
第四讲 线性规划对偶理论与方法
三、对偶问题的性质
【性质4】最优性定理 设X°、Y°分别是(LP)与(DP)的可行解,则当C X° = Y°b 时, X°、Y°是(LP)与(DP)的最优解。
【证】若C X0= Y0b ,由性质2,对偶问题的所有可行解Y’都存在 Y’b≥ CX’。因为C X0= Y0b ,所以Y’ b ≥ Y0b ,可见Y0是使目标函数取值最小的可行解,因而Y0是最优解。同理可证, X0是最优解。
第3页/共45页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max z CX A X b A b X 0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石媛昌
min w (Y ,Y ) b -b
1 2
(Y 1,Y 2 ) A C A Y 1 0 ,Y 2 0
max z CX min w Yb AX b YA C Y无约束 X 0
≤ b
n
AT
石媛昌
≥ C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石媛昌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m
推导:
原问题
max z CX AX b AX b X 0
根据对称形式的对偶模型,可直接 写出上述问题的对偶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石媛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若对偶问题可行,但其目标函数值 无界,则原问题无可行解。 (5)若原问题有可行解而其对偶问题无 可行解,则原问题目标函数值无界。 (6)对偶问题有可行解而其原问题无可 行解,则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值无界。

CX Y b
原问题
对偶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CX Y b
1.对称形式的对偶关系
原问题

2、 非对称形式的对偶关系
若原问题的约束条件是等式,则
原问题 对偶问题
对偶问题
max s.t.
z CX AX b X0
C A n
min w Yb s.t. YA C Y0
min b
max m
第一节 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
一、对偶问题的提出 二、三种形式的对偶关系
一、对偶问题的提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1 ≥ 0, y2 ≥ 0, y3 ≥ 0, y4 ≥ 0
IE5001
4
LP Duality: Dakota Example
• The first dual constraint is associated with desks, the second dual constraint with tables, and the third dual constraint with chairs
Primal Problem (or Dual Problem) Maximize z Constraint i form = form ≥ form Variable xj xj ≥ 0 xj unrestricted in sign xj 0
Dual Problem (or Primal Problem)
• Thus, the solution to the Dakota dual will yield optimal
prices for lumber, finishing hours, and carpentry hours
IE5001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P Duality: Shadow Prices
• In summary, when the primal is a normal maximization problem, the dual variables are related to the value of resources available to the decision maker
• Then
• The dual LP is a minimization problem
• A dual variable is defined for each of the m primal constraints and is required to be nonnegative
• A dual constraint is defined for each of the n primal variables and is of “≥” type
Primal Variables
Right-hand
Variables
x1

xj

xn
y1
a11

a1j

a1n
y2
a21

a2j

a2n

……………
Side
b1 b2 …

……………

ym
am1

amj

amn
bm
c1

cj

cn
1st Dual
jth Dual
nth Dual
Dual
Constraint
2x1 + 1.5x2 + 0.5x3 ≤ 8
x2
≤5
x1 ≥ 0, x2 ≥ 0, x3 ≥ 0
• The dual problem is
(lumber constraint) (finishing constraint) (carpentry constraint) (table demand constraint)
• The decision variable y1 is associated with lumber, y2 with finishing hours, y3 with carpentry hours and y4 with table demands
• Suppose an entrepreneur wants to purchase all of Dakota’s resources. The entrepreneur must determine the price he or she is willing to pay for a unit of each of Dakota’s resources
desk that could be sold for $60. Since the entrepreneur is
offering 8y1 + 4y2 + 2y3 for the resources used to produce a desk, he or she must chose the y variables to satisfy:
• For this pair of LPs, the original LP is called the primal problem, while the other LP is called the dual problem
• Knowledge of the dual problem also provides interesting economic insights
min w = 48y1 + 20y2 + 8y3 + 5y4
s.t.
8y1 + 4y2 + 2y3 ≥ 60 (desk constraint)
6y1 + 2y2 + 1.5y3 + y4 ≥ 30 (table constraint)
y1 + 1.5y2 + 0.5y3 ≥ 20 (chair constraint)
• Objective coefficients of the dual LP are given by RHS of primal constraints
IE5001
10
LP Duality
Let x = (x1, x2,…, xn)T, y = (y1, y2,…, ym)T, c = (c1, c2,…, cn)T, b = (b1, b2,…, bm)T ,
• In setting the resource prices, the prices must be high enough to induce Dakota to sell. They must be nonnegative
IE5001
6
LP Duality: Dakota Example
• The entrepreneur must offer Dakota at least $60 for a
a11 a12 ... a1n
A


a21
a22
...
a2n


am1
am2
...
amn

Primal LP :
Dual LP :
Max z cT x
Min w bT y
s.t. Ax b
s.t. yT A cT
IE5001
x0
y0 11
LP Duality
8y1 + 4y2 + 2y3 ≥ 60
• Similar reasoning shows that at least $30 must be paid
for the resources used to produce a table. Thus the y
variables must satisfy: 6y1 + 2y2 + 1.5y3 + y4 ≥ 30
combination of resources that includes 8 board feet of
lumber, 4 finishing hours, and 2 carpentry hours because
Dakota could, if it wished, use the resources to produce a
min
w b1 y1 b2 y2 ... bm ym
s.t.
a11 y1 a21 y2 ... am1 ym c1
a12 y1 a22 y2 ... am2 ym c2
a1n y1 a2n y2 ... amn ym cn
IE5001
Minimize w
Variable yi

yi ≥ 0

yi unrestricted in sign

yi 0
Constraint j

≥ form

= form

form
IE5001
12
LP Duality: Example
• Consider the following LP
Linear Programming Duality
LP Duality
• For each LP, we can define another LP directly or systematically such that for this pair of LPs, the optimal solution of one LP automatically yields the optimal solution of the other LP
• For this reason, dual variables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resource shadow prices
IE5001
8
LP Duality
For every primal LP, we have an associated dual LP
Dual
Constraint
Constraint Objective
IE5001
9
LP Duality
• Assume that the primal LP is a maximization problem with all the constraints being of “” type and all decision variables are assumed to be nonnegativ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