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公开课教学设计知识讲解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第一课时: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草原风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诗歌: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理解词义。
2.学生的认知水平: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诗歌中的生字、词汇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学生的合作能力:二年级学生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但合作能力尚需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4.学生的表达能力:二年级学生在表达方面还不够自信,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注意情感的把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敕勒歌》描绘了怎样的草原景色?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可以补充和质疑。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3.利用多体展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4.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课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4.学习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词义,如“敕勒”、“穹庐”、“笼盖”等。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
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
《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背诵《敕勒歌》这首古代名篇。
2. 了解《敕勒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敕勒歌》的诗意和情感,领悟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2. 背诵并解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敕勒歌》中的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理解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2. 理解《敕勒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答或背景介绍来引起学生对《敕勒歌》的兴趣。
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敕勒歌》吗?对它了解多少?2. 学习课文(40分钟)- 第一遍阅读:让学生先默读整首诗,了解大致内容和诗的韵律。
- 第二遍阅读: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 第三遍阅读:学生模仿教师的语调和节奏,跟读整首《敕勒歌》。
- 诗歌分析:教师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3. 思考与讨论(20分钟)针对《敕勒歌》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敕勒歌》中的诗意和情感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你认为《敕勒歌》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何意义?4. 扩展活动(30分钟)- 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解析,展示其诗意和文化内涵。
- 邀请一位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解读《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尝试运用《敕勒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敕勒歌》的文化内涵和诗歌语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和扩展活动,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提高。
六、作业:1. 背诵《敕勒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敕勒歌》,位于古诗文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背景,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解读诗句的意象和寓意,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敕勒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文化。
3. 领悟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读和意象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欣赏,生僻字词的学习,诗歌情感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敕勒川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随多媒体课件朗读《敕勒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解读诗句,分析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例题讲解:挑选诗句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解读诗歌意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句诗句,尝试自己解读其意象和寓意。
6. 欣赏:分析诗歌中的美,如景色美、情感美等,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敕勒歌》2. 生僻字词:勒、穹庐、苍苍、茫茫、见牛羊3. 诗句解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解读方法,分析《敕勒歌》中的另一句诗句。
示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这句诗句描绘了广袤的敕勒川,天空湛蓝,草原一望无际。
风吹过,草低伏,露出成群的牛羊。
诗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敕勒歌》的基本内容。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敕勒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敕勒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音乐特点。
2. 通过学习敕勒歌,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敕勒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敕勒歌的歌词内容、音乐特点及表现手法。
3. 敕勒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敕勒歌的歌词内容和音乐特点。
2. 敕勒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敕勒歌的起源、发展历程、歌词内容、音乐特点等。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敕勒歌的音乐魅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敕勒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法: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敕勒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敕勒歌的歌词内容、音乐特点及表现手法。
3. 实例分析:播放敕勒歌的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魅力,分析歌曲结构、旋律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敕勒歌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5. 实践环节:分组演唱敕勒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敕勒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敕勒歌的资料,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敕勒歌历史背景、歌词内容、音乐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分组演唱: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搜集的资料,了解学生对敕勒歌的进一步了解和兴趣。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敕勒歌与其他古代歌曲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探讨敕勒歌中所体现的草原文化,了解敕勒人的生活习俗。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学习内容。
敕勒歌 教案
敕勒歌教案篇1:敕勒歌教案一、文本解读《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全诗风格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二、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三、教学重点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想象并体会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体会敕勒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学课件六、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以“歌”入题,介绍诗歌朝代及民族特点1、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在什么情况下唱歌?2、板书课题,讲解,齐读课题。
敕勒,指敕勒人;敕勒歌,就是敕勒人所唱的歌。
3、介绍敕勒族,了解其民族、地域特点,板书课题。
敕勒人,生活在15前的中国北方,历史上称为北朝。
敕勒人饲养牛羊,逐草而居——哪里有水草,他们就把牛羊赶到哪里,就把自己的家安在哪里,一个个圆顶大帐篷就是他们的家。
他们用自己的独特语言歌唱自己的家乡,歌唱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北朝民歌——《敕勒歌》二、播放音乐范读视频,欣赏诗歌他们唱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讲解:野的读音,古音读ya ,现在统一读ye三、学生练习朗读,初步识字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识字指导。
出示生字词认读(6个生字——似、庐、笼、盖、苍、茫)带拼音认读,去拼音认读,认读词语3、指名朗读诗歌,评价字音是否准确。
四、指导朗读,读出节奏1、同桌互助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2、推荐读,读正确,读流利。
3、师生配合读,读出节奏和民歌的韵味。
4、看课文插图,想象画面,练习朗读。
五、学习诗歌,理解感受诗歌意境1、紧扣“歌”的特点,借助图片,学习第一句“川”平地;敕勒川,就是敕勒人居住的大草原,在我国北方,今天的内蒙古、阴山一带。
敕勒歌教案(通用7篇)
敕勒歌教案(通用7篇)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b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
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
然而,早在壹五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
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争取机会,踊跃**。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
《敕勒歌》课件公开课.
《敕勒歌》课件公开课.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敕勒歌》的创作背景,感受古代北方民族的生活气息。
2. 通过对诗句的解析,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意义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创作技巧的探究。
教学重点:诗句解析和诗歌背景的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北国风光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敕勒歌》。
2. 背景介绍:讲解《敕勒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北方民族的生活环境。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义。
4. 意境体会:分析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美画面。
5. 技巧探究:讲解诗歌的创作技巧,如韵律、对仗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古代诗歌,进行解析和鉴赏。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另一首古代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敕勒歌》2. 背景介绍:北方民族、民歌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4. 意境体会:壮美画面5. 技巧探究:韵律、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敕勒歌》的艺术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2. 意境体会3. 技巧探究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诗句解析1. 词语含义:解释生僻字词、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义。
2. 句式结构:分析诗句的句式结构,如对仗、排比等,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3. 意象描绘: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天苍苍、野茫茫”等,使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美画面。
敕勒歌语文教案-范本两篇
敕勒歌语文教案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敕勒歌》,掌握其文学特色和历史背景;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敕勒歌的作者、背景、内容、文学特色等。
2. 技能点:朗读、分析、创作、讨论等。
3. 教学资源:教科书、《敕勒歌》原文、相关研究文献、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朗读、小组讨论、创作分享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敕勒歌》的内容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敕勒歌》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5分钟)。
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敕勒歌》,感受诗歌韵律(5分钟)。
3. 分析:讲解《敕勒歌》的内容和文学特色,进行互动问答(15分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0分钟)。
5. 创作分享: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并进行分享(15分钟)。
五、课堂管理1. 座位安排:学生按小组就座,便于讨论和交流。
2. 分组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分组,确保每组学生的均衡发展。
3. 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学生活动1.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敕勒歌》。
2. 问答:分析诗歌内容,进行互动问答。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4. 创作分享: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并进行分享。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观察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项目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表现。
八、作业布置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敕勒歌》,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诗。
(语文教案)《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唱歌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5篇,期望对大家能有所挂念!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1北朝民歌课文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日的呼和浩特市四周的宽敞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格外憧憬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参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有,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实、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观赏为主,以课件为帮助给同学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表达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同学开放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有、宽敞和秀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奇特生活,感受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宠爱之情。
4同学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上课后,让同学闭上眼睛,制造一个安静的气氛,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秀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同学带入一个秀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老师在黑板上板题目:敕勒歌。
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解释,试着说说诗的或许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把握诗境1解题意。
读诗题,看解释了解题意。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敕勒歌》优质公开课教案
《敕勒歌》优质公开课教案《敕勒歌》优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敕勒歌》的背景和意义,了解北朝时期的文化和历史。
2、学生能够深入解读《敕勒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敕勒歌》的背景和作者,了解北朝时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分析《敕勒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探讨《敕勒歌》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与现代文化的联系。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敕勒歌》的主题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背景知识:介绍《敕勒歌》的作者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北朝时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3、分析诗歌内容:通过朗诵、讲解、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敕勒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内涵。
4、探讨文学价值: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敕勒歌》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与现代文化的联系。
5、总结:通过总结,回顾《敕勒歌》的主题和意义,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敕勒歌》的背景和作者,以及北朝时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敕勒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互动法: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敕勒歌》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与现代文化的联系。
五、教学资源1、PPT课件:通过PPT课件,展示《敕勒歌》的相关知识点和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2、朗诵音频:通过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敕勒歌》的韵律和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参考书籍:推荐相关书籍,让学生了解北朝时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加深对《敕勒歌》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通过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对《敕勒歌》的理解和掌握。
2、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敕勒歌》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敕勒歌公开课课件
敕勒歌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古代民歌《敕勒歌》,它描绘了敕勒人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歌曲中的敕勒川、敕勒山、敕勒天等形象生动,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2.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的象征意义,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
难点:理解歌曲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运用想象力来表现歌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投影仪、幻灯片学具:乐谱、歌词纸、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敕勒草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草原的辽阔和美丽,激发他们对《敕勒歌》的兴趣。
2. 教唱歌曲:先用钢琴弹奏歌曲的旋律,然后逐句教唱歌词,让学生跟唱,注意指导学生的音准和节奏。
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领唱,其他组员伴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歌曲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歌曲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象征意义,如敕勒川、敕勒山、敕勒天等。
5. 演唱展示:每组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演唱展示,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板书歌曲《敕勒歌》的歌词和旋律,标注重点音节和节奏,方便学生学习和演唱。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演唱《敕勒歌》,并解释歌曲中的象征意义;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敕勒歌》的感受,谈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想象;3. 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敕勒歌》的学习兴趣浓厚,能够积极参与演唱和讨论。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歌曲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一次以《敕勒歌》为主题的音乐会,让学生自己担任歌手、乐器手等角色,全面展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力。
敕勒歌教学设计优秀3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篇12【教学设想】先初读扫清语言障碍,再解释诗句,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危敢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惊”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1.出示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
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指名配乐读;教师配乐范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资料包精彩片段【教学设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强调的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
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利用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及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品读诗文,熟读成诵师(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草原,在远处有高高的青山,山下有很多的蒙古包。
《敕勒歌》的公开课教案范文
《敕勒歌》的公开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敕勒歌》;(2)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敕勒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敕勒族人民的勇敢与豪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懂得珍惜美好生活,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掌握;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把握;3.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敕勒歌》原文、译文、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等;2. 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3. 学生预习《敕勒歌》,了解诗歌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敕勒族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敕勒歌》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敕勒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3)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感受敕勒族人民的豪迈情怀。
4. 课堂拓展(1)教师分享与《敕勒歌》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5. 总结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谈收获和感悟;六、课后作业:1. 背诵《敕勒歌》;3. 收集与《敕勒歌》相关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教案:《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教材是《敕勒歌》,它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这是一首古代民歌,描绘了敕勒人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骑马狩猎、牧牛放羊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敕勒歌》,使学生了解古代敕勒人的生活场景,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文本、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敕勒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景引入:草原风光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欣赏草原美景。
提问:你们听说过敕勒人吗?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敕勒人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
解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描绘的草原风光、狩猎场景、牧牛放羊的画面。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请学生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描绘自然景物的手法。
解答:以《敕勒歌》为例,分析诗歌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自然景物。
5. 随堂练习: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一幅草原狩猎图。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作业1:请学生背诵《敕勒歌》。
作业2:请学生课后了解敕勒人的生活方式,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敕勒歌》草原风光狩猎场景牧牛放羊七、作业设计:作业1:请学生背诵《敕勒歌》。
作业2:请学生课后了解敕勒人的生活方式,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邀请历史老师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敕勒人的生活和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自主学习环节: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需要独立阅读课文《敕勒歌》,理解诗歌内容,并体会诗歌的意境。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敕勒歌》,主要围绕诗歌内容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 诗歌的朗读与解析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4. 诗歌意境的体会与表达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敕勒歌》的背景及作者,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草原的壮美,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诗歌意境的体会。
2.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解析,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大草原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敕勒歌》的背景及作者,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内容。
3.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诗歌韵律美。
4.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意境,探讨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作者:佚名3. 诗歌背景:北朝民歌4. 教学重点:朗读与解析、修辞手法分析5.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体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敕勒歌》。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结合诗歌内容,描绘诗中的画面。
2. 答案:(1)熟读并背诵《敕勒歌》。
(2)示例:比喻、拟人、对偶等。
(3)示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北朝民歌,了解其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1 2
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笔记、思维导图、学 习心得等进行整理,以PPT或其他形式进行展示。
心得体会分享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敕勒歌》过程中的感悟、 体会和收获,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互动交流 其他同学和老师对学生的展示和分享给予反馈和 建议,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进步。
06
主题思想探讨
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探讨本诗的主题思想,即赞美草原的辽阔壮美,表现对草原生活的热 爱和向往。同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情感熏陶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 自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现象
01
02
03
民族迁徙与交融
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 迁徙频繁,相互交融,形 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经济文化交流
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 面交流密切,互相学习借 鉴,促进了共同进步。
民族政策与团结
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民族政 策,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 为各民族共同发展创造了 有利条件。
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耐心 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帮助他们逐步改进和提高。
01
02
03
04
05
总结本次公开课经验教训,持续改进教学方法
回顾本次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和成果,总 结成功经验和存在不足。
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不断 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并提 出改进措施。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个性化建议和指导
敕勒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敕勒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2. 通过学习敕勒歌,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敕勒歌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敕勒歌的背景介绍:敕勒族的历史、生活方式、文化特点等。
2. 敕勒歌的歌词解析:词句含义、修辞手法、意境表达等。
3. 敕勒歌的演唱技巧:音韵规律、唱腔特点、表演风格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敕勒歌的背景、歌词解析和演唱技巧。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学生分组演唱,教师点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敕勒歌相关资料、歌词文本、注释译文等。
2. 教具: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课件等。
3.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分配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敕勒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授:教师讲解敕勒歌的歌词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涵。
3. 学唱练习: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敕勒歌,掌握演唱技巧。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展示:各小组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点评指导。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背诵敕勒歌的歌词,加强记忆。
2. 深入研究敕勒歌的背景资料,了解敕勒族的历史、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3. 家长协助孩子进行敕勒歌的演唱练习,提高演唱技巧。
七、课堂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口语表达能力等。
2. 对学生的演唱技巧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3. 学生互评,鼓励彼此在学习中的进步。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敕勒歌》教学设计
襄城县双庙一中王世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理解草原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是我家》引入新课。
(一首优美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入北方美丽的大草原,仿佛让我们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洁白的云,成群的牛羊。
在古代同样有一首歌,它写尽了北方草原的富饶壮丽,写尽了草原人对家乡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敕勒歌》)
2、板书
二、朗读课文
导语:诗歌重在朗读和品味,有的同学已迫不及待,下面同淡们的自由朗读,扫清诗中的文字障碍。
1、学生自由读
2、字词检测
敕勒川()天似()穹庐()
笼盖()见牛羊()
3、学生再读
4、找两名学生读
每名学生读完之后,由学生点评,说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并由点评的学生再读。
5、指导朗读
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要注意节奏(划出节奏)、重读的字(找出重读的字)以及音调的高低起伏(最后一句的读法)
6、师范读
7、生再读
8、男女生PK
9、师生齐读
(过渡语:读这么多遍,你感受如何?很美,就像歌曲一样,在古代它就是一首歌)
三、背景介绍
《敕勒歌》是我国在南北朝时流传在敕勒族的民歌,主要反映北方人的尚武精神、人民疾苦、风光景色等,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四、整体感知
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各有所获,下面根据诗歌的内容思考
1、《敕勒歌》都写了等景物,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的图画,抒发了敕勒人的感情。
2、想象《敕勒歌》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把这幅画面描绘下来。
五、语言赏析
过渡语:诗歌虽短,描绘的画面却如此丰富,情感如此真挚,可见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具体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赏析方法: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句子包含的意境、句式等方面分析。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赏析:此句运用比喻,写出了草原的天高地阔、一望无际、浩瀚无边的特点,表达了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
2、天苍苍,野茫茫
此句运用叠字,“苍苍”“茫茫”把草原的辽阔无边、人烟稀少的特点形象的表现出来。
给人一种旷远迷茫的感觉。
3、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句写出了草原的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特点,看到这样的景色,人们不免生出一种喜悦感、生机感、悠闲自得感。
过渡:我还有一个问题,“诗中为何选择穹庐?诗中见到人了吗?为什么不写人?”
介绍敕勒族
敕勒族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
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
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答案:用此比喻,更能表现出草原人对家园的热爱;其次,草原特点的反映,草原辽阔极目远眺,天地混一,目之所及的天地相接处,天空好像垂下来,抬头所见的顶部天空又变得隆起,天空显得高又亲近,充满着对草原的赞美。
诗中不写人而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为了突出大草原辽阔无边、浩瀚自然的特点。
六、写作特色
1、句子短小,语言简练
2、运用比喻的修辞,亲切自然
3、动静结合,由远及近.
4、寓情寓景,借景抒情
5、画面开阔,色彩鲜明
七、课堂练习
1、这首诗歌选自,是时期的一首民歌。
2、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非常鲜明,请根据课文内容在每种景物前面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
天空草原
牛羊家乡
八、拓展提升
导语:谁不热爱自己的家园,用你的眼睛发现家乡的美,激起你对故乡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
欣赏家乡的优美风景
九、布置作业
选取家乡的一两处景点,写一篇赞美家乡的文章。
十、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