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科蔬菜苗期病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茄科蔬菜病害

茄科蔬菜种类很多,主要有番茄、辣(甜)椒和茄子等。国内已发现的茄科蔬菜病害约有70多种。如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白绢病、青枯病、病毒病、茄子黄萎病、辣(甜)椒疫病、根腐病、番茄的早疫病、晚疫病、叶霉病和灰霉病、茄子褐纹病、绵疫病、辣(甜)椒病毒病、炭疽病、根结线虫病等。

茄科蔬菜苗期病害Seedling Diseases of Solanceous Fruits

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以及由低温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沤根”。

症状

猝倒病:幼苗出土前或出土后均能受害。幼苗出土后发病,茎基部初呈水渍状,后病部变黄褐色,缢缩成线状。病情发展迅速,常在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折倒贴伏地面,但幼苗仍呈青绿色,故称之为“猝倒”。低温高湿时,病苗及其附近的土壤上,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丝状物。

立枯病:患病幼苗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早期病苗中午萎蔫,早晚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扩大绕茎一周,最后病部缢缩,植株枯死。由于病苗大多直立而枯死,故称之为“立枯”。在湿潮的条件下,病部常有淡褐色的、稀疏的蛛丝网状霉。

沤根:幼苗期或移栽后幼苗不发新根,根部表面初呈锈褐色,后逐渐变褐色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萎蔫,生长停滞,幼苗极易拔起。

病原

猝倒病:由多种腐霉菌引起,以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Fitzp.为主,属鞭毛菌亚门腐霉属。

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侵染引起,属于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菌丝体初期无色,后期逐渐变淡褐色,分枝处往往呈直角,分枝基部微缢缩,近分枝处有一隔膜。菌丝交错纠结形成菌核,菌核无定形,大小不等,淡褐色至黑褐色,质地疏松,表面粗糙。病菌不产生无性孢子。

沤根:生理性病害。苗床土温过低,高湿、光照不足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发病规律

猝倒病:病菌的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越冬: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或腐殖质中营腐生生活,并产生孢子囊继而产生游动孢子侵入寄主。

传播:病菌主要借雨水、灌溉水、带菌的堆肥和农具传播。

立枯病:

越冬: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病残体中越冬,一般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菌丝直接侵入寄主危害。

传播:病菌可通过雨水、灌溉水、农具转移以及使用带菌堆肥等传播蔓延。

苗床低温高湿,日照不足是导致苗期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若天气长期阴雨或下雪,苗床不透光,或保温性能不好,则苗床温度过低,容易发生猝倒病和沤根病。空气湿度大,尤其是床土湿度大时,病害发生严重。若光照不足,幼苗生长衰弱,容易感病。苗床浇水过大,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等,病害极易发生。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以加强苗床管理为主,药剂保护为辅的措施。

1.加强苗床管理苗床应设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且向阳的地块,要选用无病新土作床土。如使用旧床,床士应进行消毒处理。播种不宜过密,播种后盖土不要过厚,以利于出苗。苗床要做好保温、通风换气和透光工作,防止低温或冷风侵袭,促进幼苗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避免低温高湿条件出现,苗床洒水应看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阴雨天不要浇水,以晴天上午浇水最好,每次量不宜过多。

2.床土消毒处理苗床消毒常用药剂及处理方法:①福尔马林。②五氯硝基苯等:70%五氯硝基苯与50%福美双等量混合均匀,或70%五氯硝基苯与65%代森铵等量混合均匀,每平方米用药量为8g,加10~15 kg细土拌匀成药土。播种前一次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取1/3药土撒在床面上作为垫土,另外2/3药土均匀撒在种子上作覆土,下垫上覆,使种子夹在中间,预防病害发生。

3.种子处理可选用下列可湿性杀菌剂拌种,如40%拌种双或拌种灵,80%敌菌丹(大富丹),50%苯莱特等,用药量均为种子重量的0.2%。此外,也可用25%甲霜灵与70%代森锰锌以9:1混合,再加水1500倍液浸种,待风干后播种。

4.药剂防治如苗床已经发现少数病苗,应及时拔除,并喷药保护,以防止病害蔓延。常用药剂有:58%瑞毒霉•锰锌、75%百菌清、70%代森锰锌。苗期病害若以猝倒病为主,可用64%杀毒矾或25%甲霜灵喷雾。苗床喷施药后,往往造成湿度过大,可撒草木灰或细干土以降低湿度。

番茄灰霉病Tomato Gray Mould

症状

主要危害花、果实、叶片及茎。

果实:青果受害重,造成大量烂果。病菌多先从残留的柱头或花瓣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呈灰白色腐烂,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果实失水后僵化。

叶片:多从叶缘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具深浅相间轮纹,后病部产生灰霉,致叶片枯死。

茎:长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病原

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孢子梗数根丛生,具隔,褐色,顶端呈1~2次分枝,分枝顶端稍膨大,呈棒头状,其上密生小柄并着生大量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越冬: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传播:通过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

侵入:从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沾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花期是侵染高峰期。该病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质上腐生。

发病条件:低温高湿是影响灰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最宜温度18~22℃。一般12月至翌年5月,如遇连续阴雨天气,不能及时放风,特别是加温温室刚停火时,棚室内气温低,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气温20℃左右,病害发生严重。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通风不良,都会加快此病的扩展。

病害控制

1.生态防治加强通风管理实施变温管理法。即晴天上午晚放风,使棚温迅速升高,当棚温升至31~33℃,超过33℃再开始放顶风,31℃以上高温可降低病菌孢子萌发速度,推迟产孢,降低产孢量。当棚温降至25℃以上,中午继续放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棚温降至20℃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棚温保持15~17℃;阴天中午也要打开通风口换气。

2.加强栽培管理定植时施足底肥,促进植株发育,增强抗病能力。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集中烧毁和深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