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给文章分段及概括段意的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学生给文章分段及概括段意的方法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指导学生给文章分段及概括段意的方法掌握分段的一些技巧,只有这样阅读能力才可以提高。

在这里我提供几种划分的方法:
①按时间顺序分段。

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分段,课文是以时间的推移展开的,就指导学生抓住那些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分段。

常见的除了岁、载、春、秋、春秋、早晨、中午、晚上等词语,还有表示具体时刻的词。

②按地点(空间)变换分段。

如果课文是按地点转移的顺序展开的,就着力指导学生抓住那些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分段。

如课文《颐和园》,全文是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按照地点(位置)变换: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组织材料,安排段落的。

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提示指导学生懂得,如果课文是以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过程展开的,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如《蚁国英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地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身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

可以按事情的起因(草丛起火)---经过(蚁团被围)---高潮(扭团突围)---结局(突围成功)来分。

④按文章结构特点划分。

常见的如“总——分”或“分——总”可分两大段;有的是“总——分——总”,可分三部分。

前者如《苏州园林》:“总”——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分”——分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的布局特点。

后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总”——抒情议论,赞美志愿军战士优秀品质,“分”——三个典型事例,“总”——抒情议论,再次赞美志愿军战士优秀品质。

⑤按事物变化分段。

如课文《火烧云》,4—6自然段的每一个自然段作者是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叙述的。

⑥按思想情感变化划分。

如:《番茄太阳》一课,“我”心情的变化是: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那就可以分为段:第一小节第一段;第二到四小节第二段;第五到第七小节第三段;第八到第十四小节第四段;第十五到第十七小节第五段。

分为五段。

⑦抓住中心句或中心段来给文章划分段落。

中心句(段)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此为线索来分析理解课文段落也就一目了然了。

如《李时珍》一课第一句话“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是中心句,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学医和研究药物。

启发学生找出课文中“学医”和“研究药物”这两个方面相对应的自然段,再加上总起
句便可清晰地将课文划分为三个意义段。

再如《海底世界》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中心句,从这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海底景色奇异?哪几个自然段写海底物产丰富?加上总起段,可很自然地把课文分成四段。

⑧根据课文题目分段。

小学课本里所选的课文一般说来都比较典型,而课题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①提示了文章的重点;②人物;③事情;④时间;⑤地点。

对文章进行分段的时候,不可忽视课题提供给我们的这些信息。

例如《捅马蜂窝》一文的课题:①重点:围绕捅马蜂窝记叙的一件事;②事情:捅马蜂窝;③人物:没有直接点出,但一阅读,就知道有主要人物--“我”和爷爷。

可以看出,捅马蜂窝的事自然是一个内容,作为一个部分是不会有疑问的,其余的部分讲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另一个部分。

这样文章的结构就清楚了。

⑨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文章分段。

如;四下《燕子》这篇课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乐趣。

第三自然段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时的样子。

第四自然段是写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时的样子。

在学生能准确地分好段的基础上,如何给段落概括段意呢?所谓段落是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组成的。

因此,写事、写人这两种体裁的文章可以采用同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把一个事情过程的意思,也就是每段内容意思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来。

因此,可以这样的模式来尝试概括段意:谁在什么地方(或什么时间)干什么?结果怎样?而状物、写景的文章往往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

如外形、性能、用途等。

这类体裁的文章概括段意时不可用标题或问题式来概括。

基本模式是:什么怎么样,再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完整。

归纳段意的要求:
归纳段意的要求有三点:其一是反映本段的主要内容;其二是表述段意的语言应力求简单明确;其三是各段段意连起来能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文章的思路、目的是什么;再仔细阅读每个自然段,抓住这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进行分析比较,考虑它们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与全文主要内容有关系的内容;最后将次要的内容舍去,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段落的中心,这就是段落大意了。

需要注意的是:⑴要从内容角度概括,而不要从思想角度概括。

即不能写成这一段说明了什么。


不要写成提纲式。

如“原因、经过、结果”。

⑶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不能是词组或疑问句。

归纳段意的方法:
1、摘句法。

把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摘下来,这种“摘句法”是概括段落大意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地说有中心句,总起句或小结句的段落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换、改、补、并、拆、缩”六字法对所摘的句子进行整理,收效较好。

(1)、换。

有些中心句往往用名称代词回答谁或是什么,在摘句时,需补上文中具体的人名、物名或地名等等。

如:《爱迪生》中第四大段的中心句,“他没有被危险所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摘下来做段意时,应将“他”换为“爱迪生”,这样才明确。

(2)、改。

有些中心句为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往往用反问句来表达。

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应从两个方面改:①改变句式,就是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②改换个别词语,使句子通顺。

如《海上日出》末段的中心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先应改成“这是伟大的奇观”。

再进一步追问:“这”指的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不难看出:“这”是指“海上日出”的壮景。

在摘句时应改为“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作段意。

(3)、补。

有的中心句是一个短句,甚至是词组,摘下来显得不够具体,这时就有必要把段中的主要内容补充上去。

(4)、并。

文章在分述并列的几个要点时,摘句要并。

如《桥颂》这篇短文,作者在第二部分写了三个要点:①我赞美桥的朴实”②我赞美桥的辛勤;③我赞美桥的无私。

在摘句时应把桥三方面的特点归纳进去,概括为“我赞美桥的朴实,辛勤和无私”,这样既明确又具体。

(5)、缩。

如《可贵的一团火精神》的第三大段中有这么一个中心句。

“他还把柜台当作纽带,一头连着党的温暖,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他待顾客从来都是满腔热情”,这句话可这样表述“张秉贵总是满腔热情地接待顾客”,这与原句比较就显得简洁多了。

(6)、拆。

过渡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是前半句总结上段的主要内容,后半句提示下段的主要内容。

如《伟大的友谊》中的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该段后句提示了第三大段的内容,因此,第三大段的段意应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亲密合作。

2、归并法。

就是把一段的几层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括。

如《桂林山水》的第二段第一句用“大海”、“西湖”相
比,突出漓江的“水”;接着分别写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最后一句进一步强调漓江水“静”的特点。

这样就可合并成:写漓江水的静、清、绿。

3、取舍法。

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

如语段:银粒儿一般的种子撒下去以后,天天有人俯着身子瞅着,盼着。

可是大半个月过去了,竟没有丝毫动静。

有人说种早了,有人说埋深了。

正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小芽儿破土而出了。

(这段话讲了种子发芽了。

)明确概括文段主要内容时要以内容较多、较突出的为主。

这种方法叫取舍法。

4、借助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

如在教学《李时珍》一文,就逐个自然段进行分析,如教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后,从尾句提问:"李时珍为什么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学生在第二句中找到答案:"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

"再追问:"有哪些缺点呢?"这样学生通过分析思维,就会发现下面的三个分句:"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

这些都是针对缺点而言。

最后纵观全段,概括这段写的是:决心重新编写药物书。

教学第四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这节有几句
话,分析每句话讲什么,后四句话都是说明什么的。

学生分析后指出:"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

是全段的开头。

接着从四个方面来叙述:一是不怕辛苦,走遍名山;二是用干粮充饥,山上过夜;三是亲口品尝药材;四是行万里路,向实践者求教。

后面四句话都是说明李时珍注意积累经验,亲自到各地采药。

再把学生的思维向前推进:"他这样做为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了本段段意:"李时珍做重新编药物书的准备。

"教第五自然段,则顺着第四自然段的段意略作提示:做了编写准备,结果怎么样呢?学生默读后很快作了分析和概括,说出段意:"编成了药物书──《本草纲目》"。

由于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然段的成分──句子上,使他们突出地显现出来,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概括段意。

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时使用。

如:为了引导学生把第三、四、五自然段,按编写《本草纲目》的段意归并成一个结构段,笔者把同学们归纳的这三个自然段的段意板书出来:(1)决心重编药物书。

(2)为重编药物书作准备。

(3)编成了药物书。

然后引导分析: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看,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学生对照板书,
悟出了这三个自然段讲的分别是编写药物书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这样,学生把这三个自然段的本质属性联系起来,形成了结构段的概念,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分析和概括的思维活动,把这三个自然段按课后"编写《本草纲目》"的小标题归并成一个结构段。

即使如上所说都有所重视,还不等于就能成功地掌握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复习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处理,以求实效。

具体说来就需要:⑴因文而异,调用学生平时的积累。

文章结构各种各样,学生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所以在复习中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段、归纳段意,并说出自己的思考,然后交流,从而发现文中出现的显性分段的标识及段意表述,能探索段落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有关规律性知识和方法。

⑵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表述方式。

我们认为,只要恰如其分、言之有理,就应该肯定,千万不要过分以标准答案来框死学生。

例如:学生能抓住课题,运用联想、假设、推理的方法探求文章的思路。

只要基本上做到思维过程与文章思路相合拍,就应该肯定,不必苛求“到位”,要允许学生在推测到具体分段中经历一个由误到正,由模糊到清晰的思维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