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解读关于证人作证义务
证人证言的法律规定
证人证言的法律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
证人证言是指诉讼以外的人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有关案件事实的陈述。
那么,关于证人证言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呢?民诉和刑诉的规定是一样的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详细内容。
▲一、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关于证人证言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
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证。
第七十三条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通过书面证言、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二)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三)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四)其他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的。
第七十四条证人因履行出庭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费用以及误工损失,由败诉一方当事人负担。
当事人申请证人作证的,由该当事人先行垫付;当事人没有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作证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垫付。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一十七条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符合本解释第九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通知证人出庭作证。
未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不得出庭作证,但双方当事人同意并经人民法院准许的除外。
第一百一十八条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证人因履行出庭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费用,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差旅费用和补贴标准计算;误工损失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标准计算。
人民法院准许证人出庭作证申请的,应当通知申请人预缴证人出庭作证费用。
第一百一十九条人民法院在证人出庭作证前应当告知其如实作证的义务以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并责令其签署保证书,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除外。
案件证明人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在我国,案件证明人是指在诉讼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对案件事实提供证据的人。
证明人是诉讼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法律地位和职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规定。
本文将围绕案件证明人的法律规定展开论述。
一、案件证明人的法律地位1. 证明人的法律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证人应当如实作证。
证人故意作伪证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由此可见,证明人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是明确的,即证明人具有证人资格。
2. 证明人的权利(1)了解案件事实的权利。
证明人有权了解与案件相关的事实,以便准确、全面地提供证据。
(2)要求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
证明人在提供证据的过程中,有权要求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要求法院对其身份信息进行保密等。
(3)获得赔偿的权利。
证明人在提供证据过程中,因履行职责而遭受损失的,有权要求获得相应的赔偿。
3. 证明人的义务(1)如实作证。
证明人应当如实提供与案件相关的事实,不得故意作伪证。
(2)遵守法庭纪律。
证明人应当遵守法庭纪律,不得干扰法庭秩序。
(3)保守秘密。
证明人应当保守案件秘密,不得泄露案件信息。
二、案件证明人的法律规定1. 民事诉讼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证人应当如实作证。
证人故意作伪证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十八条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应当按时出庭。
有特殊情况不能出庭的,可以书面作证。
”2. 刑事诉讼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规定:“证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
证人故意作伪证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应当按时出庭。
有特殊情况不能出庭的,可以书面作证。
”3. 行政诉讼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证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
证人证言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证人证言是指在诉讼过程中,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法院所作的陈述。
证人证言是司法证明的重要手段,对于查明案件事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证人证言也可能产生一系列法律后果,包括法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证人证言的法律后果。
二、证人证言的法律责任1. 伪证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的规定,伪证罪是指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犯伪证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 知情不举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知情不举罪是指明知他人犯罪,不向司法机关报案、控告、举报,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 诬告陷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的规定,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证明,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行为。
犯诬告陷害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证人证言的民事责任1. 侵犯名誉权证人证言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如捏造事实、歪曲事实、侮辱、诽谤他人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 侵犯隐私权证人证言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如泄露他人隐私、披露他人个人信息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的规定,民事主体享有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四、证人证言的行政责任1. 行政处罚证人证言可能违反行政法律法规,如伪造证据、故意隐瞒证据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对违法行为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根据您给出的题目,我将为您撰写一篇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的文章。
以下是正文: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
证人在民事诉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证言直接关系到案件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因此,证人有义务按照法律的要求出庭作证,为保护正义、维护法律尊严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体现了法律对证人作证的重视。
在司法实践中,证人的证言常常是事实查明的重要依据,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证据来源。
证人的证言可以提供案件中的关键信息、证实或推翻当事人的陈述,对于法官判断案件事实、裁量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证人作证的义务被法律予以明确,以确保案件能够按照法律程序公正地审理。
其次,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尊严。
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法律的严格执行和公正裁判,而这又离不开证人的真实作证。
证人作为目击者或者了解案件事实的人,他们的证言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对案件公正性的认知和对法律制度的信任。
如果证人不履行出庭作证的义务,随意缺席或提供虚假证言,将会对法律的权威和公正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是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尊严的必要举措。
此外,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还体现了对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有权向法院寻求救济。
而证人的作证将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审理和当事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确保了案件事实能够真实地呈现在法庭上,让法官根据证人的证言作出公正的判决,从而保护了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并不是绝对的。
在特定情况下,证人可以通过法定的豁免权进行免证或者拒绝作证。
例如,法律规定了与当事人的亲属关系、隐私权、国家机密等特定情况下,证人可以免除出庭作证的义务。
这是为了保护证人自身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综上所述,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在民事诉讼法中得到了明确。
证人的义务及作伪证法律责任告知书
证人的义务及作伪证法律责任告知书一、证人的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你作为本案的证人,依法承担的义务如下:
1.作证的义务。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2.如实提供证据、证言并出庭作证的义务。
你应当如实地提供证据、证言,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如实回答问题的义务。
你应当如实回答仲裁员、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和法定代表人提出的问题。
4.遵守仲裁庭纪律的义务。
5.在询问笔录上签字和按要求书写证词的义务。
经核对无误后,你应当在询问笔录上逐页签名、盖章或者捺指印,必要的时候,你应当按照仲裁员的要求亲笔书写证词。
二、证人作伪证的法律责任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内容已向我告知。
本告知书一式两份,证人一份,附卷一份。
证人签名(或按手印)
年月日。
民事诉讼法证人证言是如何规定的
民事诉讼法证人证言是如何规定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第1款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
证据在诉讼中的地位不用多说想必大家是都清楚的,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民事诉讼中所有的证据的分类都是有着细致的规定的,尤其是民事诉讼法证人证言方面的问题,规定的是更加的细致,这是因为证人证言具有较强的证明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民事诉讼法中证人证言是如何规定的。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第1款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
……”以上规定大致说明了民事诉讼证人的范畴。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人,包括单位和个人两大类。
即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但这里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单位能否能象自然人一样出庭作证呢?单位显然是不能的。
民事诉讼法第70条第2款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
这一条是关于证人的能力方面的规定,在我国自然人作为证人,除必须了解案件的事实外,还须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志。
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55条也进一步规定了,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当待证事实与其年龄状况相适应的可以作为证人。
因此,根据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自然人虽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仍然能够作为证人对与自己年龄和智力状况相适应的待证事实作证。
证人证言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证人证言是了解案件事实的人提供证明。
也就是说,证人必须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只有知道案情的人才能作证,知道案件情况的人并不一定都是亲眼所见,如盲人可以就其听到的事实进行作证。
作证的人也并非一定要用言词形式作证才有效力,如聋哑人可以就自己亲眼所见,用哑语表达加以作证。
第二,证人证言只包括能够正确表达意志的人就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
例如,精神病人或年幼不能辩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所作的证人证言是无效的。
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证据举证的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证据举证的法律规定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当事人争议的核心,而如何举证以及举证的法律效力是参与诉讼的当事人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问题。
民事诉讼法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对当事人证据的举证有着明确的规定,旨在维护公正、公平的诉讼环境。
一、举证责任的落实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举证责任原则上由谁主张就由谁举证。
当事人主张的事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应当由主张的当事人举证。
举证责任的落实在实践中往往是一项困难的任务,特别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因此,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把握好举证责任的分配,显得尤为重要。
二、证据的形式1. 书证:指书面文书,包括公文、契约、信件、会议记录等。
书证在民事诉讼中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举证方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件复印件,并在提交书证时盖章或者签名。
2. 物证:指与案件有关的物质证据,如毒品、刀具等工具物证。
当事人应当将物证交给法院保存,并提交清单和鉴定书等相关证明文件。
3. 证人证言:指对案件有知情能力的人的证言。
证人应当真实陈述,且承担作伪证的法律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尤其是涉及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事项时,证人证言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4. 鉴定意见:通过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事人可申请法院进行鉴定,并在举证期限内提供书面申请及相关费用。
三、保密与公开在涉及个人隐私的证据举证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权。
法院在收集、分析和使用证据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合法权益。
同时,对于公众利益和社会公正的案件,应当予以公开。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直播、录像等方式进行公开庭审,增加司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证据的价值评估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会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严格的审查和价值评估。
具体来说,法院会评估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重要性以及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等。
对于证据中存在的瑕疵或争议,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补充证明或者出示其他证据,以充分保障当事人的权益。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人出庭与证言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人出庭与证言的效力证人在民事诉讼中的出庭和证言是法庭了解案件事实真相的重要证据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证人作为诉讼参与人之一,其出庭和证言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本文将从证人的基本义务、出庭要求和证言的效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证人的基本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证人有义务按照法律的规定实事求是地作证,不能有隐瞒、歪曲或虚假陈述的情况。
证人的基本义务是保证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帮助法庭了解案件的真相。
二、证人的出庭要求1. 法院传票证人出庭需要法院的传票,通过传票通知证人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出庭作证。
证人应当在收到传票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前往法院出庭。
2. 证人的拒绝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91条的规定,证人有权依法拒绝回答与他人人身关系、财产关系或者涉及他人商业秘密的问题。
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证人可以对有关问题进行拒绝回答。
三、证言的效力证言的效力是指证人的陈述在法庭上的证明力和法律效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4条的规定,证人作证的证言是法庭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之一。
1. 直接证据的效力直接证据是指证人作证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在民事诉讼中,直接证据的效力通常较强,能够直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
2. 间接证据的效力间接证据是指证人作证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在民事诉讼中,间接证据的效力相对较弱,需要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以增加其可信度和可靠性。
3. 证人证言的证明力证人的证言在法庭上需要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以确保证言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法庭在评估证人证言时,会综合考虑证人的证言内容、其在案件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与其他证据的协调性等因素。
总结:民事诉讼法中对证人出庭和证言的效力做出了明确规定,证人作为法庭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证据之一,其出庭和证言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证人有义务保证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根据法院的传票要求出庭作证。
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作证规定
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作证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2、证人能够客观陈述亲身感知的事实。
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在大家生活的周围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以及纠纷的,但是当当事人不想一直因为这个纠纷再纠缠下去的时候就会选择法律诉讼解决了,往往这种▲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作证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的。
▲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作证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当事人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只要知道案件情况的,就可以作为证人。
一、基本要求 1、证明的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健康状况相适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3条,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2、证人能够客观陈述亲身感知的事实。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7条规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
证人为聋哑人的,可以用其他表达方式作证。
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二、作证的形式 1、书面证言或视听资料或双向视听传播技术手段《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6条对“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作了具体规定,是指(一)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二)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以上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2、出庭作证《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涉及证人出庭作证具体操作程序的规定有3条(分别是第54条第一、二款,第55条,第58条)。
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
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相关规定。
该条规定了证人的身份认定、作证的义务与权利、作证方式及证人出庭的规定等。
下文将对该条进行详细解读。
证人是民事诉讼中非常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因了解或曾涉及案件的事实而被法庭传唤出庭作证。
在证人出庭作证过程中,他们应当依法如实作证,为法庭了解案件事实提供真实准确的证言。
首先,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了证人的身份认定问题。
当法庭需要证人出庭作证时,应当及时传唤证人,并告知他们证人身份的重要性。
证人在出庭作证时,应当向法庭出示身份证明或其他身份证明材料,以证明其身份的真实性。
其次,该条规定了证人作证的义务与权利。
证人是作为案件事实的了解者或直接参与者,他们有义务出庭作证,并按照法院的要求真实准确地陈述案件相关事实。
同时,证人还享有在作证过程中不受非法侵害、恶意辱骂或人身威胁等权利保护。
再次,第一百一十八条对作证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
证人可以口头作证或以书面形式提供证据材料。
当然,当事人或法庭提出异议时,证人还可以提供证据材料的真实性,以增加证据的信度和说服力。
最后,该条还对证人出庭的规定进行了规范。
证人在法庭传唤后,有权利知悉具体作证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相关信息。
同时,法庭也会以适当的方式通知证人关于案件的处理结果,以便证人了解实际处理情况。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规定。
证人的身份认定、作证的义务与权利、作证方式及证人出庭的规定等都在该条中得到了明确的规范。
这些规定的实施,有助于确保证人的权益得到保护,同时提高民事诉讼案件的查明事实和维护公正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并尊重这些规定,以确保证人出庭作证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为法庭了解案件事实提供真实准确的证言。
证人的权利义务都有哪些
证⼈的权利义务都有哪些在庭审过程中,证⼈证⾔是⼗分重要的⼀项证据。
正是因为证⼈的睁眼能影响法官对于案件的判断,所以法律对于证⼈做出⼀定的限制。
那么证⼈的权利义务都有哪些,证⼈和鉴定⼈的区别?今天,店铺⼩编就为您整理了如下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证⼈有什么权利义务⼀、证⼈的权利义务都有哪些?证⼈,是指了解案件事实并受⼈民法院传唤作证的⼈。
证⼈就了解案件事实向⼈民法院作出的陈述,是证⼈证⾔。
(⼀)证⼈在诉讼中享有下列诉讼权利:1、⽤本民族语⾔、⽂字提供证⾔的权利。
2、对⾃⼰的证⾔笔录,有权阅读,若发现有错误或者遗漏,有权进⾏更正或者补充。
3、因作证⽽遭侮辱、诽谤、殴打或者其他⽅法被打击报复时,有权要求⼈民法院给予法律保护。
4、有权要求⼈民法院给予因法庭要求出庭作证所⽀出的费⽤和受到的损失,如误⼯⼯资、误⼯补贴、差旅费等。
5、有权改变⾃⼰已作的书⾯证⾔和⼝头证⾔的内容。
(⼆)在享有上述诉讼权利的同时,证⼈应承担下列诉讼义务:1、如实作证的义务。
否则,⼈民法院可对其适⽤强制措施。
2、如实回答审判⼈员、当事⼈、诉讼代理⼈和法定代表⼈就他所作的证⼈证⾔提出的问题;㈢遵守法庭秩序的义务。
证⼈和鉴定⼈的区别是什么关于证⼈和鉴定⼈的区别主要有以下⼏点:(⼀)在资格条件上,鉴定⼈有严格的资格要求,必须具备相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证⼈的资格要求只是具备辨别是⾮的能⼒和正确表达的能⼒,即使证⼈有⽣理缺陷和精神缺陷或者年幼,均可出庭作证。
(⼆)在可否替代上,证⼈是就其亲⾝感受的案件事实向法庭作证的⼈。
证⼈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证⼈的不可替代性,这是由案件事实本⾝决定的,既不能由法院指派或聘任,亦不能随意替换;⽽鉴定⼈并⾮由案件事实所决定,其从事鉴定活动是受法院指派或聘请,因此,鉴定⼈是可以替换的。
(三)在能否回避上,证⼈不得以与案件处理结果之间的利害关系⽽申请回避,⽽鉴定⼈如果有回避事由,必须执⾏回避的规定。
(四)在询问规则上,对证⼈的询问应遵循个别和隔离的原则,证⼈不能了解案情;⽽鉴定⼈可以了解案情,对疑难复杂情况,可以由多个鉴定⼈相互商量形成最终的鉴定结论。
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
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了证人证言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提供真实客观的证据,有助于法庭对案件进行公正审理。
本文将详细探讨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包括证人的身份、证言的形式、证人的诚信义务、证人的问询和辨认等方面。
一、证人的身份在民事诉讼中,证人通常是指对案件有关事实有知情权或知情责任的自然人。
这些人经过法庭的传唤,出庭作证并提供与案件相关的事实证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享受与民事诉讼案件有关权益的组织、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等均可以作为证人。
证人在法庭上的供述对案件的判决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证言的形式证人的证言通常分为口头证言和书面证言两种形式。
口头证言是指证人在法庭上通过回答问题、表达意见等方式进行陈述的证据形式。
而书面证言是指证人在法庭辩论前书面提供给法庭的证据材料,形式可以是信件、报告、书面陈述等。
无论是口头证言还是书面证言,都必须在法庭上进行宣读或出示,并经过法庭的认可。
三、证人的诚信义务作为民事诉讼的参与者,证人具有一定的诚信义务。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人在作证时必须如实陈述,不得作伪证、指控他人或隐瞒事实真相。
证人的证言必须基于客观真实的事实,不能夸大或歪曲事实,以免产生对案件判断的错误导向。
如果证人弄虚作假,可能面临法律制裁。
四、证人的问询和辨认证人在法庭上被提讯时,受到法庭法官和当事人的问询。
法庭法官会向证人提问,旨在澄清案件中的疑点、了解证人的证言内容并确保证人对案件有准确的记忆。
当事人也有权向证人提出问题,以揭示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此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法庭还可以进行证人的辨认,以确认证人的身份和其对案件的关联程度。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重要性。
证人的身份、证言的形式、证人的诚信义务以及证人的问询和辨认等方面都需要仔细规定和履行,以确保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民事诉讼法中对证人出庭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中对证人出庭的规定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证诉讼的公正、客观与真实,法院通常会要求相关证人出庭作证。
证人的作证对案件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法律对于证人出庭作证有着明确的规定。
本文将围绕民事诉讼法中对证人出庭的规定进行探讨。
首先,根据《民事诉讼法》,证人是指了解案件事实情况的公民,包括当事人、证据的来源人及其他知悉案件的公民。
证人的作证对于事实的确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民事诉讼法要求在需要证人作证的情况下,法院可以通知证人出庭作证。
此项规定旨在确保案件事实的真实与客观,提高判决的公正性。
其次,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人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是否出庭作证。
法院在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后,证人有权向法院提出是否同意出庭的意见。
如果证人不同意出庭,法院则可以通过传唤的方式强制其出庭。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证人的权益,尊重证人的意愿。
此外,在证人出庭作证时,他们享有一定的权利。
法律明确规定,证人有权拒绝回答可能使自己或者与其有关的近亲属面临刑事追究的问题。
这项规定的目的是保护证人及其亲属的合法权益,避免对他们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当然,证人在作证时也应遵守法律的规定,如实陈述事实情况。
此外,对于证人出庭作证的时间和地点,法律也有着明确的规定。
法院通常会根据证人的工作和生活等因素,合理安排证人出庭的时间和地点。
以便保证他们能够方便地出庭作证,同时也确保诉讼的顺利进行。
最后,证人出庭作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便或者不能出庭的情况,法律也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例如,证人因疾病、年老、孕期或哺乳期无法出庭的,可以由法院派员到其所在地进行询问。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在不影响证人权益的前提下,确保案件的进展和事实的查证。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法对证人出庭作证有着明确的规定,旨在确保案件事实的真实、客观与公正。
通过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要求、权利以及一些特殊情况的规定,民事诉讼法为证人提供了相应的保护,保障了诉讼的顺利进行。
司法机关在办理民事案件时应遵守这些规定,确保证人出庭作证的合法权益并充分运用其证言推动案件的进展。
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权之
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权之初探摘要民事证人作为一般民事纠纷的见证人,他们出庭作证有利于提高案件的解决的效率,但是作为证人,他们的权利也受宪法的保护,强制证人出庭作证是没有法理依据的。
惟有重视证人的自由和权利,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尊重作证证人的劳动,保障他们的劳动所得极其人身安全,才能真正体现证人作证的价值和司法公正关键词民事诉讼证人作证权人权保障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
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义务从何而来?民事法律关系属于私法范畴,强调当事人自治。
西方有句法谚:“不因诉讼而影响他人生活的安宁”。
别人的纠纷与案外人有什么关系呢?也许绝大多数学者会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论证证人有作证义务的理论依据。
诚然证人作证对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价值是毫无争议的,证人可以直接面对法官、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接受询问和陈述自己所知晓的案件情况,使事实真相大白,有利于法官断案,提高诉讼效率。
如果自愿作证,并且如实陈述自己所知的事实,那么无论从实体上还是从程序上来说,诉讼正义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证人并非情愿或者有作伪证之嫌时,我们的司法公证如何保障?证人的自由如何体现呢?此时的价值取向又落脚何处?等等一些问题就值得我们商榷了。
笔者将对证人作证权作一个全新的构建,并试图对其可操作性作尝试性论述。
一、对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批判有些学者认为出庭作证是证人的法定义务,拒不履行义务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并且认为“我国证据规则应该明确规定证人必须以言词方式在法庭作证。
对于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证人,可适用罚款、拘传等强制措施”。
①他们认为西方多数国家都确立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如美国、英国以及德国等。
我们认为在我国不应该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理由如下:(一)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不利于对证人人权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对民事诉讼法证人有哪些要求
对民事诉讼法证人有哪些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
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证。
热门城市:张家界律师齐齐哈尔律师宿迁律师遂宁律师秦皇岛律师平顶山律师连云港律师牡丹江律师我们都知道,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在法院审理民事诉讼法案件时,只要是了解案件有关情况的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当然,对民事诉讼法证人还是有相关要求的,下面,小编局和大家一起探讨对▲民事诉讼法证人有哪些要求。
▲一、基本要求1、证明的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健康状况相适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3条,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2、证人能够客观陈述亲身感知的事实。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7条规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
证人为聋哑人的,可以用其他表达方式作证。
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二、作证的形式▲1、书面证言或视听资料或双向视听传播技术手段《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6条对“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作了具体规定,是指(一)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二)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以上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2、出庭作证《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涉及证人出庭作证具体操作程序的规定有3条(分别是第54条第一、二款,第55条,第58条)。
具体程序是:(1)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10日前提出申请,并经人民法院许可;(2)人民法院准许的,在开庭审理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并告知其应当承担如实作证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3)证人出庭后、作证前,审判人员要告知其作证的权利和义务;(4)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人出庭证言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人出庭证言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证人的出庭证言是非常重要的证据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人应当依法出庭作证,其证言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本文将对民事诉讼法中的证人出庭证言进行探讨。
一、证人出庭证言的法律地位及作用证人出庭证言是指当事人、其代理人提请调查的有关证人在法庭上作出的口头证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和七十一条的规定,证人应当按照法庭的指示作证,不能拒绝作证,也不能隐瞒真相或作假证。
证人作证时的证言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可以作为裁判机关认定事实的依据。
证人出庭证言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证人出庭证言可以提供直接的证据,帮助法庭认定事实。
在民事诉讼中,法庭往往需要通过证人的证言来还原事实,进而进行事实认定。
证人出庭作证可以提供甚至是唯一的直接证据,有助于裁判机关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
其次,证人出庭证言可以证实或否定当事人的主张。
当事人对案件的事实进行主张,而证人的证言可以证实或否定这些主张。
证人的证言若与当事人的陈述相悖,将会对案件的判决产生直接影响。
最后,证人出庭证言可以帮助裁判机关鉴定证据的真伪。
有些证据可能存在争议,证人出庭作证可以对这些存在争议的证据进行解释或鉴定。
法庭可以根据证人的证言来判断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二、证人出庭证言的主要条件和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证人出庭作证的主要条件和程序如下:首先,证人应当接到法院的传票,并按照传票上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出庭作证。
证人应当积极配合法庭的调查,不能故意拖延或逃避出庭作证的责任。
其次,证人应当按照法庭的要求按实作证,不得隐瞒真相或作假证。
证人应当回答法庭提出的问题,并在法庭的指导下进行证言陈述。
证人的证言应当真实准确,不能编造虚假的陈述。
最后,法庭在证人作证过程中可以对证人的证言进行质证和追问。
法庭可以要求证人对自己的证言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证人出庭作证法律责任(3篇)
第1篇在我国,证人出庭作证是司法程序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对于查明案件事实、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作用。
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既是法律对证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证人权益的保护。
本文将从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法律依据、法律责任的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概述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是指证人因在诉讼过程中提供虚假证言、拒绝作证、不出庭作证等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这些法律责任旨在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二、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证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不得故意作虚假陈述。
”第六十四条规定:“证人拒绝作证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证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不得故意作虚假陈述。
”第七十七条规定:“证人拒绝作证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证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不得故意作虚假陈述。
”第五十三条规定:“证人拒绝作证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证人出庭作证法律责任的具体表现1.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证人故意作虚假陈述,为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据,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证人故意作虚假陈述,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拒绝作证的法律责任证人拒绝作证,经人民法院两次传唤,无正当理由不到庭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规定,证人拒绝作证的,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3.不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无正当理由不出庭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规定,证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民事诉讼法对证人作证作了哪些规定
民事诉讼法对证⼈作证作了哪些规定⼤家都知道,在民事案件的受理过程中,证据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各种证据中有⼀项⽐较特殊,那就是⼈证。
⼈证作为⼀个很重要的证据,它必须具有⼀定的条件才可以。
接下来由店铺的⼩编为⼤家整理了⼀些关于民事诉讼法对证⼈作证作了哪些规定⽅⾯的知识,欢迎⼤家阅读!民事诉讼法对证⼈作证作了哪些规定《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当事⼈以外的单位或者个⼈,只要知道案件情况的,就可以作为证⼈。
⼀、基本要求:1、证明的事实与其年龄、智⼒状况或者健康状况相适应。
最⾼⼈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规定》第53条,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不能作为证⼈。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为能⼒⼈和限制民事⾏为能⼒⼈,可以作为证⼈。
2、证⼈能够客观陈述亲⾝感知的事实。
最⾼⼈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规定》第57条规定,出庭作证的证⼈应当客观陈述其亲⾝感知的事实。
证⼈为聋哑⼈的,可以⽤其他表达⽅式作证。
证⼈作证时,不得使⽤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
⼆、作证的形式:1、书⾯证⾔或视听资料或双向视听传播技术⼿段《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证⼈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证⾔。
最⾼⼈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规定》第56条对“证⼈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作了具体规定,是指(⼀)年迈体弱或者⾏动不便⽆法出庭的;(⼆)特殊岗位确实⽆法离开的;(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四)因⾃然灾害等不可抗⼒的原因⽆法出庭的;(五)其他⽆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以上情形,经⼈民法院许可,证⼈可以提交书⾯证⾔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段作证。
2、出庭作证《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规定》中涉及证⼈出庭作证具体操作程序的规定有3条(分别是第54条第⼀、⼆款,第55条,第58条)。
具体程序是:(1)、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10⽇前提出申请,并经⼈民法院许可;(2)、⼈民法院准许的,在开庭审理前通知证⼈出庭作证,并告知其应当承担如实作证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3)、证⼈出庭后、作证前,审判⼈员要告知其作证的权利和义务;(4)、审判⼈员和当事⼈可以对证⼈进⾏询问。
民事诉讼证人权利义务是什么
民事诉讼证⼈权利义务是什么在诉讼过程中,看重的往往是证据。
证据可以证明案件的事实等等关系,还能够为案件的⼀些说法的真实性有⼀个证明。
在诉讼过程中是⾮常重要的⼀项证明条件。
下⾯就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相关资料。
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证⼈的权利与义务证⼈在诉讼中享有下列诉讼权利:㈠⽤本民族语⾔、⽂字提供证⾔的权利。
㈡对⾃⼰的证⾔笔录,有权阅读,若发现有错误或者遗漏,有权进⾏更正或者补充;㈢因作证⽽遭侮辱、诽谤、殴打或者其他⽅法被打击报复时,有权要求⼈民法院给予法律保护;㈣有权要求⼈民法院给予因法庭要求出庭作证所⽀出的费⽤和受到的损失,如误⼯⼯资、误⼯补贴、差旅费等;㈤有权改变⾃⼰已作的书⾯证⾔和⼝头证⾔的内容。
在享有上述诉讼权利的同时,证⼈应承担下列诉讼义务:㈠如实作证的义务。
否则,⼈民法院可对其适⽤强制措施;㈡如实回答审判⼈员、当事⼈、诉讼代理⼈和法定代表⼈就他所作的证⼈证⾔提出的问题;㈢遵守法庭秩序的义务。
⼆、证⼈资格的确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除下列⼈不能作证⼈外,其他⼈均可以作证⼈:㈠证⼈必须是⾃然⼈,因此,法⼈和其他组织不能作证⼈,它们所提供的证据可能成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但绝不可能成为证⼈证⾔;㈡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不能作证⼈;㈢本案的诉讼代理⼈、法定代表⼈、诉讼中的代表⼈不能兼作本案的证⼈。
同样,本案的审判⼈员、鉴定⼈、勘验⼈、翻译⼈员也不能兼作本案的证⼈。
除上述⼈不能作证⼈外,凡知道案件事实的⼈,都可以作为证⼈,⽆论他们性别、国籍、职务、宗教、信仰、民族、种族、政治状况、⽂化程度、经历等状况如何。
三、民事诉讼的特殊情形仲裁仲裁是由双⽅当事⼈选定的仲裁机构对纠纷进⾏审理并作出裁决。
仲裁不同于调解,仲裁裁决对双⽅当事⼈有法律上的拘束⼒。
但是,仲裁与调解⼀样,也是以双⽅当事⼈的⾃愿为前提条件的,只有纠纷的双⽅达成仲裁协议,⼀致同意将纠纷交付裁决,仲裁才能够开始。
民事诉讼涉外诉讼所谓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是指⼀国法院受理、审理和执⾏涉外民事案件的程序。
证人的诚信度
证人的诚信度证人证言作为民事诉讼中最常见的证据形式之一,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提高证人证言的诚信度,规范民事诉讼秩序,新规通过具结、伪证制裁的规定,规制证人的证明行为,增强证人内心约束,提高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对此,针对此次新民事证据规则对证人证言的规定进行以下解读分析。
1、出庭作证是证人的义务,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证人出庭作证能够保障发现案件事实真相,实现实体正义。
证人作为亲身感知事实的参与人,具有不可替代性。
证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是否能客观陈述事实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案件事实的认定,故证人只有出席法庭审理才能判断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及证明力,助于法官查明案件真实情况,正确适用法律,提升审判效率。
证人出庭作证保障当事人的质证权利得以充分行使,实现程序正义。
证据在法庭上通过双方当事人的陈述与调查,来判定审查案件。
作为证据,证人证言应经法庭中双方当事人的解释、辩驳,这也保证了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法官对争议事实作出裁判。
2、证人出庭作证的时间界定。
新民事证据规则对证人出庭作证的时间扩大化,将审理前的准备阶段、人民法院调查、询问等当事人均在场时陈述证言的,均视为证人证言。
这样的规定能够很好的解决证人不愿出席法庭审理、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问题。
3、证人作证的方式。
双方当事人同意证人以其他方式作证并经人民法院准许的,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
但该条款中以“其他方式”应当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即应以书面证言、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的方式作证,不符合的没有证据资格。
而且此处运用技术手段收集的证人证言,应当为双向传输且具备可视、听功能。
4、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
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属于提供证据的行为。
故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受举证期限的限制,即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申请。
此次修改增加了申请书的基本内容要求,明确了格式,从而降低了了法官的审查难度,提升审判效率,平等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5、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事诉讼法解读关于证人作证义务
民事诉讼法
将证人作证作为公法义务在实务中面临重重困境。
丹宁勋爵说过:“没有一种法律制度有正当理由能强迫证人作证,而在发现证人作证
受到侵害时又拒绝予以救济。
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保护证人是法庭的职责。
否则,整个
法律诉讼就会一钱不值。
”
在美国,有着丰富的司法资源,对证人的保护是相当完备的。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保护的相关规定,实践中也缺乏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措施,
司法实践中法院也无力对证人进行有效的保护,司法资源不足在我国是个不争的事实,我
国大部分地方财政不富裕,有些地方法院干警的正常待遇都难以解决,办案经费十分紧张,面对此种现状,如果证人为履行公法义务而出庭,法院就有义务对其支付因作证所损失的
误工费、交通费等,而事实上法院是没有这样的财力资源的,更谈不上对证人作证的“鼓
励费”,这样,法院岂不是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
如果将证人作证作为公法义务,仅仅从维护司法权威角度出发,对于证人拒证也应当
具备相应的强制措施,但是,试图通过强制证人到庭作证来获取证人对案情的真实陈述,
在实践中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证人证言是通过证人对过去的事实进行回忆,然后运用语言
进行描述。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地点的变更,主体的记忆内容有内在的差异性和模糊性。
在
这种情况下,证人如果原本就不愿作证,对案情表示“记不清了”,“忘记了”,法官也
无法准确区分证人故意不作证还是确实无法作证。
“即使你能把这些人都强行传唤来,如
果他们还是不愿作证,只是说‘我记不清了’,法官又能怎么办”。
综上,我国民事诉讼法在规定证人有出庭作证义务的同时,没有规定证人拒证的法律
后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立法的疏漏,实际上是反映了现行法律在对待证人拒证问题上的
尴尬和无奈。
证人作证义务来源的理论检讨。
证人为什么要作证?或许不少人会回答法律有规定,但是这仅仅回答了证人作证的合
法性问题,而没有进一步回答法律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即证人作证的正当性、合理性问题。
随着人们对法律认识的加深,已经认识到:大部分法律是自发形成的,许多法律规范
都是由社会规范演变而来的。
最典型的是英国普通法演变的故事,英国的普通法来自商法。
而最近对商法的研究表明,许多法律都不是立法者当初设计好的,而是吸收商业习惯法基
础上演变的结果,是各个参与人长期博奕的一组均衡,法律在这里不过是确认了一种社会
规范,这样它才最有自我实施的基础。
西方国家有着发达的市民社会。
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被假定为“经济人”,合理
地追求最大利益,市民的主体性的不断加强导致了契约法的发达,契约成为连接陌生人关
系的基本形式,契约关系成了市民社会的支柱,人为社会活着、为陌生人活着的观念极为
普遍。
而民法本身属于市民法,民事纠纷被认为属于市民之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纷争,
不涉及国家及公共利益,因此,在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应当缘自社会契约论的社会义务,是私法上的义务,应当成为证人自愿的行为
西方国家虽然规定法庭可以强制证人到庭作证,但强制证人到庭作证并不是常态,更
多的情况下是证人在当事人的带领下自愿到法庭作证。
与西方社会契约意识强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浓厚。
往往几代人生
活在某一特定的地方,尤其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和小城镇,在他们的生活圈内,大都是有着
各种各样关系的人,并且这些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辅之以姻缘和朋友关系,他们正是
依赖这些关系而活。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这样的社会里,谁愿意去法庭出庭作证,证明
自己周围的某个人有罪或者证明某个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呢?如果有人真的这么做,那么
他肯定与某个‘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成为敌人,甚至结为世仇,这可是任何一个正常人
都不愿付出的代价?”这是我国特有的社会背景。
中西方文化传统存在显著差异,文化传统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如果不顾现有的主流社
会心理,不顾人们对强制证人到庭的反抗心理,那么在实践中这样的做法也很难得到人们
的普遍认同和遵循。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如果有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爬进来,把你装进袋子里,你一定不要惊慌,那是我告诉圣诞老人我最想要的礼物是一个象你这样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