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期末考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列举本土蔬果与外来蔬果

1.本土水果:桃、中国李、杏、中国梨、柿、枣、栗、梅、柑橘、橙、柚、龙眼、荔枝、枇杷、猕猴桃、山楂等。

2.本土蔬菜:结球白菜、芥菜、芜菁jing、大头菜、萝卜、冬瓜、丝瓜、大豆、豇jiang豆、百合、韭菜、葱、姜、芋。

3.外来水果:芒果、菠萝、火龙果、甜瓜、榴莲、椰子、西瓜、番木瓜、番荔枝、西洋苹果。

4.外来蔬菜:苜蓿、胡瓜、大蒜、胡荽、芸苔(胡地引进)、茄子、莴苣、菠菜、丝瓜、胡萝卜、茴香、芥蓝、辣椒、番茄(西红柿)。

二.经济史概念

百度:

1经济史概念:

从实践角度看,经济史是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历程;

从学科角度看,经济史(或经济史学)是对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学科。

2经济史的两种范式:史学范式与经济学范式

①两种范式的概念

经济史的史学范式是用史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体系总结,其理论工具是史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和过程。史学范式的经济史简短概念:是描述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学科。

经济史的经济学范式是用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的理论体系总结,其理论工具是经济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和过程。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简短概念:是分析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原因的学科。

②两种范式的异同

区别首先,二者所属学科不同。史学范式的经济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专门史范畴;济学范式的经济史则是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学范畴。

其次,二者研究侧重点不同。

第三,二者研究方法不同。从研究方法来看,史学范式的经济史所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归纳法;

相比之下,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则更强调应用抽象演绎法。

第四,二者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

联系首先,从相互支持方面看,史学范式的经济史为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提供立论基础,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指导。

其次,从相互趋同方面看,无论是史学范式的经济史还是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都有长期应用历史归纳法的传统。

最后,两种范式的经济史的共同点将越来越多。

③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历史归纳法:就是通过历史事实来总结出某种命题,或者对某种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这是经济史研究方法中最具有学科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也常被称为历史方法。

抽象演绎法:抽象演绎法的本质是推测,即利用通过观察得出的规律性解释,来进一步推测出未经考察的领域。

系统分析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上各个时期内中国经济体系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及其经济运行绩效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借以寻找导致各个时期不同经济绩效的内外因素。比较经济史研究。

④中国经济史分期

第一阶段:中国古代经济史(远古—公元1840年)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经济史(公元1840年—1949年)第三阶段:中国当代经济史(公元1949年—现在)课件:

1经济

经济(economy)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oikonomos,它的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经济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经济只不过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易的人们所组成的群体而已。。

2经济史

经济史是一门伴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也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是历史演进的经济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诠释,是对人类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的总解读。

经济史定义:叙述人类为满足其欲望所作奋斗的故事。人是经济史的主体,而自然环境或物质因子则是经济史的客体;制度因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要角,而此制度可区分为主要是来自自然形成的经济制度和人为的政治制度。

经济史作为理论经济学的一个学科,其任务是要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说历史中的经济内容。著名经济史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R.希克斯把人和经济制度的演变作为经济史的主要内,研究经济发

展的趋势,即由习俗经济、指令经济向商业经济或市场经济转变。我们通常把这个转变称为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

三.桑基鱼塘

课件:

“基塘”——生态农业的雏型

“基塘”是中国南方水乡农民集约利用土地的又一个创造,尤以珠江三角洲的基塘为突出。它不仅能高度集约利用土地,而且是极为优越的生态农业的雏型。珠江三角洲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全年温度较高,雨量充沛,很少见霜雪,植物生长期长。从地势看,全区约1/3耕地属于平坦低洼地,河网密布,冲积土壤富合有机质,天然肥力较高。夏季雨期,这里易造成水患。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建设水利的经验,把田地改建为基塘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明代以前,农民就已利用洼地,深挖为塘,筑泥成基,养鱼、种果树。修建基塘的方法是;“将洼田挖深取泥,覆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的地势高,土层厚,可以消除水浸内涝和咸水的威胁。先出现的为“果基鱼塘”,其种养情况是“广州诸大县村落中,往往弃肥田以为基,以树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之,柑、橙次之。龙眼多树宅旁,亦树干基。基下为池蓄鱼。”(《广东新语·鳞语》)明中期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在生丝出口日益增加的刺激下,出现了挖果种桑,以“桑基”代替果基的形势。

桑基鱼塘的种养形式是:“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矢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卷二)桑基鱼塘把养蚕和养鱼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者问的物质循环,

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使地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果基鱼塘与之相比,则缺乏这种良性循环。桑基鱼塘由于在经济上和生态环境上都有明显的优势,明末清韧有较大的发展。珠江三角洲一带不少地方出现了“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热潮。当时渔桑业最发达的南海九江已经是“一乡之中,塘居其八tg居其二”(光绪九年《九江儒林乡志》卷五)。到清末,基塘几乎遍及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塘形式也发展为多种多样,除桑基、果基外,还有“蔗基”、“稻基”和“菜基”等。它们都是农民根据具体经济或生活需要而决定安排的。咸丰、同治年问(185l一1874年),桑基鱼塘除了把种桑、养蚕、养鱼三者铵比例搭配外,还结合养猪,充分利用涌堑、塘面和基边养殖水浮莲、假苋菜等,作为猪的部分饲料,而猪粪则可用来养鱼。这样利用桑基鱼塘进行多种经营,促使生态循环系统更加完善。关于基和塘的比例。在明初还没有固定的比例,到明末清韧已基本上形成“三基七水”或“四基六水”的比例组台形式。清中叶以来,逐渐把比较合理的“六基四水”比例形式固定丁下来。

除广东珠江三角洲以外,长江流域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基塘生产也有很大发展。太湖流域低洼地区“凿其最洼音为池,余则围以高塍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蓄鱼。池之上架以梁为笼舍,畜鸡猪其中,鱼食其类而肥。塍上值梅、桃诸果属;其汀泽则种菱、芡,可畦者艺四时谙蔬,皆以千计。”(光绪《常昭合志稿》卷四八)这种基塘为“粮一畜一鱼一果一菜”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结构。据明末《沈氏农书》和清初《补农书》记载,在浙江嘉兴、湖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也形成了圩外养鱼,圩上植桑,圩内种稻,户内养猪,即农一桑一鱼一畜相结合的生产结构”。据以上所述,不难看出基塘既能合理利用水陆资源,又能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不论在生态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能取得高效益的一种土地利用形式。

百度:

百度名片:桑基鱼塘(mulberry fish pond),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桑基鱼塘是池中养鱼、池埂种桑的一种综合养鱼方式。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前进,逐渐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科学化的人工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mulberry fish pond),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

定义:桑基鱼塘是池中养鱼、池埂种桑的一种综合养鱼方式。从种桑开始,通过养蚕而结束于养鱼的生产循环,构成了桑、蚕、鱼三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蚕沙、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粪等泥肥肥桑的比较完整的能量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蚕丝为中间产品,不再进入物质循环。鲜鱼才是终级产品,提供人们食用。系统中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的好坏,也必将影响到其他生产环节。珠江三角洲有句渔谚说“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前进,逐渐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科学化的人工生态系统。

生产方式: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水涝,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主要特点:1、种桑与养蚕、鱼、猪相结合,生产上有紧密的联系。2、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3、塘与基合理分布,水陆资源相结合。

四.赋税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