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胶体化学(粘土——水系统)

第八章胶体化学( 粘土——水系统)

教学要求:

1. 明确胶体的概念及胶粒的粒径范围。明确憎液溶胶的主要特征。

2. 明确胶体的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动力性质(布朗运动、扩散、沉降)。

3. 熟悉溶胶的电学性质(电泳、电渗),理解胶粒带电的原因。

4. 明确扩散双电层理论,能根据胶体制备条件写出胶团的结构式。

5. 掌握憎液溶胶的稳定和聚沉的原因,了解电解质及其他因素对溶胶稳定性的

影响。

6. 清楚聚沉值、聚沉能力、价数规则的含义,能判断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大小。

7. 了解粘土胶体结构的带电原因,及影响其阴、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因素。

8. 明确影响粘土泥浆流动性、稳定性、触变性、可塑性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胶体分散系统的分类、性质及稳定因素,熟悉胶体的基本理论。

2.重点掌握粘土-水系统的胶体的特性,明确其带电原因、电学性质、胶团结构。明确粘土-水系统的其胶体性质(流动性、稳定性、触变性、可塑性)。胶体化学部分省略

粘土——水系统

1粘土的荷电性

(1)负电荷:

①粘土晶格内离子的同晶置换,硅氧四面体中Si4+被Al3+所转换,或铝氧八面体中三价的铝被二价镁、铁所置换。

蒙脱石:2:1型,二八面,层间水,

高岭石:1:1型,二八体,无层间水

高岭石中破键,少量同晶置换,

③吸附在表面的腐殖质离解而产生。

(2)两性电荷

①高岭石在酸性或中性及弱碱性条件下,带正电荷。

②高岭石在强碱性条件下,OH基中H解离,使得边面带负电荷。

2 粘土的离子吸附与交换

粘土由于同晶置换,破键和吸附腐殖质的离解使得粘土带负电。

(1)吸附:介质中的阳离子。

H+饱和是纯粘土;Na+饱和是Na粘土;自然界中大量存在是Ca2+。离子被吸附的难易程度取决于离子的电价及水化半径,电价升高,易被吸附,同价阳离子

+>K+>Na+>Li+

水化半径越小,越被吸附。其顺序 H+>Al3+>Ba2+Sr2+>Ca2+>Mg2+NH

4

(2)离子交换:

由于各种阳离子的被吸附能力不同,因而已被吸附在粘土颗粒上的阳离子,就可能被吸附能力更强的离子所置换。例如交换反应如下:

Ca-粘土+2Na+≡2Na-粘土+Ca2+

利用离子交换可以提纯粘土:

X——树脂+Y——粘土≡Y——树脂+X——粘土,其中Y为多种离子。

(3)影响离子交换的因素

3粘土胶体的电动性质

(1)粘土与水作用(胶团结构)

粘土表面带负电,存在着一个电场,使极性分子定向排列,形成水化层(吸附层),直到水分子热运动足以克服胶核引力,水分子逐渐过渡到不规则排列——扩散层。粘土胶团的结构示意图

①牢固结合水:粘土颗粒(胶核)吸附着完全定向的水分子层和水化阳离子,这部分与胶核形成一个整体,一起在介质中移动(胶核),这种水称为牢固结合水。

②松结合水:牢固结合水外定向程度较差的水,<200A 。

③自由水:松结合水以外,无定向性>200A。

④结构水:以OH-基形式存在于晶格结构内的水。

⑤粘土结合水的影响因素:A.矿物组成;B.分散度以及吸附阳离子;C.离子价态和半径关系; 其排列顺序如下:

H+

(2)粘土胶体的电动电位

粘土颗粒对水化阳离子的吸附随着粘土与阳离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弱,又由于阳离子本身热运动,阳离子分布由多到少,到达P点时,平衡了粘土表面全部负电荷。吸附层:在外电层作用下,粘土质点与一部分吸附牢固的水化阳离子随粘土质点向正极运动,叫吸附层。

扩散层:另一部分水化阳离子不随粘土质点移动,而向负极移动,叫扩散层。扩散层和吸附层之间的电位差,称为ζ-电位。

影响ζ-电位的因素:

①.ζ-电位和双电层厚度有关,双电层越厚,ζ-电位越大。

②.阳离子浓度:阳离子浓度越大,扩散层压缩,ζ-电位降低;

③阳离价态:电价越高,ζ-电位越小;同价离子半径越大,ζ-电位越低;

④矿物组成,形状粒度。ζ-电位的大小顺序为:

H+

4粘土——水系的胶体性质

(1)流变学基础

流变学是研究物质流动和变形的一门科学。

对于粘度公式σ=ηdv/dx, 此式表示在切向力作用下流体产生的剪切速度

dv/dx与剪切应力σ成正比例,比例系数为粘度η,凡符合这个规律的物质称为理想流体或牛顿型流体。例如水,甘油,低分子量化合物。宾汉型:新搅拌混凝土。

塑流型:屈服值紊流——层流——牛顿型;泥浆,油漆,硅酸盐材料在高温烧结时,晶界滑移。

假塑性流动:η随着dv/dx升高,η下降,例如淀粉。

膨胀流动:η随着dv/dx升高,η升高,例如瘠性料。

(2)泥浆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从流变学的观点看,要制备流动性好的泥浆必须拆开粘土泥浆原有的一切结构,由于片状粘土颗粒表面是带静电荷的,粘土的边面又能随PH值的变化既能带正电,又能带负电,而粘土板面上始终带负电,必须有几种结合,这几种会结合,只有面——面结合阻力小。

泥浆胶溶实质是——拆开泥浆的内部结构,使边——边、边——面结合转变成面——面排列的过程。泥浆胶溶必须具备几下条件:

①介质呈碱性——边面带负电荷,消除边——面或边——边吸引,同时也增

加了粘土表面净电荷,使粘土颗粒间静电斥力增加。

②必须有一价碱金属离子交换粘土原来吸附的离子:ζ-电位越高,斥力越大。

③阴离子作用:阴离子与原粘土上吸附其它离子形成不可溶物或形成稳定络

合物,促进反应进行;特殊作用。例如:

Ca-土+2NaOH↔2Na-土+Ca(OH)2

Ca-土+Na2SiO3↔2Na-土+CaSiO3

由于CaSiO

3的溶解度比Ca(OH)

2

低于得多,因此后一反应比前一反应更易

进行。

泥浆的稳定性:H+

4

+

(3)泥浆的触变性

①触变:泥浆静止不动时似凝固,一经扰动振动,凝固的泥浆又重新获得流动性,如静止,又重新凝固,是一种凝胶体和溶胶体可逆转化过程。

②触变泥浆结构“纸牌结构”,“卡片结构”由于粘土颗粒边面带电不同(吸

引——斥)静电力作用形成疏松三维网状结构,包裹着大量“自由水”,

在剪应力作用下结构破坏,自由水释放,具有流动性。

③影响因素:A 含水量;B矿物组成;C粒度;电解质种类与数量;D温

度。

触变性:H+>Al3+>Ba2+Sr2+>Ca2+>Mg2+NH

4

+>K+>Na+>Li+

(4)粘土的可塑性

粘土水混合成泥团,受到高于某一剪应力后,可以塑造成任何形状,当去除应力后保持其形状,这一性质为可塑性。

产生可塑性的原因:

关于泥料可塑性产生机理的认识尚不甚统一。一般来说,干的泥料只有弹性,颗粒间表面力使泥料聚在一起,由于这种力的作用范围很小,稍有外力即可使泥料开裂。要使泥料能塑成一定形状而不开裂,则必须提高颗粒间作用力,同时在产生变形后能够形成新的接触点,基于这种认识,有过种种关于泥料塑性的产生机

理。

⒈固体键理论

可塑性是由于粘土—水界面键力作用的结果。粘土和水结合时,第一层水分子是牢固结合的,它不仅通过氢键与粘土粒子表面结合,同时也彼此联结成六角网层。随着小量增加,这种结合力减弱,开始形成较不规则排列的松结合水层。它起着润滑剂作用,虽然氢键结合力依然起作用,但泥料开始产生流动性。当水量继续增加,即出现自由水,泥料向流动状态过渡。因此对应于可塑状态,泥料应有一个最适宜的含水量,这时它处于松结合水和自由水间的过渡状态。

2. 紧薄膜理论

在水存在时,颗粒间隙的毛细管作用对粘土粒子结合的影响。认为在塑性泥料的粒子间存在两种力,一是粒子间的吸引力;另一种是带电胶体微粒间的斥力。由于在塑性泥粒中颗粒间形成半径很小的毛细管(缝隙),当水膜仅仅填满粒子间这些细小毛细管时,毛细管力大于粒子间的斥力,颗粒间形成一层张紧的水膜,泥粒达到最大塑性。当水量多时,水膜的张力松弛下来,粒子间吸引力减弱。水量少时,不足以形成水膜,塑性也被破坏。

3. 胶团与介质,胶团与胶团之间的静电引力

可塑性是基于带电粘土胶团与介质中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和胶团间的静电斥力作用的结果。由于粘土胶团的吸附层和扩散层厚度是随交换性阳离子的种类而变化的。当两个颗粒逐渐接近到吸附层以内,斥力开始明显表现出来,但随着距离拉大,斥力迅速降低。当引力占优势,它吸引其它粘土粒子包围自己而呈可塑性。当斥力大于引力,可塑性较差。因此可以通过阳离子交换来调节粘土可塑性。影响可塑性的因素

影响可塑性的因素有粘土种类、含量、颗粒大小、分布和形状、含水量以及电解质种类和浓度等。

①含水量:可塑性只发生在某一最适宜含水量范围,水分过多过少都会使泥料的流动特性发生变化。

②电解质:不同电解质会改变粘土粒子吸附层中的吸附阳离子,因而颗

粒表面形成的水层厚度随之变化,并改变其可塑性。

③颗粒大小和形状:可塑性与颗粒间接触点的数目和类型有关。颗粒尺

寸越小,比表面大,接触点也多,变形后形成新的接触点的机会也多,可塑性就好。颗粒越小,离子交换量提高也会改善可塑性。颗粒形状直接影响粒子间相互接触的状况,对可塑性也是重要的。如片状颗粒因具有定向沉积特性,可以在较大范围滑动而不致相互失去联结,因而比粒状颗粒常有较高可塑性。 (5) 瘠性料的悬浮与塑化 粘土是天然原料,由于它在水介质中荷电和水化以及它有可塑性,因此它具有使无机材料可以塑造成各种所与要的形状的良好性能。但天然原料成分波动大,影响材料的性能。因而使用一些瘠性料如氧化物或其它化学式剂来制备材料是提高材料的机、电、热、光性能的必由之路,而解决瘠性料的悬浮和塑化又是获得性能优异材料的重要方面。

瘠性料的悬浮

无机材料中常遇到的瘠性料有氧化物、氮化物粉末;水泥、混凝土浆体……等,由于瘠性材料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因此要区别对待。一般常用两种方法使瘠性料泥浆悬浮,一种是控制料浆的PH 值;另一种是通过有机表面活性物质的吸附,使粉料悬浮。

控制料浆PH 值

采用控制料浆PH 值使泥浆悬浮方法时,制备料浆所用的粉料一般都属两性氧化物,,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铁等。它们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均能胶溶,而在中性时反而絮凝。两性氧化物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发生以下的离解过程:

酸性介质中: MOH=-++OH M

碱性介质中: MOH=M +-+H O

离解程度决定于介质的pH 值。随介质的pH 值变化的同时又引起胶粒ξ-电位的增减甚至变号,而ξ-电位的变化又引起胶粒表面吸力与斥力平衡的改变,以至使这些氧化物泥浆胶溶或絮凝。

以Al2O3料浆为例,当pH 值从1-15时,料浆ξ-电位出现两次最大值。PH=3时,ξ-电位=+183mV ;pH=12时,ξ-电位=-70.4mV 。对应于ξ-电位最大值时,料浆粘度最低。而且在酸性介质中料浆粘度更低。

Al2O3泥浆如是酸性介质,反应如下:

Al2O3+6HCl→2AlCl3+3H2O

AlCl3+H2O-AlCl2OH+HCl

AlCl2OH+H2O→AlCl(OH)2+HCl

由于AlCl3是水溶性的,在水中生成AlCl2+1,AlCl2+和OH-1离子,Al2O3胶粒优先吸附含铝的AlCl2+1和AlCl2+1离子,使Al2O3成为一个带正电的胶粒,然后吸附OH-1而形成一个别庞大的胶团。当PH值较低,即HCl浓度增加,液体中Cl-增多而逐渐进入吸附层取代OH-由于Cl-的水化能力比OH-强,Cl水化膜厚,因此Cl-进入吸附层的个数减少而留在扩散层的数量增加,致使胶粒正电荷升高和扩散层增厚,结果导致胶粒ξ-电位升高.料浆粘度降低。如果介质pH值再降低, 由于大量Cl-压入吸附层,致使胶粒正电荷降低和扩散层变薄,随之而下降.料浆粘度高度.

在碱性介质中例如加入NaOH,Al2O3呈酸性其反应如下:

Al2O3+2NaOH=2NaAlO2+H2O

NaAlO2=Na++AlO2-

这时Al2O3胶粒优先吸附AlO2-,使胶粒带负电,然后吸附Na+形成一个胶团,这个胶团同样随介质pH值变化而有ξ-电位的升高或降低,导致料浆粘度的降低和增高.

Al2O3生产中应用此原理来调节Al2O3料浆的pH值,使之悬浮或聚沉。

有机表面活性物质的吸附使粉料悬浮

有机高分子或表面活性物质,如阿拉伯树胶、明胶、羧甲基纤维素等常用来做为瘠性料的悬浮剂。以Al2O3料浆为例,在酸洗Al2O3粉时,为使Al2O3粒子快速沉降而加入0.21~0.23%阿拉伯树胶。而在注浆成型时又加入1.0~1.5%阿拉伯树胶对Al2O3料浆粘度的影响如图所示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用量时却起相反的作用,这是因为阿拉伯树胶是高分子化合物,它呈卷曲链状,长度在400~800μm,而一般胶体粒子是0.1μm~1μm,相对高分子长链而言是极短小的。当阿拉伯树胶用量少时,分散在水中Al2O3胶粒粘附在高分子树胶的某些链节上,由于树胶量少,在一个树胶长链上粘着较多的胶粒Al2O3引起重力而聚沉。若增加树胶加入量。由于高分子树脂数量增多,它的线型分子层在水溶液中形成网络结构,使Al2O3胶粒表面形成一层有机亲水保

护膜,Al2O3胶粒要碰撞聚沉就很困难,从而提高料浆的稳定性。

瘠性料的塑化

瘠性料塑化一般使用两种加入物,加入天然粘土类矿物或加入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作为塑化剂。

粘土是廉价的天然塑化剂。但含有较多杂质,在制品性能要求不太高时广泛采用它为塑化剂。粘土中一般用塑性高的膨润土。含膨润土的塑性陶瓷结构如图

4-41。膨润土颗粒细,水化能力大。它遇水后又能分散成很多粒径约零点几微米的胶体颗粒。这样细小胶体颗粒水化后使胶粒周围带有一层粘稠的水化膜,水化膜外围是松结合水。瘠性料与膨润土构成不连续相,均匀分散在连续介质——水中,同时也均匀分散在粘稠的膨润土胶粒之间。当外力作用下,粒子之间沿连续水膜滑移,当外力去处后,细小膨润土颗粒间的作用力仍能使它维持原状。这时泥团也就呈现可塑性。

瘠性料塑化常用有机塑化剂有聚乙烯醇(PVA)、羧甲基纤维素(CMC)、聚醋酸乙烯酯(PVAC)等。塑化机理主要是表面物理化学吸附,使瘠性料表面改性。

粘土及改性粘土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粘土及改性粘土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粘土类矿物因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而表现出良好的吸附和离子交换性能,在废水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介绍了不同种类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对其作为吸附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的改性产品的性能,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粘土;吸附剂;废水处理 进入20世纪以来,吸附不仅在化学工业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单元操作过程,而且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技术,在废水、废气的治理中更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而吸附剂的选择是否得当则决定了某一吸附操作的技术经济性和环保水平[1]。粘土因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而具有良好的吸附和离子交换性能,且其储量大、价格低,是一类很有发展前景的优质廉价吸附剂,本文就粘土类吸附剂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综述[2] 。 粘土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粘土成分相当复杂,组成粘土矿的主要元素是硅、氧和铝,粘土中还常含有石灰石、石膏、氧化铁和其他盐类[3]。 一、几种粘土的结构和性质 1 凹凸棒土 凹凸棒石呈土状、致密块状产于沉积岩和风化壳中,呈白色、灰白色、青灰色、灰绿色或弱丝绢光泽,土质细腻,有油脂滑感,质轻、性脆,断口呈贝壳状或参差状,吸水性强,湿时有粘性和可塑性,干燥后收缩小,不大显裂纹,水浸泡崩散,悬浮液遇电介质不絮凝沉淀[3]。凹凸棒土是一种富镁硅酸盐粘土矿物,其晶体结构为硅酸盐的双链结构(角闪石类)和层状结构(云母类)的过渡类型,为2:1型粘土矿物[2]。由于晶体结构中存在晶体孔道,内表面积较大,因而具有很强的物理吸附性能,吸附脱色能力强。凹凸棒土吸附有机污染物后,填充于其晶体孔道和晶体层间,由于晶体的孔道容量大,因而在印染水、油脂等有机物的净化处理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4]。 2 膨润土 膨润土又叫蒙脱土,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主要由蒙脱石构成,蒙脱石的晶体结构由两层硅氧四面体晶片中夹有一层铝氧八面体晶片组成,属于2:1型层状硅酸盐矿物。一般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中间存在着如Fe3+,Al3+,Mg2+阳离子类质同象置换,当置换阳离子为低价时,使结构增加等量的负电荷,由层间吸附的阳离子补偿,所以蒙脱石晶格内阳离子置换这一构造特性决定了蒙脱石的一系列重要性质,如阳离子交换性、膨胀性、吸附性等[6]。 在粘土矿物中,以蒙脱土的矿物种属最多,成分变化也最复杂,而且有许多

第八章胶体化学(粘土——水系统)

第八章胶体化学( 粘土——水系统) 教学要求: 1. 明确胶体的概念及胶粒的粒径范围。明确憎液溶胶的主要特征。 2. 明确胶体的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动力性质(布朗运动、扩散、沉降)。 3. 熟悉溶胶的电学性质(电泳、电渗),理解胶粒带电的原因。 4. 明确扩散双电层理论,能根据胶体制备条件写出胶团的结构式。 5. 掌握憎液溶胶的稳定和聚沉的原因,了解电解质及其他因素对溶胶稳定性的 影响。 6. 清楚聚沉值、聚沉能力、价数规则的含义,能判断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大小。 7. 了解粘土胶体结构的带电原因,及影响其阴、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因素。 8. 明确影响粘土泥浆流动性、稳定性、触变性、可塑性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胶体分散系统的分类、性质及稳定因素,熟悉胶体的基本理论。 2.重点掌握粘土-水系统的胶体的特性,明确其带电原因、电学性质、胶团结构。明确粘土-水系统的其胶体性质(流动性、稳定性、触变性、可塑性)。胶体化学部分省略 粘土——水系统 1粘土的荷电性 (1)负电荷: ①粘土晶格内离子的同晶置换,硅氧四面体中Si4+被Al3+所转换,或铝氧八面体中三价的铝被二价镁、铁所置换。 蒙脱石:2:1型,二八面,层间水, 高岭石:1:1型,二八体,无层间水 高岭石中破键,少量同晶置换, ③吸附在表面的腐殖质离解而产生。 (2)两性电荷 ①高岭石在酸性或中性及弱碱性条件下,带正电荷。

②高岭石在强碱性条件下,OH基中H解离,使得边面带负电荷。 2 粘土的离子吸附与交换 粘土由于同晶置换,破键和吸附腐殖质的离解使得粘土带负电。 (1)吸附:介质中的阳离子。 H+饱和是纯粘土;Na+饱和是Na粘土;自然界中大量存在是Ca2+。离子被吸附的难易程度取决于离子的电价及水化半径,电价升高,易被吸附,同价阳离子 +>K+>Na+>Li+ 水化半径越小,越被吸附。其顺序 H+>Al3+>Ba2+Sr2+>Ca2+>Mg2+NH 4 (2)离子交换: 由于各种阳离子的被吸附能力不同,因而已被吸附在粘土颗粒上的阳离子,就可能被吸附能力更强的离子所置换。例如交换反应如下: Ca-粘土+2Na+≡2Na-粘土+Ca2+ 利用离子交换可以提纯粘土: X——树脂+Y——粘土≡Y——树脂+X——粘土,其中Y为多种离子。 (3)影响离子交换的因素 3粘土胶体的电动性质 (1)粘土与水作用(胶团结构) 粘土表面带负电,存在着一个电场,使极性分子定向排列,形成水化层(吸附层),直到水分子热运动足以克服胶核引力,水分子逐渐过渡到不规则排列——扩散层。粘土胶团的结构示意图 ①牢固结合水:粘土颗粒(胶核)吸附着完全定向的水分子层和水化阳离子,这部分与胶核形成一个整体,一起在介质中移动(胶核),这种水称为牢固结合水。 ②松结合水:牢固结合水外定向程度较差的水,<200A 。 ③自由水:松结合水以外,无定向性>200A。 ④结构水:以OH-基形式存在于晶格结构内的水。 ⑤粘土结合水的影响因素:A.矿物组成;B.分散度以及吸附阳离子;C.离子价态和半径关系; 其排列顺序如下: H+

物理化学表面现象及胶体化学总结

1.压缩因子 任何温度下 第七章表面现象 1.在相界面上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陈称为表面现象。产生表面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表面层中的物质分子与系统内部的分子存在着力场上的差异。 2.通常用比表面来表示物质的分散度。其定义为:每单位体积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3.任意两相间的接触面,通常称为界面(界面层)。物质与(另一相为气体)真空、与本身的饱和蒸气或与被其蒸汽饱和了的空气相接触的面,称为表面。 4.表面张力:在与液面相切的方向上,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线段上的紧缩力。 5.在恒温恒压下,可逆过程的非体积功等于此过程系统的吉布斯函数变。 6.影响表面及界面张力的因素:表面张力与物质的本性有关、与接触相的性质有关(分子间作用力)、温度的影响、压力的影响。 7.润湿现象:润湿是固体(或液体)表面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 铺展:液滴在固体表面上迅速展开,形成液膜平铺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8.亚稳状态与新相生成:a.过饱和蒸汽:按通常相平衡条件应当凝结而未凝结的蒸汽。过热液体:按通常相平衡条件应当沸腾而仍不沸腾的液体。过冷液体:按相平衡条件应当凝固而未凝固的液体。过饱和溶液:按相平衡条件应当有晶体析出而未能析出的溶液。 上述各种过饱和系统都不是真正的平衡系统,都是不稳定的状态,故称为亚稳(或介安)状态。亚稳态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在指定条件下新相种子难以生成。 9.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 吸附:在一定条件下一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能自动地粘附在固体表面的现象。或者说,在任意两相之间的界面层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可自动发生变化的现象。吸附分为物理吸附(范德华力)和化学吸附(化学键力)。 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称为吸附剂或基质,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吸附的逆过程,即被吸附的物质脱离吸附层返回到介质中的过程,称为脱附(或解吸)。 10.吸附平衡:对于一个指定的吸附系统,当吸附速率等于脱附速率时所对应的状态。当吸附达到平衡时的吸附量,称为吸附量。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量与气体的平衡压力及系统的温度有关。 11.吸附等温线:在一定温度下,吸附量与平衡压力之间的关系曲线。饱和吸附量:吸附量不再随压力的上升而增加,达到吸附的饱和状态。 12.朗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单分子层吸附、固体表面是均匀的。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之间无作用力、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 覆盖度:某一瞬间固体总的表面积被吸附质覆盖的分数。 13.溶液表面的吸附: 负吸附:溶质B在表面层中的浓度小于它在溶液本体中的浓度。 正吸附:溶质B在表面层中的平衡浓度大于他在溶液本体的浓度。 溶质的表面吸附量或表面过剩:在单位面积的表面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与表面层中相同数量的溶剂处于溶液本体中所含的溶质物质的量之差值。 14.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凡是能使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习惯上,只溶入少量就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能解离为大小不等、电荷想反两种离子的表面活性剂。

固体表面与界面第八章浆体的胶体化学原理

第七章表面与界面 第一节固体的表面 一、固体表面的类型: (1)表面:一个物相和它本身蒸气(或真空)接触的分界面,即物体对真空或与本身蒸气接触的面。如固相与气相、液相与气相的分界面等---如固体表面、液体表面。(2)相界:一个物相与另一个物相(结构不同)接触的分界面,即结构不同的两块晶体或结构相同而点阵参数不同的两块晶体接合所形成的交界面。 (3) 晶界:不论结构是否相同而取向不同的晶体相互接触的分界面。 注意界面是一个总的名称,即两个独立体系的相交处,它包括了表面、相界和晶界。 二、固体表面的特征:(P107) 1、固体表面的特点:固体表面与固体内部的结构和性质是不相同的,原因是 (1)固体表面的缺陷要多得多,且复杂得多---有自身的,也有外来的。 (2)现在的材料都是高分散的粉体,其从粉碎时消耗的机械能获得的表面能十分巨大。 从块状粉磨成粉体,其表面能一般都增加上百万倍。 2、固体表面力场(P107两个力) 处于内部的质点,受力是均衡的,而处在表面的质点,由于力场不平衡,因此有剩余键力,使表面有吸附作用。这种固体表面和被吸附质点之间的作用力称为表面力。分为: 1、化学力:固体表面和被吸附质点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形成不饱和价键产生的力。 2、物理力:即范德华力---分子引力,因固体表面形成物理吸附或表面水蒸气凝聚而产生。又分为三种力:(P107) 三、固体(晶体)表面的结构(P108) 表面是指晶体与真空(或与本身蒸汽)之间的界面。由于表面的能量较高,所以液体表面总是力图形成球形表面来降低系统的表面能;而晶体由于质点不能自由流动,只能借助离子极化、变形、重排其结构引起表面处晶格畸变来降低表面能,从而引起表面层与内部结构差异。其差异体现在微观质点的排列状态(原子尺寸大小范围)和表面几何状态(一般显微结构范围)两个方面。 1、表面微观质点的排列状态 (1).表面对键强分布的影响: 表面的存在会影响晶体内部键强的分布。表面的键强两极分化,最强键、最弱键都分布在表面,总的结果是引起表面的表面能降低。随离开表面距离的增大,键增强、减弱的程度减小,表面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弱,到离开表面足够远的地方,键强已经不受表面影响了。(2).离子晶体的表面双电层结构 也就是说,表面力的存在使固体表面处于较高的能量状态,而存在自发降低能量的趋势,即产生离子极化、离子重排引起表面处晶格畸变形成表面双电层来降低表面能。即半径小、电价高的正离子对半径大的负离子极化作用大,易形成表面双电层,双电层的厚度也与极化大小有关。由于表面被负离子所屏蔽,因而表面呈负电性。形成表面双电层后表面能降低,而且表面双电层厚度越大,表面能降低越多。因为表面双电层产生后,正离子受力较均衡,且最表面负离子之间产生共价键结合,释放能量,使表面能量降低。这就是“松弛”现象—

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氧化反应

第八章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 一土壤胶体表面类型 1硅氧烷型表面 2:1型粘土矿物的单位片层是由八面体铝氧片或镁氧片夹在两层硅氧四面体片中间所组成。它所暴露的基面是氧离子层紧接硅离子层所组成的硅氧烷,故将其基面称为硅氧烷型表面。高岭石和其他1:1型粘土矿物只有一半的基面是硅氧烷型表面。硅氧烷型表面是非极性的疏水表面,不易解离。活性较弱,电荷来源主要是晶体内部同晶替代产生的多余电荷,电荷不随pH、阳离子和电解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2水合氧化物表面 指的是由金属阳离子和氢氧基组成的表面。水合氧化物型表面是极性的亲水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质子的缔结和离解可以产生电荷,这种电荷的数量因土壤溶液的pH和电解质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3有机物表面 有机物因有明显的蜂窝状特征而具有较大的表面。表面存在大量含氧功能团。 二土壤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积 比表面,它是用一定实验技术测得的单位质量土壤的表面积 土壤胶体的晶核对土壤的表面积有重要的贡献。晶质粘土矿物是土壤胶体晶核的主体。粘土矿物的类型不同,其表面积的大小和表面类型的差别相当大。土壤胶体的有机成分和无机胶膜对胶体表面积也有一定的贡献。 土壤表面电荷和电位 (1)永久电荷:该电荷起源于矿物晶格内部离子的同晶置换。同晶替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同晶替换作用是2:1型层状粘土矿物负电荷的主要来源。 (2)可变电荷:随pH的变化而变化的电荷,称为可变电荷。可变电荷的数量和符号取决与可变电荷表面的性质、介质pH和电解质浓度等。 (3)正电荷:一般认为,土壤中游离氧化铁是土壤产生正电荷的主要物质,而游离的铝化合物对正电荷的贡献较为次要。蒙脱石和伊利石的边面也可能出现正电荷。水铝英石和有机物质在低pH下都可能接受质子而带正电荷。 (4)净电荷:土壤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代数和就是土壤的净电荷。大多数土壤带有净负

胶体化学

胶体化学 胶体化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多相分散系统 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所构成的系统 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 根据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散系统可分为: 真溶液 d < 1nm ;胶体分散系统 1 < d <1000nm;粗分散系统 d >1000nm 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而不是一种特殊物质,不是物质的本性。 胶体化学研究对象是溶胶(也称憎液溶胶)和高分子溶液(也称亲液溶胶)。 气溶胶:云雾,青烟、高空灰尘 液溶胶:泡沫,乳状液,金溶胶、墨汁、牙膏 固溶胶:泡沫塑料、沸石、冰淇淋,珍珠、水凝胶、红宝石、合金 例 1.胶体溶液是( ) A.真溶液,故称为胶体溶液B.分散相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的分散体系C.分散相能通过滤纸及半透膜的分散体系D.分散相不能通过滤纸及半透膜的分散体系 2.. 溶胶的基本特性之一是( )

A.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于稳定体系B.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不稳定体系C.热力学上不稳定而动力学上稳定体系D.热力学上稳定而动力学上不稳定体系 3.. 雾属于分散体系,其分散介质是( ) A.液体B.气体C.固体D.气体或固体 4. 将高分子溶液作为胶体体系来研究,因为它( ) A.是多相体系B.热力学不稳定体系C.对电解质很敏感D.粒子大小在胶体范围内 5. 溶胶与大分子溶液的区别主要在于( ) A.粒子大小不同B.渗透压不同C.丁达尔效应的强弱不同D.相状态和热力学稳定性不同 6. 下列物系中,不属于胶体的是( ) A.云雾B.烟C.珍珠D.空气 7. 对于胶体与大分子溶液( ) A.都属于同类的分散体系B.两者的分散相质点均能通过滤纸,因此都属于均相混和物C.胶体属于介稳体系,大分子溶液属于稳定体系D.粘度都大 1.溶胶的制备与净化 1).溶胶制备的一般条件:(1)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2)必须有稳定剂存在 2).胶体的制备方法:(1)凝聚法: ①蒸气凝聚法,②过饱和法 (2)分散法: ①胶体磨, ②气流粉碎机(又称喷射磨)③电弧法—用于制备贵金属的水溶胶 2.溶胶的光学性质 1).光散射 (1)丁达尔效应:以一束强光射入溶胶后,在入射光的 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明亮的光带,被称为丁达尔效应 光本质是电磁波,当光波作用到介质中小于光波波

粘土─水系统z电位的测定(实验指导)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报告 专业 班、组 学号 姓名

粘土 ─ 水系统 ζ - 电位测定 一.目的意义 ζ - 电位是固液界面电位中的一种,其值的大小与固体表面带电机理、带电量的多少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固体微粒的分散特性、胶体物系的稳定性。对于陶瓷泥浆系统而言,ζ - 电位高时,泥浆的稳定性好,流动性、成型性能也好。 本实验的目的: 1. 了解固体颗粒表面带电原因,表面电位大小与颗粒分散特性、胶体物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2. 了解粘土粒子的荷电性,观察粘土胶粒的电泳现象。 3. 掌握通过测定电泳速率来测量粘土 ─ 水系统 ζ - 电位的方法。进一步熟悉 ζ - 电位与粘土 — 水系统各种性质的关系。 二.基本原理 在硅酸盐工业中经常遇到泥浆、泥料系统。泥浆与泥料均属于粘土 ─ 水系统。它是一种多相分散物系,其中粘土为分散相,水为分散介质。由于粘土颗粒表面带有电荷,在适量电解质作用下,泥浆具有胶体溶液的稳定特性。但因泥浆粒度分布范围很宽,就构成了粘土 ─水系统胶体化学性质的复杂性。 固体颗粒表面由于摩擦、吸附、电离、同晶取代、表面断键、表面质点位移等原因而带电。带电量的多少与发生在固体颗粒和周围介质接触界面上的界面行为、颗粒的分散与团聚等性质密切相关。带电的固体颗粒分散于液相介质中时,在固液界面上会出现扩散双电层,有可能形成胶体物系,而 ζ - 电位的大小与胶体物系的诸多性质密切相关。固体颗粒表面的带电机理,表面电位的形成机理及控制等是现代材料科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根据胶体溶液的扩散双电层理论,胶团结构由中心的胶核与外围的吸附层和扩散层构成。胶核表面与分散介质(即本体溶液)的电位差为热力学电位E 。吸附层表面与分散介质之间的电位差即 ζ - 电位,见图1。 带电胶粒在直流电场中会发生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根据胶粒移动的方向可以判断胶粒带电的正负,根据电泳速度的快慢,可以计算胶体物系的 ζ - 电位的大小。进而通过调整电解质的种类及含量,就可以改变 ζ - 电位的大小,从而达到控制工艺过程的目的。 微电泳仪测量 ζ - 电位的原理如图2所示。 胶体分散相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定向迁移。胶粒通过光 学放大系统将其运动情况投影到投影屏上。通过测量胶粒泳动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计算出电泳速率。依据赫姆霍茨方程即可计算出 ζ - 电位。 图1. 热力学电位与 ζ - 电位和胶团结构示意图

关于胶体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概述 1.关于胶体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相和相界面 相是指那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体系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称为多相体。相与相之间的接触面称为相接面。 (2)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 在多相分散体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相。包围分散相的另一相,称为分散介质。例如,水基钻井液中,粘土颗粒分散在水中,粘土为分散相,水为分散介质。 (3)分散度和比表面 分散度是某一分散程度的量度,通常用分散相颗粒平均直径或长度的倒数来表示。如果用D表示分散度,用a表示颗粒的平均直径或长度,则分散度可表示为D=1/a。比表面是物质分散度的另一种量度,其数值等于全部分散相颗粒的总面积与总质量(或总体积)之比。如果用S代表总表面积,用V表示总体积,用m表示总质量,则比表面可表示为: =S/V (m-1) (2-2) S 比 或 S =S/m (m-1/kg) (2-3) 比 物质的颗粒愈小,分散度愈高,比表面愈大,界面能与界面性质就会发生惊人的变化。所有颗粒分散体系的共性是具有极大的比表(界)面。 按分散度不同,可将分散体系分为细分散体系与粗分散体系。胶体实际上是细分散体系,其分散相的比表面≥104 m2/kg,其颗粒长度在1 nm~1 μm 之间。悬浮体则属于粗分散体系,其比表面大致不超过104m2/kg分散相的颗粒直径在1~40/μm之间。钻井液是复杂的胶体分散体系。水基钻井液基本上是溶胶和悬浮体的混合物,本书中统称为胶体分散体系。 (4)吸附作用 物质在两相界面上自动浓集(界面浓度大于内部浓度)的现象,称为吸附。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吸附吸附质的物质称为吸附剂。按吸附的作用力性质不同,可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仅由范德华引力引起的吸附,是物理吸附。这类吸附一般无选择性,吸附热较小,容易脱附。若吸附质与吸附

高考化学胶体知识点复习重点和试题

2021高考化学胶体知识点复习重点和试题 以下内容为考生整理了胶体知识点复习重点和试题,帮助考生进行考前第一轮复习。 【复习要求】 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 【复习过程】 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 分散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系中的粒子分散在其中的物质。例如:溶剂。 2、胶体的概念和本质特征 (1)概念: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 (2)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 3、几种液体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种类溶液浊液胶体 分散质粒子组成单个分子或离子巨大量分子的集合体①大量分子集合体 ②单个高分子 分散质粒子直径一般小分子:1nm100nm1nm~100nm 外观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均一、透明 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下沉或分层较稳定,有条件聚沉

透过滤纸或半透膜都能透过都不能透过透过滤纸,透不过半透膜 鉴别无丁达尔现象静置沉淀或分层有丁达尔现象 4、胶体性质 性质内容原因应用举例 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时产生光路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鉴别胶体和溶液 布朗运动胶粒不停地作无秩序的运动胶粒小,受溶剂分子运动撞击 电泳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胶粒因吸附离子等原因而带电分离蛋白质,电泳电镀,诊断疾病 聚沉在热、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另一胶体作用下聚成沉淀或凝胶热运动克服电斥力;离子或另一胶体使胶粒电荷被中和豆浆凝聚成豆腐;用明矾净水;解释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等 5、胶体的应用 ①农业生产:土壤的保肥作用。土壤里许多物质如粘土、腐殖质等常以胶体形式存在。 ②医疗卫生:血液透析,血清纸上电泳,利用电泳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③日常生活:制豆腐原理(胶体的聚沉)和豆浆牛奶、粥、明矾净水,都跟胶体有关。

土壤胶体表面化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土壤胶体表面化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土壤胶体的表面类型与构造 ●土壤胶体:一般将半径 d<0.001mm(即1 μm)的球形颗粒称为胶体(土壤粘粒又 称为土壤胶粒)。 ●❗❗❗胶粒基本构造:胶核与双电层 ●❗❗❗三类表面 ●硅氧烷型表面(硅氧片的表面):2∶1型粘粒(蒙脱石、蛭石)的上、下两面;1∶1 型粘粒(高岭石)1/2面。是非极性的疏水表面。 ●水合氧化物型表面:羟基化表面(R-OH);水合氧化物型表面是极性的亲水表 面。电荷来源为表面-OH基质子的缔合(-OH2+)或解离(-OH→-O- + H+)。产生的电荷为可变电荷。 ●有机物型表面:腐质物质为主的表面,表面羧基(—COOH)、酚羟基(R- OH)、氨基(—NH2)、醌基、醛基、甲氧基等活性基团。解离 H+ 或缔合 H+ 产生表面电荷。产生的电荷为可变电荷。 ●土壤胶体表面性质 ●土壤胶体的表面积 ●❗比表面 (specific surface) :单位重量(体积)物体的总表面积。物体颗粒愈细 小,表面积愈大。 ●非结晶型氧化物比表面积比结晶型大很多。 ●土壤胶体表面电荷 ●❗❗❗❗❗种类 ●永久电荷:起源于矿物晶格内部离子的同晶置换,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 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 ●可变电荷:1)水合氧化物型表面对质子的缔合和解离。2)土壤有机质表面 的可变电荷可来自羧基、氨基、酚羟基等功能团的质子化或解离。 ●土壤电荷数量 ●一般用每千克物质吸附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 (+) /kg]表示 ●❗❗阳离子交换量CEC ,即土壤净负电荷的数量,非恒值,随pH变化 ●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吸附 ●定义:根据物理化学的反应,溶质在溶液中呈不均一的分布状态,溶液表面层 中的浓度与其内部不同的现象称为吸附作用。 ●阳离子的静电吸附 ●土壤胶体一般带有大量负电荷 ●通过静电力(库仑力)使土壤胶体表面能从土壤溶液中吸附阳离子,在胶体表 面形成扩散双电层(完全解离,自由移动)

粘土的主要化学成分

粘土的主要化学成分 黏土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黏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还有氧化镁、碳酸钙和三氧化二铝。它们的熔点都不很高,在大约900℃条件下,它们之间会部分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硅酸钙和硅酸铝,并融合在一起形成坚硬的陶。 粘土是什么东西 1.粘土是粘性土,含砂粒少,水不易通过,可塑性好。 2.一般来说,粘土是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风化后形成的。一般是原地风化。那些颗粒较大,成分接近原石的,称为原生粘土或原生粘土。这种粘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组成,白色,耐火,是制备瓷土的主要原料。 粘土的化学成分有哪些 常见粘土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 al2o3, fe2o3, na2o, k2o,mgo,cao等,还有其他微量杂质。 粘土的主要化学成分 4 铝硅酸盐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粘土是一种粘性土,沙粒很少,由于水不容易通过,所以可塑性很好。 一般粘土是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风化后形成的。一般是原地风化。那些颗粒较大,成分接近原石的,称为原生粘土或原生粘土。这种粘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组成,白色,耐火,是制备瓷土的主要原料。

形成原因: 粘土一般是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风化后形成的。一般就地风化,称为原生粘土或颗粒较大,成分与以前的石头相似的原生粘土。这种粘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组成,颜色为白色,耐火。它是制备瓷土的主要原料。 而粘土继续风化变年轻,然后靠流水和风迁移,在下游形成厚厚的一层粘土,称为次生粘土或次生粘土。这种粘土污染大,含金属氧化物多,颜色深,耐火性低。由于其良好的粘性和可塑性,是制备粘土的主要原料。 高岭土是以高岭石亚族矿物为主要成分的软质黏土。主要由高岭石矿物组成。自然界中,组成高岭土的矿物有黏土矿物和非黏土矿物两类。颜色为白色,最高白度大于95%,硬度为1~4。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黏土成分 黏土成分是什么? 黏土的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矿物。 粘土是一种粘性土,沙粒很少,由于水不容易通过,所以可塑性很好。一般粘土是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风化后形成的。一般是原地风化。那些颗粒较大,成分接近原石的,称为原生粘土或原生粘土。这种粘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组成,白色,耐火,是制备瓷土的主要原料。 黏土(英语:clay),又作粘土,是颗粒非常小的(<2μm)可塑的硅铝酸盐。除了铝外,黏土还包含少量镁、铁、钠、钾和钙,是一种重要的矿物原料。

胶体化学综述

姓名:杨加明 学号: 09057118 题目:胶体化学概念的综述 摘要:引出胶体化学的概念和基本知识,介绍胶体化学的发展历史,着重论述胶体化学在医学和生活中的应用,并阐述我国胶体化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关键词:胶体;胶体化学;生命科学;生活;发展; 引言:胶体化学(colloidal chemistry)是研究广义的胶体分散系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一门科学。1861年Thomas Graham提出“胶体”(Colloid)一词,标志胶体化学的产生。1864年,英国科学家格雷阿姆对胶体进行了大量实验,而且在多方面有开创性地研究,导致建立了一门有系统性的学科———胶体化学。但直到1907年俄国科学家法伊曼才给胶体这个概念以确切的定义。他提出定义: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 正文 一.基本胶体知识 1.分类: 1)、按分散剂的不同可分为气溶胶,固溶胶,液溶胶; 2)、按分散质的不同可分为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2.实例 1)、烟,云,雾是气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是固溶胶,蛋白溶液,淀粉溶液,肥皂水,人体的血液是液溶胶; 2)、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是分子胶体,土壤是粒子胶体; 3)、常见的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硅酸胶体、淀粉胶体、蛋白质、血液、豆浆、墨水、涂料、肥皂水、AgI、Ag2S、As2S3 4)、分类:按照分散剂状态不同分为:

气溶胶——分散质、分散剂都是气态物质:如雾、云、烟 液溶胶——分散质、分散剂都是液态物质:如Fe(OH)3胶体 固溶胶——分散质、分散剂都是固态物质:如有色玻璃、合金 3、胶体的性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上可看到有一条光带,这个现象叫丁达尔现象。利用此性质可鉴别胶体与溶液、浊液。 2)、有电泳现象 由于胶体微粒表面积大,能吸附带电荷的离子,使胶粒带电。当在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可向某一极定向移动。 利用此性质可进行胶体提纯。 胶粒带电情况: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AgI的胶粒一般带正电荷,而金属硫化物和硅酸的胶粒一般带负电荷。 3)、可发生凝聚 加入电解质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或加热均可使胶体发生凝聚。加入电解质中和了胶粒所带的电荷,使胶粒形成大颗粒而沉淀。一般规律是电解质离子电荷数越高,使胶体凝聚的能力越强。用胶体凝聚的性质可制生活必需品。如用豆浆制豆腐,从脂肪水解的产物中得到肥皂等。 4、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与人类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1)、土壤里发生的化学过程。因土壤里许多物质如粘土、腐殖质等常以胶体形式存在。 2)、国防工业的火药、炸药常制成胶体。 3)、石油原油的脱水、工业废水的净化、建筑材料中的水泥的硬化,都用到胶体的知识。 4)、食品工业中牛奶、豆浆、粥都与胶体有关。 总之,人类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与胶体有关,胶体化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实验室简单胶体的制备 Fe(OH)3胶体制备:将25毫升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再逐滴加入1-2毫升的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FeCl3+H2O = Fe(OH)3(胶体)+3HCl

粘土矿物和粘土胶体化学基础

粘土矿物和粘土胶体化学基础 第一节粘土矿物的晶体构造与性质 粘土作为钻井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晶体构造与性质对钻井液性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钻井过程中井眼的稳定性、油气层的保护均与地层中粘土矿物类型和特性密切相关。粘土 主要是由粘土矿物(含水的铝硅酸盐)组成的。某些粘土除粘土矿物外,还含有不定量的非 粘土矿物,如石英、长石等。许多粘土还含有非晶质的胶体矿物,如蛋白石、氢氧化铁、 氢氧化铝等。有人把任何细粒的、天然的、土状的物料都叫做粘土,这种提法并不确切。 大多数粘土颗粒的粒径小于2μm,它们在水中有分散性、带电性,离子交换以及水化性,这些性能都是在处理与配制钻井液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一、粘土矿物的分类和化学组成1.粘土矿物的分类 粘土矿物的分类方法很多,现根据其单元晶层构造的特征进行分类,见表2-1。表2- 1的资料说明,粘土矿物按两种晶片的配合比例可分为1:1型(一层硅氧四面体晶片与一 层铝氧八面体晶片相结合构成单元晶层)、2:1型(两层硅氧四面体晶片中间夹一层铝氧八面体晶片构成单元晶层)、2:2型(硅氧四面体晶片与铝(镁)氧八面体晶片交替排列的四层晶片构成单元晶层)以及层链状结构(硅氧四面体组成的六角环依上下相反方向对列)等几类。 * 以前称为蒙脱石族,1975年国际粘土研究会命名委员会决定采用蒙皂石族来代替蒙脱石族的称呼。 2.粘土矿物的化学组成 粘土中常见的粘土矿物有三种:高岭石、蒙脱石(也叫微晶高岭石、胶岭石等),伊利 石(也称水云母)。它们的化学组成见表2-2。 从表2-2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其化学成分是不同的。如高岭石,其氧化铝 含量较高,氧化硅含量较低;而蒙脱石的氧化铝含量较低,氧化硅含量较高;伊利石的特 点是含有较多的氧化钾。上述各类粘土矿物化学成分的特点是用化学分析方法鉴别粘土矿 物类型的依据。 二、几种主要粘土矿物的晶体构造 1.粘土矿物的两种基本构造单元 (1)硅 氧四面体与硅氧四面体晶片 硅氧四面体中有一个硅原子与四个氧原子,硅原子在四面体的中心,氧原子(或氢氧 原子团)在四面体的顶点,硅原子与各氧原子之间的距离相等(见图2-1a)。在大多数粘土

胶体化学的发展史

胶体化学的发展史 一.胶体化学的简史与内容 胶体这个名词史由英国科学家Thomas Graham(1861 年) 提出来的。那时近代的分子运动理论才成立,其应用只限于气体。Graham 最早将此新理论应用于液体体系,他系统地研究物质在液体中的扩散。他用的仪器极为简单,将一块羊皮纸缚在一个玻璃筒上,筒里装着要试验的溶液,并把筒浸在水中。Graham 用此种装置研究许多物质的扩散速度,发现有些物质,如糖、无机盐、尿素等扩散快,很容易自羊皮纸渗析出来;另一下物质,如明胶、氢氧化铝、硅酸等扩散很慢,不能或很难透过羊皮纸。前一类物质当溶剂蒸发时易于形成晶体析出,后一类物质则不能结晶,大多成无定形胶状物质。于是,Graham 把后一类物质称为胶体(Colloid ),其溶液称之为溶胶。胶体源自希腊文的κολλα(胶)。 虽然胶体化学的历史一般皆以1861 年为开始,其实,在此之前已有一些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作过胶体的研究,只是较为零星。例如,意大利化学家Selmi (1845 年)曾制备了氯化银、硫和普鲁士蓝在水中的假溶液,这些溶液外观透亮或微呈混浊。他认为溶液中分散的质点比通常的分子来得大。Faraday (1858 年)曾制得红色的金溶液,并发现溶胶对光有散射作用,此即所谓的Tyndall 效应。Faraday 制备金溶液时,十分强调所用器皿与药品必须非常干净。经他仔细制得的金溶胶保存到20 世纪二十年代才沉淀出来。 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胶体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更早,几乎和人类的文明一样悠久。在有历史记载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制造陶器;在夏禹之时就会酿酒;至少在周朝初期,人们就和用胶;在汉朝已出现用天然高聚物——纤维造出来的纸;在后汉又发明了墨。这些都是胶体应用的生动实例,也充分说明我们的民族时富于创造性的。在古埃及史中有湿木裂石的记载;中古的炼丹家已知道制备金汁,这是悬于水中的微粒金。和许多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一样,这些发明者的姓名现在已不可考。 在Graham 之后四十多年,俄国化学家Benmaph 用200 多种物质做实验,证明无论如何物质既可制成晶体状态也可制成真溶液,在酒精中则可形成胶体溶液。因此,晶体和胶体并不是不同的两类物质,而是物质的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由扩散慢和不能透过半透膜这些特性可以推断,胶体溶液中的质点不是以小分子,而是以大粒子的形式分散在介质中。这些胶体溶液在重力场中不沉降或沉降极慢,表面分散的质点额不会很大。总起来讲,胶体质点指的是至少在一个线度上,其大学在1nm 至1 μ m 之间的质点,当然这个大小的界线多少带有点人为性。简言之,胶体是指高度分散的分散体,胶体化学则是研究胶体体系的科学。胶体化学与化学的其他分支的不同之处是,后者的研究对象均属小分子,而胶体化学除了分子之外,更注意胶体大小的质点。 自上述内容可知,胶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散的质点和介质之间由很多的相界面。以直径为10nm 的球形质点来说(例如金溶胶或者二氧化硅溶胶),当质点总体积为1cm 3 时,其面积为600m 2 ,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胶体的许多性质,如稳定性和电学性质等,与界面能有密切关系。因此,对界面性质的研究很早就成为胶体化学的内容。后来表(界)面研究的范围日益扩大,凡事与界面有关连的体系与过程皆成为其研究对象,例如从人工造雨、矿石浮选、染色、防毒、水土保持到吸附与催化等,所以有一段时期胶体化学被称为表面化学。现在我们知道,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各有侧重。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物质的界面特性上,此即表面化学。倘若我们把细分割的物质当成一群质点构成的分散体加以研究,即为胶体化学。 虽然胶体质点可以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质点中不能只有一个分子。将明胶溶于水中或将橡胶溶于甲苯,皆分散成单独的分子。这些分子的大小合乎胶体质点的标准。由于大小相近,这些大分子溶液(分子溶胶)与胶体溶液(相胶体)有许多相似的性质

第八章土壤化学性质

第八章土壤化学性质 第八章 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 第一节 一、土壤胶体表面类型林学院 土壤胶体:无机胶体(粘粒)和有机胶体(腐殖质),多呈有机-无机复合 胶体。按表面位置分:内表面膨胀性粘土矿物的层间表面和腐殖质分子内 的表面,其表面反应为缓慢渗入过程。外表面粘粒的外表面和腐殖质、游 离铁铝氧化物等包被的表面,表面反应迅速。土壤学 按表面的化学结构特点,可分为以下三类表面 1、硅氧烷型表面——硅氧片的表面林学院 硅氧烷Si—O—Si。2∶1型粘粒的上、下两面, 2、羟基化表面(R-OH)M(金属离子)—OH,铝醇Al—OH,铁醇 Fe—OH,硅醇Si—OH等。水铝(镁)片,铁、铝氧化物及硅片边角断键。土壤学 的缔合—OH2+或离解—OH→—O-+H+。可变电荷。林学院 3、有机物表面 腐质物质为主的表面,表面羧基、酚羟基、氨基等活性基团。离解 H+或缔合H+产生表面电荷。可 变电荷。以上3类表面往往相互交织。

二、土壤胶体的比面1、土壤胶体的表面积比面:单位重量(体积)物体的总表面积。土壤学 物体颗粒愈细小,表面积愈大。 土粒直径(mm)总表面积(cm2)比面(cm2/cm3) 10林学院 3.1431.42 660 0.050.001 628.3231416 120060000 膨胀性2∶1型粘土矿物总表面积大,以内表面积为主 非膨胀性2∶1型和1∶1型粘土矿物总表面积小,一般以外表面为主(水化埃洛石例外)。 水铝英石比表面较大,内、外表面各一半。土壤学 铁、铝氧化物的比表面与其晶化程度有关,以外表面为主。土壤有机质的比表面大,表观比表面可达700m2/g2、比表面的测定方法(1)仪器法(2)吸附法。 不受介质pH值的影响,也不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土壤学 (2)可变电荷 在介质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A、腐殖质产生可变电荷腐殖质具有很多含氧功

粘土水化测定方法

粘土水化测定方法 摘要:由于粘土矿物具有水合活化中心而吸附结合水,结合水是控制形成粘性土稠度、塑性、分散膨胀、收缩等物理化学性质及强度、变形等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强烈地牵制着涉及粘土矿物行业的发展。定量测定粘土表面结合水和弄清粘土水合机制,是合理有效地预测粘土矿物与水结合后所出现的物理一化学过程、控制和利用水合粘土特殊物理化学性质、力学性质的基础理论研究。它涉及粘土矿物学、水化学、表面化学、土质学、土力学、土壤学等诸多方面,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测定粘土吸水时,大多都不是从物理机理上进行分析和解决,而是采用标定法来解决,且大量的田间标定又很困难,标定结果出现误差。通过对吸附水的测定确定粘土的水化程度以及区分粘土水化的类型。 关键词:粘土;结合水;水化;活化;测定方法 1.前言 水在粘土中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强结合水、弱结合水、毛细管水及重力水四种。 (1)强结合水:又称吸湿水。吸湿水利用分子的吸附力吸附在岩土颗粒的周围并且形成一层极薄的水膜, 这层水膜是紧附于颗粒表面结合最牢固的一层水, 在强压下,其密度接近普通水的两倍,具有极大粘滞性和弹性,可完全不受重力作用,抗剪切, 抗传递静水压力, 最高吸附力可达10MPa。 (2)弱结合水:弱结合水的吸附力则相对较小,它处于吸着水之外,厚度则大于吸着水,又称弱薄膜水。弱薄膜水在外界的压力下可变形,但同样不受重力的影响,在颗粒水膜之间可作较为缓慢的移动,具有一定的张力及弹性, 同样也不能传递净水压力。 (3)毛细管水:是指在通过毛细管作用保持在岩土毛细管空隙中地下水, 这种地下水的存在方式在岩土中很常见, 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毛细管水存在的不同形式具体又细分为:孤立毛细管水、悬挂毛细管水、真正毛细管水。同样, 不同毛细管水存在形式的不同对岩土的水理性质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关于胶体的教案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关于胶体的教 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的制取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等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的有关概念;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难点: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氯化钠溶液、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振荡而成的乳浊液。 哪种是溶液,哪种是悬浊液、乳浊液?

【指导阅读】课本第72页第二段 思考: (1)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概念。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别是什么?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辨认、回答。 阅读课本,找出三个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 分散剂: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叫分散剂。 (2)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悬浊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质分别是:固体小颗粒和小液滴。 思考后得出结论: .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复习旧知识,从而引出新课。 培养自学能力,了解三个概念。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能力,了解三种分散系的异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钠溶液比较。 两者在外部特征上有何相似点? 二者有无区别呢? 【指导实验】(投影)用有一小洞的厚纸圆筒(直径比试管略大些),套在盛有氢氧化铁溶胶的试管外面,用聚光手电筒照射小孔,从圆筒上方向下观察,注意有何现象,用盛有氯化钠溶液的试管做同样的实验,观察现象。 丁达尔现象及其成因,并指出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另一种分散系——胶体。 不同点: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0-9m,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浊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7m,不均一、不稳定,悬浊液静置沉淀,乳浊液静置易分层。 仔细观察后回答: 外观上都是均一透明的。 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光束照射氢氧化铁溶胶时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而照射氯化钠溶液时无明显现象。 培养观察能力,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那么,

天然水中的胶体及其作用

天然水中的胶体及其作用 第一节胶体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1.胶体的定义与结构 胶体粒子——能透过0.45µm微孔膜但被分子量截留或分子量保留为1000Dalton的超滤膜所保留的粒子”。 胶体的结构——胶体粒子及细微粘土粒子,由于分散度高,总表面积大,通过选择吸附作用,从溶液中吸附一定离子,或者由于粒子表面基团的电离、水解等,使得胶体粒子等表面总呈带电状态。吸附在胶体微粒表面的离子,决定着表面带电性质,因此称为“决定电位离子”。它们与胶体表面结合很紧,与胶体离粒子一起移动并不分开。 胶体表面带电后,由于静电引力关系,可从溶液中再吸附一些荷电相反的离子(称为“反离子”),它们与胶体表面保持一定距离。离表面近的反离子,受的引力较大,

总是随胶体粒子一起移动,故合称为“固定层”,也称吸附层。离胶体表面更远的反离子,由于受到的引力较小,在胶体粒子移动时,它们并不随之移动,称为“扩散层”。当与胶体表面的距离增大到一定数值时,反离子浓度即与溶液主体内的平均浓度相同,这一点即为溶液主体与扩散层的“分解界”。 如果用通式来表示胶团结构,就是: 根据这个通式,可以写出各种溶胶的胶团表示式,例如在KBr溶液中带负电的AgBr溶胶其胶团公式为: 而在AgNO3溶液中带正电的AgBr胶团公式为:

硅酸溶胶的胶团公式为:2.胶体的电学性质

胶体离子表面电荷的由来(1)电离一些胶体粒子,在水中本身就可以电离,故其表面带电荷。例如硅胶表面分子与水作用生成H2SiO3,它是一个弱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生成 ,使硅胶粒子带负电。高分子(如蛋白质)含有许多羧基和氨基,从而使整个大分子在不同pH条件下具有不同带电性,当介质的pH 较低时,分子带正电荷,pH值较高时,带负电荷,在某个特定的pH值,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为零,此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2)离子吸附分散相表面对电解质正负离子不相等的吸附,从而使其表面获得电荷。有些物质本身不能离解,例如石墨、纤维、油珠等,但是可以从水或水溶胶中吸附H+、OH-或其它离子,从而使物质带电。影响分散相表面带正电荷还是带负电荷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水化能力强的粒子往往留在溶液中,水化能力弱的粒子则容易被吸附于固体表面。阳离子的水化能力一般比阴离子强,所以固体表面带负电荷的可能性比较大;另一方面根据Fajans规则,能和组成质点的离子形成不溶物的离子,最容易被质点表面吸附。例如用AgNO3和KBr反应制备AgBr溶胶时,AgBr质点易于吸附Ag+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