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合集下载

发现《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宗教与人道主义

发现《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宗教与人道主义

发现《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宗教与人道主义引言:《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探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所展现的宗教与人道主义主题。

1. 宗教与信仰的探索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不同角色对宗教与信仰的追求和解读,展现了对神秘事物的渴望和深思熟虑:•那个时代特有的神秘氛围:小说背景设定在19世纪初期的美国,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宗教和信仰问题非常关注。

•船长艾哈伊布与他的追随者:船长艾哈伊布代表着虔诚和忠诚,并通过传播基督教理念来改变其他船员。

•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他代表着善良、勇气和牺牲精神。

他抵制了船长的暴力行为,并愿意为自己的信仰而献身。

2. 人道主义的价值观除了宗教主题外,《约翰·克利斯朵夫》还涉及到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尤其是对待他人的态度和关怀:•船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小说中描述了船员们在海上生活中彼此支持和帮助的场景。

这种集体合作与友情展示了作者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肯定。

•对待受难者的同情心:小说中有许多描写约翰·克利斯朵夫对处境困难的人给予帮助和关怀(如黑人奴隶),这体现了作者对弱势群体同情心的呼吁。

3. 宗教与人道主义两者相辅相成虽然《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明确描绘了宗教和人道主义,但却没有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看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宗教力量激发人道主义行为:小说中,宗教信仰给予约翰·克利斯朵夫勇气和动力,使他能够与不公正和残暴进行抗争。

•人道主义诚实的让宗教产生共鸣:小说中,作者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展示了人的本性和灵魂,在这种意义上,人道主义意味着对于自己内在道德观念的坚守。

结论《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探讨宗教与人道主义的经典作品。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作品以19世纪法国革命为背景,通过描绘各种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邪恶,同时也贯穿了人道主义的精神。

本文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浅析《悲惨世界》中所体现的人性关怀、慈悲与正义的理念。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在对人性的关怀上。

作品以主人公让-瓦尔换名为迪尼(Jean Valjean)为中心,其一生经历了从被社会边缘化的罪犯到得到慈悲和理解,最终转化为一个慈善家和父亲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迪尼深受社会不公和无情对待,同时也在慈悲的力量下重新找到了新生。

雨果通过迪尼的成长过程,呼吁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理解,以及对每个人内在的潜力和善良的发现和尊重。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还体现在慈悲与宽恕的理念上。

在小说中,雨果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命运交错,向读者展现了慈悲与宽恕的重要性。

无论是迪尼对法警贾维尔的宽恕,还是法学生恩尼亚斯对贾维尔的宽恕,都体现了人性的高尚。

正是慈悲与宽恕,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着一份纯净和善良,有力地抵制了邪恶和不公的存在。

这种慈悲与宽恕的理念,无疑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也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一种有益的道德范本。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还体现在正义与关怀的理念上。

小说中,正义是雨果笔下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

迪尼在挣脱了长期的囚徒身份后,成为了一个正义果敢的人物,他一生将帮助别人放在首位,对弱者给予援助和保护。

而贾维尔则是一个代表着残酷和打压的代表,他对迪尼的迫害和对待贫苦者的粗暴态度,更是让人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和不道德。

雨果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再次强调了对正义与关怀的追求是多么的重要。

他对正义与关怀的诉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了人们心中高尚的精神信仰。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摘要】《悲惨世界》是一部描写法国19世纪社会黑暗面的著名小说,其中人道主义精神贯穿始终。

本文通过浅析主人公的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人性的温暖;探讨了故事中社会对人道主义的影响,以及小人物的尊严;还探讨了爱与仁慈的力量。

结合这些分析,可以看出人道主义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以及《悲惨世界》对人道主义的贡献。

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激发了人们对于仁慈、同情和胸怀的思考。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道主义精神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仁慈和爱改变世界的力量。

【关键词】悲惨世界,人道主义精神,主人公,人性温暖,社会影响,小人物,尊严,爱与仁慈,重要性,贡献1. 引言1.1 悲惨世界简介《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一。

该小说讲述了19世纪法国各阶层人士的生活,尤其聚焦于贫苦人民的命运。

故事以主人公让-瓦尔简的命运为主线,描绘了他在困苦中的奋斗与挣扎,以及他对周围人们的仁慈和同情。

小说中描述的人性温暖和人道主义精神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雨果以其独具的笔法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法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们的苦难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追求和呼吁。

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们在苦难面前的所思所想所为,展现出了对人性尊严和爱的探讨。

通过对《悲惨世界》的浅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道主义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它对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加深入地探讨主人公的人道主义精神、故事中的人性温暖、社会对人道主义的影响、小人物的尊严,以及爱与仁慈的力量。

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经典之作。

2. 正文2.1 浅析主人公的人道主义精神主人公让·瓦尔简可以说是《悲惨世界》中最具人道主义精神的人物之一。

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狄更斯是19世纪中叶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作品广泛地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并以锐利的目光透视着现代生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

但他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小说的主导思想就是人道主义。

作为一种思潮或思想体系,人道主义最初适于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它是以个人为着眼点的观点,主张每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当做人看待,而不把人看做人的工具。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人性论,其追求的社会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人道主义者们认为人性本善,并且人们的道德是可以教化和改变的。

他们提倡人们应该运用最强大的人道主义作为武器去惊醒教化人们。

从而,他们从感性方面获得了对社会的感悟。

然而,它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丧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逐渐失去进步的历史作用。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也正是建立于人性之上,并在他的作品中强调最重要的“仁爱”思想。

阅读他的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的作品都是从人性出发而展开的,如《雾都孤儿》、《圣诞故事集》、《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荒凉山庄》、《小杜丽》等作品。

本文正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其三部不同时期的伟大作品的解读,从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全面地探索人道主义思想是如何贯穿在狄更斯的这三部作品中的。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创新之处,导论最后部分将介绍本论文的创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狄更斯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创作时期的主要作品介绍以及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特征,重点论述其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以及其思想内涵。

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

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

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宋纯花【摘 要】@@ 西方文学从古希腊文学开始,一直到当下的"现代主义"文学,始终贯穿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这就是人道--或叫人道主义的主题.它显示着西方人独特的个性,也显示了西方文学"以人为本"的厚重本色.【期刊名称】飞天【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2西方文学从古希腊文学开始,一直到当下的“现代主义”文学,始终贯穿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这就是人道——或叫人道主义的主题。

它显示着西方人独特的个性,也显示了西方文学“以人为本”的厚重本色。

本文以不同国家作者的不同作品出发,分析论述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的内涵,显示着西方人独特的个性,也显示了西方文学“以人为本”的厚重本色,肯定了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价值。

在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里,思想文化领域一切仿佛都打上了神的印记。

中世纪往往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其主要表现基督教教会在占据统治地位后,放弃了基督教的基本主张“博爱”,不重自身修行,而无限发展“原罪”、“禁欲”、“救赎”等教义,基督教会鼓吹神权至上,宣扬禁欲主义,推行蒙昧主义,否定世俗生活,排斥异教文化,妄图以神学说教美化封建统治。

中世纪文学类型基本有四种:教会文学:主要指教士和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其基本内容是讴歌上帝的英明伟大,赞美圣徒的高尚德行;英雄史诗和曲谣,反映氏族社会末期生活,歌颂部落英雄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事迹;骑士文学,歌颂忠君、护教、行侠以及行为举止的文雅知礼的骑士精神;城市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讽刺封建贵族和宗教僧侣的专横、贪婪、愚蠢和伪善,表现市民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

中世纪受神学影响文学创作的基本特点是:文学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民族文化特征和文化融合的特征并存;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尤其是梦幻的气氛、象征的倾向、奇迹的意味、哲理寓意的追求等中世纪文学特征。

所谓人道的思想显然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一种思想。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本文概述《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历史小说,通过描绘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的生活,揭示了社会不公、压迫和革命的必然性。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这部作品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

我们将首先概述《双城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以此作为探讨人道主义思想的起点。

随后,我们将逐一分析狄更斯在小说中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主题表达来体现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我们将探讨狄更斯如何关注底层人民的命运,批判社会不公和压迫,以及他对和平、爱和人性的坚定信念。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将揭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何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希望的世界。

二、《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通过描绘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的生活状态,狄更斯深刻地展示了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在这部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社会公正和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狄更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传达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塑造了一系列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角色,如西德尼·卡顿、露西·曼内特等。

这些人物在面临生死抉择时,都表现出了无私、勇敢和善良的品质。

卡顿为了拯救自己的挚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露西则以其温柔、善良和宽容的性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狄更斯呼吁读者关注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狄更斯在小说中深刻反思了社会公正问题。

他通过对比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的社会状况,揭示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巴黎,贵族和富人的奢华生活和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在伦敦,虽然社会相对稳定,但也存在着类似的不公现象。

狄更斯通过这些描写,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公正问题,追求更加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

狄更斯在小说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谈论欧美文学人道主义精神

谈论欧美文学人道主义精神

谈论欧美文学人道主义精神一、人道主义精神所谓的人道,是指的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

它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由此可见,人道的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而萌发的[1]。

在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的脑中,它意指着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思想。

到了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即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和指导思想,它代表着反对封建教会专制,提倡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一种理念。

直到19世纪,人道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而关于它的思想内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完整。

综合古典和现代的各位欧美文学思想大家关于人道的阐述,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基本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尊重人,关心人,维护人的一切权利,进而坚决杜绝和反对任何危害人的行为。

此外,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倡导和弘扬人性中那种美好的、善的、充满慈悲的东西,抑制人性中那种恶的、残暴的东西。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提倡以仁爱、宽恕代替暴力、仇杀,反对以恶治恶,提倡道德的自我完善。

这种人道的思想可以说一直贯穿在整个西方文学当中,被人们笼统地称为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4]。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制度的积极作用。

这也可以看做是人道主义精神出了文学的界线后,在政治运动中的重大作用。

详细的来说,人道主义的三大要素是:人性、理性和超越性。

即倡导在对人性的基本尊重的基础上,保证头脑清晰理性的思考能力,保持对真理追求的热心和耐力,最终实现超越性的认识。

不仅仅是对于事情本身,而是生命的真谛!文学将人作为研究的要义,其中体现的具体含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无非就是倡导人的价值。

早有说法是,将其归结在三个方面:一是,肯定人在这个尘世间的幸福,人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二是,承认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

浅析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精神
口 孟 锐
河 南林业职业学院
被蛇咬过的人见不得蛇的影子一样,我应该选择哪一个
呢?两个 都要 ?只 要一个 ?还 是两个都 不要 ?要 是两个 都留在世上,我就一个也得不到 ” ,这个独 自充分表现 出
了爱德蒙 的阴险 、贪 婪和 自负。莎士 比亚给反面 人物加
上大段 的独 白,把 反面人物 同正面人物 同等看待 ,塑造
比如奴隶的精神控制和肉体摧残真正的人道是还以黑人思为了促使普罗米修斯说出秘密宙斯用尽方法折磨其想理性感情和不朽的灵魂让不同肤色的人得以不精神和肉体如人类一般对于秘密充满好奇不惜一切分贵贱地平等相处
怫 的 戎 力 量 1 I J 在 尢 冥 化 冥 十 之 什 中 么 驱 非 策 着 仃 我 力 们 , 。 芏 ” 郁 这 是 段 凼 话 力 具 伺 有 一 非 柙 常 深 刻 曰 的
于 文 化 和地 域 的差 异 ,东 西方 文 学 在 漫 长 的 人类 史 发 展 中 逐 渐 显 示 出 不 同 的特 点 ,西方 文学 大 师 频 出 ,优 秀 作 品层 出不穷,这些文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瑰宝。在文化 因素 的 作用影响下,读者在众多经典流传 的欧美著作中不难发瑚
主人公身上浓郁 的人道主义精神色彩 。这些鲜活 的人物开 ; 象 承 载 了人 类 成 长 的 精 神 轨 迹 和 西 方 人 本 主 义 思想 根 基 ,
出了 一 个 具 有 独 立 意 义 的 、 完 整 的 艺 术 形 象 。
【 摘 要】自古 以来
文 学都 是 人 类 用 以抒 发 情 怀 的 工 具 和 载体 。欧美 文学 自诞 生至今有 一个恒久 不变 的主题——

人 道 主 义 。在 西 方 文 学 家 对 人 道 主 义 的 渲 染 下 , 一 个 个 鲜 活 的 人 物 形 象 被 保 留并 流 传 至 今 ,使 得 欧 美 文 学 厚 重

《康·米·西蒙诺夫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分析》范文

《康·米·西蒙诺夫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分析》范文

《康·米·西蒙诺夫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分析》篇一一、引言康斯坦丁·米哈伊洛维奇·西蒙诺夫(Konstantin Mikhailovich Simonov)是苏联时期著名的作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不仅因为其文学技巧的高超,更是因为其作品中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

本文旨在分析西蒙诺夫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探讨其内涵、表现方式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二、西蒙诺夫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内涵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关注人类自身、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思想。

在西蒙诺夫的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人的关注和尊重西蒙诺夫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他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的情感和需求。

他笔下的人物不仅有鲜明的个性,而且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同时,西蒙诺夫的作品中的人物都受到尊重和关注,无论他们是英雄还是普通人,都拥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2.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西蒙诺夫的作品往往以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揭示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让读者看到社会的残酷与不公,同时也看到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这种批判与反思,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道主义的重要性。

3. 对人类未来的憧憬与追求西蒙诺夫的作品中,往往表达出对人类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勇气。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三、西蒙诺夫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方式1.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人道主义思想西蒙诺夫通过塑造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将人道主义思想具体化、形象化。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情感世界,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同时,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西蒙诺夫将人道主义思想融入到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谈《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欧美现代文学史上,人道主义几乎是每个进步作家的思想基础,他们从这一思想出发来判别美丑、看待善恶、评价道德的高尚与卑下、衡量政治和宗教的进步与反动,十九世纪的司汤达、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都是如此,雨果也不例外。

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歌颂巴黎人民事迹的长篇史诗,它以宏伟的篇幅、磅礴的气势、出神入化地展现了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再现了千姿百态的巴黎下层社会生活,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理想,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力量,表现了人生的变幻沧桑,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处处透露着人性的光辉,宣扬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其人道主义思想更是震撼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

一、真实揭露社会现实,表现人道主义思想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

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悲惨世界”,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与不公,深刻的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发出呼吁并提出控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

如穷苦工人冉阿让,为了无依无靠的姐姐和7个嗷嗷待哺的小外甥而迫不得已偷了一块面包,就被抓起来前后坐牢和服役达19年之久。

让穷人无法生活的社会和长期的牢狱之苦,使得冉阿让对社会、法律、乃至人类都充满仇恨,出狱后又到处遭歧视,自然免不了以盗窃进行报复。

他的悲惨命运从此与社会地位不平等、分配不公正、审判不公允、处罚不得当以及习俗陈见结合在一起。

不管他本人如何想改变,但都是无用的.卞福汝主教的“仁慈”与“博爱”感化了他,使他开始改恶从善。

他开始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开办工厂、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无论如何却不能容忍他,因而他一直受到警官沙威的追捕,他的命运就一直处于这种不公正惩罚的悲惨之中。

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本文概述《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人道主义思想而著称。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展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探讨了正义、爱与仇恨的复杂关系。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探讨其对于人性、社会公正和历史进程的独到见解。

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和情节的解读,我们将揭示狄更斯如何通过这部作品传达了他对于人类社会的深刻关怀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愿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发现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更是对人类普遍价值的追求和坚守。

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概述狄更斯,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不仅以其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塑造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更因其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而备受赞誉。

在《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中,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关注社会不公,同情底层人民,倡导爱与宽恕,反对暴力与压迫,这些思想都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社会不公和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刻关注上。

在《双城记》中,他通过描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等社会问题。

他深刻同情底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通过主人公卡顿的牺牲和博爱的精神,呼吁人们关注社会不公,追求平等与正义。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倡导的爱与宽恕的精神上。

在小说中,尽管卡顿和达尔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恩怨情仇,但最终卡顿选择了以爱的力量去宽恕达尔奈,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与宽恕的精神,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希望人们能够摆脱仇恨与偏见,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彼此。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暴力与压迫的反对上。

在《双城记》中,他通过描述法国大革命的暴力与血腥,表达了对暴力革命的否定。

他认为,尽管暴力革命可能会带来一些短暂的变化,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外国文学史结合双城记,谈谈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的认识

外国文学史结合双城记,谈谈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的认识

外国文学史结合双城记,谈谈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的认识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其作品《双城记》被认为是他最具人道主义色彩的代表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跨越英法两国的故事,揭示了社会不平等和人性的复杂性。

首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强调了对穷人和受压迫者的同情和关怀。

小说展示了19世纪末英国社会的社会阶层差异和不公正,尤其揭示了法国大革命前后贫富悬殊的问题。

他通过描绘贫苦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对他们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平待遇的深切同情。

例如,在小说中,贫穷的法国妇女吉奥赛特勇敢地承担起保护家人的责任,表现出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气。

其次,狄更斯在小说中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普遍性。

他通过塑造各种角色,展示了人类的善良、邪恶、悲伤和复杂的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恶名昭著的斯卡雷特律师赫斯特、复仇心切的恩瓦尔德夫妇以及善良而牺牲自我的塞蒂莉亚等。

通过这些角色的故事,狄更斯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使人们能够对人性的光明和黑暗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传达了对人道主义理念的追求。

他通过描写捍卫正义的人物和揭示社会阴暗面的情节,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改变现状。

小说中的一名主要人物,医生曼尼特,以其积极的行动和同情心,展现了人道主义的价值。

他的努力和奉献,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对其他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狄更斯试图激发读者的同情和关心,促使读者反思社会问题并提出改变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狄更斯的《双城记》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社会不平等、人性的复杂性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积极的社会意识和关怀。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反思和号召。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通常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色彩,同时也深受其对于人的关怀和同情的影响。

在他的《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中,狄更斯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内在复杂性和变化,同时表达了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感,并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人道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福祉和尊严的思想。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通常通过描写人物的遭遇、行为和内心来阐述他的人道主义理念。

他认为,无论是身在高位还是低位,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权利,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

这种思想可以在小说的开始就得到体现,当卡特利将夫人试图坐在驾驶座上,而那个座位显然属于“绅士”,他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人。

对此,狄更斯是非常反感的,因为他相信人们应该在平等的条件下生活,并相互尊重对方。

这种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小说的主要情节中,人道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展示。

小说讲述了一个围绕着法国大革命的故事。

在这个极具暴力和混乱的时代,狄更斯通过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试图在这些动荡的时刻为那些受到政治、社会和经济压迫的人寻找一些真正的解脱和幸福。

在小说的情节中,众多的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的压迫。

通过狄更斯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是多么残酷和不公。

但是,狄更斯并没有停留在描写上,而是尝试将自己的人道主义理念融入到这些人物的命运中。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小说中的人物夏尔·达内(Charles Darnay)。

夏尔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但是他被家庭中的错误选择和无情政治环境所影响。

尽管夏尔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但他的人性和善良却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入的描绘,从而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夏尔开始对法国贵族的虚荣和堕落感到厌倦,抛弃了他的家族背景,移居到英国,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文学表现

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文学表现

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文学表现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是20世纪早期法国著名的作家、音乐家和哲学家。

他以其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精湛的文学表现而闻名于世。

他关注人类的苦难和困境,倡导爱与和平,对社会不平等持批评态度。

本文将探讨罗曼·罗兰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并分析他的文学表现手法。

一、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思想1.爱与同情:罗曼·罗兰认为爱和同情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力量。

他强调人们应该互相关怀,消除不同阶层之间的隔阂和对立。

2.社会正义:罗曼·罗兰积极倡导社会正义,反对剥削和压迫。

他关注底层劳动者的命运,并通过文学作品向读者传递社会不公的信息。

3.和平与理解:罗曼·罗兰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间的和平与理解。

他呼吁人们超越国界、种族和宗教的差异,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

二、罗曼·罗兰的文学表现手法1.自然主义描写:罗曼·罗兰借助自然主义手法,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描绘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

他通过对细节的精准观察和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角色的思想、情感以及所处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

2.对话与心理描写:罗曼·罗兰善于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之间的交流和内心世界。

他刻画了各种复杂而真实的情感冲突,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3.批判性反思:罗曼·罗兰在一些作品中采用批判性反思的手法,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种文学上的批判有助于引起读者对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进行反思。

结论总之,罗曼·罗兰是一位卓越的作家,他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通过描绘人类的苦难、倡导爱与和平以及批判社会不公,以文字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和追求。

通过自然主义描写、对话与心理描写以及批判性反思等手法,他成功地使读者深入思考人性与社会问题。

外国文学人道主义精神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人道主义精神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人道主义精神名词解释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时期的一种思想。

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

在当时是反对封建、宗教统治的武器,曾起过积极作用。

但它作为一种特定的观念形态,始终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之上的人道主义,它是维护劳动人民的尊严和权利的学说,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2.《俄狄浦斯王》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该剧主要通过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表现了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因而被称为是典型的“命运悲剧”;该剧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精妙的结构上,亚里士多德将它尊为悲剧的典范。

3.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它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和生活理想,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

人文主义思想提倡以人为本,以剔除中世纪神学以神为本的思想。

它的基本内容是以人性反神性,用人权反神权,用人智反神智,用个性解放反禁欲主义,用理性反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人文主义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

4.三一律“三一律”是17世纪古典主义剧本创作的规则,要求戏剧描写的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

即一个剧本只有一个情节线索,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不超过24小时。

它有利于剧作情节结构的简练集中,但作为一种规则,却成为束缚剧本创作的清规戒律。

5.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论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

论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

论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

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探讨的是这类文学中有关人性究竟在面对有什么作出反应的问题。

许多欧美作家都能够将人道主义思想提升至文学最高点,以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实现个体及社会的觉醒。

比如马尔克斯的著后《百年孤独》,他再现了墨西哥文化中对人与人间关系独特的观照。

小说讲述了一群穷苦贫弱但拥有着不朽情感的人,隐喻了拒绝体制所强加束缚的使命,谆谆而发挥其坚定的理想追求。

据估算,《百年孤独》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改变社会风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激励近代社会所有被压迫且有如凤凰涅槃的传统价值观的信仰者发出弱的呼声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反思和捍卫我们沿袭万古不变的人道主义价值。

此外,老舍的小说《茶馆》也带出了人性存在的意义,男主角茶馆老板拒绝为白莲教推销其宝贵的抗日力量,表现了对阻挡极端思想、保护人性尊严的不屈不挠和勇气。

随着对人道主义的思维观念的延伸,高等教育也不断吸收和探索这一观念,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高校通过教授以武器及其精神意义,强化学术核心价值,传播反腐廉洁道德,倡导社会公平及促进个人发展,进而推动未来社会建立在道德准则上的新秩序,并探讨“处心积虑探究究竟什么是正当权”的问题。

总而言之,人道主义理想在欧美文学中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它激发着人性被逼上绝路的感慨,尊重待社会的弱势群体,抗击极端思想的洗脑影响,挑战腐败社会风气,唤醒人性的社会功能,这些情怀与主张在此刻此时此地,都掉在了后世的社会现实里,无不提醒我们要从道德深处想,以人为本,珍惜思想的自由而努力权、重现文明理想。

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与同情心

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与同情心

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与同情心人道主义和同情心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表达形式,常常能够深入人心地展现人道主义和同情心,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本文将以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探讨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和同情心的表现方式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孤儿奥利弗为主人公,揭示了当时工业化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悲惨命运。

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在整个故事中。

例如,当奥利弗被迫成为小偷时,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个可怜孩子的同情心。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狄更斯向读者传递了对于弱势群体所需的同情和关注。

这种同情心与人道主义的表现方式,让读者深入思考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并呼吁社会对于孤儿等弱势群体的关怀。

同样地,《格列佛游记》也是一部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

作家斯威夫特通过描写主人公格列佛在一个虚构的岛屿上的冒险经历,探讨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弱点。

其中,对于工人阶级的描写表达了作家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心,以及对于改善他们境况的呼吁。

这种揭示社会问题的方式,使作品具有了教育、启发读者的功能,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人道主义精神,引起社会关注,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另一个具有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经典文学作品是《罪与罚》。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写主人公罗德里克的犯罪和内心的挣扎,展现了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尽管罗德里克犯下了罪行,但作家并没有将他完全描绘为恶魔,而是通过对他内心的描写,表达了对于罪人的同情心和理解。

这种描写方式让读者不仅看到了罪犯的邪恶,更能感受到他背后的复杂的人性,从而引发人们对于善恶的思考,并产生对于罪犯的同情和关怀。

除了上述几个例子,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文学作品都以人道主义和同情心为主题或者重要元素。

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关注,更能够让我们思考人性、社会问题和价值观。

通过文学作品的呈现,人道主义和同情心这种积极情感得以传播和扩散,引起社会对于一些弱势群体,如儿童、老人、贫困人群等,的关注和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早就有人指出,文学的要义就是对人的描述。

而如何描述,却是不同种类的作家或不同种类的文学显示出的特点。

在多年对西方文学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欧美文学从古希腊文学开始,一直到当下的“现代主义”文学,始终贯穿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这就是人道———或叫人道主义的主题。

它显示着西方人独特的个性,也显示了西方文学“以人为本”的厚重本色。

一、人道的内涵所谓人道的思想显然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在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那里,它指的是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一种思想。

到了15 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即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它反对封建教会专制,提倡充分发展人的个性。

直到19 世纪,人道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而关于它的思想内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完整。

我们综观资产阶级思想家包括作家的阐述,所谓人道精神,主要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就是首先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尊重人,关心人,维护人的一切权利,坚决杜绝和反对任何危害人的行为。

除此之外, 积极倡导弘扬人性中那种美好的、善的、充满慈悲的东西,抑制人性中那种恶的、残暴的东西。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提倡以仁爱、宽恕代替暴力、仇杀,反对以恶治恶,提倡道德的自我完善。

这种人道的思想可以说一直贯穿在整个西方文学当中,被人们笼统地称为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二、启蒙时期前的人道在欧美文学之源希腊神话中,人的地位超过了“神”。

其表现,就是他们虽然说的是神,但处处彰显的都是人的特性和特点,比如那个不可一世的众神之王宙斯,他面对背叛的普罗米修斯,完全可以不问青红皂白将其置于死地,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折磨他、恐吓他,千方百计地逼其说出他掌握着自己的那个“秘密”,这可以说是极其本质地刻画出了人的特性———窥探。

难道不是? 人生在世,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像神一样知道自身之外的“秘密”。

而且为了探寻这个“秘密”,千百年来他们机关算尽,甚至是上天入地地掐算、探险,但结果总是让人失望。

因此探密始终是人类最大的一块心病,也始终是人类永远无法完成的一个命题。

按理说神是无所不知的,更何况是众神之王! 所以希腊神话根本不是在说什么神,而纯粹是在说人,说人的困惑。

再比如那个“不和的金苹果”,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还有爱神阿佛洛狄忒,为了得到这个“金苹果”使自己成为天下真正最美的女人,不惜使尽浑身解数,讨好“判官”帕里斯,赫拉说让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让他成为最伟大的英雄,但他都不为所动,只有阿佛洛狄忒的许诺———让他拥有世上最美的女人,打动了帕里斯,结果“金苹果”判给了阿佛洛狄忒。

因为最终是“寡人好色”! 这又是一例人性的绝妙写照。

所以完全可以看出,从一开始,欧美文学就把描写人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不论如何千变万化,最终要表现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或曰人道。

中世纪是公认的“神”的时期,人的一切仿佛都打上了神的印记。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文学依然在偷偷地表现着人情和人性。

我们知道“骑士”是欧洲中世纪特有的产物,骑士文学也自然是只有在欧洲中世纪才有的文学。

就是在那人性被完全封杀的禁欲主义的笼罩下“, 骑士却能把个人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要在为封建主和‘心爱的贵妇人’的冒险和效劳中去获得功名。

”[1 ]44骑士抒情诗就表现了这样的情义:“这些‘破晓歌’描写的是骑士与贵妇夜晚幽会之后在黎明前分离时依依惜别的情景和感情,有反宗教禁欲主义束缚的作用。

”[1 ]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恰恰表明了欧美文学那种不可遏止的表现人情人性的“天性”。

历史进入到文艺复兴时期,张扬人性更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切只要是人的东西,就是天理,就是自由之剑。

那种压抑人性的言行举止,统统被曝光横扫、贻笑天下。

我们忘不了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讲的那个著名的故事:一个18 岁的男子从两岁时便由抛弃红尘一心侍奉天主的父亲带进深山老林之中修行,期间父亲从未让他下过山,也从未跟他提起过任何关于男女之间的事,但是当他第一次下山,第一次见到女人时,就认定这是天下最美、他生命中最需要的东西,尽管父亲反复说那是“祸水”、是“绿鹅”。

当然,更能说明问题,更加张扬人情人性的是那如火焰般燃烧着的一首首爱情的颂歌,它们简直要把人的情、人的爱写尽! 就让我们随便举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吧:我真的不凭我的眼睛来爱你,在你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千处错误;但我的心却爱着被眼睛所轻视的,溺爱着,不理睬面前的景象。

我的耳朵不听你舌尖传出的愉悦的音色;我那期待着爱抚的敏感的触觉,我的味觉,我的嗅觉,都不愿出席你的个人的任何感官的宴会。

可是我所有的智慧或五感却不能说服一个痴心不爱你,我的心不受统治,我的身体失去了灵魂,甘愿做你那颗高傲的心的奴隶。

然而我只能将我爱情的悲苦视作一种益处,她诱使我犯罪,她令我受苦。

①尽管你有一千处错误,我也要爱你,哪怕是犯罪! ———简直把爱的那种疯狂,那种势不可挡写到了极致。

这种对人性的直抒胸臆,这种对情欲无遮无拦的表达,是人们经历了中世纪封杀人性毁灭人性后的绝地反击和大爆发。

当然,西方文学的人道精神,决不仅仅表现在展示人的七情六欲上,而是进一步反映在对情欲的把握和反思上。

由此才真正显示出了它的深刻。

这种表现集中反映在莎士比亚后期作品对人的情欲泛滥的批判。

他的四大悲剧,不论是李尔王和他的三个女儿的悲剧,还是麦克白在女巫和夫人唆使下篡位的悲剧,甚至包括将军奥赛罗和王子哈姆莱特的人生悲剧,都深深地反映出了这样的思想,即:仅有欲望的解放和满足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把人引向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的。

人必须在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律令、欲望与理性、个体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找到平衡。

这是对人性充满理性的寻求,是要把人性带向完美的努力,是一种对人情人性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诗意表达,是西方文学把原欲和理性相结合的范例,也是西方文学真正意义上的人道。

__三、启蒙时期的人道启蒙时期,是欧洲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它标志着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即将出现。

其间的启蒙运动就是要用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封建专制的黑暗和宗教迷信的蒙昧无知, 它的目的就是要清算旧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思想,建立新时代的生活秩序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说到底就是要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统治,用科学知识代替宗教迷信,用自由代替独裁。

这时候的人性表达呈现出了另一种风格,这就是在作品中极力弘扬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人的价值诸如此类的问题,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成为作品创作的核心。

而且为了突出思想内容,作家们不惜用富于雄辩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这个时候的作家中,卢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

他的激进民主的思想,倡导发展人的天性,寻求返回自然的路径,在众多沉甸甸的启蒙文学作品中显得尤其意味深长。

他的著名小说《新爱洛依丝》被称作卢梭主义百科全书,作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性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这是一部用书信体形式写成的哲理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日内瓦湖畔一则“几乎不可能”有的男女恋情和婚姻家庭的故事。

作品的主人公朱莉和她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真心相爱,但她的父亲德丹治男爵却极力反对,于是两个相爱的人不得不分开,而朱莉本人也迫于父命,和一个与她在年龄及宗教信仰上都有极大差距的俄国贵族沃尔玛结了婚。

然而在人们都认为这是一场悲剧的时候,作家却把它写成了另一个样子:朱莉被迫成婚后,虽然没有忘掉圣普乐,虽然两人一直有书信往来,但她对丈夫沃尔玛却十分忠诚,她相夫教子,甚至成为真正的贤妻良母。

后来朱莉把她同圣普乐的关系坦诚地告诉了丈夫,而后者也表现得非常大度,他非但没有“吃醋”,反而对两个人的感情充分理解,甚至邀请圣普乐回来团聚待以真诚的友谊。

最后,朱莉因跳入湖中救她跌落水中的孩子,染病不起。

她在临终前给圣普乐留下遗书,托付圣普乐关心她的丈夫,教育她的两个儿子,还要求圣普乐同他俩最好的朋友,即她的表妹克莱尔结婚。

信中说:“使我们两人在地上分离的美德,将使我们在永生之地结合。

”毫无疑问这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有的事,但作家却在他的作品中将其大书特书,其__________塑造美好人性的用心也就体现得十分明显了。

在作品中作者首先以动人的笔触,深情地描写了出自人性的自然美好的感情,在揭示美好爱情与封建等级偏见的冲突中否定了旧世界。

然而在否定旧世界的同时,又特别有意识地把朱莉、圣普乐,以及沃尔玛、克莱尔等人都描写成心灵纯洁、行为高尚的“新人”。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爱美德”。

书中倡导的这种“爱美德”,是一种崭新的道德,是与违反人性的旧道德绝对不一样的,它源自自然人性,特别真挚坦诚,它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重他人。

他们的友谊与爱情都是以此为灵魂的。

朱莉爱圣普乐首先是因为“我在你脸上看到了我的心灵所需要的心灵美”,圣普乐之爱朱莉同样是因为后者把“爱美德”视为最高价值这种“感情的魅力”。

唯其如此,朱莉被迫嫁给沃尔玛后,方能克制她同圣普乐仍存在的私情,做到“坐怀不乱”;而她同沃尔玛方能够由相敬而至相爱,以至于朱莉死前承认“, 和任何别的人结婚,甚至和她爱过的人结婚,也不会比和现在的丈夫结婚更幸福”。

在这个“几乎不可能”的故事里,作者就是要不顾一切地强调“自爱,自尊,爱他人,尊重他人”这样一种新道德,他把这种道德视作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它至高无上,可以驾驭一切;而人们只要拥有了这种道德,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这就是卢梭对他心目中理想人性的表达。

总之,推崇感情,热爱大自然,赞扬人性的自由、独立、真挚、坦诚、宽容、谅解是卢梭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也是他“返归自然”、寻求理想人性的标准。

四、资本主义时期的人道19 世纪,欧洲已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彰显人道表现人性更成为文学突出的主题。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在深刻描绘人被金钱异化的历史悲剧中,处处流露着对金钱社会腐蚀人的灵魂、毁灭人的天性、破坏人的一切正常关系的深深叹息。

而雨果、托尔斯泰这些一向以人道著称的作家,更是以宣扬人道主义为天职,他们甚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表率,弘扬正义,体现宽恕。

他们极力倡导仁爱、善举,他们始终都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完成创作,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写人,写人性,他们所有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无不是围绕着尊重人,关心人,维护人的一切权利,塑造美好的人性而展开。

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到英国的著名作家狄更斯,他的《双城记》可谓把“彰显人道”发挥到了极致。

小说别有寓意地选取了法国大革命作为背景,采用网状结构模式,分别以伦敦梅尼特医生一家和巴黎得伐石夫妇的酒店为中心,曲折地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前后这两家人遭受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之间不同寻常的恩恩怨怨。

小说的描写错综复杂,综合起来主要讲了这样的故事:法国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作恶多端,为了霸占一农妇,害死了农妇一家5 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