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元坝区块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和储层研究

合集下载

沉积与成岩特点以及对储集层的控制论文.

沉积与成岩特点以及对储集层的控制论文.

沉积与成岩特点以及对储集层的控制论文2019-05-01引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川东北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也是该地区主要的储集层。

飞仙关组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鲕滩地层中,沿开江―梁平陆棚两侧的台地边缘分布,层位主要集中在飞一段和飞二段。

前人对飞仙关组鲕滩的层序地层、沉积相展布、成岩作用、成岩演化等都进行过研究[1-10],但主要针对的是陆棚东侧的普光地区,而对位于陆棚西侧的元坝地区研究较少。

虽然普光地区和元坝地区具有相同的沉积背景,但其鲕滩的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差异却很大。

本文以普光和元坝地区的鲕滩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陆棚两侧鲕滩的沉积、成岩特征,并初步探讨它们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

1 地质背景川东北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见图 1),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时期该地区属于碳酸盐台地的一部分[11]。

受北部广旺台盆的形成演化、米仓山与大巴山构造带及“峨眉地裂”运动的共同影响[2-3,5,12],晚二叠世早期该地区处于拉张状态,沿开江―梁平一线形成了局部凹陷。

这一局部凹陷即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时期的开江―梁平陆棚。

开江―梁平陆棚的形成和演化对川东北地区沉积相带展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飞一段沉积期,沿开江―梁平陆棚两侧分别发育台地边缘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和台地相沉积。

随着相对海平面的下降,飞二段沉积期,陆棚两侧的沉积相带均有向陆棚方向迁移的趋势,其中陆棚西侧的沉积相带迁移距离较长,而陆棚东侧的沉积相带迁移距离较短,东侧的台地相演化为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沉积了大量的膏云岩和膏岩。

飞三段沉积期,川东北地区进入快速沉积阶段,沉积物基本填平了陆棚。

飞四段沉积期,全区除普光 6井附近发育少量局限台地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均为蒸发台地。

飞仙关组处于三级相对海平面的下降半旋回,飞仙关组沉积末期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见图 2),鲕滩地层主要发育在飞一段顶部和飞二段。

2 鲕滩沉积碳酸盐岩鲕滩沉积主要分布在台地边缘或海水能量较高的内缓坡,台地内部只发育一些规模较小的点滩。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期——飞仙关期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及演化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期——飞仙关期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及演化

其广 为 国 内学 者所 采纳 , 并应 用于 能源勘探 、 发 开 及科 研 领域 中 。
碳 酸盐岩 台 地沉 积 体 系 指发 育 在 陆 棚 上 、 具
[ 稿 日期 ]2 0 72 收 0 80—0 [ 金项 目]国 家重 大基 础 研 究 (7 ) 目(0 5 B 2 15 基 93项 20C 420) [ 者 简 介 ]段 金 宝( 9 1 ) 男 , 理 工 程 师 , 究 方 向 : 积 学与 石 油地 质 学 , — i jd a @ 16 cm。 作 18 一 , 助 研 沉 E mal b u n 2 .o :
了元 坝长 兴组 一 飞仙 关 组礁 滩 地 震 异 常体 , 特别 是元 坝 1侧 l井在 长兴 组 试气 获工 业 天 然气 流 , 元坝 2井 在 长 兴 组 一 飞 仙 关 组 钻 遇 良好 油 气 显 示 , 元坝 地 区成 为 近期加 快勘探 的 重点 目标 。 使 沉 积体 系分 析 的特色 是强调 相 的三维组 合关 系 , 调环境 、 程与形 态 的统一 。沉 积体 系分 强 过 析方法 与相 模式 研 究 的主要 不 同在 于 : 分 析模 相 式 研究 中 突出 了垂 向层 序研 究并 以其作 为模 式特 征 的主 要形式 , 管 一 些 沉积 学 家 也 指 出 了横 向 尽
泥晶鲕粒 白云岩 。鲕粒 灰 岩 中 , 粒 以 多 圈层鲕 鲕 为主 , 基支撑 , 杂 基底式 胶结 。第 3层为 ( 含硅质 ) 泥晶灰 岩与生屑 泥 晶灰 岩 互 层 , 部 夹 含 白云质 局 灰岩 。第 4层为 泥 晶生 屑灰岩夹 亮 晶生 屑灰岩及 残余生 屑 白云岩 , 一 层亮 晶鲕 粒 白云 岩及 一层 见 亮 晶鲕 粒灰岩 。岩 石 中生 物 非 常丰 富 , 类 以筵 种 及有孔 虫为主 。其 中 , 以古筵 为主 , 筵 少量 拉且 尔 筵及纺 锤簸 ; 有孔虫 有球旋 虫 、 兰 尼虫 、 柯 厚壁 虫 、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区储 层 的最 发育 区之 一 。
飞仙关 组 : 4 0 m 一 9 0 为 中 一薄 层状 残 深 7 40 m
余砂屑和残余鲕粒 白云岩夹少量薄层泥晶白云岩。 各种 次生 溶孔 发育 , 要 为台地 鲕粒滩 相沉积 ; 主
40 m~ 20 为 厚 一块 状 残 余 鲕 粒 白云 岩 , 生 90 53m 次 溶 孔发育 , 台地边 缘鲕滩相沉 积 。 为
作者简介
寇雪玲 , , 7 年 出生; 女 13 9 现在 中石化勘探 南方分公 司勘探研究院工作 , 主要从事包括岩石、 原油及 油田水 的勘探分析。地址
9・
( 10 1 成都市二环路 南四段九号。电话 :08 8 14 0 。E—mm :xl @1 3cr 6 04 ) ( 2 ) 56 89 lkl k 6. o z n
发 的普光气 田即是典型例证 I ( 1 。 4 图 )
飞仙关期 , 位于台地边缘 的高能相带 , 鲕滩尤为发 育, 自下而 上形成 了一套 巨厚 的高能滩相 沉积组合 , 经成 岩期 的白云石 化作 用 和溶 蚀作 用 改造 , 成 了 形 大量 的次生 溶蚀孔 、 , 洞 从而 成为 四川盆地 川东北地
2 物 性特 征
2 1 孔 隙度和渗透 率 .
图中表明 , 渗透率 随孔 隙度增 大而成增大 的变化
根据 普光 2井 、 、 5井 6井 95块 岩心 分 析资 料 1 统计 , 孔隙 度 04 % ~ 64 , .4 2. % 平均 76% ,L . 1 孑 隙度 大 于 2 的样 品 占总数 的 9 % , 隙度 主要分 布 在 % 3 孔
构造 线
细一 中晶或中晶、 亮晶残余藻屑 , 残余鲕粒白云岩和 溶孔 亮 晶鲕粒 白云岩 , 晶粒 在 00 m 一 . m 最 .1 m 02 m, 大可达 06 m, .m 中部鲕粒显残余结构 , 向下 为鲕粒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台地边缘层序地层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台地边缘层序地层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台地边缘层序地层及其对
储层的控制
郭彤楼
【期刊名称】《石油学报》
【年(卷),期】2011(32)3
【摘要】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观察与测井、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开展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层序地层研究,将长兴组—飞仙关组划分为4个Ⅲ级层序,分别为SQ1、SQ2、SQ3及SQ4。

对层序与储层的综合研究表明:储层分布明显受Ⅲ级层序体系域及沉积相控制,储层主要分布于SQ1、SQ2及SQ3的高位体系域中,为台地边缘浅滩相及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长兴组储层岩性以生屑白云岩及生屑灰岩为主,储层物性好;飞仙关组储层岩性以亮晶鲕粒灰岩为主,储层物性一般。

【总页数】8页(P387-394)
【关键词】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层序;体系域;储层
【作者】郭彤楼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1.3
【相关文献】
1.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台地层序充填结构及成藏效应 [J], 陈洪德;钟怡江;侯明才;林良彪;董桂玉;刘家洪
2.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特征及演化 [J], 程锦翔;谭钦银;郭彤楼;邓萍;王瑞华;王正和
3.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J], 段金宝;彭劲
4.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及礁滩储集层预测 [J], 黄仁春;邢凤存;范小军;邹玉涛
5.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 [J], 马永生;牟传龙;郭彤楼;谭钦银;余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关键 词 四川 盆 地 ; 元 坝 气 田 ;下三 叠统 ;飞仙 关组 ; 层序地层 ; 沉 积 相 ;沉积 特 征 中 图分 类 号 : , I El 2 1 - 3 文献标识码 : A
1 概 况
近些 年 ,在 四川盆 地 相继 勘 探 发 现 了普 光 、 元
展 了飞仙关 组 鲕粒 滩 的叠 置迁 移沉 积 特征 研 究 ] . 但 这 些均 未 系统 地 开展 元 坝 地 区鲕 粒 滩 纵 向 、 横 向
近十 年来 .众 多学者 针对 四川 盆地 东北部 飞 仙 关 组层 序地 层 和沉积 相开 展 了研 究工 作 .其 中对 飞
仙关 组 的层 序 划分认 识 已逐渐 趋 于一致 f 将 飞仙 关 组 划 分 为 2个 三级 层序 ) 卜 4 ] .近年 又对 元 坝地 区 开
细层 序一 沉积 相编 图提 供 了可能 本 次研 究在单 井 层 序 的 划分 对 比 以及 等 时层 序 地层 格 架 建 立 基 础
相 到 台地 相 的演 化 。 综 合 钻 井 资料 和 地 震 资 料 , 飞仙 关组 划 分 为 2个 三级 层 序 ( s Q 和 S Q 2 )  ̄ 8个 四级 层 序 ( C 一C 。 ) 。
S Q 沉积早期( C 一C : ) , 受 长 兴 末 期 古地 貌 差 异 性 的 影 响 , 西北部相对快速充填 , 发 育 台地 边 缘 相 沉 积 。S Q 。 沉 积 晚期 ( C , 一C ) , 主 要发 育 两 期 鲕 粒 滩 , 第 一 期发 育 于 台地 边 缘 相 带 , 第 二期 鲕 粒 滩大 面 积 分布 , 在 开 阔 台地 和 台地 边 缘 均 有 发育。 S Q 沉积时期( C 一C 。 ) , 沉 积 相 带相 对 单 一 , 仅在 C 沉 积 期有 一定 差 异 , 在 相 对 低 部 位 发 育 开 阔 台地 鲕 粒滩 和 滩 间亚相, 晚 期 全 区演 变 为局 限 台地 相 和 台地 蒸发 岩 相 。 鲕 粒 滩 的分 布 受控 于 层 序一 沉积相, 但 鲕 粒 滩 储 层 的发 育 受控 于 高 频 层 序 与微 地 貌 的 耦合 关 系

川东北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

川东北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

飞仙 关组 台地前缘 斜坡 发育在 飞一段和 飞二段 ,包括 上 斜坡 和下斜坡 两个 亚相 。上斜坡 在B 井飞一段 上部和 C 井
飞二 段 上部 均 有 出现 ,根 据岩 性 可 识别 出塌 积 、斜 坡灰 泥 、含泥斜坡灰 泥等微相 ;下斜坡 主要分布在B 井飞一段 下
屑 ,沉积 时水动 力强 ,高能滩 ),纵 向上与微 晶鲕粒 灰岩 ( 沉积 时水 动力 相对较 弱,低 能滩 )交替 出现 ,砂屑 滩分
的B 中部 和c 上部 可见 ,主 要为亮 晶砂屑 灰岩和 亮 晶鲕 井 井 粒砂 屑灰岩,亦为高能环境沉积的结果 。 5 结论
( )根据元坝地 区内岩 石学特征 、沉积构造 、古生物 1 类 型 ,结 合测井 、地震等 地球 物理标 志综合分 析 ,认 为研 究区飞仙 关组飞 一段发 育开 阔台地 台坪 ,飞二 段为 开阔台 地 、 台地 边缘鲕粒 滩 ,飞三段 为开阔 台地 台坪 ,飞 四段 为 蒸发 台地 。 ( )飞二段开 阔台地 台 内鲕滩和 台地边 缘鲕滩 2 沉积 特征 突出 ,台内鲕滩 平面上 呈现 出横 向迁移 ,纵 向上 与 滩 间沉 积 相 间 ,非 均质 性 强 ,滩 体 厚度 薄 ,大 部 分 为
晶灰岩台地边缘 .
台地边 缘位 于台地与 广海连通 的 台地 边缘 部位 ,主 要
分布 在飞二 段 。元 坝地 区飞仙关 组根据岩 性可 识别 出台地
边缘 浅滩亚 相 ,并根据颗 粒类型进 一步 可识别 出鲕粒滩 和 生屑 滩微相 。飞仙关 组 台地 边缘 浅滩 以鲕 粒滩 为主,局 部 发育 砂 屑滩 。鲕 粒滩 主要 发育 在飞 二段 B 的 上部 和中下 井 部 ,厚约 10 图2 5 m( ),岩性主要为亮 晶鲕 粒灰岩 ,反 映沉 积时期 的水动 力较强 ,砂屑滩 常常 以夹层 出现 ,在 飞二段

元坝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定量成岩演化研究

元坝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定量成岩演化研究

元坝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定量成岩演化研究
赫云兰;邓建华;王金荣;李国良;唐智博;房金伟;邓东东
【期刊名称】《录井工程》
【年(卷),期】2013(24)4
【摘要】川东北地区鲕滩的成岩作用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各类成岩作用对于孔隙的形成与破坏缺乏定量化的表征.根据薄片研究建立元坝地区飞仙关组鲕滩的成岩序列,并尝试通过Coreldraw X 4图像分析系统对主要的成岩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元坝地区鲕滩地层由多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组成,在成岩过程中,鲡滩的原始粒间孔基本被早期胶结物填满,其中以第二期柱状方解石胶结为主.鲕滩地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铸模孔和粒内孔,并且主要由溶蚀作用、沥青形成后的晚期胶结作用共同控制.最晚期的破裂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干缝,但对储集空间的形成影响较小.
【总页数】6页(P59-64)
【作者】赫云兰;邓建华;王金荣;李国良;唐智博;房金伟;邓东东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2.1
【相关文献】
1.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鲕滩储层预测
2.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沉积与成岩对储集层的控制
3.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鲕粒滩暴露标志的识别与地质意义
4.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优质鲕滩储层成岩演化序列
5.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及礁滩储集层预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压 根 据 白云 石标 型特 征 、 序 度 及 碳 氧 同位 素 分 析 , 层 白云 岩 形 成 于 高 盐 度 流 体 、 速 结 晶 环 境 , 准 同 生 期 渗 透 回 流 白 云 有 储 快 是
化 的产 物 储 层 发 育 3期 溶 蚀 作 用 , 中 早期 大 气 淡 水 溶 蚀形 成 的孔 隙 与 原 生 粒 间孔 一 起 在 早 成 岩 期 中成 岩早 期 多 为 胶 结 物 其 填塞 , 今 有 效 孔 隙 为埋 藏 溶 孔 。埋 藏 溶蚀 有 2期 , 现 I期 发 生在 构 造 挤 压 作 用 之 后 、 量 石 油 充 注 之 前 ; 大 Ⅱ期 发 生 在 充 注 石 油 热
AS I UAN I S( T
e s c a tSihua anl o i t f pl to m ma g n o ltc e c e i n s Th an lt ol g s o o n m i y c nss s o a f r r i o ii b a h s d me t . e m i ih o y i d l — mie t .Th i ige sse f c si l e:m irtz to e ma n d a ne i fe t ncud c ii a i n,c m p c i n a d p e s r o u i n,c ns ld t d o a to n r s u e s l to o oia e fl, d omiia i il ol tz ton, n s e t e o ma i a d e r t lia i n, s l i n nd t u t r 1 ir to a c n d f r ton n r c ys a 1 to z o uto a s r c u a d s up i n.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优质储层特征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优质储层特征

毕 海 龙 17 年生, 96 工程师,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田开发地质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
气 田勘 探与 开 发 地 质研 究 。 通 讯地 址 : 10 9四 川省 成 都 市 成华 区二 仙 桥 东三 路 1号 605
随着 四川盆地 钻井 、 井 、 测 地震 勘探技 术的整体
白云岩两大类 E 。 中 , l其 5 白云岩又可 分为残余 鲕粒 白
家特别关注 的研究课题 J 。由于飞仙关组储 层非 均 质性强 及地 震多解 性 的存在 L1 加上 对飞仙 关组 优 l4  ̄i , 质储层 的特征及 预测方 法等关 系气藏勘探 开发 的基
础问题 尚未解决 。 这些都成 了制约 目前飞仙关组气藏 研究 的瓶颈 。 本文从川东北地 区飞仙关组优质储层特
进步, 盆地东北 部下三叠统 飞仙 关组礁滩 相气藏 的勘
探 获 得 了重 大 突 破 , 继 发 现 有 T 业 价 值 的 高 效 气 藏 相
罗家寨 、 普光 、 岗等大气 田¥j 龙 i 。前人 对飞仙 关组气 - 3
藏 开展 了大量研究 , 因飞仙 关组气 藏埋藏深 , 但 储层
主要 以低孑 隙度 、 L 低渗 透率 为主, 以在低孔 隙低 渗 所 透率 背景上如何 寻找相 对好 的优质储层 就成 了勘 探
征 表 征 以及 地 震 剖 面 的反 射 特 征 角 度 进 行 阐述 。 期 以
状 、 状交 错层 理 发 育 , 板 冲刷 面 和侵 蚀 面 常见, 明 表 该类 白云岩 最初形成 于水 动力条件较 强 的沉 积环境 之 中 , 台地 边缘 和台 内滩 等环境 , 飞仙关 组 中最 如 是
四川 盆地所发 现 的下 三叠统 飞仙关组 高效气藏

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预测普光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油气资源区。

其中,飞仙关组是该区域的一个重要天然气成藏层系。

本文将探讨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并预测有利的区域。

首先,普光地区的地质构造为该地区天然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

普光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缘,是构造活动频繁的地区。

在构造活动的作用下,地层发生了抬升、断裂、褶皱等变形,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天然气聚集的构造陷落带和构造隆起带。

这些构造带和构造隆起带为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提供了空间。

其次,普光地区飞仙关组的储层特征也是天然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飞仙关组主要由碳酸盐岩和砂岩组成,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

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性,能够有效地储存和运移天然气。

而砂岩则具有较好的储集空间和渗透性,是天然气的重要储层。

飞仙关组的储层特征为天然气的聚集和储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普光地区丰富的有机质资源也是天然气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地区的古生界地层中富含有机质,这是天然气形成的重要原料。

有机质在地质作用的作用下经过热解和压实作用,生成了天然气。

普光地区丰富的有机质资源为天然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普光地区的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有利区主要分布在构造陷落带和构造隆起带。

在这些地区,地质构造活动导致了地层的断裂和变形,形成了天然气富集的空间。

此外,研究表明,在构造陷落带和构造隆起带的交界处,由于构造复杂,形成了更为良好的储集空间和渗透性,有利于天然气的储存和运移。

综上所述,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具备了天然气成藏的有利条件。

地质构造、储层特征和有机质资源为天然气的形成、储集和运移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通过对该地区的分析和预测,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发展。

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地质模型

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地质模型

元 坝地 区具有 发育长兴组 一飞仙关 组礁滩储 层 的沉
积 背 景 1. 现 了 元 坝 长 兴 组 一 飞 仙 关 组 礁 滩 地 震 2发 ]
异 常体 ,特别 是元 坝 1 侧 l 一 井在 长兴组 试 气获 工业 天然气流 , 坝2 元 井在长 兴组一飞仙 关组钻 遇 良好油 气显 示 , 元 坝地 区成 为 近期勘 探 的重点 目标 。 使
三 段 : 限 台地 相 的含 泥 灰 岩 、 灰 岩 : 局 石 四段 : 发 台地 蒸 发 坪 的 石 膏 岩 、 泥 白云 岩 蒸 含

段: 台地 前 缘 斜 坡 沉 积 的泥 粉 晶灰 岩 :
元坝 3 井
二 段 : 阔 台地 算 粒 滩 和 滩 间海 沉 积 的 鲡 粒 灰 岩 、 屑灰 岩 、 粉 晶 灰 岩 ; 开 砂 泥 三 段 : 部 局 限 台地 沉 积 的石 灰 岩 、 灰 岩 、 泥 灰 岩 . 部 开 阔 台 地 滩 间 鲕 粒 灰 岩 ; 上 泥 含 下
第 质

沉积
文章 编 号 : 6 2 9 5 (0 0一 1 0 2 - 6 1 7 — 8 42 1 )0 - 0 1 0
川东北元坝地 区三叠系飞仙关组 储层地质模型
冯 冲. 强 傅
( 同济 大 学 海 洋地 质 国 家 重点 实 验 室 )

要 依 据对 川 东 北 元坝 地 区飞仙 关 组沉 积 岩 石 学特 征 、储 集 空 间类 型及 物 性 分 布
针对某一沉 积类 型或 成因类 型的储 层 ,把 它代表性 的储层 特征( 非均 质性 、 连续性 等) 象 出来 , 以典 抽 加
型 化 和 概 念 化 [, 立 川 东 北 元 坝 地 区 三 叠 系 飞 仙 5建 1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及成岩作用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及成岩作用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及成岩作用周瑞琦;傅恒;徐国盛;丁圣斌【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41)6【摘要】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利用铸体薄片、普通薄片、能谱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研究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岩石特征及成岩作用。

研究表明飞仙关组发育的灰岩可以划分为微晶灰岩、藻灰岩和颗粒灰岩,其中微晶灰岩和颗粒灰岩又分别细分为5个小类和4个小类;白云岩包括微晶白云岩、膏化微晶白云岩和粪球粒微晶白云岩,但以微晶白云岩为主。

飞仙关组成岩作用主要有泥晶化、压实-压溶、胶结、重结晶、交代、白云石化、溶蚀、充填和破裂等作用,其中胶结作用可分为3期,溶蚀作用也可分为3期。

建立了重要储层段飞二段的成岩序列,结果表明成岩作用中充填作用最强,胶结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次之,泥晶化、溶蚀、重结晶及破裂作用较弱,白云石化作用最弱。

胶结作用和充填作用是飞二段储集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但倘若局部地区受到较强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改造,如热液白云石化、破裂作用等,就易形成较好的储集空间。

%There is a goo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Feixianguan Formation of the Yuanba block in Northeast Sichua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and diagenesi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carbonate rock by using cast thin section,normal thinsection,SEM and EMP.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imestone of Feixianguan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microcrystalline limestone,algal packstone and grainstone.The microcrystalline limestone can be againsubdivided into 5 classes and the grain limestone 4 classes.The dolomite is composed of microcrystalline dolomite, gypsum microcrystalline dolomite and faecal pellet microcrystalline dolomite,but mainly microcrystalline dolomite.The diagenesis of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cludes micritization, compaction-pressure solution, cementation, metasomatism, recrystallization, dolomitization,dissolution,filling and fracturing.Both cementation and diss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Finally,the building of the diagenetic sequence of Member 2 of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filling is the strongest among diagenesis,and it is followed by the cementation and compaction-pressure solution.The micritization,and dissolution,recrystallization and rupture have weak effects.The dolomitization is the weakest.The cementation and packing action are the main reason which makes the reservoir property of Member 2 of Feixianguan Formation poor. But it would be easy to form better reservoir spaces if the area were strongly reconstructed by diagenesis like hydrothermal dolomitization and cataclasis.【总页数】10页(P733-742)【作者】周瑞琦;傅恒;徐国盛;丁圣斌【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45【相关文献】1.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台地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J], 赵文光;蔡忠贤;邹华耀;段金宝2.海水胶结作用对碳酸盐岩石组构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为例[J], 黄思静;李小宁;兰叶芳;成欣怡3.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 [J], 黄思静;Hairuo Qing;胡作维;邹明亮;冯文立;王春梅;郜晓勇;王庆东4.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J], 段金宝;彭劲5.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和白云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J], 黄思静;Hairuo QING;胡作维;王春梅;郜晓勇;邹明亮;王庆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

溶蚀等成岩作用方 面具 强度 小 、 期次少 的特征 , 岩石发生 了3期破 裂及 3期溶蚀 , 中第二期、 其 第三期裂缝及溶孔对储 层形
成 有 利 , 结 晶 作 用 弱。 白云 岩 宏观 特 征 研 究表 明 , 粒 白云 岩 是 沉 积形 成 的 , 是 灰 岩 交 代 产 物 。 重 鲕 不 关键 词 : 粒 白云 岩 ; 粒 灰 岩 ; 裂作 用 ; 鲕 鲕 破 重结 晶 作 用 ; 蚀 作 用 ; 溶 白云 石 化作 用 ; 仙 关 组 ; 东 北 地 区 飞 川 中 图 分 类 号 :E 2 . T l2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Absr t Two t p s o e e v is c u n t e t ac : y e f r s r o r o c r i h Fexa g a F r to i n rh a tr S c a sn, a l i in u n o mai n n o t e se n ihu n Ba i n mey
t a a Da i n a e a e mu h betr t a ho e f o lt lme t n r s r or i t e Yu n a r a he Xu nh n— xa r a r c te h n t s o o ii i so e e e v is n h a b a e .Th c e
Di g n s s o he Fe x a g n o ltc s a e e v i s a e e i ft i i n ua o ii ho lr s r o r i he n0 t a t r i hu n Ba i n t r he s e n S c a sn

e a pl s f o x m e r m Xua nha Da i n a d Yu n r a n- x a n a ba a e s

川西北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对储集层的控制

川西北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对储集层的控制

川西北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对储集层的控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沉积相划分及对比、储层对比等手段,对川西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

该区飞仙关组处于碳酸盐岩台地,主体为台地-陆棚-斜坡-台盆体系。

通过进一步对沉积相带展布及储层分布情况的对比分析,飞仙关组储层的发育规律与鲕滩的发育规律都基本相近,优质储层多发育于鲕滩相中,且滩体的不同部位其储层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发育在台缘鲕滩中。

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北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作用明显,主要控制储集层的分布。

标签:碳酸盐岩鲕滩沉积相飞仙关组川西北近年来,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是当前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对象,目前气藏探明可采储量已达数千亿m3[1]。

前人对四川盆地飞仙关组鲕滩的层序地层、沉积相、成岩作用、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主要是针对川东北地区,而对于川西北地区的研究较少。

目前川西北地区钻穿(遇)飞仙关组的部分井出现不同程度的井漏、井涌、气侵和气测异常现象,显示了该区飞仙关组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然而在勘探过程中也由于对鲕滩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而出现针对鲕滩的钻探目标落空。

鉴于此,笔者从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及展布规律出发,进一步探讨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为区内飞仙关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资料。

1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龙门山前缘北段、米仓山前缘西段。

构造位置上处于川北古中坳陷低缓带(图1)。

飞一段沉积期,研究区基本继承了早期长兴期的沉积格局,该时期受陆源碎屑的影响较小,主要处于碳酸盐岩清水台地的沉积环境中。

飞二段、飞三段沉积期,由于区内西北部龙门山断裂的重新活跃,北部古陆和岛链向区内提供了大量的细粒碎屑物,碎屑物中泥质含量增加,混积现象较为严重。

此时的沉积环境由早期的碳酸盐岩清水台地转变为以碳酸盐和碎屑岩组成的混积台地。

飞四段沉积期,随海平面的下降以及沉积物的堆积,区内基本演化成一浅水的台地内潮坪和局限台地沉积环境。

元坝地区飞仙关组礁滩储层精细描述

元坝地区飞仙关组礁滩储层精细描述

元坝地区飞仙关组礁滩储层精细描述作者:田媛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8年第12期摘要:本文针对勘探局面开展地质综合评价,以层序格架内地震相、沉积相精细解释为指导,以储层标定为依据,以相控波阻抗反演为核心,识别地震异常体。

首先建立元坝地区连井、地震层序地层格架,根据生物礁滩的地震识别模式,精细刻画外形特征和边界范围,最后利用相控反演客观反映相带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

关键词:层序格架;地震沉积相;生物礁滩;储层描述1 引言元坝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巴中市境内,也为川东北地区广旺海槽两侧。

其构造位置是米仓山前缘褶皱带与川中平缓褶皱带过渡带,北侧为米仓山冲断构造带,东侧为通南巴构造带。

该区发育多种沉积体系,存在良好的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纵向上发育海相、陆相多套生储盖组合,具有发育构造-岩性油气藏、岩性气藏和背斜油气藏的沉积背景。

因此,笔者根据井资料构造解释和储层描述,划分不同类型地震沉积相,分析该区域气田的储层特征,明确有利相带展布。

2 构造解释2.1 层序地层学纵向上,长兴组储层可以划分为上储层和下储层,分别位于两层序高水位体系域中,飞仙关组储层分布于下部层序高水位体系域中。

二维、三维空间上,长兴组储层主要分布于西南台地边缘礁滩相区,相比飞仙关组其生物礁区储层最好,浅滩区较差。

飞仙关组鲕滩由西向东逐渐减薄抬升,由飞二段抬升至飞三段,且鲕滩连片分布范围较广,长兴组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厚度较大,生物礁与浅滩之间为礁间、滩间所分隔。

2.2 地震相、沉积相①生物礁地震相:具有明显的“底平顶凸”丘状外形,内部呈现空白或杂乱反射结构,两翼同相轴中断、为上超;②礁后、礁间浅滩地震相:表现为“低频、中强变振幅、微幅蚯蚓状复波、亚平行反射结构”。

礁间浅滩储层表现为“低幅度丘状外形、中强振幅、低频、复波”;③礁前、礁间及礁后泻湖地震相:礁前斜坡和礁间水道为低能环境沉积,泥质含量高、速度低,常表现为“低频、单轴强振幅、连续性好”。

四川盆地HBC地区飞仙关组三段储层特征研究

四川盆地HBC地区飞仙关组三段储层特征研究
来自长江大学学报 ( 然科学版)理工 自
21 年 8 第 9 第 8 02 月 卷 期
J un l f a g eU ies y ( a c E i c&E g Au . 0 2 o. . o r a o n t nvri N t i dt Y z t S )S i n g 2 1 ,V 19No 8
HB C地 区所 处 的通南 巴构造 带位 于 四川 盆地 东 北缘 ,其北 侧 为 秦岭 造 山带 南 缘 的米 仓 山 冲断构 造 带 ,东 北侧 为 大 巴山前缘 弧形推 覆构 造带 ,南邻 川 中平缓构 造带 ,北 西与米 仓 山前 缘 凹陷带相 接 ,东南 与通 江 凹陷带相 连 ,是古 生代一 中三叠 纪 四川 盆 地地 台沉 积的一部 分 ,中生 代和新 生代 属米 仓 山一 巴 早 I 大 山的前 陆盆地 。
迁移 ,呈 前积式 沉积 ,其 发育层 序逐 渐变 晚 ,滩 体呈 透镜 状 ,由北西 向南东 叠置 连片展 布 。
2 储 集 空 问类 型
HB 井 飞仙关 组 三段取 心深 度为 4 5 ~4 6 . 4 1 9 3 9 9 0 m,实 际心 长 1. 5 0 1 m,下 部 岩心 缺失 。HB 2井 飞 仙关 组 三段取 心井 段 5 7 . 3 1 0 8 m,进 尺 3 . 1 0 4 6 ~5 2 . 8 5 2 m,实际 岩 心长 3 . 6 3 5 m,含 油气 岩 心 长 8 1 m, .7 HB 0 1 2井 飞仙关 组三 段取 心心 长 3 . l 5 2 m,含气 心 长 9 8 m,HB 0 .1 1 4井 飞仙关 组三段 取心 心长 2 . 8 6 1 m,
与灰色 、深 灰色 亮 晶砂 屑鲕 粒灰 岩 、鲕 粒灰 岩不 等厚 互层 ,储 层 岩性 主 要 为灰 色 鲕粒 灰 岩 ;川 涪 8 I 2井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郭彤楼【摘要】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发育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鲕粒白云岩及台地边缘浅滩相鲕粒灰岩两种储层.根据常规岩石薄片观察与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印支期以来元坝等地区构造活动强度、期次的研究,开展了鲕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宣汉 -达县地区鲕粒白云岩储层物性明显好于元坝地区鲕粒灰岩.宣汉 -达县地区鲕粒白云岩储层在破裂、重结晶及溶蚀等成岩作用方面具强度大、期次多的特征,岩石发生了5期破裂及5期溶蚀,其中第二、第三、第五期裂缝及溶孔对储层形成有利,重结晶作用强烈;元坝地区鲕粒灰岩储层在破裂、重结晶及溶蚀等成岩作用方面具强度小、期次少的特征,岩石发生了3期破裂及3期溶蚀,其中第二期、第三期裂缝及溶孔对储层形成有利,重结晶作用弱.白云岩宏观特征研究表明,鲕粒白云岩是沉积形成的,不是灰岩交代产物.【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0(031)005【总页数】12页(P620-631)【关键词】鲕粒白云岩;鲕粒灰岩;破裂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飞仙关组;川东北地区【作者】郭彤楼【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Abstract:oolitic dolomite,oolitic limestone,cataclasis,recrystallization,dissolution,dolomitization,Feixianguan Formation,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近年来,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继发现普光特大天然气田后,在川东北地区元坝区块、通南巴区块及龙岗区块又取得重大突破。

勘探发现飞仙关组是油气分布的重要层位,台地边缘暴露浅滩及台地边缘浅滩等是油气分布的重要相带,鲕粒白云岩及鲕粒灰岩等是形成储层的重要岩石类型。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滩相储层孔隙演化特征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滩相储层孔隙演化特征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滩相储层孔隙演化特征刘景东;刘光祥;韦庆亮;袁国伟【摘要】通过岩石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滩相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储层孔隙形成、保存的主要成岩作用进行详细研究,并结合烃类充注期次,探讨滩相储层的孔隙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鮞粒灰岩为主,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等次生孔隙构成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孔隙的形成受泥晶化、溶蚀、胶结充填、压实压溶、构造破裂等多种成岩作用影响,其中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储层次生孔隙形成的关键,Ⅰ期埋藏溶蚀作用为烃类充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储集场所,而大气淡水方解石胶结作用则对次生孔隙保存起到明显的破坏作用;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经历了石油充注前形成溶孔且孔隙增减交替变化、油向气转化期溶孔孔隙减少、油向气转化后形成裂缝、溶孔且孔隙缓慢增加3个阶段.【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40)001【总页数】8页(P10-17)【关键词】四川盆地;元坝;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台缘滩;储层;孔隙结构【作者】刘景东;刘光祥;韦庆亮;袁国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成岩作用对储层有效孔隙的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1-3]。

滩相储层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在普光、毛坝场、双庙场、元坝、磨溪等地区相继取得重大突破[3-5]。

四川盆地飞仙关组气藏的分布明显受台地边缘沉积相带控制,优质储层多为台地边缘鮞滩沉积,与“台地边缘相带控制储层发育”的沉积控储理论密切相关[6-7]。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飞仙关组各沉积相带储层特征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飞仙关组各沉积相带储层特征
2 1 O E xlrt nSuhr o p n , hn d ,i un60 4 ,C ia .SN P CEpoai o t nC m ay C eg u Sc a 10 1 hn ) o e h
Ab t a t Prv o x lr to ci i e n ia et tt e Ch ng i o ma in o a e P r in a d t e Fe— s r c : e iuse po a in a tvt si d c t ha h a xng F r to ft L t e i he m a n h i x a g a o mai n o h ry T i s i n n rhe s fS c u n Ba i v r a t ni lo a ic v re . i n u n F r to fte Ea l ra sc i o t a t o i h a sn ha e ge tpoe t fg s d s o e is a
f r f ce n lto r i a - o tn n a h l ce .I r e o d e e h n e sa d n ft e r s r o m a i s a d p afr ma gn r mp c n i e t ls eff i s n o d rt e p n t e u d rt n i g o h e e — m a v i h r ce itc we sude heper p y ia ha a trsi so o k s mplsfo d f r n e i n a y fee or c a a t rsis, t id t to h sc lc r c e itc frc a e r m i e e ts d me tr a i- f s s i he t o ai n o t e l c s n mey a a h n,To n n a a a b n Da Co n y o i e n t wo f r to s f m hr e b o k a l s Xu n a m r ng a b nd Yu n a i u t fS — c u n P o i c a e n a a lb e l g i tr r tto n a l e tr s l . I t n u h tt e s d me tr h a r v n e b s d o v ia l o n e p e ainsa d s mp e ts e ut s t ur s o tt a h e i n a y f ce o tol d t o k t p s a isc nr le he r c y e ,whih i u n r s l i a yn e e v is p to h sc lc a a trsi s d e t c n t r e u t n v r ig r s r or er p y ia h r c e itc u o dfe e c s i n e n ltx u e n rma o o iy tas on s o tt tr s r or r et rd v l p d i a i r n e n it r a e t r sa d p i r p r st .I lo p it u ha e e v isa e b te e eo e n f — f y ee p st d i n e v r n n t i h re e g i sde o i n a n io me twi h g e n r y.Re e v is i h l t r ma gn r e e h s r o r n t e p af m r i e f& ba k fc e a e o n a is h 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元坝区块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和储层研究作者:顾圣云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第20期
摘要:四川元坝区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鲡滩气藏的储集属性具有有效储层厚度大,孔隙度高和储量丰度高等特征,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文章主要分析了飞仙关组主要的成岩类型,阐述了飞仙关组储层的物性特征、岩性特征,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

关键词:四川元坝区块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储层
中图分类号:P53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所研究的四川元坝区块飞仙关组主要属于碳酸盐岩沉积,沉积厚度的范围为350~700m。

飞仙关组地层是三级海平面在下降过程形成的,顶部由紫红、灰紫、黄灰色的泥岩、泥质灰岩和泥质白云岩夹石膏形成,厚度一般约为25~50m。

从该研究段的沉积特征中可知,飞一段和飞三段主要是碳酸盐岩,飞二段和飞四段主要是富含紫红、褐红色的泥岩和泥质泥晶灰岩。

1飞仙关组成岩作用
所谓成岩作用,是指从沉积物体形成沉积岩,并到沉积岩发生变质之前,或是由于构造运动引起沉积岩升到地表遭到风化之前,所经历的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和这些作用所引起的结构组分变化。

碳酸盐矿物十分活泼的化学性常常会引起强烈的成岩作用,从而使地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飞仙关组的地层沉积长达2.4亿年,这期间,该研究段经历了从地表到地下的埋藏过程,其所经历的成岩环境发生多次重叠,使原有的岩层结构组分和储层的性质发生了很大改变,而且原本是以原生孔隙为主的沉积物经过转变后成为以次生孔隙为主的储层。

由于飞仙关组的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地层,在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其所经历的成岩环境十分复杂。

一般而言,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储层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对早期的沉积、成岩组构和孔隙产生破坏;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新的储集空间和成岩组构。

通过对薄片和岩芯进行观察和分析,飞仙关组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1)泥晶化作用。

泥晶化作用一般会导致整个颗粒或者颗粒边缘发生泥晶化,常见于颗粒灰岩边缘,颗粒边缘由暗色的泥晶灰质组分构成。

泥晶化作用不会对沉积物孔隙的增加产生太大影响,但是颗粒的抗压程度会因其而增加。

(2)压实、压溶作用。

压实作用可以将地层的厚度变小,使沉积物孔隙得到缩小。

一般情况下,碳酸盐沉积物在经过压实作用后,厚度会减少一半,孔隙度会减少一般以上。

压溶作
用是在压实作用上的进一步发展,其发生的环境一般为中-深埋藏环境,在其作用下,地层的厚度会再次减少20%~25%。

压溶作用一方面会形成缝合线,以供油气运移,提高了渗透性;另一方面,压溶作用为充填孔隙作用提供了物源。

但是相比较而言,压溶作用的破坏性作用要大于建设性成岩作用。

(3)胶结作用。

胶结作用就是孔隙溶液沉淀出的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一般发生在颗粒岩中,飞仙关组的胶结作用包括三期方解石胶结和一期石膏胶结,这是导致储层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4)充填作用。

该作用是指次生孔隙被自生矿物填充的过程,导致晶体在次生孔隙内生长。

这些晶体主要为化学沉淀充填物,经过测试研究,飞仙关组的充填晶体主要有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石膏以及很少量的萤石、重晶石等。

(5)膏化和去膏化作用。

膏化作用主要发生于泥、粉晶白云岩。

石膏晶体会呈现出针状或者片状结构,集合体会呈现出斑块状或者放射状结构,除此以外,局部颗粒和生物也会随之膏化。

去膏化作用常常发生泥晶白云岩里,一般会呈现出放射状和针状石膏假晶,该飞仙关组研究地段的去膏化作用可能是由于石膏晶体在被溶蚀后,又被方解石进行充填后形成的,部分没有被全部填充,仍留有孔隙空间。

(6)重结晶作用。

矿物晶体在高温高压的影响作用下,发生溶解后又再次结晶,这被重结晶作用。

矿物的成分、颗粒的大小和成分的均一性决定了重结晶作用的效果。

一般来说,溶解度大、颗粒细和成分均一的矿物发生重结晶作用的几率和强度都相对较大。

经过研究,飞仙关组是由于原岩结构组分的影响而产生了重结晶作用,其主要表现为泥晶灰岩在经过重结晶作用后变成粉晶灰岩,该作用发生在浅埋藏段。

2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2.1飞仙关组储层物性特征
这里,主要对飞仙关组的储层物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分析。

孔隙度可以对岩石储集流体的能力进行衡量,渗透率可以对岩石中流体流动的难易程度进行反应。

通过对飞仙关组的储层物性分析和测算,发现该研究区的储层物性主要分为两种,即台地边缘鲡滩储层和台地内泻湖、点滩储层。

分析显示,台地边缘鲡滩白云岩的平均孔隙度为7.88%,孔隙度范围为
0.64%~24.69%,平均渗透率为44.13×10-3 um2 ,其储层物性比较好。

台地内部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1.69%,孔隙度范围为0.48%~11.82%,平均渗透率为0.035×10-3 um2,其储层物性非常差。

2.2飞仙关组储层岩性的特点
研究发现,飞仙关组储层物性受岩性影响非常明显,鲡粒云岩平均孔隙为8.52%,平均渗透率为44.12×10-3 um2,属于中-好储层。

粉晶云岩的平均孔隙度为3.18%,平均渗透率为
0.08×10-3 um2,砂屑云岩的平均孔隙度为2.57%,平均渗透率为0.02×10-3 um2,属于中-差储层。

泥晶云岩、灰质云岩、膏质砂屑云岩的平均孔隙度小于2%,渗透率均小于0.1×10-
3um2,属于差非储层灰岩类。

2.3飞仙关组储层评价
通过对储层的储层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将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分为4个评价标准。

Ⅰ类储层的代表岩类主要有残余鲡粒白云岩、鲡粒白云岩,孔隙度大于12%,渗透率大于10×10-3 um2,连通系数大于50%,主要分布于台地边缘鲡粒滩中,工业产能很高。

Ⅱ类储层的代表岩类主要有粉晶云岩、鲡粒白云岩、泥粒白云岩。

孔隙度为7%~12%,渗透率为0.1~10×10-3um2,连通系数为30%~50%,主要分布于台地边缘鲡粒滩中,工业产能较高。

Ⅲ类储层的代表岩类主要有泥粒白云岩、膏质颗粒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孔隙度为3%~6%,渗透率为0.01~0.1×10-3 um2,连通系数为15%~30%,主要分布于台地内泻湖及点滩相中,工业产能较低。

Ⅳ类储层的代表岩类主要有泥晶灰岩、鲡粒灰岩、泥晶云岩,孔隙度小于2%,渗透率小于0.01×10-3 um2,连通系数小于15%,主要分布于台地内泻湖相中,没有任何工业产能。

参考文献
[1] 李忠、陈景山、关平,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前沿[J] ,岩石学报,200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