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笔记1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复习要点说明

动物生理学复习要点说明

动物生理学复习要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动物生理学第一部分概述一、机体的功能与环境1、动物体所含的液体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环境,约占体液的1/3。

2、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二、机体功能的调节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reflex)。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第二部分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外两侧的电位差。

机制:K+ 在浓度差作用下向细胞外扩散,并滞留在细胞外表面形成向的电场,当达到电-化学平衡时,K+ 净流量为零。

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相当于K+ 外流形成的跨膜平衡电位[2]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

机制: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 通透性增大,对K+ 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 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扩散,导致膜负电位减小,直至膜电位比膜外高,形成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当促使Na+ 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 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 的净流停止。

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 流所形成的电- 化学平衡电位。

[3]细胞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在体条件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兴奋。

兴奋性时期①绝对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④低常期[4]阈值: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该刺激强度的值则称为刺激的阈值。

阈电位:从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的这一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神经骨骼肌接头也叫运动终板。

第三部分血液一、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1、血量及血液的基本组成成年动物的血量约为体重的5%-9%,一次失血若不超过血量的10%,一般不会影响健康,一次急性失血若达到血量的20%时,生命活动将受到明显影响。

动物生理笔记整理

动物生理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皮肤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繁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3、神经骨骼肌兴奋传导过程:终板前膜→Ca++进入突触轴浆→乙酰胆碱释放→Ach 与终板后膜受体结合后膜Na通道开放内流→终板电位→近终板肌膜去极化→动作电位,胆碱脂酶,Ach 重吸收到突触前膜【电传递(缝隙连接)CNS 、心肌;化学传递:突触神经递质】4、强、弱电的作用:强电:用来攻击敌害和觅食;弱电:只作为电感受器的一部分【第三章血液】2、各血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吞噬与消化;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变态反应;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单核细胞——吞噬、免疫红细胞RBC:通过血红蛋白Hb运输O2和CO2,并对机体所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血小板PLAT: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第四章血液循环】2、等容收缩和舒张相的生理意义室内压变化幅度增大,心脏泵抽吸作用增强。

快速射血和快速充盈相的速度和血量有关。

3、心胀泵血功能的评定指标心输出量;心指数;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力储备4、心肌细胞的分类工作细胞、自律细胞、非收缩非自律细胞5、组织液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6、影响静脉回流:体循环平均压;心肌收缩力;体位改变(直立性低血压);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胸内负压组织液和淋巴液生成的因素:组织液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而形成;引起血浆胶渗压减小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的因素,能促进淋巴量的增加。

7、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不同时期离子通道开放时间0期—快Na+通道开放1期— K通道开放,快Na+通道关闭2期—慢Ca++通道,K+通道开放3期— K+通道开放,Ca++通道关闭4期—慢Na+通道开放, K+通道开放, Na-K泵,恢复静息膜电位。

【第五章呼吸】2、呼吸膜的结构:表面活性物质层,肺泡上皮细胞层,肺泡上皮基膜,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毛细血管基膜层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3、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利于呕吐;利于反刍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意义(生理功能)减小吸气阻力;防止肺泡内液体积聚;稳定大小肺泡容积5、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Pco2升高、pH减小、温度升高—使氧离曲线右移,血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氧气的释放。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内环境和稳态:体液的组成: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维持体内酶活性的最佳状态。

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稳态是维持细胞生存的必要前提。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基本过程(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体液调节: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能接受某种激素调节的组织、细胞称为靶组织、靶细胞。

远距离分泌、旁分泌调节、自分泌(低等动物)。

3自身调节:(局部)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这种反应是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关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间也有密切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它们自身以及机体各器官、系统进行调节,使机体内环境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保持稳定。

细胞膜物质转运:1被动转运: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的放在一起时,溶质的分子会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产生净流动,称为被动转运。

1)单纯扩散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电化学题都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水分子跨膜扩散的过程称为渗透。

2)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点位梯度跨国细胞膜,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动物生理学重点整理

动物生理学重点整理

动物生理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1)研究内容:生理学是研究活的有机体生命过程和功能的科学。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A. 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超微结构的功能,以及细胞内各种物质分子的特殊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细胞与分子生理学。

B. 器官与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器官生理学。

C. 整体水平:研究完整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完整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条件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等。

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其实验方法主要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急性实验: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活体解剖实验。

4)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盖伦——三元气学说;维萨里——创立解剖生理学派;哈维——《心血运动论》2、内环境和稳态1)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血浆)构成了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中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其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做稳态。

3、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外源性调节)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规律性的应答。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数量无限、较高级,可以新建、消退、分化、改造,具有极大的易变性和灵活性,能适应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

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数量有限、较低级,比较恒定,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机体的各种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可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它们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特殊的反应,以调节机体的生理机能。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心脏的泵血功能与调节对于动物生理学研究和医学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06
动物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排泄系统的结构
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 多余的水分。
排泄系统的功能
排泄系统通过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放,维持体内水分、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 将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保持身体健康。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作用底物的不同,消化酶可以分为蛋白酶、脂肪酶、碳水化合物酶等。此 外,根据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消化酶还可以分为起始酶、过程酶和终末酶。
消化系统的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
01
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调节消化系统的活动,如胃液分
泌和肠道蠕动等。
内分泌调节
02
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激素来调节消化系统的活动,如胃泌素、
尿液的生成与排放
尿液的生成
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作用,将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尿液。
尿液的排放
尿液在膀胱中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时,刺激膀 胱壁产生神经冲动,将信号传到大脑皮层引起尿意,最终通 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脏的排泄机制与调节
肾脏的排泄机制
肾脏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肾小管对原尿进行重吸收,将有用的 物质重新吸收回血液,同时将代谢废 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尿液。
02
详细描述
血液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 和血小板等组成,它具有运输 、防御、免疫和维持内环境稳 态等功能。不同动物种类的血 液组成和特性也有所不同,反 映了它们对不同生活环境的适 应能力。
03
总结词
04
了解血液的组成与特性有助于深 入理解动物生理机制和疾病发生 机制。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一、绪论1、机体内环境的概念2、机体的三种调节二、神经系统1、叙述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及各自的作用2、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及其生理意义3、简述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及生成调节4、凝血过程四、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途径2、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4、动脉血压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5、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五、呼吸生理1、呼吸的全过程2、肺通气的阻力3、O2 、CO2在血液中运输的方式4、气体交换的动力及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六、消化生理1、胃液的成分及作用2、论述小肠作为主要吸收部位的有利条件。

3、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七、能量代谢与体温1、机体中产热的器官、组织2、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机理1.产热、散热的方式八、泌尿生理1、肾血液循环特点2、机体中的多余水分排出途径九、内分泌生理1、下丘脑—垂体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联系2、生长激素的作用3、机体钙调节机理十、生殖生理1、男性、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功能2、生殖全过程3、避孕的种类与机理题型:一、是非判断题(对“√”,错“×”。

每题1分,共10分)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三、多项选择(至少有2个答案,多选或少选都不得分,每题1分,共5分)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五、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六、综合思考题(10分)七、案例分析(10分)。

动物生理学复习重点

动物生理学复习重点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整合生理学:将整体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用分子生物学现象解释2.兴奋:活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过程。

3.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4.适应性:指机体及其部分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以求与所处的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5.内环境(细胞外液):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6.稳态: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7.入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8.出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9.原发性主动转移:主动转运中,所需的能量直接由ATP提供10.继发性主动转移:主动转运中能量不由ATP直接提供,而是利用NA+泵活动形成的储备势能完成11.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2.动作电位:活细胞受刺激后,细胞膜两侧电位的变化。

13.反极化:除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

14.锋电位:快速除极化和快速复极化总共不超过0.5ms,形成一个短促尖锐的脉冲样变化。

15.后电位:在锋电位之后还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微弱的电位变化时期,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16.阈刺激:维持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

17.阈强度:固定刺激时间,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18.碱贮:血液中NaHCO3的含量或浓度。

19.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得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20.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21.血液凝固:指血液中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2.红细胞凝集: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个体的血液滴在玻片上混合,红细胞即出现聚集成团的现象。

23.自律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即可自动去极化而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细胞。

24.自律性: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动物生理学(总结)

动物生理学(总结)
3.反刍动物瘤胃内的消化代谢(纤维素、蛋白质、脂肪)及其生理作用 1)纤维素——》二糖——》葡萄糖——》丙酮酸、乳酸——》挥发性脂肪酸 2)蛋白质
3)脂肪
4.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其机理
(1)吸收
(2)吸收机理: 1)被动转运;包括滤过,渗透、扩散和易化扩散等; 水分靠滤过、渗透吸收。脂类物质,如甘油一酯,脂肪酸等靠扩散或易化扩散吸收。 2)主动转运:需要耗能量。钠泵 3)胞饮作用
第六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1.机体热量的产生和散失及其调节 1)在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主要通过传导、对流、辐射方式散热; 2)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则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 2.家畜对高、低温的反应 1)习服 动物短期(通常数月)生活在超常环境温度(寒冷或炎热)中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2)风土驯化 随着季节性变化机体发生的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表现为被毛厚度和血管收缩性发生变化等,以增强机体对 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气候适应 经过几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动物的特性、生理、生化,随本身及当地的温度环境表现出良好 的生活能力,并且能够繁衍后代。
第九章 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分类、作用原理、分泌的调节 (1)概念: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信息分子,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对特定的靶器 官、靶细胞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 (2)分类: 根据化学本质,可将激素分为以下四类: 1)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松果体激素等。 2)肽及蛋白质。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心肌激素、胃肠道激素、某些胎盘激 素等。 3)类固醇。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4)脂肪酸衍生物。前列腺素等。 (3)作用机理
第二章 血液
1.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2.全身血液占体重的比例:6%~8% 3.血浆蛋白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营养功能; 3)形成胶体渗透压; 4)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5)缓冲作用; 6)免疫功能。 4.红细胞的功能及其脆性: 1)担当体内运载 O2 和 CO2 的工具; 2)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3)红细胞容易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脆性。 5.各白细胞的功能特点: 1)中性粒细胞:吞噬外来微生物和机体本身的坏死组织,故有防御病菌和清除坏死组织的作用; 2)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起到限制、减轻速发性过敏反应的作用,具有特殊的杀伤作用 又有调节变态反应的 功能; 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不仅具有吞噬作用,还参与免疫作用; 5)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为血液凝固。 7.抗凝与促凝措施: 1)抗凝:血液与光滑面相接触;减低创面的温度;除去 Ca2+和纤维蛋白;加入抗凝剂(抗凝血酶Ⅲ、肝 素等)。 2)促凝:血液与糙面相接触;提高创口的温度;添加维生素 K。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肾脏血液循环特点:
1. 血流量大:两肾血流量=1200 ml/min,约占 心输出量20%;肾脏是全身血流量最丰富的器官;
2. 血液分布不均(肾皮质占94 %、肾外髓占5 %、 肾内髓占1% )
3. 进入肾脏的血液要经两次毛细血管网后才进入静 脉,一次是肾小球,一次为缠绕在肾小管和集合 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A型
凝集原 (抗原-红细胞
膜上)
A
凝集素 (抗体-血清中

抗B
血型鉴定:红细胞 + 标 准血清
抗A凝集素 素
抗B凝集
凝集
不凝集
B型
B
抗A
不凝集
凝集
AB型
A+B
凝集
凝集
O型

抗A+抗B
不凝集
不凝集
输血原则
者供 血
红细胞
主 侧
血清
红细胞
次 侧
血清
者受 血

主侧
次侧
法 供血者红细胞与受 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
自身调节
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
(autoregulation) 用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动物实验可分为慢性实验与急性实验两大类。 后者又分为在体和离体实验。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1、细胞和分子水平 2、器官和系统水平 3、整体水平的研究
名词解释
气体在血液中存在与运输的方式
血液中 气体 O2
CO2
存在形式
物理溶 化学结合 解1.5% 98.5% 物理溶 化学结合 解6% 94%
化学结合的形式
血红蛋白

动物生理学笔记1

动物生理学笔记1

绪论0.1 动物生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目的与要求]1.掌握动物生理学研究的任务、对象;机体机能活动机制的内涵2.熟悉《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三个层次,机体机能整体性概念的建立3.了解《动物生理学》是实验性学科,实验的重要性和研究的方法,学习动物生理学的目的与方法[重点]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三个研究层次的范畴[难点]对动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属性和生命活动机制的内涵的理解,建立机体机能整体性概念[课堂组织]讲述、生活实例和多媒体教具结合[教学内容]0.1.1动物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0.1.1.1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

是研究生物体机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理学可分为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健康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你能列举属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实例吗?)动物生理学不仅要描述一个生命活动的现象,而且还要探讨该生命活动是如何发生、如何进行、如何终结的。

(列举几个有关《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的实例)机制:包括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功能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即对生命现象有一个本质的说明。

0.1.2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0.1.2.1整体和环境水平研究:动物机体总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1.动物机体总是以整体的形式与外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

当外界环境变化时,可以引起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改变,这就是行为的变化(如何理解,举例)。

2.动物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生命活动而进行的。

动物机体总是不断地改变和协调各器官系统活动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何理解,举例)。

从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就是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阐明:当内外环境变化时机体功能活动的变化规律及机体在整体存在状况下的整合机制。

0.1.2.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观察和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以及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及意义。

0.1.2.3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组成的理化、生物学特性和在器官系统活动中的作用,称为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或普通生理学(general physiology)。

动物生理学整理笔记

动物生理学整理笔记

动物生理学绪论0.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研究内容和任务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健康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常用的研究方法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实施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接近正常的生活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或功能紊乱等。

Eg:研究动物的胃液分泌,采用假饲的实验方法在体实验(in vivo):在完整的动物身上进行的观察或实验。

Eg:去大脑僵直急性实验离体实验(in vitro):器官或细胞从体内分离出来,在一定实验条件下进行的研究。

Eg:骨骼肌实验0.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生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0.3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1.体液及其分布体液占体重60%,其中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细胞外液中血浆5%、组织液14%、淋巴液和脑脊液1%2.内环境和外环境外环境: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3.稳态内环境的稳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各种理化因素在变化中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相对恒定状态。

简言之,稳态是一种状态,一种可变的,但又是相对恒定的一种状态。

现代生理学里泛指体内从分子、细胞到器官、系统乃至整体水平上的生理活动在各种调节机制作用下,总能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的状态。

Eg:血液pH值为7.35-7.45; T为36℃-37℃0.4生理功能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定义: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体内、外刺激的规律性应答,结构基础:反射弧2.体液调节定义:指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

一,绪论内环境(internal 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特称为机体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生命活动过程中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易化扩散: 水溶性或脂溶性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离子,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跨膜物质转运方式的比较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时(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细胞膜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电位所发生的快速、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

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组成:血细胞(有形成分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水和各种溶于其中的化学物质。

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颗粒通过半透膜吸取水分子的一种力量。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有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2、血细胞及其功能(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选择性通透;b、可塑性变形;c、渗透脆性;d、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的特性。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状态而不下沉的特性。

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现象。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免疫:识别、黏附、杀伤抗原、清除免疫复合物(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渗出性、趋化性、吞噬性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白细胞分类及功能名称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嗜酸性粒细胞抗过敏、抗寄生虫嗜碱性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 体液免疫(3)血小板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聚集、收缩、释放、吸附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参与血凝、促进止血2、参与纤维蛋白的溶解3、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Ⅰ、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内源性,外源性)Ⅱ、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

动物生理学重点资料

动物生理学重点资料

动物生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一、.家畜生理学的三个层次1、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生命现象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

2、器官和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

3、整体水平研究各器官功能联系;整体与环境互作。

二、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易化扩散分类: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2离子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一、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也称跨膜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的过程。

三、后电位产生机制负后电位:细胞外K瞬间蓄积正后电位:Na泵活动增强四、兴奋(Exitation)—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五、兴奋性(Exitability)—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六、可兴奋组织(Exitable tissue)—受到刺激时,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

七、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以上三种条件均达到阈值才能引起兴奋。

)八、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九、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或组织、细胞的兴奋,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十、兴奋性的变化1、绝对不应期:锋电位上升支与下降支初期特点: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

2、相对不应期:锋电位下降支的后期特点:对阈上刺激反应。

3、超常期:负后电位特点:对阈下刺激产生反应。

4、低常期:正后电位特点: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

第三章血液一、如何制取血清和血浆?两者有何区别?血清(serum):血液流出血管不经抗凝处理,就会很快凝成血块,随血块逐渐紧缩所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浆(Plasma):将采集的血液按5:1的比例与3.8%柠檬酸钠混匀,离心后得到的上清液,呈微黄色或无色的液体部分。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因为纤维蛋白原已转变成纤维蛋白而留在了血块中。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受体: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化学信使(配体)的大分子,绝大多数受体都是蛋白质,且为多糖蛋白,少数为糖脂,有的受体则是由糖蛋白和糖脂组成的复合物。

2.激素: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传递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3.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末梢释放的一类特殊化学物质,该物质能通过扩散,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完成信号传递功能。

4.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分解为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消化过程。

5.吸收:吸收是指消化管内的成分通过消化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6.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内的气体,由于血液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这部分肺泡容量称肺泡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呼吸过程中,吸入新鲜空气的一部分停留在从鼻腔到终末细支气管这一段呼吸道内,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把这一段呼吸道称为解剖无效腔。

7.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给心室肌一个外加刺激,则使心室肌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8.动作电位: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被动,称为动作电位。

9.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小管液溶质的浓度,达到利尿的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10.胆盐的肠肝循环:小肠内94%以上的胆盐和胆汁酸被肠黏膜吸收经门静脉返回到肝,回到肝的胆盐经肝细胞改造后再随肝胆汁排入小肠,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单纯扩散也称自由扩散,可以通过一些脂溶性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

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基甘油(DAG)和钙离子。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听课笔记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听课笔记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一、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形态、结构特点、位置)1、上皮组织排列紧密(紧密连接)、间质少分布:体表和管、腔、囊等内表面具极性:游离面(因功能不同,结构特化不同)和基底面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分类:被覆上皮: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脏、脉管的内表面)、间皮(器官外表面)、其他:薄、扁单层立方上皮:如腺体上皮,分泌功能(如肾小管、集合管)单层柱状上皮:如消化道上皮,胃、肠表面)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如呼吸道上皮,形态不同,排列层次不同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如皮肤变移上皮:如泌尿器官膀胱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由具分泌功能为主的细胞组成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外分泌腺:有管腺,消化液等内分泌腺:无管腺,激素感觉上皮2、结缔组织(特点、细胞形态):分类:疏松结缔组织(分布最广,起连接作用)、致密结缔组织(肌腱、韧带)、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3、肌肉组织:平滑肌、骨骼肌、心肌4、神经组织二、能量代谢与消化系统1、人体必需营养素:糖、脂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2、机体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

磷酸肌酸(CP)是ATP的贮存库3、A TP中的能量来源:糖:是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机体贮能和供能的重要物质,也是构成细胞不可缺少的部分蛋白质:构成机体组织成分的重要物质,作为能源物质意义不大;机体不能利用糖和脂肪制造蛋白质,因此必须从体外获得蛋白质。

必需氨基酸必须全部存在时,才能合成蛋白质。

完全蛋白质:含全部氨基酸;不完全蛋白质:含部分氨基酸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输入=能量输出+能量贮存=输出的热能+所做的功+能量贮存4、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食物的特殊生热作用(摄入蛋白质,能量代谢增加);肌肉活动;环境温度:20-30度环境中代谢最稳定;精神因素(增加骨骼肌紧张性,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增加产热)5、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即人在清醒而极度安静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和精神紧张的影响,也不受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和环境温度影响)时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6、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道:消化道管壁一般结构:四层,粘膜层(口、咽、食管上皮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从胃的喷门上皮开始属于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会下陷形成消化腺)、粘膜下层、肌层(从胃开始后,管壁的肌肉属于平滑肌,分为环肌、纵肌、斜方肌,受植物性神经控制)、浆膜消化管的运动形式:蠕动(环肌由前往后顺序作用,从胃开始都有)、分节运动(同时有多点环肌作用,仅小肠具有)、紧张性收缩(从胃开始都有,保持正常的形态和位置)、容受性舒张(仅胃具有,与胃暂时性容纳食物功能相适应)、摆动(草食性动物才有)(2)消化腺:有管腺(外分泌腺)(分泌消化液排到的位置、成分、作用)大:唾液腺、肝、胰脏小:消化道管壁内的腺体①口:唾液腺,唾液,含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中性②胃:胃壁内的腺体,胃液:包括喷门腺、幽门腺分泌的粘液、胃壁内的主细胞(胃蛋白酶)、壁细胞(HCL)组成,0.9-1.5,强酸环境,最适PH值为2;只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初级分解A、壁细胞分泌的HCL的作用:激活胃蛋白酶、杀菌、使蛋白质变性易消化、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促进小肠铁、钙的吸收B、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VB12):保护VB12不被消化酶水解(肝中VB12的储量大);促进VB12经回肠粘膜吸收C、胃液分泌及其调节:☆促进胃液分泌的调节:内因:迷走神经兴奋(产生乙酰胆碱)、胃泌素(胃壁G细胞分泌,又称促胃液素)、组胺外因:食物中的氨基酸存在☆抑制胃液分泌的调节:内因:生长抑素、促胰液素(由消化道腺体分泌,属消化道激素)外因:HCL、脂肪、高渗溶液③小肠A、小肠液,弱碱性,PH:7.8—8.0,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大作用:中和胃酸(十二指肠,分泌碱性粘液),保护小肠粘膜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肠激酶(分泌到肠腔内)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B、胰液,最重要的消化液,无色,碱性,PH为7.8-8.4,成分为水和无机盐,主要消化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促进胰液分泌的调节:促胰液素(属于消化道激素,由十二指肠和空腔的S细胞分泌,HCL为最强刺激物)、促胰酶素(由强至弱的因素:蛋白质分解常务、脂肪酸钠、HCL、脂肪,糖类无作用)、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血管活性肠肽、迷走神经兴奋☆抑制胰液分泌的调节:胰多肽、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C、肝:☆肝的结构:分为肝小叶,肝细胞呈放射性排列,呈索状(切面观)或板状(矢面观),肝细胞索,肝细胞索间具有肝血窦(主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肝动脉→小叶间动脉→肝血窦)☆肠毛细血管→肝门静脉(富含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叶间静脉→肝血窦→肝中央静脉→肝静脉☆肝细胞结构:具微绒毛,富含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肝细胞间具有胆小管(毛细胆管,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胆管)☆肝的功能:消化与吸收功能(分泌胆汁(主要成分胆汁盐)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代谢功能(进行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代谢,并可贮存在肝内)清除功能(枯否氏细胞可净化血液)解毒和排泄功能(将氨转化为尿素,由肾脏排出;将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胆色素进入胆汁管)(3)消化过程示意总汇:历时、部位、化学性消化、PH、食物形状、机械性消化(4)三大营养物质吸收形式:糖:吸收形式:单糖(主动转运)吸收途径:血液蛋白质:吸收形式:氨基酸(主动转运)吸收途径:血液脂肪:吸收形式: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吸收途径:十二碳原子以下的脂肪酸经血液吸收,十二碳原子以上的脂肪酸经中央乳糜管(淋巴管)吸收肠增大消化和吸收面积的三重结构:皱襞、绒毛、微绒毛主要吸收场所:十二指肠、空肠(矿物质、维生素、单糖、双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回肠(维生素B12、胆盐)胃(酒精)大肠:可合成部分维生素三、血液与循环系统1、体液与内环境(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血浆(1/5)、组织液(绝大多数细胞的生活场所)、淋巴、脑脊液等,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水、无机盐、有机物)和理化性质(渗透压、PH、温度等)保持相对恒定内环境稳态的意义:2、血量及相对稳定的调节(1)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机体活动的必要条件(2)失血量小于血量的10%: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心脏活动加强、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储血库的血管收缩,释放一部分储存血液失血量大于血量的20%:血压显著降低失血量大于血量的30%:危及生命3、血液的理化性质(1)颜色:不透明、粘稠的液体,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带的氧的多少(2)粘滞性:取决于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大分子的多少(3)血浆渗透压:①渗透压:吸水动力,溶质颗粒不能透过半透膜②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③构成: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由电解质(钠离子、氯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构成,99.6%,决定血浆渗透压,保持血细胞的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由大分子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或称清蛋白)等构成,0.4%,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4)血浆的PH(7.35-7.45),血浆中主要缓冲对:H2CO3/NaHCO3(1:20)4、血细胞(1)红细胞:双凹圆盘形,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鸟类等具核)红细胞发育成熟所需的物质:铁、VB12(2)白细胞:4000-11000个/mm3有粒白细胞:嗜酸性(核分叶为二,防御寄生虫)、嗜碱性(U形和S形核,参与过敏反应,释放肝素和组胺)、嗜中性(核分叶多,数量最多,吞噬功能)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质少,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质多,核大,为U形或肾形,巨嗜作用,发育为吞噬细胞,其脱落下来的部分无核部分为血小板)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1)基本步骤:3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Xa→Ca→PF3→V)、凝血酶原激活、纤维蛋白原激活(2)凝血因子:是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特点:除组织凝血因子III外,其他都是血浆中正常成分;除因子IV(钙离子)都是蛋白质;大多无活性;因子I、VII、IX、X由肝脏合成,需要V K参与(3)影响血液凝固的体外因素①物理因素:粗糙的表面、温度②化学因素:枸橼酸钠、草酸铵、草酸钾,去除钙离子③生物素制剂:肝素(与凝血因子III结合)、V K6、血型(1)概念: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凝集原:红细胞膜上存在各种特异的糖蛋白抗原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的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反应的抗体凝集:不同型血混合所发生的红细胞凝集成簇并伴有溶血的现象(2)血型系(根据红细胞表面所具有的凝集原):ABO血型系统(血浆中有天然抗体)和RH血型系统(RH阴性个体血浆无天然抗体)(3)输血时必须血型相符,缓慢、少量7、循环系统(1)完全双循环:体循环、肺循环(2)心脏结构:左心房(4个入口,1个出口)、左心室、右心房(3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出口,右房室口)、右心室(1个入口,右房室口,1个出口,肺动脉口)瓣膜(房室瓣、动脉瓣)(3)心肌:长柱状、分枝;横纹肌(不随意支配);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连接,属于缝隙连接心房肌细胞与心室肌细胞不相连,各形成独立合胞细胞(4)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无肌原纤维,具有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组成,包括窦房结(140次/min)、(节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5)心动周期(内:心室,外:心房)(181页)①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房的收缩和舒张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关闭,心室体积不变快速射血期: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启慢速射血期: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启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关闭,心室体积不变快速充盈期: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启减慢充盈期: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启②心动周期的各种变化(182页)(6)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和重要指标)①每博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约60-80mL②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约4500-6000mL③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心率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决定于回心血量):回心血量决定于心室充盈时间(与心率有关,心率加快,心动周期变短,舒张期变短为主)、静脉回流速度、心包内压、心室顺应性等后负荷(心室射血时遇到的阻力—主动脉压)心肌收缩能力: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体育锻炼等可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心率:交感活动增强可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而增加心率;迷走神经的作用相反(7)血管的分类①动脉管壁的组织结构(以中等动脉为例,如器官动脉,肝动脉或肾动脉)内膜:内皮: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内皮下层:内弹性膜:中膜:主要由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相对比例高:微动脉和小动脉),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②大部分血管受交感神经单一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血管口径变小③小动脉和微动脉会明显影响血压;中等动脉会改变血液的分配情况④大动脉:管壁中含大量弹性纤维;弹性大,有助于缓冲血压;弹性回缩,挤压血液往前运动毛细血管:管壁主要由内皮和基膜组成。

动物生理学重点讲解学习

动物生理学重点讲解学习

动物生理学重点第一章1.体液①细胞内液②细胞外液2.稳态(homeostasis)是指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状态,它不仅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而且扩展到机体的各级水平,凡某一生物化学反应,某一细胞、器官、系统的活动乃至整个机体通过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状态都称为稳态或自稳态。

二、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指机体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迅速、准确,但作用部位局限、作用时间短。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是指由体内某些细胞生成并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组织细胞或体内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体液调节方式:主要包括激素的调节和代谢产物的局部调节。

体液调节的特点:反应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三)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幅度较小,范围常局限于一小部分组织甚至是一个细胞,作用也不十分灵敏;但对机体某些生理功能的调节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章一、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Ca、K、Na等)在细胞膜上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电位)一侧向低浓度(电位)一侧扩散或转运的过程。

(1)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主要是对蛋白质、氨基酸等不溶于脂质的非离子营养物质的转运。

(2)离子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主要是对Na、K、Ca等不溶于脂质的离子的转运二、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

1.原发性主动转运2.继发性主动转运三、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一)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大多数是由α2、β、γ、δ亚基组成的一种五聚体蛋白质,其结构的α亚基具有与化学信号(如Ach)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并因此引起其通道开放,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这种靠化学信号作用而开放的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 论
0.1 动物生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动物生理学研究的任务、对象;机体机能活动机制的内涵
2.熟悉《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三个层次,机体机能整体性概念的建立
3.了解《动物生理学》是实验性学科,实验的重要性和研究的方法,学习动物生理学的目的与方法
[重点]
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三个研究层次的范畴
[难点]
对动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属性和生命活动机制的内涵的理解,建立机体机能整体性概念
[课堂组织]
讲述、生活实例和多媒体教具结合
[教学内容]
0.1.1动物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0.1.1.1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
是研究生物体机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理学可分为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健康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你能列举属于动物的生命活动
的实例吗?)
动物生理学不仅要描述一个生命活动的现象,而且还要探讨该生命活动是如何发生、如何进行、如何终结的。(列举几个有关《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的实例)
机制:包括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功能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即对生命现象有一个本质的说明。
0.1.2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
0.1.2.1整体和环境水平研究:
动物机体总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
1.动物机体总是以整体的形式与外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当外界环境变化时,可以引起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改变,这就是行为的变化(如理解,举例)。
2.动物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生命活动而进行的。动物机体总是不断地改变和协调各器官系统活动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何理解,举例)。
从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就是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